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語數英語 » 初中語文教研活動記錄

初中語文教研活動記錄

發布時間: 2021-07-27 14:32:08

『壹』 20篇初中(語文歷史聽課記錄)

1、手工工場最早出現於14世紀的義大利,手工工場的特點規模較大,僱用了很多工人,工人之間實行分工合作,提高了生產效率。
2、西歐早期的手工工場集中在紡織、采礦、冶金、造船等行業中。
3、16世紀以後,西歐各國為了富國強兵推行有利於商人的政策,手工工場出現後發生變化的階層是商人階層,新的階層資產階級。
4、中國手工工場出現的時間明清時期,地點景德鎮。
5、被稱做「文藝復興時代最完美的代表人物」是達•芬奇,代表作《蒙娜麗莎》和《最後的晚餐》;文藝復興時期英國著名的劇作家是莎士比亞,代表作《羅密歐與朱麗葉》。
6、被稱為「教皇的奶牛」是德國人,宗教改革家是路德,提出「知識就是力量」是培根,提出「日心說」的是哥白尼,「日心說」被譽為「科學革命的開端」,牛頓的突出成就是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提倡天賦人權的思想家是伏爾泰,被稱為啟蒙運動的旗手,提出人民主權思想的是法國的思想家盧梭。
7、首先發現新大陸的是航海家哥倫布,美洲原有的居民是印第安人,是黃色人種,首先發現西歐通往印度的航線是達•伽馬,首先完成環球航行是麥哲倫。被稱為「海上馬車夫」是荷蘭人。
8、新航路開辟的原因:
(1)東方各國的黃金成了西歐人夢寐以求的東西。
(2)奧斯曼帝國控制著東西方貿易要道,阻隔了西歐各國通往東方的傳統商路;
(3)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的萌芽(根本原因)
(4)基督教傳播的需要
總的來說,新航路開辟的直接原因是:追求財富獲得利益;根本原因是:商品經濟的發展。
產生的影響:
新航路的開辟,推動了西歐資本主義的發展,促進全球聯系的加強,世界開始走向整體。
9、率先進行殖民掠奪的國家是葡萄牙和西班牙,強占殖民地最多的國家是英國。
10、英國與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前夕的國王分別是查理一世和路易十六;領導人分別是克倫威爾和羅伯斯庇爾;英國限制王權的法令中最重要的是《權利法案》,革命後建立起來的政體是君主立憲制。
11、揭開美國獨立戰爭的序幕的事件是來剋星頓的槍聲,美國獨立戰爭中發表的文件是《獨立宣言》,獨立戰爭的領導人是華盛頓。
12、法國大革命爆發的標志是攻克巴士底獄,頒布的文件是《人權宣言》,法國的國歌是《馬賽曲》,法蘭西帝國的建立者是拿破崙。
13、明朝的建立者是朱元璋,明清時期棉紡織業發達的地區是松江地區,大量進入國際市場的中國產品是絲綢、茶葉、瓷器等。
14、受到乾隆接見的明朝時西遷的蒙古土爾扈特部,18世紀前期,清政府在西藏設立駐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管理西藏,清政府平定準噶爾部和回部的貴族叛亂,從法律上確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的廣大地區為中國領土的條約是《尼布楚條約》。
15、明清朝為加強王權設立的機構分別是廠衛和軍機處,清朝時為加強思想控制,大興文字獄,該時期科舉答卷的文體是八股文。
16、反對專制皇權的中國思想家是黃宗羲。
17、繪制《坤輿萬國全圖》的是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中國宮廷畫家並參與圓明園西洋風格建築設計的義大利傳教士是郎世寧。
18、1553年,佔領澳門的是葡萄牙,17世紀初佔領台灣的是荷蘭,成功收復台灣的英雄是鄭成功,1793年,英國使臣馬戛爾尼率領使團來到中國,其主要目的是擴大英國的海外市場。
第六單元席捲全球的工業文明浪潮
1、18世紀中期,一場以機器生產代替手工勞動_的工業革命從英國開始,首先出現的行業是棉紡織業,一種新的動力機器——蒸汽機的發明和應用,將人類社會帶入了蒸汽時代。
2、被稱為「科學的世紀」是19世紀,世界上最早的工業化國家是英國,工業革命的新階段最突出的特點是電力在生產和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從而使人類進入電氣時代。
3、對比工業革命的早期階段和新階段
工業革命的早期階段 工業革命的新階段
主要技術發明成果和發明人 珍妮紡紗機(哈格里夫斯),蒸汽機(瓦特),蒸汽機車(史蒂芬孫) 電動機(格拉姆),電磁感應原理(法拉第),可實際使用的發電機(西門子),電燈(愛迪生),巴黎的電力鐵路,電影放映機,電話(貝爾),汽車(福特),飛機(萊特兄弟)
工業發展領先國家 英國 美國,德國
主要工業門類 紡織業,機械製造業,冶金業,采礦業,造紙業,交通運輸業 電力工業,鋼鐵工業,化學工業,
石油工業,汽車工業
4、《摩登時代》里的工廠出現了流水線生產方法,電影放映機發明。
5、世界最終形成一個整體的時間20世紀初,主要表現:
領域 表現
經濟 世界基本上形成了統一的市場,各國商品在這個巨大的市場中流動
交通 鐵軌在世界各地延伸,一批港口城市在各國發展起來
人口 人口流動加速,出現了海外移民的熱潮
文化 文化交流更廣泛,工業文明的先進思想、科學技術和生活方式在世界各地傳播
體育 出現了一些世界性的活動,如奧運會
6、拉丁美洲第一個獨立的國家是海地,日本通過明治維新使自己強大起來,成為亞洲第一個工業化國家。

