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故宮歷史

故宮歷史

發布時間: 2021-12-26 00:42:26

❶ 故宮歷史多久

截止到2021年,故宮已有六百多年歷史。

北京故宮始建於明朝永樂四年(1406年),1420年建成,迄今已有六百年歷史,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群之一。1925年,故宮博物院成立,目前擁有的藏品總量超過186萬件,其中珍貴文物佔比超過90%。

整體布局

故宮南北長約960米,東西寬約750米,面積72萬多平方米,現存房屋8000多間。它周圍有高10米的城牆,牆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四面各有一座門,南為午門、北為神武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

紫禁城內由外朝、內廷兩大部分組成。外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為中心,東有文華殿,西有武英殿為兩翼,是朝廷舉行大典的地方。外朝的後面是內廷,有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御花園以及東、西六宮等,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和皇帝、後妃們居住的地方。

此外,東側還有寧壽宮區域,是清朝乾隆皇帝為做太上皇退位養老之所。

❷ 故宮的來歷

北京故宮於明成祖永樂四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建成。它是一座長方形城池,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牆,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

紫禁城內的建築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內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稱後三宮,是皇帝和皇後居住的正宮。

(2)故宮歷史擴展閱讀:

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北京故宮以三大殿為中心,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

北京故宮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它是一座長方形城池,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牆,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紫禁城內的建築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內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稱後三宮,是皇帝和皇後居住的正宮。

北京故宮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首(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美國白宮、俄羅斯克里姆林宮),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1961年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2012年1月至2018年6月,故宮累計接待觀眾達到1億人次。2019年起,故宮將試行分時段售票。2018年9月3日,故宮養心殿正式進入古建築研究性保護修繕工作的實施階段。2019年3月4日,故宮公布了2019年下半年展覽計劃。

❸ 故宮歷史是什麼

北京故宮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成為明清兩朝二十四位皇帝的皇宮。民國十四年國慶節(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開幕。

北京故宮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牆,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紫禁城有四座城門,南面為午門,北面為神武門,東面為東華門,西面為西華門。城牆的四角,各有一座風姿綽約的角樓,民間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之說,形容其結構的復雜。

(3)故宮歷史擴展閱讀

故宮博物院的創立,具有兩方面的意義:

其一是民主革命的又一勝利,是對復辟勢力的一次致命打擊;

其二是中國文化藝術史上的一個偉大業績。民國十四年(1925年)10月10日舉行故宮博物院成立典禮。博物館是以文化教育為目的,收藏、研究、展示和保存實物的機構。將作為君主法統象徵和僅供皇帝觀賞享用的珍貴文物,變為全民族的共有財富。

❹ 故宮的歷史故事

故宮的傳說及故事
有獎勵寫回答共34個回答
梧桐與西樓
會惶恐的幸福才是真的幸福。
聊聊
關注
成為第2820位粉絲
故事一:清朝宮女再現
1983年的一個深夜,一個人在珍寶館附近的夾牆走過,突然發現遠處有一群打著宮燈的人,於是就想上前看看,但是怎麼也追不上那隊人,不過遠遠的看去,的確是穿著清朝旗袍的宮女在打著扁紗的宮燈整齊的走著。
故事二:牆里的女子
九十年代有這樣一個北京故宮的傳說,故宮閉館不久,一位年齡較大的人在巡邏清場,發覺前邊一個胡同里,有一位挽著發髻,穿著旗袍的中年婦女,那女人沖他一笑,轉身走進了身後的牆里邊,注意是牆里邊,而不是門里邊。
故事三:儲秀宮怪事
八十年代一個夏天,有幾個消防戰士在儲秀宮做完消防演練就睡在了儲秀宮,由於天熱鋪個席子就在殿里睡了。
深夜凌晨兩點多,一個隊員被涼風吹醒,迷迷糊糊睜開眼睛一看,發現自己居然睡在了殿門外的走廊里。他以為是戰友惡作劇把他抬出去的,就拿著席子又回殿里睡了,早上醒來發現又被抬到了廊子下面,問別人均說不知道。大概是他陽氣太弱,從此不敢再到那裡去睡。
(4)故宮歷史擴展閱讀:
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為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
紫禁城」這個名字就和中國古代哲學和天文學有關。中國人認為「天人感應」和「天人合一」。因此故宮的結構是模仿傳說中的「天宮」構造的。
古代天文學把恆星分為三垣,周圍環繞著28宿,其中紫微垣(北極星)正處中天,是所有星宿的中心。紫禁城之紫,就是「紫微正中」之紫,意為皇宮也是人間的 「正中」。「禁」則指皇室所居,尊嚴無比,嚴禁侵擾。
故宮里一共居住過24位皇帝,第一位是明永樂皇帝朱棣,最後一位皇帝是清宣統皇帝溥儀。
紫禁城內現有10餘個藏館,包括歷代藝術館、工藝美術館、繪畫館、清宮玩具館、青銅器館、陶瓷館、鍾表館、珍寶館、銘刻館和明清傢俱館,共有珍貴藏品約100萬件,其中一部分是孤品,惟在故宮方能看到

