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數學教學案例
2.3 平行線的性質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五四學制)七年級上冊第2章 第3節 平行線的性質,它是平行線及直線平行的繼續,是後面研究平移等內容的基礎,是「空間與圖形」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掌握平行線的性質,能應用性質解決相關問題。
數學思考:在平行線的性質的探究過程中,讓學生經歷觀察、比較、聯想、分析、歸納、猜想、概括的全過程。
解決問題:通過探究平行線的性質,使學生形成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方法,以及建模能力、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探究活動中,讓學生獲得親自參與研究的情感體驗,從而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和勇於探索、鍥而不舍的精神。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平行線的性質
難點:「性質1」的探究過程
四、教學方法:
「引導發現法」與「動像探索法」
五、教具、學具:
教具:多媒體課件
學具:三角板、量角器。
六、教學媒體:大屏幕、實物投影
七、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設疑激思:
1.播放一組幻燈片。內容:①火車行駛在鐵軌上;②游泳池;③橫格紙。
2.聲音: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平行線,你能說出直線平行的條件嗎?
學生活動:
思考回答。①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②內錯角相等兩直線平行;③同旁內角互補兩直線平行;
教師:首先肯定學生的回答,然後提出問題。
問題:若兩直線平行,那麼同位角、內錯角、同旁內角各有什麼關系呢?
引出課題——平行線的性質。
(二)數形結合,探究性質
1.畫圖探究,歸納猜想
任意畫出兩條平行線(a‖b),畫一條截線c與這兩條平行線相交,標出8個角(如圖)。
問題一:指出圖中的同位角,並度量這些角,把結果填入下表:
第一組
第二組
第三組
第四組
同位角
∠1
∠5
角的度數
數量關系
學生活動:畫圖——度量——填表——猜想
結論: 兩直線平行,同位角相等。
問題二:再畫出一條截線d,看你的猜想結論是否仍然成立?
學生:探究、討論,最後得出結論:仍然成立。
2.教師用《幾何畫板》課件驗證猜想
3.性質1. 兩條直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同位角相等)
(三)引申思考,培養創新
問題三:請判斷內錯角、同旁內角各有什麼關系?
學生活動:獨立探究——小組討論——成果展示。
教師活動:評價,引導學生說理。
因為a‖b 因為a‖b
所以∠1=∠2 所以∠1=∠2
又 ∠1=∠3 又 ∠1+∠4=180°
所以∠2=∠3 所以∠2+∠4=180°
語言敘述:
性質2 兩條直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內錯角相等。
(兩直線平行,內錯角相等)
性質3 兩條直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同旁內角互補。
(兩直線平行,同旁內角互補)
(四)實際應用,優勢互補
1.(搶答)
(1)如圖,平行線AB、CD被直線AE所截
①若∠1 = 110°,則∠2 = °。理由: 。
②若∠1 = 110°,則∠3 = °。理由: 。
③若∠1 = 110°,則∠4 = °。理由: 。
(2)如圖,由AB‖CD,可得( )
(A)∠1=∠2 (B)∠2=∠3
(C)∠1=∠4 (D)∠3=∠4
(3)如圖,AB‖CD‖EF,
那麼∠BAC+∠ACE+∠CEF=( )
(A) 180°(B)270° (C)360° (D)540°
(4)誰問誰答:如圖,直線a‖b,
如:∠1=54°時,∠2= .
學生提問,並找出回答問題的同學。
2.(討論解答)
如圖是一塊梯形鐵片的殘余部分,量得∠A=100°,
∠B=115°,求梯形另外兩角分別是多少度?
(五)概括存儲(小結)
1.平行線的性質1、2、3;
2.用「運動」的觀點觀察數學問題;
3.用數形結合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六)作業 第69頁 2、4、7.
八、教學反思:
①教的轉變:本節課教師的角色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與共同研究者。在引導學生畫圖、測量、發現結論後,利用幾何畫板直觀地、動態地展示同位角的關系,激發學生自覺地探究數學問題,體驗發現的樂趣。
②學的轉變:學生的角色從學會轉變為會學。本節課學生不是停留在學會課本知識的層面上,而是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深入其境。
③課堂氛圍的轉變:整節課以「流暢、開放、合作、『隱』導」為基本特徵,教師對學生的思維活動減少干預,教學過程呈現一種比較流暢的特徵,整節課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以「對話」、「討論」為出發點,以互助、合作為手段,以解決問題為目的,讓學生在一個較為寬松的環境中自主選擇獲得成功的方向,判斷發現的價值。
B. 如何寫好初中數學教學案例
新課程的評價強調:評價功能從注重甄別與選拔轉向激勵、反饋與調整;評價主體從單一轉向多元。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評價是教師的專利,學生常常處在被動甚至被忽略的地位,等待教師指點評說,很少有機會自主調控。由於評價對象自身的復雜性,形式單一的評價很難形成恰如其分的評價。長期的教學經驗我認為,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必須強調評價形式的多樣性,在教學中,我經常引導學生之間進行互評,老師和學生之間互評,使單一的評價成為一種雙向甚至多向的評價活動。使學生在評價過程中學會傾聽他人意見,正確看待問題,正確認識自我,也使課堂充滿了思考的氣息,充滿了生命的活力。
C. 怎樣寫好初中數學教學案例50
新課程的評價強調:評價功能從注重甄別與選拔轉向激勵、反饋與調整;評價主體從單一轉向多元。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評價是教師的專利,學生常常處在被動甚至被忽略的地位,等待教師指點評說,很少有機會自主調控。由於評價對象自身的復雜性,形式單一的評價很難形成恰如其分的評價。長期的教學經驗我認為,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必須強調評價形式的多樣性,在教學中,我經常引導學生之間進行互評,老師和學生之間互評,使單一的評價成為一種雙向甚至多向的評價活動。使學生在評價過程中學會傾聽他人意見,正確看待問題,正確認識自我,也使課堂充滿了思考的氣息,充滿了生命的活力。
案例:
在學習一元一次方程組時,有這樣一道題:
「5。12」汶川大地震後,災區急需大量帳篷。某服裝廠原有4條成衣生產線和5條童裝生產線,工廠決定轉產,計劃用3天時間趕制1000頂帳篷支援災區。若啟用1條成衣生產線和2條童裝生產線,一天可以生產帳篷105頂;若啟用2條成衣生產線和3條童裝生產線,一天可以生產帳篷178頂。
(1) 每條成衣生產線和每條童裝生產線平均每天生產帳篷各多少頂?