綜 合 題
1、比較鄭和下西洋和哥倫布航海
(1)鄭和遠航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哥倫布航海最遠到達:美洲
(2)鄭和下西洋與哥倫布遠航分別是出自什麼目的?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主要有:宣揚國威;加強與海外諸國的聯系;滿足統治者對異域珠寶的需求。哥倫布遠航的目的在於尋找黃金;是歐洲對東方貿易的需要。
(3)鄭和下西洋和哥倫布遠航分別對世界產生了什麼影響?
鄭和下西洋加強了明朝與海外諸國的聯系和友好交往,但給明朝帶來了沉重的經濟負擔,最終導致航海的悄然結束。
哥倫布遠航,使歐洲人發現了美洲,加快了對美洲的開發,促進了西歐資本主義的發展;但同時也給拉美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災難。
2、閱讀下列材料回答:
材料一: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貨物以通有無。 —《粵海關志》卷23
材料二:浙民習俗易囂,洋商錯處,必致滋事。————《清高宗聖訓》卷281
材料三:此輩(註:華僑和商人)多系不安本分之人,若聽其去來任意,伊等益無顧忌,輕去其鄉而漂流外國者益眾矣。嗣後應定限期,若逾期不回,是其人甘心流移外方,無可憫惜,朕亦不許其復回。如此則貿易欲歸主人,不敢稽遲在外矣。—《清文獻通考》卷33
(1)材料一中表明「天朝」不願與外國互通貿易。我們把這種政策稱之為閉關政策
(2)結合材料一、材料二,談談實行這種政策的原因。
清朝前期自給自足的封建自然經濟佔主要地位,商品經濟發展十分有限;統治者自認為天朝物產豐盈,且目光短淺,不屑與外國互通有無;統治者還害怕外商與沿海人民往來會滋生事端,便利洋人侵略中國。
(3)材料三中如此限制沿海人民出海貿易,導致的直接後果是什麼?
中國的對外貿易受到阻撓和打擊,逐漸喪失對外貿易的主動權,明代以來盛大的航海事業也衰落下去了。
(4)根據以上材料和所學知識,說說對實行這種政策所產生的後果的認識。
封閉就要落後,落後就要挨打。
3、新航路的開辟使世界開始走向整體,而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訊工具的發展,為世界聯系的加強提供了必要條件,使整體世界最終形成,洋貨開始湧入中國市場。而如今,悉尼、東芝、松下等外國彩電和寶馬、賓士、別克等高檔轎車已開始進入了平常百姓家。
(1)請你分析一下西歐各國為何不惜巨資化大本錢去開辟新航路?
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的萌芽;歐洲人對黃金的狂熱追求;傳播基督教的動機;
(2)整體世界的最終形成對人類社會產生了重大影響,但對世界各國的影響一樣嗎?為什麼?不一樣, 19世紀初 新的工業革命基本完成,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更強大了,而亞非拉國家更落後了。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為了佔領海外時常和原料產地,他們加快了殖民侵略的步伐。到19世紀末,將整個世界基本瓜分完畢,亞非拉國家則淪為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遭受其奴役。
(3)「而如今,悉尼、東芝、松下等外國彩電和寶馬、賓士、別克等高檔轎車已開始進入了平常百姓家。」這又說明了什麼? 經濟全球化。
4、歸納明清時期經濟、政治發展的特點,與同時期的歐洲相比,有哪些異同點?
不同點:明清時期中國專制皇權不斷加強,而西方國家則先後爆發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封建專制制度,建立了資本主義共和制度;中國的思想控制十分嚴密,統治者大興文字獄,加強思想控制,西方國家則在手工工場產生和工商業發展的基礎上,誕生了新的階級,從而引起思想文化領域的變化,文藝復興、宗教改革、近代科學的誕生、啟蒙運動都是這一時期出現的;這個閉關自守,西方不斷想海外探索,開拓海外殖民地。
相同點:手工業發達;商人地位逐漸改變或者說是商人資本十分雄厚;都出現了近代進步的思想家。
第七單元 走向現代世界
1、一戰與二戰的對比:
戰爭歷時 爆發原因 性質
一戰 1914—1918 由於帝國主義國家在政治和經濟上發展
不平衡,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而引起的。 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掠奪戰爭
二戰 1939—1945 法西斯國家想要稱霸世界、轉嫁
1929——1933年的經濟危機
一場法西斯侵略與反法西斯戰爭,是正義與邪惡的戰斗