❺ 故宮有哪些歷史背景

1、故宮建成後,經歷了明、清兩個王朝,到1911年清帝遜位的約五百年間,歷經了明、清兩個朝代二十四位皇帝。是明清兩朝最高統治核心的代名詞。明清宮廷五百多年的歷史,包含了帝後活動,等級制度、權力斗爭、宗教祭祀等。

當時普通人連走近紫禁城牆附近的地方都算犯罪。由於明清宮廷是封建制度高度完備的最高統治中心,不尋常的大事,往往都是圍繞皇權的傳承與安危展開的。

如明代正統皇帝復辟的奪門之變、嘉靖皇帝被宮女謀刺的壬寅宮變、萬曆四十三年梃擊太子宮的「梃擊案」、泰昌皇帝因服丹丸而死亡的「紅丸案」、泰昌帝病死後圍繞著新皇帝登極的「移宮」風波。清朝初諸王大臣為確立皇權的三官廟之爭、清末慈禧太後謀取權力的辛酉政變等等。

2、1911年辛亥革命後,紫禁城宮殿本應全部收歸國有,但按照那時擬定的《清室優待條件》,遜帝愛新覺羅·溥儀被允許「暫居宮禁」,即「後寢」部分。1924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將溥儀逐出宮禁,同時成立「清室善後委員會」,接管了故宮。

於1925年10月10日宣布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對外開放。1925年以後紫禁城才被稱為「故宮」。隨著清王朝的沒落,特別是1949年前的38年中,故宮建築日漸破壞,有多處宮殿群倒坍,垃圾成山。

3、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61年,國務院宣布故宮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從五六十年代起進行了大規模的修整。1988年故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現辟為「故宮博物院」。

(5)故宮歷史擴展閱讀

遺產價值

1987年,北京故宮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世界遺產組織對故宮的評價是:「紫禁城是中國五個多世紀以來的最高權力中心,它以園林景觀和容納了傢具及工藝品的9000個房間的龐大建築群,成為明清時代中國文明無價的歷史見證。」

故宮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使人們對故宮古建築價值的認識有了深化。故宮所代表的是已經成為歷史的文化,而且有著宮廷文化的外殼,同時它卻代表了當時的主流文化,經過了長時期的歷史篩選和積累,當然不能簡單用「封建落後」來概括。

故宮和博物院不是毫不相干或對立的,而是有機的統一,相得益彰。把它們結合起來,就可看到,故宮博物院是世界上極少數同時具備藝術博物館、建築博物館、歷史博物館、宮廷文化博物館等特色,並且符合國際公認的「原址保護」、「原狀陳列」基本原則的博物館和文化遺產。

世界文化遺產的基本精神是文化的多樣性,從世界文化遺產的角度,人們努力挖掘和認識故宮具有的突出的和普世的價值。

❻ 北京故宮的歷史故事

北京故宮的歷史故事:工匠馬德春與故宮九龍壁

建九龍壁可不是一般的工程,講究多、難度大。必須要找那些技藝高超的人才行。工部大臣選來選去,最後選中了一個叫馬德春的工匠。這馬德春燒制琉璃瓦十幾年了,技術高超。他選幾十位工匠,第三天就開工了。幹活前,他向工匠們講了燒制彩色琉璃瓦的要求。

他說:「那燒制彩色琉璃瓦對材料的配比和火候的掌握,非常講究,要是掌握不好分寸,燒制一件琉璃成品,就得有十來件廢品作為代價。大夥要多留心,千萬別出差錯。」說完就帶著大夥兒幹了起來。他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足足燒了七七四十九天,總算燒製成了。

