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語數英語 » 九年級上冊語文秋水

九年級上冊語文秋水

發布時間: 2021-07-30 14:30:46

❶ 九年級上冊語文文言文《秋水》的翻譯

秋天的洪水隨著季節漲起來了,眾多的河流注入黃河。水流巨大,兩岸的水邊洲島之間,不能辨別牛馬。在這個時候,河神非常高興,沾沾自喜,認為天下所有盛美的東西都在自己的身上。順著水流向東行進,到了渤海。面向東看看不見水的盡頭。在這個時候,河神才改變了自己原來的看法,抬頭仰望著海神感嘆道:「俗語有這樣的說法『聽說了上百條道理便認為天下沒有人能比得上自己的,說的就是我啊。而且我還曾經聽說有人認為仲尼的見聞少,認為伯夷的節義輕。開始我還不相信,如今我看到你的無邊無際,我如果不到你面前來,那就危險了。我會永遠被有學識的人所譏笑。」 海神說:「井裡的青蛙,不可能跟它們談論大海,是因為它們被居住的地方所局限;對只生存在夏天的昆蟲不可與它們談論冰雪的事情,是因為它被生存的時令所局限;對見識淺陋的人不可與他談論大道理,是由於他的眼界被所受教育所束縛。如今你從河岸邊出來,看到了大海,方才知道自己的淺陋,你將可以參與談論大道了。天下的水面,沒有什麼比海更廣大的,千萬條河川流歸大海,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會停歇,而大海卻從不會滿溢;海水從尾閭泄流排放出去,雖然永無停止的時候,但海水卻不見減少而流盡;海水不因季節變換而有所增減,也不因水災旱災而受影響。這說明大海遠遠超過了江河的水流,不能夠用量器來計算。可是我從不曾因此而自滿,自認為從天地那裡承受到形體並且從陰和陽那裡稟承到元氣,我存在於天地之間,就好像一小塊石子、一小塊木屑存在於大山之中。我正以為自身的存在實在渺小,又憑什麼能自滿呢?想一想,四海存在於天地之間,不就像小小蟻穴存在於曠野之中嗎?再想一想,中原大地存在於四海之內,不就像細小的米粒存在於大糧倉里嗎?號稱事物的數字叫做萬,人類只是萬物中的一種;人們聚集於九州,糧食在這里生長,舟車在這里通行,而每個人只是眾多人群中的一員;一個人他比起萬物,不就像是毫毛之末存在於整個馬體嗎?五帝所續連的,三王所爭奪的,仁人所憂患的,賢才所操勞的,全在於這毫末般的天下呢!伯夷辭讓它而博取名聲,孔丘談論它而顯示淵博,這大概就是他們的自滿與自傲;不就像你先前在河水暴漲時的洋洋自得嗎?」 河神說:「這樣,那麼我把天地看作是最大把毫毛之末看作是最小,可以嗎?」 海神回答:「不可以。萬物的量是不可窮盡的,時間的推移是沒有止境的,得與失的稟分沒有不變的常規,事物的終結和起始也沒有定因。所以具有大智的人觀察事物從不局限於一隅,因而體積小卻不看作就是少,體積大卻不看作就是多,這是因為知道事物的量是不可窮盡的;證驗並明察古往今來的各種情況,因而壽命久遠卻不感到厭倦,生命只在近前卻不會企求壽延,這是因為知道時間的推移是沒有止境的;洞悉事物有盈有虛的規律,因而有所得卻不歡欣喜悅,有所失也不悔恨憂愁,這是因為知道得與失的稟分是沒有定規的;明了生與死之間猶如一條沒有阻隔的平坦大道,因而生於世間不會倍加歡喜,死離人世不覺禍患加身,這是因為知道終了和起始是不會一成不變的。算算人所懂得的知識,遠遠不如他所不知道的東西多,他生存的時間,也遠遠不如他不在人世的時間長;用極為有限的智慧去探究沒有窮盡的境域,所以內心迷亂而必然不能有所得!由此看來,又怎麼知道毫毛的末端就可以判定是最為細小的限度呢?又怎麼知道天與地就可以看作是最大的境域呢?」 河神說:「世間議論的人們總是說:『最細小的東西沒有形體可尋,最巨大的東西不可限定范圍』。這樣的話是真實可信的嗎?」 海神回答:「從細小的角度看龐大的東西不可能全面,從巨大的角度看細小的東西不可能真切。精細,是小中之小;龐大,是大中之大;不過大小雖有不同卻各有各的合宜之處。這就是事物固有的態勢。所謂精細與粗大,僅限於有形的東西,至於沒有形體的事物,是不能用計算數量的辦法來加以剖解的;而不可限定范圍的東西,更不是用數量能夠精確計算的。可以用言語來談論的東西,是事物粗淺的外在表象;可以用心意來傳告的東西,則是事物精細的內在實質。言語所不能談論的,心意所不能傳告的,也就不限於精細和粗淺的范圍了。所以修養高尚者的行動,不會出於對人的傷害,也不會贊賞給人以仁慈和恩惠;無論干什麼都不是為了私利,也不會輕視從事守門差役之類的人。無論什麼財物都不去爭奪,也不推重謙和與辭讓;凡事從不藉助他人的力氣,但也不提倡自食其力,同時也不鄙夷貪婪與污穢;行動與世俗不同,但不主張邪僻乖異;行為追隨一般的人,也不以奉承和諂媚為卑賤;人世間的所謂高官厚祿不足以作為勸勉,刑戮和侮辱不足以看作是羞恥;知道是與非的界線不能清楚地劃分,也懂得細小和巨大不可能確定清晰的界限。