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海岸有
❶ 生物海岸成因
生物性海岸為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特有的海岸地貌類型。造礁珊瑚、有孔蟲、石灰藻等生物殘骸的堆積,構成了珊瑚礁海岸地貌,主要分為岸礁、堡礁和環礁3種基本類型。
❷ 什麼是海岸生物
在低緯度熱帶地區,由於某種生物在海岸特別發育而形成的一種特殊海內岸,如紅樹林海岸,鬱郁容蔥蔥,其發達的根系根植於海岸的淤泥中將其固定住。還有一種是由漂亮的珊瑚蟲組成的珊瑚礁海岸,它們是由大量的珊瑚遺體等形成骨架,再堆積上生物碎屑等,逐漸形成了珊瑚礁。這些生物都可以叫做海岸生物,這種海岸叫做生物海岸。
❸ 海岸類型有哪些
按不同的海岸形態和成因劃分的各種海岸類別。在海岸發育過程中,由於受地殼運動、地質構造、岩石性質、海水運動、海面變動、原始地貌、入海河流以及生物等因素的影響而形成的不同類型的海岸形態。按其形態和成因可分為:
(1)平原海岸。又稱「沙岸」,由巨厚而鬆散的沉積物組成,這種海岸平直、單調,岸上地勢平坦,有些地方多沙洲、淺灘。主要以分布在大河入海處的三角洲最為典型。
(2)基岩海岸。主要由比較堅硬的基岩組成,並同陸地山脈或丘陵毗連。這種海岸地勢險峻,岸線岬灣曲折,坡陡水深,島嶼星羅棋布,多天然良港。
(3)生物海岸。是生物(活的和死的)對海岸的附加作用。最具代表性的有紅樹林海岸與珊瑚礁海岸。
❹ 海岸類型有哪幾種
海岸的定義:它是指海洋和陸地交接地帶
海岸的類型:根據塑造海岸專的主導因素屬和海岸的物質組成,可劃分為基岩海岸,包括侵蝕海岸、斷層海岸;平原海岸,包括砂(礫)海岸、淤泥質海岸、三角洲海岸;生物海岸等主要類型。
中國海岸的主要類型為平原海岸、山地丘陵海岸和生物海岸。其中平原海岸分為三角洲海岸和淤泥質平原海岸;山地丘陵海岸分為侵蝕基岩海岸和堆積基岩海岸;生物海岸分為珊瑚礁海岸和紅樹林海岸。
❺ 各海岸帶(基岩海岸、沙質海岸、淤泥質海岸、生物海岸)塑造過程(動力作用)特點急求
簡介
海洋和陸地相互接觸和相互作用的地帶。包括遭受波浪為主的海水動力作用的廣闊范圍,即從波浪所能作
海岸風光集萃
海岸風光集萃 (20張)
用到的深度(波浪基面),向陸延至暴風浪所能達到的地帶。它的寬度可從幾十米到幾十公里,一般可分為上部地帶,中部地帶(潮間帶)和下部地帶三個部分,上部地帶,又稱為陸上岸帶,一般風浪和潮汐都不可能作用到,是過去因海水作用而形成的階地地形,受陸上河流的侵蝕和堆積作用,沿岸風的作用形成沙丘,它的特徵是海蝕崖,海蝕穴,海蝕階地和平台。潮間帶,由海灘和潮坪兩部分組成,在這一帶是海浪活動最積極、作用最強烈的地帶。下部地帶又稱水下岸坡帶,就是過去的海岸,而今已下沉到海水底下的地方,一般從低潮時海水到達的地方算起,到波浪、潮汐沒有顯著作用的地帶。
世界海岸線長約44萬公里,中國海岸線長達18000餘公里,島嶼岸線14000餘公里。海岸帶蘊藏著豐富的生物、礦產、能源、土地等自然資源。還有眾多深邃的港灣,以及貫穿內陸的大小河流。它不僅是國防的前哨,又是海、陸交通的連接地,是人類經濟活動頻繁的地帶。這里遍布著工