安裝這天,皇極殿門前人來人往,工匠們有條不紊地忙碌著。突然一聲清脆的響聲傳來,嚇了馬德春一跳。他來到出事地點一看,一個小工匠獃獃地站在那兒,直勾勾地盯著摔碎的一片琉璃瓦。

馬德春小心翼翼地把碎琉璃瓦片拼湊在一起,仔細地看了看,低聲對周圍的工匠說:「這事兒對任何人都不能講,誰要是吐露一個字,可有殺身之禍啊!」

在回家的路上,馬德春的心是七上八下,他想重新燒制那片琉璃瓦是來不及了,延誤工期的罪名擔當不起,可是另打主意來補救又要冒著欺君之罪的大險呀!眼看沒幾天就是交工期了,他把心一橫,等死不如闖一闖。

到家後,他茶不思飯不想,不管誰來也不見,一個人來到小倉房,把門窗擋嚴,悄悄地自製「琉璃瓦」。

九龍壁完工的消息,及時上奏了皇帝。第二天乾隆就帶著幾位大臣前往觀看,剛一進錫慶門就赫然看到那座金碧輝煌的九龍壁。走近再一細看,那九條龍栩栩如生,就和真的差不多。

乾隆皇帝頓覺滿目生輝,不住贊嘆。

(6)故宮歷史擴展閱讀

北京故宮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它是一座長方形城池,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牆,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紫禁城內的建築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

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內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稱後三宮,是皇帝和皇後居住的正宮。

故宮前部宮殿,當時建築造型要求宏偉壯麗,庭院明朗開闊,象徵封建政權至高無上,太和殿坐落在紫禁城對角線的中心,四角上各有十隻吉祥瑞獸。

故宮的設計者認為這樣以顯示皇帝的威嚴,震懾天下。後部內廷卻要求深邃、緊湊,因此東西六宮都自成一體,各有宮門宮牆,相對排列,秩序井然。內廷之後是宮後苑 。

故宮宮殿是沿著一條南北向中軸線排列,三大殿、後三宮、御花園都位於這條中軸線上。並向兩旁展開,南北取直,左右對稱。這條中軸線不僅貫穿在紫禁城內,而且南達永定門,北到鼓樓、鍾樓,貫穿了整個城市 。

❼ 故宮有多少年歷史

有598年的歷史,北京故宮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到2018年為止總共是598年。

(7)故宮歷史擴展閱讀:

宣統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後,紫禁城宮殿本應全部收歸國有,但按照那時擬定的《清室優待條件》,遜帝愛新覺羅·溥儀被允許「暫居宮禁」,即「後寢」部分。侍衛人等照常留用;王公世爵仍其舊」等條款。所以依據《清室優待條件》部份條款,加之袁世凱感念舊主恩德,積極扶持,溥儀退位後,帝制雖然被廢除,但皇帝溥儀以及原來的皇室大臣等卻仍然安然無恙地居住在皇宮里。

在皇宮紫禁城內生活期間,溥儀仍舊發布「上諭」,仍用宣統年號紀年,遺老遺少仍行跪拜大禮。宮內依然還保有內務府、宗人府和慎刑司等機構,故臣贈謚,不改衣冠,觸犯王法者由慎刑司處治。遂使當時的紫禁城儼然成為「國中之國」。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前夕,1933年,故宮博物院為保護其文物安全,不至遭戰火毀滅或被日本帝國主義掠奪,決定採取文物避敵南遷之策,並在南京建立文物庫房,成立故宮博物院南京分院。從1933年2月至5月,先後檢選出文物、圖書、檔案13427箱又64包,分五批先運抵上海,後又運至南京。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對故宮建築進行了大規模的修繕,同時整理出大量的文物。1961年國務院頒布故宮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故宮博物院現存文物150萬件(套)。 1987年故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辟為「故宮博物院」。

❽ 故宮的歷史變化是什麼

故宮位於北京市中心,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宮,中國明、清兩朝皇帝都在此居住,歷經24個皇帝。歷時570多年。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古代用紫微垣(星座名)來比喻帝王宮殿,帝居在秦漢時又稱為「禁中」,意思是門戶有禁,不可隨便入內,這就是皇宮又被稱為紫禁城的緣由。

