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小論文
㈠ 歷史小論文1500字
秦國經,1936年出生,河南汝陽人。24歲就到明清檔案部工作
了,並且一直從事明清檔案T作,到他退休時,已在中國第一歷史檔
案館T作了37年,他所從事的一直是明清檔案這一塊工作。秦先生
所積累的明清檔案知識無幾入能及,他本人也被稱為清史專家。秦先
生在T作時就有很多論文發表、著作出版,如《論乾隆帝治理宮廷的
功績》、《想有作為的光緒》等。而他退休後,更是筆耕不輟,獨撰、主編
了《紫禁城皇家生活全景》、《御筆詔令說清史》、《清代文書檔案圖鑒》
等,還有本文要介紹的《明清檔案學》。
《明清檔案學》是秦先生在退休後,用十幾年的時間研究明清檔
案的積淀寫就的力作。2005年於學苑出版社出版。秦國經先生將近
四十年的檔案1二作經驗和長年累月積累的學識,都融進了這部57萬
字的巨著——《明清檔案學》。
拿到該書時,實在為該書的厚度驚嘆,覺得這么厚的一本書,讀
完就得耗費很多精力吧,更何況是編寫這部巨著!因此,不得不對秦
國經先生感到欽佩。
一、全書內容和結構梗概
該書分七編,一共三十四章。第一編主要是歷史背景,為後文的
出場做引導,像論文的序言。第二編和第三編是對各館所藏明清檔案
的介紹,讓我們對明清檔案的現狀有一個大概的理解,主要有中國第
一歷史檔案館、台灣故宮博物院文獻館、遼寧檔案館、吉林檔案館、四
Jlib案館、山東檔案館等幾十個檔案保管機構所保存的明清檔案以
及民間的契約、譜牒等檔案,還對國外留存的明清檔案進行了介紹,從
而展現了現存於世的2000多萬件明清檔案的全貌。第四編是按照檔
案的內容,分專題對明清檔案進行介紹,有政務總類、宮廷皇族、職官
吏役、軍務、政法、民族事務、中外關系等十八類檔案。第五、六、七編
則是對明清檔案業務丁作上的介紹,主要包括明清檔案的開發和管
理工作。從管理者的角度和工作思路告訴讀者這些明清檔案在編排
上的內部聯系,這就便利了我們進行明清檔案的檢索和查閱。
章節之間的結構安排,我們會發現每一編根據需要會有所不同。
第一編根據時間先後順序,先明朝後清朝;第二、三編則按檔案館進
行排序,先第一歷史檔案館,然後是台灣和海外,然後是各省檔案館;
第四編則更顯示了其中的邏輯,作者將不同的內容進行了排序,總體
來說是先政治,接著是文化,最後是經濟,而政治當中又從皇族到宮
廷,到官場,最後到百姓的一種自上而下的順序。第五、六、七編里則
按照檔案管理和整到順序的先後來排序了。該書的編排有很強的邏
輯眭,像極了一篇行文緊湊的文章,步步相扣,緊緊相連。渾然一體。
二、多功能性質品讀
《明清檔案學》是一部擁有高尚靈魂的書。它的內容並不是單一
的某一方面的,而是正如學界的評價:「既是研究明清檔案、檔案丁:作
和明清檔案事業的一部學術著作,同時也是檢索利用明清檔案的一
部工具書。」…n,包羅了明清檔案的萬象。正是它的這些豐富的內容,
使得該書具有多種功能,具體如下:
1.史著功能:檔案產生的相關歷史背景介紹。在書的開始,作者安
排了第一編的《明清王朝的國家機關與文書檔案制度》,在該編當中,
作者簡要介紹了明清王朝的國家機構的設立及其改革,並重點介紹
了這兩個王朝的文書檔案制度。例如作者在介紹明朝政治制度和國
家機構的時候介紹了明朝廢除行中書省,設內閣,立「三司」等等措
施。而介紹兩朝的文書檔案制度則是更加直接地為我們了解明清檔
案服務了。介紹機構變更和文書檔案制度將現今保存的明清檔案形
成、流傳、歸檔、保管的整個過程像歷史重現一樣展現在我I'II艮前,對
我們了解明清檔案提供了大量的歷史背景。當然,作者的這些介紹也
意外地收到了另一個效果,即向讀者展示了明清兩朝的機構和文書
檔案制度發展史.讓本書也擁有了「史著」的一個身份。而且,作者在
介紹每一個館藏檔案的時候,還會對檔案形成機構進行介紹,如在介
紹清朝的內閣檔案的時候,就對內閣這個機構的設立、職責、發展等
做了簡要的論述。同時,該書還有大量的史料分析、論述等,這也是它
擁有「史著」性質的原因之一。如在第四編當中,對明清檔案分類研究