海岸
海岸
業城市和海港。海岸具有奇特的、引人入勝的地貌特徵,可辟為旅遊基地。
在海岸及其鄰近地帶居住著世界人口的2/3,由此給海岸、河口的生態系統和生態環境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海嘯、颶風和台風侵襲海岸和海灘,對沿海的工業、農業造成危害。
中國海岸概況
中國位於亞洲大陸東南部,大陸海岸自鴨綠江口至北侖河口,長達1.8萬多千米,再加上大小島嶼的海岸線,總長3.2萬多千米。海岸有3種類型:基岩海岸、平原海岸、生物海岸。山東和遼東半島海岸、杭州灣以南海岸以及台灣東海岸,絕大部分屬基岩海岸。珊瑚礁海岸和紅樹林海岸屬生物海岸。三角洲與三角灣海岸、淤泥質平原海岸及泥沙質海岸屬平原海岸。
組成
在垂直於岸線的海岸橫剖面上,海岸有下列組成部分:
①海岸(狹義)。緊鄰海濱,在海濱向陸一側,包括海崖、上升
海岸風光欣賞
海岸風光欣賞 (20張)
階地、海濱陸側的低平地帶、沙丘或穩定的植被地帶。
②海濱。也稱海灘。從低潮線向上直至地形上顯著變化的地方(如海崖、沙丘等),包括後濱和前濱。有人認為海灘尚應包含與海灘發育過程密切相關的水下部分。後濱指由海崖、沙丘向海延伸到前濱的後緣,其上發育暴風浪所形成的灘肩,有高度不大的陡坎或陡坡。灘肩向海一側的邊界為海灘坡度突變處,稱肩頂或灘肩外緣。前濱指肩頂至低潮線之間的灘地。鄰近肩頂的前濱部分,通常坡度較陡,也稱灘面。
③內濱。自低潮線向海直至破波帶的外界。有些內濱存在水下沙壩和水下淺槽。
④外濱。破波帶外界向海一側的底部較平緩地帶(也有人認為外濱從破波帶外界起延伸至陸架邊緣為止)。但有些學者未劃
海岸
海岸
出內濱,而將自低潮線開始的向海延伸部分(包括上面的內濱)統稱為外濱。
⑤近岸帶。包括海灘和水下泥沙活動的地帶,約在水深10~20米的范圍內。
研究簡史
19世紀以前,海岸研究處於地形描述和資料積累的初始階段。1909年,美國W.M.戴維斯在構造、營力、時間
海岸
海岸
三要素的基礎上,提出上升、下沉海岸的侵蝕輪回學說,建立了海岸發育的系統概念。1919年,D.W.約翰孫的《海岸過程和海岸線發育》一書問世,使海岸地貌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20世紀40年代以來,隨著軍事和海岸工程建設的需要,海岸地貌學進入動力機制的研究階段。蘇聯В。П。津科維奇在《海岸發育的基本理論》一書中,從動力學觀點,闡明了海岸堆積地貌的形成機制。
D.L.英曼通過海灘觀測,闡明了近岸帶的泥沙運動和海灘地貌特徵。C.A.M.金的《海灘和海岸》(1959)一書,系統地論述海岸發育的動力過程。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運用新技術並結合物理和數學模型,海岸研究正向半定量和定量方向發展。
中國於50年代中期,逐步開展了海岸動力過程的研究工作。1964年在溫州進行了中國海岸帶第一次試點調查。1979年在溫州開展全國海岸帶和海塗資源綜合調查試點,1980年後,逐步在沿海各省市開展「全國海岸帶和海塗資源綜合調查」。20多年來,中國海岸研究已經積累了大量資料,對海岸發育過程和海岸演變規律,特別是對淤泥質海岸研究已取得不少成果。
