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廣州歷史文化

廣州歷史文化

發布時間: 2021-12-29 00:14:40

A. 介紹廣州的文化

飲涼茶
飲涼茶也是廣州人常年的一個生活習慣。
所謂涼茶,是指將葯性寒涼和能消解內熱的中草葯煎水作飲料喝,以消除夏季人體內的暑氣,或冬日乾燥引起的喉嚨疼痛等疾患。廣州的涼茶歷史悠久,涼茶品種甚多,有王老吉涼茶、三虎堂涼茶、黃振龍涼茶、大聲公涼茶、石歧涼茶、廿四味涼茶、葫蘆茶、健康涼茶、金銀菊五花茶、苦瓜干涼茶等;甚至連龜苓膏湯、生魚葛菜湯、紅蘿卜竹蔗水等,也成為廣州人喜愛的傳統老牌涼茶。
最著名的王老吉涼茶,歷來為廣州人所推崇。進入80年代以後,各種涼茶沖劑及軟包裝涼茶應運而生,如神農涼茶、夏桑菊茶等,已成為許多家庭夏季里的一種時尚飲料。

飲早茶
廣州人喜愛飲茶,尤其愛飲早茶。早上見面,往往以"飲咗茶未"(意即"你喝茶了嗎")作為問候,可見對飲茶的喜好。飲茶是廣州人的生活習俗。民間流傳著"清晨一壺茶,不用找醫家"的諺語。
廣州人所說的飲茶,實際上指的是上茶樓(習慣叫茶居)飲茶。不僅飲茶,還要吃點心(作為早餐);不僅飲早茶,還要飲下午茶、夜茶;不僅填飽肚皮,還順便傳播新聞、敘說友情、洽談生意。可見,廣州人的飲茶實際上是一種社會交際的方式。
這也正是廣州茶樓業為什麼歷百年而長盛不衰的一個重要和根本原因。在廣州老字型大小飲食店中,有相當一部分就是當年的茶樓、茶居。
廣州的茶客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熟客,每天清早必到一間固定的茶樓,通常是"一盅"(排骨飯)"兩件"(點心),這類人以離退休老人居多;另一類是飲"禮拜茶",即在休息日去飲茶,不限"一盅兩件",而是品嘗多款點心,從容"嘆茶"。
廣州的茶市每天有早、午、晚三市,其中以早茶市最為興旺,從清晨至中午十一時許,往往座無虛席。飲夜茶也漸有興盛之勢,尤其是盛夏,一邊飲茶一邊聽戲曲演唱,還一邊享受空調冷氣。廣州的早茶通常是清晨4時開市,晚茶要到次日凌晨1-2時才收市。

飲"功夫茶"
廣州人在閑暇時以飲"功夫茶"為樂趣。飲"功夫茶"原來在潮汕地區盛行,現已在廣州城大行其道。"功夫茶"對茶具、茶葉、水質、沏茶、斟茶、飲茶都十分講究。功夫茶壺很小,只有拳頭般大,薄胎瓷,隱約能見壺內茶葉。杯子則只有半個乒乓球大小。茶葉則選用烏龍茶。放茶葉要把壺里塞滿,並用手指壓得實實的。據說壓得越實茶的香味越濃,越醇。水最好是經過沉澱的,或是礦泉水。沏茶時要將剛燒沸的水馬上灌進壺里,開頭一兩次要倒掉。斟茶時要不停地來回斟,以免出現前濃後淡的情況。飲茶之時,一面品茗一面談天說地,這叫做"功夫"。

飲糖水
廣州人四季喜愛飲糖水。認為經煲制某些葯材、豆類、生果、面制食品加上糖而成的糖水,有清潤消暑、生津益身之功效。糖水品種名目繁多:豆類的有紅豆沙、綠豆沙、眉豆沙;糊類的有芝麻糊、杏仁糊、花生糊、鳳凰奶糊;葯材類的有百合糖水、蓮子糖水、清補涼糖水;還有燉蛋、燉木瓜、番薯糖水、麻蓉湯丸、蛋奶、薑汁撞奶、糖西米、豆漿、豆腐花等。糖水煮沸後飲用的為熱飲;冷凍後飲用的為冷飲,冷飲又常常與冰室(供應雪糕冰淇淋、汽水、啤酒等的冷飲專門店,廣州最有名的是北京路的太平館冰室)連在一起。

宵夜
宵夜是廣州人的生活習俗,一般是晚間十時以後,故名"宵夜",或叫"夜宵"。宵夜的方式因人而異:有的晚上自己動手煮食;有的單獨或邀三五知己好友到街邊大排檔或茶樓食肆的夜市中進食,因而市裡漸漸地形成了多條"夜食街",以及各個茶樓酒店中的"夜市"茶座。茶樓中的夜市往往開設有音樂茶座,以招徠食客。