和論述的時候,作者基本對每一個類別的檔案都做了一定的背景介
紹。如在介紹政務總類的檔案時,將清朝每一個皇帝都進行了介紹。
這無疑對我們了解清朝皇帝和歷史是有很大幫助的。
2.全宗指南:各館明清檔案保管情況介紹。當開始介紹各明清檔
案時,作者採用了分館介紹的辦法。先是保管最為豐富的中國第一歷
史檔案館,接著是我國各地和國外所藏的明清檔案的介紹。在介紹每
一個館藏的檔案的時候,作者都會對形成檔案的機構和背景先做一
下簡單的介紹,然後再對該類檔案的收藏情況做一下介紹,最後再將
該館是如何對這一類別的檔案進行分類的予以說明,便於讀者按圖
索驥。可以說這部分的內容使得該書很像各個檔案館關於明清檔案
的全宗介紹,因此,該書具有了一定的「全宗指南」的性質,讀者可以
根據這個指南在檔案館找到相應的檔案。
3.工具書:大量史料匯集。大量史料的匯集集中體現在第四編,
《明清檔案分類與歷史研究》。在這一篇當中,作者將檔案像圖書館圖
書分類般將明清檔案按內容分類介紹。大類是政治、經濟、文化三類,
每個大類里再分小類。例如政治里有政務總類、軍務、政法等等。而且
十分值得贊揚的是在這一編的介紹中,列舉了很多例子,有些例子就
是檔案的原文,例如一些關於光緒帝和慈禧的治病葯方等。這讓無緣
看到檔案的人在這里找到了一點彌補。同時該書後面的很多附錄也
再次說明了該書工具書的性質。本書一共有五個附錄,每一個附錄都
具有很高的史料和工具書的價值。例如第一個《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
所藏明清檔案個全宗一覽表》,這個表對我們了解第一歷史檔案館的
明清檔案分類自然意義不小,而第三個附錄,《明清檔案縮微品目
錄》,則更是對我們利用這些檔案具有極高的價值。因此這些附錄雖
少,但卻都是精華,都十分實用,也為該書增色了不少。
4.丁作手冊:明清檔案工作方法介紹和指導。一部書能擁有上述
幾個功能已經十分了不起了,但是該書卻超過了這個「了不起」,它還
可以作為工作手冊來被明清檔案工作者借鑒。該書的最後i編,正是
對明清檔案管理、開發利用的指導。無論是其對檔案的收集、整理、編
目鑒定、保管、修復等方面都十分有借鑒意義,這些應該都是作者四
十年來的工作經驗的總結。還有作者關於明清檔案的開發利用的方
法建議也是十分具有參考意義的,以及最後的關於明清檔案的現代
化管理更是讓我們接近了管理的新手段。所以說該書也具有工作手
冊的功能是一點也不假的。
當然,一本書不管再怎麼優秀,其中也難免還是會有一些瑕疵
通過,現予公布,自2013年2月1日起施行。」其他的還有《電子檔案
移交與接收辦法》(檔發[201217號)、《企業檔案工作規范》
(DA/T42--2009)、《會計檔案案卷格式}(DA/T39--2008)、《縮微膠片
數字化技術規范》(DA,r43—2009)、《數字檔案信息輸出到縮微膠片
上的技術規范}(DA/T44--2009)、《文書類電子文件元數據方案》
(DA/T46--2009)、《版式電子文件長期保存格式需求》(DA,r47—
2009)、《基於XML的電子文件封裝規范》(DA/T48--2009)。但大多
數編寫者對此認識不夠,加上沒有工作經驗、對實際工作缺乏了解
等,所編教材脫離實際,內容過時,這些新法規、新標准、新技術等不
能及時反映到教材中來,不能滿足一線崗位對檔案管理知識和技能
的要求。部分教材內容還停留在幾年甚至十幾年前的水平上。如《機
關文件材料歸檔范圍和文書檔案保管期限規定》已於2006年頒布多
年,但有的201 1年、2012出版的教材還在沿用1987年的相關規定。
另外,調查顯示,高職高專文秘、行政管理、外語類等專業畢業生
主要去向是各類中小型企業,主要崗位包括文員、秘書、檔案員、人事
薪酬專員、公關人員、行政助理、外貿經理助理、會計員、營銷人員、客
戶經理等。其中,有不少人要兼任會計。一z-+l-lLtk資格考試中的《財經
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會計基礎》等科目也涉及會計檔案。這也要
