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俄羅斯歷史人物

俄羅斯歷史人物

發布時間: 2022-01-05 01:31:53

⑴ 俄國歷史人物簡介

米哈伊爾·庫圖佐夫(1745年9月16日—1813年4月28日)俄羅斯帝國元帥、大軍事家,由於在戰斗中瞎了一隻眼睛,故人稱」獨眼將軍「。出身於軍事工程師家庭。在炮兵工程學校畢業。曾指揮獨立支隊;參加過對土耳其的戰爭。戰功卓著。受傷後到外國治療。回國後晉升極快。寫過專門的軍事訓練指南,制定出一套新的戰術方法。1792年曾任駐土耳其大使。
1805年在奧斯特里茨與拿破崙作戰失敗被沙皇免職。拿破崙一世於1812年發動對俄戰爭時,重任俄軍總司令,指揮博羅迪諾戰役和塔魯丁諾戰役。1813年率領俄羅斯軍隊參加歐洲國家反對拿破崙的戰爭。不久病死。

⑵ 急需俄國50名歷史人物加簡介(不用很長),求求求

勃洛克(Блок,Алексанлр Алексанпрович,1880—1921)

俄羅斯詩人。出生於貴族家庭。早期是象徵主義的代表,寫了象徵主義的處女作《美女詩》,該詩獻給後來成為他妻子、科學家門捷列夫的女兒的門捷列耶娃。詩中以隱喻手法,通過自然景色的變幻表達了詩人內心的激情。

伊萬·謝爾蓋耶維奇·什梅廖夫(1873—1950)

什梅廖夫是俄羅斯第一次移民浪潮中最優秀的作家之一。《上帝的夏天》是作家創作的頂峰。小說從一個 7 歲男童的視角來觀察世界。作家通過對東正教節日,男孩的歡樂與悲哀的描寫,展示了東正教俄羅斯精神的實質和俄羅斯民族性格的形成過程。

拉赫瑪尼諾夫(1873-1942)

20世紀最著名的俄羅斯作曲家、鋼琴家兼指揮,俄羅斯浪漫主義傳統的最後一位偉大倡導者,他把音樂寫得優美而不失厚重
柯爾波娃·娜佳(?—1985),女,全國人大代表,新疆伊犁地區紅旗農業機械廠醫生。

娜嘉出生於鞏留縣英合爾山區一個貧苦的家庭,她12歲就給地主家當傭人。後來父母生病,生活無法維持,她不得不帶著兩個妹妹沿街乞討。解放後,她們終於翻了身,當了國家的主人。1951年,她作為第一批少數民族的先進分子參加了中國共產黨。1952年被選派往烏魯木齊衛生專科學校學習,經過刻苦努力,她以優異的成績順利畢業。在新疆伊犁地區,她身背葯箱,走遍了這里的草原和草甸,在當時醫療設備比較簡陋的情況下,她以豐富的臨床經驗和精湛的醫術,解除了許多人的病痛,挽救了數十條生命。時至今日,伊犁當地的各族群眾,年老的一輩還對她感念不忘。娜佳因其突出的表現,曾多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好乾部,並當選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

李莎(1914— ),女,生於蘇聯薩拉托夫州,1964年加入中國籍,教授,俄語語言學家。1941年畢業於莫斯科外語師范學院法語系,曾任莫斯科地質勘探出版社、莫斯科外文出版社技術編輯。1945年被授予「衛國戰爭期間英勇勞動獎章」。1946年隨其夫李立三來到中國,任哈爾濱俄語專科學校教員。新中加成立後,李莎即在北京外語學院任教授,並擔任人民文學出版社俄語編輯部顧問。

李莎培養了大批俄語專業工作者,並為俄語教材的審定做出了很大貢獻,是中國俄語教學研究會理事,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名譽理事,第六、七屆全國政協委員。主編有《蘇聯當代文學原著選讀》,譯有《水怪》、《春芽》等。

戈沙(1931—),黑龍江人,高級編輯、畫家。1951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197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西北畫報社創作室主任,《長春畫報》編輯,吉林日報社美術組主任、高級編輯。主要從事報刊插圖、油畫、版畫的創作。曾有許多作品獲獎。如版畫《古老的歌》獲日中藝術交流金獎,《山村女教師》獲全國少數民族美術展覽佳作獎,《布達拉官》獲全國第十屆版畫展銅牌獎。戈沙還出版有《戈沙版畫選》、《戈沙絲綢之路版畫選》、《蘇聯藏書票選》等

⑶ 俄羅斯歷史最偉大的人物

這個問題比較寬泛,從對國家發展的貢獻這個角度來說,我認為有:

沙俄時期:
彼得一世:自己親自到西歐學藝的傳奇大帝,引入西方先進思想和技術;
葉卡捷琳娜女王:她在位時期是沙皇俄國最繁盛的時期;

蘇聯時期:
列寧:蘇聯的開創者;
斯大林:現在在俄羅斯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懷念斯大林時期強大的蘇聯!

