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操作材料
活動目標: 1、用講故事的形式激發幼兒對數學的興趣。 2、知道相鄰數的概念,掌握5以內各數的相鄰數。 3、理解並能說出相1或少1的關系。 4、發展幼兒的比較的能力和思維的活性靈。 活動重點:知道相鄰數的概念,掌握5以內各數的相鄰數。 活動難點:理解並能說出相鄰數間多1或少1的關系。 活動准備: 1、森林背景圖,6張蘑菇房子圖片。 2、1-6的大點卡和數卡一套。 3、小猴、小熊頭飾各一個和老虎的圖片一張 4、幼兒數學操作板1個/人,1-6的點卡一套/人。 5、標有1-6的數字卡片,每個小朋友一張 6、故事《住賓館》。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初步理解"鄰居"關系。 1、拍手游戲:"嘿嘿,ⅹⅹⅹ(小朋友名),我問你,你的朋友在哪裡?""嘿嘿嘿,在這里!"(被問的小朋友舉起旁邊小朋友的手。) 2、我們每個小朋友都有自己午休的小床,請你說一說自己的鄰居都有誰,讓幼兒理解什麼是鄰居。 二、基本部分: (一)教師講述並表演故事(助理教師配合故事表演) 1、講述並表演故事後提問: (1)熊貓說2號有兩個鄰居,它們都是誰呢?小猴子的家應該是幾號呢? (2)小熊說它的家是5號的鄰居,5號的鄰居是誰呢? (3)小熊的家不是6號,那應該是幾號呢? 2、在回憶故事的過程中,在蘑菇房子上貼數字卡片,實現從具體的物到抽象的數的轉換,告訴幼兒相鄰數的定義。 (1)2的鄰居是誰呀?( 1和3是2的鄰居,也叫做2的相鄰數。) 得出結論:2有兩個相鄰數是1和3;5有兩個相鄰數,是4和6。 (2)提問:a、那麼3有沒有相鄰數,它們是誰? 、4有沒有相鄰數,它們是誰? 得出結論:每一個數都有兩個相鄰數。 3、幼兒自主探索3、4、5的相鄰數(部分幼兒上前操作,集體驗證),進一步推理說出5以內各數的相鄰數。 (二)復習數字1-6。 1、請你說得比我多1(少 1)。"小朋友,我問你,比2多1就是幾?"" 2、接著往下數,一直說到數字6。 (三)總結評價幼兒操作的結果,理解並說出相鄰數間多1或少1的關系。 1、"你幫2找到了哪兩個相鄰數?為什麼1是2的相鄰數,3是2的相鄰數呢?"引導幼兒說出相鄰數間多1或少1的關系。 2、 發放幼兒數學操作板及操作點卡,幫助幼兒理解相鄰數間多1少1的關系。"你找出比2多1的點卡,請你找出比2少1的點卡。"依次找出比 3、 4、5多1或者少1的數,引導幼兒依次說一說3、4、5的相鄰數及其之間的關系。 三、結束部分:游戲中鞏固對相鄰數的認識。 游戲: 1、給黑板上的數字找相鄰數。 2、 發給每個小朋友一張1-6其中一張數字卡片,"嘿嘿,小朋友,我問你,ⅹ的相鄰數就是ⅹ和ⅹ?"。。。。。。活動結束。
『貳』 怎麼培養幼兒正確使用數學活動操作材料的技能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首先,數學雖然是計算題佔大多數,但是,你絕對不能忘記公式的由來,即:掌握定義。 在課本中肯定有明確定義什麼是極限,什麼是微積分,什麼是定積分.......這是學數學的基本 我大概的形象的解釋一下。極限,如果兩數相除大於1,沒有極限,如果小於1,極限為0,常數的極限就是常數本身。微積分,其實就是極限的延伸,跟極限做法一樣,只是內容多了點,定積分嘛,微積分的延伸,這三者其實就是同一個做法。正態分布的含義,就是對稱啦,對稱軸是Y軸,標准差越小,圖形越瘦,標准差越大,圖形越胖。用途嘛,這個是算概率的,大都用於統計學 其次,就是每一個概念下,用一個經典的題目來擴展,也讓自己能更好的理解這些定義。
『叄』 幼兒園數學活動一定要人手一份操作材料嗎
幼兒園數學活動操作材料如何提供
適宜的操作材料,能夠促進幼兒主動活動,將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生動地呈現出來,使幼兒更好地感知數學,並對數學產生興趣。但有許多教師對數學操作活動材料的認識不夠,簡單地認為操作材料越多越好、越新鮮越好、越生活化越好,幼兒表現得越開心越好。在此,筆者擷取了幾個數學活動案例,旨在藉助對案例的分析,進一步探討在幼兒園數學活動中如何為幼兒提供適宜的操作材料。
幼兒「樂」了就行了嗎?
