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語數英語 » 語文論語

語文論語

發布時間: 2021-08-23 17:11:03

⑴ 初中語文論語十則

  1. 第一則:為人處事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 第二則:為人處事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學而》

  3. 第三則:學習方法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4. 第四則:學習與思考的辯證關系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5. 第五則:學習態度
    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6. 第六則:學習態度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7. 第七則:學習態度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 第八則:修身做人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9. 第九則:修身做人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10. 第十則:修身做人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⑵ 初中課文《論語十則》

答案如下: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

白話譯文:孔子說:"學習並且按時地去復習,不也很快樂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很高興嗎?別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氣,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2.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為(wèi)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chuán)不習乎?」

白話譯文: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盡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誠,誠實呢? 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復習過了呢? "

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白話譯文:孔子說:「復習學過的知識,可從中獲得新的見解與體會,憑借這點就可以當老師了。」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白話譯文:孔子說:「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只是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疑惑而無所得。」

5.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zhì)也。」

白話譯文:孔子說:「仲由啊,讓為師教導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聰明的。」

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白話譯文:孔子說:「看見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備的人)就向他學習,希望能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沒有和他一樣的缺點,有要改正。」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白話譯文: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為我的老師的人,要選擇他們的長處 來學習,如果看到他們的缺點要反省自己有沒有像他們一樣的缺點,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白話譯文:曾子說:「有抱負的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或責任),路途又很遙遠。把實現『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直到死才停止,這不也是很遙遠嗎?」

9.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白話譯文:孔子說:"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節,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後落葉的。"

10.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白話譯文:子貢問道:"有沒有可以終身奉行的一個字呢? 」孔子說:「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喜歡的事物,不要強行加於別人身上。」

這些句子出自春秋戰國時期·孔子所著的《論語》

(2)語文論語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東漢永平元年(58年)徐防上書雲「發明章句,始於子夏」,是漢人於七十子重子夏,故以《毛詩》直承子夏。

清代學者崔述則對《論語》的成書提出不同看法,他注意到今本《論語》前後十篇在文體和稱謂上存在差異,前十篇記孔子答定公、哀公之問,皆變文稱「孔子對曰」,以表示尊君。

《論語》的作者中當然有孔子的學生。《論語》的篇章不但出自孔子不同學生之手,而且還出自他不同的再傳弟子之手。這裡面不少是曾參的學生的記載。像《泰伯篇第八》的第一章:「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雲,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

又如《子張篇第十九》:「子夏之門人問交於子張。子張曰:『子夏雲何?』對曰:『子夏曰: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張曰:『異乎吾所聞: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賢歟,於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歟,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這一段又像子張或者子夏的學生的記載。

作者簡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即孔丘,字仲尼,出生於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濟寧市曲阜市尼山鎮境內),東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

孔子的祖上是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的貴族,先祖是商朝開國君主商湯。周初三監之亂後,為了安撫商朝的貴族及後裔,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紂王之兄微子啟於商丘建立宋國,奉殷商祀。微子啟死後,其弟微仲即位,微仲是孔子的十五世祖。

六世祖得孔氏,是為孔父嘉。孔父嘉是宋國大夫,曾為大司馬,封地位於宋國栗邑,後來在宮廷內亂中被太宰華督所殺。

⑶ 語文《論語》

他這個人,發憤用功,連吃飯都忘了,快樂得把一切憂慮都忘了,連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
形容讀書專心,心無旁騖

⑷ 《論語》語文

並且和時常

⑸ 關於語文論語

1.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智慧啊!
2.好品德啊,顏回!吃的是一小筐飯, 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窮陋的小房中,別人都受不了這種貧苦,顏回卻仍然不改變向道的樂趣。賢德啊,顏回!」
3.孔子說:「年青人為什麼不學習《詩》呢?《詩》可以觸發人們的感情志意,可以考察社會政治和人心的得失,可以團結人,可以抒發怨憤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遠可以侍奉國君;還可以多認識鳥獸草木的名稱。」

⑹ 初中課文論語十二則

如下: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

(6)語文論語擴展閱讀:

《論語》既是語錄體又是若干斷片的篇章集合體。這些篇章的排列不一定有什麼道理;就是前後兩章間,也不一定有什麼關聯。而且這些斷片的篇章絕不是一個人的手筆。《論語》一書,篇幅不多,卻出現了不少次的重復的章節。

其中有字句完全相同的,如「巧言令色鮮矣仁」一章,先見於《學而篇第一》,又重出於《陽貨篇第十七》;「博學於文」一章,先見於《雍也篇第六》,又重出於《顏淵篇第十二》。

又有基本上是重復只是詳略不同的,如「君子不重」章,《學而篇第一》多出十一字,《子罕篇第九》只載「主忠信」以下的十四個字;「父在觀其志」章,《學而篇第一》多出十字,《里仁篇第四》只載「三年」以下的十二字。

還有一個意思,卻有各種記載的,如《里仁篇第四》說:「不患莫己知,求可為也。」《憲問篇第十四》又說:「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衛靈公篇第十五》又說:「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如果加上《學而篇第一》的「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便是重復四次。這種現象只能作一個合理的推論:孔子的言論,當時弟子各有記載,後來才匯集成書。所以《論語》一書絕不能看成某一個人的著作。

《論語》的作者中當然有孔子的學生。《論語》的篇章不但出自孔子不同學生之手,而且還出自他不同的再傳弟子之手。這裡面不少是曾參的學生的記載。像《泰伯篇第八》的第一章:「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雲,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

⑺ 關於語文《論語》的!

