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語數英語 » 數學新星

數學新星

發布時間: 2021-07-30 14:10:30

❶ 群論講什麼通俗一點

什麼是群論
群論一般說來,群指的是滿足以下四個條件的一組元素的集合:(1)封閉性 (2)結合律成立 (3)單位元存在 (4)逆元存在。群論是法國傳奇式人物Golois的發明。他用該理論解決了五次方程問題。今天,群論經常應用於物理領域。粗略地說,我們經常用群論來研究對稱性,這些對稱性能夠反映出在某種變化下的某些變化量的性質。
在物理上,置換群是很重要的一類群。置換群包括S3群,二維旋轉群,三維旋轉群以及和反應四維時空相對應的洛侖茲群。洛侖茲群加上四維變換就構成了Poincare群。
在研究群時,使用表象而非群元是較方便的,因為群元一般來說都是抽象的事物。表象可以看成矩陣,而矩陣具有和群元相同的性質。不可約表象和單位表象是表象理論中的重要概念。

人們在尋找五次方程的解法中,一個新的數學分支--群論誕生了!
伽羅瓦是第一個使用群的系統地研究群的數學家。他在19歲時,就使用群的思想解次了五次方程的問題。
伽羅瓦1811年10月26日出生在法國巴黎一個小市鎮上,他小時候和高斯正好相反,根本沒有人認為他是"神童"。他的教師曾說伽羅瓦"沒有智慧,不然就是把智慧藏得太深了,我沒法去發現。"有的教師乾脆說:"伽羅瓦什麼也不懂。"其實伽羅瓦在中學時代就對數學表現了非凡的天賦。他從16歲起就致力於五次方程各五次以上方程的根式解法的研究。教科書滿足不了人求知的慾望,他就直接深入學習和了解數學專著。前輩數學家勒讓德的《幾何原理》,拉格朗日的《論方程的代數解法》、《解析函數論》,歐拉和高斯等數學大師的著作使他樂而忘返。尤其是對同輩挪威數學家阿貝爾成果的研究,更直接影響了伽羅瓦群論思想的產生。阿貝爾是一位富於創造才能的數學家,當他還是中學生時就開始著手探討高次方程的可解性問題。但命運不濟,他寫的關於橢圓函數的論文被巴黎科學院打入了冷宮,阿貝爾並沒有放棄,終於又在不久以後發表論文證明了一般五次以上的代數方程,它們的根式解法是不存在的,只有某些特殊的五次以上的方程,可以用根式解法。阿貝爾的成果轟動了世界,使延續了3個世紀的五次方程難題解決了。但由於過於勞累,年僅278歲的阿貝爾就在貧病交加中逝世了。同時,也留下了問題給世人,究竟哪些方程可用根式解,哪些不能?完成這個艱巨任務的就是伽羅瓦。
伽羅瓦17歲開始研究方程可解性問題,提出群的用於處理可解性問題,獲得了重大成果。但他性格倔強,比阿貝爾更加生不逢時,3次把研究論文交法國科學院審查,都未能得到及時的肯定。不僅如此,由於伽羅致詞熱烈支持和參與法國"七月革命",人在進入巴黎高等師范學校的第一年就被開除學籍;之後又兩次被抓進監獄,獲釋後的一個月,1832年5月31日,在和反動軍官的決斗中,伽羅瓦被擊中要害,第二天--1832年5月31日早晨,一顆數學新星殞落了。死時還不滿21歲,決斗前夕,伽羅瓦把他的研究工作寫成信件,托朋友轉交《網路評論》雜志。
然而不幸的是,伽羅瓦的群論思想由於超越時代太遠而未及時地被人們理解和接受,以致埋沒了10年多,幸好手稿保存下來。1843年9月,法國數學家劉維爾重新整理了伽羅瓦的數學手稿,向法國科學院作了報告,並於1846年,在他自己辦的數學雜志上發表了它,這才引起了數學界的注意。
數學家們在伽羅瓦群論思想的基礎上,開始追蹤、研究和發展,逐漸開創了一個新的數學分支--抽象代數學。它包括群論、環論域論、布爾代數等。
伽羅瓦是不幸的,生前他沒有得到他應有的榮譽和地位。但人那顆被冷遇的倍愛創傷的心,卻始終充滿著對未來的熱情、期待和對追求。