◆大班數學活動:等分
案例描述:
教師為每組幼兒提供了一些操作材料:不規則的蛋糕、數量較多的小饅頭、一大瓶橙汁。教師的目的是讓幼兒在切蛋糕、分小饅頭、喝橙汁的過程中感受等分的概念。教師交代了活動要求後,幼兒簡直樂壞了,他們有的迫不及待地把蛋糕切開,有的倒出瓶子里的橙汁先喝為快,有的邊吃邊分小饅頭,至於等分不等分,他們好像完全忘記了。有個小組剛好有三個幼兒,該怎樣把蛋糕分成三份呢?他們想了又想,辦法終於有了,把蛋糕先切兩塊,然後分別從每一塊蛋糕中再切出一小點組成另外一份。分是分好了,辦法也是不錯的,但有沒有獲得等分的概念呢?答案是否定的。再來看看幼兒是怎麼等分橙汁的吧,他們把橙汁倒出來,或三杯、或五杯,邊分邊喝,也是十分熱鬧的場面。
分析:從活動中我們可以看出幾個問題:一是教師在提供這些材料的時候未能考慮到幼兒的心理特點,這些誘人的食物,分散了幼兒學習的注意力,影響了幼兒探索的專注程度。二是不規則的蛋糕不易等分,對於只接觸過圖形等分的幼兒來說,從平面過渡到立體,知識跨度較大。三是三種不同的材料包含了形狀、數量、容積等知識要素,都有不同的等分特點和等分方法,同時呈現在幼兒面前時,幼兒不知所措,學習的目的性因此無法凸顯。
調整:在這個活動中,如果教師提供的操作材料是幼兒熟悉的便於操作的雪花片、線段、圖形等,讓幼兒先感知探索等分的方法,建立等分的概念後,再把等分蛋糕、橙汁放到延伸活動或讓幼兒把任務帶回家裡去繼續觀察和體驗,那麼幼兒既學到了知識,又有把知識進行遷移、運用於生活的機會,而且不失活動的興趣。
越是生活化就越適宜嗎?
◆中班數學活動:給鞋子分類
該活動中,教師先讓幼兒給穿在腳上的鞋子分類,按材料分,有皮鞋、布鞋、塑料鞋;按顏色分,有紅色、黑色、黃色……然後是記錄,讓幼兒數數每一種鞋子各有幾雙並記錄在記錄表上。教師提出要求:請穿皮鞋的小朋友站在畫有皮鞋標志的圓圈裡,穿布鞋的小朋友站在畫有布鞋標志的圓圈裡……幼兒紛紛看著自己腳上的鞋子,各自尋找相應的圓圈。這時,筆者發現有好幾個幼兒猶豫不決,一會兒在這里站站,一會兒又到那裡站站,看到大多數的幼兒都找到了自己的圓圈,還沒找到圓圈的幼兒向教師求助:「老師,你看我穿的鞋子,有一部分是用皮做的,有一部分是用布做的,我該站那裡呢?」「老師,我站這里對嗎?」教師趕緊又設置了一個圓圈:「找不到圓圈的小朋友可以站到中間的圓圈中來。」這幾個找不到圓圈的小朋友很不情願地走進教師剛畫的圓圈裡。讓幼兒按照鞋子的顏色進行分類的情形十分相似,望著腳上花花綠綠的鞋子,好多幼兒茫然不知所措。
幼兒園數學活動操作材料如何提供(2)
2010-10-30 |
分析:服裝、鞋子是幼兒生活中的必需品,從目前幼兒穿的鞋子、服裝來看,質地、顏色、款式等各不相同,對於活動中教師選擇的分類材料——鞋子,也確實難以制訂出一個明確的劃分標准,這也就是許多幼兒找不到屬於自己的圓圈的原因。中班幼兒的分類能力還不強,材料的特徵如果不明顯,就有可能造成幼兒學習的障礙,影響幼兒學習的效果。
調整:在生活中可以用來分類統計的材料很多,比如,現在的幼兒非常喜歡逛超市,超市的貨物雖然種類繁多,但是嚴格按類擺放是超市的一大特點,幼兒懂得要買零食該往哪個方向走,要挑玩具應該到哪個貨櫃去尋找……讓幼兒感知分類統計,我們可以讓幼兒玩「超市」的游戲,讓幼兒把物品按類擺一擺、放一放、記一記。再比如,我們還可以讓幼兒通過整理玩具來感知物體的分類……這些都是幼兒生活中常見的、熟悉的材料,既能體現生活化的要求,又能達到學習的目的。
材料可能產生的誤差你想到了嗎?