B. 廣州的歷史文化是什麼

一百年前的辛亥革命直接導致了滿清王朝的覆滅,開創了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先河,大批革命志士為了國家的民主和富強,敢於在清王朝的淫威之下不惜拋頭頗灑熱血,從洪秀全的金田起義、康梁的維新變法、何子淵的教育革新、再到孫中山的民主革命,從動刀動槍、公車上書、毀除科舉,再到武裝起義,直至滿清王朝的覆滅,廣東作為近代民主革命的策源地都實至名歸,所有這些無不得益於其優秀歷史文化的浸潤和熏陶,既有其偶然性,亦有其必然性。
世界級圖書館之城-深圳
廣東具有歷史悠久而又獨具特色的文化。主要有廣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三大塊。廣東粵菜、潮州菜。而廣東的粵劇、潮劇則屬於中國的十大地方劇種;廣東音樂、潮州音樂雅韻飄四海;潮汕英歌舞粗獷豪邁是南方藝林一朵奇葩;東莞百子論文公益活動是中國文化創新品牌,起源於廣東省東莞市清溪鎮,是由政府與民間共同搭建的一個文化交流平台。開平碉樓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客家圍屋被認為是中國漢人南遷移民文化的代表性建築,而潮汕民居又另有一番古典雅緻。據不完全統計,1995-2002年,廣東財政對文化事業投入160.41億元(不含基建部分),佔全國文化產業總產出的13.58%,居全國首位。8年來,珠江三角洲地區建成一批投資規模大、設備先進的現代化文化設施,在全國引人矚目。全省現有文化事業機構2,427個(不含電影事業,下同),文化隊伍22,570人,初步形成藝術創作演出、群眾文化、公共圖書館、電影發行放映、文物博物、文化市場等骨幹網路,近年來,政府與民間進一步加強合作,社會公益文化活動百子論文應運而生,形成以國家辦文化為主導、社會辦文化為基礎的廣東文化新格局。 廣州交響樂團、深圳交響樂團均為全國一流樂團之列,廣東實驗現代舞團為國際知名舞團。已建或在建的標志性文化設施有省博物館新館、星海音樂廳、深圳音樂廳、東莞大劇院,東莞玉蘭大劇院等;山區基層文化設施建設躍居全國先列,在全國社會文化最高獎——「群星獎」評選中,廣東省連續兩年獲得總成績和金獎數全國第一。全國乃至亞洲首個水下考古基地設在廣東。1997、2000、2001年均有項目列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廣東音像城2002年銷售額達到16億元,佔全國批發量的70%。連續五年對外文化交流進出文化團體的總批次和總人數均為全國之首。但人均博物館、圖書館數量低
粵劇
粵劇又稱大戲或者廣東大系源自南戲,自明朝嘉靖年間開始在廣東、廣西出現,是揉合唱做念打、樂師配樂、戲台服飾、抽象形體等等的表演藝術。粵劇每一個行當都有各自獨特的服飾打扮。最初演出的語言是中原音韻,又稱為戲棚官話。到了清朝末期,文化人為了方便宣揚革命而把演唱語言改為粵語,使廣州人更容易明白。粵劇名列於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內。2009年9月,粵劇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粵劇流行於廣東、廣西、台灣和港澳。在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緬甸、柬埔寨、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古巴以及中南美洲等有廣東華僑聚居的地區,都有粵劇的演出。粵劇是溶匯明清以來流入廣東的海鹽、弋陽、崑山、梆子等諸腔並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間音樂所形成的以梆子(京劇稱西皮)、二黃為主的我國南方一大劇種。
潮劇

潮劇傳統吉祥戲《五福連》之《京城會》
潮劇又名潮州戲、潮音戲、潮調、白字戲。主要流行於潮汕方言區,是用潮汕方言演唱的一個已有四百三十多年歷史的古老的地方戲曲劇種。它是宋元南戲的一個分支,由宋元時期的南戲逐漸演化,吸收了弋陽、崑曲、皮黃、梆子戲的特長,結合本地民間藝術,如潮州音樂等,最終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形式和風格。潮劇的語言並非一開始就使用潮州方言。從明刻本《摘錦潮調金花女大全》可以看到,這時的潮劇主要用潮汕方言演唱,但其中一些場次的唱腔和道白,標明用「正音」(即「官腔」)演唱,這說明潮劇從南戲演化的過程中,開始可能全用「官腔」,其後才逐漸減少「官腔」的分量,而最終完全地方。
廣東漢劇

