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卷
❶ 高考文綜歷史選擇題(全國新課標卷)
1.秦朝設立丞相,明朝廢除丞相,下列對這種現象分析正確的是
A.體現權力互相制衡的原則 B.因為相權威脅皇權
C.有利於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D.君主專制的需要
2.十七世紀某西方人認為「(中國)這一制度提供了這樣一種保障,即政府以個人的才能為基礎,而非歐洲那樣——為世襲權力所支配,故該制度不失為一種民主和平等的制度。」該制度是指
A.分封制
B.察舉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舉制
3.有史料曰:「故天子有田以處其子孫,諸侯有國以處其子孫,大夫有采以處其子孫,是謂制度」。由此可見該制度
A.確立了嫡長子繼承製 B.使土地、政權和血緣結合
C.確立了中央集權制 D.擴大了國家疆域
4.吳起治楚,規定「封君之子孫三世而收爵祿」「廢公族疏遠者」;商秧治秦,規定「獎勵軍功,按軍功受爵,貴族無軍功不再受爵。」下列史實發揚了這一做法的是
A. 封國制 B.科舉制 C.恩蔭制 D.旗人制
5.北宋後期,科舉考試採取南北分卷的制度,特許北方五路分別考試,單獨錄取,以維持南北地區間取士人數之大體均衡。其主要原因是
A.統治者重文輕武
B.北方長期戰亂
C.南方經濟、文化發展迅速 D.吏治腐敗
6.商鞅變法、秦朝實行郡縣制和隋唐時期的科舉制度,在歷史上發揮的共同作用是
A.加強了君主專制 B.緩和了階級矛盾 C.打破了世襲特權 D.促進了民族融合
7.梁啟超在論及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時,指出「蓋權臣之消長,與專制政體之進化成比例,而中國專制政治之發達,其大原因有二,一由於教義之浸淫,二由於雄主之布劃。」材料中「教義之浸淫」指的是
A.統治者利用宗教大力維護自己統治 B.宗教使人民喪失了反抗精神
C.儒家思想成為維護專制統治的工具 D.中國專制意識根深蒂固
8.有學者在描述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時指出:「傳統中國的帝制為西史所未有,其獨特即在君主專制一切的剛性與官僚高度流動的柔性巧妙結合。」下列制度中,最能體現政制「柔性」一面的是
A.世襲制 B.察舉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舉制
9.明朝曾經出現內閣對皇帝「不合理」的詔旨拒絕草擬,封還執奏的情況。也曾出現皇帝不滿內閣票擬發回重擬時,內閣拒絕重擬,以原票封進的情況。以上材料可以說明
A.明朝內閣的權力高於皇權 B.明代內閣屬於決策機構
C.明朝皇權較前代有所弱化 D.制度設計與實際執行未必相符
10.下列關於明朝的內閣和清朝軍機處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都設在皇宮內部,體現出從屬皇權的性質 B.都加強了中央集權
C.明朝內閣能參與決策,清朝軍機處則不能 D.都加強了君主專制
11..東漢時期的民謠說:「舉秀才,不識書;舉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直如弦,死道邊;曲如鉤,反封侯。」材料反映了
A.察舉制的沿革 B.察舉制的弊端 C.科舉制的興起 D.出身門第成為選才唯一標准
12.清末御史張瑞蔭的一份奏摺中說:「自設軍機處,名臣賢相不勝指屈,類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過有庸臣,斷不至有權臣,……軍機處雖為政府,其權屬於君;若內閣,則權屬於臣。」這說明軍機處
A.防止了大臣專權 B.加強了中央集權 C.削弱了內閣的權力 D.擴大了統治基礎
13.「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詞進。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錢谷之司,文士也;邊防大帥,文士也;天下轉運使,文士也;知州,文士也。」材料中「今世」是指
A.秦代 B.漢代 C.隋唐 D.宋代
14.孟德斯鳩在《論法的精神》中曾這樣評價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中國)政府與其說是管理民政,毋寧說管理家政。」產生這一統治方式的制度淵源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禮樂制 D.內外服制
15.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東巡,在《琅琊刻石》中曾說:「六合之內,皇帝之土。」對這句話理解最准確的是
A.全國的土地都歸皇帝所有 B.皇帝對全國有最高控制權