◆大班數學活動:稱一稱
案例描述:
該活動中教師為幼兒提供了自製的桿秤、自製的天平等測量工具以及蘋果、李子、茄子、蘿卜等蔬菜和水果作為測量物。活動剛開始,教師先讓幼兒用桿秤稱一稱,哪樣東西更重,哪樣東西更輕。幼兒把測量物仔細稱了一番,結果出來了,可答案並不完全一致,有的說蘋果最重,也有的說蘿卜最重。教師急了,拿起桿稱稱了一下,果然發現兩者相差無幾,再加上自製的桿稱存在一定的誤差,因此很難比較出兩者的輕重來。接著,教師提高了要求,把幼兒分成兩組,讓一組幼兒用自製的天平探索一個蘋果的重量等於幾個李子,另一組幼兒稱稱一個蘿卜的重量等於幾個茄子的重量。只見有個幼兒往天平的左邊放上了一個蘋果,然後開始往天平的右邊放李子,一個、兩個……放到第六個李子的時候,整個天平都倒向了李子這一邊,他只好把剛放上去的那個李子拿起來,可這時天平馬上歪向了蘋果這一邊,他在那兒擺弄了很長時間,怎麼都無法使天平的兩邊得到平衡。
分析:幼兒園數學活動是科學領域的一個組成部分,活動中教師既想讓幼兒通過稱一稱感知、比較物體的重量,又想讓幼兒通過探索發現材料間的等量關系。教師所提供的測量工具以及測量對象是幼兒所熟悉的,但從幼兒的操作探索中我們發現,教師預設的活動目標並沒有順利的完成。究其原因,問題出在教師為幼兒提供的操作材料上,一方面是這些被測量的物體,如蘋果、李子、茄子、蘿卜等沒有一個固定的重量,幼兒在操作時無法使天平的左右兩邊平衡。另一方面是測量工具是自製的桿秤和天平,測量的過程中容易產生誤差,這些誤差將影響到測量的結果。
調整:培養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是幼兒科學教育的一個重要目標。該活動中,教師力求把科學實驗和數學知識的學習有機結合起來,但科學實驗的操作必須遵循准確性、科學性的原則,由於該活動材料出現了較大的誤差,使得實驗的准確性不易把握和控制。如果把這些測量的材料換成有固定重量且能互相轉換的物體,比如 25克的果凍、50克的酸奶、100克的瓶裝純凈水等,再把自製的桿秤做得精確些,把操作材料可能產生的誤差降到最低程度,那麼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如何讓材料的提供更有層次性?