戰爭發起國 交戰雙方 重要戰役 新式武器的運用
一戰 德國、奧匈帝國 德奧為首的同盟國對英法俄為首的協約國 凡爾登戰役 坦克、飛機、潛艇、雷達、遠程大炮、
二戰 德日意法西斯集團 德意日法西斯集團對中美英蘇為首的反法西斯聯盟 斯大林格勒戰役 原子彈

結果 相同點
⑴一戰以同盟國的失敗而告終,嚴重削弱了帝國主義的勢力,給人類造成巨大的物質和精神損害; ⑵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和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建立; 1、戰爭給人類帶來了深重的災難,造成了巨大的物質損失和人員傷亡。
2、大量新式武器運用於戰爭,使戰爭更加殘酷。
3、都產生了社會主義國家。
⑴熱愛和平的國家和人民聯合起來,建立了反法西斯聯盟,與法西斯進行了殊死的斗爭,並終於贏得了勝利;(2)義大利、德國、日本相繼投降;(3)1945年10月24日,在美英蘇中等國的共同努力下,創立了以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為宗旨的國際組織——聯合國;
2、科技應當應用於哪方面?
科技發展本身無害,關鍵在於把科技用在哪裡。我們應該把科學技術用於提高人類抵禦災害的能力,改善人類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提高人類的生活質量。一句話: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我們應該把科學技術用於造福人類上,用於推動社會發展上,而不是用在毀滅人類上。
3、為什麼反法西斯戰爭能最終取得勝利?
一方面,全世界熱愛和平的國家和人民聯合起來,建立起反法西斯同盟,與法西斯進行殊死斗爭;另一方面,法西斯反人類的本質必然使它走向失敗,而正義的反法西斯戰爭必然取得勝利。
4、1929年~1933年經濟危機始於美國紐約,很快波及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幾乎所有的資本主義國家無一倖免。
5、1929年~1933年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主要表現:銀行紛紛倒閉,工商企業大量破產,市場蕭條,失業人數激增,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等。6、1929年~1933年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特點:范圍廣(全世界資本主義國家)、時間長(1929年~1933年共持續5年時間)、破壞性大(1933年與1929年相比,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產值下降了三分之一以上,世界貿易總額縮減了三分之二)
7、1929年~1933年經濟危機的影響是什麼?(1)這場危機給各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結束了20年代出現的資本主義相對穩定局面,使資本主義制度的各種矛盾空前激化,是革命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蓬勃興起,導致資本主義世界嚴重的政治危機;(2)各國壟斷資產階級為了擺脫危機,千方百計尋找出路:美國實施了羅斯福新政,暫時緩和了危機,而德意日建立了法西斯專政,成為二戰的戰爭策源地。
8、世界上第一次經濟危機是1825年發生在英國的經濟危機。
9、經濟危機是那個時代資本主義社會特有的現象,其實質是「生產過剩」的危機,這里的「生產過剩」是指相對過剩。
10、比較俄國1917年3月(俄歷二月)彼得格勒武裝起義(即二月革命)和1917年11月(俄歷10月)彼得格勒武裝起義(即十月革命)的不同點。名稱 1917年3月彼得格勒武裝起義 1917年11月彼得格勒武裝起義
性質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無產階級革命
革命任務 推翻沙皇統治 推翻臨時政府
結果 建立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並繼續參戰 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成立一代表工人、農民的蘇維埃政府,並宣布退出一戰
11、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黨為什麼會得到人民的擁護?
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黨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用社會主義的方式來改造俄國。他們代表了廣大人民的切身利益,追求的目標是為了滿足工人和農民的願望,因此得到了人民的支持。
12、十月革命的勝利有何歷史意義?十月革命的勝利,不僅改變了俄國歷史的發展方向,而且對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開辟了歷史的新紀元,是世界現代史的開端。
