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初一
① 初一歷史
1.(1)漢文帝(2)減輕農民徭役,兵役和賦稅負擔,注重發展農業生產的政策。
2、夏:桀
商:紂
西周:周厲王
3、儒:孔子
道:老子
墨:墨子
法:韓非
4、陳勝、吳廣起義的重大意義:他們的革命首創精神,鼓舞了後世千百萬勞動人民起來反抗殘暴的統治。
5、「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把儒家學說作為封建正統思想,其他百家均受到排斥,漢武帝為大力推行儒家教育,在長安舉辦太學,以儒家五經為主要教材,不學習其他各家的學說。
② 初一的歷史
(1)分封制 王室成員、功臣
1.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
2.周人勢力范圍不斷擴大;周天子確立了天下共主地位,統治效果得到加強。
3.周的文化形式因此覆蓋了整個黃河中下游地區;周文化具有驚人的穩定性和延續性。
(2)公元前221年 沒有再分封諸侯
(3)在不同的歷史時期 時代的需求不同 不同的制度都有在該時期都有不同的重要性。
③ 初一的 歷史資料
初一歷史歸納
一、我國境內的早期人類包括:
1、元謀人:雲南省元謀縣,約170萬年前,是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的人類。
2、北京人:北京周口店龍骨山,約70——20萬年前,已具備了人類的基本體質特徵(四肢),但仍保留著一些猿類的特點(頭部)。能製造和使用工具(這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使用打制石器(被稱 為「舊石器」)。食物來源於打獵和採集,住山洞,會使用天然火(取暖、照明、燒烤食物、驅趕野獸)。
3、山頂洞人:約18000年前,北京周口店龍骨山頂部的洞穴里,模樣同現代人基本一樣,已經掌握磨製、鑽孔技術,能人工取火,縫制獸皮衣服。
二、 原始農耕文化的代表:
1、河姆渡遺址:約7000年前,浙江餘姚河姆渡村(代表南方長江流域),使用磨製石器(新石器)、耒、耜,從事原始農業生產,種水稻,飼養水牛,定居(干欄式建築)。
2、半坡遺址:約6000年前,陝西西安半坡村(代表北方黃河流域),廣泛使用磨製石器,種植粟、麻、蔬菜,紡麻織布,製作彩陶,住半地穴式房子。
3、大汶口遺址,有隨葬物,出現貧富分化。
三、 遠古的傳說
1、黃河流域兩大部落:黃帝部落和炎帝部落。黃帝打敗炎帝,結成黃炎聯盟,構成華夏族的主幹,它是漢族的前身,所以中華民族尊奉炎帝和黃帝為人文始祖。
2、禪讓制:部落首領們民主推選部落聯盟首領的制度。先後擔任部落聯盟首領的有堯、舜、禹。
3、大禹治水:用疏導的方法。
四、 夏朝和商朝
1、夏朝:約公元前2070年,由禹建立,是我國的第一個王朝。夏的建立標志著我國早期國家的產生(奴隸制)。禹的兒子啟繼位,王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最後一個夏王是桀(暴君)。
2、商:約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的首領成湯在鳴條打敗桀,建立商朝。約公元前1300年,商王盤庚遷都於殷(河南安陽)。商東到大海,西到渭水上游,南到長江流域,北達遼河。最後一個王商紂(暴君)。
五、 西周的興亡
1、西周:約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發,建都於鎬京(西安)。
2、分封制:周王讓自己的子弟、親戚以及功臣和古帝王的後代在各地建立封國(統治者叫國君,或諸侯),叫分封制。目的:鞏固周的統治。諸侯要向周王進獻財物,服從周王調遣出征作戰。
3、西周結束:公元前771年,犬戎族破鎬京,殺死周幽王,西周滅亡。
六、春秋爭霸
1、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都城到洛邑,即洛陽)——公元前476年。
2、春秋五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3、齊桓公首霸的原因:①管仲改革:發展生產,改革內政,整頓軍隊,使齊國國力更加強盛。②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 齊桓公稱霸的標志:葵丘會盟。
4、晉楚爭霸:城濮之戰(退避三舍),楚敗,晉文公成為霸主。 楚莊王(一鳴驚人、問鼎中原)
5、吳越爭霸:吳王闔閭任用孫武打敗楚,成為霸主。吳王夫差打敗越王勾踐。
勾踐「卧薪嘗膽」打敗吳,成為春秋時期最後一個霸主。
七、戰國爭雄
1、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韓趙魏由晉分裂而成。
2、戰國時著名戰役:圍魏救趙(齊國孫臏)、長平之戰(秦將白起)
3、合縱與連橫:合縱(合眾勢以攻一強)以蘇秦為代表,連橫(事一強以攻眾弱)以張儀為代表。
八、商鞅變法:
1、背景:①戰國時生產力發展,標志為鐵器普遍使用和牛耕推廣。②秦國相對落後。③秦孝公決心變法圖強。
