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級語文下冊
㈠ 七年級下冊語文的所有古詩
一、《山中雜詩》
吳均
山際見來煙①,竹中窺落日②。
鳥向檐③上飛,雲從窗里出。
注釋
①山際:山與天相接的地方。
②窺(kuì):從縫隙中看。
③檐(yán):房檐。
譯文:
山邊飄來的煙靄,從竹林的縫隙里看到落日。
鳥兒向屋檐上飛著,遠遠看去天邊的雲氣好象是從窗里流出來的一樣
題解:
本篇是《山中雜詩》的三首之一。是寫山居環境的幽靜,表現了閑適的心情。沈德潛說它「四句寫景,自成一格」。
二、《竹里館》
(唐)王維
獨坐幽篁①里,彈琴復長嘯②。
深林③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詩詞注釋:
①幽篁: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
②嘯:嘬口發出長而清脆的聲音, 類似於打口哨。
③深林:指「幽篁」。
譯文:
月夜,獨坐幽靜的竹林子里,
間或彈彈琴,間或吹吹口哨。
竹林里僻靜幽深,無人知曉,
卻有明月陪伴,殷勤來相照。
三、《峨眉山月歌》
唐. 李白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譯文:
之一:
峨眉山上,半輪明月高高地掛在山頭。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夜裡我從清溪出發奔向三峽,到了渝州就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麼思念啊!
之二:
在一個秋高氣爽、月色明朗的夜裡,我乘著小船,從清溪驛順流而下。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個好朋友一樣,陪伴著我。但在從清溪到渝洲的途中,月亮總被兩岸的高山擋住,使我思念不已。
【注釋】
1.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市西南
2.平羌(qiāng):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東北。
3.發:出發。
4.君:指峨眉山月。一說指作者的友人。
5.下:順流而下。
6.渝州:今重慶一帶。
7..半輪秋:半圓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8.清溪:指清溪驛,在四川犍(qián)為峨眉山附近。
9.三峽:指長江瞿塘峽、巫峽、西陵峽,在今四川、湖北兩省的交界處。一說指四川樂山的犁頭、背峨、平羌三峽,清溪在黎頭峽的上游。
10.夜:今夜
11.影:月光
四、《春夜洛城聞笛》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五、《送靈澈上人》
劉長卿
蒼蒼竹林寺,杳杳鍾聲晚。
荷笠帶斜陽,青山獨歸遠。
註:選自《劉隨州詩詞集》(《四部叢刊》本)卷一。靈澈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楊,字源澄,會稽(現在浙江紹興)人,後為雲門詩僧。上人,對僧的敬稱。這首小詩寫詩人在傍晚送靈澈返竹林寺時的心情。他即景抒情,構思精緻,語言簡練,樸素秀美,所以為中唐山水詩的名篇。
【蒼蒼】深青色。 【竹林寺】在現在江蘇丹徒南。 【杳杳(yǎo yǎo)】深遠的樣子。 【荷笠】背著斗笠。荷,背著。
【注意讀音】
杳(yǎo)荷(hè)
譯文:
蒼翠山林中的竹林寺,
遠遠傳來晚鍾的聲音。
我背著斗笠,披著夕陽的余輝,
獨自向青山歸去。
六、《約客 》
(宋)趙師秀
黃梅時節家家雨, 青草池塘處處蛙。
有約不來過夜半, 閑敲棋子落燈花。
[注釋]
1.黃梅時節:江南春末夏初梅子黃熟的一段時期,約四十天,叫黃梅天。
2.燈花:燈芯燃燒時結成的花狀物。
[譯文]
黃梅時節,家家戶戶都被裹在蒙蒙雨霧中,長滿青草的池塘一帶,到處是一片蛙聲。夜已過半,(詩人)約好的客人還不見到來,只得對著棋盤獨自推敲,不知不覺間燈花都落了。
七、《論詩》
趙翼
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譯文】
李白和杜甫的詩篇經成千上萬的人傳頌,現在讀起來感覺已經沒有什麼新意了
我們的大好河山每代都有才華橫溢的人出現,他們的詩篇文章以及人氣都會流傳數百年。
㈡ 七年級語文下冊十三首古詩詞
向無數英雄致敬,珍惜現在學習的機會,101教育初中小編整理了初中七年級下冊語文古詩詞十三首內容,以供大家參考。
初中七年級下冊語文古詩詞十三首
1、泊秦淮
【作者】杜牧【朝代】唐代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2、竹里館
【作者】王維【朝代】唐代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3、望岳
【作者】杜甫【朝代】唐代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盪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4、春夜洛城聞笛
【作者】李白【朝代】唐代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5、己亥雜詩·其五
【作者】龔自珍【朝代】清代
浩盪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6、晚春
【作者】韓愈【朝代】唐代
草木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7、登飛來峰
【作者】王安石【朝代】宋代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8、約客
【作者】趙師秀【朝代】宋代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
9、游山西村
【作者】陸游【朝代】宋代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蕭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朴古風存。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10、木蘭詩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借明駝千里足,送兒還故鄉」。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出門看夥伴,夥伴皆驚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1、登幽州台歌
【作者】陳子昂【朝代】唐代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12、陋室銘
【作者】劉禹錫【朝代】唐代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孔子雲:何陋之有?