英歌
廣東漢劇舊稱「亂彈」、「外江戲」、「興梅漢戲」,1933年廣東梅州大埔縣人錢熱儲著《漢劇提綱》,定名為漢劇,從此約定俗成,沿稱至今。流行於廣東的梅州、粵東北、粵閩贛邊區各地。實際上它來自皮簧合流後的徽戲,與閩西漢劇同屬以西皮二黃為主要聲腔,用中州官話演唱的劇種。清雍正至乾隆間,徽劇傳入廣東後形成。
高州木偶戲
高州木偶戲又名鬼仔戲,是高州民間藝人不斷吸收、改造、發展而形成的一個新劇種。由一名藝人表演,集唱、做、吹、打於一身,其中「唱」用的語言是粵語。木偶表演的全部道具,用一擔木偶箱則可全部裝下。逢年過節或農閑時,木偶藝人便肩挑著木偶箱,走村串巷,利用村中屋旁的空地或在屋廳中央,擺放一張方桌,則可以架設成為木偶表演舞台。高州木偶戲以杖頭木偶為主,附加布袋木偶。木偶造型十分精巧,它用堅韌的木料加工成型後,採用變形誇張的手法,進行彩繪、裝潢,使之形神兼備,栩栩如生。 高州木偶戲具有400多年的歷史,被譽為「百年古傀儡,時代新經典」,受到政府和社會各界重視。2006年,高州木偶戲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高州單人木偶曾赴法國、德國、香港、澳門等地演出,備受歡迎。
廣東特色民俗
廣東的主要節日基本都是我國通常的傳統節日,如春節、元宵節、中秋節等等,在此介紹廣東最有名的節日慶典活動。 醒獅 舞獅有南北之分,廣東話中稱其為醒獅,南方以廣東的醒獅表演最為有名。獅子是由五彩布條製作而成的,每頭獅子都由二個人合作表演,一人舞頭,一人舞尾,在表演過程中,舞獅者要以各種招式來表現南派武功,非常富有陽剛之氣。它是廣東各個節慶日中最常見的表演活動。 木魚歌 豐厚的文化積淀,是東莞打造「文化新城」的穩固基石。東莞木魚歌在東坑「賣身節」登大雅之堂,開創了東莞傳統文化古為今用的新路子。 英歌 所謂北有秧歌,南有英歌。廣東的普寧、潮陽、惠來、陸豐甲子、潮安等地有英歌,其中普寧、潮陽的英歌最著名。英歌是潮汕地區具有代表性的民間廣場情緒舞蹈,明代中期起源,以梁山108好漢為原形。表演者持英歌棰或圓鼓,糅合武術、舞蹈等藝術形式,氣勢粗獷豪邁 燒塔燒塔是中秋傳統節日潮汕地區開展的一項民俗活動,相傳它是漢人反抗元朝殘暴統治的起義信號。 全球第一高電視塔(廣州)
燒龍最有名的就是揭陽的喬林燒龍。人們會在節日的夜晚聚集在舞龍場,在炮仗的巨響下觀看燒龍表演。先是幾十個年輕人舉著燃燒的竹纜在場內奔跑,接著,身上裝滿煙花的巨龍出場,舞龍者舉著龍在場內舞龍,最後,龍頭開始噴火,龍身燒起來後則煙花齊放,鑼聲和鞭炮聲響徹雲霄,絢爛的火龍滿場飛舞,景象十分壯觀。 廣東的使用語言包括普通話、粵語、客家話,潮汕話、粵西方言(高州話)、英語,其中除少數民族語言外,其餘分別屬漢語七大方言中的粵方言、客家方言、閩南方言,截止2009年這三大方言的母語使用者約占廣東本地人的40.1%、39.1%、20.8% 。廣東的廣州話代表廣府方言【粵方言】潮汕/雷州半島方言漢語閩南方言,梅州話為代表廣東地區漢語客家方言。另有較特別的陽江話,僅在陽江地區用語。其中粵語2008年正式被聯合國定義為語言,從屬於日常生活中主要運用的五種語言漢語(Chinese)之一(Leading Languages in daily use),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網頁,把各個國家的語言都列出了,在「China」欄目內,排第一的是「Mandarin」(普通話),排第二的就是「Cantonese」(粵語)了。

C. 廣州有哪些擁有中國歷史文化的地方

陳家祠 (歷史博物館)

廣州石室教堂

寶墨園:位於番禺沙灣鎮紫坭村,建於清末,佔地五專畝,毀於屬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一九九五年重建,歷時六載,擴至一百多畝,集清宮文化、嶺南古建築、嶺南園林藝術、珠三角水鄉特色於一體,建築、園林、山水、石橋等布局合理,和諧自然,構成一幅幅美麗壯觀的景色。