求高職高專檔案管理教材應當與時俱進,適當增加或充實會計檔案
方面內容。目前,絕大多數教材還沒有涉及此類內容。
2編寫體例不合適。從總體上看,近年來出版的高職高專檔案管
理教材,絕大多數沒有突破傳統的編寫路子,編寫體例還是傳統的理
論說教風格居多。即使是理實一體化、任務驅動式教材,也沒有真正
過渡到以培養應用能力為主的工學結合體繫上來,與現今高職高專
院校的教改、課改、校企結合、培養操作性人才的整體目標不相符。
當前,按照「任務驅動」、「項目教學」等思路編寫的高職高專檔案
管理教材,不少還不是真正的項目式教材。這些教材不外乎是將原來
的,而這本書也存在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1)書名與內容有些出入。
本書的書名是「明清檔案學」,可是其中的大部分內容都是明清檔案
的介紹、歷史研究和管理,並沒有介紹明清檔案學這個學科,甚至連
該學科的研究對象、任務等等都未進行深入的探討,而書卻用了這個
名字,稍有不妥。若將書名改為《明清檔案研究和管理)II更貼近書的
內容。(2)體例安排上也有一些瑕疵。這主要是第四編中的第五章,關
於明清檔案價值和作用的探討。如果將其移到第六編關於明清檔案
的開發和利用的開頭,似乎能更合理。當然,瑕不掩瑜,盡管這本書存
在一定的缺陷,但和其貢獻相比,這些缺陷則微不足道了。最後要感
謝秦國經先生為我們帶來一部如此精彩的書,它將引領我們走近明
清檔案,了解更多的那些被塵封的故事。
望採納
㈡ 一篇歷史小論文
隋煬帝,一個千古以來倍受爭議的中國歷史帝王。在世人眼中,他是古往今來第一大昏君,第一大惡魔。
他,修運河造成千萬民夫的死傷;游江都揮霍無度;奪嫡位弒父殺兄;輕民生視同草芥;他,營長城安華夏萬眾;開運河利中國百代;破突厥而賓服四夷;通絲路以威震殊俗。
曾經橫槊賦詩,笑傲前塵的王子,卻眼看著,如畫的江山都喪盡,只落得,一代英雄歸黃土,幾行煙柳掩孤墳……
㈢ 歷史小論文800字
南昌,這個普普通通的城市,卻蘊涵著不平凡的歷史.文化和風情!
這2200年的悠久歷史,在這片紅色的故土上,塑造了南昌金色的田園,打造了南昌的古色風情,增添了南昌的特色魅力。賦予了南昌「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的美稱,成就了南昌
「雄州霧列、俊彩星馳」的壯觀。
早在公元前202年,漢高祖劉邦派穎侯灌嬰率兵進駐南昌,並修築南昌城,定名南昌,取「南方昌盛」之意。唐宋為江南西道及洪前治所,為東南有名的都會,故又稱「洪都」。當時,南昌還上著名的造船之都。不知道有多少條裝載著我國富饒的產物歷經海上絲綢之路,暢游鄰國的船隻是出自南昌呢?
即使那些滄桑的影子早已慢慢褪卻,可仍然隱藏不了歲月的痕跡,湮沒不掉歷史的足跡..。在這片綠色的原野上,不知留下了多少文人墨客的逸事存墨。
1927年8月1日,就是在南昌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揭開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革命武裝斗爭的序幕。抒寫了南昌歷史的新篇章,開創了新紀元。雖然南昌起義失敗了,但是它標志著我們中國共產黨逐漸走向成熟,擦亮了新的曙光,點燃了星星之火。也正是南昌見證了這一歷史的時刻,感受了耀眼的光輝。
江河縱橫,湖泊星羅棋布,裊裊餘音,處處彌漫著歷史的香氣。屹立在廣場南端的八一南昌起義紀念塔高聳入雲,成為南昌革命歷史的豐碑。江南三大名樓之一的滕王閣更增添了南昌歷史的韻味。隆重得描繪了一幅「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動人景緻。古樹參天,清凈幽雅的青雲譜道院,真實的記錄了明末清初水墨寫意派大師在八大山人的隱居生活。還有崗巒疊翠,飛瀑流泉,景色清幽,氣候宜人,素有「小廬山」之稱的梅嶺,以及經歷三百多年風雨的洗禮,至今字跡依然清晰可見的洪崖丹井。如今,隨著經濟的迅猛發展,各式各樣的景觀陸續誕生。各種風味,不同情調的風景區,為南昌刷亮了新的歷史!
