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斷句
A. 小學語文斷句規律
1. 意群停頓
句子可以按照它的意思和結構分成小段,這樣的小段就叫做意群。
在說話和朗讀時,意群的作用是:如果感到句子很長,一口氣說不下來,可以在意群和意群之間有一個很短的停頓(換氣)。正確的停頓應該在意群和意群之間。同一個意群內不應停頓。
語文長句停頓方法
意群之間的停頓不是固定的,而是靈活的。可以按照個人的需要,可停頓也可不停頓,可多停頓也可少停頓。
2. 句中上升
在一個長句子中,如果有許多重讀音節,按照降調的規律,應該逐個遞降。但由於重讀音節很多,聲音會越來越低,不論是自己還是別人,都會感到不舒服,聽起來會很單調,說到最後嗓音會低不下去。
因此,我們可以在句子中間選擇任何一個你認為重要的重讀音節,將嗓音提高,好像又開始了一個從高到低的遞降過程。我們把每一個從高到低的遞降過程的語調組合叫語調群。句中某個音節上升的現象叫做句中上升。
只有一個從高到低的語調群,聽起來比較單調。
有一個句中上升,因此就有了兩個從高到低的語調群。聽起來比較生動。
B. 語文怎樣斷句依據是什麼
一、通讀全文,弄懂大意
首先要正確判斷所要斷句的文體。如果是有故事情節的傳記文,就必須掌握它的大致情節、中心事件和人物間的關系;如果是議論說理文,就要明確這篇文章的論述中心,再根據中心進一步明確前後的邏輯關系。總之,斷句前,必須把所給文段通讀幾遍,盡可能把握篇章大意。
二、循序漸進,先易後難
在熟讀文段、把握文意的基礎上,先斷有把握的部分,後斷吃不準的部分。
三、藉助「特徵」,巧妙斷句
「特徵」即特殊詞語主要有兩類:一類是「曰」「雲」之類的動詞,一類是虛詞。尤其要注意虛詞,因為虛詞使用頻率高,語法功能強,藉助虛詞,能幫助我們准確斷句。
四、注意句式,輔助斷句
古人行文,好用整齊的句式,或排比,或對偶,或對稱。這種形式有時候可以幫助我們准確斷句
C. 語文斷句題
古人從不用標點斷句,都是自己斷句。純語感判斷,多接觸文言文自然自通其意。
斷句時,把下一句需斷句的段落從頭到尾看一遍,要知道裡面說些啥。如這一篇,是贊嘆他人文章寫得好的,那斷句時自然是看贊嘆之語怎麼斷。句中有些比較醒目的字眼,如「先……後……」,這自然就是一句。斷句你要找到連接詞,有了連接詞,再把前後相連即可成一句。如「而」、「則」、「以」之類的,這些字在句中的位置都是有明確位置的,表轉折、順承,根據句子意思判斷。
「先……後……」為一句,下一句以「慕」開頭,意為仰慕,仰慕的後面自然是要連接一個名詞性詞語,否則句義不完整,那「者」則是充當這個名詞性詞語,這一句就出來了,慕……者,仰慕……人。
下一句,「苟」字開頭,不好斷句,看到後面,出現了「以」,「以」後面是「學問」(名詞),以在名詞前通常作「用」譯,那就是「用學問來……」,而其前面有個「資」,用作動詞,這一句即可斷出。「資以學問」,翻譯時順序可倒轉為「以學問資」,用學問來幫助人。判斷出這一句,上一句也就不用斷了。
下一句,「則」字開頭,也不好判斷。繼續看後面,「古作者」作為一詞,「為」動詞,繼續往下,「古者」作為一詞,「遇」動詞,很明顯,這中間肯定得斷成兩句。咳咳,這兩句句型其實是一致的,動詞帶有被動用法,「不為」「不遇」,帶有不被……的意思,因此,這就出來了。「不為難到」,「不遇於世」。
打字打得好累……俺該寫作文,希望對你有幫助。。。額……
D. 語文 文言文斷句
文言文斷句技巧如下:
一、讀文段,通文意——文段休問長與短,熟讀精思是關鍵。內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動手把句斷。
拿到一篇沒有標點符號的古文,首先要通讀全文,反復鑽研,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遍數讀多了,其意義自然就理解了。然後根據文章的內容,先斷出幾個大的段落或層次,把確有把握的地方斷開來。具體來說,就是走「四步路」:
(1)先通讀全文,了解文意,分析情節。此時切勿動手標點,如一遍讀完不能理解,可連續讀上二至三遍,直至理解。
(2)根據文章的內容或層次,先斷出幾個大的段落或層次,此時注意句首、句末虛詞,這樣憑借段落、層次或句首、句末虛詞,把確有把握的地方斷開來。
(3)對每一段落或層次按照前後順序,從頭到尾地進行解剖,分出若干個句子,加上恰當的標點。
(4)通讀全文,進行檢查,對個別疑難之處,可根據上下文給以推斷。
E. 關於語文斷句
我覺得都可以啦,因為讀起來順口的話,肯定是可以/為師矣;
因為句子里每個字都是分別解釋的,並沒有連在一起的意思,所以嚴格來說應該每個字後面都可以可以拆開的。
估計專家的意思是「以為」中間省略了一個代詞,應該是「以他為師」。這么一來,「以為」連在一起比較好。
F. 語文斷句怎樣斷依據是什麼
一、通讀抄全文,弄懂大意
首先要正確襲判斷所要斷句的文體.如果是有故事情節的傳記文,就必須掌握它的大致情節、中心事件和人物間的關系;如果是議論說理文,就要明確這篇文章的論述中心,再根據中心進一步明確前後的邏輯關系.總之,斷句前,必須把所給文段通讀幾遍,盡可能把握篇章大意.