C.全國的土地都歸國家所有 D.名歸皇帝,實為民眾所有
16.錢穆先生在《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說:「漢代從昭宣以下的歷任宰相,幾乎全是讀書人……完全是因其是一讀書知識分子而獲入仕途。」這種現象主要反映了
A.官僚政治逐步取代血緣政治 B.考試為主的選官制度普遍實行
C.中央集權的加強 D.諫議、監察制度的完善
17.某歷史人物曾中進士,先後做過蘇州通判、常州知州等地方官,後被提拔為參知政事,相當於宰相。此人可能生活在
A.漢代 B.唐代 C.宋代 D.明代
18.「王侯將相不必為貴胄」這一觀念在秦末已深入人心,該局面的出現首先得益於下列哪一制度的推行
A.世卿世祿制 B.軍功爵制 C.推舉制 D.科舉制
19.右圖中秦代磚文為「海內皆臣,歲登成熟,道毋飢人,踐此萬歲。」其中「海內皆臣」反映的歷史信息主要是
A.交通發達、水陸並用 B.疆土遼闊、臣民眾多
C.國家一統、皇帝集權 D.法律嚴苛、覆蓋全國
20.清趙翼論某時期政制之變雲:「迨至七國反後,又嚴諸侯王禁制,除吏皆自天朝,諸侯王惟得食租衣稅,又多以事失侯,於是三代世侯、世卿之遺法始盪然凈盡……」材料論述的是哪一時期的史實
A.戰國 B.秦朝 C.西漢 D. 東漢
21.「秦以前,民皆以金玉為印,龍虎鈕,唯其所好。秦以來,天子獨以印稱璽,又獨以玉,群臣莫敢用」(《史記集解》)。這一材料反映的實質問題是
A.秦朝時期人們以金玉為印 B.皇權至上,皇帝獨尊
C.秦以前玉璽為皇帝獨有 D.皇權為民,與民共享
22.清朝趙翼在《廿二史札記》中寫到:「蓋(孝文)帝優於文學,惡本俗之陋,欲以華風變之,故不憚為此舉也。然國勢之衰,實始於此。」此話屬於
A.歷史事實 B.一手史料 C.史料解釋 D.歷史評價
23.中國古代官吏選拔經歷了「世襲制——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科舉制」的過程。下列表述與「科舉制」相關的是
A.「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B.「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
C.「立嫡以長不以賢」 D.「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
24.某位學者描述中國史上的一種制度:「雖無相名,實有相職。既有相職,卻無相權。既無相權,卻有相責。」這位學者所指的制度是
A.漢代的尚書令 B. 唐代的門下省長官 C. 明代的內閣首輔 D.清代的議政王大臣
25.清朝軍機大臣這樣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樣葫蘆畫不難,葫蘆變化有千端。畫成依樣舊葫蘆,要把葫蘆仔細看。」由此來看,軍機處的基本職責是
A. 決定清朝的軍國大事 B. 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
C. 掌管國家政令的草擬 D. 筆錄、傳達皇帝的旨意
❷ 高考歷史大題
同學你好:歷史作為文科綜合里的一門功課,在高考中,其實難度不大,但注重靈活運用。對你的情況我提一下建議:1.拿出考綱點點掃描2.忌諱題海戰術3.意會比書本重要4.落實比亂套重要5.能力比死記硬背重要 在最後期間怎樣回答歷史大題1.落實比亂套重要 歷史大題,改卷老師是找點給分,點起了,自然可以得高分。但是,當自己的中心點找不齊時,切忌亂套亂答,當你亂套,老師就會認為你不會,可能一分都不會給,但是,你必須要答題,不能空缺啊,怎麼辦?現在,你就應該翻譯材料,題目要什麼,你就翻譯什麼,和上自己的聯想與對這部分知識的回憶答題,這樣有可能會拿到50%的分數。 歷史是靠感覺答題的,不要一味的做許多試題,因為,歷史是漿糊,一旦弄不清,就會陷進漩渦。但是,要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識。學會 集思廣益和拿來主義(有選擇)。 解答大題首先要有堅實的史實基礎,所以,我建議同學,你可以花大時間在課本上,弄清脈絡。 高考答題 在高考改卷中,歷史改卷講究速度,平均沒道試題6秒結束,所以分點答題會給改卷老師留下好影響,自然分就會比別人多那麼幾分。格式(例如) 影響:1.2.3.內容:1.2.3. 評價1.2.3. 這樣的格式老師是很喜歡的 其次,答題內容不要長篇大論,提取精煉的詞語和句子,一般一個點只能佔一行的位置,切忌不要海答一個知識點,老師不願意多看,那樣就會忽視你後面的點,導致失分! 最後,答題拿高分,還是要看材料,不要脫離材料答題,要實事求是,結合實際! 希望在最後一段時間里,你可以有很大的提升!
❸ 高考歷史題
2.商朝時商業由官府控制,使用貝類貨幣。春秋戰國時期,官府控制商業的局面被打破,許多商品市場和大商人出現,西漢時出現了部分商業中心,市、坊有嚴格界限。魏晉南北朝時期,物物交換是主要形式,商稅成為政府收入的重要來源。隋唐商業繁榮,有許多著名的商業城市。
3.