◆中班的數學活動:看誰數得對
案例描述:
該活動的目的旨在:讓幼兒大膽嘗試、學習、比較運用各種經驗對封閉狀排列物體的數數,正確判斷10以內的數量。教師提供了以下材料:一是圖案呈封閉狀排列的泡沫板,這些圖案均為數量為10以內的數,如有由10個圓形排列成的正方形,在這10個圓形中有1個大的,9個小的——體現出大小的層次性;有由8朵花排成的橢圓形,其中1個為紅色,其餘為藍色——體現出顏色的層次性;有由1個圓形和8個三角形排成封閉狀的正方形——體現出形狀的層次性;有的是由清一色的沒有顏色、形狀和大小區別的圖案排成封閉狀的三角形——沒有任何區分標記。二是用星星、花朵等圖案裝飾成環狀的塑料桶、臉盆等立體物體。三是用大型積木壘成的、同樣用圖案裝飾(高於幼兒的身高)的柱子;有圖案裝飾成封閉狀的慢慢轉動的雨傘。
分析:該教師在材料的提供上下了不少的工夫,從平面過渡到立體,從靜態的到動態的(轉動的或不轉動的),從幼兒可觸摸到的到幼兒觸摸不到的。這些材料中,有的藉助圖案上大小、形狀、顏色上的區分幫助幼兒記住數數的起始部位;有的沒有提供任何區分標記,需要幼兒探索記住數數起始部位的方法,如做上標記或用手按住第一個數數的圖案或與同伴合作:一個按住圖案,一個點數等,探索「怎樣數才不會數錯」環形計數的方法。材料的提供由易到難,層次分明,滿足了不同水平幼兒發展的需求。
幼兒園數學教育有其獨特的學科特點,幼兒學習數學是在與材料的相互作用中進行的,教師在投放操作材料時必須注意以下兩點:
一是材料的投放要講究適宜性。過分強調「引起興趣」,可能把幼兒引向消極地感受學習材料。案例「等分」中,誘人的食物分散了幼兒學習的注意力,影響了幼兒探索的專注程度,把幼兒自覺學習基本教學內容轉移到與學習無關的因素方面。案例「給鞋子分類」中,教師利用幼兒的生活用品——鞋子來引導學習分類統計,但是各種材質和顏色的鞋子干擾了「類」的界限,影響了學習分類的效果。因此,材料投放的適宜性是幼兒學習數學的基礎,材料應該能引起幼兒的積極思維,凸顯數學的本質特徵,使感性知識和理性知識獲得和諧統一,避免為求形式而弱化本質的錯誤傾向。
二是材料的投放應講究科學性。案例「稱一稱」中,自製的測量工具所存在的較大誤差及所選擇的測量物沒有固定的重量,就直接影響了幼兒探索的科學性和結論的准確性。幼兒需要藉助具體的物體來學習抽象的數學知識,支持思維的探索,因此,教師所投放的材料應便於幼兒嘗試、探索、發現和解決問題,操作材料既應滿足幼兒科學探究的需求,更應成為科學探究的有力工具。
適宜的操作材料是幼兒活動的物質基礎,它能在動手動腦的過程中發展幼兒的思維。幼兒園數學教育操作材料的提供,應著眼於幼兒數學知識的學習和能力的建構,使材料具備適宜性、科學性、層次性,讓幼兒置身其中並進行充分的交流,使得幼兒的數學學習更有意義。
『肆』 如何處理幼兒數學教育中的操作材料問題
數學是現代科學技術的基礎和工具,是研究現實世界的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的科學。人們贊譽 數學是打開未來世界大門的鑰匙。 它對發展幼兒的智力,尤其是對發展幼兒的數理邏輯智慧,具有特殊的價值。幼兒園的數學教育活動正是利用數學這種特殊價值來促進幼兒的邏輯思維的發展,培養幼兒對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為幼兒進入小學的數學教育奠定基矗然而,許多的小班教師卻經常訴說班上孩子數學能力存在較大的分歧,甚至有的孩子一參加數學活動就哭。這是為什麼呢?