二、循序漸進,先易後難
在熟讀文段、把握文意的基礎上,先斷有把握的部分,後斷吃不準的部分.
三、藉助「特徵」,巧妙斷句
「特徵」即特殊詞語主要有兩類:一類是「曰」「雲」之類的動詞,一類是虛詞.尤其要注意虛詞,因為虛詞使用頻率高,語法功能強,藉助虛詞,能幫助我們准確斷句.
四、注意句式,輔助斷句
古人行文,好用整齊的句式,或排比,或對偶,或對稱.這種形式有時候可以幫助我們准確斷句
G. 語文文言文斷句技巧初中
給文言文斷句,傳統上稱之為「句讀」。明辨句讀,是閱讀古文最基本的能力。斷句的基礎在於對通篇文章的領會。因此斷句前先要通讀幾遍,力求對全文的內容有個大體的了解,將能斷開的先斷開,逐步縮小范圍,然後集中精力分析難斷句與上下文的聯系。在斷句時,還應注意文章的體裁、語言風格、句意的完整與否。標點的使用要合乎規范,和現代漢語標點的用法相同。加強誦讀,增強語感,對斷句標點有很大的幫助。除此之外,斷句大致還可以遵循如下幾條規律:(1)、找名詞(代詞),定句讀。和現代漢語一樣,文言文中名詞(代詞)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語和賓語,因此,找出文中反復出現的名詞或代詞,就基本上可以斷出句讀了。(2)、看虛詞,定句讀。古人寫文章,不用標點符號。他們明辨句讀,虛詞就成了重要標志。尤其是語氣詞和一些連詞的前後,往往是該斷句的地方。如:夫、蓋、凡、竊、清、敬等發語詞和表敬副詞,常常用在句首;也、矣、歟、焉、哉等語氣詞常常用在句尾;以、干、為、而、則等連詞常用在句中。根據這一特點,找出虛詞就有助於句讀。(3)、找頂真,定句讀。頂真是文言文中常見的形式。句子前後相承,前一句做賓語的詞,在後一句又作了主語。例如:「畏懼則存想,存想則目虛見。」(王充《訂鬼》)根據這一特點,我們也可以確定句讀。(4)、據排偶,定句讀。一排比、對偶、對稱是文言文中最常見的修辭方法。句式整齊,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語言上的一大特點。這一特點,又為斷句提供了方便。(5)、依總分,定句讀。文言文中,也往往有總分、分總的形式,據此也可以進行斷句。(6)、對話、引文定句讀。文言文中對話、引用常用「曰」、「雲」為標志,兩人對話,一般在第一次問答寫出人名,以後就只用「曰」而把主語省略。遇到對話時,應根據上下文判斷出問者、答者,明辨句讀。(7)、察反復,定句讀。反復,特別是間隔反復,也是文言文中常見的修辭方法。如《鄒忌諷齊王納諫》中,「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多次反復,這也為斷句提供了有力的幫助。
H. 語文句子斷句
語文句子斷句
文言文斷句,傳統上稱之為「句讀」。
明辨句讀,是閱讀古文最基本的能力。平時,我們就重視文言文的誦讀,目的就在於能通過熟讀培養文言文學習的語感。而文言文斷句的基礎在於對通篇文章的領會,因此誦讀就顯得尤為重要。碰到斷句篇段,不要急於答題,應當先誦讀這個篇段,通過誦讀,力求對全文的內容有個大體的了解,憑語感將能斷開的先斷開,逐步縮小范圍,然後再集中精力分析難斷處,遵循先易後難的原則。
找虛詞:
文言虛詞(特別是語氣詞),往往是該斷句的地方。
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提到:「至於夫惟蓋故者,發端之首唱,之而於以者,乃札札句之舊體,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文言文中常見放在句首的發語詞有:夫、蓋、焉、惟、斯等等;放在句尾的語氣詞有:也、矣、乎、哉、與(歟)、焉、耶(邪)等等;出現在句中的虛詞有:於、為、則、而、以等等。當然,還有些復音虛詞(包括一些復句中的關聯詞)也是我們的好「幫手」。它們大體上都位於一句話的開頭,這些詞前一般要斷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於是、雖然、至於、是故、向使、縱使等等。
例〔1〕:於是余有嘆焉∕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禪山記》)
我們通過熟讀語段可知,本語段中可置於句末的虛詞有:焉、也、焉、也;置於句首的有:夫;分句首的有:以、則、則、而、而、故。這一語段,共有18處標點,可依據虛詞來斷句的就有11處之多,如果不考慮中間兩處並列詞語「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與「奇偉∕瑰怪∕非常之觀」,這道斷句題基本上可以根據找虛詞的方法一次性解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