❷ 第一個獲得菲兒茲獎的華人數學家

丘成桐

http://ke..com/view/34366.htm

丘成桐

1981年,他32歲時,獲得了美國數學會的維布倫(Veblen)獎——這是世界微分幾何界的最高獎項之一;1983年,他被授予菲爾茲(Fields)獎章——這是世界數學界的最高榮譽;1994年,他又榮獲了克勞福(Crawford)獎。

除此之外,他還獲得過美國國家科學獎章和加利福尼亞州最優秀的科學家的稱號,是美國科學院院士、哈佛大學名譽博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香港中文大學名譽博士……

丘成桐1949年出生於廣東汕頭,後全家定居香港。父親曾在香港香讓學院及香港中文大學的前身崇基學院任教。父教母慈,童年的丘成桐無憂無慮,成績優異。但在他14歲那年,父親突然辭世,一家人頓時失去經濟來源。盡管丘成桐不得不一邊打工一邊學習,卻仍然以優異成績考入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系。

大學期間,他以三年時間修完全部必修課程,還閱讀了大量課外資料。他的突出成績和鑽研精神為當時的美籍教授薩拉夫所賞識,薩拉夫力薦他到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攻讀博士研究生。七十年代左右的伯克利分校是世界微分幾何的中心,雲集了許多優秀的幾何學家和年輕學者。在這里,丘成桐得到IBM獎學金,並師從著名微分幾何學家陳省身。

數學是奇妙的,也是生澀的。即使是立志在數學領域建功立業的年輕學生,能堅持到最後並出成果的,也是寥若晨星。丘成桐正可謂這樣一顆「晨星」。常常有這樣的情景——偌大的教室中,聽課的學生越來越少,最後竟然只剩下教授一人面對講台下唯一的學生悉心教誨。這唯一的學生,就是丘成桐。到伯克利分校學習一年後,丘成桐便完成了他的博士論文,文中巧妙地解決了當時十分著名的「沃爾夫猜測」。他對這個問題的巧妙解決,使當時的世界數學界意識到一個數學新星的出現。

丘成桐取得博士學位後,在應邀前往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訪問的一年中,他結識了許多年輕的世界一流數學家,完成了兩篇論文。1972年秋,年僅23歲的丘成桐應邀來到紐約大學石溪分校擔任副教授,又完成了幾篇論文。在1973年美國數學會舉行的微分幾何大會上,丘成桐做了三個學術報告,以卓越的能力和傑出的貢獻,向數學界顯示了自己在微分幾何領域的領先水平。這一年是丘成桐數學事業上十分重要的一年,他完成了題為《完備黎曼流形上調和函數》的著名論文,用他自己的話說,這篇文章是他數學生涯的轉折點。實際上,該文奠定了他應用分析方法的基本思想和技巧。

丘成桐最重要、最有影響的工作是對「卡拉比猜想」的證明。他是在1976年底用強有力的偏微分方程估計解決了這一問題的。在解決「卡拉比猜想」的同時,他還證明了負定第一陳類的緊克勒流形上克勒-愛因斯坦度量的存在性。

1976年,丘成桐被提升為斯坦福大學數學教授。1978年,他應邀在芬蘭舉行的世界數學大會上做題為《微分幾何中偏微分方程作用》的學術報告。這一報告代表了八十年代前後微分幾何的研究方向、方法及其主流。這之後,他又解決了"正質量猜測"等一系列數學領域難題。

丘成桐的研究工作深刻又廣泛,涉及微分幾何的各個方面,成果累累。1989年,美國數學會在洛杉磯舉行微分幾何大會,丘成桐作為世界微分幾何的新一代領導人出任大會主席。

命運是公平的,獎章、榮譽,授予了那個在教室中堅持到最後的人。這,並沒有讓丘成桐止步不前,他繼續進行著大量繁雜的研究工作,並不斷取得成就。

堅韌、堅持、鍥而不舍,這就是丘成桐的精神。當然,也不是每個有著這樣精神的人都能取得丘成桐一樣的成就的。數學需要勤奮,更需要天才。正如著名數學家尼倫伯格所說,丘成桐「不僅具備幾何學家的直觀能力,而且兼有分析家的才能」。著名數學家鄭紹遠先生回憶說,對於許多艱深的數學問題,丘成桐已思考近20年,雖然仍未解決,他還是沒有輕易放棄思考。

丘成桐對中國的數學事業一直非常關心。從1984年起,他先後招收了十幾名來自中國的博士研究生,要為中國培養微分幾何方面的人才。他的做法是,不僅要教給學生一些特殊的技巧,更重要的是教會他們如何領會數學的精闢之處。他的學生田剛,也於1996年獲得了維布倫獎,被公認為世界最傑出的微分幾何學家之一。

數學是奇妙的,只有鍥而不舍才能探求其中真諦。對於丘成桐這樣的數學家來說,這種探求不但是人生的意義,也是人生的樂趣。

......

