高考語文典故
⑴ 救~高中語文(史記、素材、古代故事)
高三了看史記有點來不及了。最好找本典故大全,典故比較集中的書看看,不要看原文了,來不及了。另外看看別人的作文,看他們是如何引用典故的。另外,我覺得不需要用太生僻的典故,這不是個太大的問題,作文不是純粹用典故能堆砌起來的,最關鍵的骨架仍然是你自己的思想。
⑵ 關於高考:寫作文時要用到典故,名人名言等。 想請教大家,什麼書的這類素材比較多,謝謝啦
我覺得這是個人積累問題,若是問什麼書的話很難講,貌似講作文的都有這方面的素材,不過歷史書上的比較多吧,還有啥名人警句的書什麼的,你也可以翻看字典找成語典故,有目的的去找,其實可以找些有代表性的人和事兒,了解透了基本上作文都可以用上
⑶ 高考語文語議論文有說服力素材典故
2010高考議論文四種基本結構寫作指導及優秀作文示例
議論文結構模式(一)——總分式
一、寫作步驟:
「總——分——總」式,這是總分式的完整式。這類文章往往在序論部分首先提出中心論點,而在本論部分將中心論點分成幾個基本上是橫向展開的分論點,一一進行論證,最後在結論部分加以歸納、總結和必要的引申。簡言之,即是「提出論點——用論據證實論點——做出結論」。
佳作展示1:
詩意地生活
湖南考生
太陽每天東升西落,行人每天匆匆而過,我們都在看似乎靜的生活里奮力地拼搏。若說詩意地生活,在我看來並非海明威仰望乞力馬扎羅之雪時的浪漫,不是梭羅獨居瓦爾登湖畔的寂寞。而是在紛繁現世之中,留一方凈土種理想,然後一刻不停去奮斗,直至收獲人生一片金黃麥田。
這種生活的詩意正是王國維《人間詞語》中人生三境界。
理想。是第一層境界:「獨上高樓,望斷天涯略」。是理想點燃星星之火,是理想洗去茫茫塵埃,是理想讓我們一眼望斷天涯,開始追尋之旅。泰戈爾曾說:「我詩中的天堂正是我心中的理想。」正是心中有理想才會奮力去追詩意的天堂。詩意地生活,首先要有一個理想,不論它是黯淡還是光輝,也不論它是渺小還是偉大,若無理想,春天的繁花如何盛開出絢爛,夏日的星辰如何閃爍銀輝,人生之路,如何揚帆起航,沖得一片詩情到碧霄?
奮斗。是第二層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在《鳳棲梧》中訴說對伊人的思念,生活的詩意,等待奮斗去實現理想。現世中,詩意地生活,便是拿起奮斗的斧劈開理想的石,捲起千層浪來比萬丈豪情。昔秦始皇定下一統天下的理想,便每一步穩扎穩打,步步為營北擊匈奴收復河套,南制百越,收為象郡,奮斗的腳步一刻都不曾停止,終於待得麾滅六國,橫掃中原的壯觀場面。奮斗讓理想熠熠生輝,讓人生之路越走越寬,承起生命不可承受之重,瀟灑自由,躊躇滿志,擎起人生一片艷陽天。這等人生,誰人敢說不詩意?!
收獲。是第三層境界:「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當奮斗之泉澆灌理想之田,秋天,便是收獲的季節。這一片金黃的麥田,折射出一段閃亮的人生之路。且不論這「麥田」是大是小,也不說這收獲是否等值付出,只要是收獲,便已是一種結果,成功了,便收獲鮮花與掌聲,失敗了,便收獲一段經驗幾多教訓,然後從頭再來。就像國學大師季羨林曾說:「人活一世,就像作一首詩,你的成功與失敗都是那片片詩情,點點詩意。」收獲,是收獲理想,收獲奮斗,收獲一段詩意的人生。
我們的生活雖不似李白「人生得意須盡歡,千金散盡還復來」的豪邁,但理想讓它明亮,奮斗讓它真實,收獲讓它有一片金黃的款款詩意。
用執著打破命運的鎖,把生活活出詩意,種下理想,不懈奮斗,相信終會有「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的收獲!