13、過松源晨炊漆公店
【作者】楊萬里【朝代】宋代
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空喜歡。正入萬山圈子裡,一山放過一山攔。
上述是初中七年級下冊語文古詩詞十三首內容,希望幫助同學們復習。
㈢ 七年級下冊語文人教版課本中的自讀課文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凡為教,目的達到不需要教」,葉老的話指出了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即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但目前語文教壇上對這類課文的處理,出現了兩種傾向:一種是把它當作講讀課,由教師「精雕細刻」;一種是讓學生自由閱讀,不組織、不引導、不檢查效果。語文教材無非就是一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在單元教學中,講讀課文教師的教讀已經「舉一」,學生已經掌握了有關基礎知識,並獲取了一定的探求知識的方法。學生完全可以運用教師教給的方法和認識規律,通過對自讀課文的學習使知識得到遷移、鞏固,並轉化為能力,這就是「反三」。因此,輕率的對待自讀課的教學,或以講讀代之,或「放馬南山」,都是極端錯誤的。這樣不僅違反了教學的基本規律,而且不利於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致使語文能力得不到正常的培養。筆者認為教學自讀課文首先要制定自讀目標。從系統論的觀點看,確立目標就是加強自讀指導的計劃性;從資訊理論的角度看,這一步是控制信息的接收范圍,便於隨時排除干擾學習重點之外的知識,因此,制定自讀目標在自讀課教學中尤為重要。自讀目標的依據,大而言之,是《新大綱》對聽說讀寫能力及基礎知識掌握程度的要求;小而言之,是單元及課文的具體訓練點。根據課文前的「自讀提示」,提出學習本文的線索,重、難點,還有課後安排的思考練習。自讀目標,既要體現自讀課的「訓練點」,又能反映對課文自讀的「水平層次」,尤其是要突出自讀重點。「訓練點」要包括「基礎知識」、「閱讀」、「聽說」、「寫作」等方面的內容,「水平層次」可以從「識記」、「理解」、「運用」、「綜合」、「評價」等五個層次考慮。並非每篇自讀課文都要包括上述的訓練內容和水平層次,可根據重點有所取捨和側重。另外,自讀目標要集中,確立的重點要單一。按要求,自讀課文一般安排一課時完成,如果目標分散和重點過多,教師就完不成任務,學生也會一知半解,影響自讀質量。 「制定目標」對於一篇自讀課文來說,僅僅只解決了「讀什麼」的問題,作為教師更重要的任務是讓學生「怎麼讀」。筆者根據新大綱的要求,還讀於學生,通過各種誦讀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葉聖陶先生說:「學步導幼兒,人人有經驗,或則扶其肩,或者攜其腕,唯令自舉足,不虞顛仆患。」在教法的選擇上,應注重「扶攜」。指導自讀課文閱讀的方法有很多,諸如制定目標提法、練習自測法、比較閱讀法、評點法等,不一而足。在教學實踐中,往往根據需要綜合運用。不論採用什麼方法,教師都要重視「扶攜」,而自讀課文教學教師的「扶攜」不是目的,要使學生能夠「自能讀書」,教師還必須敢「放」,讓學生「自舉足」。但更重要的是教師平素要注意自讀方法的傳授,不僅要教給學生一般的閱讀方法,諸如各種文體文章的閱讀方法傳授給學生,像魏書生的「四遍八步」讀書法,就適用於不同層次的學生。一旦學生掌握了自讀方法,教師就可以放心的讓學生獨立「行走」了。自讀課文最後一步還要總結。自讀課的總結是對自讀目標的反饋和落實。學生可自己總結,分類整理自讀筆記,總結帶有規律性的知識和方法,完成課後練習。教師也可通過提問質疑或收閱筆記等方式進行檢查,總結課文重點,評價自讀效果,或肯定成績,或指出不足,多加鼓勵。筆者認為自讀課文,就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課文,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教師適時點拔指導,運用恰當的方法,使學生能學以致用,進一步培養自學能力,提高閱讀水平。
人教版:
《傷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
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
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
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
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余聞之也久。
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
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2.《木蘭詩》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
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
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
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
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
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3.《孫權勸學》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
蒙辭以軍中多務。
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學。
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
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4.《口技》
京中有善口技者。
會賓客大宴,於廳事之東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
眾賓團坐。少頃,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滿坐寂然,無敢嘩者。
遙聞深巷中犬吠,便有婦人驚覺欠伸,其夫囈語。
既而兒醒,大啼。夫亦醒。婦撫兒乳,兒含乳啼,婦拍而嗚之。
又一大兒醒,絮絮不止。當是時,婦手拍兒聲,口中嗚聲,兒含乳啼聲,大兒初醒聲,夫叱大兒聲,一時齊發,眾妙畢備。
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為妙絕。未幾,夫齁聲起,婦拍兒亦漸拍漸止。微聞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傾側,婦夢中咳嗽。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婦亦起大呼。兩兒齊哭。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兒哭,百千犬吠。
中間力拉崩倒之聲,火爆聲,呼呼風聲,百千齊作;又夾百千求救聲,曳屋許許聲,搶奪聲,潑水聲。凡所應有,無所不有。
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於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
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撤屏視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
5.《短文兩篇》誇父逐日
誇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