『伍』 如何處理幼兒數學教育中的操作材料問題
操作活動是數學教育的基本教學方法之一,幼兒的不斷探索為其在學習活動中尋 求答案和解決問題提供了方法和機會,並由此獲得相應的數學知識,適宜的操作 材料,能夠促進幼兒主動活動,將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生動地呈現出來,使幼兒 更好地感知數學,並對數學產生興趣。所以,教師在投放操作材料時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材料的投放要講究適宜性。過分強調「引起興趣」,可能把幼兒引向消 極地感受學習材料。材料投放的適宜性是幼兒學習數學的基礎,材料應該能引起 幼兒的積極思維,凸顯數學的本質特徵,使感性知識和理性知識獲得和諧統一, 避免為求形式而弱化本質的錯誤傾向。 二是材料的投放應講究科學性。教師所投放的材料應便於幼兒嘗試、探索、 發現和解決問題,操作材料既應滿足幼兒科學探究的需求,更應成為科學探究的 有力工具。適宜的操作材料是幼兒活動的物質基礎,它能在動手動腦的過程中發 展幼兒的思維。幼兒園數學教育操作材料的提供,應著眼於幼兒數學知識的學習 和能力的建構,使材料具備適宜性、科學性、層次性,讓幼兒置身其中並進行充 分的交流,使得幼兒的數學學習更有意義。 三是使材料的提供具有層次性。教師在材料的提供上下了不少的工夫,從平 面過渡到立體,從靜態的到動態的(轉動的或不轉動的),從幼兒可觸摸到的到幼 兒觸摸不到的。這些材料中,有的藉助圖案上大小、形狀、顏色上的區分幫助幼 兒記住數數的起始部位;有的沒有提供任何區分標記,需要幼兒探索記住數數起 始部位的方法,如做上標記或用手按住第一個數數的圖案或與同伴合作:一個按 由易到難,層次分明,滿足了不同水平幼兒發展的需求。
『陸』 如何有效提供大班幼兒數學操作材料
去書店,裡面多得是。
『柒』 如何選擇適宜的幼兒數學操作材料
在幼兒園數學教育中,教師為幼兒提供的材料是否適宜,直接關繫到幼兒參活動的興趣,對材料探索與操作的結果,也直接影響到教育目標的實現。那麼,如何選擇、設計適宜的幼兒數學操作活動材料呢?課題研究,幾年的探索與實踐,我們得到以下感悟:
一、材料的選擇要物化教育目標,具有目的性
材料本身的結構特點及由這些特點所規定的活動方式往往決定著幼兒能獲得什麼樣的學習經驗,得到哪些方面的發展。因此,材料應蘊含教育目標,有利於幼兒關鍵經驗的獲得。
1、從教育價值出發,把教育意圖和要求融進材料之中充分挖掘材料的潛能,使它能為實現教育價值服務,發揮最大的功效。例如:根據小班分類教學提供的材料「圖形寶寶找媽媽」,「給不同顏色的小棒找家」。根據中班「點數10以內的數,認讀10以內的數字」投放的數字棋、數字接龍的玩具,根據中班「引導幼兒探究和感知幾何圖形之間的轉化關系」目標,投放的七巧板、五巧板。根據「會按某一簡單規律排序」目標投放的不同顏色、形狀、大小的串珠。根據「嘗試按一個維度分類和會按某一簡單規律排序」投放撲克牌等,都是我們在不斷操作與調整中投放到各年齡班計算區的,這些材料都隱含每一年齡階段的數學教育目標。使幼兒,通過擺弄、操作,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獲取了關鍵經驗。
2、從幼兒發展整體出發,體現材料的層次性。
幼兒園數學教育目標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它是以有序的結構組織起來的系統。從縱向的角度來看.它一般可以分為總目標、年齡階段目標、數學教育活動目標三個層級:從橫向的角度來看,它一般可以分為認知目標、情感與態度目標、操作技能目標三類。數學操作活動要考慮幼兒的層級水平,也就是考慮幼兒的自主活動水平。在幼兒的不同發展階段,其自主活動的能力處於不同層級水平。要使幼兒得到真正全面的發展,就必須在操作活動之前,詳細制定出開放性活動目標。開放性目標的制訂要根據本班幼兒的發展水平和個體差異,遵循由易至難、由簡至繁、循序漸進的原則。