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名著手抄報
A. 走進名著手抄報
名著,是「具有推崇價值的有名的作品」。(《現代漢語詞典》)經典名著的價值在於典範語言的熏陶,在於心靈的滋養,在於對人類精神的終極關懷。
讓我們的孩子走近經典、閱讀名著,已經成為語文界、教育界、文化界乃至全社會的共同願望。1999年4月27日《人民日報》登載了「讓民族文化血脈相傳」的座談會紀要,季羨林、王元化、金庸、余秋雨等海內外專家學者一致認為,要搶救兒童記憶的黃金時代,實施中華古詩文誦讀工程,引導孩子閱讀經典名著。2001年,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增加了「關於優秀詩文背誦推薦篇目的建議」和「關於課外閱讀的建議」,建議主要包括了古今中外的經典名著。
小學生和經典名著的距離有多遠?余秋雨認為,幼小的心靈純凈空廓,由經典奠基可以激發他們一生的文化嚮往。別林斯基說過一句話:「你可以不必擔心孩子領悟了多少,你還應當竭力使孩子們盡量少領悟一些,但要多感受一些。」其實,當孩子們沉浸在閱讀經典名著中,臉頰紅紅、目光灼灼時,我們已無需多言,經典名著對於頭腦的啟迪自有其時,也自有其序。
小學階段經典名著的教學,主要的任務就是幫助孩子了解名著,引領孩子走近名著,激發孩子熱愛名著。我們應該把期待的目光放長遠一些,再長遠一些,一本經典名著不會也不能教會孩子學習語文,但它應當能溫暖他們的心靈,打開他們美好而又人道的感覺世界,激發他們心中溫柔的、微妙的感覺。
各種版本的小學語文課本中的經典名著都不多,並且都是節選改編的,這當然是考慮了種種原因,還有教材選文標准長期爭議不下又相互妥協的結果,本文暫且不論。但是,這僅有的幾篇經典名著的「影子」,應當成為我們小學語文教學的經典。比如:《赤壁之戰》、《草船借箭》、《三顧茅廬》、《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等。
小學階段經典名著教學的基本精神應該是:教與學全方位向名著開放。
教與學向名著的作者開放。名著的作者當然是名家,是一個文學名家、文化名家,認識名家就是一種素質、一種品位。名著的作者在孩子的心中,不僅僅是一個人,更是一個理想的化身、神秘的偶像,是點燃孩子心中對名著嚮往之火的一個易燃點。
教與學向名著的經典情節開放。小學語文課本中的名著都是節選改編的,孤立缺少聯系,單薄失去趣味。一次,我在教學《赤壁之戰》一文時,有學生問:「這個故事中原本有許多有趣、聰明的計謀,為什麼這里都沒有了?」原來他讀過《三國演義》,知道「反間計」、「連環計」、「苦肉計」等,認為閱讀原著要比讀課文更快樂、更有趣。於是,我就引導孩子們了解與「赤壁之戰」相關的三國故事,把他們帶入了《三國演義》的原著天地。
教與學向名著的人物開放。名著和名著中的人物是相映生輝的,沒有《西遊記》當然不會有孫悟空,因為孫悟空的橫空出世,《西遊記》更加熠熠生輝。學生對名著的喜愛主要表現在對名著人物的喜愛,對某個人物的喜愛之情往往會成為孩子搜尋名著、閱讀名著的主要動力,而對某個人物了解的多少又往往會成為小夥伴之間炫耀的資本。在《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一文的教學中,我們可以利用孩子從多種途徑獲得的《西遊記》知識,教學向孫悟空的「前塵」「後事」延伸,可以有效的激發孩子的求知慾和表現欲,並可轉化為對《西遊記》的閱讀欲。