13、十月革命勝利後,蘇維埃政府頒布《土地法令》,把土地分配給農民,把銀行和大企業收歸國有,由工人監督企業生產;頒布《告俄國公民書》庄嚴宣告:「國家權力全部歸蘇維埃」1922年,蘇維埃俄國和鄰近的烏克蘭、白俄羅斯等蘇維埃共和國聯合,成立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簡稱蘇聯。
14、土耳其人統治下的奧斯曼帝國曾經是一個地跨歐、亞、非的封建帝國,信奉伊斯蘭教。20世紀初,土耳其淪為半殖民地,被稱做「西亞病夫」。
15、土耳其凱末爾革命:目的:為了挽救民族危機,意義:贏得國家獨立和自由,使土耳其迎來了歷史發展的新階段,經過:土耳其人民在凱末爾的領導下,成立新政府,發表被稱為「土耳其獨立宣言」的《國民公約》,與侵略軍展開武裝斗爭。1922年,贏得國家獨立和自由。
16、土耳其凱末爾改革:目的:使土耳其富強起來;內容:向西方學習,進行徹底的改革,採取各種措施,破除落後的習俗,提高民族文化水平,推動工業發展;意義:使土耳其迎來了歷史發展的新階段。
凱末爾在革命勝利後為什麼說真正的工作才剛剛開始?凱末爾認為:獲得國家獨立是土耳其革命的第一步,接下來就是如何振興民族經濟,使土耳其走上富強之路。只有改革才能使土耳其擺脫西亞病夫的稱呼,以嶄新的面貌呈現在世界面前。
17、羅斯福新政:背景:1929年—1933年的世界經濟危機對美國的沉重打擊;目的:為了使美國盡快擺脫困境,實現經濟復興;內容:全面加強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在金融、工業、農業和社會福利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措施;評價:羅斯福積極改革的精神,鼓舞了美國人民。隨著新政的實施,美國逐漸從噩夢般的經濟危機中走出來。新政中採取的措施,後來被許多資本主義國家所借鑒。
18、面對嚴重的失業問題,羅斯福政府採取以提供工作機會代替賑濟的方法,其中最典型的是田納西工程。
19、用最簡要的語言,概括出十月革命、凱末爾改革、羅斯福新政的突出特點:
十月革命:通過武裝起義取得革命勝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改變了俄過的歷史發展方向,開辟了歷史的新紀元。
凱末爾改革:向西方學習,破除落後的習俗,提高民族文化的水平,推動工業的發展,迎來了土耳其歷史發展的新階段。
羅斯福新政:為應付危機作的政策調整,減緩了經濟危機對美國的經濟的嚴重破壞,使傳統的資本主義模式得到改造。
20、新文化運動:
背景:辛亥革命以後,多數中國人的精神面貌沒有根本改變,孔子,作為君主統治的精神象徵,仍愛到尊崇。但西方自由、平等、博愛等觀念,已深深影響了一批進步的中國知識分子,特別受到青年學生的歡迎。
開始時間和標志:1915年,陳獨秀創辦《新青年》。
代表人物: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
口號:「民主」與「科學」。(德先生和賽先生)
性質:新文化運動是中國歷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運動。
意義:新文化運動極大地破除了封建主義思想的束縛,形成了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促使人們加緊追求救國救民的真理,為先進的知識分子接受十月革命的影響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
21、新文化運動向儒家學說猛烈開火,宣稱要「打倒孔家店」。
22、在新文化運動中,胡適率先提出用白話文代替文言文,他還試做白話詩,
23、《狂人日記》是魯迅創作的第一篇白話小說。
24、如何看待儒家文化?
對待儒家文化,我們不能簡單地否定或肯定,應該一分為二的加以繼承——批判地繼承儒家文化。
中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在巴黎和會上遭受了什麼待遇?這說明了什麼?
答:中國在巴黎和會上遭受了不公正待遇,要求收回德國在山東的特權等正當要求遭到無理拒絕,這說明了這次會議是一次帝國主義的分贓會議,也說明了弱國無外交。
25、五四運動:
時間:1919年5月4日
導火線:巴黎和會無理拒絕了中國的正義要求,把德國在山東的特權轉讓給了日本。
成果:釋放被捕學生,罷免曹汝霖等人的職務,拒絕在巴黎和約上簽字
性質:一次徹底地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
意義:五四運動是中國革命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中國工人階級從此登上了政治舞台,五四運動拉開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
26、思考題:五四新文化運動如何顯示了中華民族的進一步覺醒?五四運動從學生罷課到工人罷工、商人罷市,從學生為先鋒到工人階級為主力,說明了什麼?
答: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等都是制度層面上的改良;五四新文化運動,則是對精神層面上的反思。從制度到精神,表明了中華民族的進一步覺醒。
28、當時的先進的中國人為什麼要提出「走俄國人的路」?
答:走俄國人的路既是中國近代先進的中國人先後向英法、日本學習受挫後的又一次選擇,也是一戰前後西方資本主義世界各種矛盾充分暴露且繼續對華實行不平等外交所導致的後果;當然也與蘇俄採取了對華友好的外交政策有關。
29、使中國正在尋求救國真理的先進分子看到了「新世紀的曙光」的是俄國十月革命。

