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數學家的論文
1. 一篇關於某個數學家的文章
祖沖之:是我國傑出的數學家、科學家。南北朝時期人,漢族人,字文遠。祖沖之算出π的真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相當於精確到小數第7位,簡化成3.1415926。祖沖之入選世界紀錄協會世界第一位將圓周率值計算到小數第7位的科學家,創造了中國紀協世界之最。這一紀錄直到15世紀才由阿拉伯數學家卡西打破。
2. 5篇數學家的故事,5篇數學小論文或學習心得 500字
1,高斯(1777—1855年)德國數學家、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高斯在童年時代就表現出非凡的數學天才.年僅三歲,就學會了算術,八歲因發現等差數列求和公式而深得老師和同學的欽佩.大學二年級時得出正十七邊形的尺規作圖法,並給出了可用尺規作圖的正多邊形的條件.解決了兩千年來懸而未決的難題,1799年以代數基本定理的四個漂亮證明獲博士學位.高斯的數學成就遍及各個領域,在數學許多方面的貢獻都有著劃時代的意義.並在天文學,大地測量學和磁學的研究中都有傑出的貢獻.1801年發表的《算術研究》是數學史上為數不多的經典著作之一,它開辟了數論研究的全新時代.非歐幾里得幾何是高斯的又一重大發現,他的遺稿表明,他是非歐幾何的創立者之一.高斯致力於天文學研究前後約20年,在這領域內的偉大著作之一是1809年發表的《天體運動理論》.高斯對物理學也有傑出貢獻,麥克斯韋稱高斯的磁學研究改造了整個科學.高斯的一生中,還培養了不少傑出的數學家.
2,蘇菲婭•柯瓦列夫斯卡婭
蘇菲婭出生在沙皇俄國立陶宛邊界的一座貴族庄園里,他父親是退役的炮兵團團長.她很小就對數學很痴迷,經常對著牆壁上的數學公式和符號,一看就是好半天,原來,她房間里的糊牆紙是用高等數學的講義做成的.蘇菲婭14歲時便能夠獨立推導出三角公式,被稱為「新巴斯卡」.隨著時間的流逝,蘇菲婭逐漸長大成人,她對數學的興趣也與日俱增.但那時正處於沙皇時代,婦女是不允許注冊高等學校學習的.而她的父親又一心想讓她像別的貴族姑娘一樣,步人社交界,對她想學數學的心願橫加阻攔.於是,蘇菲婭不顧父母的反對,與年輕的古生物學家柯瓦列夫斯基「假結婚」,來到德國的海德爾堡.但在那裡,婦女聽課要有一個專門的委員會認可才行.經過努力,她被允許旁聽基礎課.在此期間,她勤奮好學,掌握了深奧的數學知識,轟動了整個海德爾堡,成為人們談論的話題.可她只被允許聽了三個學期的課,便不得不離開了那裡.蘇菲婭深造心切,又慕名前往柏林工學院,打算去聽著名數學家維爾斯特拉斯的課.但遺憾的是,柏林的大學不允許婦女聽教授的課,蘇菲婭到處吃閉門羹,最後,只好抱一線希望登門到維爾斯特拉斯家求教.維爾斯特拉斯(1815—1899)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數學家,他接見了蘇菲婭,並向他提了一些超橢圓方面的問題,這些問題在當時都很新穎,沒想到這位貌不驚人的女青年,解題技巧嫻熟,思維方法獨特,給老教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於是,維爾斯特拉斯破例答應蘇菲婭每星期日在家裡給她上課,每周還另抽一日到她的寓所登門授課.