未至,道渴而死。
棄其杖,化為鄧林。
共工怒觸不周山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6.《狼》
一屠晚歸,擔中肉盡,止有剩骨。途中兩狼,綴行甚遠。
屠懼,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復投之,後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盡矣,而兩狼之並驅如故。屠大窘,恐前後受其敵。
顧野有麥場,場主積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擔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於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刀斃之。
方欲行,轉視積薪後,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後斷其股,亦斃之。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
蘇教版:
1.《趙普》
普少習吏事,寡學術,及為相,太祖常勸以讀書。
晚年手不釋卷,每歸私第,闔戶啟篋取書,讀之竟日。
及次日臨政,處決如流。既薨,家人發篋視之,則《論語》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雖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為己任。
宋初,在相位者多齷齪循默,普剛毅果斷,未有其比。
嘗奏薦某人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復奏其人,亦不用。
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牘擲地,普顏色不變,跪而拾之以歸。
他日補綴舊紙,復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2.《黃鶴樓》
州城西南隅,有黃鶴樓者,《圖經》雲:「費禕登仙,嘗駕黃鶴返憩於此,遂以名樓。」
事列《神仙》之傳,跡存《述異》之志。觀其聳構巍峨,高標巃嵸,上倚河漢,下臨江流;重檐翼館,四闥霞敞;坐窺井邑,俯拍雲煙:亦荊吳形勝之最也。
3.《於園》
於園在瓜州步五里鋪,富人於五所園也。
非顯者刺,則門鑰不得出。葆生叔同知瓜洲,攜余往,主人處處款之。
園中無他奇,奇在磊石。前堂石坡高二丈,上植果子松數棵,緣坡植牡丹、芍葯,人不得上,以實奇。
後廳臨大池,池中奇峰絕壑,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視蓮花反在天上,以空奇。
卧房檻外,一壑旋下如螺螄纏,以幽陰深邃奇。再後一水閣,長如艇子,跨小河,四圍灌木蒙叢,禽鳥啾唧,如深山茂林,坐其中,頹然碧窈。
瓜洲諸園亭,俱以假山顯,至於園可無憾矣。
4.《黔之驢》
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
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蔽林間窺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驢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益習其聲,又近出前後,終不敢搏。稍近益狎,盪倚沖冒,驢不勝怒,蹄之。
虎因喜,計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5.《兩小兒辯日》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以日初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拓展資料:
文言文是以古漢語口語為基礎的書面語,在遠古時代文言文與口語的差異微乎其微。
現今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
春秋戰國時期,用於記載文字的物品還未被發明,記載文字用的是竹簡、絲綢等物。
隨著歷史變遷,口語的演變,文言文和口語的差別逐漸擴大,「文言文」成了讀書人的專用。
文言文是相對現今新文化運動之後白話文來講的,古代並無文言文這一說法。
其特徵是注重典故、駢驪對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詩、詞、曲、八股、駢文等多種文體。經過歷代文人修飾越顯浮華,唐代起文學大家韓愈等發起「古文運動」,主張回歸通俗古文。
現代書籍中的文言文,為了便於閱讀理解,一般都會對其標注標點符號。
㈤ 語文版 七年級語文下冊目錄
第一單元
1、風箏(魯迅)
2、*憶讀書(冰心)
3、山中避雨(豐子愷)
4、*我的第一次文學嘗試(馬克·吐溫)
口語交際--自我介紹與提問
寫作--記一件事
寫字--楷書與行楷
第二單元
5、回憶我的母親(朱德)
6、小巷深處(林莉)
7、*我的老師(海倫·凱勒)
8、*"兩彈"元勛鄧稼先(顧邁南)
口語交際--采訪任課老師
寫字--寫一個人
綜合性學習--學會利用圖書館
第三單元
9、春(朱自清)
10、*濟南的冬天(老舍)
11、竹林深處人家(黃蒙田)
12、*樹林和草原(屠格涅夫)
口語交際--說家鄉
寫作--描寫景物
綜合性學習--調查社會用字的情況
第四單元
13、空城計(羅貫中)
14、*美猴王(吳承恩)
15、心聲(黃蓓佳)
16、*勇氣(狄斯尼)
口語交際--說特徵,猜同學
寫作--寫童年的故事
寫字--行楷字的筆畫組合
第五單元
17、犟龜(米切爾·恩德)
18、小溪流的歌(嚴文井)
19、*基因暢想(漆孝詩)
20、*如果人類也有尾巴(坎斯·彼勒)
口語交際--講故事,評故事
寫作--編寫童話或科幻故事
綜合性學習--現代科技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第六單元
21、《論語》六則
22、《世說新語》二則(劉義慶) 期行 乘船
23、*傷仲永(王安石)
24、木蘭詩
25、*詩五首
寄人(張泌)
夜雨寄北(李商隱)
淮上與友人別(鄭谷)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劉禹錫)
口語交際--交談學習體會
寫作--改寫《木蘭詩》
第七單元
26、賣油翁(歐陽修)
27、三峽(酈道元)
28、*古文二則 蔡勉旃堅還亡友財(徐珂) 戴震難師(段玉裁)
29、*陌上桑
30、詩五首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李白)
江南春(杜牧)
登飛來峰(王安石)
望岳(杜甫)
觀滄海(曹操)
口語交際--古詩文朗誦
寫作--我將這樣度過寒假
㈥ 7年級語文下冊重點課文有哪些(人教版)
第一課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復習重點
1、文體(散文)、作者(魯迅,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題解。
2、第二段要求理解並掌握:A、分層次。B、寫景角度:動植物、聲色形味、動靜結合、高低、遠近、虛實、總分。C、寫法:排比、擬人、對偶、比喻。D、作用:流露喜愛贊美之情,突出樂園 。
3、美女蛇故事的作用:故事雖虛構但增添了神秘色彩,豐富了樂園的情趣。
4、捕鳥的細節描寫:交代了時間、條件、方法、收獲、經驗。一連串動作描寫寫出了捕鳥的樂趣,抒發了興奮喜悅之情。
5、第九段:A、作用:過渡段,承上啟下。表達對百草園的依依不捨之情。B、修辭:排比、擬人、反復。
6、寫三味書屋生活:A、肅穆氣氛。B、問問題老師不答。C、不允許遊玩。D、讀難理解的古文。E、因內容枯燥學生上課搞小動作。
7、中心。
重點背誦: (一)
我家的後面有一個很大的園……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遠。
1、第一段中的「似乎」與「確鑿」字面上看是矛盾的,你認為矛盾嗎?為什麼?