【名師點評】
這篇佳作成功之處有三:一是結構嚴謹,論點新穎。文章採用開頭三句話提出論點、中間三段文論述觀點的議論文結構模式,巧妙地將「詩意地生活」與王國維「人生三境界」聯系起來,精練地概括出「種下理想,不懈奮斗」「收獲詩意人生」的新穎觀點。二是文采斐然,詩意盎然。作者對「詩意地生活」的理解,用語精練、形象而新穎,如「點燃」「洗去」「擎起」等動詞,用得精練准確;「拿起奮斗的斧劈開理想的石,捲起千層浪來比萬丈豪情」等比喻句用得新穎貼切。三是材料新鮮,積累豐厚。文章用到的材料,古今中外不下10處。有的直接引用,有的間接引用;有的描述較詳,有的一筆帶過;有的出自課內所學,有的來自課外閱讀;有事例,有詩句,但無不信手拈來,恰到好處,彰顯出作者平時閱讀涉獵之廣、積累之豐。
⑷ 高考議論文 很多好文章引經據典 幾乎全篇都是典故以及古語 如果沒有這么多典故和古語該怎麼寫
如果不能引經據典的話,那也可以舉生活的例子跟典故穿插結合,這樣也可以
⑸ 高考語文 千古興亡多少事
《南鄉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注釋]
《南鄉子》是詞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懷」是題目.京口,今江蘇省鎮江市.北固亭即北固樓,在北固山上.有懷,有所懷念.這首詞懷念的是孫權,跟蘇軾懷念周瑜差不多.
[翻譯]
什麼地方可以看見中原呢?在北固樓上,滿眼都是美好的風光,但是中原還是看不見.從古到今,有多少國家興亡大事呢?不知道,年代太長了.只有長江的水滾滾東流,永遠也流不盡.我們今天所能看到的就是長江,多少興亡事情已經過去了.
當年孫權在青年時代,做了三軍的統帥,他能獨霸東南,堅持抗戰,沒有向敵人低頭和屈服過.天下英雄誰是孫權的敵手呢?只有曹操和劉備而已.這樣也就難怪曹操說:「生子當如孫仲謀.」
[賞析]
這首詞的用意在哪兒呢?就是為了諷刺當時的朝廷,所以他說話不那麼直率.他諷刺當時南宋朝廷無能,不但不能光復神州,連江南也快要保不住了.辛棄疾生於南宋,國家已經只能偏安江南,所以他借古喻今,頌揚孫權.他說孫權的好,也就是說朝廷的壞,無力抵抗敵人.委婉地暗示了對於朝廷的不滿.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這兩句是倒裝句法,即前一句可以移到後面去說,後一句可以移到前面去說,成為:「滿眼風光北固樓,何處望神州?」為什麼不這樣說呢?這就跟詞調有關系,因為這種詞調規定頭一句只能七個字,第二句五個字,所以只能倒過來說.
「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這是問答句,先問後答.這兩句跟下面「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兩句一樣.
「不盡長江滾滾流」,這句話很好,在說千古興亡事總在那裡變化著,而只有長江滾滾流,永遠不變.另外,這句話是杜甫《登高》詩中的,詩中說:「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辛棄疾用了現成的句子擺在這里,很合適.「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是問答句,「不盡長江滾滾流」是人家的話;這跟下面「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是問答句,「生子當如孫仲謀」又是人家的話對襯起來了,對得很好.
「天下英雄誰敵手」也隱含著一個典故.據《三國志·先主傳》載,曹操曾經對劉備說:「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使君,指劉備.)這里辛棄疾運用原話,再加上孫權,成為三人.
「年少萬兜鍪」,這句話為什麼不說一萬個士兵,而說萬兜鍪呢?這就是以物代人,因為士兵的特徵,除了戰甲以外,頭盔也是特徵之一,所以拿頭盔當士兵.這樣寫非常形象.
「生子當如孫仲謀」,這句話隱含著很深的意思,就是說今天的朝廷不如當時的東吳,今天的皇帝(指宋高宗、孝宗等)不如孫權.為什麼不直說呢?因為直說了就有生命危險.我們這樣去體會,就知道辛棄疾寫這首詞的真正用意了.他對當時朝廷的不滿,也就體現了他的愛國主義精神.他的好些詞,都是懷著這種心情寫的.
⑹ 人教版高考語文必背古詩詞64篇<包括內容及重點>請發到郵箱[email protected]謝謝
《念奴嬌•赤壁懷古》
1.試各用三字概括這首詞上下片的內容。
上片:詠赤壁 下片:懷周瑜
鑒賞詩歌,可以從題目入手把握思路:從詞題看,這是一首懷古詞,在赤壁懷古。懷古題材的詩詞,一般思路是先寫古跡現在的情景,再抒發感慨。這首詞也是這樣,上片主要寫景,兼懷古人;下片懷古人,再發感慨。
2.上片寫了赤壁景色,都寫了哪些景?