故宮始建於明永樂四年(1406),以明朝在南京的宮殿為藍本,基本建成於永樂十八年(1420),後經明清歷代皇帝的不斷整修和擴建,成為一個宏偉壯觀的建築群,共佔地72萬多平方米,四周環繞著10米高的城牆,長約3400米,宮牆外環繞著寬52米的護城河。內有宮室9999間半,有人做過這樣一個設想:一個剛出生的小孩,如果他在故宮的每間房住一天,等他把所有的房子都住過一遍時,他就長到27歲了。

故宮是中國封建王權的象徵,這一點在它的建築形制上得到了充分體現。其建築格局講究均衡對稱,建築規模龐大,防衛系統森嚴,建築外形龐大而莊重,內部裝飾富麗堂皇,無處不體現出威嚴的皇家氣質。故宮的布局以南北中軸線上的建築為主,東西兩側建築呈對稱分布,所有的建築從規模到屋頂樣式,一律保持嚴格的等級差別。故宮大體上可以分為兩大部分,南為工作區,即外朝,是皇帝舉行大典、處理政事的地方;北為生活區,即內廷,是皇帝居住並處理日常政務以及後妃皇子居住、遊玩和祭神的地方。此外,在內廷東六宮的東面還有一組宮殿,以寧壽宮為主,俗稱「外東路」,是乾隆準備在讓位給兒子,自己做太上皇時居住而建造的。西六宮的西面前方由慈寧宮、壽安宮等建築組成,是皇帝平日辦事和他的後妃居住生活的地方。

故宮有四個大門,南門名午門,東門名東華門,西門名西華門,北門名神武門。穿過天安門、端門,就到了故宮的正門——午門。午門位於京城南北的中軸線上,因正處於子午線上而得名。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開始興建,清順治四年(1647)重修。午門高37.95米,下面是高大的磚石墩台,台正面有垛牆環繞著。墩台正中有三個門洞,左右各有一掖門,俗稱「三明五暗」。五座樓閣建於墩台上,俗稱五鳳樓,主樓面闊九間為重檐廡殿頂,其餘四座樓為重檐攢尖頂,氣勢雄偉,輝煌壯麗。午門後有五座精巧的漢白玉拱橋通向太和門。明清時出入午門有嚴格的等級規定,正門只供皇帝出入,此外只有皇後大婚時入宮才可以走一次,殿試考中狀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可以從此門走出一次。平時,文武官員從東偏門出入,王公大臣從西偏門出入。

外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是宮城中的主體建築,建築在8米高的三層漢白玉石階上,庄嚴、宏偉。太和殿坐落在紫禁城對角線的中心,俗稱金鑾殿。明初開始興建,原名秦天殿,後改稱皇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才改為太和毆。現存殿重修於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太和殿在全國木結構建築中規模是最大的,面積2377平方米,面闊11間、進深5間,外有廊柱一列,全毆內外總共立有大柱84根。殿高約35米、寬約63米,殿內有金漆雕龍寶座、瀝粉金漆柱,天花板上用蟠龍藻井圖案。這里是封建皇帝向全國發號施令、舉行慶典的地方,明清兩代有24個皇帝在此登基、宣讀即位詔書。

中和殿在太和殿後,高27米,是屋頂有4條垂脊的亭子形的方殿,形體壯麗,建築精巧。四脊頂端聚成尖狀,上安銅胎鎏金球形的寶頂,建築術語上叫四角攢尖式。皇帝在舉行大典時,在去太和殿之前先在這里休息,接受內閣大臣的朝拜。每逢加皇太後徽號和祭祀前一天,皇帝要在這里閱覽奏章和祭文。

三大殿中最北的一座是保和殿,高29米,是屋頂有9條脊的殿堂。屋頂正中有一條正脊,前後各有2條垂脊,在各條垂脊下部再斜出一條岔脊,連同正脊、垂脊、岔脊共9條,建築術語上叫歇山式。乾隆後期,殿試由太和殿改在保和殿舉行。保和殿後有一塊故宮內最大的石雕——丹陛石,重250噸,上面雕有九龍、祥雲、壽山、福海等裝飾。