俄羅斯聯邦時期
葉利欽:終結了一個獨裁專制的陰霾時代;
普京:開啟俄羅斯的新紀元,使俄國重振雄風;

⑷ 俄羅斯歷史上有哪些傑出女性

俄羅斯歷史上有不少女強人,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被冠以「大帝」尊號的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不過,要說到誰是俄羅斯歷史上的第一位女強人,恐怕就很少有人能回答出來了。她便是俄羅斯歷史上的第一位女攝政、基輔大公(相當於國家元首)伊戈爾的妻子奧麗加。

奧麗加攝政期間還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她選擇了皈依基督教,並在拜占庭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正式接受洗禮。後來的東正教為了感激奧麗加將基督教帶入俄羅斯的貢獻,追封她為聖人(又稱聖徒)。

奧麗加的兒子斯維亞托斯拉夫長大成人後,她逐步將最高權力交還到兒子手中。但斯維亞托斯拉夫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外征戰,所以基輔羅斯的實際統治者其實還是奧麗加本人。

在奧麗加、斯維亞托斯拉夫母子的治理下,基輔羅斯進入了第一個黃金時代。

969年7月11日,奧麗加去世。縱觀她的一生為基輔羅斯留下了三大貢獻:一是攝政治理國;二是把基督教帶入俄羅斯;三是培養了一位極優秀的接班人。這位俄羅斯歷史上的傑出女性終於以近乎傳奇的方式走完了不留遺憾的人生。

參考文獻:《俄羅斯史》

⑸ 俄羅斯人的歷史名人

米哈伊爾·伊萬諾維奇·加里寧(Михаи́л Ива́нович Кали́нин,1875年11月19日-1946年6月3日),蘇聯政治家、革命家、早期的國家領導人。自從十月革命後到去世為止,一直擔任蘇俄和蘇聯名義上的國家元首。
加里寧出生於俄羅斯帝國的特維爾省,為農家子弟,年輕時曾受雇於地主。後來他前往聖彼得堡的炮兵工廠工作,並且於1891年參與革命運動;1898年加入俄羅斯社會民主工黨。後來加里寧加入列寧的布爾什維克,並且之後有好幾次被帝俄政府逮捕與脫逃的紀錄。 蘇聯元帥。曾以加倫為化名擔任國民革命軍軍事總顧問,參加中國大革命和北伐,並指導中共發動南昌起義。又譯為布留赫爾。號稱「遠東軍魂」的瓦西里·康斯坦丁諾維奇·布柳赫爾(Василий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 Блюхер )是蘇俄國內戰爭時期成長起來的一顆將星,他曾創造過用一個步兵師打垮了裝備有大量坦克、裝甲車的機械化的白衛軍的奇跡。他是1935年蘇聯第一批五大元帥之一,遠東方面軍司令,也是蘇聯遠東方面長期防禦日本侵略的最高將領。於1938年11月9日被秘密處決,罪名是:打入蘇聯內部的日本間諜。1956年被平反。

⑹ 俄國歷史上的英雄有哪些(二戰之前的) 要求講清楚時代和事跡!越清晰越好!在線等,急!

1、米哈伊爾·庫圖佐夫(1745年9月16日—1813年4月28日)俄羅斯帝國元帥、大軍事家,由於在戰斗中瞎了一隻眼睛,故人稱」獨眼將軍「。出身於軍事工程師家庭。在炮兵工程學校畢業。曾指揮獨立支隊;參加過對土耳其的戰爭。戰功卓著。受傷後到外國治療。回國後晉升極快。寫過專門的軍事訓練指南,制定出一套新的戰術方法。1792年曾任駐土耳其大使。1805年在奧斯特里茨與拿破崙作戰失敗被沙皇免職。拿破崙一世於1812年發動對俄戰爭時,重任俄軍總司令,指揮博羅迪諾戰役和塔魯丁諾戰役。1813年率領俄羅斯軍隊參加歐洲國家反對拿破崙的戰爭。不久病死。
2、魯緬采夫。俄羅斯著名將領,陸軍元帥,將門出身。6歲登記為禁衛軍列兵,15歲起擔任軍官,18歲任步兵團長。1748年(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末年)參加萊茵河遠征,留下了赫赫戰績。
3、亞歷山大·瓦西里耶維奇·蘇沃洛夫(1730.11.24—1800.5.18)俄羅斯帝國偉大的軍事家、軍事理論家、戰略家、統帥,俄羅斯軍事學術的奠基人之一,任俄羅斯帝國大元帥(1799)、奧地利帝國元帥(1799)、雷姆尼克伯爵(1789)、義大利公爵(1799)。蘇沃洛夫是俄羅斯歷史上的常勝將軍之一,著有軍事學名著《制勝的科學》。
4、米哈伊爾·安德烈伊奇·米羅拉多維奇,1771年10月12日-1825年12月26日 。拿破崙戰爭時期傑出的俄國上將。他思路清晰,靈活而且反應快,屬於膽大心細的一類。在1812年的追擊戰中,他給了達武、內伊和歐仁的軍隊以很大的打擊。後在十二月黨人起義時被害。
5、德米特里·謝爾蓋耶維奇·多赫圖羅夫(1756—1816.11.26),俄國軍事家,1812年衛國戰爭英雄,步兵上將(1810)。綽號鐵將軍。
6、尼·尼·拉耶夫斯基,俄國騎兵上將,1812年衛國戰爭的英雄。伊萬·瓦西里耶維奇·潘菲洛夫(1893.1.13-1941.11.18),彼得羅夫斯克市(今屬薩拉托夫州莫斯科州沃洛科拉姆斯克區古謝涅沃村),蘇聯衛國戰爭時期莫斯科會戰的英雄,少將(1940),蘇聯英雄。