2、變法: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支持下商鞅開始變法。主要內容有:①改革土地制度。②重農抑商。③獎勵軍功。④遷都咸陽,推行縣制。⑤嚴明法令。
3、性質:商鞅變法是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會改革。影響:①廢除了舊制度,建立了新制度,秦國社會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②秦國戰鬥力提高。③秦國社會經濟得到發展。
4、戰國後期,秦國修建了都江堰和鄭國渠。
九、秦朝的統一:
1、「秦王掃六合」(統一全國)的原因:①秦國實力超過東方六國。②秦王贏政制定了正確的策略(遠交近攻)。
2、秦統一全國:公元前221年,都咸陽。意義:①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的分裂割據局面。②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
2、皇帝制度的建立:內容:①確立皇帝的稱號,處於至高無上的地位。②在中央設置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管行政、軍事和監察。③在地方,廢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縣制。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在秦朝建立起來。
3、鞏固統一的措施:①統一貨幣(秦國圓形方孔「半兩」銅錢)。②統一度(長度)量(容量)衡(重量)。③統一文字(小篆,後來是隸書)。
十、秦末農民起義
1、原因:秦的暴政。表現在:①「焚書坑儒」(這是秦始皇專制統治在文化思想領域的集中表現)。②殘酷地剝削。③嚴酷的刑罰。④秦二世更加昏庸殘暴。
2、開始:大澤鄉起義。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領導,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在陳縣建立張楚政權,曾攻到咸陽附近的戲。
3、巨鹿之戰:公元前207年,項羽以少勝多,在巨鹿殲滅秦軍主力(破釜沉舟)。
4、秦朝滅亡:公元前207,劉邦進入關中,逼近咸陽,子嬰出降,秦朝滅亡。
十一、漢武帝的文治武功
1、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西漢,都長安(西安)。漢武帝(劉徹)時,西漢進入鼎盛時期。
2、漢武帝的文治武功:①思想方面:尊儒術興太學。董仲舒提出「大一統」思想,主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②政治方面:頒布「推恩令」徹底解決王國威脅中央的問題。③經濟方面:貨幣由國家統一鑄造,鹽鐵由國家壟斷經營。④軍事方面:北方打敗匈奴,設置「河西四郡」,管轄河西走廊至玉門關一帶;南方控制海南島和「西南夷」。
十二、張騫通西域
1、 西域的范圍:玉門關和陽關以西、蔥嶺以東的地區。
2、 張騫通西域:第一次,公元前138年,目的是聯絡大月氏夾擊匈奴。第二次,公元前119年,目的是聯絡烏孫國。意義:促進了內地和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為「絲綢之路」的開通打下了基礎。
3、 西域都護的設置: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西域(今新疆天山南北地區)正式歸屬中央政權管轄。
十三、兩漢時期的外交
1、「絲綢之路」:以長安為起點,經河西走廊和新疆地區,翻越蔥嶺,通向西亞和歐洲。另有「南方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
2、漢與朝鮮、日本的交流:鐵器製造技術傳到朝鮮,在平壤出土有漢朝蜀郡製造的漆器。公元57年,漢光武帝贈給日本倭奴國使者「漢委奴國王」 金印。
3、漢與歐洲的往來: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古代羅馬帝國),到達波斯灣。公元166年,大秦人從海路到中國,這是中國與歐洲第一次直接交往。
十四、三國鼎立
1、 官渡之戰:200年,曹操以少勝多,打敗袁紹。之後,曹操基本統一北方。
2、 赤壁之戰:208年,孫、劉聯軍以少勝多,打敗曹操,之後,三分天下局面實際形成。
3、 三國鼎立:①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陽。②221年,劉備建漢(蜀漢或蜀),都成都。③229年,孫權建吳,都建業(南京)。三國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十五、南方的初步開發
1、 南方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北方人民大量南遷,為南方帶來了勞動力、工具、技術和種子。
2、 吳國的經濟:手工業中最重要的是織造麻布(越布),青瓷,三大造船中心(侯官、臨海、番禺)。230年,吳國的衛溫、諸葛直率萬人船隊到過夷洲(今台灣)。
3、 諸葛亮治蜀:堰官,錦官,平定南中地區(四川南部、雲南和貴州一帶)。