不矛盾,「似乎」表示作者對自己的印象不能完全肯定,因為對「最末次的相見」來說,已經隔了七八年,印象已模糊,然而回憶兒童時的生活,卻又歷歷在目,「確鑿」表示完全肯定的。
2、 在「短短的泥牆根一帶」,兒時的作者在此發生了的三件趣事具體哪三件?
趣事:翻斷磚、按斑蝥、拔何首烏的根、摘覆盆子 。
第二段景物描寫突出了景物各自的特點,寫菜畦、桑葚突出它們的色彩;寫皂莢樹、木蓮的果實和何首烏的根突出它們的形狀;寫蟬、油蛉、蟋蟀突出它們的聲音;描寫覆盆子則突出其味道。
3、寫景物有恰當的順序,本段也如此。根據選文內容填空。
「不必說」「也不必說」是由低處到高處,由植物到動物,由靜景到動景;「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是由整體到局部,又由動物到植物。
4、調動所有感官,多角度的寫景,加上恰當的用詞,能使文章生動、精彩。本段寫景作者便是多角度的寫景,請說說分別從哪幾個角度描寫的,至少舉一個例。
味覺、聽覺、視覺、觸覺(舉例略)
5、①「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運用了什麼修辭,有什麼作用?
擬人手法,形象生動地寫出了油蛉、蟋蟀們的聲音悅耳。
②「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中的「伏」能否換成「趴」,為什麼?
不能,「伏」體現了黃蜂肥胖的特點。
③「像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又酸又甜」所用的修辭手法及作用?
比喻,形象生動地寫出了覆盆子的形狀。
6、第二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牆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
7、作者把百草園景物描寫得生機盎然,情景交融,其目的在於
表現「我」幼年時期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自由生活的嚮往;和後文的三味書屋的生活形成鮮明對比,說明封建教育束縛、阻礙少年兒童身心的健康發展。
8、作者寫吃了像人形的何首烏根便可以成仙,是由於
賦予百草園神話般的色彩,妙趣橫生
9、文中用了「不必說」,「也不必說」的句式,其目的是
用這樣的句式可先作概括的介紹,然後突出泥牆根一帶的景物。
(二)
1.課文詳寫了捕鳥的 時間 、 地點 、 工具 、 條件 、 方法 、收獲 。
2.寫出捕鳥的一系列動詞,分析它們的表達作用。
掃、支、撒、系、牽、拉。生動傳神地再現了捕鳥的過程和方法。
3.課文記敘「冬日雪地捕鳥」對表現文章中心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作者寫百草園冬天給愛玩的兒童帶來樂趣,再次暗點「樂園」,表現兒童熱愛大自然追求自由快樂生活的心理,突出了中心。
4.課文第9段所用的描寫方法和修辭方法。在全文中起什麼作用?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心理描寫 ; 排比、擬人;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表達了對家人的埋怨,對百草園的眷戀,對去書塾的不情願
第二課 《爸爸的花兒落了》
復習重點
1、 1.文體(小說)、作者(林海音,小名英子、台灣著名女作家)、選自代表作品小說〈〈城南舊事〉〉、題意雙關、主人公(我,英子,不是作者)。
2.課文寫作線索:A、-爸爸愛花——主線,起主導作用。B、畢業典禮——副線,推動情節發展,對主線起烘托、映襯、推動的作用。
3.順敘與插敘相結合的寫法:順敘——寫畢業典禮的過程。插敘——A、去醫院探望爸爸的情形。B、六年前因賴床而遲到的情形。C、爸爸愛花的情形。D、爸爸鼓勵「我」闖練學匯款的情形。這些記敘描寫突出了爸爸的嚴厲、關愛,表明了「我」已經長大了。
4、伏筆的作用:前後呼應,結構完整。
5、「花」的含義:有象徵的意義——爸爸身體健康時花開得挺旺;爸爸病危時,成為對子女的關懷、鼓勵;爸爸辭世時,花兒落了。
重點背誦:
快回家去!快回家去! ……
爸爸的花兒落了。
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1.文中「爸爸的花兒落了」這句話有什麼含義?