縱使南昌沒有北京胡同的歷史綿情,也及不上那的古色古香。縱然南昌沒有上海大都市的繁華熱鬧,也沒有發達城市的熱情豪邁。但是它的特點,它的歷史,它的一切,都不是其他地方能比擬的。在這塊得天獨厚的風水寶地和魚米之鄉上,交融了我們獨一無二的歷史傳情。
南昌,不僅僅是風景秀麗,古跡眾多;而且還凝聚了各路英雄好漢的點點滴滴,真不愧為「英雄城」
深呼吸,剎那間,感受到了南昌歷史的氣息,品味到南昌悠久的文化和古老的風俗民情。
我愛南昌,我愛這山水之都,我愛這歷史名城!
~如果你認可我的回答,請及時點擊【採納為滿意回答】按鈕~~手機提問者在客戶端右上角評價點【滿意】即可。~你的採納是我前進的動力~~~如還有新的問題,請另外向我求助,答題不易,敬請諒解~~O(∩_∩)O,記得好評和採納,互相幫助祝學習進步!
㈣ 關於歷史小論文
概況:(1)國民大革命時期,經過「二七」慘案,中國共產黨認識到,僅僅依靠工人階級的力量是不夠的,只有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才能把中國革命引向勝利。為此,中國共產黨決定同孫中山領導的中國國民黨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同時,孫中山也從第二次護法運動的失敗中認識到,必須改組國民黨,革命才有取得成功的希望。因此,他接受了中共的幫助。國民黨「一大」後,國共兩黨實現了第一次合作,有力的推動了全國工農運動的迅速發展和北伐戰爭的勝利進軍。孫中山逝世後,蔣介石、汪精衛拋棄了孫中山的三大政策,打擊排斥共產黨人,製造了「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變,導致了大革命的失敗和國共合作的破裂。
(2)國共政權的十年對峙時期,國共兩黨處於全面對立狀態。這表現為,中共從大革命失敗中吸取了教訓,決定武裝起義反抗國民黨的反動統治,先後發動了南昌、秋收、廣州等起義,開辟了農村革命根據地,進行了「工農武裝割據」。蔣介石為首的國民政府鎮壓起義、「圍剿」革命根據地;「九一八」事變後,仍然致力於第四次和第五次「圍剿」,圍追堵截長征中的紅軍。隨著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一·二八」、華北事變,中日民族矛盾逐漸上升為主要矛盾,國民黨內部的愛國將領逐漸傾向於中共的「一致對外」的主張。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標志著國共兩黨由對抗走向了合作。全面抗戰爆發後國共兩黨終於結束了對抗,共同走上了抗日戰場。
(3)八年抗戰時期,國共兩黨基本處於合作狀態。雖然在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後,國民黨反動派不斷製造反共摩擦,但由於日本滅亡中國的政策沒有改變,加之中共採取了靈活的斗爭策略,對國民黨進行了有理、有利、有節的斗爭,使國共合作關系一直維持到抗戰的最後勝利。
(4)抗日戰爭勝利後,美蔣勾結發動了反共反人民的內戰,國共兩黨關系再次破裂,由合作走向對抗。雙方經過長達三年的內戰,最後中國共產黨在人民的支持下,打敗了國民黨反動派,取得了人民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
㈤ 歷史小論文(200字左右)
理性看待舊中來國的發展
從1840年鴉片戰自爭開始到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中國經歷了一段落後,摸索前進的道路。雖然之間有許多挫折,但總體仍是在發展。
這其中有許多的歷史人物做出了貢獻。其中首推林則徐,虎門銷煙,成為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經歷太平天國運動後,李鴻章推行洋務運動救國。雖然他簽訂了許多恥辱的條約,但這並不妨礙他引領舊中國科學的發展,確實打造了較為先進的北洋水師。
當這些運動都不能救國的時候,康有為的戊戌變法運動使得中國的文化有了新的啟蒙,直接導致民國時期的新文化運動。在陳獨秀新文化運動帶領下發起的五四運動,標志著中國思想的進步。
當思想氛圍進步到一定的時候,李大釗作為馬克思主義的先驅,把馬克思主義引入了中國,從此有了共產黨的成立,有了革命事業的蓬勃發展。也有了毛主席領導下的新中國的誕生。
縱觀100來年的奮斗史,有過曲折,迷茫,甚至錯誤。但這都不能阻止歷史前進的腳步。因為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新中國的明天也一定會更好!