❸ 第六屆數學「新星杯」全國少年綜合素質大賽,六年級競賽題

1.(8,1)
2.1/19 1/20
3..109
4.40 30 75
5.16
6.2

❹ 聶子佩博士畢業了沒

聶子佩博士還沒有畢業。

2020年7月2日,聶子佩博士參加第二屆阿里巴巴全球數學競賽。經過兩輪預賽、一輪決賽的角逐,包括聶子佩在內,共有73位分別來自中、美、法、德、英、俄、新加坡、喬治亞等8個國家的選手成為最終獲獎者。

聶子佩,人稱「aka聶神」,上海中學畢業,2010年第3屆羅馬尼亞大師杯唯一滿分金牌,同年進入中國國家隊,並在隨後舉行的第51屆IMO上再次斬獲當屆的唯一滿分金牌。

2011年進入麻省理工學院(MIT)讀本科,是2011年考入麻省理工學院的一位中國應屆男性高中畢業生。2015年9月將進入普林斯頓(Princeton)大學數學系攻讀博士學位。

有人曾問:「你為什麼學數學?」聶子佩:「因為數學好玩啊。」有人追問:「那學數學有什麼用呢?」聶子佩:「數學有用就不好玩了。」

正是這份熱愛,帶他創建了屬於自己的數學殿堂。如果對他感興趣的話,還可以到「數學新星網」聶子佩專欄(http://www.nsmath.cn/nzpzl)下載聶子佩博士的學術研究成果,包括:如何知道刀塔游戲的內部積分、從立體刀平面、兩道方格表染色問題的歸納解法與分治策略、最大根方法等。

❺ 如何看待丘成桐和田剛的糾紛

多年前和田剛的學生談過這事,說是因為在中國的數學界願景不同,利益不同,看法不同造成的。此外,田剛的碩士導師張恭慶對他有影響,使他不可能支持丘成桐為了發展自己願景的一些做法。

兩個人爭論的事情其實在其次,因為即使有一兩個數學家人品有問題,存在剽竊行為或故意損害他人的名譽,也並不是很大的事情。現在許多人因為陳省身的影響做微分幾何,到美國來之後選導師常常跟隨中國教授。

對於年輕的數學家,應該把學術政治上的爭論放下,選一個自己心儀的導師做數學。在數學上,無論是田剛還是丘成桐都有相當的貢獻,年輕人從他們的工作還是能學到很多(如丘成桐的微分幾何講義)。

丘成桐的介紹:

1981年,他32歲時,獲得了美國數學會的維布倫(Veblen)獎——這是世界微分幾何界的最高獎項之一;

1983年,他被授予菲爾茲(Fields)獎章——這是世界數學界的最高榮譽;1994年,他又榮獲了克勞福(Crawford)獎。

但在他14歲那年,父親突然辭世,一家人頓時失去經濟來源。盡管丘成桐不得不一邊打工一邊學習,卻仍然以優異成績考入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系。

數學是奇妙的,也是生澀的。即使是立志在數學領域建功立業的年輕學生,能堅持到最後並出成果的,也是寥若晨星。丘成桐正可謂這樣一顆「晨星」。

常常有這樣的情景——偌大的教室中,聽課的學生越來越少,最後竟然只剩下教授一人面對講台下唯一的學生悉心教誨。

這唯一的學生,就是丘成桐。到伯克利分校學習一年後,丘成桐便完成了他的博士論文,文中巧妙地解決了當時十分著名的「沃爾夫猜測」。

他對這個問題的巧妙解決,使當時的世界數學界意識到一個數學新星的出現。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丘成桐

❻ 數學天才陳景潤47歲娶29歲漂亮女中醫,兩人育有一子,近況如何

天才到底是什麼?古往今來的天才中,可能有十分之一的天才是真正天生智商比旁人要高太多,但是還有很大一部分我們認為的「天才」,他們可能是因為自己的努力,最後才讓我們看到了那麼多優秀的科研成果。即便是天賦特別高的天才,要想擁有很高的成就,也必須付出一定的努力。

但是久而久之,由昆發現了陳景潤實際上是一個特別純粹的人,也不懂如何去追求女孩子,正是這樣的笨拙然後由昆慢慢動心了。數學里的天才,愛情里的傻子,多麼動人的反差啊!一個女孩子所期待的愛情,不就是這樣嗎?