4、 西晉都洛陽,東晉和南朝(宋、齊、梁、陳)都建康(南京)。江南經濟發展原因:①北方人口繼續大量南遷。②統治者重視發展經濟。③社會相對安定。④自然條件優越。 南京被稱為「六朝古都」。
十六、北魏孝文帝改革
1、 少數民族內遷:東漢末年起,匈奴、鮮卑、氐、羯、羌內遷到黃河流域。
2、 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①民族融合趨勢增強。②鮮卑貴族用落後方式統治人民。③北魏政權面臨危機。
內容:①借鑒漢族政治經濟制度。②遷都洛陽。③推行學習漢族文化風俗的政策(改用漢姓、改穿漢服、與漢族通婚、學說漢語、推行漢族教育制度)。作用: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黃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進程。
十七、青銅工藝
1、 青銅:是以銅為主要成分(銅、錫、鉛)的合金,因呈青灰色而被稱為青銅。青銅時代:是指夏、商、西周時期。春秋戰國時期,我國進入鐵器時代。
2、 主要青銅器:①司母戊大方鼎:古代最大的青銅器,商朝後期鑄造,特點是雄偉端莊,氣勢凜然,代表商朝殘品的典型風格。②四羊方尊:結構巧妙,製作精細,堪稱青銅器中的精品。③四川廣漢三星堆的青銅立人、青銅人頭像和青銅樹:造型奇異,風格獨特,具有無窮的藝術魅力。
十八、卓越的工程包括:
1、 都江堰:戰國後期,秦國蜀守李冰主持修建,位於成都附近岷江上。特點:選址合理,設計科學,無壩引水,自流灌溉,工省效宏。影響: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不知飢饉」的天府之國。
2、 鄭國渠:戰國後期秦國建於咸陽附近,由鄭國主持修建,灌溉了關中平原。
3、 秦長城:秦朝為防禦匈奴,在秦、趙、燕三國北方防禦工程基礎上修築而成,西起臨洮,東到遼東。它是中國古代文明的象徵,也是古代世界的偉大工程。
4、 靈渠。秦朝修建,聯通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
十九、科技成果
1、 造紙術:發明於西漢(世界最早),用麻造紙。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產量增加,成本降低,取代竹木簡,成為主要書寫材料。意義:為文化的交流和保存提供了重要的條件,是我國古代人民對人類的偉大貢獻。
2、 數學:①《九章算術》,成書於東漢初期,書中關於負數的概念、正負數的加減運演算法則,以及聯立一次方程組的解法,在世界上都是最早的。②「圓周率」:南朝時,祖沖之在世界上最早將圓周率計算到小數點後第7位,比歐洲早1100年。
3、 醫學:①「醫聖」張仲景,東漢人,著有《傷寒雜病論》,奠定中醫治療學的基礎。②華佗,東漢人,世界上最早採用全身麻醉手術法(麻沸散),編制了五禽戲。
4、 農學:賈思勰,北魏時期,著有《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農學著作。
5、 地理學:酈道元,北魏時期,著有《水經注》。
二十、漢字的演變
1、 文字的起源:原始陶器上的刻畫符號可能就是原始的文字。
2、 甲骨文:商朝時人們刻寫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它是一種比較成熟和完備的文字。漢字是由它發展而來。意義:甲骨文記錄了商王的活動,反映了商朝的情況,為研究當時的歷史提供了可靠的文字材料。
從商朝開始我國的歷史有了可靠的文字記載。
3、 金文:商朝時鑄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又叫銘文和鍾鼎文。為後人研究商周歷史留下了寶貴資料。
4、 小篆和隸書:秦朝統一文字為小篆,流行於秦。後發展為隸書,漢時廣泛使用。
5、 草書、楷書和行書:出現於漢朝後期,三國兩晉時趨向成熟。
二十一、學術思想
1、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①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他提出「仁」的學說,主張統治者體貼人民,人民敬重和服從統治者。他創立了儒家學派。儒家思想後來成為中國封建時代的正統思想。②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他創辦私學,擴大教育對象,打破了官府對教育的壟斷;編訂了《詩》、《書》、《春秋》作教材,保存和發展了我國古代文化。教學中,善於啟發誘導,因材施教。③孔子的言行記錄在《論語》里。
2、 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①原因:戰國時社會發生深刻變化,不同的人提出不同的看法,著書立說,宣傳自己的主張,形成眾多的學派,歷史上稱為「諸子百家」。②最重要的學派有: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還有縱橫家(蘇秦、張儀)、兵家和農家。③代表人物:儒家:孟軻(鄒國,《孟子》)、荀況(趙國,《荀子》)。道家:莊周(宋國,《莊子》)。墨家:墨翟(魯國,《墨子》)。法家:韓非(韓國,《韓非子》)。兵家:孫臏(齊國,《孫臏兵法》)。