聽人說:『能體察大道的人不求聞達於世,修養高尚的人不會計較得失,清虛寧寂的人能夠忘卻自己』。這就是約束自己而達到適得其分的境界。」 河神說:「如此事物的外表,如此事物的內在,從何處來區分它們的貴賤?又怎麼來區別它們的大小?」 海神回答:「用自然的常理來看,萬物本沒有貴賤的區別。從萬物自身來看,各自為貴而又以他物為賤。拿世俗的觀點來看,貴賤不在於事物自身。按照物與物之間的差別來看,順著各種物體大的一面去觀察便會認為物體是大的,那麼萬物就沒有什麼不是大的;順著各種物體小的一面去觀察便會認為物體是小的,那麼萬物沒有什麼不是小的;知曉天地雖大比起更大的東西來也如小小的米粒,知曉毫毛之末雖小比起更小的東西來也如高大的山丘,而萬物的差別和數量也就看得很清楚了。依照事物的功用來看,順著物體所具有的一面去觀察便會認為具有了這樣的功能,那麼萬物就沒有什麼不具有這樣的功能;順著物體所不具有的一面去觀察便會認為不具有這樣的功能,那麼萬物就沒有什麼具有了這樣的功能;可知東與西的方向對立相反卻又不可以相互缺少,而事物的功用與本分便得以確定。從人們對事物的趨向來看,順著各種事物肯定的一面去觀察便會認為是對的,那麼萬物沒有什麼不是對的;順著各種事物否定的一面去觀察便會認為是不對的,那麼萬物沒有什麼不是錯的;知曉唐堯和夏桀都自以為正確又相互否定對方,而人們的趨向與持守也就看得很清楚了。當年唐堯、虞舜禪讓而稱帝,宰相子之與燕王噲禪讓而燕國幾乎滅亡;商湯、周武王都爭奪天下而成為帝王,白公勝爭奪王位卻遭致殺身。由此看來,爭斗與禪讓的禮制,唐堯與夏桀的作法,讓可還是鄙夷都會因時而異,不可以把它們看作是不變的規律。棟梁之材可以用來沖擊敵城,卻不可以用來堵塞洞穴,說的是器物的用處不一樣。駿馬良駒一天賓士上千里,捕捉老鼠卻不如野貓與黃鼠狼,說的是技能不一樣。貓頭鷹夜裡能抓取小小的跳蚤,細察毫毛之末,可是大白天睜大眼睛也看不見高大的山丘,說的是稟性不一樣。所以說:怎麼只看重對的一面而忽略不對的一面、看重治而忽略亂呢?這是因為不明了自然存在的道理和萬物自身的實情。這就像是重視天而輕視地、重視陰而輕視陽,那不可行是十分明白的了。然而還是要談論不休,不是愚昧便是欺騙!遠古帝王的禪讓各不相同,夏、商、周三代的繼承也各不一樣。不合時代、背逆世俗的人,稱他叫篡逆之徒;合於時代、順應世俗的人,稱他叫高義之士。沉默下來吧,河神!你怎麼會懂得萬物間貴賤的門庭和大小的流別!」 河神說:「既然這樣,那麼我應該做些什麼呢?又應該不做什麼呢?我將怎樣推辭或接納、趨就或舍棄,我終究將怎麼辦?」 海神回答:「用道的觀點來觀察,什麼是貴什麼是賤,這可稱之為循環往復;不必束縛你的心志,而跟大道相違礙。什麼是少什麼是多,這可稱之為更替續延;不要偏執於事物的某一方面行事,而跟大道不相一致。端莊、威嚴的樣子像是一國的國君,確實沒有一點兒偏私的恩惠;優游自得的樣子像是祭祀中的土地神,確實沒有任何偏私的賜福;浩瀚周遍的樣子像是通達四方而又曠遠無窮,確實沒有什麼區分界限;兼蓄並且包藏萬物,難道誰專門有所承受或者有所庇護?這就稱作不偏執於事物的任何一個方面。宇宙萬物本是渾同齊一的,誰優誰劣呢?大道沒有終結和起始,萬物卻都有死有生,因而不可能依仗一時的成功。時而空虛時而充實,萬物從不固守於某一不變的形態。歲月不可以挽留,時間從不會停息,消退、生長、充實、空虛,宇宙萬物終結便又有了開始。這樣也就可以談論大道的准則,評說萬物的道理了。萬物的生長,像是馬兒飛奔像是馬車疾行,沒有什麼舉動不在變化,沒有什麼時刻不在遷移。應該做些什麼呢?又應該不做什麼呢?一切必定都將自然地變化!」 河神說:「既然如此,那麼為什麼還要那麼看重大道呢?」 海神回答:「懂得大道的人必定通達事理,通達事理的人必定明白應變,明白應變的人定然不會因為外物而損傷自己。道德修養高尚的人烈焰不能燒灼他們,洪水不能沉溺他們,嚴寒酷暑不能侵擾他們,飛禽走獸不能傷害他們。不是說他們逼近水火、寒暑的侵擾和禽獸的傷害而能倖免,而是說他們明察安危,安於禍福,慎處離棄與追求,因而沒有什麼東西能夠傷害他們。所以說:「天然蘊含於內里,人為顯露於外在,高尚的修養則順應自然。懂得人的行止,立足於自然的規律,居處於自得的環境,徘徊不定,屈伸無常,也就返歸大道的要沖而可談論至極的道理。」 河神說:「什麼是天然?什麼又是人為?」 海神回答:「牛馬生就四隻腳,這就叫天然;用馬絡套住馬頭,用牛鼻綰穿過牛鼻,這就叫人為。所以說,不要用人為去毀滅天然,不要用有意的作為去毀滅自然的稟性,不要為獲取虛名而不遺餘力。謹慎地持守自然的稟性而不喪失,這就叫返歸本真