所以由昆最終答應了陳景潤,他們的愛情長跑持續了3年,然後就選擇了踏入婚姻的殿堂。結婚以後,兩個人生下了一個健康聰明的兒子,名叫陳由偉。陳由偉遺傳了來自陳景潤的智商,從小就特別聰慧。在讀書時期就得到了去加拿大留學的機會,留學歸來以後就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旅。陳景潤的兒子在商業上也是特別有天賦,第一次創業就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開辦了自己的醫療公司,規模巨大,可以說是獲得了極大的成功。

結語天才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可能是一個偉大的人,除此之外可能就是一個再平凡不過的普通人,就像陳景潤在數學領域有著極大的成就,但是在愛情里也是一個稚子。但是其實這就是我們眼中的天才的可愛之處了,正是因為這些可愛之處,讓他們在大眾眼裡的形象更鮮活。

❼ 伽羅瓦群論的基本內容是什麼

方程求解中的難題

方程論是古典代數的中心課題。早在公元3世紀的希臘數學家丟番圖和9世紀的阿里·花拉子米,均求得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解。
到了16世紀,義大利數學家卡丹和他的學生費拉里相繼發表了用根式求解三次方程和四次方程的方法。這個被後來數學界稱為卡丹公式的三次方程求解公式,實際是公元1500年左右波侖亞的數學家非爾洛最先研究出的,後來幾經轉折被塔塔利亞掌握,卡丹保證保密後,塔塔利亞告訴給卡丹,但6年後,卡丹給出證明發表了。
由於不超過四次的方程都能通過根式求得它的一般解,那麼高於四次的方程能否用根式求解,便成為人們關注的重大問題。很多數學家爭相研究和尋找根式求解五次方程的公式。從16世紀後半葉直到19世紀初,許多數學家和數學愛好者,都把它作為檢驗自己才能的試金石,可是毫無例外的都失敗了。
根式解法雖然沒有找到,但人們卻積累了經驗和知識。1799年,年僅22歲的高斯在作博士論文時,他沒有去計算方程的根,而是證明它的存在性。他把方程與曲線聯系起來,通過對曲線作定性研究,證明了每一個實系數多項式至少有一個實根或一個復根,這個結論被稱為代數學基本定理。高斯的方法開創了探討數學中整個存在問題的新途徑。 接著,他研究了分圓方程,於1801年證明了這種方程可用根式求解,這表明某些高於四次的方程能用根式解出。那麼,可用根式求解的是所有的高次方程,還是部分高次方程?這便成為擺在數學家面前的一個難題。

阿貝爾的成果轟動了世界

就在高斯證明了代數學基本定理3年後的1802年,又一數學新星阿貝爾在挪威的芬諾誕生了。阿貝爾有著較優裕的家庭,更幸運的是,他在中學時代遇上了一位傑出的教師霍姆伯。霍姆伯是挪威天文學家漢斯頓的助教,他使阿貝爾第一次感受了數學的意義和樂趣。霍姆伯也看到了阿貝爾不尋常的才能,給他找來歐拉、拉格朗日、拉普拉斯等大師們的原著,一起討論疑難問題,使阿貝爾迅速了解當代數學的前沿課題。
阿貝爾在中學的最後一年,就開始了對五次方程的研究。起初他還是致力於尋求一般五次方程的解法,後來受丹麥著名數學家戴根的啟發,他意識到一般五次方程可能根本就不存在類似於二、三、四次方程那樣的求根公式。他想,如果這類求根公式存在,就該有無窮多個,這顯然不可能。要麼這些公式最終被統一起來,要麼從某次方程起就不存在求根公式。既然尋找求根公式已屢遭失敗,何不考慮五次方程沒有根式解呢?經過5年的努力,1824年,22歲的阿貝爾證明了一般五次以上的代數方程,它們的根式解法是不存在的(除了某些特殊的方程)。
阿貝爾的成果轟動了世界,因為他解決了困擾數學界300年的難題。留下的問題是,能用根式解或不能用根式解的方程,到底用什麼來判斷?阿貝爾還沒有來得及解決這一問題,1829年,過度勞累導致他的肺病再次發作,不到27歲的阿貝爾就匆匆離開了人世。