(2) 工廠滿負荷全面生產,是否可以如期完成任務?如果你是廠長,你會怎樣體現你的社會責任感?
同學們經過充分思考後,給出了不同的解答:
(學生1)
解:設每條成衣生產線每天生產帳篷x頂,每條童裝生產線每天生產帳篷y
X+2y=105
2x+3y=178
頂,根據題意,得
x=41
解得 y=32
答: 每條成衣生產線每天生產帳篷42頂, 每條童裝生產線每天生產帳篷32頂.
(學生2)
解:因為178—105=73(頂)105—73=32(頂)73-32=41(頂)
所以每條成衣生產線每天生產帳篷41頂, 每條童裝生產線每天生產帳篷32頂.
當兩位同學說完自己的解法後,同學們立即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有的同學說,學生1的解法符合題目的要求,用列方程組的方法解答,不容易出錯;有的同學說,學生2的解法簡單,一目瞭然,可以口算出答案,而且還可以鍛煉人的思維等等.經過一番激烈的點評之後,我都給予他們充分的肯定.
第一個問題剛討論完,我就發現有一位平時學習不太好的同學把手舉得高高的,急於要說話,我點頭示意,他站起來後說,工廠滿負荷全面轉產,也不能夠如期完成任務.如果我是廠長,我會動員工人加班生產,給他們多加工資,好早完工,支援災區人民.聽到這兒,我的心一顫,一位多有愛心的學生,多有社會責任感.想到這兒,我贊許地點了點頭,表揚了這位同學,接下來,其他的同學都各抒己見,有的說,改進技術,提高效率;有的說,可以聯系其它廠家支援等等.
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學生以主人的地位參與評價,對自己的學習狀況有比較全面客觀的了解,能夠進行反思與調控,並相應地改變自己的學習方式,其主體意識大大增強.一堂充滿生機活力的課,一位 位可愛的學生令人高興,在這節課上,我給學生的評價是:你們都是好樣的!
我認為,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評價,這樣既能培養學生勇敢自信的品質,又能鍛煉學生分析判斷問題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的主體意識進一步確立
D. 哪有初中數學教學案例
我給你推薦幾本吧:
《初中數學相似形與圓精練800題》
http://book.jqcq.com/proct/984885.html
本書依據初中數學教學大綱和各省市中考數學試卷,精選了初中數學中相似形與圓800多道練習題,所編題目題型規范,有一定難度,包括近年各省市中考試卷中不斷出現的新題型,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實戰性。全書共分六個單元,每一單元均設置知識點梳理、重點與難點、基礎訓練題、提高拓展題等欄目,書末附有全部練習題的參考答案和解題步驟。
本書可供廣大初中學生,特別是初中畢業生參考使用。
《初中數學教例剖析與教案研製》
http://book.jqcq.com/proct/823790.html
本書分析了當前初中數學教學的現狀,展望了未來數學教學的發展方向,並就初中數學的教學設計與教學案例的剖析、研製方法等問題進行了大膽的探究與實踐。全書由典型的數學教案與教例的剖析、數學教學專題分析以及成功教案的研製過程等內容組成。每個教學設計對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及價值觀等方面的目標均有詳盡的點評、提示,立意新、重操作、有拓展、有突破。
本書適合中學數學教師、有突破。師范院校師生閱讀,可供教師繼結教育培訓使用。
《初中數學競賽中的思維方法》
http://book.jqcq.com/proct/610071.html
本冊內容是對初中數學知識的自然延拓與擴充,內容包括原則與思想、方法與邏輯、問題與模型三大部分。通過對初中數學競賽的綜合問題的分類講解與練習,夯實基礎知識、發展邏輯思維能力,領悟數學思想,培養創新意識。內容由淺入深,按知識系統,講解逐步深化。適於自學和配合教學同步進行,各部分都配有精選的練習題和解答,供練習選用。既可做學生學習奧林匹克數學的教材,又可做培訓教練員的參考書。
《初中數學競賽中的平面幾何》
http://book.jqcq.com/proct/610070.html
本冊內容是對初中平面幾何知識的自然延拓與擴充,內容包括幾何基本概念與簡單圖形、三角形全等及其應用、四邊形、幾何變換、圓、幾何方法綜述、幾何不等式及極值、幾何專題選講等。通過對初中數學競賽的平面幾何問題的分類講解與練習,夯實基礎知識、發展邏輯思維能力,領悟數學思想,培養創新意識。內容由淺入深,按知識系統,根據大綱逐年級上升,適於自學和配合教學同步進行,各章配有精選的練習題和解答,供練習選用。既可做學生學習奧林匹克數學的教材,又可做培訓教練員的參考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