❷ 初三語文秋水

今,我睹,之難窮也。二題,1以天下……在己 2百川…牛馬 3聞到百……謂也

❸ 初三文言文<秋水>的譯文 , 急-----

原文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譯文
秋天的洪水按照季節到來,眾多大川的水流匯入黃河,河面寬闊波濤洶涌,兩岸和水中沙洲之間連牛馬都不能分辨。於是河神洋洋自得,認為天下一切美好的東西全都聚集在自己這里。河神隨著水流向東而去,來到北海邊,面朝東邊望去,看不見大海的盡頭。於是河神方才改變先前洋洋得意的面孔,面對著河神仰首慨嘆道:「俗語有這樣的說法,『聽到了各種各樣的道理,便認為天下在沒有誰能比得上自己』的,說的就是我這樣的人了。而且我還曾聽說過有人認為孔丘懂得的東西太少、伯夷的義行不值得看重,開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親眼目睹了大海您是這樣的浩森博大、無邊無際,我如果不到你的門前,那就危險了,我必定會永遠被明白大道理的人所恥笑的。」

莊子,姓庄, 名周,字子休(亦說子沐),宋國蒙人, 先祖是宋國君主宋戴公。 他是東周戰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創立了華夏重要的哲學學派庄學,是繼老子之後,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❹ 九年級上冊語文書"秋水"的書下注釋

你說的是節選吧!!如下: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翻譯是:
秋天的洪水隨著季節漲起來了,千百條江河注入黃河,水流巨大,兩岸的水邊、洲島之間,不能辨別牛馬。於是乎黃河神河伯自己十分欣喜,以為天下的美景全集中在自己這里了。順著流水往東走,到了渤海,臉朝東望去,看不到水邊。於是乎河伯才收起(改變)了欣喜的臉色,抬頭看著渤海神若嘆息道:「有句俗話說,『聽到了許多道理,就以為沒有人比得上自己』,即是說的我呀。並且我曾經聽到有人小看孔仲尼的見聞、輕視伯夷的義行,開始我還不相信;如今我看見您的大海難以窮盡,我如果不到您的面前來,那就危險了,我會永遠被明白大道理的人所譏笑。」

❺ 初三語文課文《秋水》的全文

秋 水
《莊子》
原文: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回。於是焉河伯欣答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譯文:
秋天的洪水隨著季節漲起來了,千百條江河注入黃河,水流巨大,兩岸的水邊、洲島之間,不能辨別牛馬。於是乎黃河神河伯自己十分欣喜,以為天下的美景全集中在自己這里了。順著流水往東走,到了渤海,臉朝東望去,看不到水邊。於是乎河伯才收起(改變)了欣喜的臉色,抬頭看著渤海神若嘆息道:「有句俗話說,『聽到了許多道理,就以為沒有人比得上自己』,即是說的我呀。並且我曾經聽到有人小看孔仲尼的見聞、輕視伯夷的義行,開始我還不相信;如今我看見您的大海難以窮盡,我如果不到您的面前來,那就危險了,我會永遠被明白大道理的人所譏笑。」

