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歷史
1. 計算機的發展歷史
1920~1930
1924年2月:IBM,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公司成立。
1930~1940
1935: IBM推出IBM 601機。這是一台能在一秒鍾算出乘法的穿孔卡片計算機。這台機器無論在自然科學還是在商業意義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大約造了1500台。
1937: 英國劍橋大學的Alan M. Turing (1912-1954)出版了他的論文,並提出了被後人稱之為"圖靈機"的數學模型。
1937: BELL試驗室的George Stibitz展示了用繼電器表示二進制的裝置。盡管僅僅是個展示品,但卻是第一台二進制電子計算機。
1938: Claude E. Shannon 發表了用繼電器進行邏輯表示的論文。
1938: 柏林的Konrad Zuse 和他的助手們完成了一個機械可編程二進制形式的計算機,其理論基礎是Boolean代數。後來命名為Z1。它的功能比較強大,用類似電影膠片的東西作為存儲介質。可以運算七位指數和16位小數。可以用一個鍵盤輸入數字,用燈泡顯示結果。
1939年1月1日: 加利福尼亞的David Hewlet和William Packard 在他們的車庫里造出了Hewlett-Packard計算機。名字是兩人用投硬幣的方式決定的。包括兩人名字的一部分。
1939年11月: 美國John V. Atanasoff和他的學生Clifford Berry 完成了一台16位的加法器,這是第一台真空管計算機。
1939: 二次世界大戰的開始,軍事需要大大促進了計算機技術的發展。
1939: Zuse和Schreyer開始在他們的Z1計算機的基礎上發展Z2計算機。並用繼電器改進它的存儲和計算單元。但這個項目因為Zuse服兵役被中斷了一年。
1939/1940: Schreyer利用真空管完成了一個10位的加法器,並使用了氖燈做存儲裝置。
1940~1950
1940年1月: Bell實驗室的Samuel Williams和Stibitz製造成功了一個能進行復雜運算的計算機。大量使用了繼電器,並借鑒了一些電話技術,採用了先進的編碼技術。
1941夏季: Atanasoff和學生Berry完成了能解線性代數方程的計算機,取名叫"ABC"(Atanasoff-Berry Computer),用電容作存儲器,用穿孔卡片作輔助存儲器,那些孔實際上是"燒"上的。時鍾頻率是60HZ,完成一次加法運算用時一秒。
1941年12月: 德國Zuse製作完成了Z3計算機的研製。這是第一台可編程的電子計算機。可處理7位指數、14位小數。使用了大量的真空管。每秒鍾能作3到4次加法運算。一次乘法需要3到5秒。
1943: 1943年到1959年時期的計算機通常被稱作第一代計算機。使用真空管,所有的程序都是用機器碼編寫,使用穿孔卡片。典型的機器就是:UNIVAC。
1943年1月: Mark I,自動順序控制計算機在美國研製成功。整個機器有51英尺長,重5噸,75萬個零部件,使用了3304個繼電器,60個開關作為機械只讀存儲器。程序存儲在紙帶上,數據可以來自紙帶或卡片閱讀器。被用來為美國海軍計算彈道火力表。
1943年4月: Max Newman、Wynn-Williams和他們的研究小組研製成功"Heath Robinson",這是一台密碼破譯機,嚴格說不是一台計算機。但是其使用了一些邏輯部件和真空管,其光學裝置每秒鍾能讀入2000個字元。同樣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1943年9月 : Williams和Stibitz完成了"Relay Interpolator",後來命名為"Model II Relay Calculator"。這是一台可編程計算機。同樣使用紙帶輸入程序和數據。其運行更可靠,每個數用7個繼電器表示,可進行浮點運算。
1943年12月: 最早的可編程計算機在英國推出,包括2400個真空管,目的是為了破譯德國的密碼,每秒能翻譯大約5000個字元,但使用完後不久就遭到了毀壞。據說是因為在翻譯俄語的時候出現了錯誤。
1946: ENIAC (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和 Computer): 第一台真正意義上的數字電子計算機。開始研製於1943年,完成於1946年。負責人是John W. Mauchly和J. Presper Eckert。重30噸,18000個電子管,功率25千瓦。主要用於計算彈道和氫彈的研製。
三、晶體管計算機的發展
真空管時代的計算機盡管已經步入了現代計算機的范疇,但其體積之大、能耗之高、故障之多、價格之貴大大制約了它的普及應用。直到晶體管被發明出來,電子計算機才找到了騰飛的起點,一發而不可收……
1947: Bell實驗室的William B. Shockley、 John Bardeen和Walter H. Brattain.發明了晶體管,開辟了電子時代新紀元。
1949: EDSAC:劍橋大學的Wilkes和他的小組建成了一台存儲程序的計算機。輸入輸出設備仍是紙帶。
1949: EDVAC (electronic discrete variable computer):第一台使用磁帶的計算機。這是一個突破,可以多次在其上存儲程序。這台機器是John von Neumann提議建造的。
1949: "未來的計算機不會超過1.5噸。"這是當時科學雜志的大膽預測。
1950~1960
1950: 軟磁碟由東京帝國大學的Yoshiro Nakamats發明。其銷售權由IBM公司獲得。開創存儲時代新紀元。