⑴學而時習之( 表並列)
(2)擇其善者而從之( 表承接)
(3)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表轉折)
⑷溫故而知新( 表承接)
⑸學而不思則罔( 表轉折)
希望可以幫到你!

⑻ 語文論語

【原文】
4•1 子曰:「里仁為美(1),擇不處仁(2),焉得知(3)?」
【注釋】
(1)里仁為美:里,住處,借作動詞用。住在有仁者的地方才好。
(2)處:居住。
(3)知:音zhì,同智。
【譯文】
孔子說:「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選擇的住處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麼能說你是明智的呢?」
【評析】
每個人的道德修養既是個人自身的事,又必然與所處的外界環境有關。重視居住的環境,重視對朋友的選擇,這是儒家一貫注重的問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與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耳濡目染,都會受到仁德者的影響;反之,就不大可能養成仁的情操。
【原文】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1),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2),知者利仁。」
【注釋】
(1)約:窮困、困窘。
(2)安仁、利仁:安仁是安於仁道;利仁,認為仁有利自己才去行仁。
【譯文】
孔子說:「沒有仁德的人不能長久地處在貧困中,也不能長久地處在安樂中。仁人是安於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則是知道仁對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評析】
在這章中,孔子認為,沒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長久地處在貧困或安樂之中,否則,他們就會為非作亂或者驕奢淫逸。只有仁者安於仁,智者也會行仁。這種思想是希望人們注意個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環境下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氣節。
【原文】
4•3 子曰:「唯仁者能好(1)人,能惡(2)人。」
【注釋】
(1)好:音hào,喜愛的意思。作動詞。
(2)惡:音wù,憎惡、討厭。作動詞。
【譯文】
孔子說:「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愛人和恨人。」
【評析】
儒家在講「仁」的時候,不僅是說要「愛人」,而且還有「恨人」一方面。當然,孔子在這里沒有說到要愛什麼人,恨什麼人,但有愛則必然有恨,二者是相對立而存在的。只要做到了「仁」,就必然會有正確的愛和恨。
【原文】
4•4 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
【譯文】
孔子說:「如果立志於仁,就不會做壞事了。」
【評析】
這是緊接上一章而言的。只要養成了仁德,那就不會去做壞事,即不會犯上作亂、為非作惡,也不會驕奢淫逸、隨心所欲。而是可以做有益於國家、有利於百姓的善事了。
【原文】
4•5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譯文】
孔子說:「富裕和顯貴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就不會去享受的;貧窮與低賤是人人都厭惡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去擺脫它,就不會擺脫的。君子如果離開了仁德,又怎麼能叫君子呢?君子沒有一頓飯的時間背離仁德的,就是在最緊迫的時刻也必須按照仁德辦事,就是在顛沛流離的時候,也一定會按仁德去辦事的。」
【評析】
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觀。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這一段內容,似乎孔子主張人們只要仁、義,不要利、欲。事實上並非如此。任何人都不會甘願過貧窮困頓、流離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貴安逸。但這必須通過正當的手段和途徑去獲取。否則寧守清貧而不去享受富貴。這種觀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價值。這一章值得研究者們仔細推敲。
【原文】
4•6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譯文】
孔子說:「我沒有見過愛好仁德的人,也沒有見過厭惡不仁的人。愛好仁德的人,是不能再好的了;厭惡不仁的人,在實行仁德的時候,不讓不仁德的人影響自己。有能一天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實行仁德上嗎?我還沒有看見力量不夠的。這種人可能還是有的,但我沒見過。」
【評析】
孔子特別強調個人道德修養,尤其是養成仁德的情操。但當時動盪的社會中,愛好仁德的人已經不多了,所以孔子說他沒有見到。但孔子認為,對仁德的修養,主要還是要靠個人自覺的努力,因為只要經過個人的努力,是完全可以達到仁的境界的。

網路文庫里搜一搜即可。

⑼ 語文論語問題

《論語·憲問》中講「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錢穆認為,公平無私就是直;清代大儒認為,「直」就是不壓抑自己的怨氣,否則可能最終會爆發或者一輩子憋屈。以直報怨,既不是要你以德報怨,也不是要你以怨報怨,而是要你順自己的心。我心裡不能忘記那怨恨,那我就按照法律規定起訴他、制裁他;如果我心裡放下了怨恨,只要不是罪大惡極,那我可以選擇原諒他,這也是直道。
忠恕之道,「忠」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恕」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萬事都忠於自己,再將心比心,用對待自己的態度,來對待別人。我想要的,努力幫助別人也得到。我不想要的,不把它加之於別人。
孔子的「忠恕」思想是首先忠於自己、做好自己,再推及他人。其中忠就是不自欺,也不欺人。這與公平無私之「直」是相統一的。

熱點內容
2017年四川數學卷 發布:2025-05-18 00:16:14 瀏覽:719
中國社會科學院暑期 發布:2025-05-17 23:31:35 瀏覽:687
簡單廣場舞教學 發布:2025-05-17 20:37:48 瀏覽:13
二級學科博士點 發布:2025-05-17 19:10:15 瀏覽:125
永興教師招聘 發布:2025-05-17 19:10:15 瀏覽:664
高中教師資格證考試用書 發布:2025-05-17 16:29:17 瀏覽:52
小學教師的條件 發布:2025-05-17 16:21:01 瀏覽:419
教育學教育心理學題庫 發布:2025-05-17 16:14:16 瀏覽:819
夏威夷群島地理位置 發布:2025-05-17 16:10:46 瀏覽:949
奴隸老師漫畫全集 發布:2025-05-17 16:01:34 瀏覽: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