『貳』 初二語文評課記錄

初二語文《大道之行也》評課記錄與反思

開學之初,初中語文組聽了衡老師的一堂匯報課,他所執教的課文是初二的《大道之行也》,現將評課及反思簡單摘錄如下:
姚老師:1、本堂課的導入設計平淡卻很有效。老師讓學生背已讀過的《桃花源記》引入課堂教學,這既為學習新課作了鋪墊,又強化了所學知識的積累。緊接著提問《大道之行也》中「大同」社會是怎樣的社會?作為本課教學的切入點,起到了較好的激趣作用,應當說這種導入是比較成功的。
2、教師將本課設置了六個問題,課前讓學生將預習結果分組板在黑板上,從檢查預習效果以及幫助學生完成對內容理解的角度來說,此環節是安排合理的,這樣培養了學生自學能力、書寫能力、解題能力。
商榷:學生陳述答案時,只是停留在照本宣科。若考慮讓其他組發表見解展開討論,或許更能激活課堂、激活學生思維。
謝老師:通過設計六個問題,重點突出,知識點落實到位,並且老師能引導適時的朗讀,只是學生展示時聲音較小。
劉老師:本堂課注重新舊知識的聯系,課堂結構完整,知識點基本落實到位,不足點就是老師講課聲音不太洪亮,主動參與課堂的學生不是很多,課堂氣氛比較沉悶。
牛老師:老師講課思路清晰,語速適中,給予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不過學生的展示還有待於老師進一步強調並引導,讓展示自然、大方的學生做榜樣。
金老師:能將本課與《桃花源記》進行比較,問題設計由易到難,層層深入,有利於學生對「大同」社會特徵的理解。
本文是文言文,還要強化朗讀,學生可通過多樣的朗讀形式來展示,在讀中感受、領悟、賞析。
鞏老師: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衡老師深知:課堂越開放,對自己教學越有利,因而,作為明陽的新成員,敢於解放思想,大膽嘗試新型的課堂教學模式,憑他的這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事業心,我不由得肅然起敬。
開放性課堂是人性的課堂,是民主的課堂,它要求人人參與,人人有話可說,課堂的話語權屬於學生,課堂的主宰權屬於學生。其實,這樣一來的課堂對老師要求更高了,對老師的綜合素質是嚴峻的考驗,老師一定要不斷充電學習。
教育工作是神聖的也是艱辛的,需要我們所有的教育者不斷努力,不斷探索,正所謂:「嘔心瀝血探新路,吹盡黃沙始見金」,相信,我們如果有衡老師大膽嘗試的魄力和精神,咱們的教育事業一定回日臻完善、成熟。

反思

開學伊始,學校就組織全體教師進行了教研教改的理論學習;還邀請了縣教研室的主任舉行了新課改理論的講座。9月7日,我還有幸聽了同校老師的示範課:新穎的課堂模式,熱烈的課堂氣氛,機智的點撥……得到聽課教師的好評,也深深地吸引了我。期間,我還聽了其他老師的課,覺得啟發很大。因而,我想借這次匯報課的機會,嘗試這種新的課堂模式,並向各位同行求教。
《大道之行也》是一篇篇幅較短,理論性較強的文言文。初中生很難理解透徹。但我認為有點難度,正好可以給自己和學生們一個好的鍛煉機會。於是,就按照教學進度,用這篇文章來上課。
上課前,要求學生利用早自習去預習課文。自己解決字音、字義問題,結合課文注釋,掌握課文大意。並布置了各小組的討論題。把課堂的重點放在小組自主、合作、探究討論題上。把朗讀法、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來組織課堂。課堂活動以學生的自主討論、探究為主。
課堂上,學生的討論沒有我預想的熱烈,有些小組的准備明顯不夠充分,答案過於簡單。六個小組有兩個小組准備充分,答案全面,還把自己的想法融入其中,效果良好。有兩個小組回答還是比較准確,沒有引起其他同學的異議。當然,也不能激起討論,顯得平淡。第一小組的回答比較簡單。引起了同學們的討論,補充的同學能夠從不同的角度來完善,形成了良好的討論氛圍。可謂是有失有得。
仔細地回顧整堂課。認為這堂課雖然完成了預先設置的課堂教學任務,但值得改進和提高的地方還很多。
1、學生的課前預習還不夠充分,必須認真組織好課前預習。
從學生的討論情況來看:有些小組的討論還不夠充分,討論的結果較為簡單,得出的結論不夠全面、深入。
2、學生還不夠適應這種課堂模式。
有的小組組織展示小組討論結果時,聲音太小,甚至有些手足無措,課堂環節不熟。還要經常參與、鍛煉,才能不斷進步。
3、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還要提高。
由於自己對這種課堂模式了解不深,接觸得不多。對學生的情況不夠熟悉,個體、班級之間的差異也沒有充分的了解。在組織學生預習、討論時,針對性不強。對學生的評點也有不到位之處。沒有營造出活躍、靈動的課堂氣氛來。
以上是我自己對這堂課的一點淺陋想法,希望拋磚引玉,得到大家的指正。

