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語數英語 » 高考語文寶典

高考語文寶典

發布時間: 2021-07-27 20:53:46

❶ 求高考語文文言文基礎知識

1.【而】
(一)用作連詞。
1.表示並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者(《勸學》)
②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蜀道難》)
③北救趙而西卻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2.表示遞進關系。可譯為"並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②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屈原列傳》)
③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皜駁色,而皆若僂(《登泰山記》)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3.表示承接關系。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師,以求斗斛之祿(《陳情表》)
②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鴻門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
4.表示轉折關系。可譯為"但是""卻"。
①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勸學》)
②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六國論》)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陳情表》)
5.表示假設關系。可譯為"如果""假如"。
①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②死而有知,其幾何離(《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飾關系,即連接狀語。可不譯。
①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勸學》)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於國也》)
③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鴻門宴》)
7.表示因果關系,
①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②表惡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戰》)
8.表示目的關系,
①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
②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鴻門宴》)
(二)通「爾」,用作代詞,第二人稱,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
①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
②嫗每謂余曰:「某所,而母立於茲(《項脊軒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軍驚而壞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於「罷了」。
①未幾而搖頭頓足者,得數十人而已(《虎丘記》)
②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③我決起而飛,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逍遙游》)
【而後】才,方才。
①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②三月而後成。
【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
①今以鍾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
②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
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諫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會兒。
①既而以吳民之亂請於朝,按誅五人(《五人墓碑記》)
②既而得其屍於井,因而化怒為悲,搶呼欲絕(《促織》)
③既而將訴於舅姑,舅姑愛其子,不能御(《柳毅傳》)
2.【乎】
(一)用作語氣助詞。
1.表疑問語氣。可譯為"嗎""呢"。
①幾寒乎?欲食乎?(《項脊軒志》)
②技蓋至此乎?(《庖丁解牛》)
③欲安所歸乎?(《赤壁之戰》)
2.表示反問語氣,相當於「嗎」、「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在國乎?(《鴻門宴》)
②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師說》)
③然豫州新敗之後,安能抗此難乎?(《赤壁之戰》)
3.表測度或商量語氣,可譯為"吧"。
①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庄暴見孟子》)
②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③日食飲得無衰乎(《觸龍說趙太後》)
④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陳涉世家》)
⑤無以,則王乎?(《齊桓晉文之事》)
4.用於感嘆句或祈使句,可譯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齊桓晉文之事》)
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離騷》)
③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赤壁賦》)
④長鋏歸來乎!出無車(《馮諼客孟嘗君》)
5.用在句中的停頓處。
①於是乎書。
(二)用作介詞,相當於"於",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譯。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岳陽樓記》)(乎:於)
②今雖死乎此,比吾鄉鄰之死則已後矣。(《捕蛇者說》)(乎:在)
③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前一個「乎」:在;後一個「乎」:比。)
④吾嘗疑乎是。(乎:對。)
⑤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論語》)(乎:對。)
⑥亦無怪乎其私之也。(乎:對於)
⑦蓋進乎技矣。(《庖丁解牛》)(乎:比)
⑧以吾一日長乎爾。(爾:比。)
(三)可作詞尾,譯為「……的樣子」「……地」。
①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餘地矣(《庖丁解牛》)
②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賦》)
3.【乃】
(一)用作副詞。
1.表示前後兩事在情理上的順承或時間上的緊接,可譯為「才」「這才」「就」等
①設九賓於廷,臣乃敢上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悉使蠃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赤壁之戰》)
③度我至軍中,公乃入。(《鴻門宴》)
2.強調某一行為出乎意料或違背常理,可譯為"卻""竟(然)""反而"等;
①問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漢。(《桃花源記》)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師說》)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石鍾山記》)
④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於趙王,故燕王欲結於君。今君乃亡趙走燕。(《廉頗藺相如列傳》)
3.可表示對事物范圍的一種限制,可譯為"只""僅"等。
①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項羽本紀》)
4.用在判斷句中,起確認作用,可譯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赤壁之戰》)
②嬴乃夷門抱關者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③無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齊桓晉文之事》)
(二)用作代詞。
1.用作第二人稱,常作定語,譯為"你的";也作主語,譯為"你"。不能作賓語。
①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
2.用作指示代詞,譯為「這樣」 。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齊桓晉文之事》)
3.還可作連詞用,釋為"若夫"、"至於""如果"等。
(缺例文)
【無乃】表猜測,譯為「恐怕……」。
①今君王既棲於會稽之上,然後乃求謀臣,無乃後乎(《勾踐滅吳》)
②無乃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賢進士,無乃與仆私心剌謬乎(《報任安書》)
【乃爾】譯為「這樣」。
①府吏再拜還,長嘆空房中,作計乃爾立(《孔雀東南飛》)
4.【其】
(一)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1.第三人稱代詞。作領屬性定語,可譯為"他的","它的"(包括復數)。
①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廉頗藺相如列傳》)
2.第三人稱代詞。作主謂短語中的小主語,應譯為"他""它"(包括復數)。
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
3.活用為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譯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赤壁之戰》)
②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③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故以為其愛不若燕後(《觸龍說趙太後》)
4.指示代詞,表示遠指。可譯為"那""那個""那些""那裡"。
①及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禪山記》)
②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戰》)
③不嫁義郎體,其往欲何雲?(《孔雀東南飛》)
5.指示代詞,表示近指,相當於「這」「這個」「這些」。
①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說》)
②今存其本不忍廢。(其:這)
5.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後面多為數詞。
①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石鍾山記》)
(二)用作副詞。
1.加強祈使語氣,相當於「可」、「還是」。
①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其:可要)
②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燭之武退秦師》)
③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
2.加強揣測語氣,相當於「恐怕」、「或許」、「大概」、「可能」。
①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師說》)
②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庄暴見孟子》)
3.加強反問語氣,相當於「難道」、「怎麼」 。
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②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無悔矣 ,其孰能譏之乎?(《游褒禪山記》)
③且行千里,其誰不知?
(三)用作連詞。
1.表示選擇關系,相當於「是……還是……」 。
①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
②嗚呼!其信然邪?其夢邪?其傳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2.表示假設關系,相當於「如果」。
①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
②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見梁襄王》)
(四)助詞,起調節音節的作用,可不譯。
①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離騷》)
②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菲其彌章(《離騷》)
【何其】譯為「多麼」。
①至於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5.【且】
(一)用作連詞。
1.遞進關系,而且,並且。例:
①且立石於其墓之門(《五人墓碑記》)
②肅宣權旨,論天下事勢,致殷勤之意,且問備曰。(《赤壁之戰》)
③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己久疲。(《赤壁之戰》)
2.遞進關系,況且,再說。
①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陳涉世家》)
②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赤壁之戰》)
③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六國論》)
3.讓步關系,尚且,還。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鴻門宴》)
②故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
4.並列關系:又,又……又……,一面……,一面……
①示趙弱且怯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命如南山石,四體康且直(《孔雀東南飛》)
③又有若老人咳且笑於山谷中者(《石鍾山記》)
④凡四方之士無有不過而拜且泣者。(《五人墓碑記》)
(二)用作副詞。
1.將,將要。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游褒禪山記》)
②且為之奈何(《鴻門宴》)
③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④卿但暫還家,吾今且報府。(《孔雀東南飛》)
2.暫且,姑且。
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石壕吏》)
②誓不相隔卿,且暫還家去。(《孔雀東南飛》)
【且夫】句首助詞,表示下文是更進一步的議論,「況且」,「再說」。例: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餚函之固,自若也(《過秦論》)
②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赤壁賦》)
③且夫臧獲婢妾,猶能引決,況仆之不得已乎(《報任安書》)
【且如】就像。
①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兵車行》)