❻ 求,語文版九上課文《秋水》注音及原文 急急急急急急

qiū shuǐ shí zhì ,bǎi chuān guàn hé ;jīng liú zhī dà ,liǎng

秋 水 時 至 ,百 川 灌 河 ; 涇 流 之 大 , 兩

sì zhǔ yá zhī jiān bù biàn niú mǎ .yú shì yān hé bó xīn

涘 渚 崖 之 間 不 辯 牛 馬 .於 是 焉 河 伯 欣

rán zì xǐ ,yǐ tiān xià zhī měi wéi jìn zài jǐ .shùn liú

然 自 喜 ,以 天 下 之 美 為 盡 在 己 . 順 流

ér dōng xíng ,zhì yú běi hǎi ,dōng miàn ér shì ,bú jiàn

而 東 行 ,至 於 北 海 , 東 面 而 視 ,不 見

shuǐ ān .yú shì yān hé bó shǐ xuán qí miàn mù ,wàng yáng

水 端 .於 是 焉 河 伯 始 旋 其 面 目 , 望 洋

xiàng ruò ér tàn yuē :「yě yǔ yǒu zhī yuē ,『 wén dào bǎi

向 若 而 嘆 曰 :「野 語 有 之 曰 ,『 聞 道 百

,yǐ wéi mò jǐ ruò 』 zhě ,wǒ zhī wèi yě .qiě fú wǒ cháng

,以 為 莫 己 若 』 者 ,我 之 謂 也 .且 夫 我 嘗

wén shǎo zhòng ní zhī wén ér qīng bó yí zhī yì zhě ,shǐ

聞 少 仲 尼 之 聞 而 輕 伯 夷 之 義 者 ,始

wú fú xìn ;jīn wǒ dǔ zǐ zhī nàn qióng yě ,wú fēi zhì yú

吾 弗 信 ;今 我 睹 子 之 難 窮 也 ,吾 非 至 於

zǐ zhī mén zé dài yǐ ,wú zhǎng jiàn xiào yú dà fāng zhī

子 之 門 則 殆 矣 ,吾 長 見 笑 於 大 方 之

jiā .」 běi hǎi ruò yuē :「jǐng wā bù kě yǐ yù yú

家 .」 北 海 若 曰 :「 井 鼃 不 可 以 語 於

hǎi zhě ,jū yú xū yě ;xià chóng bù kě yǐ yù yú bīng zhě

海 者 ,拘 於 虛 也 ;夏 蟲 不 可 以 語 於 冰 者

,dǔ yú shí yě ;qǔ shì bù kě yǐ yù yú dào zhě ,shù yú jiào

,篤 於 時 也 ;曲 士 不 可 以 語 於 道 者 ,束 於 教

yě .jīn ěr chū yú yá sì ,guān yú dà hǎi ,nǎi zhī ěr chǒu

也 .今 爾 出 於 崖 涘 , 觀 於 大 海 ,乃 知 爾 丑

,ěr jiāng kě yǔ yǔ dà lǐ yǐ .tiān xià zhī shuǐ ,mò dà yú

,爾 將 可 與 語 大 理 矣 . 天 下 之 水 ,莫 大 於

hǎi ,wàn chuān guī zhī ,bù zhī hé shí zhǐ ér bù yíng ;wěi

海 ,萬 川 歸 之 ,不 知 何 時 止 而 不 盈 ;尾

lǘ xiè zhī ,bù zhī hé shí yǐ ér bù xū ;chūn qiū bù biàn

閭 泄 之 ,不 知 何 時 已 而 不 虛 ; 春 秋 不 變

,shuǐ hàn bù zhī .cǐ qí guò jiāng hé zhī liú ,bù kě wéi

, 水 旱 不 知 .此 其 過 江 河 之 流 ,不 可 為

liàng shù .ér wú wèi cháng yǐ cǐ zì ō zhě ,zì yǐ bǐ xíng

量 數 .而 吾 未 嘗 以 此 自 多 者 ,自 以 比 形

yú tiān dì ér shòu qì yú yīn yáng ,wú zài yú tiān dì zhī

於 天 地 而 受 氣 於 陰 陽 ,吾 在 於 天 地 之

jiān ,yóu xiǎo shí xiǎo mù zhī zài tài shān yě .fāng cún

間 ,猶 小 石 小 木 之 在 大 山 也 . 方 存

hū jiàn shǎo ,yòu xī yǐ zì ō !jì sì hǎi zhī zài tiān dì

乎 見 少 ,又 奚 以 自 多 !計 四 海 之 在 天 地

zhī jiān yě ,bù sì lěi kōng zhī zài dà zé hū ?jì zhōng guó

之 間 也 ,不 似 礨 空 之 在 大 澤 乎 ?計 中 國

zhī zài hǎi nèi ,bù sì tí mǐ zhī zài dà cāng hū ?hào wù

之 在 海 內 ,不 似 稊 米 之 在 大 倉 乎 ?號 物

zhī shù wèi zhī wàn ,rén chù yī yān ;rén zú jiǔ zhōu ,gǔ

之 數 謂 之 萬 ,人 處 一 焉 ;人 卒 九 州 ,谷

shí zhī suǒ shēng ,zhōu chē zhī suǒ tōng ,rén chù yī yān

食 之 所 生 , 舟 車 之 所 通 ,人 處 一 焉

;cǐ qí bǐ wàn wù yě ,bù sì háo mò zhī zài yú mǎ tǐ hū ?wǔ

;此 其 比 萬 物 也 ,不 似 豪 末 之 在 於 馬 體 乎 ?五

dì zhī suǒ lián ,sān wáng zhī suǒ zhēng ,rén rén zhī suǒ

帝 之 所 連 ,三 王 之 所 爭 ,仁 人 之 所

yōu ,rèn shì zhī suǒ láo ,jìn cǐ yǐ !bó yí cí zhī yǐ wéi

憂 ,任 士 之 所 勞 ,盡 此 矣 !伯 夷 辭 之 以 為

míng ,zhòng ní yù zhī yǐ wéi bó ,cǐ qí zì ō yě ;bù sì

名 , 仲 尼 語 之 以 為 博 ,此 其 自 多 也 ;不 似

ěr xiàng zhī zì ō yú shuǐ hū ?」 hé bó yuē :「rán

爾 向 之 自 多 於 水 乎 ?」 河 伯 曰 :「然

zé wú dà tiān dì ér xiǎo háo mò ,kě hū ?」 běi hǎi

則 吾 大 天 地 而 小 豪 末 ,可 乎 ?」 北 海

ruò yuē :「fǒu .fū wù ,liàng wú qióng ,shí wú zhǐ ,fēn

若 曰 :「否 .夫 物 , 量 無 窮 ,時 無 止 ,分

wú cháng ,zhōng shǐ wú gù .shì gù dà zhī guān yú yuǎn jìn

無 常 , 終 始 無 故 .是 故 大 知 觀 於 遠 近

,gù xiǎo ér bù guǎ ,dà ér bù ō ,zhī liàng wú qióng ,zhèng

,故 小 而 不 寡 ,大 而 不 多 ,知 量 無 窮 , 證

xiàng jīn gù ,gù yáo ér bù mèn ,ō ér bù qì ,zhī shí wú

曏 今 故 ,故 遙 而 不 悶 ,掇 而 不 跂 ,知 時 無

zhǐ ;chá hū yíng xū ,gù de ér bù xǐ ,shī ér bù yōu ,zhī

止 ;察 乎 盈 虛 ,故 得 而 不 喜 ,失 而 不 憂 ,知

fēn zhī wú cháng yě ;míng hū tǎn tú ,gù shēng ér bù shuō

分 之 無 常 也 ; 明 乎 坦 塗 ,故 生 而 不 說

,sǐ ér bù huò ,zhī zhōng shǐ zhī bù kě gù yě .jì rén zhī

,死 而 不 禍 ,知 終 始 之 不 可 故 也 .計 人 之

suǒ zhī ,bù ruò qí suǒ bù zhī ;qí shēng zhī shí ,bù ruò

所 知 ,不 若 其 所 不 知 ;其 生 之 時 ,不 若

wèi shēng zhī shí ;yǐ qí zhì xiǎo qiú qióng qí zhì dà zhī

未 生 之 時 ;以 其 至 小 求 窮 其 至 大 之

yù ,shì gù mí luàn ér bù néng zì dé yě .yóu cǐ guān zhī

域 ,是 故 迷 亂 而 不 能 自 得 也 .由 此 觀 之

,yòu hé yǐ zhī háo mò zhī zú yǐ dìng zhì xì zhī ní ?yòu

,又 何 以 知 豪 末 之 足 以 定 至 細 之 倪 ?又

hé yǐ zhī tiān dì zhī zú yǐ qióng zhì dà zhī yù ?」

何 以 知 天 地 之 足 以 窮 至 大 之 域 ?」

hé bó yuē :「shì zhī yì zhě jiē yuē :『 zhì jīng wú xíng

河 伯 曰 :「世 之 議 者 皆 曰 :『 至 精 無 形

,zhì dà bù kě wéi .』 shì xìn qíng hū ?」 běi hǎi

,至 大 不 可 圍 .』 是 信 情 乎 ?」 北 海

ruò yuē :「fū zì xì shì dà zhě bù jìn ,zì dà shì xì zhě

若 曰 :「夫 自 細 視 大 者 不 盡 ,自 大 視 細 者

bù míng .fū jīng ,xiǎo zhī wēi yě ;póu ,dà zhī yīn yě ;