D. 廣州的人文歷史是怎樣的

廣州歷史上名稱有南海郡(前 漢、晉 代、隋 代)、番禺、廣州都督府(唐)、廣州(宋)、廣州路、廣州府、番州、興王府、廣州市等。廣州始建於公元前214年。最早建城時的名字叫任囂城。商代時廣州地區稱為「南越」,周代時又有稱為「南越」、「南海」。春秋戰國時,廣州地區南越民族與長江中游的楚國人民已有往來,並歸屬於楚國,劃為南楚,據府志、文物記載, 曾於廣州建立「楚庭」 (也叫楚亭),歸屬楚國。現越秀山上有清代建的一座石牌坊,坊上書寫「古之楚庭」,故在秦代以前,廣州又有「楚庭」之稱。

漢武帝於公元前111年平定了南越國後,把原趙佗割據地區劃分為九郡(後縮為七郡),廣州仍稱南海郡,歸屬交趾部後稱交州, 南海郡行政范圍縮小。交州治所在地曾移至廣西梧州,廣州城曾一度較前衰落。東漢末年,廣州屬於吳國,公元216年吳國交州刺史步騭把交州治從梧州遷回廣州,公元226年並將交州改為廣州,廣州之名由此開始。漢代廣州地區行政范圍面積約10.5萬平方公里。

晉代時期,廣州仍稱南海郡,為州治所在。但南海郡行政管轄范圍比漢代有所縮小, 已將東部梅縣、潮汕、惠陽等地區分出;晉代南海郡面積約4.6萬平方公里,南、北朝與隋代,廣州仍為州治,郡治所在,州郡范圍略有變化。

唐代時期,廣州稱為廣州都督府,是嶺南道的道治與都督府治所在地;廣州都督府行政界線南至寶安、中山,北至清遠, 西至四會;懷集,面積約4.2萬平方公里。唐末期劉岩在廣州稱帝, 號稱南漢國,廣州為興王府,並在廣州地區設置咸寧、常康二縣, 以模仿帝都長安。

公元970年,宋平南漢後,廢興王府仍稱為廣州(以後一直沿用廣州名稱),廣州為廣南東路路治地(簡稱廣東。廣東省之稱自此開始)。廣州行政區域范圍面積約4.3萬平方公里。元、明、清各朝代,廣州先後稱廣州路(元代),廣州府(明、清時),均為省治地(元代廣東省稱廣東道, 明代稱廣東布政司,清稱廣東省)。行政區域范圍雖有變化,但不大,直到清代廣州府行政區域面積約3.1萬平方公里。

民國時期,廣州定為市,仍為省會所在地。廣州市行政區域范圍較前各歷史時期大為縮少。 南至河南全島與芳村,東至車陂,北至白灰場,面積為248平方公里。廣州曾一度劃為直轄市,1954年全國行政區域調整時改為省轄市。 由於生產與城市發展,廣州行政區域經過多次擴展,現廣州市轄區面積達7434.4平方公里。

E. 廣州的歷史文化有哪些要詳細的

廣州簡稱穗,古稱番禺或南海,廣州的標志是「五羊」,廣州美食享譽世界。
始建於公 廣州十三行
元前214年,是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最早建城時的名字叫任囂城。早在公元前九世紀的周代(即周夷王八年),這里的「百越」,《史記》中稱「南越」,《漢書》稱「南粵」,和長江中游的楚國人已有來往,建有「楚庭」,這是廣州最早的名稱。秦始皇征服嶺南後,設三郡,南海郡治和番禺縣治即今廣州市越秀區,南海郡尉任囂在番山、禺山上(今倉邊路附近)修築番禺城(史稱任囂城),這是廣州設立行政區和建城的開始。秦末大亂,前204年,南海郡尉趙佗兼並了桂林郡和象郡,據有嶺南(今廣東、廣西大部、越南北部),建立了疆土「東西萬余里」的南越國,定都番禺(今廣州),是為今嶺南地區第一次建都城,前113年,南越國丞相呂嘉叛亂,立趙建德為南越王,並聯絡東越(今福建境內)發兵反漢。次年,漢武帝調集大軍10萬分兵數路進軍南越國。217年,交州刺史步騭將州治遷回番禺,擴大城池,後稱為步騭城。元封五年改屬交州,州治為廣信(今廣東封開)。226年,孫權將交州分為交州和廣州,「廣州」由此得名。917年,劉建立南漢國,定都興王府(廣州)。後梁貞明三年(917),清海、靖海兩軍節度使劉岩立國,國都廣州。國號初名大越,年號乾亨,次年改國號為漢,史稱南漢。1680年,南明紹武帝朱聿謫在廣州建都;直到1921年成立市政廳,特指廣州這座城市。
1917年孫中山發動了「護法運動」,11月10日孫中山成立了中華民國軍政府。孫中山被選為海陸軍大元帥,這是孫中山第一次在廣州建立的政權[14]。1918年成立廣州市政治公所,廣州開始以省會設市[15],1921年2月,廣東省議會通過《廣州市暫行條例》,並於同年2月15日公布施行,廣州市政廳正式成立,並由孫科任首任廣州市市長,廣州市乃成為全中國第一個「市」。1923年,孫中山聯合多方力量,驅逐陳炯明叛軍,再次回到廣州,重建大元帥府,第三次在廣州建立革命政權[14]。1925年6月24日,國民黨中央議決改組大元帥府,1925年,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在廣州成立,7月改廣州市政廳為廣州市政府[16-17]。1931年,黨內胡派、汪派、桂系、孫科等在廣州召開「國民黨中央執監委非常會議」,彷照孫文護法戰爭時的做法,在廣州另立政府,廣州「國民政府」在1931年5月28日成立[18-19]。1938年10月21日,日本侵略軍佔領廣州,開始了長達7年的淪陷時期。 1945年9月16日,廣州宣告光復。民國時期時期是八個特別市之一(上海、北平、天津、青島、漢口、南京、重慶、廣州),1948年《中華民國憲法》公布後,又改稱直轄市,[20-21]1949年10月14日解放廣州,解放後撤銷特別市。 1983年2月,廣州實行計劃單列。1993年,國務院決定撤銷省會城市的計劃單列,計劃單列市只剩6個。