一方面指爸爸種的夾竹桃的凋謝,另一方面指生性愛花的爸爸的辭世。
2、找出文段中暗示爸爸即將去世的句子。(至少一個)
「快回家去……為什麼呀?」「旁邊的夾竹桃……很不像樣。」
3.「我」真正感覺到自己長大了,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請從課文中摘抄語句)
「這里就數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從來沒有這樣的鎮定,這樣的安靜」
3.韓麥爾先生此時此刻有無數的話要說,但是他哽住了,說不下去了,是因為什麼?
最後一課即將結束,從此將和祖國的語言告別,留戀與失望、痛苦與悲憤到了極點,千言萬語不知從何說起。
4.韓麥爾先生「使出全身的力量,寫了兩個大字:『法蘭西萬歲!』」這一細節描寫表現了韓麥爾先生怎樣的思想感情?
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
5. 韓麥爾先生「使出全身力量」寫字的細節表現了什麼?
表現出了他對不能再教法語而感到悲憤和哀痛。
5.文中「我覺得他從來沒有這么高大」的含義是什麼?
表現小弗郎士對 韓麥爾 先生的無比崇敬。
6、24-29段從哪些方面描寫韓麥爾,表達了他怎樣的思想感情?
從語言;動作;神態三方面表達了韓麥爾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
7、選文中哪一句話暗示了小說的社會背景?
窗外又傳來普魯士兵的號聲。
第十一課 《鄧稼先》
復習重點
1.文體(人物傳記)。
2.把握各小標題的意思。
3.理解各部分的關系:第一部分是全文的「引子」。第二部分簡介鄧稼先的生平經歷和貢獻。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補充。第四部分從另一個角度突出鄧稼先的貢獻。第五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體化。具體寫鄧稼先的才能、意志、信念、精神。第六部分是全文的總結。
4、寫法:A、大處落筆,立體凸現形象。B、對比的手法。C、句式多變,排列整齊。
重點背誦:
一、閱讀《鄧稼先與奧本海默》
1、鄧稼先先生喜歡「純」字,你認為「純」字代表著什麼意思?
朴質、忠厚、無私、沒有雜念
2、文革期間發生在鄧稼先先生身上有兩件什麼事情?
說服兩派群眾,組織開始工作;說服軍宣隊和工宣隊。
3、鄧稼先是怎樣的一個人?
最不引人注目,忠厚平實,真誠坦白,從不驕人,沒有小心眼,是「最有中國農民的朴實氣質的人」。
4、奧本海模式怎樣的一個人?為什麼要寫他?
他是美國的一個鋒芒畢露的拔尖的人物,又是一個復雜的人,通過對比來反襯鄧稼先的氣質與品格。
5、「人們絕對相信他」的原因是什麼?
人們知道他沒有私心。
6、「鄧稼先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所孕育出來的有最高奉獻精神的兒子。」
「鄧稼先是中國共產黨的理想黨員。」試闡釋這兩句話。
中國幾千年的文化講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鄧稼先正是汲取了這些最優秀的部分,變成自己的氣質品格;中國共產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而鄧稼先把這些奉為自己的行為准則因此他是最理想的黨員。
二、閱讀《我不能走》片斷、回答問題:
1、本文段敘述了鄧稼先的一件什麼事,表現了他的什麼精神?
一次實驗出現意外,別人勸他離開,他卻不願離開。表現他獻身國防科技,無私奉獻的精神。
2、一句\"我不能走\"體現出鄧稼先什麼樣的性格和精神?
堅韌不拔的性格和身先士卒、樂於奉獻的精神。
3、文章引用《弔古戰場文》有什麼作用?
寫出了環境的惡劣,突出人物的精神。
4、結尾部分引\"五四\"時代的一首歌,作用是什麼?
這首歌是鄧稼先一生的寫照,突出他對中華民族貢獻之大。
5、最後為什麼要補充\"我\"父親喜歡五四時代的那首歌?
寫出了父親在中華民族任人宰割時希望中華振興,也寫出我的愛國之情受到了父親的影響。
第十二課 《 聞一多 先生的說和做》
復習重點
1、文體(散文)、作者臧克家。
2、線索:A、敘事線索——說和做。B、感情線索——表敬仰贊美之情。
3、文章的中心句:「做了再說」「做了不說」「說了就做」。
4.聞一多的主要事跡和形象。 5.掌握文中的 比喻句、過渡句與議論句。
6、寫法:A、夾敘夾議。B、結構嚴謹。C、語言生動形象,精練含蓄
重點背誦:
一、說說下列句子的含義:
1、 他要給我們衰微的民族開一劑救濟的葯方。
「開一劑救濟的葯方」是比喻的說法,只從文化上尋找振興民族的途徑。
2、 1930年到1932年,「望聞問切」還只是在「望」的初級階段。
「望聞問切」是比擬的說法,把我們的民族比成一個病人,說明聞一多當時從文化研究的方法,也還是僅僅走出了一步。
3、 深霄燈火是他的伴侶,因為它打開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因它打開光明之路」中的「它」指深夜燈火,這句的意思是在一盞孤燈的照耀下,聞一多全力進行學術研究,成績斐然。「漂白了四壁」已在表現聞先生的深夜從事文學研究室的那種怡然自適的情景。
4、 他潛心關注,心會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樓」的主人。
聞一多從事文學研究非常深入,用心極專極深,沒有任何事物可以使他分心。
二、5、解釋「仰之彌高」鑽之彌堅」中「之」指代
古代典籍。
6、你知道「目不窺園,足不下樓,頭發零亂」在文中起了什麼作用?