6.【所】
(一)名詞,處所,地方。
①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陳涉世家》)
②成反復自念,得無教我獵蟲所耶?(《促織》)
③某所,而母立於茲。(《項脊軒志》)
(二)助詞
1.放在動詞前同動片語成"所"字結構,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況"等。
①會征促織,成不敢斂戶口,而又無所賠償(《促織》)
②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說》)
③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陳情表》)
2.「所」和動詞結合,後面再有名詞性結構,則所字結構起定語的作用。
①夜則以兵圍所寓舍。(《〈指南錄〉後序》)
②臣所過屠者朱亥(《信陵君竊符救趙》)
【為……所】「為」和「所」呼應,組成"為……所……"的格式,表示被動。
①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信陵君竊符救趙》)
②仆以口語遇遭此禍,重為鄉黨所笑,以污辱先人(《報任安書》)
【所以】
1.表示行為所憑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據,相當於「用來……的方法」 「是用來……的」"等。
①吾所以待侯生者備矣,天下莫不聞(《信陵君竊符救趙》)
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說》)
2.表示原因。相當於「……的原因(緣故)」。
①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鴻門宴》)
【所謂】所說的。
①此所謂戰勝於朝廷。(《鄒忌諷齊王納諫》)
②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師說》)
【所在】
1.到處。
①石之鏗然有聲音者,所在皆是也。(《石鍾山記》)
2.所在之處,處所。
①原來有這等一個所在,且回衙去(《閨塾》)
②急趨之,折過牆隅,迷其所在。(《促織》)
7.【為】
(一)動詞。
1.有「做」「作為」「充當」「變成」「成為」等義,翻譯比較靈活。
①斬木為兵,揭竿為旗。(《過秦論》)
②然後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過秦論》)
③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廉頗藺相如列傳》)
④冰,水為之,而寒於水。(《勸學》)
⑤趙王竊聞秦王善為(演奏)秦聲。(《廉頗藺相如列傳》)
⑥今日嬴之為(幫助)公子亦足矣(《信陵君竊符救趙》)
⑦南取百越之地,以為(劃為)桂林、象郡。(《過秦論》)
⑧為(治理)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曬之。(《論語》)
2.以為,認為。
①此亡秦之續耳。竊為大王不取也(《鴻門宴》)
②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兩小兒辯日》)
3.判斷詞,是。
①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非為織作遲,群家婦難為。(《孔雀東南飛》)
(二)介詞。
1.表被動,有時跟"所"結合,構成"為所"或"為……所",譯為「被」。
①吾屬今為之虜矣。(《鴻門宴》)
②遂為猾胥報充里正役。(《促織》)
③身死國滅,為天下笑,(《過秦論》)
④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⑤羸兵為人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眾。(《赤壁之戰》)
2.介紹原因或目的。為了,因為。
①慎勿為歸死,貴賤輕何薄(《孔雀東南飛》)
②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庄暴見孟子》)
③今為宮室之美為之。(《庄暴見孟子》)
3.介紹涉及的對象。給,替。
①於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缶。(《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請以趙十五城為秦王壽。(《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臣請為王言樂。(《庄暴見孟子》)
4.對,向。
①為之奈何?(《鴻門宴》)
②如姬為公子泣(《信陵君竊符救趙》)
5.表示動作、行為的時間。可譯為"當""等到"等。
①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晏子使楚》)
(三)句末語氣詞,表示疑問或反詰。呢。
①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季氏將伐顓臾》)
③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列傳》)
8.【以】
(一)介詞
1.表示工具。譯為:拿,用,憑著。
①願以十五城請易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璧之下。(《石鍾山記》)
2.表示憑借。譯為:憑,靠。
①以勇氣聞於諸侯。(《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項脊軒志》)
③皆好辭而以賦見稱。(《屈原列傳》)
3.表示所處置的對象。譯為:把。
①操當以肅還付鄉黨。(《赤壁之戰》)
4.表示時間、處所。譯為:於,在,從。
①以八月十三斬於市。
②以崇禎十七年夏,自京師徒步入華山為黃冠。
③果予以未時還家,而汝以辰時氣絕。
5.表示原因。譯為:因為,由於。
①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卒以吾郡這發憤一擊,不敢復有株治。(《五人墓碑記》)
③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屈原列傳》)
6.表示依據。譯為:按照,依照,根據。
①今以實校之。(《赤壁之戰》)
②余船以次俱進。(《赤壁之戰》)
說明:「以」字的賓語有時可以前置,有時可以省略。
①以一當十(成語)
②夜以繼日(成語)
③秋以為期(《詩經•氓》)
(二)連詞。
1.表示並列或遞進關系。可譯為「而」「又」「而且」「並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則游者眾。(《游褒禪山記》)
②忽魂悸以魄動。(《夢游天姥吟留別》)
2.表示承接關系,前一動作行為往往是後一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可譯為"而"或省去。
①余與四人擁火以入。(《石鍾山記》)
②樊噲側其盾以撞。(《鴻門宴》)
③各各竦立以聽。(《促織》)
3.表示目的關系,後一動作行為往往是前一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果。可譯「而」「來」「用來」「以致」等。
①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當求數頃之田,於伊、潁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與汝子(《祭十二郎文》)
③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於亡(《六國論》)
4.表示因果關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例如:
①不賂者以賂者喪(《六國論》)
②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游褒禪山記》)
③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餘年。(《信陵君竊符救趙》)
5.表示修飾關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而",或省去。例如:
①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陶淵明《歸去來辭》)
(三)助詞
1.作語助,表示時間、方位和范圍。例:
①受命以來,夙夜憂嘆。(以:表時間)(《出師表》)
②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以:方位)(《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圍)
2.作語助,起調整音節作用。例:
①逆以煎我懷。(《孔雀東南飛》)
(四)動詞
1.以為,認為。
①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觸龍說趙太後》)
②皆以美於徐公。(《鄒忌諷齊王納諫》)
2.用,任用。
①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涉江》)
(五)名詞。譯為:緣由,原因。
①古人秉燭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
(六)通假
1.通「已」,已經。
①固以怪之矣。
②日以盡矣。
2.通「已」,止。
①無以,則王乎?
【以為】
1.認為,把……當作或看作。
①虎視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
②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
⑵把……作為或製成。
①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以為:把它設為。)
②鑄以為金人十二。
【以是】【是以】相當"因此",引出事理發展或推斷的結果。
①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鍾山記》)
②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復返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有以】【無以】意思分別是「有什麼辦法用來……」「沒有什麼辦法用來……」
①項王未有以應,曰:「坐。」(《鴻門宴》)
②王語暴以好樂,暴未有以對也(《庄暴見孟子》)
③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勸學》)
④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陳情表》)
9.【於】
(一)介詞。
1.在,從,到
①乃設九賓禮於庭。(在)《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縉紳、大夫、士萃於左丞相府,莫知計所出。
③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前一個「於」:從)(《勸學》)
④從徑道亡,歸璧於趙。(到)《廉頗藺相如列傳》
2.「在……方面」「從……中」
①荊國有餘地而不足於民。
②於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悔。(《游褒禪山記》)
3.由於
①業精於勤、荒於嬉(《進學解》)
4.向,對,對於。
①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赤壁之戰》)
②魯肅聞劉表卒,言於孫權曰……(《赤壁之戰》)
③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師說》)
5.被。
①君幸於趙王。《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屈原列傳》)
6.與,跟,同。
①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
②燕王欲結於君。《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莫若遣腹心自結於東,以共濟世業。《赤壁之戰》
7.比。
①孔子曰:「苛政猛於虎也。」
②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後一個「於」:比)(《勸學》)
【於是】
1.相當於「於+此」,在這時,在這種情況下,對此,從此,因此。例:
①於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在這時)
②吾祖死於是,吾父死於是。(在這種情況下)(《捕蛇者說》)
③於是余有嘆焉。(因此)(《游褒禪山記》)
④遂墨以葬文公,晉於是始墨。(從此)
2.連詞,表前後句的承接或因果關系,與現代漢語「於是」相同。例:
①於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缻。(《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吳之民方痛心焉,於是乘其厲聲以呵,則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記》)
③於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於齊。(《觸龍說趙太後》)
【見……於】表示被動。
①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秋水》)
②今是溪獨見辱於愚,何哉(《愚溪詩序》)
10.【者】
(一)助詞。
1.指人、物、事、時、地等。「……的」,「……的(人、東西、事情)」。
①有復言令長安君為質者,老婦必唾其面!(《觸龍說趙太後》)
②秦自繆公以來二十餘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2.用在數詞後面,譯為「……個方面」「……樣東西」「……件事情」。
①此數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戰》)
②或異於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
3.用作「若」「似」「如」的賓語,譯為「……的樣子」。
①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說》)
②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黔之驢》)
4.放在後置的定語後面,相當於「的」。
①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赤壁之戰》)
5.放在主語後面,引出判斷,不必譯出。
①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說》)
6.用在「今」「昔」等時間詞後面,不必譯出。
①近者奉辭伐罪。(《赤壁之戰》)
②古者以天下為主,君為客。
③遠者數世,近者及身。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①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赤壁之戰》)
②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二)語氣詞。
1.放在疑問句的句末,表示疑問語氣等。
①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誰為大王為此計者?(《鴻門宴》)
11.【之】
(一)代詞。
1.第三人稱代詞,他、她、它(們)。有時靈活運用於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
①太後盛氣而揖之。(《觸龍說趙太後》)
②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之:我)(《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數存之。(之:我)(《信陵君竊符救趙》)
④且公子縱輕勝,棄之降秦,獨不憐公子姊邪?(之:我)(《信陵君竊符救趙》)
⑤然語之,又恐汝日日為吾擔憂。(之:你)(《與妻書》)
2.指示代詞,這,此。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將伐顓臾》)
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前一個「之」,這樣。後一個「之」,它。)(《季氏將伐顓臾》)
③之二蟲又何知。(《逍遙游》)
④均之二策,寧許之以負秦曲。(《廉頗藺相如列傳》)
(二)助詞。
1.相當於現代漢語的「的」,放在定語和中心語之間。
①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②子而思報父母之仇,臣而思報君之仇。(《勾踐滅吳》)
2.放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①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燭之武退秦師》)
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③不患其眾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恥也。(《勾踐滅吳》)
④王無異於百姓之以王為愛也。
3.放在倒置的動(介)賓短語之間,作為賓語提前的標志。
①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師說》)
②譬若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竊符救趙》)
③詩雲:「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齊桓晉文之事》)
4.放在倒置的定語與中心語之間,作為定語後置的標志。
①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
②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傳》)
5.用在時間詞或動詞(多為不及物動詞)後面,湊足音節,沒有實在意義。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於國也》)
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項脊軒志》)
③頃之,煙炎張天。(《赤壁之戰》)
(三)動詞,到……去。
①胡為乎遑遑欲何之?(《歸去來兮辭》)
②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逍遙游》)
③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齊桓晉文之事》)
④卒之東郭墦間,之祭者,乞其餘;不足,又顧而之他。(《齊人有一妻一妾章》)