形成因素
海岸發育
地質構造和地殼運動奠定了海岸發育的基礎。但在第四紀時期,冰期和間冰期的更迭,引起大幅度的海面升降變動,導致海侵和海退,使海岸處於不斷變化之中。直至距今6000~7000年前,海面上升到接近於現代海面的高度,構成現代海岸的輪廓。自此,進入現代海岸發育階段。
海浪
海浪在塑造海岸中是最積極、最活躍的動力因素。它具有巨大能量,對海岸或海岸建築物產生巨大沖擊力;在近岸物質搬運和堆積方面也起重要作用。在波浪作用下,通常粗顆粒物質向岸搬運,細顆粒物質向海搬運;自岸向海,海岸帶泥沙由粗變細,較陡的海岸剖面在波浪侵蝕堆積作用下逐漸變緩。
近岸流
斜向入射的波浪逼近海岸時,在破波帶內產生平行於海岸的沿岸波流。由向岸的水體輸移和由此產生的離岸水流(裂流),波浪破碎造成的激浪流,加上潮流,構成了復雜的近岸流系。海水流動所產生的泥沙運動,形成一系列海濱堆積地貌。
潮汐
潮汐引起的海水周期性升降運動以及隨之產生的海水水平方向運動,對塑造海岸有重要影響。不同岸段潮差有較大差別,潮差大小直接影響海水動力所能作用到的范圍。相應的潮流水平流動,在有的水域,流速不足一節;而在中國杭州灣,涌潮通過最大潮流流速可達12節以上。尤其對細顆粒物質組成的海岸,潮流是泥沙運移的主要營力。
生物
在熱帶和亞熱帶生物作用較為明顯。在珊瑚和珊瑚礁發育地區,構成珊瑚礁堆積海岸。在紅樹林和鹽沼植物廣泛分布的海灣、河口潮灘上,形成平靜、隱蔽的海岸環境,利於細顆粒物質迅速堆積。但在有些海岸生物作用對海岸岩石產生一定的分解和破壞作用。
氣候因素
在不同氣候帶,因溫度、降水、蒸發、風等因素不同,風化作用的表現有所差異,進而影響到海岸的發育演化,並使海岸發育具有一定的地帶性。
類型
海岸地貌類型眾多復雜,千差萬別。許多研究者試圖將海岸劃分為各種類型。如約翰孫把海岸分成上升海岸、下沉海岸、中性海岸和復式海岸;H.瓦朗坦從上升與下沉、侵蝕和堆積的概念出發,按各種組合進行分類;F.P.謝潑德則將海岸分為原生海岸和次生海岸以及若干亞類。對於海岸的分類,至今未取得一致的認識。由於海岸環境因素十分復雜,制定統一的海岸分類,還有待於實際知識的積累。根據塑造海岸的主導因素和海岸的物質組成,可提出下列主要海岸類型。
侵蝕
第四紀冰川後期海面上升,海水淹沒了沿岸山谷和河口,形成岬角、港灣相間的曲折岸線。這種海岸形態與地質構造因素有關,中國如浙江、福建曲折岸線的形成,便受到構造線的控制。在這類海岸上,因波浪折射,岬角岸段波浪能量輻聚,而港灣岸段波能相對較小,產生岬角岸段侵蝕、港灣岸段堆積的侵蝕-堆積相間的海岸地貌。在侵蝕岸段有多種多樣的地貌形態:
海蝕洞。面向開敞海域的山地或台地,在與海面交接的部位,受波浪侵蝕,沿著節理、斷層、層理面等地質薄弱面,形成向陸內凹的浪蝕壁龕。又因水位變化,岩壁干濕交替變化,加速了岩石風化和浪蝕過程,使壁龕擴大成海蝕洞。洞穴的橫斷面,高度大於洞寬;縱斷面上,洞深又遠大於高度。海蝕洞頂一般為波浪作用的上界,其底部略低於海面。兩端貫通的海蝕洞,稱海拱石。海拱石塌陷,堅硬的岩石殘留體稱為海蝕柱。
海蝕陡崖。海蝕洞不斷擴大,重力作用使上部岩石崩落,形成陡崖。墜落的岩屑,一部分被沿岸流搬運,一部分被波浪卷帶,可進一步磨蝕岩壁。