『叄』 初三師生活動交流記錄語文

文,人文社會科學的一門重要學科,是人們相互交流思想的漢文及漢語工具。它既是語言文字規范(實用工具),又是文化藝術,同時也是我們用來積累和開拓精神財富的一門學問。[哲學]語文是進行表述、記錄、傳遞口頭或書面信息的文字言詞的物質存在形式;語文是描述事實、引證思維、陳述思想、表達意志、抒發情懷、及改造事物和思想的信息定位的一種意識存在內容(這些內容其信息原意因語言文字固有的釋義格韻等特性可能受到限制改變或得到發揮變化)。在我國台灣省該科目被稱為「國文」而不是「語文」。語文是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簡稱。(錢威、徐越化.中學語文教學法.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6)語言和文學「語文」一詞出現的歷史並不長。1905年,清朝在廢除科舉制度以後,開始開新學堂。當時的課程以至教材,都是從西方引進的,只有語文一科,教授的仍是歷代古文,當時稱為「國文」課。五四運動爆發以後,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國文課受到了沖擊,小學於是改設「國語」,教材具有鮮明的口語特點,選用的都是白話短文或兒歌、故事等。中學仍設國文課,白話文的比重也明顯增加,選用了魯迅、葉聖陶、冰心等新文學作家的作品。在20世紀30年代後期。葉聖陶、夏丏尊二人提出了「語文」的概念,並嘗試編寫新的語文教材,可惜因日本侵略中國而被迫終止。全國解放後,葉聖陶先生再次提出將「國語」和「國文」合二為一,改稱「語文」。這一建議被華北政府教育機關採納,隨後推向全國,從此,「語文」成了中小學的一門主課。語文,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科,要想學好語文,學習興趣、好的學習習慣等都是很重要的。有人感到學習語文很吃力,我想主要是由於沒有掌握正確的方法,沒有擁有一把打開語文之門的金鑰匙。學好語文,要注意培養學習興趣,養成好的學習習慣,積累學習方法,增強學習能力等。我希望當你讀完這篇文章後,能為你的語文之路,墊石鋪地,為你的語文大廈添磚加瓦,為你學習鋪上一條通天大道。對語文學習感興趣,就為你的語文學習奠定了最堅實的基礎。無論做任何事,興趣是最重要的。兩千年前的「文聖」孔子就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句話正說明了「好」、「樂」對於一個人對某種事物的追求,可以說是精神支柱,朋友,如果你現在暫時對語文,並不感興趣,沒關系,你可以從「0」開始。培養興趣,可以去背誦,抄錄一些精彩的片斷,富有哲理的名人名言,以及課外知識都可以。這樣,慢慢積累,在某一天,你會突然發現,原來當一個才多識廣,知識淵博的學者就是如此容易。你還可以參加一些關於語文方面的活動,比如演講、徵文等等。愛因斯坦說過:「在學校里和生活中,工作的最重要的動機是工作中的樂趣,是工作獲得結果時的樂趣,以及對這種結果社會價值的認識。」正如剛才說的,你可以參加社交活動,那有人便會問了,如果贏了,當然會使我們鬥志高昂,興趣更濃烈,而相反,則會挫傷我們的積極性,對語文反感,那豈不是適得其反嗎?我可以肯定回答:「不會的」。這樣看你如何認識結果的價值。正如所說,會信心百倍去學好語文,如果失敗了,可以自我檢討,是哪裡做得不好,「挫折是強人的一筆巨大財富,弱者的萬丈深淵」,你可以想想,正因為發現了缺陷,我們才會去彌補,才會做得更好。學習興趣是基礎的話,好的學習習慣,則是一位技藝超群的建築師。學習習慣的好壞,直接關繫到你學習質量的好壞。葉聖陶認為:「從小學老師到大學教授,他們的任務就是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幫助學生養成政治方面文化科學方面的良好習慣」。由這句話我們至少可以看到好的習慣的重要性,其實好的習慣,主要還是靠自己去養成的。農村有句俗語是這樣說的「習慣成自然」如果你堅持一個好的學習習慣,久而久之,則會成為雷打不動的「自然」。那怎樣養成好的學習習慣,我們可以從學習實踐中,文章作品中去領會。《禮記》中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就是一個好的學習習慣,我們可以把它慢慢融入我們的學習之中。「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則又給我們敲響要「學」「思」結合的警鍾。「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有許多的名人對學習做出了總結,我們不妨一試(但不可盲目)。其實,更重要的是要我們從學習中去總結,比如說,在一個幽靜的地方,我們不妨坐下靜靜心,默默想想散文、名言之類,不但更能愉悅心情,而且還增深了印象。如果說好的學習習慣是一位獨具匠心的建築師,那好的學習方法則是精美實用的建築材料。說學習方法,「語」為話語,「文」為文字。其實與學習習慣有許多交叉之處,比如:抄錄精彩片段,吟誦古詩,隨時寫下精彩瞬間,等等都是好的學習方法。語文學習重要的就是積累與運用,上面的那些方法都是積累的重要手段。我們運用語文知識可以說是包羅萬象,可用在諸多方面,譬如:社交、寫作、演講……無不與我們密切相關,有人學習語文很有一套,但運用時卻是茶壺里裝餃子——倒不出來。其實學的目的就是用,這是綱。由於方法因人而異,我就不多討論了!我相信親愛的朋友你定會有錦囊妙計的。好的學習習慣,興趣很濃,方法很對,若沒有語文學習能力那還是無濟無事。學習能力是漸漸培養和積累的。有人說魯迅的文章很難懂,其實就是因為沒有找到突破口,我們理解一句話一定要聯系當時的時代背景,及上下文語境,這樣你才會將難題迎刃而解。