不僅要注意知識的連貫性和系統性,還應考慮幼兒能力、情感、態度等方面目標的制定,向幼兒的生活經驗開放,向幼兒的想像力開放,滿足不同層次的幼兒自主發展的心理需求。例如:我園教師自製的「小蝌蚪找媽媽計算棋」把枯燥的數學概念蘊含在有趣的、熟悉的故事情節中,孩子們很樂意接受,而且也非常樂意嘗試。用一故事情景可蘊含不同層級不同類別的目標。在認知目標方面:小班可用於能正確區分認「 1 」和「許多」、 學習手口一致地點數 5 以內的實物並能說出總數、按數 (5 以內 ) 取物等目標的落實。中班可用於認識 10 以內數字,理解數的含義,會用數字表示物體的數量、正確點數 10 以內物體等目標的落實。大班則可以用於學習 10 以內數的組成與分解,理解其包含、互換、互補關系,學習 10 以內加減計算,體驗加減互逆關系等目標的落實。在操作技能目標方面:可落實在教師的幫助下學習按要求拿取、擺放和操作活動材料、學會基本數學操作活動技能、能聽清楚操作活動的規則,按規則進行活動並檢查活動的過程和結果、學習有條理地擺放、整理活動材料等目標。在情感與態度目標方面:有助於在數學活動中大膽回答問題,在日常生活中喜歡選擇數學活動,學習與同伴友好地進行數學游戲,採取輪流、適當等待、協商等方法協調與同伴關系等目標的落實。隨著目標的逐步提高,對幼兒提出了不同的要求,這樣就有利於幼兒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獲得發展,這也正是目標開放性的具體表現。
二、材料的設計要尊重幼兒認知特點具有科學性
材料不僅是幫助幼兒系統地建構數學知識及誘發幼兒主動探索學習的工具,而且是引導幼兒學習數學知識,發展思維能力過程過中的重要手段。因此,提供材料要充分考慮到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例如,小班幼兒在認知過程中好模仿,學習目的性差,任務意識淡薄,他們往往只對活動的工具和使用工具感性趣。而到了大班,他們的學習目的性能增強了,能為完成學習任務做出努力,重視學習結果和評價。小班和大班認知特點不同,同樣的材料其效果是完全不同。在實踐中我們發現,大班教師利用印章、實物練習數的組成,效果很好。可同樣的材料遷移到小班效果截然不同。提供了小魚印章後,小班教師讓幼兒在一條小魚後面印上一條小魚,1添上1是2,幼兒把印章印在紙上很興奮,他們印了又印,還把小魚印在臉上、手上,教師困惑了,認為是不是幼兒故意淘氣。經過集體教研與反思後,分析出這是投放材料不當造成的。因此,在投放材料時要充分考慮幼兒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使其達到最佳效果。
三、材料的選擇要滿足不同發展水平幼兒具有層次性
材料是幼兒主動建構知識的載體,在投放材料時既要考慮到幼兒的年齡特點,又要兼顧個體差異,《綱要》明確提出: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由於數學教育活動目標層級的豐富性,活動材料在准備上也應體現數學教育目標的層次性、多元性。在層次性上要適合幼兒的發展水平,選擇幼兒的「最近發展區」,為發展水平不一樣的幼兒提供不同功能、難度的材料,使不同層次的幼兒能夠積極動手操作、主動進行探索,從而有效地促進每一個幼兒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
『捌』 幼兒園在數學活動當中操作材料有哪些
學前兒童的思維具有表象性,她們的學習需要通過操作學習材料,自主建構認知結構來完成。也就是說,對具體事物的感知和操作是學前兒童形成經驗結構的主要方式。因此,學前兒童掌握抽象的符號與概念必須伴隨具體的經驗與活動。金斯伯格認為,將幼兒數學活動建立在具體實物和操作行動上是非常有意義的,如果缺少具體實物和其他特殊經驗,幼兒可能把數學活動看成無趣也無意義的活動。給兒童提供充足的學習材料是實現幼兒園的教學活動目標特別是數學活動目標的前提。現有的研究已經表明,提供充足的學習材料將會提高教育質量和兒童的學業成績。與此同時,教師介入幼兒的學習對於幼兒認知的建構是非常重要的。教師通過了解幼兒與學習材料的互動可以了解幼兒的學習並作出積極的回應。教師對幼兒學習的回應是使教學充滿生命力,提高教學有效性的保證