海蝕平台。在海蝕陡崖發育與後退的過程中,其前方的岸坡逐漸塑造成向海緩斜的岩質平台。海蝕平台多位於海平面附近,其寬度與岩性有關。在平台拓展的過程中,波浪能量消耗在對平檯面的摩擦和碎屑物質的搬移上,減弱了波浪對海岸的侵蝕能力,海岸後退速度逐漸減緩,乃至穩定。在高潮位附近,也有海蝕平面分布,可能是暴風浪作用的結果或構造上升所致。海岸的侵蝕過程與岩性有密切關系。結構緻密的花崗岩組成的海岸,常呈層狀剝落,岩體大多呈渾圓狀,如蘇聯白海北部的科拉半島。由石灰岩構成的基岩海岸,經海水溶蝕,岩石表面布滿溝谷,峰脊起伏,溶洞發育,以亞得里亞海北部的達爾馬提亞海岸最為典型。岩性松軟的海岸,抗蝕強度較差,海蝕陡崖後退較快,如印度尼西亞由火山灰組成的喀拉喀托島,據統計,1883~1928年海岸平均後退速度達每年46米。波浪作用使海岸變得奇麗多姿,常見幽洞曲徑、嶙峋怪石,可辟為旅遊勝景。如中國海南島崖縣西南海濱、大連小平島東側崖壁及蘇格蘭的斯塔法島等地。
斷層海岸
斷層海岸基本上受地質構造控制。中國台灣省東部為挺直的斷層海岸,北起三貂角,南至鵝鑾鼻,長達360公里,有的地方高達180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斷層海岸。它的水下岸坡陡峻,離岸30公里,便是深達4500米的深海。在多佛爾海峽的英國海岸,一堵截切侏羅紀白堊土的白色崖壁,構成奇特美麗的海岸。
堆積海岸
沙(礫)質堆積海岸
由不同粒級的鬆散泥沙或礫石組成,沿岸分布有海灘、沙堤、沙嘴、水下沙壩和風成沙丘等堆積地貌,往往伴有瀉湖發育:
海灘。海灘的演變與沿岸波浪特徵、泥沙補給和水體滲透性質等因素密切相關。當激岸浪的向岸流速大於離岸流速時,海灘物質供應量大於被搬走量,海灘發育,橫剖面呈凸形,常見於礫石海灘;反之,水體滲透作用較弱的海灘,離岸流速大於向岸流速,海灘橫剖面呈凹形,常見於中、細沙組成的海灘。海灘物質一般上部較粗,灘坡坡度較大;下部物質較細,灘坡平緩。由於激岸浪及其沖流和迴流的反復作用,使海灘沙成為分選最佳的沉積物。
在北美洲的大西洋海岸,歐洲的北海海岸,有一系列與岸平行,經常出露水面的海岸沙堤。被沙堤和陸地環抱的水域,稱為瀉湖。在岬角、海灣毗連的岩石岸段,常有沙嘴發育。沙嘴是沿岸漂移的沙礫組成的狹長堆積體,一端與陸地銜接,一端順沿漂沙方向延伸入海。有的沙礫堆積體形成連島沙洲,使島嶼與陸地或島嶼與島嶼連接起來。有些海灘上,常見到與岸平行或有一定交角的沙脊和凹槽相間的起伏地形,稱脊槽型海灘,如法國的諾曼底海岸和英國的部分海岸。
海岸沙丘。在風力吹颺下,海岸上可形成波狀起伏的沙丘。沙丘排列方向常與風向成直角,迎風面比較平緩而堅實,背風坡比較陡峭而鬆散。如中國北戴河沿岸、福建長樂沿岸,法國瀕臨大西洋部分岸段,英國的德文郡海岸,北海的部分海岸,澳大利亞東南部和西部海岸,美國東部和西部部分岸段,都有海岸沙丘分布。
沙質堆積海岸的剖面形態,因波浪特徵和波向變化而常有變化。暴風浪和涌浪都塑造與其相適應的剖面,導致沙質堆積海岸的季節性演變。如美國西海岸和非洲西海岸,在冬季形成暴風浪剖面,夏季形成涌浪剖面。中國中、南部海岸,夏、秋季多暴風浪剖面,冬季則多涌浪剖面。