教與學向名著的時代背景開放。名著是特定的時代、特定的背景下產生的,同時名著所講述的故事也是處在一定的時代背景中的,了解一點背景知識,有利於孩子理解故事,更能激勵孩子去探究名著。《赤壁之戰》的背景是:東漢末年,曹操消滅了袁紹、呂布,平定了北方,挾天子以令諸侯,欲於一舉統一中國,揮師南下……如何消滅袁紹、呂布?如何挾天子以令諸侯?會成為孩子心中一個急欲解開的謎。
教與學向名著的評論開放。名著評論大都成為了一門學問,浩瀚的《紅樓夢》評論成就了「紅學」的輝煌。名著評論是小學階段名著教學的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庫,開發和利用好這份資源,可以促進孩子們深入閱讀名著,打開孩子智慧的天窗。教學《孫悟空三大白骨精》後,向孩子們介紹幾種有代表性的「孫悟空」人物評論,啟發孩子自己去完成一份「我眼中的孫悟空」,既可以激發孩子閱讀《西遊記》的熱情,又是一次個性化閱讀的歷練。一段時間後發現,孩子們做的孫悟空評論不但觀點鮮明,也說的有理有據,而且圖文並茂。「孫悟空——『忠』的化身」、「機智勇敢的孫行者」、「貴人相助孫悟空」……
教與學向名著的經典因素開放。名著之所以成為經典,是因為有多種因素在不同的時期起著不同的作用,或相得益彰,或推波助瀾……這些經典因素主要包括一些或與名著的內容相關、或與名著的人物相關、或直接由名著而引發的經典詩文、民間諺語、優秀影視劇甚至經典游戲等。教學《三顧茅廬》,引入諸葛亮的《出師表》和杜甫的《蜀相》,是中國經典文化的集中熏陶;教學《赤壁之戰》,引入蘇軾的《念奴嬌 · 赤壁懷古》,是體驗赤壁之戰的另一種浪漫情懷;教學《孫悟空三大白骨精》,引導學生比較《大話西遊》,是對後現代主義的古典關懷……
名著大多歷時久遠,但是能夠成為經典,馨香彌久,又必定具備了其超時代的價值。正如史達爾夫人所說:「在日益發展的科學中,最後的一步是最驚人的一步;而文學藝術卻可以在最初的一次詩情迸發中達到以後無法超越的某種美。」(史達爾夫人:《論文學》,1986,人民文學出版社)在小學階段進行名著教學,帶領孩子從小在經典名著的殿堂里徜徉,是和在春日的陽光下與孩子們一起在草地上奔跑一樣充滿誘惑的事。
小學階段進行名著教學當然沒有中學、大學里學習名著那樣的繁瑣和精緻。教學的核心是幾個課時的課堂教學和為數不多的名著的「影子」,如果能做到課前讓孩子們邂逅名著,產生一見傾心之感;課中讓孩子們與名著相約,記下刻骨銘心之憶;課後讓孩子們能熱戀名著,對名著一往情深,那麼,從核心輻射出去的將是孩子的一生能與名著相伴。
B. 語文手抄報《名著伴我成長》的素材有哪些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海倫是不幸的,但她又是幸運的,正是因為有了知識,她才如此幸運。在她19個月失去視覺和聽覺後,就與這個世界失去了溝通,失去了聯系,這個的幼小生命不知道如何排譴與世隔絕的孤獨感,她古怪、粗暴、無禮,直至她的莎莉文老師走進了她的生活,教會她認字,才使她張開了心靈的眼睛,得以與人溝通。一接觸到了知識,孤獨的海倫意識到只有知識才能鋪就一條通向光明之路。當海倫感悟到「水」——這個她所認識的第一個字後,便開始了對知識、對世界強烈的渴求,開始了迫不及待地認字、閱讀,像一塊海綿不斷地從生命本身汲取知識。對知識的渴求,使她在常人難以想像的單調和枯燥中竟然學會了德語、拉丁語、法語等多國語言,閱讀了多部文學和哲學名著,吸取著那些偉人和智者的思想精髓。她把學習比做攀登奇山險峰,跌倒了再爬上去,每得到一點進步,就有一份鼓舞,逐漸看到更為廣闊的世界,直到璀璨的雲端、藍天的深處、希望的頂峰!這些知識,像一道道彩虹,點亮了海倫心中的燈,照亮了她的內心世界,也架起了海倫和這個世界溝通的橋梁!