⑺ 莫斯科著名歷史人物有哪些

奧列格(基輔大公);
伊凡一世(斯科王公);
德米特里.頓斯科伊(莫斯科大公);
伊凡三世(莫斯科大公);
伊凡四世(雷帝)莫斯科和全羅斯大公;
鮑里斯.戈都諾夫(俄國沙皇)。

⑻ 俄國的重要人物

彼得大帝(1672-1725年):俄羅斯帝國的皇帝。1682年被立為沙皇,但實權掌握在他姐姐索菲亞手裡。1689年平定索菲亞發動的宮廷政變,親自執政,稱彼得一世。1697年隨「高級使團」出國到西歐考察,回國後進行全面改革,力圖改變俄國落後狀況。同時,為了打通波羅的海出海口,同瑞典進行長達二十一年的「北方戰爭」,於1721年擊敗瑞典。同年為俄羅斯帝國皇帝,是俄國歷史上很有作為的帝王 。 葉卡捷琳娜二世(1729-1796年):俄國女皇,原為德意志一公爵之女,1745年嫁給俄皇彼得三世。1762年參加宮廷政變,登上皇位。她對外兩次同土耳其作戰,三次參加瓜分波蘭,把克里木汗國並入俄國,打通黑海出海口,建立了龐大的俄羅斯帝國 。 普希金(1799-1837):俄國最偉大的詩人、浪漫主義文學的傑出代表,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現代標准俄語的創始人。他的作品是俄國民族意識高漲以及貴族革命運動在文學上的反映。 赫爾岑(1812-1870年):俄國革命民主主義者、政論家。生於莫斯科一個貴族家庭,早年在莫斯科大學求學,因組織革命小組被捕流放。1847年流亡西歐。1852年移居倫敦。通過建立「自由俄羅斯印刷所」(1853年)、出版《北極星》(1855年)和《鍾聲》(1857年)等刊物,鼓動人們反動農奴制度和專制制度。寫有著名的回憶錄《往事與回憶》。 列夫·托爾斯泰(1828-1910):俄國作家。出身於貴族家庭,1844年入喀山大學東方語文系和法律系學習,接受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影響,1847年退學。1851年參軍,參加過克里木戰爭。主要作品有《戰爭與和平》(1969年)、《安娜·卡列尼娜》(1877年)、《復活》(1899年)等。晚年放棄貴族特權和財產,過著平民生活 。 弗拉基米爾·列寧(Vladimir Lenin, 1870-1924)於1870年4月22日出 生在俄國伏爾加河畔的辛比爾斯克,列寧是他的化名。1917年3月,沙皇政府被推翻。聽到沙皇垮台的消息以後,列寧立即返回俄國,積極准備發動武裝起義。在列寧的領導下,俄國人民終於取得了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革命勝利後,列寧當選為第一屆蘇維埃政府主席,他領導人民粉碎了帝國主義的三次武裝進攻和國內的叛亂,使蘇俄的經濟建設逐步走上了正軌。列寧在晚年患了腦溢血症,但他在病中仍口授了《論合作制》等文章和信件。列寧的全部著述達55卷,所以有人說他是一位多產的作家。1923年,列寧病情開始惡化,第二年不幸與世長辭,終年54歲。

⑼ 俄羅斯著名的文化名人

俄羅斯文學

古代文學俄羅斯文學和烏克蘭、白俄羅斯文學同出一源,發軔於基輔羅斯988年定基督教為國教後的10世紀與11世紀之交。自此直到17世紀初,俄羅斯外患內亂不斷,影響了文學的發展,曾經出現過一些作品,多為融宗教、歷史於一體之作。只有12世紀末佚名作者的《伊戈爾遠征記》,以史詩般雄渾生動的文筆敘述1185年諾夫哥羅德-謝維爾斯基大公伊戈爾孤軍出征南方波洛夫人兵敗被俘及最後回國的經歷,貫穿團結禦侮的思想,在內容和技巧上堪與法國的《羅蘭之歌》和德國的《尼伯龍根之歌》媲美。