寫不下了

❷ 有什麼書適合高中生看的書

可以試試凡爾納的書,比如地心游記

❸ 河南省高考中語文開篇只是現代文閱讀,沒有初中的積累與運用了嗎

20l0年河南省初中學業水平暨高級中等學校招生考試試卷

語 文

注意事項:

1.本試卷共10頁,四個大題,滿分120分,考試時間l20分鍾。請用藍、黑色鋼筆或圓珠筆直接答在試卷上。

2.答卷前將密封線內的項目填寫清楚。

題號



總 分

(一)

(二)

分數

一、積累與運用(共28分)

1.下列點字的讀音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 】(2分)

字帖 碑帖 請帖 俯首帖耳

和藹 和煦 和解 和衷共濟

絢爛 炫耀 渲染 顧弄玄虛

精湛 輾轉 棧橋 嶄露頭角

2.下列詞語中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2分)

A.佇立 崛起 一絲不苟 驚慌失措

B.追溯 煩躁 顧名思義 婦孺皆知

C.滄桑 睿智 無與倫比 抑揚頓挫

D.寒喧 籌劃 山青水秀 閑情逸致

3.下列各項關於文學常識的表述,有錯誤的一項是【 】(2分)

A.《左傳》是記載春秋時期各諸侯國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況的一部編年體史書。

B.李白是盛唐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有「詩仙」之稱。他的詩大多具有沉鬱頓挫的風格。

C.宋詞代表了宋代文學的最高成就,分婉約和豪放兩大派別。其中豪放派代表人物是蘇軾和辛棄疾。

D.「說」是一種議論性的古代文體,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種現象抒發作者的感想,寫法上跟現代雜文相似。

4.古詩文默寫。(共8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卻話巴山夜雨時。(李商隱《夜雨寄北》)

(2)潭中魚可百許頭,_____________________,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柳宗元《小石潭記》)

(3)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中細膩生動地描寫了早春景色。

(4)牡甫《春塑》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無情之物為有情,抒發了感時傷世之情;李煜《相見歡》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離愁」則化無形之情為有形,寫出了亡國的哀思。

5,把下列帶序號的句子依次填入文中橫線處,使上下文語意連貫。(只填序號)(2分)

二十世紀最偉欠的發現,莢過於對環境危機的發現,_____________________。當「拯救地球」成為全世界的共同呼聲,環境問題便超越了國家、種族、文化和貧富,成為人類迫在眉睫的「天」大問題。