淤泥質堆積海岸
位於泥沙來源豐富,潮汐作用較強的岸段。海岸物質大多由0.05~0.001毫米的細顆粒泥沙組成,形成廣闊平緩的低海岸平原。波浪通過淺灘,能量較弱,潮汐作用顯得較為活躍。淤泥質海岸岸線平直,海岸地貌單一,按潮汐、波浪作用差異以及地貌特徵,可分為:潮上帶。位於平均大潮高潮位以上,特大潮汛或風暴潮時海水可到達的范圍。該帶地勢微有起伏,低窪地分布其間,有暴風浪作用和流水痕跡。鹽沼地上生長有稀疏的耐鹽植物:
潮間帶。為平均大潮高潮位到平均大潮低潮位之間的海水活動地帶,即高潮被淹,低潮出露的海塗(潮灘)。此帶泥沙活動頻繁,侵蝕、淤積變化復雜,潮灘上留有由落潮水流沖刷而成的樹枝狀潮水溝,以及由波浪侵蝕成的坑窪。各地潮間帶寬度不一,一般為幾公里,最寬的可超過10公里。
潮下帶。在平均大潮低潮位向海一側,為潮灘的延伸部分。其組成物質較細,水下岸坡平緩,等深線延伸方向與岸近於平行。
淤泥質堆積海岸在世界各大河口附近都有分布。中國的長江、黃河、珠江等河流每年有巨量泥沙入海,使中國的淤泥質海岸廣為發育,並獨具特點。它大體上可以分為二種:一種是在河口三角洲基礎上形成的,如渤海西部和江蘇中、北部的海岸;另一種是沿岸水流搬移的細顆粒泥沙,在隱蔽的海灣堆積,如杭州灣以南至閩江口以北的港灣淤泥質海岸。
與更新世冰水沉積作用有關而發育成的淤泥質海岸,岸外海濱有一列斷續相接的岸外沙堤,構成有利於細顆粒泥沙堆積的環境,其中以荷蘭海岸最為典型,美國東部海岸,聯邦德國、丹麥、英國部分海岸也有發育。
三角洲海岸
河流攜帶泥沙在河口堆積,形成向海伸突的三角洲海岸。按三角洲的形態可分為:鳥足狀三角洲,岸線外形似鳥足,如美國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尖嘴狀三角洲,岸線向海伸突,如義大利的台伯河三角洲;扇狀三角洲,岸線平緩向海突出,如中國的黃河三角洲和埃及的尼羅河三角洲。此外,還有多島嶼、多汊道三角洲,如印度的恆河三角洲和中國的珠江三角洲。
生物海岸
自南北回歸線附近至赤道的淺海地區,繁殖和生長著珊瑚和紅樹林等生物群落,構成熱帶和亞熱帶特有的海岸類型:
珊瑚礁海岸。由造礁珊瑚、有孔蟲、石灰藻等生物殘骸構成的海岸。珊瑚礁可分為岸礁、堡礁和環礁等類型。岸礁通常緊貼海岸發育,在近岸海域形成一片寬闊淺水地帶,隨著珊瑚礁加寬,海岸線向海方向推移。堡礁的延伸方向與岸線幾乎平行,外緣坡度很陡,它與海岸之間被瀉湖分隔開來。環礁在平面上呈環形,圍繞著一個瀉湖水域。
紅樹林海岸。在熱帶和亞熱帶的潮灘上,生長著耐鹽、繁茂的紅樹林植物群落,構成了特殊的生物海岸。由於紅樹林植物的蔥郁樹冠,特殊的根系,以及林間的枯枝落葉,既抑制了風暴潮對海岸侵蝕,又阻滯漲落潮水流,促使泥沙堆積,岸灘淤漲。在低海岸平原上,生長有陸生植被;潮上帶沼澤上灌木叢生;潮間帶泥灘為紅樹林沼澤;潮下帶為淺水泥灘,紅樹林的一些先鋒種可率先生長。這幾個植被景觀帶,隨著岸灘淤漲而由陸向海方向演替。
❻ 生物作用對海岸起著怎樣的影響
在熱帶和亞熱帶的沿海,生物作用有時對海岸起著重要的影響。特別是珊瑚礁海岸,在珊瑚生長的速度超過波浪破壞作用的地方,生物作用成為海岸輪廓線變化的主要矛盾方面。另外,濃郁叢生於潮間帶的紅樹林,也是中國南方海岸的一個重要特色。