學習要重識基礎能力鞏固,首先要謹記一些寫法、修辭及符號的用意,只有這樣堅實的基礎,才可去拔高。「欲速則不達」學習能力的培養並非一日之功,需要你的恆心。語文,覆蓋面最為廣泛,上至天文時空,下至地理人文,俯瞰芸芸眾生,包羅世間萬象。深味人間真情,在語文的樂章上譜寫愛與美的贊歌;體悟人生真諦,在語文的妙筆下閃耀理性的熠光;歷經社會百態,在語文的書卷上嬉笑怒罵;徜徉自然之樂,在語文的天堂里展現鍾靈毓秀的奇絕。走進語文,感受名著文化的熏陶魅力,語文溫馨的人文關懷等著您;走進語文,觸摸每位吧友心靈的歡樂與哀傷,語文獨特的視角期待著您;走進語文,絲絲書卷氣與忱忱關懷心撞擊你的思想與胸臆,語文濃縮千年文化積淀陶醉著您。走過一段長長的路,背後彌漫的是模糊的雲煙。品品語文,尋找逝去的歲月,釋放躍動的心聲,撥開雲霧見日月,暢想前所未有的高遠境界。絲絲問候與關懷融化了你的煩惱與憂愁,點點滴滴的積累與記憶成就了你人生的飛躍。吟一首短詩,博得滿堂喝彩;寫一篇美文,贏得大家青睞;問一個問題,收獲無限精彩;分一份心得,回報汩汩清流。此謂語文的魅力!鑽文學,品美文,彰顯大家風范;讀《三國演義》,看《紅樓夢》,引人無數情思;讀讀神話、童話,馳騁想像的空間;背背詩詞、駢賦,扣住文化的脈搏。一篇散文,在纏綿緋惻中體會肝腸寸斷的凄苦;一出戲劇,在曲折迂迴中迭出動人心魄的震撼;一首詩歌,在含蓄凝練中讀出超脫凡世的清遠;一部小說,在潮起潮落中成就驚世駭俗的嚮往。走進文學,探索文化,在心靈的光碟上鐫刻語文的美妙,一份恆久,一份輕松,笑問人生,夫復何求?[編輯本段]一、語文必釋1950年8月1日,隨《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頒發中學暫行教學計劃(草案)及中等學校暫行校歷(草案)令》的公布,一個嶄新的學科名——語文,庄嚴誕生。除1956年3月19日至1958年3月8日語文被分設為漢語和文學兩科間隔兩年,一直沿用,已經51年了。然而,由於51年來新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空前迅猛,加上「文革」的遭折,語文學科竟連個「科學定義」都還沒有!因此,51年來語文教育界見仁見智、莫衷一是,應試教育的白熱化浪潮現將語文教育推倒了業內外人士公認公憤的「少慢差費」困境之中。今春以來,以《人民教育·語文教育世紀談》專欄和《中學語文教學·問題之鑒》專欄倡導的「語文教育問題大討論」正如火如荼,人聲鼎沸。業內外理論與實踐兩路人馬正薈萃於「語文教育問題」之中。不探索出解決語文教育問題的法,不得罷休,實為家國大事。如何使語文教育走出「少慢差費」?筆者認為應實事求是理性思維,抽薪止沸,對「語文」這個概念作出科學的辨證,並取得共識,盡快解決語文學科基礎理論方面的問題。語文科學概念問題已50年了,也有必要總結成功的最根本經驗,上升到理論。有了科學的理論指導,實踐就不至於徘徊不前。所以,「語文」必須解釋。用實事求是的認識武器,「語文是什麼?」問題完全能解決,也肯定有科學的解釋。[編輯本段]二、語文原義釋「語文」一詞,《辭海》和《辭源》未收編作注。《現代漢語詞典》的解法是「『語言和文字』也指『語言和文學的簡稱』」。《新華詞典》注為「『語言和文學』,也指『語言和文章』或『語言和文學』」。這些工具書,因都沒有把「語文」作學科名來解,對「語文教育問題」幾乎不起好作用。釋法是否科學?也就另當別論了。在作過大量的調查和分析之後,我得出:「語文」一詞的原義,不應是「什麼和什麼」,只能是「中國古今書面語言作品」,是「文章」。1932年,上海大江書鋪刊印了復旦大學陳望道先生的修辭學名著《修辭學發凡》,書中大量使用了「語文」一詞!有「漢語文」、「語文分離」、「語文合一」、「語文正常關系」、「語文改進」、「語文的體式」、「完美的語文」等。大教授這些「語文」是指什麼呢?細讀《修辭學發凡》全書,清楚得很,「語」是來源於口語的書面語,「文」是來源於文言(文飾之言)的書面語,未形成文字的口語叫「話」,形成了文字的是「文」。陳望道先生花費筆墨篇幅要說的是「『語辭』和『文辭』都是需修之辭」。一清二楚。《中國文學史》現當代各版本教材,都少不了「話本」這個詞。「話本」是什麼?以中文系出身為主的語文老師們大概都知道「話本」是「舊時說書的人說唱時用的底稿」。老中國話本曾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小說」。明清兩朝作興的是「八股文」。不知何時起,「話本」上的語言被叫作「白話」,「話本」上的文章和跟「話本」語言風格相同的文章有了「語體文」的名號,跟「文言文」平起平坐、分庭抗禮了。當代中國人都寫「語體文」,不再之乎者也破承起束了。我查過文言文家族的衰敗史,其統治地位被語體文奪去,是鴉片戰爭以後的事,是連續倒霉背運上百年的結果。帶頭造反的康有為、梁啟超,搞了次「新文體運動」,隨後是一批無產者搞「『五四』文化運動」,再後來,文言文的寶座在三十年代中後期國民黨統治區的「文藝大眾化問題大討論」中搖搖欲墜,最後在四十年代的「延安文藝整風運動」中轟然倒塌。活該!誰叫文言文要八股九股、僵化腐朽,束縛禁錮自明清以來老百姓的頭腦,阻礙科學與文化的進步,最終導致國門被洋人活活打破了呢?再不說白話,寫語體文,非搞得亡國滅種不可!有腦子的人是不會坐視不管的!偉人毛澤東在天安門豪邁發出「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一聲宣言之前,「語文」是「古今中國書面語言作品」——「語體文」和「文言文」——的「聯合式簡稱」,是名詞術語,是可以抽出「文章」之象的一個普遍概念。[編輯本段]三、語文錯覺1950年8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頒布《中學暫行教學計劃(草案)及