㈥ 歷史小論文 1000字 急急急急!!!!!!!!!
歷史的長空
以正確平和的心態對待歷史
我國國學大師錢穆先生在《國史大綱》一書的序言中,寫下了這樣一句改變我歷史觀的話:所謂對本國以往歷史有一種溫情與敬意者,至少不會對本國以往歷史有一種偏激的虛無主義,亦至少不會感到現在我們是站在以往歷史最高之頂點,而將我們當身種種罪惡和弱點,一切言委卸於古人。這句話是我學習歷史的基礎與前提,成為我學習歷史的指導思想。
古代史的繁盛與近代史衰落的巨大反差,讓我們一度那段歷史里的人和事迸發強烈的憤慨。但是這句話改變我歷史觀的話讓我認識到了我們在學習那段歷史時偏激的態度。它讓我們明白了我們應以一種平常心對待歷史,應以一種正確平和的態度學習那段屈辱的歷史。一位南京大屠殺的倖存者曾這樣說:「我們要記住歷史,但不要記住仇恨。」這種平和的心態是對歷史的最好詮釋。這種態度不是不愛國,而是要讓這些慘痛屈辱的歷史從絆腳石蛻變為我們今後路上的墊腳石。
偏激的仇恨態度在我們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只會產生阻礙作用,太多的主觀因素干擾,會讓我們不能正確的認識歷史。用平和的心態看歷史對它的理解才能更加深入透徹,對它的評價才會更加客觀。
當今社會下的我們不要以居高臨下的態度看歷史,而應該以平視乃至仰視歷史。不只是對歷史,在當今社會也同樣如此。北外大學美國研究室主任梅任毅曾說:我們要避免的是在還沒有真正成為大國的時候就已經有了一種「大國心態」對待歷史我們也不應有「大國心態」,不要以為我們站在了歷史的最高峰,這才是正確對待歷史的態度。
從多個角度品味歷史
易中天說歷史人物皆有三個形象:歷史形象、文學形象、民間形象。而在我們學習歷史的過程中也會讀到各種版本的作品。如:正史、野史、各種各樣的文獻讓歷史真相更為難以探求。所以在學習歷史時,我們的思想更不能單一,要從多個角度,不同的觀點看歷史、品歷史、悟歷史。例如:李鴻章,他被公認為是賣國賊。這是從歷史的角度看的。但我們從當時的時代背景來看的話,就不免會對那一系列條約簽訂的前因後果產生自己的主觀看法。如果站在他自身的角度來看,或許為他的無奈發出感嘆。而站在今天的角度來看,則可以發現他身上的哪些品質,哪些思想值得我們借鑒與學習,而哪些做法需要我們引以為戒。我們還可以設身處地的想一想,假如我們在他的處境下,我們如何做更為妥當。這不僅是學習、回顧歷史,也是預習、講述人生。從多個角度品味歷史,會得到對歷史不同的理解與認識,還會得到我們自己感悟出的人生啟示。
樹立自己的歷史觀
唐太宗曾說:以史為鑒,可以知得失。生活中的困惑,往往可以通過讀史來解答。一個正確的歷史觀可以讓你深入透徹的理解歷史,可以讓你感悟到屬於自己的歷史思想,它會成為你學習歷史道路上的一個路標,會成為學習歷史的一塊基石。樹立你自己的歷史觀,以歷史觀影響你的人生觀、價值觀,會讓你受益無窮。
對歷史,我們應有來自自我的主觀看法,也要有對它客觀的評價,讓我們站在山腳下,平靜地仰望那歷史的天空。
㈦ 500字的歷史小論文
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有利於選拔人才,那種機會均等,公平競爭,擇優錄用的原則,達到了「學而優則仕」的境界,有利於中國古代的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科技發達,也備受西方人推崇對歐洲文官制度的確立產生積極影響。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說:「中國只有通過嚴格考試的人才能出任官職『中國由那些及第的人治理者』,政治清明,經濟繁榮。」