這樣,蘇菲婭在維爾斯特拉斯的悉心指導下學習了4年.她回憶這段經歷時說:「這樣的學習,對我整個數學生涯影響至深,它最終決定了我以後的科學研究方向.」 蘇菲婭得到了維爾斯特拉斯的鼓勵和指點.更加有了攀登科學高峰的勇氣.她經過了4年的刻苦努力.寫出了三篇出色的論文,引起了強烈的反響.這是史無前例的開創性工作.1874年,在維爾斯特拉斯的推薦下,24歲的蘇菲婭榮獲了德國第一流學府——哥廷根大學博士學位,成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女數學家. 獲得博士學位的蘇菲婭,懷若一顆赤子之心回到了祖國,可俄國還是同她出國之前一樣黑暗.她在祖國無法立足,只好又回到柏林.她根據維爾斯特拉斯的建議,研究光線在晶體中的折線問題.在1883年奧德賽科學大會上,她以出色的研究成果作了報告.可命運偏偏與她作對,當年春天.她丈夫因破產而自殺.聽到這個不幸的消息,肝腸寸斷.她把自己關在房間里,四天不吃不喝,第五天昏迷過去.不幸的遭遇,並沒有打跨蘇菲婭的鬥志,第六天蘇醒過後又開始頑強的工作.在瑞典數學家米達•列佛勒的幫助下,經過一番周折,蘇菲婭才得以擔任斯德哥爾摩大學的講師,但當地報紙公然對她攻擊:「一個女人當教授是有害和不愉快的現象——甚至,可以說那種人是一個怪物.」但蘇菲婭無所畏懼,像男人那樣走上了講台.以生動的講課,贏得了學生的熱愛,擊敗了「男人樣樣勝過女人」的偏見.一年後,她被正式聘為高等分析教授,後來又兼聘為力學教授.蘇菲婭在瑞典的任期滿了,她一心想回國任教,可沒能成功,只好在國外繼續任教. 1891年,蘇菲婭患肺炎因誤診導致病情惡化,與世長辭.她為爭取婦女的自由斗爭做出了艱苦努力,是婦女攀登科學高峰的光輝榜樣.
3,女數學家諾德
1933年1月,希特勒一上台,就發布第一號法令,把猶太人比作「惡魔」,叫囂著要粉碎「惡魔的權利」.不久,哥廷根大學接到命令,要學校辭退所有從事教育工作的純猶太血統的人.在被驅趕的學者中,有一名婦女叫愛米•諾德(A.E.Noether 1882—1935),她是這所大學的教授,時年5l歲.她主持的講座被迫停止,就連微薄的薪金也被取消.這位學術上很有造詣的女性,面對困境,卻心地坦然,因為她一生都是在逆境中度過的.諾德生長在猶太籍數學教授的家庭里,從小就喜歡數學.1903年,21歲的諾德考進哥廷根大學,在那裡,她聽了克萊因、希爾伯特、閩可夫斯基等人的課,與數學解下了不解之緣.她學生時代就發表了幾篇高質量的論文,25歲便成了世界上屈指可數的女數學博士.諾德在微分不等式、環和理想子群等的研究方面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但由於當時婦女地位低下,她連講師都評不上,在大數學家希爾伯特的強烈支持下,諾德才由希爾伯特的「私人講師」成為哥廷根大學第一名女講師.接下來,由於她科研成果顯著,又是在希爾伯特的推薦下,取得了「編外副教授」的資格,雖然她比起很多「教授」更有實力.