①從畏懼自然到征服自然,我們的祖先一路披荊斬棘、高歌猛進

②只有在付出沉重代價後,才終於懂得了必須善待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

③這是人類幾千年文明史的根本性轉折

6.《水滸》塑造了一大批血肉豐滿、性格鮮明的梁山英雄形象。下面的兩個人物在被逼上樑山的過程中,都發生過哪些驚心動魄的故事請用簡潔的語言加以概括,按情節的先後順序依次填寫在括弧里。(4分)

林 沖:誤入白虎堂→( )→( )→怒殺王倫

魯 達:拳打鎮關西→( )→( )→大鬧野豬林

7.閱讀下面材料,接要求答題。(共8分)

材料一 殷墟是商代後期的都城遺址,位於今河南安陽小屯村一帶。艘墟博物館是國內唯一一家較專業、系統展示商代文物的地下博物館,有青銅、甲骨文等五個展廳。從平面上看,殷墟博物館酷似甲骨文的「洹」宇,取殷墟依附洹河之意,象徵洹水在孕育商代文明中的重要作用。

材料二 住於河南安陽的中國文字博物館造型取材於象形文字的「墉」(即城牆)字。建築內容包括主體館、廣場、字坊。字坊高18.8米,寬10米,取甲骨文「字」之形,是中國文字博物館的象徵性建築之一。作為我國首座以文字為主題的博物館,中國文字博物館目前共有館藏文物及輔助展品11300餘件,涉及甲骨文、金文、簡牘和帛書、漢字發展史、漢字書法史、少數民族文字等多個方面。

(1)根擬以上材料,概括殷墟博物館和中國文字博物館造型上的共同特點,並說說這種設計的好處。(4分)

共同特點:

好處:

(2) 假如你是一名導游,帶領遊客們參觀完殷墟博物館後,要繼續參觀中國文字博物館。請你根據以上材料寫一段串聯詞,注意兩個博物館之間的聯系,過渡自然。(4分)

二、現代文閱讀(共27分)

(一)閱讀下文,完成8—12題。(共15分)

尋找媽媽的尋人啟事

①作文課。老師教完了應用文寫作後,當場給學生們布置了一個題目:假設自己的媽媽丟了,請每一個人寫一則尋人啟事。老師還給每個同學發了一份尋人啟事樣本,大家可以照葫蘆畫瓢,但是,裡面的內容必須根據自己母親的真實情況撰寫。

②同學們似乎還沒有反應過來,自己的媽媽丟了,寫一則尋人啟事?面對著尋人啟事樣本,同學們一時都不知道該如何下筆。

③見同學們都沒什麼動靜,老師說,這樣吧,我再講一遍尋人啟事的要點,大家一邊聽,一邊寫。首先,寫下丟失人的姓名。

④大家埋頭在紙上寫了自己媽媽的名字。

⑤老師說,性別。

⑥女。大家刷刷寫下。

⑦丟失人年齡。老師的話音剛落,班級里就炸開了鍋。有人說,我媽好象42歲了吧。有人說,我媽媽從來沒告訴過我她多大啊。有人說,我今年14歲,我媽媽該有三十八九歲了吧?幾十個同學,竟然沒有一個人能夠准確地說出自己媽媽的年齡。

⑧老師搖搖頭,年齡先空著吧。下面是最重要的部分,請寫出丟失人的體貌特徵。

…… ……

⑨ 大家七嘴八舌,似乎對自己的母親很了解。老師打斷了大家的話,同學們說的,也許是你母親的特點,但是,現在請大家寫的是母親的體貌特徵,比如臉上有顆痣,手背上面有道傷疤,腰桿有點彎曲什麼的。

⑩同學們停止了議論,歪著腦袋,努力回想著媽媽的形象。每天都見到的媽媽,到底有些什麼體貌特徵呢?臉上有沒有長痣?好象是有的,但想不起來在哪了。媽媽幹活時,經常會受傷,可是,哪兒留下過傷疤?倒真的沒注意過啊。媽媽的腰桿這幾年確實有點彎曲了,總是直不起來,可能是太累了的緣故吧?可是,好象每個人的母親都是這樣的啊,這也算是體貌特徵嗎?

11同學們勉強寫下了幾個特徵,既像是自己母親的,又好象不太像。

12老師說,請同學們再寫下,今天,媽媽穿的是什麼衣服和鞋子。如果媽媽真的丟了,那麼,最後離開家時穿的衣服,將是很重要的鑒別辨認依據。

13班級里再次炸開了鍋。穿著干凈漂亮衣服的同學們,唧唧喳喳地議論開了:哪個同學早上新穿了一雙運動鞋,大家立即注意到了;最喜歡的那個電影明星,喜歡穿什麼樣式什麼牌子的衣服,大家總是一清二楚……可是,早上和自己一起出門,甚至騎著車子將自己送到學校門口的媽媽,穿著什麼顏色的衣服,什麼樣式的,卻真的沒有留意,從來也沒有留意。

14作文課徹底失敗了,一個簡單的尋人啟事,竟然沒有一個同學寫完整、准確。最後,老師面色凝重地對大家說,不是尋人啟事難寫,是大家對自己的媽媽,根本就不關注不了解啊。

15天底下的爸爸和媽媽,都是用心去看自己的孩子的,所以,孩子的每一個細小動作,都逃不過父母的眼睛。記住爸爸媽媽其實一點也不難,只要用心,就足夠了。

16每個人的成長都不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可是,我們偏偏對精心呵護我們的父母視而不見:只看見了可口的飯菜,卻不見忙碌在廚房的背影;只欣喜於獲得的優異成績,卻忘記了深夜伴讀的眼眸;只盼望著自己的成長,卻忽略了因操勞而佝僂的背影……要到何時,我們才能有一顆心,用它看清父母的面容,記住父母的深情?讓我們學會關愛他人,先從關愛自己的父母開始。

(作者:孫道榮有刪改)

8.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章敘述了一件什麼事。(3分)

…… ……

9. 第⑨段開頭的處省略了同學們七嘴八舌討淪的內容。請聯繫上下文,補寫在下面。(3分)

10. 第13段加點詞語在表達上的好處。(4分)

11. 第14段中畫橫線的句子在文章結構上有什麼作用。(3分)

12. 第16段中畫波浪線句子的含義。(2分)

(二)閱讀下文,完成13—16題。(共12分)

匠人與大師

①在社會上常聽到叫某人為「大師」,有時是尊敬,有時是吹捧。又常不滿於某件作品,說有「匠氣」。匠人與大師到底有何區別?