從17世紀中葉開始,由於全俄市場的形成和國際文化交流的開展,俄羅斯文學漸漸豐富起來。司祭長阿瓦庫姆(1620或1621~1682)的《行傳》和宮廷詩人西密翁·波洛茨基(1628~1680)的創作,顯示了宗教文學的新發展。還出現了《戈列-茲洛恰斯基傳奇》、《薩瓦·格魯岑傳奇》和《弗羅爾·斯科別耶夫傳奇》,及《謝米亞克法庭的故事》和《棘鱸的故事》等反映社會生活、具有民主傾向的世俗傳奇故事作品。

18世紀文學18世紀的俄羅斯文學,以沙皇彼得一世的社會改革為契機,反對守舊和愚昧、宣傳開明君主和啟蒙思想的古典主義佔了主導地位。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科學家兼詩人羅蒙諾索夫(1711~1765)、悲劇作家蘇馬羅科夫(1717~1777)、諷刺雜志的編輯出版家諾維科夫(1744~1818)、在頌詩中包含諷喻的宮廷詩人傑爾查文(1763~1816)以及著名諷刺劇《紈礌少年》的作者馮維辛(1744~1792)等。

18世紀末受英、德、法等國文學影響,貴族作家卡拉姆津(1766~1826)和革命家拉季舍夫(1749~1802)打破古典主義美學禁忌,將卑賤者的形象引入文學。前者的小說描寫普通青年男女的愛情悲劇,後者以自己從彼得堡到莫斯科的「旅行記」表現農民的苦難和憤慨。他們的格調大不相同,卻均以渲染主人公哀婉的內心感受為特點,標志著俄國感傷主義文學的興起;當時屬於這個流派的,還有德米特里耶夫(1760~1837)及其詩歌創作。

19世紀文學受1812年反拿破崙戰爭勝利引發民族意識高漲和社會動盪的影響,19世紀初的俄羅斯文學變化較快,帶有新舊交接的性質。克雷洛夫的寓言和格里鮑耶陀夫(1795~1829)的喜劇,雖然遵循古典主義的詩藝規范,但所展示的俄羅斯社會沖突、情節、形象和生動語言,已具有鮮明的現實主義特色。感傷主義迅速為浪漫主義所取代;茹科夫斯基和巴丘什科夫(1787~1855)等的詩歌脫胎於卡拉姆津,追求內心自由和諧,流露出悲觀遁世情調;雷列耶夫(1795~1826)和馬爾林斯基(1797~1837)等十二月黨人的詩歌和小說更多繼承拉季舍夫的傳統,洋溢著反對暴政和爭取自由的革命思想。

大約自19世紀20年代中期開始,由於1825年貴族革命的失敗和專制農奴制統治的強化,俄羅斯文學中的浪漫主義又很快讓位給以強調冷靜客觀地觀察和描寫生活、要求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為主要特徵的現實主義。原來和十二月黨人一起同屬於積極浪漫主義詩人的普希金,從這時起先後創作大量現實主義的戲劇、小說和詩歌,他因此被尊為俄羅斯近代文學之父。稍後的萊蒙托夫首先是個浪漫主義詩人,果戈理也起步於浪漫主義並始終保持著浪漫氣質,但前者的長篇小說《當代英雄》及後者的劇作和小說都是嚴峻的現實主義之作;他們分別從心理分析和幽默諷刺兩個不同的方面進一步豐富和鞏固了普希金的現實主義藝術。批評家別林斯基主要通過對這三位作家創作的分析評論,為現實主義(當時叫自然派)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使之從此成了半個多世紀里俄羅斯文學的主潮。此後涌現的赫爾岑、岡察洛夫、屠格涅夫、涅克拉索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奧斯特洛夫斯基、薩爾蒂科夫-謝德林、托爾斯泰和契訶夫等,都是世界一流的小說、詩歌、戲劇巨匠。當時屬於或接近這個主要流派的,還有杜勃留羅波夫和皮薩列夫的評論著作,丘特切夫、柯里佐夫和尼基金的詩歌,以及皮謝姆斯基、格里戈羅維奇、列斯科夫、格·烏斯賓斯基等的小說、特寫。

在19世紀中後期的俄羅斯文學中,較著名的還有托爾斯泰的浪漫主義詩歌和小說,費特(1820~1892)和德魯日寧(1824~1864)的唯美派詩歌和小說等,但其成就和影響都遠不能與現實主義相比。