二十二、文學、史學與宗教
1、 詩歌:屈原,戰國時楚國人,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作品《離騷》、《天問》。端午節就是紀念屈原。
2、 史學:司馬遷,西漢漢武帝時期,我國古代偉大史學家,著有《史記》,記述了黃帝到漢武帝的歷史,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130篇,分為「本紀」、「世家」、「列傳」等,它是我國古代最優秀的史學著作,對後來史書的編寫有深遠影響。
3、 佛教:產生於古代印度,西漢末年東漢初年經西域傳入我國內地。對我國有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4、 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東漢時正式創立,尊老子為教主。
二十三、藝術
1、 戰國編鍾:出土於湖北隨州,製作於戰國時期,說明當時我國音樂已經達到很高水平。
2、 秦始皇陵兵馬俑:在秦漢時期的美術中,雕塑的成就最為突出。秦始皇陵兵馬俑坑堪稱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的大型陳列館。
3、 王羲之:「書聖」王羲之,東晉,作品《蘭亭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
4、 顧愷之:東晉著名畫家,擅長人物畫,作品有《女史箴圖》、《洛神賦圖》。
④ 初一歷史
元謀北京來,住在山頂洞。河姆渡的半坡人啊,為什麼大汶口。
山頂洞里生火,河姆渡邊打獵,半坡的耒啊鋤草,就知道大汶口。
炎黃子孫都知道,遂人取火伏羲八卦,就是神農會種田。黃帝乘龍去,顓頊帝嚳堯舜禹。
大禹治水三不入哦,九州分定啟天下。
可憐夏桀小崽子,商湯里煮哦伊尹吃。
紂王有罪武王伐,分封井田家天下。…………
⑤ 歷史 初一
A是傳統放牧區與傳統農耕區分界線
B是第三級階梯和第二級階梯的分界線。
C秦嶺淮河嘛,很多地理上的劃分都是以這條線為分界線。大部分都是體現南北差異的。
D是東部季風區的分界線。
⑥ 初一歷史
道家認為老天爺什麼事也不幹,世間萬物卻生機勃勃,無所不能,所以人類應道法自然,無為而無不為,它主要分為老莊和黃老兩派,老莊派主張尊重萬物自然天性,對萬物任其自然;黃老派主張以道生法依法治國
法家是從黃老派分化出來,它認為人都有趨利避害的天性,主張用法術勢(其實是黃老道家提出的概念)來加強君主專制
儒家認為萬物尊卑不同,應該各安其位,各司其職,就像天上的星星,都圍繞著北斗有序運轉一樣。同時人們應互相愛護,只是這個愛因為親疏遠近不同而不同,對自己親人的愛多一些,對沒有血緣關系的少一些
墨家是從儒家分化出來,在崇尚聖賢、和平和大同方面沒有實質區別,但在其他方面,墨家主張兼愛(類似於博愛)、互利、節約,與儒家不同
如果道家是高人的話,法家就是利劍,儒家就是一個大家庭,墨家就是一個黑社會
⑦ 初一歷史
巨鹿之戰 公元前208年 秦國與聯合義軍,在巨鹿大戰,以6萬人大破秦軍20萬。
官渡之戰 公元200年,曹操與袁紹大戰於官渡,曹操以2萬勝袁紹10人。
赤壁之戰 公元208年,孫劉聯軍在赤壁與曹軍作戰,大勝曹軍。
淝水之戰 公元383年,東晉謝玄在淝水大勝前秦苻堅。
薩爾滸戰役 公元1618年,努爾哈赤在薩爾滸大勝明軍。
以少勝多的共同原因,弱勢一方不僅在士氣上有決勝的信心,而且也做出了充分准備,而失敗方則憑借優勢,不做充分准備,以至於錯誤指揮,導致失敗。
初一歷史的幾次以少勝多戰役,不知合不合適。
⑧ 七年級歷史
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考綱知識點
一、商鞅變法:(七上P35-36)
1、時間——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變法。
2、內容—— A: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
B:獎勵耕戰,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據軍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
C: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去管理。
3、影響:①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封建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加強,逐步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②戰國時期,各國經過變法或改革,封建制度逐步確立起來。
(各國的變法:李悝在魏國變法;吳起在楚國變法,商鞅在秦國變法,其中最徹底的是商鞅在秦國的變法。)
例:材料「春秋以來,由於生產力的發展,一些奴隸主轉化為封建地主,租種土地的人們成為農民。秦國的商鞅變法是比較徹底的。」
1)商鞅變法的目的是什麼?