不 明 .夫 精 , 小 之 微 也 ;垺 ,大 之 殷 也 ;

gù yì biàn .cǐ shì zhī yǒu yě .fū jīng cū zhě ,qī yú yǒu

故 異 便 .此 勢 之 有 也 .夫 精 粗 者 ,期 於 有

xíng zhě yě ;wú xíng zhě ,shǔ zhī suǒ bù néng fēn yě ;bù

形 者 也 ;無 形 者 ,數 之 所 不 能 分 也 ;不

kě wéi zhě ,shǔ zhī suǒ bù néng qióng yě .kě yǐ yán lùn

可 圍 者 ,數 之 所 不 能 窮 也 .可 以 言 論

zhě ,wù zhī cū yě ;kě yǐ zhì yì zhě ,wù zhī jīng yě .yán

者 ,物 之 粗 也 ;可 以 致 意 者 ,物 之 精 也 .言

zhī suǒ bù néng lùn ,yì zhī suǒ bù néng chá zhì zhě ,bù

之 所 不 能 論 ,意 之 所 不 能 察 致 者 ,不

qī jīng cū yān .shì gù dà rén zhī xíng ,bù chū hū hài rén

期 精 粗 焉 .是 故 大 人 之 行 ,不 出 乎 害 人

,bù ō rén ēn ;dòng bù wéi lì ,bù jiàn mén lì ;huò cái

,不 多 仁 恩 ; 動 不 為 利 ,不 賤 門 隸 ;貨 財

fú zhēng ,bù ō cí ràng ;shì yān bù jiè rén ,bù ō shí

弗 爭 ,不 多 辭 讓 ;事 焉 不 借 人 ,不 多 食

hū lì ,bù jiàn tān wū ;xíng shū hū sú ,bù ō pì yì ;wéi

乎 力 ,不 賤 貪 污 ; 行 殊 乎 俗 ,不 多 辟 異 ;為

zài cóng zhòng ,bù jiàn nìng chǎn ,shì zhī jué lù bù zú

在 從 眾 ,不 賤 佞 諂 ,世 之 爵 祿 不 足

yǐ wéi quàn ,lù chǐ bù zú yǐ wéi rǔ ;zhī shì fēi zhī bù

以 為 勸 ,戮 恥 不 足 以 為 辱 ;知 是 非 之 不

kě wéi fēn ,xì dà zhī bù kě wéi ní .wén yuē :『 dào rén

可 為 分 ,細 大 之 不 可 為 倪 .聞 曰 :『 道 人

bù wén ,zhì dé bù dé ,dà rén wú jǐ 』.yuē fēn zhī zhì yě

不 聞 ,至 德 不 得 ,大 人 無 己 』.約 分 之 至 也

.」 hé bó yuē :「ruò wù zhī wài ,ruò wù zhī nèi ,è

.」 河 伯 曰 :「若 物 之 外 ,若 物 之 內 ,惡

zhì ér ní guì jiàn ?è zhì ér ní dà xiǎo ?」 běi hǎi

至 而 倪 貴 賤 ?惡至 而 倪 大 小 ?」 北 海

ruò yuē :「yǐ dào guàn zhī ,wù wú guì jiàn .yǐ wù guān

若 曰 :「以 道 觀 之 ,物 無 貴 賤 .以 物 觀

zhī ,zì guì ér xiāng jiàn .yǐ sú guān zhī ,guì jiàn bù

之 ,自 貴 而 相 賤 .以 俗 觀 之 ,貴 賤 不

zài jǐ .yǐ chà guān zhī ,yīn qí suǒ dà ér dà zhī ,zé wàn

在 己 .以 差 觀 之 ,因 其 所 大 而 大 之 ,則 萬

wù mò bù dà ;yīn qí suǒ xiǎo ér xiǎo zhī ,zé wàn wù mò bù

物 莫 不 大 ;因 其 所 小 而 小 之 ,則 萬 物 莫 不

xiǎo ;zhī tiān dì zhī wéi tí mǐ yě ,zhī háo mò zhī wéi qiū

小 ;知 天 地 之 為 稊 米 也 ,知 豪 末 之 為 丘

shān yě ,zé chā shù ?yǐ .yǐ gōng guān zhī ,yīn qí suǒ yǒu

山 也 ,則 差 數 ?矣 .以 功 觀 之 ,因 其 所 有

ér yǒu zhī ,zé wàn wù mò bù yǒu ;yīn qí suǒ wú ér wú zhī

而 有 之 ,則 萬 物 莫 不 有 ;因 其 所 無 而 無 之

白話譯文:

秋天的洪水隨著季節漲起來了,千百條江河注入黃河,直流的水暢通無阻,兩岸和水中沙洲之間連牛馬都不能分辨。在這個情況下河伯高興地自得其樂,認為天下一切美景全都聚集在自己這里。

河伯順著水流向東而去,來到北海邊,面朝東邊一望,看不見大海的盡頭。在這個時候河伯轉變了原來欣然自得的表情,面對海神若仰首慨嘆道:「有句俗話說,『聽到了許多道理,就以為沒有人比得上自己』,說的就是我這樣的人了。

況且我曾聽說有人認為孔子的見聞淺陋,伯夷的道義微不足道,開始我還不相信;如今我看見您的廣闊無邊,我如果不是來到您的面前來,那就危險了,我會永遠被有學識的人所譏笑。」

北海神若說:「對井裡的青蛙不能夠與它談論關於大海的事情,是因為井口局限了它的眼界;夏天的蟲子不能夠與它談論關於冰雪的事情,是因為它被生存的時令所限制;對見識淺陋的人不可與他談論道理的問題,是因為他的眼界受著教養的束縛。

如今你從河岸流出來,看到大海後,才知道你的不足,這就可以與你談論道理了。天下的水,沒有比海更大的了。萬千條江河歸向大海,不知什麼時候停止,可大海卻不會滿溢出來;海底的尾閭泄漏海水,不知什麼時候才會停止,但海水卻不曾減少。

海水不因季節的變化而有所增減,也不因水災旱災而受影響。這說明了它的容量超過長江、黃河的容量,不可計數。但是我未曾藉此自我誇耀,因為自從天地之間生成形態,從那裡汲取陰陽之氣,我在天地裡面,猶如小石小木在大山上一樣,正感覺自己見到的太少,又哪裡還能自傲呢?