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羅斯文學出現了新的轉折。與社會從資本主義發展為帝國主義、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興起等客觀現實情況相適應,俄羅斯文學形成多個流派同時並存的局面。庫普林(1870~1938)和蒲寧(1870~1953)等人的小說創作基本上沿著19世紀現實主義的道路前進,同時流露出較多的感傷情調。柯羅連科、綏拉菲莫維奇和高爾基等人的創作試圖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結合起來以反映新的現實;其中後者的小說《母親》和劇作《仇敵》因為較好地做到了這種結合,開了後來被定名為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先河。此外還出現了不少以否定傳統、大膽創新為特點的現代主義文學流派,其中影響較大的,有以梅列日科夫斯基(1866~1941)、勃洛克和安德列·別雷(1880~1934)等為代表的象徵派詩歌和小說,有迦爾洵(1855~1888)和安德列耶夫等脫胎於現實主義而更接近表現主義的小說和戲劇,以古米廖夫(1886~1921)和阿赫瑪托娃為代表的脫胎於象徵派的阿克梅派詩歌,以葉賽寧為代表的意象派和以馬雅可夫斯基為代表的未來派詩歌等。
現代文學1917年十月革命後直到80年代末,俄國實行社會主義的蘇維埃制度,因此其文學又通稱蘇維埃俄羅斯文學;因為俄國是當時蘇聯15個加盟共和國之一,這個階段俄羅斯文學又是整個蘇聯文學的一部分。

蘇維埃俄國初期,文學界存在許多作家團體,派別之爭激烈,創作不多。代表當局主管文藝的盧納察爾斯基為團結作家隊伍做了大量工作。不久,執政的共產黨和蘇維埃政府加強了對文藝事業的領導,提倡以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為基本創作方法。因此,除高爾基和綏拉菲莫維奇等老作家及富爾曼諾夫(1891~1926)、法捷耶夫和肖洛霍夫等文壇新秀外,馬雅可夫斯基、阿·托爾斯泰(1882~1945)、愛倫堡、費定(1892~1977)和列昂諾夫等原起步於各現代主義流派的作家,都很快轉向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其詩歌、小說、戲劇,盛極一時。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活躍於文壇的詩人特瓦爾多夫斯基(1910~1971)、詩人兼戲劇、小說作家西蒙諾夫(1915~1980)以及小說家柯切托夫(1912~1973)、邦達列夫和拉斯普京等的創作,增強了對蘇維埃現實中缺點錯誤的暴露批判,使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具有了新的特色。蘇維埃俄羅斯文學中不按照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方法進行創作而產生廣泛影響的,有反烏托邦小說作家扎米亞金(1884~1937)、象徵派詩人和小說家帕斯捷爾納克、劇作家和諷刺小說家布爾加科夫、幽默諷刺作家左琴科(1895~1958)、帶意識流特色的鄉土小說家普拉東諾夫(1899~1951)、古風派小說家索爾仁尼琴以及現實批判派作家特里豐諾夫(1925~1981)等。

俄羅斯音樂

QUOTE:
俄羅斯的非宗教音樂十八世紀起開始流行。人們對音樂的興趣,引起民間歌曲的收集和改作,這些民間歌曲對後來俄國音樂的發展有很大影響。下半葉,作曲者和演奏者相繼出現,到七十年代舞台上已有反映城鄉生活的歌劇演出。

十九世紀上半葉,俄羅斯形成獨特而新穎的音樂流派,出現了俄國古典音樂的奠基人格林卡。米·伊·格林卡(1804-1857)的管弦樂曲《卡瑪林斯卡雅》、《馬德里之夜》等是俄羅斯交響樂較早的代表作,以其奔放豪邁有別於西歐音樂,對後來俄羅斯交響樂的發展有很大影響。俄國大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曾說過,整個 「俄羅斯派交響樂部孕育於格林卡的《卡瑪林斯卡雅》之中——有如橡樹之出生於橡實」。格林卡的重要作品有愛國歌劇《伊凡·蘇薩寧》和古典歌劇《魯斯蘭與柳德米拉》。作曲家把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芬蘭、波蘭、喬治亞、西班牙等曲調都溶合在自己的作品中,深刻表達愛國主義思想,歌頌人民的功績和美德。作品一經問世,立刻使他躋於世界著名作曲家之林,至今聲譽猶存。

繼格林卡之後的俄羅斯著各作曲家是亞·謝·達爾戈梅斯基(1813一1869)。他創作了許多聲樂作品,最好的作品是歌劇《石客》和《水仙女》。《水仙女》的旋律脫胎於俄羅斯民歌,後來成為俄國民間最流行的歌劇之一。