1950: 英國數學家和計算機先驅Alan Turing說:計算機將會具有人的智慧,如果一個人和一台機器對話,對於提出和回答的問題,這個人不能區別到底對話的是機器還是人,那麼這台機器就具有了人的智能。
1951: Grace Murray Hopper完成了高級語言編譯器。
1951: Whirlwind:美國空軍的第一個計算機控制實時防禦系統研製完成。
1951: UNIVAC-1:第一台商用計算機系統。設計者:J. Presper Eckert 和John Mauchly。被美國人口普查部門用於人口普查,標志著計算機的應用進入了一個新的、商業應用的時代。
1952: EDVAC (Electronic Discrete Variable Computer):由Von Neumann領導設計並完成。取名:電子離散變數計算機。
1953: 此時世界上大約有100台計算機在運轉。
1953: 磁芯存儲器被開發出來。
1954: IBM的John Backus和他的研究小組開始開發 FORTRAN (FORmula TRANslation),1957年完成。是一種適合科學研究使用的計算機高級語言。
1956: 第一次有關人工智慧的會議在Dartmouth 學院召開。
1957: IBM開發成功第一台點陣列印機。
1957: FORTRAN 高級語言開發成功。
2. 簡述計算機的發展史
1889年,美國科學家赫爾曼·何樂禮研製出以電力為基礎的電動製表機,用以儲存計算資料。
1930年,美國科學家范內瓦·布希造出世界上首台模擬電子計算機。
1946年2月14日,由美國軍方定製的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電子數字積分計算機」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問世了。
1971年世界上第一台微處理器在美國矽谷誕生,開創了微型計算機的新時代。應用領域從科學計算、事務管理、過程式控制制逐步走向家庭。
隨著物理元、器件的變化,不僅計算機主機經歷了更新換代,它的外部設備也在不斷地變革。比如外存儲器,由最初的陰極射線顯示管發展到磁芯、磁鼓,以後又發展為通用的磁碟,現又出現了體積更小、容量更大、速度更快的只讀光碟(CD—ROM)。
(2)計算機歷史擴展閱讀:
計算機的主要特點:
1、運算速度快
計算機內部電路組成,可以高速准確地完成各種算術運算。當今計算機系統的運算速度已達到每秒萬億次,微機也可達每秒億次以上,使大量復雜的科學計算問題得以解決。
2、計算精確度高
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尖端科學技術的發展,需要高度精確的計算。計算機控制的導彈之所以能准確地擊中預定的目標,是與計算機的精確計算分不開的。
3、邏輯運算能力強
計算機不僅能進行精確計算,還具有邏輯運算功能,能對信息進行比較和判斷。計算機能把參加運算的數據、程序以及中間結果和最後結果保存起來,並能根據判斷的結果自動執行下一條指令以供用戶隨時調用。
4、存儲容量大
計算機內部的存儲器具有記憶特性,可以存儲大量的信息,這些信息,不僅包括各類數據信息,還包括加工這些數據的程序。
5、自動化程度高
由於計算機具有存儲記憶能力和邏輯判斷能力,所以人們可以將預先編好的程序組納入計算機內存,在程序控制下,計算機可以連續、自動地工作。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計算機
3. 計算機的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各階段的主要特徵是什麼
一共有四個發展階段:
第一代計算機特徵是採用電子管作為主要元器件
第二代計算機 特徵是採用晶體管作為主要器件
第三代計算機 特徵是半導體中小規模集成電路
第四代計算機 特徵是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
電子管(第一階段)-晶體管(第二階段)--中小規模集成電路(第三階段)--大規模及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第四階段)--智能(第五階段)
(3)計算機歷史擴展閱讀:
計算機(computer)俗稱電腦,是現代一種用於高速計算的電子計算機器,可以進行數值計算,又可以進行邏輯計算,還具有存儲記憶功能。是能夠按照程序運行,自動、高速處理海量數據的現代化智能電子設備。
由硬體系統和軟體系統所組成,沒有安裝任何軟體的計算機稱為裸機。可分為超級計算機、工業控制計算機、網路計算機、個人計算機、嵌入式計算機五類,較先進的計算機有生物計算機、光子計算機、量子計算機等。
人和計算機交流信息使用的語言稱為計算機語言或稱程序設計語言。計算機語言通常分為機器語言、匯編語言和高級語言三類。如果要在計算機上運行高級語言程序就必須配備程序語言翻譯程序(下簡稱翻譯程序)。翻譯程序本身是一組程序,不同的高級語言都有相應的翻譯程序。翻譯的方法有兩種:
一種稱為「解釋」。早期的BASIC源程序的執行都採用這種方式。它調用機器配備的BASIC「解釋程序」,在運行BASIC源程序時,逐條把BASIC的源程序語句進行解釋和執行,它不保留目標程序代碼,即不產生可執行文件。這種方式速度較慢,每次運行都要經過「解釋」,邊解釋邊執行。
另一種稱為「編譯」,它調用相應語言的編譯程序,把源程序變成目標程序(以.OBJ為擴展名),然後再用連接程序,把目標程序與庫文件相連接形成可執行文件。盡管編譯的過程復雜一些,但它形成的可執行文件(以.exe為擴展名)可以反復執行,速度較快。運行程序時只要鍵入可執行程序的文件名,再按Enter鍵即可。
對源程序進行解釋和編譯任務的程序,分別叫作編譯程序和解釋程序。如FORTRAN、COBOL、PASCAL和C等高級語言,使用時需有相應的編譯程序;BASIC、LISP等高級語言,使用時需用相應的解釋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