名言:
只要朝著陽光,便不會看見陰影。
---海倫凱勒
面對光明,陰影就在我們身後。
--海倫凱勒
信心是命運的主宰。
--海倫凱勒
有時我想,要是人們把活著的每一天都看做是生命的最後一天該有多好啊!這就可能顯出生命的價值。
----海倫凱勒
世界上最好和最美的東西時看不倒也摸不到的……它們只能被心靈感受到。
——海倫凱勒
C. 如何出關於名著的手抄報
您好:
走進名著 閱讀經典
杭州市餘杭實驗小學 洪春幸
名著,是「具有推崇價值的有名的作品」。(《現代漢語詞典》)經典名著的價值在於典範語言的熏陶,在於心靈的滋養,在於對人類精神的終極關懷。
讓我們的孩子走近經典、閱讀名著,已經成為語文界、教育界、文化界乃至全社會的共同願望。1999年4月27日《人民日報》登載了「讓民族文化血脈相傳」的座談會紀要,季羨林、王元化、金庸、余秋雨等海內外專家學者一致認為,要搶救兒童記憶的黃金時代,實施中華古詩文誦讀工程,引導孩子閱讀經典名著。2001年,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增加了「關於優秀詩文背誦推薦篇目的建議」和「關於課外閱讀的建議」,建議主要包括了古今中外的經典名著。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祝好!
不懂建議重新提問,也可以追問。
D. 名著閱讀手抄報
這部書是台灣女作家成寒寫的。她通過這部書拜訪了全世界中外文學史上有名的經典作家的故居,她一個一個去推開這些故居的門,無論故居是在大都市還是在偏僻的小城市,她通過拍照抒發走訪這些地方的心靈感受,記錄下自己閱讀這些經典作家作品的體會,這本書的副標題是:「漫遊全世界作家的屋子」。她去過海明威的故居、惠特曼的故居、亂世佳人的博物館、伍爾芙的房子、格林兄弟——德國童話的故鄉、安徒生的故居、台北陽明山林語堂的故居、馬克·吐溫的故居、北京清華大學清華園朱自清寫荷塘月色的地方,還去過霍桑、福爾摩斯等偵探作家的故居。這樣的一個台灣女作家用自己的筆、自己的步子走向世界,在走向世界的過程中讓自己充滿了想像。你可能會說我們沒有條件走向世界,但是你可以走向中國、走出南京。
與此相類似,杭州學者陳星寫了《拜訪文學的故鄉》。這部書尤其對中小學語文老師和中小學生意義很大。作者是杭州人,沒有條件走向世界,就專門將中小學語文課本中間提到的作家一一進行了采訪,他去過的地方都很好。比如說去過老舍寫過的趵突泉,去過梁實秋寫過的青島棧橋,也去過白馬湖、魯迅在紹興的三味書屋、現在廈門大學邊上的南普陀寺、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長沙看楓葉的名勝——愛晚亭,所以拜訪文學的故鄉同樣讓這位作家走遍了中國,這部書由於和中小學語文課本之間形成了互動,很受師生的歡迎。
閱讀圖書,就是通往想像之路。活到老、讀到老、學到老是一個永恆的過程,閱讀可以了解用語言來表達的思想、表達的見識,閱讀可以通過文字讓你到達自己想去的地方、理想的地方,手捧書本閱讀是一種擴大學識的實踐,是一種人與人溝通、人與世界溝通的永遠的方式,所以閱讀圖書是值得推薦的第二種有益身心的愛好。
第三種有益身心的愛好是與我們開頭提到的話題相聯系——「瀏覽地圖」,通過瀏覽地圖與閱讀圖書相結合,你就可以游覽世界五洲的奇景。
第四種是「欣賞影劇」,它打開的人們的心靈之窗。
欣賞影劇有什麼好處?