阿貝爾 伽羅瓦

伽羅瓦理論的誕生

阿貝爾未竟的事業,由一位比阿貝爾小9歲的極富傳奇色彩的法國青年伽羅瓦擔當起來。
伽羅瓦於1811年10月26日生於巴黎附近的雷因堡,父親是鎮長,母親是一個法官的女兒,受過正統教育。中學時代,數學教師范涅爾的出色講授喚起伽羅瓦對數學的興趣。他自學了勒讓德、拉格朗日、柯西等名師的著作,對前輩大師們的工作有了一定的了解,從16歲起,就致力於高次方程根式解法的研究。

對數學的迷戀和自信,伽羅瓦報考巴黎理工大學,但是兩次都沒考上。1829年,他考入巴黎師范大學。
他只上了一年大學,但這一年卻是他在數學研究中最有成就的一年。他相信,方程是否有根式解與方程根的排列的性質有內在聯系。他首先考慮一個n次方程的n個根x1,x2,…,xn所有可能的排列,由根經過有限次四則運算所得到的一切數的集合,再考慮方程的系數經過有限次四則運算所得到的一切數的集合,然後來研究這兩個集合之間的某種對應關系,產生了一個「群」的概念,並得出結論:方程有根式解的充分必要條件是它的群為可解群。二、三、四次方程的群是可解群,因此這些方程能用根式求解,高於四次的一般方程的群不是可解群,因而它們不能用根式求解。 伽羅瓦的這一理論,是極富創新性的偉大發現。1829年,他把自己的論文送交有很多當代第一流數學家的法蘭西科學院,可是負責審稿的大數學家柯西根本不重視這件事,把伽羅瓦的論文給弄丟了。1830年,伽羅瓦又重寫了一篇論文,該文送到著名數學家付立葉那裡,可是62歲的付立葉,就在那年離開了人世,這篇論文又杳無音信。科學院院士泊松勸他再寫一份。1831年,伽羅瓦把重寫的論文《關於用根式解方程的可能性條件》,第三次交給法國科學院。熱心的泊松親自審查了這份多災多難的論文。他審查了四個月可怎麼也看不懂,只好簽署「完全不能理解」的審查意見,退迴文稿並建議他把論文寫得通俗詳盡一些。

此時,法國爆發了「七月革命」。生氣勃勃的伽羅瓦是個激進的共和主義者,他積極參加了對路易——菲力蒲王朝的斗爭,學校因此開除了他。伽羅瓦被學校開除後,以給人補習數學為業,但他仍堅持革命斗爭,先後兩次被捕入獄。不久,1832年5月31日,在與一個反動軍官決斗時飲彈身亡。一個不滿21歲的天才數學家,像一閃而過的明星殞落了。

近世代數學的確立

決斗前夕,伽羅瓦趕寫了份說明研究工作的信件,托朋友把文稿交給兩位大數學家,信中說:「你可以公開要求雅可比或高斯對於這些定理的重要性(而不是對其真實性)表示意見。在這之後,我相信將會有人發現把它們注釋出來是有益的。」可這些資料在當時並沒有交給這兩位數學家。

在伽羅瓦逝世後14年的1846年,法國數學家劉維爾在自己主辦的數學雜志上才刊登了伽羅瓦的部分手稿。從此,伽羅瓦的思想才逐漸引起人們的注意和理解。不長的論文中,從很簡單而又極深刻的想法出發,解開了許多著名數學家為之毫無成效地奮斗過的、關於用根式解高次方程的困難的症結。首次在嚴格意義上使用超越同時代的「群」這個概念,為19世紀數學提出了全新的數學概念。為紀念他,人們把伽羅瓦發現的這個「群」稱作「伽羅瓦群」。此後,數學家投入了這個全新的領域,開始注釋、追蹤、研究和發展伽羅瓦所開創的工作,使群論系統化。
到19世紀末葉,群、環、域的理論大步邁進,伽羅瓦所開創的數學工作,逐漸形成了數學的一個重要分支——近世代數學,又叫抽象代數學,使傳統代數學的研究對象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抽象代數已經成了近世代數學的主要內容。
伽羅瓦理論,是近世代數學的偉大成就,並且在幾何學、物理學、化學等許多科學技術領域有廣泛的應用。它的附產品是給出了尺規作圖不能解決問題的判別法。伽羅瓦理論,對於近世代數學的發展產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