F. 廣州歷史文化遺址有哪些

多啰,秦漢時期有南越王墓和南越國花園,分別在越秀山旁邊和中山4路;南海神廟(菠蘿廟)專還有琶洲屬塔(航海的燈塔)明朝有鎮海樓,在越秀山;近代就更多了,鄧世昌紀念館(海珠區)、萬木草堂、農講所等等,數也數不清,廣州是歷史名城、文化名城和革命名城。

G. 有關廣州歷史

廣州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深厚文化底蘊的歷史文化名城,是國務院首批頒布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從公元前214年(秦始皇33年)秦王朝任命任囂為南海尉並建城(俗稱「任囂城」)開始、廣州已有2219年的建城歷史。而世界歷史名城中,除古羅馬、雅典等少數幾個城市外,巴黎、倫敦、莫斯科等均比廣州年輕。

據史書記載,在公元前9世紀的周朝,這里的「百越」人民和長江中游的楚國人民巳有來往,特建「楚庭」來紀念這種友誼,這是廣州最早的名字。

公元前214年,奏始皇統一嶺南後建立南海郡,郡治設在番禺,位於今天廣州倉邊路、越華路、中山路、北京路一帶的老城區內。錢正朝任命任第為南海尉並建城,俗稱「任囂城」,有人考證後認為「任囂城」就在今越秀區倉邊路一帶。秦末漢初,趙佗繼任南海尉,建立南越國,自稱南越武帝,建趙佗城。

漢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秋,派伏波將軍路博德、樓船將軍楊仆等,率領大軍,出師嶺南,廢除南地國、再置南海郡,郡治仍設在番禹(即今廣州)。三國時期、吳國孫權於黃武五年(公元226年)在交州東部分設廣州。廣州之名由此開始,至今已有1770多年的歷史。

由於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歷史人文因素,廣州商業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優良的傳統,自古就比較發達和繁榮,歷史上廣州一直是全國著名的商埠。

廣州自秦漢以來就是我國南方的古都會,有「金山林海,天子南庫」之譽。《史記》說:「番禺亦一都會也」,司馬遷把番禺列為當時全國的9大都會之一。《漢書》也說:「番禺,其一都會也」,「中國商賈者多取富焉」。意思是說商人來到這里做買賣多半是會發財致富的。

唐代,廣州港已發展到可容大小海船近千艘的港口,官方首設市舶使(中國最早掌管海外貿易的官職)於廣州,並開辟了長達14000公里的由廣州通向西方的航線,這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航線。在今天光塔路一帶的「蕃坊」居住著12萬外國商人及其家屬,當年的廣州形成了一個國際性的珠寶市場。

宋元時期.廣州「城外蕃漢數萬家」,「廣州富庶天下聞」。當時的義大利旅行家鄂多立克說廣州是「一個比威尼斯大三倍的城市,整個義大利都沒有這個城的船隻多」。阿拉伯游歷家伊本·白圖泰也同樣認為,廣州是「世界大城市之一也。市容優美,為世界各大城所不及」。

明代,廣州首創外貿交易會,每年夏冬兩季定期舉辦外貿集市。那時,廣州是中國朝貢貿易第一大港,也是中國外貿第一港。明嘉靖年間,因西方殖民者和倭寇的侵擾,朝廷實施海禁政策,廢除寧波、泉州兩市舶使,對外只保留廣川一口通商。廣州獨攬了全國的對外貿易大權。