除了這樣的閱讀之外,我還提倡不僅僅要看戲劇、電影、電視劇,還要在看的同時同步看原著,像《三國演義》在中央台首播的時候,我就又看了一遍原著,每天晚上放兩集,在這之前我會將原著看上幾回,看看編劇和導演如何改編《三國演義》的原著,導演如何「擺布」小說中間的任務和情節的,這樣一看就有一種現代媒體與傳統經典閱讀的互動和滲透,在閱讀和觀看中就會發生一種相當於化合反應的效果,讓你的收獲不僅僅多了一倍,也感覺到非凡享受。
看《水滸傳》也是如此。《水滸傳》中有幾個情節是非常熟悉的,比如第二十三回「景陽岡武松打虎」一段,那武松遇虎、打虎的時候,用的一系列動詞非常精彩,因為那是醉漢武松在打虎,他不是「三碗不過崗」而是連喝了十八碗,他見到老虎真的來了是用自己的酒力以求生的膽氣在跟老虎以性命相搏,連那些專門捕殺老虎的獵戶都是披著老虎皮,畏畏縮縮地躲在樹林子里頭,見到真老虎撒腿就逃跑…… 但電視劇里用很多剪輯鏡頭拼接在一起,讓我們根本感覺不到小說中的精彩文字給我們提供的緊張氣氛。通過比較你就知道電視劇至少對於《水滸傳》的這一情節的改變是不成功的,而小說原著的文字魅力無限。
此外還有潘金蓮第一次見到武松兄弟的時候是什麼感覺?潘金蓮想,你的哥哥都長得這個矬樣,你那弟弟大概陽剛不到哪裡去,所以起初對武二郎一點都沒有興趣。沒想到當他大郎帶著二郎進門的時候,她在樓上一看氣宇軒昂,跟他哥哥根本不是一個模子里出來的。小說緊緊抓住了潘金蓮的這一心理轉變,抓住了潘金蓮心靈的窗戶——眼神,抓住了由眼神指揮的整個臉部表情,這時候就有一系列臉部表情的細節特寫。當她看到武二郎進家門。原來是個又長又大的「人物」的時候,臉上是「堆下笑來」,不是「三分笑」,更不是「皮笑肉不笑」,然後就是一番熱情過火的表達好感的言語,一直到喝酒時光的「笑容可掬」……這時候,你會感覺到小說描寫人物的語言魅力真是無限的。
那麼,對這小說的改編有沒有到位?編劇編的、導演導的、演員演的有沒有到位?比較著讀就全都知道了。如我最喜歡看的第七回「魯智深倒拔垂楊柳」,他與開封大相國寺菜園子旁的潑皮鄰居們玩智商,彼此既鬥智又斗勇,小說在這里寫得很好看……可我們看到電視劇這一集的時候,輕巧地把這好題材放過去了,演魯智深的和演眾潑皮的都沒有到位,讓人感到真是遺憾。
E. 名著手抄報
《紅樓夢》
一部《紅樓夢》,說不盡,道不完,真可謂千古奇書!