保和殿後面是一片廣場,內廷的正門——乾清門將外朝與內廷隔開。進入乾清門便是乾清官,清康熙前此處為皇帝居住和日常活動的地方。有暖閣9間,每間都分上下兩層,各有樓梯相通。每間屋子安3張床,以便皇帝隨意換床睡覺,防止被人暗害。乾清宮正屋內的「正大光明」匾的後面,是藏秘密立儲匣的地方。這個秘密立儲的辦法,由雍正創立。清雍正後皇帝移居養心殿,但仍在此批閱奏報,選派官吏和召見臣下。

交泰殿在乾清官和坤寧宮之間,是內廷的小禮堂,含天地交合、安康美滿之意。建於明代,清嘉慶三年(1798)重修,是座四角攢尖,鍍金寶頂,龍鳳紋飾的方形殿。明、清時,冊封皇後的儀式以及慶賀皇後誕辰的典禮,都在這里舉行。清代皇後去祭先壇前,需在此檢查祭典儀式的准備情況。清代的「寶璽」(印章)也收藏在這里,乾隆收藏的代表皇權的25顆寶璽現在仍在殿中。交泰殿後的坤寧宮在明代是皇後的寢宮,清代改為祭神場所。其中東暖閣為皇帝大婚的洞房,康熙、同治、光緒三帝,均在此舉行婚禮。

在西六宮的南面是養心殿,從雍正皇帝起,這里就成為皇帝理政和寢居之所,慈禧太後也在此垂簾聽政,時間長達40餘年。養心殿最西的一間名為「三希堂」。因乾隆將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遠帖》三件稀世珍品藏在這里而得名。

在故宮東側有寧壽宮,建築自成一體,俗稱外東路。現在,寧壽宮的樂壽堂已成為珍寶館,其中有幾件稀世珍寶,一件是金發塔,用黃金3440兩,裡面存放著乾隆生母孝聖皇後的頭發;一件是大禹治水玉山,重5噸,是我國現存最大的玉器;還有一件是象牙席,雍正時由廣州牙匠編織,據記載,當時共做了5件,現在有3件傳世,故宮太和門其中兩件藏於故宮。

坤寧宮後的御花園、慈寧宮前的花園和寧壽宮附帶的花園,是故宮內廷的三大花園,是皇室人員遊玩之所。作為皇家御園,這三座花園都建造精美,頗具匠心,充分應用了中國傳統營造園林的方法,既有與主體建築的對稱,又有局部、細節之處的不對稱。園內有高聳的松柏、珍貴的花木、山石和亭閣,方寸之地大有奇巧。存在於富麗庄嚴的殿堂里,別具一種幽美恬靜的氣氛。

故宮的四角有四座高大的角樓,最初是與護城河及城牆共同構成防衛系統,後則以觀賞為主。角樓高27.5米,屋頂有三層檐,共用六個頂組成,形成多角多檐、多層脊的造型,結構奇麗。面對故宮北門,有用土、石築成的景山,滿山松柏成林。山分五峰,每峰各建一亭,巍峨矗立。在整體布局上,景山可說是故宮建築群的屏障。

故宮是中國建築史上的一顆明珠,素有「宮殿之海」之稱,她的雄偉、堂皇、庄嚴、和諧,都可以說是舉世罕見的。每一塊磚瓦,每一座殿宇,都滲透著勞動人民的智慧與血汗。在當時社會生產條件下,能建造這樣宏偉高大的建築群,充分反映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創造才能。在故宮中游覽,既可以見識封建王朝最高的政治中心和帝王的居住地,又可以集中了解古代的建築文化。

❾ 故宮歷史事件

1、壬寅宮變

壬寅宮變又稱宮女弒君,是發生在明朝嘉靖年間,由宮女們意圖殺死明世宗嘉靖帝的一次事件。由於此事發生在嘉靖壬寅年,所以稱之為壬寅宮變。

嘉靖帝為求長生不老,要以「吸風飲露之道」成仙。在園中可植蕉數株,每早,闊葉上必布滿甘露,晨起口乾舌燥之即,吮吸若乾片,可覺甘甜爽口,並有延年宜壽之說。嘉靖帝為採集甘露飲用,日命宮女們凌晨即往御花園中采露,導致大量宮女因之累倒病倒。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楊金英等十數名宮女乘著嘉靖帝熟睡之際,用黃綾布把嘉靖帝的脖子套住,然後用手拉扯,企圖殺死嘉靖帝。而後又因打了死結,殺不死嘉靖帝,遂又用釵、簪等物刺向嘉靖帝。