清代,廣州設立「十三行」,專門從事對外貿易。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清政府關閉漳州、寧波、雲台山等三處通商口岸,只留廣州一口對外貿易長達83年。廣州再次成為全國惟一的對外貿易口岸、直到鴉片戰爭之時,廣州的外貿因而空前繁榮。有歷史學家這樣描述當時的廣州:「廣州成為對內對外貿易的極盛之地。中華帝國與西方列國的全部貿易都聚匯於廣州。中國各地物產都運來此地,各省的商賈貨棧在此經營著賺錢的買賣。」清末至民國時期,廣州大力引進華僑和外國資本開辦商業、洋行和銀行,商業和外貿的發展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

建國後,1957年起,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廣交會)一直在廣州舉行,到2002年止,已經成功地舉辦了91屆廣交會。廣交會是我國規模最大、檔次最高、成交量最大的出口商品交易會,其成交額佔全國出口貿易的三分之一,被稱為「中國第一展」。廣交會為促進我國的對外貿易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國際國內具有廣泛的影響。改革開放以來,廣州的商都地位不斷提高,商業和綜合經濟實力穩居全國大城市第3位。

廣州商都的歷史,源遠流長,基礎深厚,實力雄厚,經久不衰。廣州城市發展的歷史,可以說是商貿發展的歷史。在2000多年的開放貿易中,「惟我獨尊,地位不可替代」,廣州確實是名副其實的歷史商都。今天,廣州得改革開放風氣之先,商貿再領風騷,廣州、廣貨一度成為時髦的代名詞。廣州已成為真正的「購物天堂」。到2001年底,廣州市商貿服務業網點發展到20多萬個,城鄉居民每千人擁有網點數達29個,位居全國首位。

要感受和體驗廣州「購物天堂」的樂趣和魅力,可去三大市場逛逛:

一是逛大型的綜合性的購物商場。廣州比較大型的綜合性購物商場主要有廣州百貨大廈、新大新廣場、南方大廈、廣州友誼商店等,以及新崛起的王府井百貨商店、天河城商場、新中國大廈、中華廣場、流行前線、東山新大新廣場、荔灣廣場、時代廣場等。

二是逛兩大商業步行街:上下九路步行街和北京路步行街,逛這兩條步行街還能感受到嶺南典型的騎樓建築風格。

三是逛專業市場和專用品一條街。廣州作為華南中心城市和華南商業中心,是全省乃至全國物流集散地,用「貨如輪轉」來形容廣州商都是再恰當不過了。廣州因此形成了近400個專業市場和專用品一條街。華林玉器街、西關古玩城、清平市場、高第街等一些名氣較大的專業市場和專業街,也不妨去逛逛,相信定會有收獲的。

H. 從哪幾個方面介紹廣州的歷史

廣州自古以來是廣東乃至嶺南區域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在建築、藝術、宗教、戲劇、音樂、文學、繪畫、工藝、飲食、園林、風俗等各個文化領域,處處表現出悠久的歷史淵源和鮮明的個性。

1、文學

東漢,廣州漢議郎學者楊孚寫出了我國第一部地區性的物產專著《異物志》,是廣東最早著書立說的學者。

宋代,珠三角成為嶺南文學中心,廣州的崔與之、李昴英是有全國影響的人物,崔與之更是開嶺南宋詞之始。

明代,廣州以南園前五子、南園後五子詩社為代表的文人社團盛行,代表人物有孫蕡、黃哲、歐大任、梁有譽、黎民表、吳旦、李時行、鄺露、陳子壯、黎遂球等。

清代,廣州出現了以「嶺南三大家」和「嶺南七子」為代表的一批詩人,包括屈大均、陳恭尹、梁佩蘭、程可則、王邦畿、方殿元、方還、方朝、張維屏、梁鼎芬等,使嶺南詩壇與中原、江浙詩壇三足鼎立。「嶺南三大家」的詩作在清代詩壇享有極高聲譽,在中國文學史上也居於重要地位。

2、繪畫

嶺南畫壇從明清起有較大發展,人才輩出,廣州有林良、顏宗、何浩、張譽、黎簡、謝蘭生、羅天池、居巢、居廉、蘇六朋、陳璞等。

20世紀初,在廣東產生了「嶺南畫派」,創始人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均為番禺人。他們在中國畫的基礎上融合東洋、西洋畫法,自創一格,著重寫生,章法、筆墨不落陳套,色彩鮮艷,學者甚眾,與京津派、海派三足鼎立,成為20世紀主宰中國畫壇的三大畫派之一。

代表人物有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關山月、趙少昂、黎雄才、楊善深、盧傳遠、何香凝、方人定、伍嘉陵、黃獨峰、司徒奇、何磊、黎葛民、黃幻吾、黃少強、陳凝丹等。另外通草畫是19世紀起源於廣州的一種繪畫藝術。