十九世紀下半葉,俄羅斯音樂進入繁榮時期,六十至七十年代被稱為俄國音樂的「狂飆突進」時代,音樂昌盛的標志是出現了一個作曲家集體「強力集團」。「強力集團」以格林卡的學生米·阿·巴拉基列夫(1836一1910)為首組成,主要成員有穆索爾斯基、鮑羅金、里姆斯基一科薩科夫和居伊,他們的活動得到著名藝術理論家和評論家弗·瓦·斯塔索夫(1824一1906)的支持和肯定。「強力集團」以倡導現實主義,促進俄羅斯民族音樂為宗旨,創作多取材於俄國歷史、人民生活、民間傳說和文學名著。他們注意吸取和運用民間曲調,在藝術形式和創作手法上進行革新。莫·彼·穆索爾斯基(1839一1881)的作品以性格描寫和心理刻劃見長,音調有民歌特點。他的代表作品是歌劇《鮑里斯·戈都諾夫》和《霍宛斯基黨人之叛亂》。兩部歌劇都以俄羅斯人民為主角,表達了人民憎恨專制暴政的思想。亞·彼·鮑羅金(1833一1887)的代表作是根據《伊戈爾遠征記》譜成的歌劇《伊戈爾公》。歌劇場面壯闊,成功地利用了俄羅斯和東方的民間歌曲和舞蹈。尼·安·里姆斯基-科薩科夫(1844一1905)作品題材豐富,寫過15部歌劇、交響樂、浪漫曲和其他體裁的音樂作品。影響較深遠的有歌劇《沙皇未婚妻》,以敘事詩和童話為題材創作的幻想歌劇和神話歌劇《薩特闊》、《五月之夜》、《白雪公圭》等。

俄羅斯最偉大的作曲家是彼·伊·柴可夫斯基(1840一1893)。他的音樂創作開始於「強力集團」活動的六十年代,七十至九十年代初是他創作的全盛時期。柴可夫斯基的作品以深刻的民主精神和鮮明的民族特色見長。他的抒情歌劇《葉甫蓋尼·奧涅金》、《黑桃皇後》,芭蕾舞曲《天鵝湖》、《睡美人》和《胡桃夾子》都是俄羅斯音樂藝術史的高峰。柴可夫斯基的六部交響曲中特別著名的是第三、第四和第六(悲愴)交響曲。他的交響曲《羅米歐與朱麗葉》以曲調優美著稱。柴可夫斯基的創作以悲歌為基調,反映了八十年代俄羅斯知識分子的情緒,有力而真切地表達了時代的矛盾,斗爭的沖動,人們尋求安慰的渴望以及對美好未來的幢憬。柴可夫斯基為俄國交響樂派贏得了世界聲譽。

晚些時候的俄國作曲家有格拉祖諾夫、拉赫馬尼諾夫等人。謝·瓦·拉赫馬尼諾夫(1873一1943)是作曲家兼鋼琴家,1918年出國,在歐美各國從事演出活動。他的創作深受柴可夫斯基影響,作品有三部交響曲、三部歌劇(其中有根據普希金長詩《茨岡》創作的《阿樂哥》)、24首鋼琴前奏曲、4部鋼琴協奏曲和鋼琴與樂隊合奏的《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等。

十月革命以後,蘇聯由於重視傳統音樂形式而出現了幾代新的作曲家。他們在交響樂、歌劇和芭蕾舞曲創作中取得不小成就。這些作曲家各有側重,表現出不同的風格和特色。

老作曲家萊·莫·格里艾爾(1875一1956)除芭蕾舞劇《紅嬰粟》和《青銅騎士》外,吸收民間曲調寫成的一些歌劇藝術價值也很高。他的學生謝·謝·普羅科菲耶夫(1891一1953)創作題材廣泛多樣,音樂語言清新生動,富於獨創性,在世界上很有影響。他寫了著名的芭蕾舞劇《羅米歐與朱麗葉》、《灰姑娘》、《寶石花》和大型歌劇《戰爭與和平》。他的第五、第七交響曲流傳很廣。尤·亞·沙波林(1887一1966)常以俄國詩人的歌詞為基礎譜寫抒情曲。他的代表作是歷史題材的交響樂大合唱《在庫利科沃田野上》和歌劇《十二月黨人》。尼·雅·米亞斯科夫斯基(1881一1950)專事交響樂作曲,一生寫過27部交響曲,最後一部最有名。他是著名音樂教育家,曾培養出80多名作曲人才。阿·伊·哈恰圖良(1903-1978)是亞美尼亞人,米亞斯科夫斯基的學生。他熟悉東方音樂風格,重視民間創作源泉,擅長器樂協奏曲的創作。他創作了許多色彩豐富、情感強烈、民族情調濃厚的鋼琴、小提琴和大提琴協奏曲,對形成民族交響樂學派有較大影響。

蘇聯時期最著名的作曲家是肖斯塔科維奇。季·季·肖斯塔科維奇(1906一1975)長期任蘇聯作曲家協會主席。他的創作以交響樂為主,被譽為二十世紀音樂高峰之一。他的創作多反映重大社會主題,以戰爭與和平、反法西斯斗爭等為主要題材。作品的藝術特色是強烈的激情和細膩而隱秘的抒情相結合,風格接近穆索爾斯基、巴赫和貝多芬。他寫過15部交響曲,還有歷史題材的歌劇《卡捷琳娜·伊茲麥洛娃》、社會主義建設題材的清唱劇《森林之歌》、小提琴協奏曲等,並為《馬克辛三部曲》、《帶槍的人》、《青年近衛軍》等數十部影片、戲劇作過配樂。給他帶來聲譽的作品是第一、第五、第七、第十一交響曲。其中第七(列寧格勒)交響曲是在列寧格勒被圍困期間寫成的,以悲壯著稱,是戰爭年代紀念碑式的作品。