諾德熱愛數學教育事業,善於啟發學生思考.她終生未婚,卻有許許多多「孩子」.她與學生交往密切,和藹可親,人們親切地把她周圍的學生稱為「諾德的孩子們」.我國代數學家曾炯之就是諾德「孩子」們中的一個.在希特勒的淫威下,諾德被迫離開哥廷根大學,去了美國工作.在美國,她同樣受到學生們的尊敬和愛戴,同樣有她的「孩子們」.1934年9月,美國設立了以諾德命名的博士後獎學金.不幸的是,諾德在美國工作不到兩年,便死於外科手術,終年53歲.她的逝世,令很多數學同僚無限悲痛.愛因斯坦在《紐約時報》發表悼文說:「根據現在的權威數學家們的判斷,諾德女士是自婦女受高等教育以來最重要的富於創造性數學天才.」
4,歐幾里德
我們現在學習的幾何學,是由古希臘數學家歐幾里德(公無前330—前275)創立的。他在公元前300年編寫的《幾何原本》,2000多年來都被看作學習幾何的標准課本,所以稱歐幾里德為幾何之父。歐幾里德生於雅典,接受了希臘古典數學及各種科學文化,30歲就成了有名的學者。應當時埃及國王的邀請,他客居亞歷山大城,一邊教學,一邊從事研究。古希臘的數學研究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曾經出過一些幾何學著作,但都是討論某一方面的問題,內容不夠系統。歐幾里德匯集了前人的成果,採用前所未有的獨特編寫方式,先提出定義、公理、公設,然後由簡到繁地證明了一系列定理,討論了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還討論了整數、分數、比例等等,終於完成了《幾何原本》這部巨著。《原本》問世後,它的手抄本流傳了1800多年。1482年印刷發行以後,重版了大約一千版次,還被譯為世界各主要語種。13世紀時曾傳入中國,不久就失傳了,1607年重新翻譯了前六卷,1857年又翻譯了後九卷。歐幾里德善於用簡單的方法解決復雜的問題。他在人的身影與高正好相等的時刻,測量了金字塔影的長度,解決了當時無人能解的金字塔高度的大難題。他說:「此時塔影的長度就是金字塔的高度。」歐幾里德是位溫良敦厚的教育家。歐幾里得也是一位治學嚴謹的學者,他反對在做學問時投機取巧和追求名利,反對投機取巧、急功近利的作風。盡管歐幾里德簡化了他的幾何學,國王(托勒密王)還是不理解,希望找一條學習幾何的捷徑。歐幾里德說:「在幾何學里,大家只能走一條路,沒有專為國王鋪設的大道。」這句話成為千古傳誦的學習箴言。一次,他的一個學生問他,學會幾何學有什麼好處?他幽默地對僕人說:「給他三個錢幣,因為他想從學習中獲取實利。」
20世紀最傑出的數學家之一的馮•諾依曼.眾所周知,1946年發明的電子計算機,大大促進了科學技術的進步,大大促進了社會生活的進步.鑒於馮•諾依曼在發明電子計算機中所起到關鍵性作用,他被西方人譽為"計算機之父".1911年一1921年,馮•諾依曼在布達佩斯的盧瑟倫中學讀書期間,就嶄露頭角而深受老師的器重.在費克特老師的個別指導下並合作發表了第一篇數學論文,此時馮•諾依曼還不到18歲.
5,塞樂斯生於公元前624年,是古希臘第一位聞名世界的大數學家。他原是一位很精明的商人,靠賣橄欖油積累了相當財富後,塞樂斯便專心從事科學研究和旅行。他勤奮好學,同時又不迷信古人,勇於探索,勇於創造,積極思考問題。他的家鄉離埃及不太遠,所以他常去埃及旅行。在那裡,塞樂斯認識了古埃及人在幾千年間積累的豐富數學知識。他游歷埃及時,曾用一種巧妙的方法算出了金字塔的高度,使古埃及國王阿美西斯欽羨不已。
3. 受數學家的啟發小論文500字
你首先要確定要選哪一位數學家,然後結合他的具體事例去寫啟發。
數學家總是以推理論證的形式發表論文,沒有也不可能寫出他在證明之前所做的大量試探性、試驗性的工作.但是數學家在證明一個定理之前,必須經歷大量的具體計算,進行各種試驗或檢驗,才能形成證明的思路和方法.只有在這個時候,才能在邏輯上進行綜合,表達為一系列的推理論證,即證明.由此可見,「演」中有「算」.另一方面「算」中有「演」充分表現在算術和代數中.因此數學研究中存在著兩個階段:實驗和證明.《實驗數學》雜志的創辦人、幾何學家愛潑斯坦(Epstein, D.)和列維(Levy, S.)則從詞源學的角度考察「證明(prove)」一詞含有「嘗試」、「試驗」和「證實」的意義.他們說:「英語『證明(prove)』有兩個基本意義,一是嘗試或試驗,二是證實.」當然,數學中的實驗是一種抽象的思想實驗,它不同於自然科學中的實物實驗;數學實驗只是提出猜想和假說的一種方法,它
還必須經過邏輯證明,才能使猜想或假說變成定理.英國數學家、菲爾茲獎獲得者M·F·阿蒂亞認為:與其它自然科學的情況一樣,數學中的一些發現也要經過幾個階段才能實現,而形式證明只是最後一步.最初階段在於鑒別出一些重要的事實,將它們排列成具體含義的模式,並由此提煉出看起來很有道理的定律或公式.接著,人們用新的經驗事實來檢驗這種公式.只是到了此時,數學家才開始考慮證明問題.對哈代來說,證明只不過是數學大廈的門面而不是其結構中的支柱.開展數學實驗活動激發他們潛在的學習能力,致力於高層次的學習狀態.此時此刻學生的學習不僅僅是記憶定義、定理和公式,而是通過操作實驗來建構知識,有效地領會數學知識結構中的思想方法.學生通過操作實驗學習數學,可以獲得更多的反饋信息,並且不斷地改進他們對數學新知識的理解.開展數學實驗活動可以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能使學生進入主動探索狀態、變被動的接受學習為主動的建構過程,同時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意識和能力.