中國珊瑚礁的分布基本上在北回歸線以南,大致從台灣海峽南部開始,一直分布到渤海西岸。作為我國珊瑚礁北界的澎湖列島的64個島嶼中,差不多每個島嶼都有裾礁或堡礁發育。偶然侵襲的冷空氣使氣溫降低到16℃以下,會使珊瑚受到強烈的摧殘。這里的珊瑚礁平台一般狹窄,但也有寬到1公里以上的。
裾礁在海南島分布較廣,雷州半島上從水尾到燈樓角也相連成片。經放射性碳測定,雷州半島原生礁的形成年代為7120±165年。雷州半島的珊瑚礁平台寬約500米,文昌最寬可達2000米,平台表面崎嶇不平,有許多巨大的珊瑚群體組成圓桌狀突起,並有很多浪蝕溝槽和蜂窩狀孔穴。溝槽和海岸垂直,深由幾厘米到幾十厘米,邊緣處甚至可達2米~3米,從而使礁平台邊緣呈鋸齒狀分布。
海南省大部分海岸的珊瑚礁屬於侵蝕型,尤以岬角突出,海岸暴露的地方所受侵蝕最強。這種類型的岸段的水下斜坡大於15°,斜坡上有許多直徑達1~2米的礁塊,坡腳下分布著瑩白的珊瑚碎屑和珊瑚沙,在強潮作用下,有些礁塊被拋上礁平台,所以平台上散布著許多礁礫。侵蝕型珊瑚礁的廣泛分布,是由於近代氣候變化,氣溫有所下降所致。
此外,台灣的東、南海岸和附近的火燒島、蘭嶼等地也有裾礁發育。廣東和福建南部沿海有局部岸段也有珊瑚生成,但因有大量淡水和泥沙輸出,不利於珊瑚礁的發育。
水域遼闊的南海中星布有190多個島、嶼、灘、礁,分為4個群島(東沙、西沙、中沙、南沙)和一個黃岩島。這些島嶼大多是環礁類型。在南海盆地中出露海面的珊瑚島上,碧海藍天,白沙如玉,棕櫚叢生,椰林入雲,自古是中國勞動人民的捕魚基地,島上還盛產鳥糞層,尤以永興鳥蘊藏最豐。紅樹林是熱帶、亞熱帶特有的鹽生木本植物群叢。生長在潮間帶的泥灘上,高潮時樹冠漂盪在水面上,蓊鬱濃綠,蔥蘢宜人。它的分布從海南島一直到福建的福鼎,因受熱量和雨量的影響,組成樹種自南往北漸趨單純,植株高度減低,從喬木逐漸變為灌木群叢。中國的紅樹林比赤道附近的紅樹林簡單得多。如馬來西亞有43種,而海南島東海岸文昌一帶紅樹植物僅有11科18種,樹高可達12米~13米。台灣和福建就只有6種,在泉州灣,最高的只有2.2米。紅樹植物種屬中,只有秋茄可分布到北緯27°20″左右的沙埕港中,而白骨壤只分布到北緯25°31″,桐花樹可分布到北緯25°17″。紅樹以淤泥灘發育最好,在海南島和雷州半島,有些接受沖刷而來的玄武岩風化殼細物質的海灣和潟湖,是紅樹林最繁茂的場所。這是因為淤泥物質具有豐富的有機物,有利於種子的萌發,而海灣條件沒有強浪的侵襲,有利於紅樹植物生長的緣故。
❼ 海岸分為哪幾種
按不同的海岸形態和成因劃分的各種海岸類別。在海岸發育過程中,由於受地殼運動、地質構造、岩石性質、海水運動、海面變動、原始地貌、入海河流以及生物等因素的影響而形成的不同類型的海岸形態。按其形態和成因可分為:(1)平原海岸。又稱「沙岸」,由巨厚而鬆散的沉積物組成,這種海岸平直、單調,岸上地勢平坦,有些地方多沙洲、淺灘。主要以分布在大河入海處的三角洲最為典型。
(2)基岩海岸。主要由比較堅硬的基岩組成,並同陸地山脈或丘陵毗連。這種海岸地勢險峻,岸線岬灣曲折,坡陡水深,島嶼星羅棋布,多天然良港。
(3)生物海岸。是生物(活的和死的)對海岸的附加作用。最具代表性的有紅樹林海岸與珊瑚礁海岸。