大江,故壘,亂石,驚濤
3.「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這三句歷來被人們稱道,是傳頌千古的名句,有誰說說它的好處在哪裡?
由江水而歲月,由歲月而人物,設置廣闊空間、悠遠時間背景。化無形為有形, 形象生動傳神。
4.詩句理解:
⑴「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經過大浪淘沙,留下真正的風流人物,他們將名垂青史。
⑵「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英雄豪傑。」:赤壁之戰時出現了許多英雄豪傑。
⑶「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周瑜年紀輕輕便迎娶小喬,是多麼的英氣不凡,神采飛揚。
⑷「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周瑜手搖羽扇,頭戴綸巾,在談笑中把曹船燒得灰飛煙滅。
⑸「故國神遊,多情應先後笑我,早生華發。」:來到赤壁,想像當年赤壁之戰的情景,實在應該笑自己過於多情,以至年紀輕輕就長出了白發。
⑹「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作者看破紅塵,借酒澆愁,感慨自己年華已逝,功業未成,以此尋求解脫。
5.主旨理解:有人說:「蘇軾的一生是不屈不撓、努力進取、不懈奮斗的一生」,也有人說:「蘇軾的一生是悲慘而不得志的一生。」結合詞中「人生如夢」談談你的看法?看法自由,但得說出理由,自圓其說。
⑴被捕入獄,謫居黃州,對他的打擊是巨大的。在他看來是懷才不遇,遭人陷害,並使他壯志難酬。「人生如夢」兩句,正是這種身受迫害、懷才不遇和壯志難酬的悲憤,一種無人理解而寄託於江月的曠達。
⑵「人生如夢」兩句是詩人由江山人物的推移和自己「早生華發」的對比中發出的。長江依舊,英雄已逝;幼時壯志猶在,而今年近「知命」,「早生華發」,就不能不感到人生的短暫與萬事皆休的悲涼。這是一種人之常情,怎能說是消極的呢?
⑶這種感慨,是由追慕古代英雄引起的。和周瑜那麼年輕就建立了赫赫戰功而千古流芳比較起來,就不能不激起自己一種老之將至而壯志難酬的深沉苦悶,就不能不感到自己的渺小與慚愧。這種與英雄對比自愧功業無成的傷感,不正包含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嗎?
五、《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1.作者介紹:
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人(山東濟南人),南宋愛國詞人。一生主張抗金,渴望恢復中原。在詞人中,他是個英雄。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著有詞集《稼軒長短句》。
2.詞中用典:
⑴孫權:他曾經在京口建立吳都,並曾打敗來自北方的曹操的軍隊,保衛了家園。
⑵劉裕:劉裕的祖先由北方移居京口,劉裕曾經在這里起事,最後建立政權。為了恢復中原,他幾次大舉北伐。
詞人寫這兩位英雄人物寄託了什麼情懷:表達自己力主抗金和恢復中原的偉大抱負,同時借古代帝王來諷刺南宋統治者屈辱求和的無恥行徑。
⑶劉義隆:借劉義隆不作充分准備,倉促北伐遭致失敗,警告韓侂胄不要急於事功。
⑷廉頗:作者以廉頗自比,表明自己雖老,但不忘為國效力。借廉頗雖老還有人想起用的故事,表達自己得不到朝廷重用的憤懣心情。懷念廉頗,弔古傷今,渲染一種悲壯蒼涼的情緒。
⑸佛狸祠:現實如故,百姓麻木。
3.主旨:
這首詞通過懷古,表現了詞人抗金救國、恢復中原的熱切願望和壯志難酬的苦悶,也表現了對南宋統治者苟且偷安,不圖恢復,不善用人才的憤懣。
《登高》
1.詩歌形象:
「形象」就是文學作品中展示出來的生活圖畫,一般可分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形象。
人物形象:詩中的詩人形象「我」,一般指抒情主人公,即詩人自己。
景物形象:詩中的景物形象是景中情。抒情詩往往是藉助客觀物象(山川草木等)表象出來的主觀的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2.詩歌抒情手段: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間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懷古傷今)
3.常用術語:
典故:典故的來源極其含義;用典的作用:懷古傷今、詠史言志。
風格:浪漫主義/現實主義,豪放/婉約,纏綿宛轉/清新優美/慷慨悲涼/沉鬱激憤。
意境:詩人的「情」與「理」,事物的「形」與 「神」。
4.近體詩知識:
與古體詩相對而言的一種詩體,也稱今詩。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詩體, 其句數、字數、平仄、對仗、用韻等都有嚴格的規定,主要有律詩和絕句。
律詩:①詩句字數整齊。分為五言和七言(簡稱五律、七律)。②規定詩句數量。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稱為排律或長律)。③中間兩聯必須對仗。每兩句成一聯,八句律詩計四聯,依次為首聯、頷聯、頸聯、尾聯(末聯)。其中頷聯、頸聯的上下句必須是對偶句。又,每聯中上句稱出句,下句稱對句。④有嚴格的聲律要求。
絕句:每首定格為四句,以五言、七言為主,簡稱五絕、七絕,偶有六言絕句。韻律與律詩相同,只是不一定對仗。
5.本文寫了哪些意象?哪些內容?