答:為確立封建統治,發展封建經濟,使國家變得富強。
2)商鞅變法取得勝利的原因:
答:A:順應了封建制發展的歷史趨勢;B: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辦法;C:敢於同舊勢力作斗爭。
二、百家爭鳴:
1、儒家學派——創始人是孔子(七上P43),他是春秋時期的人。他在思想、教育、文化上的貢獻:
①思想——他提出「仁」的學說,主張「愛人」,「為政以德」。他的學說被後來的封建統治者所利用,成為統治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②教育——A:興辦私學,廣收門徒B:他要求學生按時復習學過的知識,「溫故知新」C:學習的態度要老實D:溫故而知新
③文化——他編訂了《詩經》、《尚書》、《春秋》;
儒家學派——戰國時期:是孟子(七上P45),他反對戰爭,提出「春秋無義戰」,主張「民貴君輕」的思想,實行「仁政」。反對過分捕撈魚鱉,要按時令進山伐樹,這樣自然資源才能再利用。這反映了他的可持續發展觀。
2、道家學派——創始人是老子(七上P44),是春秋時期的人,著有《道德經》老子認為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並且對立的雙方能夠相互轉化。「禍兮,福之所依;福兮,禍之所伏」。具有樸素辨證的思想。
3、墨家學派——創始人是墨子(七上P45),主張「兼愛」「非攻」。
4、法家——代表人是戰國的韓非(七上P46),主張改革,提倡法治;主張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著作是《韓非子》。
例:材料「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師」
1)該材料是誰說的?答:是孔子
2)是什麼學派的創始人?答:是儒家
3)他在政治上主張什麼?有何影響?答:他提出「仁」的學說,主張「愛人」,「為政以德」。他的學說被後來的封建統治者所利用,成為統治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4)在文化上有何貢獻?答:編訂了《詩經》、《尚書》、《春秋》
例:材料:「我那堅硬的牙齒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軟的舌頭卻還在!」
(1)體現了誰的主張?是什麼意思?體現了什麼思想?
答:體現了老子的主張。意思是堅硬的東西未必結實,柔可以克剛,體現了他樸素辯證的思想。
(2)這種思想在現實社會生活中是否有用?如果你認為有用的話,能不能舉出一個實例加以說明?
答:我認為有用。如:在解放戰爭中,裝備人數上超過解放軍的國民黨軍隊最終是被打敗了。
三、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創立:(七上P51)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滅掉六國,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
1、最高統治者稱皇帝,皇帝總攬一切大權。
2、中央政府設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職。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事,御史大夫負責監察百官,太尉管理軍事。
3、在地方,接受李斯的建議,把全國劃分為36郡,郡下設縣。郡縣制度為後來的封建王朝長期沿用。
四、1、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七上P51-52-53)
(一)政治——建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二)經濟——秦統一後,在全國統一使用圓形方孔銅錢;同時還統一了度量衡;
(三)文化——把小篆作為全國統一的文字,後來使用更為簡單的隸書。
(四)思想——焚書坑儒(P52)
為加強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議。焚書坑儒給我國古代文化造成極大損失,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
(五)軍事——北築長城、南修靈渠(P53)
(1)秦朝統一後,派將軍蒙恬北伐匈奴,並修築了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的長城。
(2)秦始皇派人開鑿了靈渠,溝通了湘水和離水,把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連接起來。
2、秦朝鞏固統一加強統治的措施在我國歷史上的重要作用
1)結束了春秋以來諸侯混戰的局面,開創了統一的新局面。自秦統一後,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雖然有的時期出現了割據狀態,但統一始終是歷史的主流。
2)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國家,其專制集權統治制度,在我國沿襲了兩千多年,影響十分深遠。
3)秦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對我國以後經濟、文化的發展和維護國家統一,有極為重要的影響。
4)修築了著名的萬里長城和靈渠等古代工程,鞏固祖國的邊疆。
例:秦朝哪些措施對後世產生了影響?