計算一下四海在天地間,不像小小的蟻穴在巨大的水澤里嗎?計算一下中原在天下,不像細小的米粒在大糧倉中嗎?人們用「萬」這個數字來稱呼物類,人不過占其中之一;人類遍布天下,穀物所生長的地方,車船所通達的地方都有人,每人只是占其中的一個。

這表明人與萬物相比,不像毫毛的末梢在馬體上嗎?五帝所連續統治的,三王所爭奪的,仁人所擔憂的,以天下為己任的賢人所勞碌的,全不過如此而已。伯夷以辭讓君王位置而博得名聲,孔子以談論天下而顯示淵博,他們這樣自我誇耀,不正像你先前看到河水上漲而自滿一樣嗎?」

河伯說:「那麼我把天地看作是最大,把毫末之末看作是最小,可以嗎?」海神回答:「不可以。萬物的量是無窮無盡的,時間是沒有終點的,得與失的稟分沒有不變的常規,事物的終結和起始也沒有固定。

所以具有大智的人觀察事物從不局限於一隅,因而體積小卻不看作就是少,體積大卻不看作就是多,這是因為知道事物的量是不可窮盡的;證驗並明察古往今來的各種情況,因而壽命久遠卻不感到厭倦,生命只在近前卻不會企求壽延,這是因為知道時間的推移是沒有止境的。

洞悉事物有盈有虛的規律,因而有所得卻不歡欣喜悅,有所失也不悔恨憂愁,這是因為知道得與失的稟分是沒有定規的;明了生與死之間猶如一條沒有阻隔的平坦大道,因而生於世間不會倍加歡喜,死離人世不覺禍患加身,這是因為知道終了和起始是不會一成不變的。

算算人所懂得的知識,遠遠不如他所不知道的東西多,他生存的時間,也遠遠不如他不在人世的時間長;用極為有限的智慧去探究沒有窮盡的境域,所以內心迷亂而必然不能有所得!由此看來,又怎麼知道毫毛的末端就可以判定是最為細小的限度呢?又怎麼知道天與地就可以看作是最大的境域呢?」

河神說:「世間議論的人們總是說:『最細小的東西沒有形體可尋,最巨大的東西不可限定范圍』。這樣的話是真實可信的嗎?」

海神回答:「從細小的角度看龐大的東西不可能全面,從巨大的角度看細小的東西不可能真切。精細,是小中之小;龐大,是大中之大;不過大小雖有不同卻各有各的合宜之處。這就是事物固有的態勢。

所謂精細與粗大,僅限於有形的東西,至於沒有形體的事物,是不能用計算數量的辦法來加以剖解的;而不可限定范圍的東西,更不是用數量能夠精確計算的。可以用言語來談論的東西,是事物粗淺的外在表象;可以用心意來傳告的東西,則是事物精細的內在實質。

言語所不能談論的,心意所不能傳告的,也就不限於精細和粗淺的范圍了。所以修養高尚者的行動,不會出於對人的傷害,也不會贊賞給人以仁慈和恩惠;無論干什麼都不是為了私利,也不會輕視從事守門差役之類的人。

無論什麼財物都不去爭奪,也不推重謙和與辭讓;凡事從不藉助他人的力氣,但也不提倡自食其力,同時也不鄙夷貪婪與污穢;行動與世俗不同,但不主張邪僻乖異;行為追隨一般的人,也不以奉承和諂媚為卑賤。

人世間的所謂高官厚祿不足以作為勸勉,刑戮和侮辱不足以看作是羞恥;知道是與非的界線不能清楚地劃分,也懂得細小和巨大不可能確定清晰的界限。聽人說:『能體察大道的人不求聞達於世,修養高尚的人不會計較得失,清虛寧寂的人能夠忘卻自己』。這就是約束自己而達到適得其分的境界。」

河神說:「如此事物的外表,如此事物的內在,從何處來區分它們的貴賤?又怎麼來區別它們的大小?」海神回答:「用自然的常理來看,萬物本沒有貴賤的區別。從萬物自身來看,各自為貴而又以他物為賤。拿世俗的觀點來看,貴賤不在於事物自身。

按照物與物之間的差別來看,順著各種物體大的一面去觀察便會認為物體是大的,那麼萬物就沒有什麼不是大的;順著各種物體小的一面去觀察便會認為物體是小的,那麼萬物沒有什麼不是小的;知曉天地雖大比起更大的東西來也如小小的米粒。

知曉毫毛之末雖小比起更小的東西來也如高大的山丘,而萬物的差別和數量也就看得很清楚了。依照事物的功用來看,順著物體所具有的一面去觀察便會認為具有了這樣的功能,那麼萬物就沒有什麼不具有這樣的功能。

順著物體所不具有的一面去觀察便會認為不具有這樣的功能,那麼萬物就沒有什麼具有了這樣的功能;可知東與西的方向對立相反卻又不可以相互缺少,而事物的功用與本分便得以確定。

此文出自戰國中期·莊周《莊子·秋水》

(6)九年級上冊語文秋水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莊子·外篇》,《秋水》篇。莊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說子沐),宋國蒙人。他是東周戰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創立了華夏重要的哲學學派庄學,是繼老子之後,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莊周因崇尚自由而不應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過宋國地方的漆園吏。史稱「漆園傲吏」,被譽為地方官吏之楷模。莊子最早提出「內聖外王」思想對儒家影響深遠,莊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陰陽」;

