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歷史
歷史唯物主義同時還承認個人在一定歷史條件下能夠影響歷史進程。
①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和個人的作用:個人的社會活動都對歷史起作用。歷史的最終結果是從個人意志的相互沖突中產生出來的。個人的意志目的只能融合在推動社會發展的「合力」中,「合力」歸根結底反映的是經濟的必然性,因此不能認為個人的意志等於零。社會歷史是合乎規律地向前發展,有它的必然性。個人的作用相對於這種必然性來說,是一種偶然性,但它又是這種必然性的表現和補充,歷史人物的成敗歸根結底取決於他的思想行動是否符合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
②傑出人物在歷史上的作用:重大影響與積極作用。
列寧說:「歷史上任何一個階級,如果不能推舉出自己善於組織運動好而領導運動的政治領袖和先進代表,就不可能取得統治地位。」傑出人物提出的先進思想能夠成為社會變革的先導,傑出人物起到實現社會變革的組織者和領導者的作用(即領導者的倡導和組織作用)。此外,一些剝削階級的代表,一方面是人民的統治者、壓迫者和剝削者,但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社會發展的趨勢,他們利用既得權力在某些方面滿足當時社會的需要,對社會歷史的發展也起了不同程度的推動作用。
③無產階級領袖的作用。
無產階級領袖的偉大歷史功績是以往任何傑出人物都無法比擬的。無產階級革命的客觀要求,需要而且必然造就出自己的領袖集團,沒有本階級的革命政黨和領袖,革命是不可能成功的。無產階級領袖不只是一個人,而是一批人,是領袖集體。無產階級的歷史地位和歷史使命,規定了無產階級領袖不同於其他階級領袖的特點,他們是人民的公僕,善於正確反映和集中無產階級和人民群眾的願望和要求,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具有最廣大的群眾基礎。當然,無產階級領袖也有自己的歷史局限性。
④正確理解個人的作用,反對個人崇拜。
反對個人崇拜是馬克思主義的一項基本原則,個人崇拜是唯心史觀的一種表現,是舊社會留下來的腐朽遺產,無產階級的革命勝利後,不可能在短期內完全消除它的影響。
B. 個人歷史怎麼寫
基本情況(個人情況,學歷,畢業時間、院校,愛好、特長,聯系方式)
教育情況(主修課程(最高學歷),選修課,證書)
語言能力(英語、普通話)
計數機水平()
其他技能(駕駛證等)
培訓經歷(比如:人力資源師培訓等)
獲獎情況(一等獎等)
社會實踐情況(×××實習)
C. 個人與社會的歷史起源
馬克思主義產生以前的思想家們,往往從兩個相反的角度認識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
一種是把個人看做歷史的起點,宣揚英雄創造歷史的唯心史觀。他們片面地強調個人的作用,主張脫離社會的個人自由和個人發展,反對社會對個人的任何限制和約束。另一種則完全否認個人的作用,抽象地強調社會的存在,要求人們完全放棄一切個人的慾望,服從剝削階級統治的社會對個人的壓迫和奴役。唯物史觀認為,從人類的歷史發展看,人與動物的最終分離,是與社會的出現相一致的。個人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社會,個人只能存在於人類社會之中,「人的本質並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18頁)。每個現實的人生存所需的一切,只有通過社會才能取得,而且人的才能、知識和經驗本身也是社會所造成的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的產物。同時,社會的發展,又是通過所有個人的集體努力而實現的,一切個人活動的總和構成社會的整體運動及其成就。個人與社會的尖銳對立,本質上是由生產資料私有製造成的。
在道德問題上,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集中地表現為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之間的關系。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產生以前的道德理論往往建立在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相對立的基礎上。在一些倫理學家看來,個人利益是一切罪惡的根源,他們主張禁慾主義,認為人們為了社會或他人的利益,應該放棄個人一切現實的物質利益,以求得道德上的完善。另一些倫理學家則把個人利益看作是人類行為的唯一動機,主張極端利己主義,認為社會利益是無足輕重的,美德只是以他人幸福為自己幸福的藝術,一切有道德的行為,都是實現個人利益的一種手段。這兩種觀點本質上都與剝削階級的利益和偏見相聯系。