答:1、秦滅六國,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2、最高統治者稱皇帝,皇帝總攬一切大權 3、全國推行郡縣制;
4、統一了貨幣、度量衡和文字。
5、修築了長城; 6、開鑿了靈渠。
例:材料「分天下為三十六郡,置守、蔚、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統一法度、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
(1)上述引文是誰實施的?主要採取了哪些措施?答:是秦始皇實施的,主要措施有:實行郡縣制,統一了度量衡、文字、貨幣。
(2)實施以上措施的目的和作用是什麼?答:目的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作用是:有利於鞏固統一,有利於各地經濟文化交流。
五、評價秦始皇:
功:秦始皇是對中國歷史作出過巨大貢獻、產生過巨大影響的封建皇帝。他順應歷史發展潮流,滅六國統一了中國,結束了長期以來諸侯割據的局面,有利於人民生活安定和社會生產,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他建立了封建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對我國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同意了全國的度量衡、貨幣、文字,促進了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鞏固了國家的統一;通過統一戰爭,擴大了疆域,使秦朝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
過:秦始皇又是統治殘暴的封建皇帝。秦朝建立後,沉重的賦稅,繁重的兵役和徭役、嚴酷的法律,給人民帶來了無比的痛苦和極大的災難;焚書坑儒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去。第二年,農民起義爆發。
功過相比,秦始皇功大於過。
六、漢武帝的大一統的措施:(七上P62-63)
1、政治:接受主父偃建議,頒布「推恩令」,削弱王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P62)
2、經濟:將地方的鹽鐵經營權、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P68)
3、思想: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就是把儒家學說作為封建統治的正統思想。(P63)
4、文化:漢武帝大力推行儒學教育,在長安興辦太學。太學是我國古代的最高學府。(P63)
5、軍事:多次反擊匈奴,取得勝利;派張騫出使西域,加強西漢與西域各國的聯系。(P79、P82-83)
6、意義:西漢進入鼎盛時期,也是中國封建時代的第一個鼎盛局面。
七、西域都護的設置:(七上P77)
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管理西域事務,這是西域各國正式歸屬中央政府的開始。說明新疆地區在歷史上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
八、絲綢之路:(七上P78)
1、陸地:從長安往西經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運到西亞,再由西亞轉運到歐洲。(引進西域的核桃、苜蓿、石榴、葡萄)
2、海上:從廣東的港口出發,最遠抵達印度半島南端和斯里蘭卡島。
3、作用:溝通中西交通,促進中國與中亞、西亞和歐洲的經濟文化交流。
4、歷史價值: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富有創造力的精神;中西方友好、物質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有利於弘揚我國民族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有利於當今旅遊事業的發展和考古工作的開展。
九、造紙術:(七上P81)
1、中國是世界上首先發明紙的國家——西漢前期的麻紙。
2、東漢蔡倫用樹皮、破布、麻頭和舊魚網做原料,改進造紙術,稱「蔡侯紙」。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和傳播。
十、張衡(東漢)地動儀:世界上最早的測定地震方位的儀器(七上P82)
十一、司馬遷與《史記》:(七上P88)
生活在漢武帝時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史學家。《史記》是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歷史 ,創立了紀傳體的體例;既是一部歷史學著作,又是一部文學著作。
例:材料【「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
1) 這是誰說的?寫在什麼書上?答:司馬遷;《史記》。
2) 他生活在什麼朝代?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答:西漢。這句話是:人當然都有一死,但有的死得比泰山還重,有的卻死得比鴻毛還輕。
3)這部書內容如何?答: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歷史。
4)這部書地位如何?答:《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5)魯迅怎樣評價這部書?答:「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十二、赤壁之戰:(七上P95-96)
208年,孫權、劉備聯軍以少勝多打敗曹操,赤壁之戰後,曹操退回北方,不敢輕易南下。從此,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例:材料一:「曹操率大軍南下,想消滅孫權、劉備統一天下,孫、劉聯軍利用曹軍不習水戰、連鎖戰艦的弱點,用火攻打敗曹軍。」
材料二:引用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1)這是描述的中國歷史上哪次著名戰役?答: 208年的赤壁之戰。
2)你從他們的勝敗中得到了什麼啟示?答:驕兵必敗;團結就是力量;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3)要更詳細的了解這次戰役的情況,應從哪裡去查詢或查找資料?