②匠人在重復,大師在創造。一個匠人比如木匠,他總在重復做著一種式樣的傢具,高下之分只在他的熟練程度和技術精度。比如一般木匠每天做一把椅子,好木匠一天做三把、五把,再加上刨面更光,合縫更嚴等等。但就算一天做到100把也還是一個木匠。大師則絕不重復,他設計了一種傢具,下一個肯定又是一個新樣子。判斷他的高下是有沒有突破和創新。匠人總在想怎麼把手裡的玩藝兒做得更多、更快、更絕;大師則早就不稀罕這玩意,而在不斷構思新東西。

③匠人在實踐層面,大師在理論層面。匠人從事具體操作水平的上限是經驗豐富,但還沒從經驗上升到理論。雖然這些經驗體現和驗證了規律,但還不是規律本身。大師則站在理論的層面上,靠規律運作。甲面對一片瓜地,匠人忙著一個一個去摘瓜,大師只提起一根瓜藤;面對一大堆數字,匠人滿頭大汗,一道接一道地去算,大師只需輕輕給出一個公式。匠人常自持一技,自炫於一藝,偶有一得,守之為本;大師視鮮花掌聲為過眼煙雲,進取不竭,心猶難寧。居里夫人把諾貝爾獎章送給小女兒當玩具,但是接著她又得了一個諾獎。

④匠人較單一,大師善綜合。我們常說一技之長,一招鮮,吃遍天,這是指匠人,大師則不靠這,他縱橫捭闔,運籌帷幄,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因為凡創新、創造,都是在引進、吸收、對比、雜交、重構等大綜合之後才出現的。當匠人靠一技之長,享一得之利,拿人一把,壓人一籌時;大師則把這一技收來只作恆河一沙,再佐以磚、瓦、土、石、泥,起一座高樓。牛頓、愛因斯坦成為物理大師並不只因物理,還有更重要的數學、哲學等。一個畫家,當他成為繪畫大師時,他藝術生命中起關鍵作用的早已不是繪畫,而是音樂、文學、科學、政治、哲學等。而一個社會科學方面的大師要求更高,馬克思、恩格斯是一部他們那個時代的網路全書,毛澤東則是當時中國政治、軍事、文學的寶典。

⑤這就是大師與匠人的區別。研究這個區別毫無貶損匠人之意,大師是輝煌的里程碑,匠人是可貴的鋪路石。世界是五光十色的,需要大師也需要匠人,正如需要將軍也需要士兵。但是我們必須承認這個世界需要人們有一個較高的追求目標。拿破崙說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將軍總是在優秀的士兵中成長起來的。當他不滿足於打槍、投彈的重復而由單一到綜合,由經驗到理性,有了戰役、戰略的水平時他就成了將軍。乙魯班最初也是一名普通木匠,當他在技術層面已經純熟,不滿足於斧鋸的重復,而進軍建築設計、構造原理時,就成了建築大師。雖然從匠人而成為大師的總是少數,但這種進取精神是人類進步、社會發展的動力。古語說,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要是人人都法乎其下呢?這個社會就不堪設想。

⑥我們可能在實際業績上達不到大師水平,但至少在思想方法上要循大師的思路,比如力求創新,不要重復,不要竊喜於小巧小技,沾沾自喜。對事物要有識別、有目標、有追求。力雖不逮,心嚮往之。在個人有了這樣一種心理,就會有所上進;在民族有了這樣一個素質,就會生機勃勃;在社會有了這樣一個氛圍,就是一個創新的社會。

(作者:梁衡,有改動)

13.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2分)

14.第③段、第⑤段畫橫線的句子分別運用了什麼論證方法有什麼作用(4分)

甲:

乙:

15.笫④段中有一個事實論據不恰當,請找出來並說明理由。(2分)

16.請簡述本文的論證過程。(4分)

三、古詩文閱讀(共l5分)

閱讀下面兩個語段,完成17—20題。(11分)

(一)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鬱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選自《岳陽樓記》)

(二)初,範文正公貶饒州①,朝廷方治朋黨②,士大夫莫敢往別,王侍制質③獨扶病餞於國門,大臣責之曰:「君,長者,何自陷朋黨?」王曰:「范公天下賢者,顧質何敢望之;若得為范公黨人,公之賜質厚矣!」聞者為之縮頸④。

(選自《澠水燕談錄》)

註:①範文正公貶饒州:范仲淹謚號文正,因上書主張革新與宰相發生沖突,遭誣告, 貶官饒州。②朋黨:同類的人為私利而結成的小集團。③王待制質:即王質,待制是官名。 為人謹厚博學,正直敢言。④縮頸:縮頭,表示吃驚害怕。

17.解釋下面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思。(2分)

(1)去國懷鄉

(2)至若春和景明

18.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2微斯人,吾誰與歸

9.文段(一)中的景物描寫有什麼作用(2分)

20.王質說「范公天下賢者」,從文段(一)來看范公之「賢」表現在哪些方面在文段 (二)中,范公之「賢」又是如何表現出來的(3分)

閱讀下面一首詩,完成21—22題。(共4分)

飲酒 (其五)

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1.請從煉字角度說說「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妙在何處。(2分)

22.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仆么(2分)

四、作文(50分)

23.任選一題作文。(50分)

(1)題目:我身邊的

要求:①先在橫線上填寫合適的詞語,把題目補充完整,然後作文。

②除詩歌外,文體不限。600字左右。

③文中不得出現真實的人名、校名、地名。

(2)談下面材料,然後作文。

路邊長看一株雛菊,一個小女孩每天都來給它澆水。然而有一天,小女孩不來了。雛菊開姑擔心起來,它將從哪裡獲得維持生命的水「總會有辦法的」。雛菊鼓勵自已說。它閉上眼睛,陷入了深思……它開始努力向下生長它的根。它的根向泥土下越扎越深,終於從深深的泥土下品嘗到清涼而甘甜的水。日子一天天過去。雛菊長得越來越茁壯,開出新的花朵。

要求:①根據材料寓意,任選一個角度怍文,題目自擬。

②除詩歌外,文體不限。600字左右。

③文中不得出現真實的人名、校名、地名。

20l0年河南省初中學業水平暨高級中等學校招生考試

語文試題參考答案及評分標准

一、積累與運用(共28分)

1.B(2分) 2.D(2分) 3.B(2分)

4.⑴何當共剪西窗燭 ⑵皆若空游無所依 ⑶ 天街小雨潤如酥 草色遙看近卻無 ⑷感時花濺淚 恨別鳥驚心 剪不斷 理還亂

(每空1分,若出現錯宇、別字、舔字、漏字,該空不得分。共8分)

5.③①②(2分)

6. (林 沖)示例:發配滄州府風雪山神廟

(魯 達)示例:大鬧五台山 倒拔垂楊柳

(每個人物任選兩個情節,符合要求即可。每空l分,共4分)

7.(1)共同特點:建築造型都取材於一個漢字。 好處:造型獨特,彰顯了兩座博物館的特點,富有文化內涵。(共同特點2分,好處2分。意思對即可。共4分)

(2)示例:從殷墟博物館的甲骨文展廳中,我們了解到了漢字的悠久歷史。從甲骨文到我們今天使用的文字,漢字又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演變過程呢下面讓我們繼續參觀中國文字博物館。(能找到兩個博物館之間的聯系並將其串聯起來2分,過渡自然l分,語句通順l分。共4分)

(共8分)

二、現代文閱讀 (共2+7分) 。

(一)(共15分)

8.作文課上老師要求大家寫「尋找媽媽」的尋人啟事,但是由於同學們從來沒有關注過母親,作文課失敗了。 (一句l分,意思對即可。共3分)

9.示例:「我媽媽特別愛嘮叨……」「我媽媽很勤快,每天都要洗很多衣服,還要做飯,搞衛生……」「我媽媽總是要管我,連電視都不讓我看,說我浪費時間……」「我媽媽最疼我了,有什麼好吃的都留給我……」(聯繫上下文,用敘述的語言寫出「七嘴八舌」的內容也可。3分)