《紅樓夢》在中國古代小說名著中聲名最著、流傳最廣,讀者最多,刊刻出版最為繁富,這部古典名著問世以來,評家蜂起,評說紛紜,理所當然形成一門顯學――紅學。人們還在不斷地出版《紅樓夢》、閱讀《紅樓夢》、研究《紅樓夢》,這就是這部古典文學名著的永恆魅力,這就是這部古典文學名著的不朽價值。南北國畫藝術大師,歷時兩年,精心創作350幅彩色國畫。畫家隨文配圖,或描摹情態、或表現場景,或濃墨泌灑,或工筆勾勒,藝術地再現了原著豐富的社會生活和生動的人物形象。
《西遊記》
吳承恩的神話小說《西遊記》,規模宏偉,情節曲折、語言生動,又運用了浪漫主義的創作手法,想像極其豐富,是我國古代小說中的瑰寶。《名家彩繪四大名著·西遊記》延請戴敦邦、趙宏本等40餘名畫壇名宿繪制240幅藝術含金量相當高的國畫,或豪放粗獷,或質朴秀麗,畫科有人、神、魔、怪、山、水、花、蟲、鳥、獸等多姿多彩,畫法則或工筆勾勒,或寫意揮灑,風格或豪放粗獷,或樸拙秀麗,技法上鉤勒、渲染、烘托、潑墨、淋漓盡致,多姿多彩地展現了小說中最精彩的場面。文以畫平添風采,畫借文獨具魅力,圖文相間,水乳交融。
《水滸傳》
施耐庵的小說《水滸傳》中有極其生動的生活場景,豐富多彩的人物形象,水滸108將身份不同,性情各異,是我國古代小說中的一朵奇葩。《名家彩繪四大名著·水滸傳》隨文融入293幅國畫,由戴郭邦、賀友直、陳白一等41位國畫名家聯袂繪制,眾畫家以妙手神筆繪就極具生動的生活場景,人物情節,惟妙惟肖,意韻深遠。
《三國演義》
在我國文學史上,也許還沒有一部作品能夠像《三國演義》那樣長時期地吸引如此眾多的讀者,幾百年來,她差不多被我們整個民族一代又一代地不停流傳,閱讀、可以說《三國演義》已經深深地紮根於我們民族生活的每個角落。《名家彩繪四大名著·三國演義》由戴郭邦、陳白一、戴宏海等35名丹青高手,以如椽彩筆繪就292幅國畫。各位畫家風格各異,流派紛呈,或工筆、如穿針引線,一絲不苟,或寫意,如行雲流水,一氣呵成,多姿多彩地展示了三國時期宏大的戰爭場面和從多的人物形象,達到了《三國演義》繪畫創作的頂峰,同時也展示了國畫這一中華未瑰寶的獨特風彩。尤其是其中一些膾炙人口的名篇章,如桃園結義、鳳儀亭、煮酒論英雄,三顧茅廬、千戰群儒、草船借箭、七擒孟獲等,精彩紛呈。
F. 名著閱讀手抄報資料
朝花夕拾:本書為魯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憶散文的結集,共十篇。前五篇寫於北京,後五篇寫於廈
門。最初以《舊事重提》為總題目陸續發表於《莽原》半月刊上。一九二七年七月,魯迅在
廣州重新加以編訂,並添寫《小引》和《後記》,改名《朝花夕拾》,於一九二八年九月由
北京未名社初版,列為作者所編的《未名新集》之一。一九二九年二月再版。一九三二年九
月第三版改由上海北新書局重排出版。書的封面為陶元慶所繪。
這十篇散文,是「回憶的記事」〔《三閑集·〈自選集〉自序》〕,比較完整地記錄了
魯迅從幼年到青年時期的生活道路和經歷,生動了描繪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畫面,是研究魯迅
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當時社會的重要藝術文獻。這些篇章,文筆深沉雋永,是中國現代散文
中的經典作品。
關於翻譯本書,魯迅在一九三四年四月十一日致增田涉信中說:「《朝花夕拾》如有出
版處所,譯出來也好,但其中有關中國風俗和瑣事太多,不多加註釋恐不易看懂,注釋一
多,讀起來又乏味了。」魯迅在一九三四年十二月二日致增田涉的信中,提到增田涉和佐藤
春夫合譯《魯迅選集》時說:「只有《藤野先生》一文,請譯出補進去,《范愛農》寫法較
差,還是割愛為好。」
本書中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藤野先生》、《范愛農》等篇被選入中學語文課
本。
G. 學語文,讀名著手抄報,高分懸賞!
H. 七年級語文名著導讀手抄報
為了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和綜合能力,並在此基礎上對語文課回本知識進行拓展,開闊答學生的知識視野,讓每個學生能盡情施展才華,2007年12月13日新源六中七年級語文備課組舉行語文《探索月球奧秘》手抄報比賽。
同學們從主題選定到排版設計,從構畫報頭到寫美術字,從板面美化到整體效果,都進行了精心的設計。本次活動參賽作品180餘件,指導教師7人。結果評出一、二、三等獎82名,並在校園內展覽。
通過此次活動,既培養了學生學習興趣和動手能力,又讓學生體驗到了學習的快樂和成功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