4. 關於數學家的故事(500字以上)
畢達哥拉斯
傳說他是一個非常優秀的教師,他認為每一個都該懂些幾何。有一次他看到一個勤勉的窮人,他想教他學習幾何,因此對此人建議:如果這人能學懂一個定理,那麼他就給他一塊錢幣。
這個人看在錢份上就和他學幾何了,可是過了一個時期,這學生對幾何卻產生了非常大的興趣,反而要求畢達哥拉斯教快一些,並且建議:如果老師多教一個定理,他就給一個錢幣。不需要多少時間,畢達哥拉斯把他以前給那學生的錢全部收回了。
(4)關於數學家的論文擴展閱讀
畢達哥拉斯學派認為「1」是數的第一原則,萬物之母,也是智慧;「2」是對立和否定的原則,是意見;「3」是萬物的形體和形式;「4」是正義,是宇宙創造者的象徵.
「5」是奇數和偶數,雄性與雌性和結合,也是婚姻;「6」是神的生命,是靈魂;「7」是機會;「8」是和諧,也是愛情和友誼;「9」是理性和強大;「10」包容了一切數目,是完滿和美好。
畢達哥拉斯的黃金分割:(a:b=<a+b>:a)。
畢達哥拉斯學派認為由太陽、月亮、星辰的軌道和地球的距離之比,分別等於三種協和的音程,即八度音、五度音、四度音。
畢達哥拉斯學派認為從數量上看,夏天是熱占優勢,冬天是冷占優勢,春天是干占優勢,秋天是濕占優勢,最美好的季節則是冷、熱、干、濕等元素在數量上和諧的均衡分布。
畢達哥拉斯學派從數學的角度,即數量上的矛盾關系列舉出有限與無限、一與多、奇數與偶數、正方與長方、善與惡、明與暗、直與曲、左與右、陽與陰、動與靜等十對對立的范疇,其中有限與無限、一與多的對立是最基本的對立,並稱世界上一切事物均還原為這十對對立。
5. 求關於數學家故事的論文一篇
可以去規模大點的圖書館查閱。網上也內可以搜容索:
http://www..com/s?wd=%E5%85%B3%E4%BA%8E%E6%95%B0%E5%AD%A6%E5%AE%B6%E6%95%85%E4%BA%8B%E7%9A%84%E8%AE%BA%E6%96%87&tn=ichuner_1_dg&ie=utf-8
6. 求一篇數學家寫的文章
很簡單。愛麗絲夢遊仙境。
沒想到吧·~作者卡羅爾是數學家喔O(∩_∩)O~
7. 怎麼寫關於數學家的數學論文啊可以的話
大學畢業論文么?來還是自職稱論文?大學畢業論文的話,你可以選一個課題(你可以搜一下數學建模);也可以選一本教材,對教材進行分析!如果是職稱論文!哈!這東西主要是收錢!有那麼一回事就行了!你甚至可以寫每年每個省份的高考卷的解析!不用做什麼,每道大題都分析一下考點,考法,出得怎麼好,考察得怎麼到位,然後再從多方面各種方法解答這道題,最後再映射到課堂上,應該怎麼去落實這些考點!都是套路……
8. 急求以一名數學家為主題的論文,1500字以上
萊昂哈德·歐拉(Leonhard Euler ,1707年4月15日~年9月18日),瑞士數學家、自然科學家。1707年4月15日出生於瑞士的巴塞爾,1783年9月18日於俄國聖彼得堡去世。歐拉出生於牧師家庭,自幼受父親的影響。13歲時入讀巴塞爾大學,15歲大學畢業,16歲獲得碩士學位。歐拉是18世紀數學界最傑出的人物之一,他不但為數學界作出貢獻,更把整個數學推至物理的領域。他是數學史上最多產的數學家,平均每年寫出八百多頁的論文,還寫了大量的力學、分析學、幾何學、變分法等的課本,《無窮小分析引論》、《微分學原理》、《積分學原理》等都成為數學界中的經典著作。