.(1)根本原因是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的發展,即鐵犁牛耕的推廣。主要途徑是各國的變法運動。
(2)問題:土地兼並;規律:土地趨向私有化。
(3)均田免糧;說明封建土地制度已經成為農業生產發展的桎梏。
4.歷史原因:喬家經濟實力強,在清代就影響全國;喬家大院的建築成就;喬氏「誠信」的商業道德等。
現實原因:市場經濟發展熱;文化旅遊熱;電視等媒體的宣傳等。
5.北宋的東京,商業繁榮、店鋪林立,突破了唐朝「市」和「日中為市」的限制;出現了娛樂場所瓦子。明朝中後期的蘇州,在絲織業中出現了「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的「機房」,手工作坊發展成手工工場。
東京商業繁榮的原因:農業有了發展;煤大量開采,促進了冶鐵業的發展;制瓷、絲織等手工業生產部門的規模擴大,技術水平提高;貨幣大量流通。
蘇州出現手工工場原因:江南蠶桑業更加發達,手工業生產超過了前代水平;工匠制度改革後,手工業者可以自產自銷,大量手工業產品投放市場;「機戶」擁有大量資金,並出現了一批靠出賣勞動力為生的「機工」。
東京的特色反映了北宋封建經濟在唐朝基礎上繼續發展;蘇州的特色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封建經濟漸趨衰落.
6..(1)興辦實業。甲午中日戰爭後,列強侵略進一步破壞了中國的自然經濟,為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條件;清政府為擴大稅源,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4分)(2)辛亥革命的推動;群眾性的反帝愛國運動;歐洲列強忙於一戰,暫時放鬆對華經濟侵略。(6分)(3)不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由於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壓迫剝削,民族資本主義不會充分發展起來。(6分)
7..(1)誕生於20世紀60年代末。因為互聯網與報紙、廣播和電視一樣,同樣具有傳播信息的功能,所以被稱為第四媒介。(4分)(2)1994年中國正式接入互聯網。互聯網集報紙、廣播和電視優勢於一體,通過網路發布的信息可以是多種傳播符號的組合,文字、圖像、聲音兼備,還能模擬三維動態效果,具有很強的表現力和感染力。用戶可以在網上查詢資料、瀏覽新聞、看電影、看電視、聽音樂。還可以高度互動和雙向傳受信息,而且費用低廉。所以被稱為「魔幻的第七大洲」。(6分)
❹ 求歷年的高考歷史試題
到上海教育考試院去找找看!
❺ 2015全國高考卷歷史
2012年海南省各科高考平均分理工:語文76.49數學43英語61.72物理29.79化學43.23生物58.25文史:語文74.71數學35英語55.02政治41.42歷史35.07地
❻ 2019年全國高考歷史三卷命題趨勢
中考作文命題趨勢1:逃不出四大「母題」 ★中考作文題有什麼規律?逃不出四大「母題」 對於初三的學生來說,中考就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用差一分可能就是差好幾千個名次,如果能在作文題上比別人多拿分數,那就是比別人多了更多的機會。雖然中考的作文題形式各樣,涉及各個方面的知識,但都是有規律的,總結起來都逃不出四大『母題』: 1、人與自己; 2、人與人; 3、人與自然; 4、人與社會。這四大母題包含了所有中考作文命題方向。只要熟讀掌握了這四大母題,中考考場作文那就手到擒來,拿高分就很容易了。大家在寫中考考場作文的時候要注意,不要把作文寫成小學生作文一樣沒有深度,要用閱卷老師的心態想一想,這樣的作文能不能拿到高分。寫中考考場作文,寫什麼比怎麼寫更加重要,文章的內容決定文章的檔次,不能玩一些花里胡哨的花架子,這樣對於拿高分並沒有幫助。 ★如何寫出高分作文?「一題四寫」來練習知道了中考作文的四大「母題」,要怎樣寫才能讓閱卷老師給出高分?其實中考考場作文有四類高分作文,可以適用於所有題目,這四類作文包括:歷史類,表現歷史的厚重感;人文類,體現人文情懷;自然類,表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現實類,用真情實感寫現實生活中感人的瞬間。大家訓練寫作的方法很簡單,遇到任何話題都從歷史、人文、自然和現實的角度寫一遍,一題四寫,練習好了不但可以拿到高分,而且遇到任何題目都不害怕啦。 2017中考作文命題趨勢2:「真情摯愛」類作文發現真情,感受真情,播撒真情,用文章把「有情有義」的自我展現出來,是近年中考「真情摯愛」類作文命題的立意所在。考生只有將那些融入自己體驗和感悟的真人、真事、真情變成流淌於筆端的文字,文章才能成為心靈的舞蹈、靈魂的歌曲。 ★「真情摯愛」類作文的命題方式及關注點中考作文把「感情真摯」作為一項重要的評分標准,列在「符合題意」之後,位居第二。初中生筆下的真情,一般包括親情(父愛、母愛、手足情、血脈情)、友情、師生情、思鄉情、愛國情等,以及感動、感恩、快樂、幸福、溫暖等。這些富含真情的關鍵詞一直都是中考作文出現頻率較高的立意核心,備考時須格外留心。據不統計,2012年全國各省市語文試卷中,全命題作文(含選題作文)佔50%以上,研究此類作文命題後,我發現其關注點主要集中在以下四個方面。
❼ 高考歷史開卷嗎
高考不可能開卷考試,任何一科都不可能。你這是在異想天開,痴人說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