科舉制產生於隋朝,唐朝時得到發展,宋代得以完善。科舉制的推行,打擊了腐朽的士族的勢力,符合庶族地主經濟發展的趨勢,適應了鞏固國家統一的需要。科舉制把讀書、考試和做官緊密聯系起來,從而提高了官員文化素質,也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於政局穩定、政治清明廉潔。同時,也推動了教育事業的發展,使唐朝學制完備,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也推動了宋代科技革新,使得宋代科技領先於世界。科舉制度對中國封建社會達到高度繁盛發達起著不可磨滅的貢獻。
新航路開辟以後,來華的西方傳教士潛心研究中國的典章制度,不斷向歐洲傳遞東方的信息。16世紀中期來華傳教士克魯茲在他的游記中把中國科舉制介紹到歐洲。歐洲人了解到中國科舉制度以後,都異口同聲的稱贊。16世紀的門多薩認為,中國是世界各國中治理得最好的一個,他把原因歸於中國競爭性的科舉制度,說中國通過競爭開放一切官職,從而利用了所有中國人的聰明才智。牛津大學教授紐曼說:中國行政制度是迄今為止存在於東方的無與倫比的優秀制度。他們認為科舉制是一種出類拔萃的制度,值得效法。法國首先師承中國,在1791年進行了文職人員的考試,德國在1800年。1833年,英國確認了通過考試擇優錄用的原則,但直到1847年,英國某一駐外機構為聘任辦事員,才進行了最早的競爭性的考試。1855年,英國成立第一個文官委員會、主持普通文職人員競爭性考試。1855年,英國頒布法令,使文官的競爭性考試正常化,英國文官考試制度最終確立。英國文官考試面向公眾,定期舉行,強調入選者必須備有良好的品行和確定試用期,與中國科舉制度的形式非常相似。《大英網路全書》對英國文官制與中國科舉制的淵源關系也有公允的結論:「在歷史上,最早的考試制度出現在中國,它用考試來選拔行政官員,並對已經進入仕途的官員進行定期考核。」英國文官制吸收中國科舉制的精華,又影響了歐洲其他國家。
可見,中國科舉制對中國乃至於世界都發揮其積極作用。中國的科舉制是一種出類拔萃的制度啊!科舉制最大的功,在於給草根平民出人頭地提供了一條通道,為維護封建統治立下大功.剩下都是過了.反觀我們當今社會,平民百姓當官到底從何渠道進入?連個游戲規則都沒有了,老子當官兒子跟著當,老子種地兒子跟著種,這還不如科舉制呢!請諸位注意,我們同學們這些當官當吏的,可還是20年前高考制度的產物,那時還是科舉制的殘余,"學而優則仕"哪!
㈧ 歷史小論文600字
我眼中的
是一位十分了不起的人物,我也十分佩服他。諸葛亮,字孔明,
人氏,人稱「卧龍」。劉備「三顧茅廬」請出山後,他輔佐劉備南征北戰,立下了赫赫戰功。公元234年,諸葛亮病故五丈原,享年54歲。 諸葛亮之所以在我心目中佔有這么大的位置,是因為他是位足智多謀的天才軍事家。「
」、「草船借箭」 、「
」和「空城計」等,充分顯示出他的大智大勇。他知己知彼,用兵大膽果斷,善於發現敵將的弱點,攻其不備。他根據自然現象,巧用大霧天,「草船借箭」是其成功的範例。他利用
的多疑,巧施「空城計」,嚇退了追趕蜀兵的魏軍。 諸葛亮不僅是一位天才的軍事家,還是一位偉大的發明家。他為了使農民更方便地灌溉農田,發明了腳踏水車。為了解決軍糧運輸的困難,發明了「
」。據說木牛流馬的肚子裝糧草,把舌頭一扭就會走動或停止。 諸葛亮也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他「身在茅廬」以知「三分天下」,使劉備能有安身之處。他的「聯吳攻魏」的策略,使蜀兵節節勝利。他採取「撫民生息」的方針,讓蜀國一步步走向強盛。 諸葛亮有是一位傑出的文學家。劉備在「三顧茅廬」時,聽到農夫唱的歌詞,就是諸葛亮寫的。可惜他的作品流傳下來的很少。 諸葛亮,這位有傑出成就的軍事家、發明家、政治家和文學家,在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這難道不值得我們敬佩嗎? 這就是我眼中的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