前四句寫登高見聞,重在寫景,以天、風、沙、渚、猿嘯、鳥飛、落木、江水構圖;後四句依景抒情,所表達的情感包括:寫詩人:長年飄泊、老病孤愁、壯志難酬、韶光易逝,寫國家:憂國傷時。
6.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十四個字包含了多層含義,詳述了人生凄苦的境況,「悲秋」二字,使人深感凄愴之情。「常作客」則表明作者飄泊淪徙的生活。「豐年」指暮年,面對蒼涼寥廓的秋景,詩人想到自己客居他鄉、老邁多病的處境,悲涼之情頓生。「獨登台」將凄清的景物和悲涼的心情結合起來,令人頓生同情。尾聯含義深刻,概括了當時整個社會的現實。
四、《琵琶行》
1.關於作者: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事合為事而作」。有詩歌《秦中吟》、《賣炭翁》、《長恨歌》、《琵琶行》、《錢塘湖春行》等300多首。作品集:《白氏長慶集》。
長篇敘事詩《長恨歌》、《琵琶行》則代表他藝術上的最高成就。現存詩近三千首。
2.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還有《長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種形式,後成為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三者的名稱雖不同,其實並無嚴格區別。其音節、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形式都採用五言、七言、雜言的古體,富於變化。
3.小序的作用:①交代時間、地點、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經過;②概述琵琶女身世;③點明寫作動機;④定下全詩凄切傷懷的感情基調。
4.琵琶女的遭遇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實?「男兒有淚不輕彈」,白居易的「淚」,難道只為琵琶女而灑嗎?「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這兩個詩句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反映了封建社會中樂伎被侮辱、被損害,年長色衰後生活更加悲慘的社會現實。點題的這兩句詩表達了正直的士大夫,滿心忠君報國,反遭貶斥流落異鄉的感傷之情。
5.文字是無聲的,卻能生動地刻畫出有聲的音樂。在《琵琶行》中作者如何展現琵琶的音樂魅力?他如此著力刻畫音樂,與他要表達的人生感慨有什麼聯系?
正面描寫,大量運用生動的比喻來刻畫音樂;側面烘托,「東船西舫悄無言,惟見江心秋月白」。用視覺形象與聽覺形象相結合的方法寫音樂。詩人如此著力刻畫音樂,目的是通過描寫音樂的美妙,表現教坊樂女過人的藝術造詣,反襯出她的淪落與孤獨,從而寄予自己遭遇貶謫,不得施展抱負的悲傷與憾恨。
五、《虞美人》
1.文學常識:
詞起源於唐代,盛行於宋代。詞本是為配樂歌唱而寫的歌詞,所以又稱曲子詞;有人認為詞起源於唐代的近體詩,是詩歌的余響,因此也稱詩余;詞的特點是長短句並用,所以又把詞叫做長短句。詞有不同的曲調,每種曲調都有一個名稱,即稱「詞牌」。詞根據字數多少可以分為小令、中調、長調三類,根據風格可以分為豪放派和婉約派兩大流派。
2.「春花秋月」是美好的事物,為何希望它早點結束?
名雖王侯,實為亡國奴、階下囚。在對生命已經絕望之時,「春花秋月」是對他的一種諷刺,讓他覺得厭煩,所以,「問」在情理之中。
3.「往事知多少」的「往事」指什麼呢?
不僅指以前的富貴生活,更是對歡樂、自由的嚮往,對尊嚴的期盼,對生存安全感的需要。精神的需要已經超過了物質需要。
4.「小樓昨夜又東風」中,「又」字表現了什麼意味?