❽ 哪本書是有史以來最大的數學巨著

《數學原本》是一本博大精深的著作,有7000多頁,是有史以來最大的數學巨著。它涉及現代數學的各個領域,概括某些最新的研究成果,以其嚴謹而別具一格的方式,將數學按結構重新組織,形成了自己的新體系。內容包括集合論、代數、一般拓撲、實變函數輪、線性拓撲空間、黎曼幾何、微分拓撲、調和分析、微分流形、李群等分支。1965年出到31卷,現在共有40卷。

1939年,巴黎的書店裡推出一本新書《數學原本(第一卷)》作者署名為尼古拉·布爾巴基,名不見經傳。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很快爆發,此書並不為人知曉。但是,此書繼續出版,平均每年一卷,慢慢地有了名氣,只是無人知道布爾巴基究竟何許人,後來竟成了數學界的一個「謎」。

布爾巴基充滿創造力,幾乎每一年裡,都要向世界奉獻出一卷新的《數學原本》。布爾巴基的成就,恢復了法國數學歷史上的光榮。但在法國數學界,數學家們卻無緣一睹這位數學新星的風采。1986年,一次題為《布爾巴基的事業》的演講,終於揭開了布爾巴基的身世之謎。原來,布爾巴基果然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富有創造活力的集體。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法國政府把大學生全部趕上了前線,結果給法國科學事業造成了災難性的破壞。僅巴黎高等師范學校,就有2/3的學生成了這次大戰的犧牲品,法國數學界出現了一代人的空缺。很明顯,法國數學落伍了。1924年,一批18歲的青年來到法國巴黎高等師范學校(法國最高學府)求學,他們立志要把迄今為止的全部數學,用最新的觀點,重新加以整理。這幾個初出茅廬的青年人,准備用3年的時間,寫出一部《數學原本》,建立起自己的體系。結果他們寫了40年,至今還沒有完成,但是布爾巴基學派卻在這一過程中形成了。

布爾巴基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誰要是超過50歲,就必須自動退出前台,讓位給青年人。所以,布爾巴基就在成員的不斷流動中,長久地保持著青年人的朝氣,保持著創造的活力。事實上,布爾巴基並沒有什麼成文的組織章程,青年人只要具備有廣博而扎實的數學素養,善於獨立思考,都可以成為布爾巴基的正式成員。當然,他也必須經得起布爾巴基大會的特殊考驗。布爾巴基大會每年舉行兩三次。在每次大會上,都要討論《數學原本》的寫作計劃。會議大致確定出一卷書分多少章,每章寫哪些專題後,就委派某個自願者在會後去撰寫初稿。初稿完成後,必須在大會上一字不漏的大聲宣讀,接受毫不留情的批評,它常常引起一場針鋒相對的爭論。等到爭論平息下來,經過幾年辛苦寫成的稿子往往已被批得體無完膚,於是,再委派新的自願者去撰寫第二稿。從開始寫作到書印出來,一卷《數學原本》一般都要這樣重復五六次,誰也說不清它的作者究竟是誰。

他們積極地學習,不斷地取得新的成就。從1950年到1966年,共有4位法國學者榮獲菲爾茲國際數學獎,其中就有3位是布爾巴基的成員。布爾巴基的早期成員魏伊、狄多涅、嘉當等人,都已經成長為世界聞名的數學大師。也正是由於幾代法國數學家長期而卓有成效的合作,布爾巴基已成為20世紀最有影響的學派之一。