十三、230年孫權派將軍衛溫到達夷洲,加強了內地與台灣地區的聯系。(七上P98)
(這是台灣與內地的最早記錄。)
十四、北魏孝文帝改革: (七上P107)
1、背景:北方的統一和民族大融合。
2、政權:鮮卑族建立北魏,定都平城,後孝文帝遷都洛陽。
3、改革的內容——漢化政策:
即:說漢語、改漢姓、穿漢服、通漢婚、用漢律、學漢風。
4、作用:加速了北方少數民族封建化的進程,促進了北方經濟的發展,促進了民族融合。
十五、數學成就:(七上P110)祖沖之(南朝):世界上第一次把圓周率的數值,精確到小數點以後的第七位數字,比歐洲早近1000年。
⑨ 歷史初一的
1.設立專制國家機構:明朝建立廠衛等特務機構、清朝雍正設置軍機處2.清朝大興"文字獄"3.科舉考試以八股取士4.明朝廢丞相。 明清時期,中國的專制皇權高度加強。 後來的鴉片戰爭,甲午戰爭等戰爭中,中國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⑩ 初一歷史的資料
初一上學期歷史復習資料
(歷年初一上學期歷史期末考試題)
一. 選擇題
1.我國原始社會末期,因治水有功而被推選為部落聯盟首領的是
A黃帝 B蕘 C禹 D舜
2.下列制度中哪一項存在於原始社會
A分封制 B世襲制 C禪讓制 D均田制
3.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是
A西周 B東周 C夏朝 D商朝
4.以下哪一項制度在我國產生的時間最早
A禪讓制 B世襲制 C分封制 D宗法制
5.世襲制代替禪讓制實際是
A禹傳位給兒子啟 B公有制代替私有制 C封建制代替奴隸制 D私有制代替公有制
6.「武王伐紂」中的紂王是哪一朝的君主
A商朝 B西周 C東周 D夏朝
7.商朝的開國之君是
A桀 B啟 C紂 D湯
8.我國的封建社會開始於
A公元前4世紀 B公元前5世紀 C公元4世紀 D公元5世紀
9.春秋時期,周天子依附於諸侯,主要是因為
A諸侯的強大 B周天子不喜歡管理國家 C周天子是由諸侯選舉產生的 D周天子喜歡依附於諸侯
10.戰國時期的下列四國中,地理位置在最東面的是
A楚 B齊 C秦 D燕
11.春秋五霸中首先建立霸業的是
A宋襄公 B晉文公 C齊桓公 D楚莊王
12.經過變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國家是
A楚 B齊 C秦 D燕
13.春秋戰國時期有很多改革和變法,其中比較徹底而又確立封建制度的是
A李悝變法 B吳起變法 C管仲變法 D商鞅變法
14.甲骨文的書寫方式是
A用刀刻 B用毛筆寫 C用鉛筆寫 D用炭筆寫
15.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始於
A蕘舜禹時代 B夏朝 C商朝 D西周
16.李冰修建都江堰主要是為了
①造旅遊景點 ②防洪 ③給缺水的成都平原供水 ④灌溉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17.都江堰位於今天的
A廣西省 B重慶市 C四川省 D陝西省
18.下列幾種主張,哪一種是孟子的思想
A歷史是向前進步的,後代總是勝過前代 B「民貴君輕」,人民的力量不可輕視
C各種事物都有對立面,對立的雙方不能轉化 D主張「兼愛」、「非攻」,反對不義的戰爭
19.我國古代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是
A老子 B孟子 C孔子 D韓非
20.端午節吃粽子、劃龍舟相傳是為了紀念
A黃帝 B孔子 C屈原 D李白
21.秦朝開始,在全國統一使用
A金幣 B圓形方孔錢 C銀幣 D紙幣
22.秦滅六國後即統一文字,規定全國一律使用筆畫簡單的
A大篆 B小篆 C行書 D楷書
23.「皇帝」這一稱謂始於
A原始社會末期 B戰國時期 C秦朝 D西漢
24.秦長城由東到西的起止點是
A臨洮、河套 B河套、咸陽 C咸陽、遼東 D遼東、臨洮
25.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是
A西漢 B夏朝 C西周 D秦朝
26.以下哪一種字體出現的最早
A小篆 B甲骨文 C隸書 D楷書
27.一個生活在秦朝的郡守,可以用哪兩種書體書寫奏章
①篆體 ②隸書 ③楷書 ④行書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8.我國的封建社會形成於下列哪個時期
A夏朝 B春秋 C戰國 D秦朝
29.古絲綢之路最早開通於
A戰國時期 B秦朝 C漢代 D三國時期
30. 下列與張騫有關的是
A出使西域 B實行「推恩令」 C發明造紙術 D討伐匈奴
31.古絲綢之路從長安出發,沿途的正確路線是
A河西走廊、今新疆、西亞B西亞、河西走廊、今新疆C河西走廊、西亞、今新疆D今新疆、河西走廊、西亞
32.西漢時期,什麼東西的出現引起了書寫材料的一場革命
A用於書寫文字的絲帛 B紙張 C竹簡 D毛筆
33.「麻沸散」是一種葯劑,用於
A治頭疼 B治瘧疾 C治跌打 D全身麻醉
34.我國古代最早發明全身麻醉葯劑的是
A扁鵲 B張仲景 C華佗 D李時珍
35.我國古代被尊稱為「醫聖」的醫生是
A扁鵲 B張仲景 C華佗 D李時珍
36.「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一語出自
A《史記》 B《漢書》 C《論衡》 D《神滅論》
37.道教興起於
A戰國時期 B西漢時期 C東漢時期 D三國時期
38.《史記》是一部