歐拉對數學的研究如此之廣泛,因此在許多數學的分支中也可經常見到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重要常數、公式和定理。此外歐拉還涉及建築學、彈道學、航海學等領域。瑞士教育與研究國務秘書Charles Kleiber曾表示:「沒有歐拉的眾多科學發現,今天的我們將過著完全不一樣的生活。」法國數學家拉普拉斯則認為:讀讀歐拉,他是所有人的老師。2007年,為慶祝歐拉誕辰300周年,瑞士政府、中國科學院及中國教育部於2007年4月23日下午在北京的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共同舉辦紀念活動,回顧歐拉的生平、工作以及對現代生活的影響。
採納!!!!!!!!!!!!!!!!!!!!!!!!!!!!!!!!!!!!!
9. 有關數學家故事的小論文
我國著名的數學家陳景潤叔叔在攻克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中取得了世界領先的成績.因此, 他的名字就和『哥德巴赫猜想』緊緊地聯系在一起了.什麼叫『哥德巴赫猜想』呢? 1732 年德國的數學家哥德巴赫發現的一個規律: 凡是大於2 的偶數, 都可以表示為兩個素數 (質數) 的和, 即『1+1 問題』.例如, 12=7+5, 28=11+17, 等等.哥德巴赫對許多偶數進行的檢驗都說明這個猜想是正確的.後來有人驗算到三億三千萬這樣大的偶數都說明是正確的.但是對更大更大的偶數呢? 哥德巴赫猜想也是正確的.不過猜想應該證明.但是要證明這個猜想卻很難.哥德巴赫把這個猜想告訴了大數學家歐拉, 請他來幫忙, 但是歐拉一直到死都沒有證明出來.這個難題傳遍了世界, 吸引了成千上萬的數學家.兩百多年過去了, 『哥德巴赫猜想』仍沒有被證明. 解放前陳景潤叔叔還在中學讀書的時候, 就聽到了曾經在清華大學教過書的沈先生說: 『自然科學的皇後是數學, 數學皇冠是數論, 哥德巴赫猜想是皇冠上的明珠.』沈先生講了以後, 有的同學嘁嘁喳喳地討論.陳景潤叔叔呢? 他沒有笑也沒有說, 卻把摘下皇冠上的明珠的美好願望埋在心窩里了.從此, 他學習更加勤奮, 1953 年陳景潤叔叔以優異的成績在廈門大學畢業了.他先在北京當中學教師, 後來又調到廈門大學研究著名數學家華羅庚的的數學名著, 寫出了質量很高的數學論文.他的論文得到了許多老前輩數學家的稱贊.特別是華羅庚教授對他的研究成果更為贊賞, 鼓勵他繼續前進.在華羅庚教授的建議下, 陳景潤叔叔調到了中國科學院搞研究工作.他在精通英語、俄語的基礎上, 又自學了法語、德語.他在打好了扎實的基礎後, 開始向『哥德巴赫猜想』的高峰進軍了.就在這時候陳景潤叔叔忽然病倒了, 醫生給他開了一張又一張的病假條要他休息.可是他不肯休息, 仍然在埋頭鑽研.每天從早到晚, 甚至連節日、假日也不停地工作.他的手總是握著筆在一頁又一頁的草稿紙上計算. 『文化大革命』中, 他被指責為走白專道路的人, 不準他進辦公室, 他只得躲在只有六平方米的自己的宿舍里工作.有人連電燈都不給他, 他就點上煤油燈在床板上演算.到1972 年陳景潤叔叔終於在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方面攻破了『1+2 問題』的難關, 並發表了重要論文《大偶數表為一個質數及不超過兩個質數乘積之和》.例如: 3124<121= 11× 11 這篇論文很快傳到了國外, 被國外數學家稱為陳氏定理.陳景潤叔叔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方面攀上了前人沒攀上的高峰, 取得了世界領先的地位, 為國爭了光.現在離『哥德巴赫猜想 1+1 問題』的證明只有一步之遠了.我們要像陳景潤叔叔那樣從小認真學習數學, 打好扎實基礎, 長大了當個數學家.爭取登上『哥德巴赫猜想』的頂峰, 摘下這顆明珠.(