❾ 丘成桐是誰吖他對那方面對世界有貢獻哦拜託各位大神

成桐1949年出生於廣東汕頭,老家在梅州蕉嶺,在香港長大。父親曾在香港香讓學院及香港中文大學的前身 崇基學院任教。父教母慈,童年的丘成桐無憂無慮,成績優異。但在他14歲那年,父親突然辭世,一家人頓時失去經濟來源。盡管丘成桐不得不一邊打工一邊學習,卻仍然以優異成績考入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系。 他的父親在他14歲時去世,家境貧寒。他中學的時候逃學一年,曾經成績很差,差一點落榜。19歲的時候來到美國伯克利,「21歲畢業時就註定要改變數學的面貌」。這不是我的話,這是幾年前加州大學 洛杉磯分校希望把丘教授聘請過來的時候,系裡討論時一個年紀很大的幾何學家引用陳省身先生說的一句話。他10年之後成為數學界的一代天驕。從他入學伯克利到在世界數學家大會做一小時報告還不到10年。當年他只有28歲,也是在那一年,陳景潤先生被邀請做45分鍾的報告。這期間他證明了卡拉比猜想、正質量猜想,開創了一個嶄新的領域:幾何分析。 1981年,他32歲時,獲得了美國數學會的維布倫(Veblen)獎——這是世界微分幾何界的最高獎項之一;1983年,他被授予菲爾茲(Fields)獎章——這是世界數學界的最高榮譽;1994年,他又榮獲了克勞福(Crawford)獎。 除此之外,他還獲得過美國國家科學獎章和加利福尼亞州最優秀的科學家的稱號,是美國科學院院士、哈佛大學名譽博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香港中文大學名譽博士…… 大學期間,他以三年時間修完全部必修課程,還閱讀了大量課外資料。他的突出成績和鑽研精神為當時的美籍教授薩拉夫所賞識,薩拉夫力薦他到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攻讀博士研究生。七十年代左右的伯克利分校是世界微分幾何的中心,雲集了許多優秀的幾何學家和年輕學者。在這里,丘成桐得到IBM獎學金,並師從著名微分幾何學家陳省身。 編輯本段 過程 數學是奇妙的,也是生澀的。即使是立志在數學領域建功立業的年輕學生,能堅持到最後並出成果的,也是寥若晨星。丘成桐正可謂這樣一顆「晨星」。常常有這樣的情景——偌大的教室中,聽課的學生越來越少,最後竟然只剩下教授一人面對講台下唯一的學生悉心教誨。這唯一的學生, 丘成桐就是丘成桐。到伯克利分校學習一年後,丘成桐便完成了他的博士論文,文中巧妙地解決了當時十分著名的「沃爾 夫猜測」。他對這個問題的巧妙解決,使當時的世界數學界意識到一個數學新星的出現。 丘成桐取得博士學位後,在應邀前往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訪問的一年中,他結識了許多年輕的世界一流數學家,完成了兩篇論文。1972年秋,年僅23歲的丘成桐應邀來到紐約大學石溪分校擔任副教授,又完成了幾篇論文。在1973年美國數學會舉行的微分幾何大會上,丘成桐做了三個學術報告,以卓越的能力和傑出的貢獻,向數學界顯示了自己在微分幾何領域的領先水平。這一年是丘成桐數學事業上十分重要的一年,他完成了題為《完備黎曼流形上調和函數》的著名論文,用他自己的話說,這篇文章是他數學生涯的轉折點。實際上,該文奠定了他應用分析方法的基本思想和技巧。 丘成桐最重要、最有影響的工作是對「卡拉比猜想」的證明。他是在1976年底用強有力的偏微分方程估計解決了這一問題的。在解決「卡拉比猜想」的同時,他還證明了負定第一陳類的緊克勒流形上克勒-愛因斯坦度量的存在性。 1976年,丘成桐被提升為斯坦福大學數學教授。1978年,他應邀在芬蘭舉行的世界數學大會上做題為《微分幾何中偏微分方程作用》的學術報告。這一報告代表了八十年代前後微分幾何的研究方向、方法及其主流。這之後,他又解決了"正質量猜測"等一系列數學領域難題。 丘成桐的研究工作深刻又廣泛,涉及微分幾何的各個方面,成果累累。1989年,美國數學會在洛杉磯舉行微分幾何大會,丘成桐作為世界微分幾何的新一代領導人出任大會主席。 編輯本段 精神 命運是公平的,獎章、榮譽,授予了那個在教室中堅持到最後的人。