蘇聯的鋼琴演奏自成一個學派並聞名世界。蘇聯學派的創始人是鋼琴家兼藝術教育家康·尼·伊古姆諾夫(1873一1948)和根·古·涅依高烏茲(1888一1964)。後來的著名鋼琴家是伊古姆諾夫的學生列·尼·奧保林(1907一1974)。當代著名鋼琴家有涅依高烏茲的學生斯·切·李赫特爾(1915一)和艾·格·吉列利斯(1916一)。

蘇聯的小提琴演奏也自成一個學派。達·費·奧依斯特拉赫(1908一1974)是蘇聯小提琴學派的主要代表,馳名世界的小提琴大師。他以演奏西歐樂曲、俄羅斯古典樂曲和蘇聯當代作品為主,風格嚴謹,表達深刻,曾在1937年「伊薩伊國際小提琴比賽會」上獲得第一名。

俄國和蘇聯都有一批著名歌劇演員。費·伊·夏里亞賓(1873-1938)是俄國著名男低音歌唱家、歌劇演員。他擅長演唱《伏爾加船夫曲》,扮演過蘇薩寧、鮑利斯等形象。他於1922年出國,再未返回蘇聯。本世紀五十年代以前為蘇聯觀眾所熟悉的歌劇演員有抒情男高音歌唱家謝·雅·列美舍夫(1902一1977),女中音歌唱家納·安·奧布霍娃(1886一1961)和抒情花腔女高音歌唱家瓦·弗·巴爾索娃(1892一1967)。當代最著名的女歌唱家是伊·康·阿爾希波娃(1925-)

俄國芭蕾舞自成一個學派,形成於十八世紀。二十世紀早期俄國名芭蕾舞演員是安·帕·巴甫洛娃(1881一1931)。她主演過《天鵝之死》、《埃及之夜》、《阿爾米達宮》等傳統劇目,1913年離開俄國旅居歐美各地演出,使俄羅斯芭蕾舞在歐洲得到傳播。本世紀中期以來馳名世界的蘇聯芭蕾舞演員是加·謝·烏蘭諾娃(1910一),稍後是瑪·米·普莉謝茨卡婭(1925一)。年輕一代的蘇聯著名芭蕾舞女演員是烏蘭諾娃的學生葉·謝·馬克西莫娃(1939一)。

蘇聯1948年成立作曲家協會,1979年有會員2100多名。協會經常在各地舉行音樂節和音樂會演。1958年在莫斯科舉行第一屆國際柴可夫斯基音樂比賽會,以後每四年舉行一次。在1978年的第六屆柴可夫斯基音樂會上,蘇聯歌唱家舍姆丘克,小提琴手格魯別爾特和鋼琴演奏家普列特涅夫分別獲得一等獎。1969年起每四年在莫斯科舉行一屆芭蕾舞國際比賽。蘇聯演員不只一次獲得第一名。

俄羅斯繪畫

俄羅斯繪畫的發展,經歷了以下幾個主要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古俄羅斯時期,也就是從輔基公國形成至彼得大帝改革以前這段時間。這是俄國封建社會初期對拜占庭文化的移植與古俄羅斯民族藝術的形成時期。在俄羅斯文化中可以看到拜占庭文化的深刻影響。第二個階段是彼得大帝到葉卡德琳娜女皇統治的整個18世紀,這是俄國的改革和「歐化」時期。俄國文化在義大利和法國古典藝術的影響下迅速發展,俄國藝術開始納入歐洲文藝發展的進程,歐洲流行的古典主義這時在俄國也被效法和模仿。第三個階段是19世紀上期,這是俄國民族藝術的奠定時期。18世紀中期成立的皇家美術學院,在半個多世紀中逐步培養了一批本民族的藝術家,他們呼吸本民族的空氣,吸收民族文化的養料,具有俄國特色的文藝開始在世界舞台上嶄露頭角。第四個階段是19世紀中期以後至20世紀初,即從批判現實主義到含有形式主義和唯美主義因素的新流派的出現,其中批判現實主義最為輝煌。俄國的批判現實主義文藝創作,在關注現實和在與西歐廣泛的交流中,以其題材、體裁、風格和手法的多樣性與獨創性,在世界藝壇佔有重要的位置,它與當時的法國文藝並駕齊驅,各領一方風騷,各自推出了世界級的大師,組成了文藝史上璀璨奪目的一串明珠。俄國這一階段的文藝創作,是一個多世紀以來人們研究的重點之一。