7、「小楷如群蟻排衙 」表現了聞一多的什麼態度?
8、結合全文看7、8、9段在結構上有什麼作用?
7總結上文,8、9開啟下文。兩者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9、「這方面情況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中「這」指代什麼?為什麼說情況迥乎不同、一反既往?
這指作為革命家的方面,因為他是青年的領導人,他要先宣傳然後用行動去爭取民主,與做學問時埋頭苦幹,然後再說不一樣。
10、請找出聞一多的形象描寫,說說這些描寫的作用?
第18段,形象地突出 聞一多 先生爭取民主不怕犧牲的大無畏精神。
11、聞一多先生在學者方面的成果有哪些?作為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特點是什麼?
《唐詩雜論》《楚辭校補》《古典新義》他是一個精於學術,有鑽研精神的學者。
12、聞一多先生作為革命家又有做了哪些事,這又體現出了他怎樣的特點?
起稿政治傳單、群眾大會演說、遊行示威;他是一位偉大的愛國者,言行一致的偉人。
13、聯系全文,簡要概括聞一多先生的形象?
他是一個精於學術,有鑽研精神的學者,也是一位偉大的愛國者,言行一致的偉人。
第十六課 《社戲》
復習重點
1.文體(小說)、作者(魯迅)、線索(看社戲)。
2.理清並掌握文中的主要情節。
3.景物描寫的方法和作用。
4.主要人物的性格特點。
5.重點閱讀段:第10——14段、第22、23段、第40段。
6.中心。
重點背誦:
一、1.為什麼平橋村在我是「樂土」?
平橋村有淳樸好客的村民,美麗的景緻,有趣的事情。
2.平橋村村民都具有哪些特點?平橋村的孩子們具有什麼特點?
淳樸善良、熱情好客;善良、好客、活潑、聰明、駕船技術高。
3.「淡黑的起伏的連山……踴躍的鐵的瘦瘠……但我卻還以為船慢。」寫出了的什麼心情,為什麼用「踴躍」來寫山?
寫出了我急切的心情,化靜為動(以動襯靜或把靜物寫活了)寫出了船行之快。
4.課文第22段前兩句採用了什麼描寫,表達了什麼心情?
景物描寫,表達了我的留戀之情。
5.課文第23段「老漁父」為什麼喝采?運用了什麼描寫有什麼作用?
因為船行的快,側面描寫烘托出孩子們駕船技術高。
6.「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背著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躥」一句中的修辭及作用,「躥」能否改成「游」好不好,為什麼?
比喻形象寫出了船行之快表現孩子們駕船技術高。;不能改,「躥」更能表現船行之快。
二、課內閱讀訓練
朗讀課文「母親送出來吩咐要小心的時候」到「過了那林,船便彎進了汊港,於是趙庄便真在眼前了」這一段文字,回答下列問題。
1、選文第二段從哪三個方面(感覺的角度)來寫看戲途中的景色?這對表現文章中心有何作用?
視覺、聽覺、嗅覺,這些景物描寫,寫出了江南水鄉清新醉人的夜景,寫出了船行速度之快,以及「我」急於看到社戲的迫切心情,表現了「我」對江南農村的熱愛之情。
2、「我們已經點開船,在橋石上一磕,退後幾尺,即又上前出了橋」一句中的「點」、「磕」用得好在哪裡?
「點」「磕」二字,好在准確而生動地寫出了農家少年駕船技藝的熟練、敏捷,表現了他們的聰明能幹。
3、「但我還以為船慢」一句屬於什麼描寫?寫出了「我」的什麼感受?
心理描寫,寫出了「我」急於看戲的心情。
4、「他們換了四回手,漸望見依稀的趙庄,而且似乎聽到歌吹了,還有幾點火,料想便是戲台,但或者也許是漁火。」句中的「似乎」和「也許」「料想」能否去掉?為什麼?這樣寫有什麼作用?
不能。因為這些詞語都表示推測,說明聽到的、看到的都不確切。這樣寫突出了「我」急於到趙庄看戲的心情。
第十七課 《安塞腰鼓》
復習重點
1.了解課文。
2.主題(歌頌激盪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歌頌陽剛之美)。
3、課文寫了哪幾個場面。
4、理解一些句子的含義(課文後的練習二)。
5、寫法:A、短句與長句交錯,富有節奏感、音樂美、詩意美。B、語句鏗鏘,有氣勢。C、動靜結合。
6、黃土高原人的性格:朴實、粗獷、開朗。安塞腰鼓舞姿的特點:壯闊、豪放、火熱。
7、排比句和感嘆句的作用:增強句子的語勢,使文章氣勢恢弘,雄渾有力,節奏感強,充滿旋律美,表現出「安塞腰鼓」氣吞山河的場面和震撼人心的力量。
8.短句的運用。如:「一群茂騰騰的後生」——簡潔地表現了年輕生命的熱烈奔放。
「發狠了,忘情了,沒命了」——有力地表現了生命沸騰、力量噴涌不可遏制的情景。
重點背誦:
一、1、課文描寫了安塞腰鼓的哪些方面,安塞腰鼓具有什麼特點?