A紀傳體通史 B斷代史 C編年史 D古代小說
39.三國時,吳國位於東南,其都城建業就是今天的
A洛陽 B長沙 C廣州 D南京
40.三國之前是
A東漢 B西漢 C東晉 D西晉
41.三國時期蜀漢的建立者是
A劉秀 B劉邦 C劉備 D劉裕
42.關於赤壁之戰的下列說法,哪一項是錯的
A發生在三國鼎立時期B發生在三國鼎立形成前的東漢末C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D赤壁位於長江邊
43.中國古代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有
①官渡之戰 ②赤壁之戰 ③巨鹿之戰 ④淝水之戰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44.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北方人民大量南遷,造成
A長江以北都為少數民族佔領 B北方經濟從此衰敗 C 江南的戰亂 D江南地區迅速開發
45.東晉南朝江南地區經濟得以迅速開發的主要原因是
A南方生產工具先進 B南方自然條件好C北方農民南遷,帶來先進的生產技術 D南朝統治者施行仁政
46.在我國古代,最早計算出圓周率數值在小數點後第七位的人是
A祖沖之 B賈思勰 C劉徽 D張蘅
47.農學家賈思勰寫的我國現存第一部完整的農書是
A《水經注》 B《脈經》 C《齊民要術》 D《水經》
48.雲岡石窟和龍門石窟主要反映了什麼宗教文化
A基督教 B佛教 C道教 D伊斯蘭教
49.東莞作為縣級建制開始於
A秦朝 B西晉 C東晉 D南朝
50.參加武昌起義的兩名東莞籍的革命志士是
①蔣光鼎 ②李章達 ③李文甫 ④陳炯明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51.19世紀末,企圖擴大界區而遭到東莞雁田人民激烈反對的是
A英國 B日本 C德國 D法國
52.明末名將袁崇煥是我市哪裡人
A石碣 B石排 C石龍 D企石
53.東莞最早的書院是
A寶安書院 B力瀛書院 C龍溪書院 D余蔭書院
54.今天東莞的范圍基本確定於何朝
A北宋 B南宋 C明朝 D清朝
55.坐鎮靖遠炮台堅守虎門要塞,受傷十多處,仍堅持指揮戰斗,最後壯烈犧牲的清軍將領是
A林則徐 B琦善 C關天培 D陳連升
56.公元前21世紀比公元前16世紀
A晚500年 B早5000年 C早500年 D晚5000年
57.以下關於秦漢科學技術成就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蔡倫發明了造紙術 B「神醫」華佗製成了全身麻醉葯劑「麻沸散」
C「醫聖」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奠定了中醫治療學的基礎
D《九章算術》的出現標志著以計算為中心的中國古代數學體系的形成
58.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①佛教在西漢初年傳人我國 ②《史記》是我國第一部史書
③道教在東漢時期興起於民間 ④秦陵兵馬俑是秦漢雕刻藝術的傑出代表
A②③④ B③④ C②④ D①③④
二. 填空題
1.春秋五霸中最早稱霸的是 ,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大教育家 。
2.寫出三國時期任意兩位歷史人物 、 。
3.明清時期,東莞著名的書院有莞城的 書院和石龍的 書院。
4.我們今天的漢字,是從商朝的 發展而來的。當前世界上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是 。
5.戰國時期在秦國實行變法確立了封建制度的改革家是 ,西漢時期受漢武帝派遣出使西域的是 。
6.秦始皇統一文字,規定一律使用筆畫簡單的 ,以後在民間又流行更為簡單的 。
7.奠定了中國古代數學以計算為中心的特點的著作是《 》,《水經注》一書的作者是 。
8.1830年出版的《 》是東莞茶山人 編著的,被認為是廣東的網路全書。被譽為廣東第一宗大型水利工程的是北宋時修建的 。
9.在紙發明以前,我國通常以 和 作為書寫材料。東漢時期, 改進了造紙術。
10.南北朝時期開鑿了許多石窟,其中 石窟和 石窟是我國雕刻藝術的寶庫。
11.元初和清初東莞著名的抗元、抗清將領分別是 和 。
12.東莞於 年建立中國共產黨組織,負責人是 。
(附:參考答案)
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C C A D A D B A B C C D A C B C B C C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B B C D D B A C C A A B D C B A C A D A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C A A D C A C B C A A A B C C C A B
二.1.齊桓公,孔子; 2.任意寫兩個:劉備,孫權; 3.寶安,龍溪; 4.甲骨文,司母戊鼎;
5.商鞅,張騫; 6.小篆,隸書: 7.《九章算術》,酈道元;8.《嶺南叢述》,鄧淳,東江大堤
9.竹木簡,帛,蔡倫 10.雲岡,龍門; 11.熊飛,張家玉 12.1924,莫萃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