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確立,從根本上消除了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對立的社會根源。在社會主義社會里,社會利益是個人利益的基礎,社會利益與個人利益從總體上說是一致的。在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看來,如果社會利益得不到保障,最終必然會影響到每個人的個人利益。同時,社會的利益又是靠所有個人自覺的、創造性的勞動來保證的。正是千千萬萬個人的活動,匯集成一種改造世界的巨大力量,推動了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的迅速發展。一個人行為的道德價值,就看他在肯定社會利益與個人利益相聯系的基礎上,能否為社會的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
D. 個人歷史的介紹
《個人歷史》是2010年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美)格雷厄姆。這是美國新聞界的「第一夫人」、《華盛頓郵報》女總裁凱瑟琳·格雷厄姆唯一一部個人自傳。《財富》雜志推薦的75本必讀書之一,「普利策傳記獎」獲獎圖書。講述了一位被迫闖入新聞界的女性如何成就《華盛頓郵報》的報業傳奇,一部濃縮了美國新聞史和社會發展史的生動教科書。凱瑟琳·格雷厄姆想(通過這本書)審視自己的人生,因為她的人生包含著太多出乎意料和不可復制的內容。在這部作品裡,凱瑟琳·格雷厄姆,這位率領《華盛頓郵報》度過五角大樓文件和水門事件等危機時刻的女性,講述了她自己的故事——這個故事因其所涉及的諸多事件以及講述過程本身所體現的勇氣、坦誠和高尚品格而顯得非比尋常。
E. 求救,個人歷史陳述怎麼寫
如果要申請UC Berkeley的研究生院的話,那麼,除了其它材料之外,申請者還會被要求遞交兩份關鍵性材料,一份是「目的陳述」(Statement of Purpose),另一份是「個人歷史陳述」(Personal Statement of History)。更重要的是,申請規定中特別說明,一份材料中的內容不能重復(plicate)另一份材料中的內容。
關於「目的陳述」的寫作要求,UC Berkeley是這么規定的:
UC Berkeley Statement of Purpose: Please describe your aptitude and motivation for graate study in your area of specialization, including your preparation for this field of study, your academic plans or research interests and experiences in your chosen area of study, and your future career goals. Please be specific about why the University would be a good intellectual fit for you.
關於「個人歷史陳述」,其寫作要求如下:
UC Berkeley Personal Statement of History: The Personal Statement of History is required to be considered for university fellowships. This statement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your financial support application. Please note that the Personal Statement should not plicate the Statement of Purpose. Please provide a statement about how your personal history or experiences have influenced your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and future goals. This statement can include a discussion of ecational and cultural opportunities or of circumstances that deprived you of these; family background; economic circumstances; special interests and abilities; and community or social service involvement, especially as they intersect your academic goals and intellectual pursuits.