場面、舞姿、後生;表現了安塞腰鼓壯闊、豪放、火烈的特點。
2、作者寫安塞腰鼓主要是為了贊頌些什麼?
歌頌生命中奔騰的力量,歌頌黃土地上生活的人們,歌頌黃土地上的陽剛之美、歌頌承載這一生命的黃土地。
二、閱讀文章「一群茂騰騰的後生。」到「隆隆隆隆的陣痛的發生和排解」
1、「一群茂騰騰的後生」中的「茂騰騰」一詞寫出了後生們的什麼特點?
指身強體壯,生命力旺盛。
2、第七自然段從哪些表演來描寫安塞腰鼓的宏偉場面?
從鼓點聲、擊鼓動作、跳躍的舞步、表演者的眼神和英姿。
3、文中反復寫安塞腰鼓「隆隆隆隆」的聲音,其目的是什麼?
渲染氣氛,突出安塞腰鼓的鏗鏘有力以及激越的氣勢。
4、驟雨一樣,……是強健的風姿」這些內容運用哪些修辭手法?作用是什麼?
比喻、排比;突出腰鼓驟響時的聲,行,光彩和力量。
5、如何理解「容不得束縛,容不得羈絆,容不得閉塞。是掙脫了、沖破了、撞開了的那麼一股勁!」的含義,「掙脫」「沖破」「撞開」三個詞語的順序能否調換,為什麼?
含義:寫出了陝北人民粗獷、豪邁、開朗的性格。不能調換,這三個詞語體現了事物的發展規律,與上句的「束縛、羈絆、閉塞」等詞語照應。
6.「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兒,打不得這樣的腰鼓」為什麼?
江南流水更多地表現柔媚的風格,而安塞腰鼓需要承載這樣原始、粗獷的生命力量的厚土。
第二十一課 《偉大的悲劇》
復習重點
1.文體:人物傳記。
2.作者:奧地利的茨威格。
3.理清故事情節。
4.關注令人難忘的細節及人物體現的精神。
5、如何理解「偉大的悲劇」。
重點背誦:
1.「人類歷史上聞所未聞、最不可思議的事」一句中「這」指代什麼?
「而這一事業正是他自己所熱烈追求的」一句中「這一事業」指代什麼?
「這」指「千萬年來人跡未至……兩次被人發現。」「這一事業」指「第一個發現南極點」。
2. 文中「挪威國旗耀武揚威、洋洋得意地在這被人類沖破的堡壘上獵獵作響」這句話使用了什麼修辭手法?其作用主要是什麼?
擬人。烘托出斯科特等知道探險已被人佔先時的沮喪、懊惱心情。
3.文中「癲狂」「奪眶而出」「毛骨悚然」「耀武揚威」等詞語有什麼表達作用?
4.「對人類來說,第一個到達者擁有一切,第二個到達者什麼也不是」這句話是作者的觀點,還是斯科特的觀點?為什麼?
這是斯科特的觀點。作者為他們立傳本身就說明作者對他們的肯定態度,而且作者的一處處評論也表明了對他們的肯定態度。
5.既然知道阿蒙森先到達了極點,斯科特一行為什麼還要悶悶不樂地繼續他們的路?他們懷著絕望的心情,卻沒有半途而廢,明知結局是失敗,但還是走完全程,體現了他們高尚的人格與紳士風度。
6.「斯科特接受了這個任務,他要忠實地履行這一最冷酷無情的職責:在世界面前為另一個人完成的業績作證,而這一事業正是他自己所熱烈追求的。」斯科特為什麼要「接受」這項任務?體現了人物的什麼精神境界?
①是誠實守信的品格,使他接受了這個任務。②坦然面對成功與失敗的崇高境界。
第二十二課 《在沙漠中心》
復習重點
1.「我」在沙漠中遇到了哪兩大困難?
寒冷、乾渴
2.「我」 採用了哪些應對困難的辦法?
①喝純乙醚喝90度的酒精②在沙漠中挖一個坑將自己埋住③試圖用布獲得一點點露水。
3.文中「我」的情緒經歷了哪些變化?請從文中各找出一個情緒變化的句子。
痛苦、絕望、平靜、樂觀。(句子略)
4.文章第2段哪句是環境描寫,說說作用。
(環境描寫句子略)渲染環境的惡劣。
5.文章給你的啟示是什麼?
略
第二十六課 《貓》
復習重點
1. 作者寫分別從哪些方面描寫了三隻貓,他們各自都有什麼特點?
第一隻貓:從自身形態喝逗著玩時的形態表現出了它的可愛。
第二隻貓:從性情和本領兩方面寫出了它的有趣和活潑。
第三隻貓:從形態和性情兩方面寫出了它的可厭和懶惰。
2. 周家丫頭代表哪一類人,家人對此持什麼態度?
她代表那些事不關己漠不關心的一類人。家人責怪她。
3. 不知名的奪小貓的人代表哪一類人?對此「我」持什麼態度?說明什麼?