莊子「三籟」思想與《易經》三才之道相合。他的代表作品為《莊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遙游》、《齊物論》等。與老子齊名,被稱為老莊。

莊子的想像力極為豐富,語言運用自如,靈活多變,能把一些微妙難言的哲理說得引人入勝。他的作品被人稱之為「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據傳,又嘗隱居南華山,故唐玄宗天寶初,詔封莊周為南華真人,稱其著書《莊子》為《南華真經》。

作者簡介:

莊子,戰國中期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姓庄,名周,宋國蒙人,先祖是宋國君主宋戴公。他是繼老子之後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創立了華夏重要的哲學學派——庄學。與老子並稱為老莊。

莊子因崇尚自由而不應楚威王之聘,只擔任過宋國地方的漆園吏,史稱「漆園傲吏」,被譽為地方官吏之楷模。他最早提出的「內聖外王」思想對儒家影響深遠。他洞悉易理,指出「《易》以道陰陽」,其「三籟」思想與《易經》三才之道相合。

他想像力極為豐富,語言運用自如,靈活多變,能把微妙難言的哲理說得引人入勝。代表作品為《莊子》,其中名篇有《逍遙游》《齊物論》等。其作品被稱為「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據傳莊子嘗隱居南華山,卒葬南華山,故唐玄宗天寶初,被詔封為南華真人,其書《莊子》被奉為《南華真經》。

❼ 初三語文問題!!《秋水》

河伯以前是自以為是,驕傲自滿,但是在海神面前認識到了自己的無知,反省了自己。主要是講河伯能及時認識到錯誤,並作深刻反省。成語,貽笑大方就出與此。海神作為一個聆聽者,當然不會說話咯。

❽ 求:9年級上冊語文 文言文《秋水》全文 急需!

原文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 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 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 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 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北海若曰:「井魚不可以語於 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 束於教也。爾出於崖涘,觀於大海,乃知爾丑,爾將可與語大理矣。天下之 水,莫大於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 虛;春秋不變,水旱不知。此其過江河之流,不可為量數。而吾未嘗以此自 多者,自以比形於天地,而受氣於陰陽,吾在於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 大山也。方存乎見少,又奚以自多!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空之在 大澤乎?計中國之在海內不似稊(tí 1,稗子一類的草,子實像糜子:「計中國 之在海內,不似~米之在太倉乎?」2,楊柳新長出的嫩芽:「枯楊生~。」 )米之在太倉乎?號物之數謂之萬,人 處一焉;人卒九州,穀食之所生,舟車之所通,人處一焉。此其比萬物也,不似豪末之在於馬體乎?五帝之所連 ,三王之所 爭,仁人之所憂,任士之所勞,盡此矣!伯夷辭之以為名,仲尼語之以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爾 向 之自多於水乎?」 河伯曰:「然則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 北海若曰「否。夫物,量無窮,時無 止,分無常,終始無故。是故大知觀於遠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 知量無窮。證向今故,故遙 而不悶,掇而不跂:知時無止。察乎盈虛,故得而不喜,失而不憂:知分之無常也。 明乎坦塗,故 生而不說,死而不禍:知終始之不可故也。計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時,不若未生之 時;以其至小,求窮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亂而不能自得也。由此觀之,又何以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細 之倪,又何以知 天地之足以窮至大之域!」 河伯曰:「世之議者皆曰:『至精無形,至大不可圍。』是 信情乎?」 北海若曰:「夫自細視大者不盡,自大視細者不明。夫精,小之微也;郛( fú 形聲。從 邑,孚({fú})聲。從「邑」 表示與城郭有關。本義:外城,古代指城圈外圍的大城),大之殷也:故異便。 此勢之有也。夫精粗者,期於有形 者也;無形者,數之所不能分也;不可圍者,數之所不能窮也。 可以言論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 ;言之所不能論,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 焉。是故大人之行:不出乎害人,不多仁恩;動不為利,不賤門 隸;貨財弗爭,不多辭讓;事焉不 借人,不多食乎力,不賤貪污;行殊乎俗,不多辟異;為在從眾,不賤佞諂; 世之爵祿不足以為 勸,戮恥不足以為辱;知是非之不可為分,細大之不可為倪。聞曰:『道人不聞,至德不得,大 人無 己。』約分之至也。」 河伯曰:「若物之外,若物之內,惡至而倪貴賤?惡至而倪小大?」 北海曰:「以 道觀之,物無貴賤;以物觀之,自貴而相賤;以俗觀之,貴賤不在己。以差觀之,因其所大 而大 之,則萬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則萬物莫不小。知天地之為稊米也,知毫末之為丘山也,則 差數睹矣 。以功觀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則萬物莫不有;因其所無而無之,則萬物莫無。知東西之 相反而不可以相無,則 功分定矣。以趣觀之,因其所然而然之,則萬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 則萬物莫不非。知堯、桀之自然而相 非,則趣操睹矣。昔者堯、舜讓而帝,之、噲讓而絕;湯、武 爭而王,白公爭而滅。由此觀之,爭讓之禮,堯、 桀之行,貴賤有時,未可以為常也。梁麗可以沖 城而不可以窒穴,言殊器也;騏驥驊騮一日而馳千里,捕鼠不如 狸狌,言殊技也;鴟(chī 形聲。 從鳥,氐({dì})聲。本義:一種兇猛的鳥,鷂子。又名鷂鷹、老鷹、鳶鷹)鵂(xi ū 鵂鶹: 屬於角鴞屬 ( Otus )或另一近緣屬的一種小耳的鶹。對農業有益,亦稱「 ( 鵂 ) 鴟 」。 梟 」。)夜撮蚤,察毫末,晝出瞋目而不見丘山 ,言殊性也。故曰:蓋師是而無非,師治而無亂乎?是未明天地之理,萬物之情也。是猶師天而無地,師陰而無 陽,其不可行明矣!然且語而不舍,非愚則誣也!帝王殊禪,三代殊繼。差其時,逆其俗者,謂之篡夫;當其時 ,順其俗者,謂之義之徒。默默乎河伯,女惡知貴賤之門,小大之家!」 河伯曰:「然則我何為乎?何不為乎?吾辭受趣舍,吾終奈何?」北海若曰:「以道觀之,何貴何賤,是謂反衍