10. 怎麼寫關於數學家的數學論文啊
八歲的高斯發現了數學定理
德國高斯(1777~1855) 是當代最傑出的天文學家、數學家,在物理的電磁學方面也有一些貢獻,現在電磁學的一個單位就是用他的名字命名。數學家們稱呼他為「數學王子」。出生在一個貧窮的家庭,是一個農民的兒子,幼年時,他在數學方面就顯示出了非凡的才華。3歲能糾正父親計算中的錯誤。
他八歲時進入鄉村小學讀書。教數學的老師是一個從城裡來的人,覺得在一個窮鄉僻壤教幾個小猢猻讀書,真是大材小用。而他又有些偏見:窮人的孩子天生都是笨蛋,教這些蠢笨的孩子念書不必認真,如果有機會還應該處罰他們,使自己在這枯燥的生活里添一些樂趣。
這一天正是數學教師情緒低落的一天。同學們看到老師那抑鬱的臉孔,心裡畏縮起來,知道老師又會在今天捉這些學生處罰了。
「你們今天替我算從1加2加3一直到100的和。誰算不出來就罰他不能回家吃午飯。」老師講了這句話後就一言不發地拿起一本小說坐在椅子上看去了。
教室里的小朋友們拿起石板開始計算:「1加2等於3,3加3等於6,6加4等於10……」一些小朋友加到一個數後就擦掉石板上的結果,再加下去,數越來越大,很不好算。有些孩子的小臉孔漲紅了,有些手心、額上滲出了汗來。
還不到半個小時,小高斯拿起了他的石板走上前去。「老師,答案是不是這樣?」
老師頭也不抬,揮著那肥厚的手,說:「去,回去再算!錯了。」他想不可能這么快就會有答案了。
可是高斯卻站著不動,把石板伸向老師面前:「老師!我想這個答案是對的。」
數學老師本來想怒吼起來,可是一看石板上整整齊齊寫了這樣的數:5050,他驚奇起來,因為他自己曾經算過,得到的數也是5050,這個8歲的小鬼怎麼這樣快就得到了這個數值呢?
高斯解釋他發現的一個方法,這個方法就是古時希臘人和中國人用來計算級數1+2+3+…+n的方法。高斯的發現使老師覺得羞愧,覺得自己以前目空一切和輕視窮人家的孩子的觀點是不對的。他以後也認真教起書來,並且還常從城裡買些數學書自己進修並借給高斯看。在他的鼓勵下,高斯以後便在數學上作了一些重要的研究了。
小歐拉智改羊圈
歐拉,瑞士人,是世界數學史上與高斯、阿基米德、牛頓齊名的四大著名數學家之一,被譽為「數學界的莎士比亞」,在數論、幾何學、天文數學、微積分等好幾個數學的分支領域中都取得了出色的成就。不過,這個大數學家在孩提時代卻一點也不討老師的喜歡,他是一個被學校除了名的小學生。
事情是因為星星而引起的。當時,小歐拉在一個教會學校里讀書。有一次,他向老師提問,天上有多少顆星星。老師是個神學的信徒,他不知道天上究竟有多少顆星,聖經上也沒有回答過。其實,天上的星星數不清,是無限的。我們的肉眼可見的星星也有幾千顆。這個老師不懂裝懂,回答歐拉說:"天有有多少顆星星,這無關緊要,只要知道天上的星星是上帝鑲嵌上去的就夠了。"
歐拉感到很奇怪:"天那麼大,那麼高,地上沒有扶梯,上帝是怎麼把星星一顆一顆鑲嵌到天幕上的呢?上帝親自把它們一顆一顆地放在天幕,他為什麼忘記了星星的數目呢?上帝會不會太粗心了呢?