10.「干凈漂亮」從側面反映了母親對孩子的精心照料,反襯出孩子們對母親的忽視。 「從來也沒有」寫出了孩子們潛意識里認為母親對自己的關心是理所應當的,而自己不需要關注母親,於上面對同學和明星穿戴的關注作對比,突出了孩子們對母親的忽視。(一處2分,意思對即可。共4分)

11.過渡(承上啟下)。收束前文的敘事部分,引起下文的議論、抒情部分。(3分,只答過渡或承上啟下給1分)

12.委婉地批評孩子們對父母的忽視,殷切呼喚我們要懷著一顆關愛父毋的心,從現在開始,及時回報父母。 (意思對即可。2分)

(二)(共l 2分)

13.我們不應滿足於敝「匠人」,要有較高目標、有追求、有不斷創新的精神。(2分。意思對即可。若只答匠人和大師的區別不給分)

14. 甲:比喻論證,把匠人憑經驗做事比作一個一個摘瓜,把大師按規律做事比作提瓜藤,生動形象地論證了匠人在實踐層面,大師在理論層面。 對比論證,用匠人和大師不同的摘瓜方式作對比,突出大師已上升到理論層面,靠規律運作。(答出一種即可)

乙:舉例論證,以魯班由匠人到大師的經歷為例,令人信服地證明了只有追求更高的目標才會斷進步的道理。(一處2分,共4分)

15.畫家的事例不恰當。第④段闡述的觀點是「匠人較單一,大師善綜合」,而這個論據的重點在目標和信念上,不能很好地證明觀點。(意思對即可。2分)

16.先從三個方面分析匠人和大師的區別,然後揭示研究這種區別的目的,提出中心論點,最後總結全文。(意思對即可。4分。只答「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給1分)

三、古詩文閱讀 (共15分)

17.(1)離開 (2)日光,陽光 (每小題1分,共2分)

18.(1)在朝廷上做官,就為平民百姓憂慮;在僻遠的江湖間,就替君主擔憂。

(2)(如果)沒有這樣的人,我和誰同道呢 (每小題2分,共4分)

19.一陰一晴的自然風物,觸發了遷客騷人的悲喜情感,引出下文對古仁人「不以物 喜,不以已悲」這種更高境界的議論。 (意思對即可。2分)

20.「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憂國憂民之心,「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濟世情懷。(2分) 范公之賢是通過王質的行動和語言,從側面表現出來的。(1分)(共3分)

21.示例一:「悠然」形象地寫出了詩人遠離世俗後心靈的自得、閑適、恬淡。

示例二:「見」寫出了詩人看到南山美景時的隨意與自然,體現了作者心靈的自由和愜意。(任選一詞,言之成理即可。2分)

22.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諦。 (意思對即可。2分)

❹ 求高中語文考試中常考的四字成語及解釋

高中語文考試常考四字成語及解釋:
1、安步當車:從容地步行,就當乘車一般。
2、安土重遷:留戀故土,不肯輕易遷移。
3、白雲蒼狗:比喻世事變幻無常。
4、百無聊賴:指生活中思想感情沒有依託,精神空虛,感覺什麼都沒有意思。
5、暴虎馮河:比喻有勇無謀,魯莽冒險。
6、鞭辟入裡:鞭辟:鞭策,激動。里:內部。指學習要切實。形容言論或文章說理透徹、深刻。
7、別無長物:除一身之外再沒有多餘的東西。原指生活儉朴。現形容貧窮。
8、不恥下問:不可用於比自己高明的人.
9、不孚眾望:未符合大家的期望,貶義。這兩個成語常被混用。
10、不負眾望:沒辜負大家的期望,褒義。
11、不脛而走:消息傳得很快。
12、不刊之論:不可改易的言論。
13、不可理喻:不能用道理使之明白,形容態度蠻橫或愚昧無知。
14、不求聞達:不追求名譽和地位。
15、不以為然:不以為是正確的。
16、不足為訓:不值得作為效法的准則。
17、側目而視:斜著眼睛看人。形容憎恨或又怕又憤恨。
18、差強人意:勉強使人滿意。
19、朝秦暮楚:比喻反復無常,也形容漂泊不定。
20、出言無狀:說話沒有禮貌。
21、粗枝大葉:本形容簡略或概括,後形容草率不認真細致。
22、大而無當:當:底。大得沒有邊際,表示大而不合用。
23、彈冠相慶:指官場中一人當了官或升了官,同夥就互相慶賀將有官可做。貶義詞。
24、當仁不讓:當:遇到。遇到應當做的事就去做,不推讓。
25、道貌岸然:道貌:庄嚴的外貌。岸然:高傲的樣子。多指人裝出一本正經的樣子。
26、登堂入室:比喻學識或技能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逐漸達到很高的成就。
27、等而下之:由這一等逐級往下。指跟某一事物比較起來更差。
28、等閑視之:按平常的事情看待。
29、顛沛流離:形容生活困苦受挫折,流離失所,無處安身。
30、頂禮膜拜:比喻崇拜到了極點。
31、耳提面命:形容長輩教導熱心懇切。
32、罰不當罪:處罰和罪行不相當,多指處罰過重。
33、翻雲覆雨:反復無常或慣於玩弄手段。
34、分條縷析:形容有條有理細致分類或剖析。
35、分庭抗禮:原指賓客和主人分別站在庭院兩邊,以平等的禮節相見。後用以比喻互相對立,地位相當。
36、焚膏繼晷:點起燈繼續著白天(乾的事)。形容夜以繼日地勤奮工作或學習等。膏:油脂.焚膏:指點油燈。
37、粉墨登場:用粉,墨化裝,登台演出。也比喻壞人喬裝打扮登上政治舞台。
38、風雲際會:比喻君臣遇合。也指遇到施展才能的好機會。
39、逢人說項:碰見人便稱道項斯的才學。比喻熱心替人揚名或稱道某事的好處。
40、鳳凰於飛:指鳳和凰比翼雙方。用以比喻夫妻恩愛。
41、腹誹心謗:胸懷不滿,心中怨恨。誹,謗:毀謗,說別人的壞話。
42、改頭換面:比喻只改變形式,不改變內容。
43、改弦更張:比喻改革制度或變更方法,也可寫作「改弦易轍」。
44、感同身受:感激的心情如同親身感受到一樣。多用來代替別人表示謝意.身:親身。
45、綱舉目張:提起漁網總繩,所有的網眼都張開了。比喻抓住事物的要領,就可以帶動全面。也比喻文章條理分明。
46、高山景行:比喻行為正大光明.指值得效法的崇高德行。
47、高屋建瓴:形容居高臨下,不可阻擋。也比喻對事情的把握境界高遠,能夠十分輕松地駕馭。
48、各得其所:原來表示各自如其所願,後來也表示每個人或每個事物都能得到適當的安排。
49、沽名釣譽:故意做引人贊揚的事,撈取名譽。
50、冠冕堂皇:形容表面上庄嚴正大的樣子。
51、管窺蠡測:從竹管里看天,用瓢來測量水。比喻眼光短淺,見識片面狹隘。
52、管中窺豹:從竹管里看豹子,比喻不全面的觀察或認識。也比喻從觀察到的一部分可以推測全貌。