❾ 遼寧省語文教材初三古文《秋水》原文!!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於是焉河伯欣回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答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翻譯是:
秋天的洪水隨著季節漲起來了,千百條江河注入黃河,水流巨大,兩岸的水邊、洲島之間,不能辨別牛馬。於是乎黃河神河伯自己十分欣喜,以為天下的美景全集中在自己這里了。順著流水往東走,到了渤海,臉朝東望去,看不到水邊。於是乎河伯才收起(改變)了欣喜的臉色,抬頭看著渤海神若嘆息道:「有句俗話說,『聽到了許多道理,就以為沒有人比得上自己』,即是說的我呀。並且我曾經聽到有人小看孔仲尼的見聞、輕視伯夷的義行,開始我還不相信;如今我看見您的大海難以窮盡,我如果不到您的面前來,那就危險了,我會永遠被明白大道理的人所譏笑。」

❿ 求語文版九年級上冊第20課《秋水》原文。

秋水時至(1),百川灌河(2);涇流之大(3),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4)。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5),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6)。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7),望洋向若而嘆曰(8):「野語有之曰(9),『聞道百(10),以為莫己若』者(11),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12),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13)。」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語於海者(14),拘於虛也(15);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16);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17),束於教也。今爾出於崖涘,觀於大海,乃知爾丑(18),爾將可與語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於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19);尾閭泄之(20),不知何時已而不虛;春秋不變,水旱不知。此其過江河之流,不可為量數(21)。而吾未嘗以此自多者(22),自以比形於天地而受氣於陰陽(23),吾在於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見少,又奚以自多!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澤乎(24)?計中國之在海內(25),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26)?號物之數謂之萬(27),人處一焉;人卒九州(28),穀食之所生,舟車之所通,人處一焉(29);此其比萬物也,不似豪末之在於馬體乎(30)?五帝之所連(31),三王之所爭,仁人之所憂,任士之所勞(32),盡此矣!伯夷辭之以為名(33),仲尼語之以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爾向之自多於水乎(34)?」
【譯文】
秋天裡山洪按照時令洶涌而至,眾多大川的水流匯入黃河,河面寬闊波濤洶涌,兩岸和水中沙洲之間連牛馬都不能分辨。於是河神欣然自喜,認為天下一切美好的東西全都聚集在自己這里。河神順著水流向東而去,來到北海邊,面朝東邊一望,看不見大海的盡頭。於是河神方才改變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對著海神仰首慨嘆道:「俗語有這樣的說法,『聽到了上百條道理,便認為天下再沒有誰能比得上自己』的,說的就是我這樣的人了。而且我還曾聽說過孔丘懂得的東西太少、伯夷的高義不值得看重的話語,開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親眼看到了你是這樣的浩淼博大、無邊無際,我要不是因為來到你的門前,真可就危險了,我必定會永遠受到修養極高的人的恥笑。」
海神說:「井裡的青蛙,不可能跟它們談論大海,是因為受到生活空間的限制;夏天的蟲子,不可能跟它們談論冰凍,是因為受到生活時間的限制;鄉曲之土,不可能跟他們談論大道,是因為教養的束縛。如今你從河岸邊出來,看到了大海,方才知道自己的鄙陋,你將可以參與談論大道了。天下的水面,沒有什麼比海更大的,千萬條河川流歸大海,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會停歇而大海卻從不會滿溢;海底的尾閭泄漏海水,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會停止而海水卻從不曾減少;無論春天還是秋天不見有變化,無論水澇還是乾旱不會有知覺。這說明大海遠遠超過了江河的水流,不能夠用數量來計算。可是我從不曾因此而自滿,自認為從天地那裡承受到形體並且從陰和陽那裡稟承到元氣,我存在於天地之間,就好像一小塊石子、一小塊木屑存在於大山之中。我正以為自身的存在實在渺小,又哪裡會自以為滿足而自負呢?想一想,四海存在於天地之間,不就像小小的石間孔隙存在於大澤之中嗎?再想一想,中原大地存在於四海之內,不就像細碎和米粒存在於大糧倉里嗎?號稱事物的數字叫做萬,人類只是萬物中的一種;人們聚集於九州,糧食在這里生長,舟車在這里通行,而每個人只是眾多人群中的一員;一個人他比起萬物,不就像是毫毛之末存在於整個馬體嗎?五帝所續連的,三王所爭奪的,仁人所憂患的,賢才所操勞的,全在於這毫末般的天下呢!伯夷辭讓它而博取名聲,孔丘談論它而顯示淵博,這大概就是他們的自滿與自傲;不就像你先前在河水暴漲時的洋洋自得嗎?」

熱點內容
中國國家地理訂閱 發布:2025-08-04 15:05:37 瀏覽:185
色琪琪校園 發布:2025-08-04 14:24:16 瀏覽:409
老師是長輩 發布:2025-08-04 13:54:51 瀏覽:58
樂至毒打班主任 發布:2025-08-04 13:43:38 瀏覽:921
背影教學 發布:2025-08-04 13:17:55 瀏覽:991
叫老師 發布:2025-08-04 12:44:46 瀏覽:432
新時代師德師風心得體會 發布:2025-08-04 11:14:27 瀏覽:685
八年級上冊物理總復習 發布:2025-08-04 10:50:13 瀏覽:847
軍師生 發布:2025-08-04 09:22:14 瀏覽:41
班主任工作經驗收獲及感悟 發布:2025-08-04 09:13:20 瀏覽: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