他向老師提出了心中的疑問,老師又一次被問住了。老師的心中頓時升起一股怒氣,這不僅是因為一個才上學的孩子向老師問出了這樣的問題,使老師下不了台,更主要的是,老師把上帝看得高於一切。小歐拉居然責怪上帝為什麼沒有記住星星的數目,言外之意是對萬能的上帝提出了懷疑。在老師的心目中,這可是個嚴重的問題。
在歐拉的年代,對上帝是絕對不能懷疑的,人們只能做思想的奴隸,絕對不允許自由思考。小歐拉沒有與教會、與上帝"保持一致",老師就讓他離開學校回家。但是,在小歐拉心中,上帝神聖的光環消失了。他想,上帝是個窩囊廢,他怎麼連天上的星星也記不住?他又想,上帝是個獨裁者,連提出問題都成了罪。他又想,上帝也許是個別人編造出來的傢伙,根本就不存在。
回家後無事,他就幫助爸爸放羊,成了一個牧童。他一面放羊,一面讀書。他讀的書中,有不少數學書。
爸爸的羊群漸漸增多了,達到了100隻。原來的羊圈有點小了,爸爸決定建造一個新的羊圈。他用尺量出了一塊長方形的土地,長40米,寬15米,他一算,面積正好是600平方米,平均每一頭羊佔地6平方米。正打算動工的時候,他發現他的材料只夠圍100米的籬笆,不夠用。若要圍成長40米,寬15米的羊圈,其周長將是110米(15+15+40+40=110)父親感到很為難,若要按原計劃建造,就要再添10米長的材料;要是縮小面積,每頭羊的面積就會小於6平方米。
小歐拉卻向父親說,不用縮小羊圈,也不用擔心每頭羊的領地會小於原來的計劃。他有辦法。父親不相信小歐拉會有辦法,聽了沒有理他。小歐拉急了,大聲說,只有稍稍移動一下羊圈的樁子就行了。
父親聽了直搖頭,心想:"世界上哪有這樣便宜的事情?"但是,小歐拉卻堅持說,他一定能兩全齊美。父親終於同意讓兒子試試看。
小歐拉見父親同意了,站起身來,跑到准備動工的羊圈旁。他以一個木樁為中心,將原來的40米邊長截短,縮短到25米。父親著急了,說:"那怎麼成呢?那怎麼成呢?這個羊圈太小了,太小了。"小歐拉也不回答,跑到另一條邊上,將原來15米的邊長延長,又增加了10米,變成了25米。經這樣一改,原來計劃中的羊圈變成了一個25米邊長的正方形。然後,小歐拉很自信地對爸爸說:"現在,籬笆也夠了,面積也夠了。" 父親照著小歐拉設計的羊圈紮上了籬笆,100米長的籬笆真的夠了,不多不少,全部用光。面積也足夠了,而且還稍稍大了一些。父親心裡感到非常高興。孩子比自己聰明,真會動腦筋,將來一定大有出息。
父親感到,讓這么聰明的孩子放羊實在是及可惜了。後來,他想辦法讓小歐拉認識了一個大數學家伯努利。通過這位數學家的推薦,1720年,小歐拉成了巴塞爾大學的大學生。這一年,小歐拉13歲,是這所大學最年輕的大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