❺ 【高考語文】眼下,面對巨大的市場誘惑,各種《寶典》《大全》滿天飛,難免良莠不齊,泥沙俱下。 這句話

這題我們做過,我高二的。良莠不齊就是好人壞人都有的意思。

❻ 高考語文答題技巧

你的制勝寶典——語文答題技巧

一、進入考場,首先要做的是讓自己冷靜下來。
具體做法是:首先,做一次深呼吸,然後告誡自己:「欲速則不達」,「不要著急,按時交卷就行了」。
二、開考鈴聲響前有5分鍾時間讓你瀏覽試卷。
此時不可用筆答題,否則違反考紀。你可以一邊深呼吸,一邊看試卷,但切記不可看作文題,以免影響答題情緒。
三、開考鈴聲響後允許答題。
答題過程中要注意避免以下幾種心態:
1、偏急心態,為了搶時間,沒有審清題目條件,慌忙答題,解決方法是心中默念:「匆忙做題,做了也白做」。
2、固執心態,久攻不下的試題,又不願意放棄,徒然浪費時間,解決方法是心中默念:「我攻不下,別人也攻不下,暫時先擱著,做了其它題目後或許會有靈感」。
四、時間安排策略
分配時間要服從於考試成功的目的,基本原則就是保證在能夠得分的地方不丟分,不容易得分的地方爭取盡可能多得分。在具體操作上,要求考生做到「量菜吃飯」,按「分數時間比」實用原則,分值大的題目多花些時間,分值小的題目少花一些時間;一看就會做的題目先花時間,需要考慮一下才能解答的題目放在第二梯隊完成;難度最大的或從來沒有見到過的題目,放在最後攻關。
時間安排大致可以是這樣的:Ⅰ卷50分鍾左右,最多不要超過一個小時;15—24題35分鍾左右,作文原則上不得少於一個小時。
語文高考答題技巧臨考提示
一、基礎知識
1.字音
本題如果是考直接注音,就要注意三個錯誤選項中所錯的點應該是不同的,分別為聲母、韻母、聲調,有時在兩個選項間取捨的時候可以此為依據。常見字標音正確的可能性小,生僻字一般不會標錯音。
如果是考音近字的話,就要注意形聲字和多音字,另外要注意的是,試卷上往往會考一些常見的誤讀字,所以,想當然的讀音往往是錯誤的。
2.字形
看到一個詞語首先要想想它的意思,由詞意去推斷字形是否正確。
3.近義詞辨析
實詞辨析主要是要分析詞義,有相同語素又有不同語素的詞語,重點是分析理解不相同的語素,可以通過組詞來理解,也可以找出反義詞來理解,還可以分析形聲字的形旁來理解。注意採取排除法,將最容易辨析的詞語先排除,逐漸減少選項。有時在最後兩個無法辨析時,可以傾向於選擇較為不常見那個詞語。
虛詞辨析的時候主要注意兩條:一是看句子的關系,選擇適當的關聯詞;二是看句中相搭配的關聯詞。
4.成語辨析
首先要把握成語的意思,注意不要望文生義;其次注意成語的感情色彩,褒貶不能弄錯;第三注意成語的使用范圍、搭配對象,同時注意成語的詞性、特殊用法(用於否定、不做賓語等)。
5.語病
先找出句子的主幹,這樣可以發現一半以上的語病。對於並列短語要重點分析,可將並列短語拆開逐一與其他成分搭配,驗證是否恰當。
6.標點或修辭
特別注意問號、分號、頓號、冒號、書名號、省略號、引號。
選項中問號使用正確的情況很少,分號前後至少要有一個逗號,冒號有說明和總結的作用。
要特別注意擬人、比喻和誇張。比喻要發現本體和喻體間的相似點,誇張要和吹牛區分開來。
二、科技文閱讀
在做題的時候盡可能在原文中找到選項的出處,逐一加以對照。特別注意已然和未然與將然、原因和結果、條件與結論、主與次、先與後、誇大與縮小、拔高與拘泥、部分與全體的區別,另外注意是否偷換概念、張冠李戴。
三、文言文閱讀
閱讀時可以先劃出文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避免理解上的困難。在讀完一遍後可以先看最後一道有關內容分析的題目,幫助理解文章內容。
文言實詞主要靠積累,但如果碰到一些自己實在不知道意思的字就要靠猜了。猜的時候把握兩條原則:一是越是和現代漢語解釋相同的字錯的可能性就越大,二是把解釋代入句中去揣測。
四、文言文翻譯、詩詞鑒賞、名句默寫、文學常識
文言文翻譯,先找出句中的動詞,並加以解釋,再依靠動詞串聯整句話。另外要注意一些特殊的句式、虛詞和一些固定搭配。
詩詞鑒賞要先回憶作者的風格和所處的朝代,分析詩題中的人和事,理解詩的大意,詩的最後兩句一般是運用議論、抒情,是詩的主旨和意境所在。
詩詞鑒賞的表述:這首詩採用了(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表現手法)技法,寫出了(意象)的(某某)特點,表現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名句默寫要按規定默寫,要求默寫三句就寫三句,不要多做。如果默寫的內容印象不深,可先記得幾個字默幾個字,暫時放過,後面記起來了在默。這道題目千萬注意不要自己生造詩句,一來不可能造對,二來可能會留給閱卷老師不好的印象,使一些可能的分數失去。文學常識題也是如此。
五、文學作品閱讀
邊讀邊劃出文中表明作者觀點的詞、句,第二遍閱讀時可以只看這些劃了的詞句就能把握這些文章的大意。議論性文章特別要注意論點和結論,敘事性文章看劃出的詞句就能理清這篇文章的情節結構。
詞句理解題,找出詞句解釋相對應的內容,用答案來替代原詞句,使上下文保持一致。
信息篩選題,從文中找出與題干要求相符的內容,或摘錄,或概括。
要點歸納概括題,認真分析題干要求,不漏點。從文中找出相對應內容,或歸納或概括。表述不能有語病。
鑒賞評價題,找到相應的語句體會,要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特別注意的是,在回答之前先要弄清每道題目在考什麼,然後針對考點加以回答。另外,這些題目中基本上是2分一點,所以可以根據分值給自己的答案分點。
六、語言綜合運用題
這是高考試卷中創新最大的一組題目,幾乎每年都會有新題型出現。不管在考試中碰到什麼新題目,關鍵是要審清題目,運用所掌握的語言知識認真回答。
七、作文
無論是命題作文、材料作文還是話題作文,審題是第一步,而且是很關鍵的一步。先弄清是何種類型作文,然後根據要求寫作。
如果題目中有材料的話,千萬不要在自己文章開頭就先照抄材料。如果擔心自己字數不夠,要靠材料來湊字數的話,也要盡可能把材料化整為零,分布在作文各處。
落筆之前至少要打腹稿,開頭和結尾最好能夠先在草稿上寫下來。一定要避免出現寫完發現字數不夠再在結尾後加湊字數文字的情況。
行文過程中切記保持卷面整潔。
考場快速成文
一、考場作文構思流程:整個過程10分鍾拿下!
1、快速審題:注意話題的限定性。最好的方法是把話題擴展成一句話以 幫助審題。
2、選定角度:注意化大為小,以小見大。
3、選定文體:揚長避短(前提是「自擬題目」)。
4、確定立意:體現自己的思想觀點、情感態度。
5、選定材料:注意材料的典型性(最有說服力)和新穎性(最有特點)
6、結構安排:注意將材料按由淺入深、由小到大排列以突出主旨。
7、確定題目:題好文一半!注意言簡意賅。
8、語言表達:注意漂亮語言形式的靈活運用。
二、攻克構思難關:
議論文如何快速確定三個分論點?
散文如何快速確定中心句?
1、快捷思路:從材料下手!
2、快捷方法:同中求異,比較三個材料(以三個為主)的不同點,從而找到確定分論點或中心句的三個角度。
3、下面以「苦難」話題為例:
A、我的文體:議論文
B、我的觀點:苦難成就人生
C、我的材料:貝多芬,霍金,日本姑娘典子(一般人不知道,呵呵呵)
D、比較異同:
三個人都經受了苦難的磨礪,三個人的人生都大放異彩。不同的是貝多芬是世界音樂巨匠,經受失聰折磨;霍金被譽為繼愛因斯坦後最偉大的物理學家,身體只有三個手指頭能活動;典子,一個普通的日本小姑娘,失去雙臂,以腳繪畫的殘疾畫家。貝多芬帶給我們美的音樂;霍金讓我們看到聰明的極致;典子的堅強令人嘆服。
E、我的安排:由淺入深,由普通到特殊。
F、我的分論點: 苦難鍛造人生的堅強(典子)
苦難綻放人生的奇花(貝多芬)
苦難使人生更純粹 (霍金)
由三個分論點引出三個主體段,分別闡釋典子之所以超越平凡是因為她擁有超越苦難的堅強意志;闡釋貝多芬音樂的豐富與偉大來自苦難的澆灌;闡釋苦難使霍金的物質存在微不足道,卻使他的、更是人類的精神智慧得以充分發揮。
G、我的題目:即中心論點——「苦難成就人生」
三、緊急訓練:
1、台灣一個學者說,人生的種種努力不外乎兩個字:回家。
請你以「回家」為話題作文。
2、每一座大廈都有支撐,每一個生命也有支撐,一個「人」字就是一撇一捺的相互支撐…… 請你以「支撐」為話題作文。
3、寂寞的感覺因人而異。也許你曾在夜晚,品味過寂寞的滋味;也許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你忽然會有揮之不去的寂寞…… 請你以「寂寞」為話題作文。
4、俗話說無利不起早;古語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去;共產黨人說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
請你以「利益」為話題作文。