代表不顧別人利益自私自利的一類人,作者悵然、憤恨的詛罵他們。說明作者對哪種不顧別人利益自私自利行為的譴責和鞭撻。
4. 對第三隻貓的結局「我」的感受是怎樣的?
難過、痛苦、內疚、自責、懊悔。
5. 文章結尾的三個感嘆句有什麼作用?
強烈地表現了「我」的悔恨和自責。
6. 為什麼說「我對於它的亡失,比以前的兩只貓的亡失,更難過得多。」?
因為「我」冤苦了這只不能辯訴的動物,內心充滿了內疚和自責。
7. 最後一句話所包含的思想感情是什麼?在結構上起什麼作用?
自己傷害了無辜的動物內心充滿了內疚和自責。
8. 讀完本文之後你的感受和啟示是什麼?
9. 略
第二十七課《斑羚飛渡》
復習重點
1.文體(小說)。
2.品味詳細描述第一對斑羚試跳成功的全過程的有關動詞。
3.斑羚飛渡給人的啟示:斑羚飛渡的慘烈、悲壯,讓我們看到了動物身上那股神聖而不可侵犯的精神力量。反思人類社會,當災難來臨時,我們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像斑羚那樣,不害人,不苟活,視死如歸呢?(斑羚在危難中所表現出來的智慧、勇氣和自我犧牲精神,會讓每一個讀過這篇文章的人受到精神的震撼,會啟發人們重新認識這個萬物共生的世界。)
4.景物「彩虹」描寫的作用:
5.鐮刀頭羊的形象:富於智慧,有決斷力,遇事鎮定,臨難從容。
6、如何看待文中「人」的角色:對於和自己一起生活在這個星球上的其他物種,人類是蔑視的。人類肆意屠殺它們,已經導致許多物種滅絕。
7.掌握景物、神態、動作、側面描寫。
重點背誦 :
一、問題研究
1.「彩虹」三次出現各起什麼作用?
第一處第5段:作用是推動情節發展,為下文的飛渡作鋪墊;
第二處第11段:作用是渲染飛渡的悲壯氣氛;
第三處第16段:作用是贊頌頭羊的自我犧牲精神。
2.鐮刀頭羊具有怎樣的形象?
富於智慧,有決斷力,遇事鎮定,臨難從容。
3.山澗上空,和那道彩虹平行,又架起了一座橋,那是一座用死亡做橋墩架設起來的橋。為什麼說那座橋是「用死亡做橋墩」?
因為每一隻獲得新生的斑羚,都是以另一隻的斑羚身體為跳板完成飛渡的。是這些必死的斑羚組成了新生的橋,所以說是「用死亡做橋墩」。
4.我十分注意盯著那群註定要送死的老斑羚,心想,或許有個別滑頭的老斑羚會從註定死亡的那撥偷偷溜到新生的那撥去,但讓我震驚的是,從頭至尾沒有一隻老斑羚調換位置。 「從頭至尾沒有一隻老斑羚調換位置」一事為什麼讓「我」感到震驚?
「我」是個獵人,參照人類在此種情景下常有臨陣脫逃的表現,所以震驚。
5.它(鐮刀頭羊)走了上去,消失在一片燦爛中。在這句話里,「燦爛」只是指那一道彎彎的彩虹嗎?
不只是指那道彩虹,更是象徵鐮刀頭羊行為和精神的閃光。
6.斑羚飛渡的場面,我們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
它是悲壯。
7.為什麼文章結尾再次寫到彩虹,有什麼作用?
結尾的彩虹具有象徵意味。它的絢麗、燦爛象徵自願犧牲的斑羚們生命的燦爛、輝煌。把它放在末尾,具有點明中心、主旨的作用。
8.文中那兩句話與「心甘情願用生命為下一代開辟一條生存道路」相照應?
「從頭至尾,沒有一隻老斑羚調換位置」,「沒有擁擠,沒有爭奪,秩序井然,快速飛渡」
9.用一句話概括作者所謳歌的「斑羚精神。」
作者主要謳歌斑羚群舍己為人,勇於犧牲的精神。
㈦ 七年級下冊語文古詩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
(一).課內古代詩歌
【木蘭詩】(北朝民歌)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二)、課外古詩詞背誦
【山中雜詩】(吳均"南朝)山際見來煙, 竹中窺落日。鳥向檐上飛, 雲從窗里出。
【竹里館】(王維"唐)獨坐幽篁里, 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峨眉山月歌】(李白 唐)峨眉山月半輪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 思君不見下渝州。
【春夜洛城聞笛】(李白 唐)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 何人不起故園情。
【逢入京使】(岑參"唐)故園東望路漫漫, 雙袖龍鍾淚不幹。 馬上相逢無紙筆, 憑君傳語報平安。
【滁州西澗】(韋應物"唐)獨憐幽草澗邊生, 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 野渡無人舟自橫。
【江南逢李龜年】(杜甫 唐)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 落花時節又逢君。
【送靈澈上人】(劉長卿"唐)蒼蒼竹林寺, 杳杳鍾聲晚。荷笠帶斜陽, 青山獨歸遠。
【約客】(趙師秀"南宋)黃梅時節家家雨, 青草池塘處處蛙。有約不來過夜半, 閑敲棋子落燈花。
【論詩】(趙翼"清)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