❽ 平原海岸,山地海岸,生物海岸的區別
陸地與海洋的接觸地帶。是由海水面與陸地的交界線向海、陸兩側擴展到一定寬度的帶狀地區。又稱海岸帶。寬度由數千米至數十千米,其范圍從陸向海由後濱、前濱、近濱三個部分組成。海岸按其形成和物質組成可分為:山地海岸、平原海岸、台地海岸和生物海岸。山地海岸的岸線彎曲,港灣島嶼較多,岸陡灘窄,內陸地形起伏大,登陸作戰受限,但利於防禦。平原海岸一般港灣島嶼較少,海灘多泥沙,內陸地形較平坦開闊,適於登陸作戰。 在熱帶和亞熱帶的沿海,生物作用有時對海岸起著重要的影響。特別是珊瑚礁海岸,在珊瑚生長的速度超過波浪破壞作用的地方,生物作用成為海岸輪廓線變化的主要矛盾方面。另外,濃郁叢生於潮間帶的紅樹林,也是中國南方海岸的一個重要特色。
❾ 海岸分為哪幾種類型
我國海岸的類型及其特點
(一)基岩海岸 (可分為 海蝕地貌類型 和 海積地貌類型)
由堅硬岩石組成的海岸稱為基岩海岸,特徵是:岸線曲折、岬灣相間,深入陸地的港灣眾多,岸灘狹窄;大量的沿岸島嶼常在沿岸和港口一帶形成水深流急的通道,使許多港口和深水岸段受到一定程度的掩護;岸灘狹窄、坡度陡、水深大,許多岸段5~10 m等深線逼近岸邊。因此,有許多基岩海岸及其相鄰港灣可選作大、中型港址。
我國的山東半島、遼東半島及杭州灣以南的浙、閩、台、粵、桂、瓊等省,基岩海岸廣為分布。基岩海岸最為壯觀的景象是從海上奔騰而來的巨浪在懸崖峭壁上撞出沖天水柱,發出陣陣轟鳴。
我國的基岩海岸多由花崗岩、玄武岩、石英岩、石灰岩等各種不同山岩組成。遼東半島突出於渤海及黃海中間,該處基岸海岸多由石英岩組成。山東半島插入黃海中,多為花岡岩形成的基岩海岸。杭州灣以南浙東、閩北等地的基岩海岸多由火成岩組成。閩南、廣東、海南的基岩海岸多由花崗岩及玄武岩組成。
(二)平原海岸
特點:岸線平直、地勢平坦、海灘沙洲廣闊,缺乏天然港灣,岸外無基岸島嶼。
我國有長達2000千米的平原海岸,主要是渤海西岸及黃海西岸的江蘇沿海這兩處。此外,在松遼平原的外圍以及浙江、福建、廣東的一些河口與海灣頂部,也有小面積的分布。
平原海岸又可分為三角洲海岸、淤泥質海岸、砂礫質海岸。
(1)三角洲海岸 河流與海洋共同作用形成的一種平原海岸。我國不少河流的輸沙量很大,河口三角洲發育得很好。如長江三角洲、黃河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的海岸。
(2)淤泥質海岸 主要分布在渤海的遼東灣、渤海灣和萊州灣以及長江三角洲以北的蘇北平原。
(3)砂礫質海岸 由顆粒較粗的砂礫組成的平原海岸。特徵是:岸灘組成物質以砂、礫為主,岸灘較窄,坡度較陡;堆積地貌類型多,常伴有沿岸沙壩、潮汐通道和潟湖,有一定的水深和掩護條件。
(三)生物海岸
我國南方熱帶、亞熱帶地區,生物對海岸的塑造有時起著重要作用,形成特殊的海岸類型,即珊瑚礁海岸 和 紅樹林海岸。
紅樹林海岸特點:分布在低平的堆積海灘上,主要是在背風浪而且正在向海伸展的淤泥質海灘上。紅樹林對護岸保灘、促淤助漲、降低沿岸泥沙流容量,維持深水航道等方面都有積極 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