❼ 北大清華高考狀元易錯題寶典下載

http://www.gougou.com/search?search=%E5%8C%97%E5%A4%A7%E6%B8%85%E5%8D%8E%E9%AB%98%E8%80%83%E7%8A%B6%E5%85%83%E6%98%93%E9%94%99%E9%A2%98%E5%AE%9D%E5%85%B8&id=1
第二個可以下 。
不過只有語文 。

❽ 《高考語文沖刺寶典》《高考高分作文寫作法》《老師沒

還是緊跟學校進度比較好,自己學習還是比較盲目高三總復習,老師會有三道復習. 第一次內,老師會很系統容的從高一知識講起,建議做好筆記.這些都是基本內容,如果以前沒學好,可以趁這個時候查漏補缺. 第二次,就是提高題了.這個時候,基本上每門每天都有一張卷子,題有簡單有難的,建議做好錯題集,這會對你考前的復習很有幫助. 第三次,是綜合題的練習,那會兒會有很多以前高考的題給你們練習.注意整理出它們的考點。。

❾ 語文全國卷高考必備課文

· 2006年高考文言文閱讀試題17套匯編(解析譯文)
· 2008年高考語文文言文閱讀題匯編
· 文言文實詞的推斷方法
· 詞性和詞類活用
· 《莊子》全譯(原文?注釋?譯文)
· 文言文知識歸納總結(教師版)
· 2008年高考名師押題文言文部分
· 如何推斷文言實詞詞義
· 2008高考文言詞類活用復習綱要
· 高考文言文翻譯題得分點詳解
· 高考答題技巧:文言文翻譯
· 高考詩歌鑒賞題思想情感的解讀技巧
· 2008屆新考綱文言文閱讀訓練
· 高考總復習文言文整體閱讀
· 張志祥:高考文言文專題復習寶典
· 新編高中文言文助讀譯文及原文
· 文言文閱讀復習全程教案
· 高考文言文閱讀專項訓練訓練題精編
· 常見詞類活用類型及判斷方法
· 高考文言文閱讀系列訓練1-6套
· 如何指導學生背誦文言文
· 課文文言文常用實詞義項及例句
· 2008年高考文言文譯文匯編
· 十年(1997-2006年)全國各地高考題文言文翻譯
· 2008年高考總復習文言文整體閱讀
· 2008年高考文言文總復習之整體閱讀(附答案詳解、參考譯文)
· 2007年高考語文文言文閱讀題匯編
· 文言文斷句題解題技巧
· 文言斷句翻譯練習題
· 人物傳記類文言文常用詞語歸類
· 文言文解題技巧
· 解密高考文言文信息篩選題
· 高考文言文中的句式例解
· 文言文特殊句式復習大全
· 文言文中的句式例解

❿ 高考提分寶典那麼貴值得么

我們先說說學習,為啥在相同的時間內,為啥有的孩子成績就好,有的就不好版?智商么權?不,其實人與人最小的差距,是智商。都能考上同樣的高中,想必智商不會有太大的差距。那之所以有的孩子成績好,那就是同樣的時間內,學習方法好,導致效率高。聰明的孩子,可能更容摸索到適合自己解題方法。一道題會,百道題則通。有的孩子就需要通過學習方法來不斷磨練,直到掌握自己的方法。提分寶典就是通過一道題掌握考點,掌握精髓,在遇到同樣考點的題目,就可以輕松解決。
下面,我們在說說家長們認為的價格偏貴的問題。這就是價值的問題了,提分寶典綜合了全國知名教師多年的教學經驗,這是那些大學剛畢業的家教完全沒有的。 除此之外,還有在線名師解答,這是你花多少錢都找不到的關系。總之,個人覺得,貴的有道理。

熱點內容
杭州育才教育集團 發布:2025-08-17 12:17:12 瀏覽:202
教育初中生的視頻 發布:2025-08-17 11:47:50 瀏覽:62
有關土地的歷史 發布:2025-08-17 10:59:04 瀏覽:794
五年級上冊語文教案人教版 發布:2025-08-17 10:24:19 瀏覽:665
2017高考寧夏語文答案 發布:2025-08-17 09:31:14 瀏覽:588
國防教育總結 發布:2025-08-17 07:05:32 瀏覽:317
王珏班主任 發布:2025-08-17 06:33:46 瀏覽:152
語文部編教材 發布:2025-08-17 05:45:28 瀏覽:882
中小學教師述職報告 發布:2025-08-17 04:08:05 瀏覽:879
惠民縣教育局官網 發布:2025-08-17 03:04:32 瀏覽: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