初次接觸到這樣的申請規定,很多中國學生可能會抓狂,甚至崩潰,因為寫一篇「目的陳述」已屬不易,還要寫另一篇同等分量與篇幅的「個人歷史陳述」,沒有鋼鐵般的意志,就只能是一種 mission impossible了。但是,像UC Berkeley這樣一些既要求「目的陳述」又要求「個人歷史陳述」的學校,大多是一些絕對頂尖的名校。即使其標准更高、要求更嚴,申請者為了成為夢寐以求的世界頂級大學的一員,即使掉幾層皮,也得硬著頭皮上。
實際上,「個人歷史陳述」的寫作,相對要容易些,因為它主要要求申請人敘述自己的成長歷程,說明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專業性和學術性要求不高。 正如UC Berkeley的寫作要求所示,申請者需「描述個人的成長歷程與重要的成長經歷,這些經歷如何影響了你的學術發展及未來的目標。 陳述中可以包含對各種教育和文化機會的討論,以及對你成長的環境條件的討論,這些環境條件如何剝奪了你的教育與文化機會。你還可以討論家庭背景、經濟條件、特殊的興趣與能力、社區服務或社會服務,尤其要說明這些因素是如何契合(intersect)你的學術目標,並對你的學術追求產生影響。」
但是,很多中國學生可能還是會覺得納悶,為什麼「個人歷史陳述」會涉及到「文化機會」、「經濟條件」、「環境因素」,以及「學習機會和文化機會的剝奪」等諸多陌生的概念呢?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當然與「個人歷史陳述」所要達到的目的相關。首先,眾所周知,美國存在著大量弱勢群體,包括少數民族族群(ethnic group),以及白人社會中的寒門子弟。為了促進不同族群和不同社會層級(social strata)之間的融合,整個美國社會倡導多元價值趨向,而美國的高等學府則成為實踐這一價值的先驅。「個人歷史陳述」所要考察的,就是在弱勢群體中有哪些有志向、有抱負的弱勢群體的子弟,盡管在單親家庭中出生長大,盡管缺吃少穿,盡管 neighborhood 充斥著毒品與暴力,但仍矢志不渝地堅持「知識改變命運」信念,排除不利的外部環境條件的干擾,千方百計地追求知識,利用任何看利用的機會進行學習,並在文化上對不同族群的價值觀、思想與行為模式、乃至宗教信仰形成寬容和理解的心態,致力於不同族群之間的跨文化交流與融合,促進社會和諧,並最終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
在美國各大學的招生委員會看來,這樣的年輕人,才是有出息的。即使他們家境貧寒,學習成績略為遜色,也應該獲得平等的高等教育機會。只要admissions officers發現種類人才,就會毫不猶豫地為其提供豐厚的獎學金,使他們獲得良好的教育,幫助他們成為未來社會的棟梁之材,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良性發展。總之,「個人歷史陳述」所要考察的, 是申請人做出了哪些不畏堅難困苦的努力,從逆境中奮發崛起,刻苦拼搏,立志不僅要通過知識改變個人命運,而且還要服務於社會。
其次,廣而言之,任何一個年輕人都永遠不可能一帆風順。真正有出息的年輕學子,都應該是那些面臨過這樣那樣嚴峻的挑戰,進行過不屈不撓的拼搏,為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而奮斗過的人。既然美國大學的申請是面向全球有志青年的,那麼,招生官員們希望能在大量申請者遞交的這份關於個人成長歷程的文書中,讀到某些感人的個人奮斗故事,並從中挑選他們所喜歡的並有成才潛質的人。