『玖』 如何在數學活動中提供操作材料
學前兒童的思維具有表象性,她們的學習需要通過操作學習材料,自主建構認知結構來完成。也就是說,對具體事物的感知和操作是學前兒童形成經驗結構的主要方式。因此,學前兒童掌握抽象的符號與概念必須伴隨具體的經驗與活動。金斯伯格認為,將幼兒數學活動建立在具體實物和操作行動上是非常有意義的,如果缺少具體實物和其他特殊經驗,幼兒可能把數學活動看成無趣也無意義的活動。給兒童提供充足的學習材料是實現幼兒園的教學活動目標特別是數學活動目標的前提。現有的研究已經表明,提供充足的學習材料將會提高教育質量和兒童的學業成績。與此同時,教師介入幼兒的學習對於幼兒認知的建構是非常重要的。教師通過了解幼兒與學習材料的互動可以了解幼兒的學習並作出積極的回應。教師對幼兒學習的回應是使教學充滿生命力,提高教學有效性的保證
『拾』 幼兒園數學活動中幼兒操作材料選取應注意哪些問題
一、要緊扣目標,但還要提供多樣化的材料:比如中班某個活動的學習目標是認識數字6,感知數字與數量的關系,那活動中教師就會運用不同的材料,比如: 1.撿落葉,地上撒一些落葉,然後要求每個孩子撿六片樹葉。 2.插蠟燭,設置情景,寶寶六歲生日了,那應該插幾根蠟燭呢?請孩子准確的給蛋糕插上6根蠟燭。 3.連線,將數字與邊上相同量的物品匹配起來。4,塗色,提供各種水果超過六的量,然後要求幼兒為每種水果其中的六個塗上顏色。這些活動材料和操作方法都不同,但目標相同,用不同形式來鞏固幼兒的學習。 二、要根據幼兒的發展水平和能力差異提供多層次的材料 在提供數學操作材料時要考慮到幼兒的發展水平和能力差異,比如中班的數物匹配,有一個快遞員的游戲,在設計運送單時,對於能力強的孩子可以考慮多種類、多數量甚至加上顏色,比如給小兔送3個胡蘿卜,4瓶草莓味的牛奶,再送一棵青菜,能力稍微差一點的降低難度,如送4棵蘿卜,三棵青菜,能力再差一點的可以選擇單一的數物匹配,如只送4棵胡蘿卜或者只送幾瓶牛奶之類的,漸漸再加大難度。可以讓幼兒自己挑選,在送貨單上貼上難度1星2星3星,自己逐漸挑選難度更大的。 三、要提供有趣味性的材料 為了吸引孩子參與學習,數學活動中的材料必須富有趣味性,如培養中班幼兒數數的能力,我就提供了幼兒喜歡的材料如:釣魚、串糖葫蘆、插花等等,這些富有娛樂性趣味性的材料能充分發揮幼兒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能讓他們有興趣的反復進行練習,提高學習效率。 四、要提供生活化的材料 提供孩子熟悉的材料,更能提起孩子的興趣,提高孩子學習的主動性,比如在認識圖形時,我就提供了孩子平時的積木,孩子們特別興奮,在之後搭積木的過程中,孩子們也會一邊搭一邊回憶剛才上課老師說了這是什麼圖形,還和邊上的朋友分享「我用三角形搭了房頂」「我用長方形搭了圍牆」……像平時老師和孩子們出去散步時看見的東西也都可以成為教學中的材料,如秋天的落葉、春天的花瓣,孩子們生活中的廢舊物品如盒子、罐子、冰棍的棒子這些也都可以成為數學活動中的材料,來源於生活的孩子們熟悉的材料他們更喜歡。 五、要提供有多種玩法的材料、盡可能一物多用 雖然所提供的材料要豐富,但也不能太泛,要盡可能地一物多用,這樣既有利於幼兒容易發現操作目標,又能滿足不同層次幼兒的需要。如撲克牌,可以進行多種活動:按數取物、排序、比大小、加減計算等,而且既可以一個人玩,也可以兩個人玩、三個人玩、多人玩……雪花片,可以用其進行對形狀的認識、分類、集合、組合…… 六、要安全、衛生。 這一點也很重要,任何投放給孩子的材料都要注意安全、衛生,材料表面要平整光滑、無銳利的稜角、塗料要無毒性,還要注意經常清洗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