3、工藝

「三雕一彩一綉」是廣州傳統工藝美術的主要代表,即廣州象牙雕刻、廣州玉雕、廣州木雕、廣彩、廣綉。

廣雕還包括廣州欖雕、石雕、磚雕、骨雕、貝雕等。清代以來,廣州工匠根據西方客戶的要求,選擇各種名貴材料,精鏤細刻,形成了新穎、生動逼真、精巧細膩的廣雕藝術品,更成為朝廷貢品,故宮博物院均有收藏,代表人物有陳祖章、翁昭、翁榮標、李定寧等。

廣彩是廣州特有的釉上彩瓷工藝品,已有300多年歷史。作為外銷瓷,廣彩在清代享有崇高的國際聲譽,有「世界官窯」之稱,歐洲許多國家的皇室用瓷都是廣彩瓷品。

廣綉是中國四大名綉之一,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唐代成為朝廷貢品,到明代中期已揚名海外,18世紀風靡了英國皇家及上流社會,英、法、德、美各國博物館均有收藏,故宮博物院也收藏有不少廣綉的優秀作品。

4、園林

在18至19世紀初期,廣州海珠區、西關一帶曾涌現出由十三行商人興建的規模宏大、雍容華麗的私家園林,包括潘家花園、伍家花園、海山仙館在內的眾多名園,被稱為「行商庭園」。它們不僅是嶺南園林的巔峰之作,還引發了清代時期歐洲各國模仿「中國式」園林的盛況。

廣州現存的清代古典式嶺南園林有餘蔭山房,是嶺南四大園林之一。

5、民俗

廣州迎春花市在南漢時就已有之,到19世紀中葉,花市例定在除夕前幾天舉行,花木湧入城市,十里長街,市民結伴「行花街」,熱鬧非凡,越辦越旺,發展到珠江三角洲的許多城市都有此俗。

廣州民俗還有飄色、醒獅、龍獅、鰲魚舞、黃閣麒麟舞、市橋水色、魚燈、乞巧、鳳舞、八音鑼鼓、木魚書、龍舟、北帝誕、生菜會、波羅誕、鄭仙誕、金花誕、何仙姑誕等。

(8)廣州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廣州,簡稱「穗」,別稱羊城、花城,是廣東省省會、副省級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國務院批復確定的中國重要的中心城市、國際商貿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

廣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從秦朝開始一直是郡治、州治、府治的所在地,華南地區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和科教中心。

廣州是廣府文化的輻射中心,從公元三世紀起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主港,唐宋時成為中國第一大港,是世界著名的東方港市,明清時是中國唯一的對外貿易大港,是世界唯一兩千多年長盛不衰的大港。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廣州市

I. 廣州有什麼歷史文化

文化藝術
嶺南文化
廣州是國務院頒布的全國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許多名勝古跡如南越王墓、光孝寺、鎮海樓、六榕寺、南海神廟、五仙觀、懷聖寺、陳家祠、聖心堂、三元宮等,都是廣州歷史文化名城的見證。 廣州,融匯中外文化之精華,形成了獨特的嶺南文化。嶺南畫派、嶺南建築、嶺南園林、嶺南盆景、廣東音樂、粵劇、粵菜、粵語以及城市景觀、生活習俗等,都體現了嶺南文化的風格。

行花街
廣州又叫花城,廣州人愛花。有錢人家幾千上萬元一盆的進口花卉也會買上幾盆。普通人家也要歲朝清供一盆金橘、幾株水仙,一枝梅花。除夕夜一家老小行花街是傳統,也是廣州市民的重頭戲。
行花街也就是逛迎春花市,年前3、4天開始,除夕達高潮便結府都要花大力氣予以布置。花市開市後,華燈初上時(實行交通管制),行花街的人就摩肩接踵而至,8、9點鍾後人如潮湧,熙熙攘攘,熱鬧非凡。 行花街嘈雜擁擠,難免磕磕碰碰,但人們全都彬彬有禮,格外謙讓與寬容,滿臉都是笑意和喜悅。一般前幾天多為外省人,因為絕大多數外省人要看央視年歡晚會。年三十逛完花市後常常去嘆夜茶,花市鮮花爭奇斗艷,品種繁多。
行花街顧名思義主要是逛和欣賞,買肯定要買一點,可多可少,以示吉祥如意。所以,情侶們雙雙穿梭花市最多也就買一兩枝玫瑰、銀柳、百合;而家庭多選擇傳統的本地金桔、富貴竹、桃花、發財樹、紅運當頭等。

西關小姐與東山少爺
西關在老廣州城的西門以外,東山則在東門以外,兩者遙遙相對。歷史上,兩地形成的文化特點,有著明顯的差異。西關地勢低窪,水鄉澤國,河涌如網,人口稠密,是繁華鬧市區。 廣州有句俗諺,「東山少爺,西關小姐」,意思是:東山是權門顯宦的聚居地,出入的多為官家子弟。東山洋樓,是民國初年一些華僑和軍政官僚在廣州市東山新河浦、恤孤院路等地興建的仿西洋別墅,引來達官貴人聚居。「東山少爺」就是由此而來;而西關是商業繁華區,出身富商之家的小姐,花飛蝶舞。這里的女孩子是地道的大家閨秀,她們纖細的身段,軟軟的粵語,受過良好教育,有的還會些手工,尊敬長輩,擁有中國的傳統美德。花園式洋房與西關大屋,權力與財富,現代與傳統,各分東西,相輔相成。