但是,話又說回來,畢竟,這份「個人歷史陳述」與研究生院的申請求學有關。如果這份文件僅僅敘述申請人及其家庭成員所經歷的一個又一個催人淚下的不幸遭遇,除了博取一定程度的同情外,實質上並沒有很好地契合該文件的真正意圖。UC Berkeley的要求很明確,你所選取的事例,必須與你的求學過程相關。此外,UC Berkeley也沒有要求你全文都集中在不幸遭遇上,而是要描述你一方面是如何戰勝這些嚴峻挑戰的,另一方面又是如何採取積極和正面的努力,使自己在學業和學術上不斷成長,不斷成熟。
那麼,對於中國學生而言,應該怎樣來寫作這種「個人歷史陳述」呢?當然,中國學生中也有遭遇家庭不幸的;有此經歷的,也不妨敘述一二。但一般而言,隨著獨生子女政策多年來的實施,再加上中國家庭在經濟上普遍日趨富裕,中國學生在物質條件方面的逆境並不多。在申請出國留學的中國學生中,來自社會弱勢群體的肯定少而又少。因此,中國學生可以更多地將筆墨集中在較為正面的各種個人努力上。
以下各種事例可以為中國學生提供寫作參考:良好的家庭條件如何使自己能夠接受到最好的教育;父母、老師、國內外科學家如何成為自己的人生榜樣;哪些人和事對自己產生了正面而持久的影響;自己在求學過程中遭遇了怎樣的挫折,做過哪些發奮圖強的拼搏;參加過什麼課外活動小組,如何培養起了對某一領域學術興趣;有沒有參加過各類省市級、國家級、甚至國際大賽並獲獎(但斷不能將自己塑造成為課外班學習動物和考試狂人的形象);人生中經歷過哪幾個關鍵的轉折點;在跨文化交流方面,如何通過校際交流、海外游學、或國外暑期課程(summer school)等項目,增進對美國文化和美式教育的了解,如何通過與美國學生或美國民眾的交流而強化對文化多樣性的意識,如何被美式教育所吸引而立志要赴美國求學。另外,自己成長過程中獲得過哪些教授的指導而不斷取得進步;參加過國內外哪些學術交流活動;聆聽過哪些學術大師令人耳目一新的講座;有過什麼機會參加科研小組或實驗室,從事了什麼樣的科研項目,在研究中獲得了什麼樣的進步;有過哪些激動人心和難忘的經歷,在學習某一專業的過程中有過怎樣的心路歷程;自己的學術興趣如何變得越來越濃厚,自己有什麼樣的志向攀登科研高峰;以及自己在完成研究生學習之後,如何在學術科研之外,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為社會做出貢獻。
在如何為社會做出貢獻方面,一定要避免假大空,一定要結合自己的專業優勢。例如,學習金融會計的學生,可以談談如何應用審計知識,對不良上市企業的報表進行研究,揭露其信息披露方面的弄虛作假,從而保護股市裡的中小投資者的合法利益。學習建築的學生,可談談如何設計節能建築,推動建築領域中的綠色環保運動;或設計廉價卻又安全的建築,實現「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理想。再如,如果你是學食品營養專業的,你可以談談將如何致力於解決在中國盛行的「毒奶粉」、「地溝油」等問題。總之,你應該展現自己將如何利用專業優勢,在學術科研之外的領域make a difference,履行你的社會責任,為整個社會大眾謀福祉。
總之,「個人歷史陳述」要求申請人圍繞著追求知識這條主線,講述個人的奮斗歷史,個人的成長歷程,以及個人的理想與追求。它的核心是,申請者應該努力將自己塑造成為一個自強、上進、有理想、有追求的形象,清晰地傳遞出「who am I?」的信息。當然,還是要避免糾纏於童年往事,要避免幼稚,要更多地側重高中和大學時代的重大事例。有寫作能力的申請人,完全可以發揮自己的寫作才華,講述一些動人的故事,寫出自己的激情和胸懷來。一篇出色的「個人歷史陳述」,可以和「目的陳述」相輔相成,相得益彰。這種珠聯璧合的效果,一定會體現為令人滿意的申請結果。
F. 個人的政治歷史問題指的是什麼
G. 個人與歷史的關系
學習歷史可以啟發智能。打個比方,歷史就是磨刀石,它最大的作用就是磨利我們腦子中名叫智慧的那把刀。磨刀石不能幫助我們披荊斬棘,只有刀才可以。光是記憶歷史是沒有用的,只有從歷史中學到智慧才是有用的。