俄國批判現實主義的形成,有它獨特的社會背景。在歐洲范圍內,19世紀是一個復雜而多變的時代,各種文藝思潮和流派頻繁起伏更迭。19世紀初,流行了將近200年的古典主義趨於沒落。法國大革命後的形勢和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促使了浪漫主義的誕生,並在歐洲的一些國家和地區得到相當的發展。到了三四十年代,西歐社會的發展與進步,辯證法、唯物論和自然科學的新成就,使藝術的主流轉向真實地表現生活和再現社會風貌、揭示社會矛盾的現實主義。這股強勁有力的藝術潮流,由於它對現存秩序的揭露和批判,人們稱之為批判現實主義。

俄國的批判現實主義文藝形成於19世紀30、40年代,50、60年代走向繁榮,70、80年代是其鼎盛階段。它延續時間之長,在歐洲為最。俄國批判現實主義的鋒芒針對俄國的封建農奴制,也涉及俄國正在發展的資本主義,它表現的社會生活比較廣闊,多方面地展示了俄國的社會狀況,對現實矛盾的揭露具有相當的深度,提出了許多重大的社會問題。俄國的許多文藝家出身平民階層,他們較易於接觸到俄國下層人民的生活,因此他們對俄國勞動人民的描寫,具有獨特的視角。破侖入侵的全民衛國戰爭,另一件是1825年由貴族知識分子在彼得堡參政院廣場舉行的「十二月黨人起義」。前一件事激發和鼓舞了人民群眾的愛國熱情,堅定了他們要求改革的決心,後一件事由於種種原因而告失敗,但說明俄國的知識分子對沙皇專制的抗議已進入暴力行動的階段。這兩件大事,促進了俄國民族意識的覺醒和民主主義思想的形成。因此這一時期在歐洲文藝中流行的浪漫主義文藝思潮,在俄國的反響較弱,其成果也不顯著。俄國此時文學中的普希金、克雷洛夫、萊蒙托夫,繪畫中的吉普林斯基、特羅平寧、維涅齊昂諾夫等,在他們的作品中不乏浪漫主義情懷,但已具有鮮明的現實主義精神。隨著俄國人民反對農奴制的運動和革命思想的傳播,在30至40年代,作家、政論家別林斯基、赫爾岑等,提出了文藝的民族性和以現實生活為創作素材的口號,進步的理論導向,使19世紀中期的文藝展現了新的面貌。這個時期果戈理、屠格涅夫的文學創作和菲多托夫的繪畫,對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藝流派的發展具有不可低估的影響。

19世紀60年代,曾被人們稱作俄羅斯的「曙光期」。50年代俄國在克里米亞戰爭中的失敗,集中地暴露了俄國經濟技術的落後及專制農奴制的弱點,俄國人民的奮起和日益高漲的農民運動,迫使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於1861年2月簽署了廢除農奴制的法令。在此前後,俄國文化領域展示了新的局面:在哲學、政論、美學方面,出現了像車爾尼雪夫斯基、杜勃羅留波夫的唯物主義美學理論。車爾尼雪夫斯基在1855年的著名論文<藝術與現實的美學關系>中,明確提出了批判現實主義的創作原則,在理論上為蓬勃興起的文藝運動以有力的指導。大型文學刊物《現代人>雜志,在詩人涅克拉素夫主持下在社會上十分活躍,一大批作家聚集在雜志周圍,為俄國的進步和文藝的繁榮吶喊。劇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文學巨匠列夫·托爾斯泰、薩爾蒂科夫一謝德林等在他們的作品中,深刻地提出了俄國存在的社會問題,創造了一系列鮮明而富於哲理的文學形象。在音樂界,1855年前後以青年作曲家巴拉基列夫為首,逐漸形成了俄國的「強力集團」,探索俄國音樂的民族化之路。他們明確反對一個半世紀以來上流社會對義大利和法國音樂的盲目崇拜,倡導發展俄羅斯的民族音樂,到俄國歷史、人民生活、文學著作和民間音樂中去尋找創作素材。「強力集團」的代表人物穆索爾斯基、鮑羅亭、里姆斯基一柯薩科夫等的創作,推出了俄國音樂的嶄新樂章。

熱點內容
茅台酒廠的歷史 發布:2025-05-22 10:11:40 瀏覽:99
師德培訓工作總結 發布:2025-05-22 07:07:53 瀏覽:718
數學書的照片 發布:2025-05-22 06:43:53 瀏覽:834
我嚴厲的老師 發布:2025-05-22 04:40:42 瀏覽:31
玉林老師招聘 發布:2025-05-22 04:32:54 瀏覽:407
班主任帶班策略 發布:2025-05-22 04:17:56 瀏覽:796
眼睛英語怎麼讀 發布:2025-05-22 02:50:22 瀏覽:154
模仿班主任老師 發布:2025-05-22 02:04:16 瀏覽:654
教育敘事高中 發布:2025-05-21 23:39:42 瀏覽:767
教師師德師風建設實施方案 發布:2025-05-21 23:29:07 瀏覽: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