在這時其中一個膽小的宮女因害怕,報告給方皇後。方皇後趕到,將宮女們制服、並下令凌遲處死,首犯凌遲處死後誅滅九族。而且,連當時服侍嘉靖帝之端妃,王寧嬪也一並斬首。

2、奪門之變

奪門之變,又稱南宮復辟,明朝代宗朱祁鈺景泰時期,明代將領石亨、政客徐有貞、太監曹吉祥等於景泰八年(1457年)擁戴被朱祁鈺囚禁在南宮的明英宗朱祁鎮復位的政變。

景泰帝在位年間,重用大臣於謙等人,治理國政,頗為有序。然而為了讓自己一脈世代為君,他不但軟禁兄長,甚至於景泰三年執意廢掉皇太子朱見深,換上自己的兒子朱見濟。

種種作為,頗讓後人詬病。結果朱見濟夭折,皇儲之位空置。到了景泰八年,景泰帝突然病重,卧床不起。一時之間,人心惶惶。不知道這偌大的帝國,將要由何人接掌。

彼時,武清侯石亨、都督張輒,太常卿許彬、左副都御史徐有貞以及原王振門下太監曹吉祥等人開始密謀擁立太上皇。到了正月十七日凌晨,石亨、徐有貞率兵千人,控制了長安門,東華門。

一行人將南宮大門撞開,跪倒在太上皇朱祁鎮面前,同聲高呼:「請陛下登位。」朱祁鎮被攙扶登輿,一行人立即趕往奉天殿。殿下的守衛大聲喝止,他高喊:「朕太上皇帝也。」守衛只得唯唯而退。

十七日早朝時分,按照慣例,百官於五更前即在午門外朝房等待。忽然宮中鍾鼓齊鳴,宮門大開,徐有貞高聲宣布太上皇已經復辟。

目瞪口呆的公卿百官此時無從選擇,在徐有貞等催促下整隊入官拜賀。時隔八年之後,朱祁鎮終於再次端坐在奉天殿寶座上,重新成為了大明皇帝。

石亨等人破開南宮大門,迎朱祁鎮復位,史稱」奪門之變「,又叫南宮復辟。

(9)故宮歷史擴展閱讀:

事件影響:

一、壬寅宮變

壬寅宮變是嘉靖帝專橫暴躁,橫施淫威所造成的,對嘉靖朝政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表現為三個方面:

第一,開啟了嘉靖帝怠政的時期,嘉靖帝從此獨居西苑,潛心修道;

第二,宮變的起因主要是嘉靖帝為了煉丹而把宮女們逼上絕路。這一事件後也加深了嘉靖帝崇奉方術的程度。嘉靖帝狂熱地崇信道教,專一奉道事玄;

第三,直接導致嚴嵩專權亂政的出現。壬寅宮變是嘉靖朝政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二、奪門之變

朱祁鎮復辟後,於謙以謀逆的罪名被處死,而所有曾助朱祁鎮奪回帝位的功臣,如石亨、徐元玉、許彬、楊善、張軏與曹吉祥等人都被封為大官,當中,都在朝中橫行霸道,到了曹吉祥受寵的後期,更發生了曹吉祥企圖弒位的曹石之變。

政權逐漸陷入混亂,各個派別文官相互爭斗,一些官吏在激烈的派別斗爭中遭到貶斥,武官的地位逐步低下,政治也繼續腐敗和混亂下去。從此,明朝的統治危機便一天天加重起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壬寅宮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奪門之變

熱點內容
佐川美術館 發布:2025-05-22 13:59:32 瀏覽:891
2017貴州語文高考 發布:2025-05-22 13:37:29 瀏覽:394
教師業務總結 發布:2025-05-22 11:23:26 瀏覽:72
元旦晚會唱什麼歌好 發布:2025-05-22 11:07:28 瀏覽:600
車麗麗老師 發布:2025-05-22 10:43:07 瀏覽:988
茅台酒廠的歷史 發布:2025-05-22 10:11:40 瀏覽:99
師德培訓工作總結 發布:2025-05-22 07:07:53 瀏覽:718
數學書的照片 發布:2025-05-22 06:43:53 瀏覽:834
我嚴厲的老師 發布:2025-05-22 04:40:42 瀏覽:31
玉林老師招聘 發布:2025-05-22 04:32:54 瀏覽: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