『肆』 急求:初中語文教研組活動記錄(全期約15次)、評課記錄 (約4次,各年級的都可以)


時 間:2010-3-11

地 點:六樓教師沙龍

參與人:初中語文老師

主 題:本學期研修重點——案例搜集

主要內容:

1、 教學進度

(1) 本學期時間短、課時緊,請各位老師關注教學進度及課時安排。

(2) 教學計劃制訂出現的問題:不要隨便刪減課文,精講篇目都應安排,尊重教材。

公開課盡量用課文,自讀課文可以自己安排

2、假期作業上交情況

作業上交及時,全部完成。

3、本學期研修重點

接上學期研修,本期研修重點即為教學案例的搜集和導語的設計,即關注教學微技能。各位老師從微技能入手提高教學效能。

本學期組內有4節公開課,初、高中各兩節。

4、學習文章並討論:《課為什麼會教不完》

(1)教學情境把握不當

課例:學生發言天馬行空,找不到老師要求的發言。

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特點;教師要及時作出有效地引導;

(2)忽視探究前的指導

課例: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區別。

走回頭路的探究過程

教師要精心預設,對學生而言也需要必要的准備。

(3)缺乏駕馭課堂的機制

缺乏因時因地改變的設計

——要靈活的駕馭課堂,練習設計需要有彈性

大家發言:

庄:有時候聽課,設計問題不適合學生,就會反過來重新修正問題。修正後就會好很多。

趙:就像我們上課,第一個班級上完之後,會調整教案,第二個班級會比第一個班級反映好一點。

王:這是備課備學生的問題。備學生備得不夠就會產生課時不夠的情況。尤其是畢業班,總會怕他們有些知識點掌握不好。

秦:畢業班這種問題比較多,老師不放心。

庄:范晶老師來聽課也曾說過問題的指向性,我們可以把問題設計得更精確。

馬:學生回答有時會在一個問題上糾纏很久。

張:問題提出來學生不能馬上理解。

陸:還是問題的指向性有問題。

丁:不要為導入而導入,直接進入主題。一節課只要有重點,就可以了。

王:對教學進度的把握,對重點的取捨,對我們都是有幫助的。

這個學期的重點:教學微技能,課堂教學的優化。

注意一下我們的案例。主要和我們的作文有關。主要是留下我們教學中的思考。

『伍』 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的活動有哪些內容

課前精心備課,選擇合適的教學過程。一堂課成功與否,與課前准備工回作的好與壞有直答接關系。教師應做好充分准備。如查閱各類信息資料、儲備豐富的相關知識,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准備合適的教學手段和用具,深化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增強應變能力,積累處理學生生成問題的知識經驗和能力,掌握一定的地理技能等。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應教師主動參與對課程資源的開發和設計,創造性地整合、加工、運用教材,由「教教材」轉向「用教材教」,教學學生學習、發展情感,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習能力。

熱點內容
四年級數學第一單元試卷 發布:2025-08-17 21:59:50 瀏覽:296
初中物理浮力題 發布:2025-08-17 21:39:38 瀏覽:9
孕老師大肚 發布:2025-08-17 18:54:03 瀏覽:31
師德師風個人學習心得體會 發布:2025-08-17 18:39:21 瀏覽:416
學習師德師風的心得體會 發布:2025-08-17 17:59:05 瀏覽:327
幼兒園地理 發布:2025-08-17 17:46:41 瀏覽:41
2016年度師德工作總結 發布:2025-08-17 16:42:24 瀏覽:806
教師師德教育心得體會 發布:2025-08-17 16:31:37 瀏覽:842
網上教學app 發布:2025-08-17 16:25:21 瀏覽:716
七彩虹和影馳哪個好 發布:2025-08-17 16:13:47 瀏覽: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