學習歷史能審時度勢。這個世界上,需要各式各樣的人才。而歷史學正是為了培養眼光不局限於當代,而能洞徹事物發展脈絡與前因後果的人才,這也就是古人會把歷史學當成是領袖必備教育的原因。
學習歷史會感動人心。歷史是追求真實之道的學問,只有從真實出發才能提煉出真實的道理,也唯有「真」才能打動人心,才能真正改變世界。
另外像:了解我們自己國家、民族的過去,發生的各種事情;豐富自己的知識體系,無論是學習還是以後的談資都是很有用的。
1、歷史等文綜學習,需要閱讀、理解、記憶、掌握運用的知識較多,一定要提高學習效率。要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你可能更容易掌握條理化清晰的內容,雜亂的知識點一頭霧水,那麼你就需要學會梳理自己學過的知識點;你可能擅於聽老師講,自己看書效率低下,那麼你一定要抓住上課有限的時間高效的掌握;你可能需要一邊聽一邊勾勾畫畫寫寫,純粹的聽純粹的看都不會讓你注意力集中等等,找到自己學習上的一些特性,這樣才能有效有針對性的解決。
2、學習掌握速讀記憶的能力,提高學習復習效率。速讀記憶是一種高效的「眼腦直映」式的學習、復習方法。速讀記憶的練習參考《精英特全腦速讀記憶訓練軟體》,用軟體練習,每天一個多小時,一個月的時間,可以把閱讀速度提高5、6倍,記憶力、理解力等也會得到相應的提高,最終提高學習、復習效率,取得好成績。如果你的閱讀、學習效率低的話,可以好好的去練習一下。
3、在學習之後要學會整合知識點。把需要學習的信息、掌握的知識分類,做成思維導圖或知識點卡片,會讓你的大腦、思維條理清醒,方便記憶、溫習、掌握。同時,要學會把新知識和已學知識聯系起來,不斷糅合、完善你的知識體系。這樣能夠促進理解,加深記憶。
4、做題練習是少不了的,但不要一味的題海戰術,把自己搞得一塌糊塗。做題的時候堅決獨立完成、杜絕抄襲、杜絕題海戰術。試題你是永遠也做不完的,但題型是有限的,要學會反思、歸類、整理出對應的解題思路。學習中還要學會階段性的總結,了解自己最近的學習情況,進行調節和完善。
H. 基爾斯滕的個人歷史
國家隊首次出場:1992年10月12日德國—墨西哥(1比1)
盡管年邁已高,但仍是德國聯賽中表現最出色的前鋒。他的射門仍是勒沃庫森隊致勝的法寶。由於年青射手的匱乏,他仍將成為德國隊征戰歐洲杯的射手之一。
盡管基爾斯滕在Bundesliga已經有了很多進球,但是他在國外可能不被人所知。為了能得到2000年歐洲杯各國球迷的一致喝彩,三十四歲的他仍舊在老驥伏櫪。
作為1993年和1997年德國足球聯賽的最佳球員,基爾斯滕已經在國內聯賽射入了一百五十多個進球。在1999-2000年賽季,他再次以超人的進球數而在 勒沃庫森隊領先。是1990年由德雷斯頓轉會過來而來。
I. 個人歷史怎麼樣
凱瑟琳·格雷厄姆把她的自傳命名為《個人歷史》,很顯然,這是一個低調的書名,因為這部自傳不僅僅是一個女人的個人歷史,也不僅僅是《華盛頓郵報》的歷史,更是一部角度獨特的美國近現代史。 凱瑟琳·格雷厄姆所處的時代,從大的范圍說,是美國近現代史上「大時代」頻出的年代,從大蕭條時代一直延伸到老布希時代。作為一個個體的人,經歷這樣的大時代,不能不被打上時代的烙印;作為一個大人物,大時代也同樣會留下「這一個人」的印記。凱瑟琳就是這樣一個「大人物」,甚至可以說,她的存在從某種意義上改變了美國歷史的發展軌跡。她所擁有的工具,是一張被稱為「主流大報」的報紙——《華盛頓郵報》。 很顯然,這個女人的個人歷史與美國歷史是難以分割的,也正因為如此,這部叫做《個人歷史》的自傳也就極為令人感興趣。 自傳這東西,寫起來不難,但要把它寫得既坦率、真誠,又相對客觀、公正,不為己諱、不為尊者諱,不溢美、不粉飾,而且又不是出自影子寫手,這難度就相當大了。