這,並沒有讓丘成桐止步不前,他繼續進行著大量繁雜的研究工作,並不斷取得成就。 堅韌、堅持、鍥而不舍,這就是丘成桐的精神。當然,也不是每個有著這樣精神的人都能取得丘成桐一樣的成就的。數學需要勤奮,更需要天才。正如著名數學家尼倫伯格所說,丘成桐「不僅具備幾何學家的直觀能力,而且兼有分析家的才能」。著名數學家鄭紹遠先生回憶說,對於許多艱深的數學問題,丘成桐已思考近20年,雖然仍未解決,他還是沒有輕易放棄思考。 丘成桐對中國的數學事業一直非常關心。從1984年起,他先後招收了十幾名來自中國的博士研究生,要為中國培養微分幾何方面的人才。他的做法是,不僅要教給學生一些特殊的技巧,更重要的是教會他們如何領會數學的精闢之處。他的學生田剛,也於1996年獲得了維布倫獎,被公認為世界最傑出的微分幾何學家之一。 數學是奇妙的,只有鍥而不舍才能探求其中真諦。對於丘成桐這樣的數學家來說,這種探求不但是人生的意義,也是人生的樂趣。 丘先生絕對不是一個完人,但絕對是一個偉大的數學家。你可以不喜歡這個人,但你不可能不喜歡他的數學,他證明了許多妙不可言的定理。大家如果學數學,讀到研究生的話你就會知道他的定理非常美妙,他的卡拉比猜想毫無疑問是數學中最深刻的定理之一,尤其是在超弦理論中應用之廣不可思議,我想當年丘教授自己都沒有想到。 他個性堅強,永不服輸,永不言棄,著述等身,得獎無數。這些也帶給他許許多多的誤解。因為少年得志,20幾歲就功成名就,有人說他目中無人、傲慢至極。當然,有這樣的成就也讓他有傲慢的資本。我把他跟陳省身一比。陳省身先生,大家跟他相處久了就知道也傲慢,只是他們以不同的形式表達他們的傲慢,丘成桐是直截了當,數學和為人是他衡量你的標准,他看你的話,你數學不好,他不願意跟你多談,你做事情不入他的眼,他不願意搭理你。 先生是微笑不語,什麼人他都可以很平和地相處,但是這微笑中就蘊含著尊敬或者是不屑,你自己可以感覺出來。他們都是真正的君子,都是我最敬佩的偉大的數學家,他們都尊重真正的君子和真正的數學家。我想這是他們真正可貴的地方。 30年來,丘先生不僅時刻把握著數學與物理跳動的脈搏,引導著世界數學發展的潮流,還一直懷著一顆赤子之心,關心和幫助著中國數學的進步。他培養了眾多的華人數學家。他的學生和博士後在國外各個重要的大學里都有。 編輯本段 尾聲 他在兩岸三地創建了4個數學中心,他創建數學中心的目的就是為培養中國的一代年輕人,他把它作為自己一生事業的重點。我現在看他每天忙著待人接物,其實很多目的是捐款,希望能夠為國家省一些錢,用富商們的捐款來培養中國的年輕人。丘教授的目標就是希望過5年、10年能夠再培養出幾個朱熹平。他創辦了世界華人數學家大會,讓無數海內外數學家受益。 我們從仰望他的無名學子,有幸成為他的弟子,又成為他的合作者和朋友,近20年的交往讓我們對他的尊敬和愛戴與日俱增。做學生時我看到波士頓的科學博物館里數學館的牆壁上鐫刻著幾十個當代偉大數學家的名字,其中有3個中國人:華羅庚、陳省身、丘成桐。我想丘教授的名字刻上去的時候才30幾歲。到如今想到幾何,想到物理,想到中國的科學,當今世上任何一個數學或者物理學家都會想到這個名字——丘成桐,一個鐫刻在數學史上的中國人的名字。 正質量猜想。

熱點內容
中國國家地理訂閱 發布:2025-08-04 15:05:37 瀏覽:185
色琪琪校園 發布:2025-08-04 14:24:16 瀏覽:409
老師是長輩 發布:2025-08-04 13:54:51 瀏覽:58
樂至毒打班主任 發布:2025-08-04 13:43:38 瀏覽:921
背影教學 發布:2025-08-04 13:17:55 瀏覽:991
叫老師 發布:2025-08-04 12:44:46 瀏覽:432
新時代師德師風心得體會 發布:2025-08-04 11:14:27 瀏覽:685
八年級上冊物理總復習 發布:2025-08-04 10:50:13 瀏覽:847
軍師生 發布:2025-08-04 09:22:14 瀏覽:41
班主任工作經驗收獲及感悟 發布:2025-08-04 09:13:20 瀏覽: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