「東風」表示季節更替,而「又」則說明時光飛逝,人的生命在一點一滴流逝,復國的希望也在一點點地破滅。
5.「不變」的又是什麼?本詞中,「變」的是什麼?
「何時了」「又東風」「應猶在」專寫事物不變,「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顏改」專寫人生無常。分兩條線索寫物是人非。
6.前六句的「變」與「不變」是運用了什麼手法來寫?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對比手法:宇宙之永恆不變 「何時了」——「又東風」——「應猶在」; 人生之短暫無常 「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顏改」。
寫出了詞人作為一位亡國之君面對物是人非,復國之夢難圓的無限悵恨之情。
7.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以水喻愁。江水奔騰流淌,一瀉千里,如愁思的多;江水晝夜不停,長流不息,無窮無盡,如愁思的綿長。本句把無形的愁思賦在有形的流水上,有深度有力度地表達了感情,「暗恨」變為「悲恨激動」,有不顧一切的感情沖動,大膽抒發了亡國之恨。
六、《雨霖鈴》
1.關於作者:
柳永(987-1053),因排行第七,世稱柳七,又曾官至屯田員外郎,世稱柳屯田。北宋第一位專業詞人。為人放盪不羈,終身潦倒,長於抒寫羈旅行役之情和城市風光,語言俚俗,流傳極廣,當時有「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柳詞」(葉夢得《避暑錄話》)之稱。著有《樂章集》。
2.分別概括《雨霖鈴》上闕和下闕的內容。
上闕記別:描述了離別的場面和雙方惜別的情態。
下闕述懷:設想別後情景。
這首詞以冷落的秋景作襯托,精心刻畫難分難舍的惜別場景,進而想像別後的離愁別恨,層層鋪寫,情景相生,反映作者對社會現實的抑鬱不滿的心情。作為封建時代的文人,自傷身世,慨嘆自己不能作生活的主人,抒情盡管真實,而情調未免凄愴;對現實盡管憂憤,而意志未免消沉,這是受時代局限的反映。
3.名句欣賞:「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把楊柳、風、月這三件最能觸動離愁的事物集中成為一幅鮮明的畫面。這幅畫面又是出現在特定的時刻里——「酒醒」之後。
4.找出下闕中直接抒情的句子並體會其作用。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情景相生,使得滿腔的離情別緒得以很好表現。
5.讀詞方法:
抓意象,品感情。
了解手法:情景相生的手法,虛實結合的手法(實指眼前實景,現實情況;虛,指想像、聯想的情況。詩詞中常採用虛實結合的手法來表達感情,增強藝術效果。)
⑺ 語文高考作文中如果引用了一些比較生僻或晦澀的典故,尤其是西方的一些典故可能大家平時不熟悉,如果老師
這個隨便你啊,老師一般看個開頭和結尾,掃一眼中間,不會注意的,老師看不懂會覺得他自己知識面太窄
⑻ 求高考語文作文中易用典故,或者作文拿分方法
高考作文大多是議論文,記敘文很少,寫議論文的話一定要注意前後照應,最好以排比段開頭,再以排比段結尾,夾敘夾議。或者用新穎的方式寫,像前兩年一滿分材料作文以甄嬛給四郎寫信的口吻闡述了自己的論點,論點一定要跟上時代,建議你平時多看一下時政新聞,多積累。還有如果要寫記敘文要突出真情實感,可以沒有華麗的詞藻,但必須有真實的感情,這樣才能拿高分。平時多練練筆,考試才能不怯場。
⑼ 求高考語文作文典故、名人事跡。。
今年高考已經過了啊。難道你是為明年高考做准備?真是個聰明勤奮的孩子,懂得未雨綢繆。
⑽ 高考 語文古詩鑒賞 詩句中的特指
涼 州 詞
【唐】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春夜洛城聞笛
【唐】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
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
何人不起故園情
王詩中的「楊柳」與李詩中的「折柳」均指《折楊柳》,多抒離愁別緒。
野望
【唐】王績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
採薇:出自《詩經》中的一首詩名。此詩當中,表明了詩人王績的隱居情懷,不問世事的閑適思想。
幸好手中備有一本唐詩,不過老半天才找了這三首,不好找。關鍵是平時要多讀、多感受,讀多了就有感覺了,到時即便是陌生的詩也能一眼洞穿,正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嘛。
親,祝你高考大捷,金榜題名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