所以,當你讀完這本700多頁的自傳時,你就會理解為什麼它會獲得普利策獎,也就會理解為什麼它是一本常銷的暢銷書。這不僅僅因為《華盛頓郵報》的影響力,也不僅僅因為凱瑟琳以親身經歷披露了美國政治、經濟、文化各界以及新聞業的諸多內幕與真相,更因為凱瑟琳的坦誠、自省的寫作態度以及酣暢淋漓、行雲流水般的行文風格。我以為,後者可能更為重要,因為內幕與真相固然可以引發閱讀興趣,但態度和寫法的好壞卻可以決定閱讀快感甚至高潮是否到來。 《個人歷史》是一本內外兼修的好書,——坦誠、自省的態度與平實、流暢的行文是其外,美國近現代史的內幕與真相是其內。書中那些耳熟能詳的美國名字,不是凱瑟琳的親朋好友,就是她的對手。作為一個大人物,凱瑟琳的視角與書中出現的眾多大人物是平視的關系,這種平視的角度也決定了上至數位美國總統下至沃倫·巴菲特、杜魯門·卡波特這些著名人物以什麼樣的形象和方式呈現在我們面前。這些人物在本書中的出現,令人不由得聯想起海明威形容巴黎的一個片語——「流動的饗宴」。在這些錯綜復雜的人事關系中,你可以理解為什麼《華盛頓郵報》具有今天這樣的權威地位和影響力,也可以理解為什麼「水門事件」的追蹤報道可以把尼克松總統拉下馬,更可以理解媒體是如何發揮它的能量,左右甚至改變美國這樣一個國家的歷史進程。 對於「水門事件」真相的追蹤報道,無疑是《華盛頓郵報》歷史上登峰造極的一筆,它不僅創造了新聞報道的一種模式,還改變了美國的歷史進程。在鮑勃·伍德沃德和卡爾·伯恩斯坦的書中,我們得以知曉記者們是怎麼乾的;在時任總編輯的本·布萊德利的自傳中,我們得以知曉總編輯是如何決策的,——當然,在他們的記述中,我們都可以看到老闆凱瑟琳的支持。而在凱瑟琳本人的這部《個人歷史》中,我們得以知曉作為老闆的凱瑟琳當時面對著怎樣巨大的壓力,又是怎樣在幕後堅定地支持記者和編輯們的。凱瑟琳把「水門事件」看成是她職業生涯中最重要的事件,並且用兩章的篇幅記述這一事件的真相及其影響,——這佔全書的近十分之一。至此,我們得以知曉在整個「水門事件」的報道中《華盛頓郵報》內部的全貌。 作為新聞從業者,我最感興趣的部分是美國的同行們是如何通過媒體這一工具以及他們的觀點影響甚至改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凱瑟琳在這部自傳中詳盡地記述了這些我所感興趣的東西,而且還大方地附送了額外的禮物,亦即像《華盛頓郵報》這樣的媒體的老闆們是如何運用個人關系與政治、經濟、文化各界發生聯系從而產生影響的,這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掌握資源、利用資源」。而凱瑟琳所掌握和利用的資源,對於我們這樣的小人物來說,感受可以套用一句流行語——羨慕嫉妒恨。凱瑟琳說,她想通過這本書「審視自己的人生,因為我的人生包含著太多出乎意料和不可復制的內容」。的確,正是因為這些出乎意料和不可復制,讓我們望凱瑟琳而興嘆,不得不對我們人生的不出意料之內外感到一絲空虛寂寞冷。 讀罷掩卷,不由得想借京劇《沙家浜》「智斗」一折中的一句唱詞來感嘆,——這個女人不尋常。正如凱瑟琳自己在書中說過的那樣,「我不是一個驍勇善戰的鬥士,我討厭爭斗,但在別無選擇的時候,我也有能力去戰斗」,對於一個出生於鍾鳴鼎食之家、被迫闖入新聞界並獲得巨大成就的女人來說,這句話可能是一個最好的概括。而凱瑟琳本人的歷史以及她所達到的成就,也的確當得起中信出版社這個中譯版本封面上那四個凸印的金色大字。 順便提一句,中信出版社的這個版本,是十一年內大陸出版的第二個中文版本。1999年另一間出版社的那個版本似乎沒有受到大陸讀者包括新聞界的足夠重視,希望中信的這個版本能夠引發讀者和新聞界同行的興趣,因為《個人歷史》不僅僅是一本自傳,還是一面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