騎樓—建築風格
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廣州近代建築的發展經歷了西洋建築的移入、傳統建築的復興以及現代主義建築的傳入等若干階段。西洋建築在廣州便有了以下類型,如天主教聖心堂(石室)一類的宗教建築;如廣州郵務管理局大樓、粵海關大樓、市府大樓、省財政廳大樓、省總工會大樓一類的公共建築;如西關大屋、竹筒屋以及東山花園洋房、小洋樓一類的住宅民居建築;如中山紀念堂、海員亭一類的紀念性建築;還有如愛群大廈、南方大廈、市銀行大樓、省銀行大樓、新亞大酒店以及遍布廣州各主要商業街道(騎樓商業街)的商業騎樓建築。其實,商業騎樓建築最早見於2000多年前的古希臘,後來才流行歐洲,近代才傳至世界各地的。皆因商業建築中的"騎樓"部分是在樓房前半部跨人行道而建築,在馬路邊相互聯接而形成自由步行的長廊,長可達幾百米乃至一兩千米以上。廣州有"五月天,孩兒臉,說變就變"之說,因而"騎樓"正好適應這種氣候特點,一時風靡整個廣州城,而逐步地形成廣州街景的主格局。」「騎樓」建築在第十甫路、上下九路、中山路、解放路、人民南路、一德路等商業街道較為集中。而西濠口一帶的"騎樓"氣魄最大:新亞酒店、南方大廈、愛群大廈等均為廣州初期"騎樓"建築中的佼佼者。上世紀60年代以後,廣州新建的商業街區已很少採用這種形式了。

西關古老大屋
西關,是老廣州人對市中心荔灣區內北起西村,南瀕珠江,東至人民路,西至小北江這一帶的稱呼,這里古時位於廣州城的西門外。這一帶有許多典型的傳統舊屋,人稱「西關古老大屋」。 這些老屋過去多是豪門富商的住宅,高大明亮,廳堂結合,裝飾精美。大屋兩側各有一條青雲巷,取平步青雲之意,這種巷又稱冷巷、火巷、水卷等,有通風、防火、排水、採光、曬晾、交通、栽種花木等功能。 西關古老大屋現存數量已從清末民初鼎盛時期的800多間變成不到100間,其中較值得參觀的有十三甫正街15號的大屋。

曲藝戲劇
著名編劇唐滌生主條目:粵曲、粵劇、南音和鹹水歌
粵劇,源自南戲,廣泛流傳於兩廣、港澳和海外華人社區,在廣東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清朝解禁粵劇後,粵劇藝人在廣州黃沙成立八和會館,此後廣州逐漸成為粵劇活動的中心之一,民國時期達到繁盛的頂峰,並且內戰時一批粵劇藝人遷往香港。建國後一度由於文革受到摧殘,但改革開放後再次得到重視,重新於1980年代至1990年代蓬勃發展。
在廣州的粵劇著名劇目有:《帝女花》、《紫釵記》、《牡丹亭驚夢》、《雙仙拜月亭》《再世紅梅記》、《蝶影紅梨記》、《香羅冢》、《紅了櫻桃碎了心》、《血染海棠紅》等。廣州歷來的粵劇劇團有覺先聲劇團、廣東省粵劇團、廣州粵劇團、廣州紅豆粵劇團等等,而粵劇名伶有:薛覺先、馬師曾、靚次伯、梁醒波、新馬師曾、芳艷芬、紅線女、郎筠玉、羅品超等。

熱點內容
2017貴州語文高考 發布:2025-05-22 13:37:29 瀏覽:394
教師業務總結 發布:2025-05-22 11:23:26 瀏覽:72
元旦晚會唱什麼歌好 發布:2025-05-22 11:07:28 瀏覽:600
車麗麗老師 發布:2025-05-22 10:43:07 瀏覽:988
茅台酒廠的歷史 發布:2025-05-22 10:11:40 瀏覽:99
師德培訓工作總結 發布:2025-05-22 07:07:53 瀏覽:718
數學書的照片 發布:2025-05-22 06:43:53 瀏覽:834
我嚴厲的老師 發布:2025-05-22 04:40:42 瀏覽:31
玉林老師招聘 發布:2025-05-22 04:32:54 瀏覽:407
班主任帶班策略 發布:2025-05-22 04:17:56 瀏覽: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