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鍋歷史
㈠ 鐵鍋的發展和鐵鍋的文化
做飯炒菜的鐵鍋基本分為三種:一種是鑄鐵的,一種是熟鐵的,還有一種是不銹鋼的。市場上還有一種是用厚鐵皮壓制的,因屬於糊弄人的東西,故不在我講的范圍之內。
鑄鐵鍋應該是正宗做飯炒菜的鐵鍋,比較厚,比較重。這種鐵鍋受熱均勻,不糊鍋,應該是所有鍋當中最適合炒中國菜的鍋了。
說起這種鑄鐵鍋那可是歷史悠久了,大概從春秋戰國出現了鐵器之後,首先進入生活用品的東西就應該是這種鑄鐵鍋了,中國人已經使用了兩千多年了。據史書記載,武則天最喜歡吃用這種鐵鍋炒的菜了,拿武則天的話說,就是「餚味適於口」。當時皇宮里最貴重的鑄鐵器皿只有兩個,一個是擺放在院子中間防火用的大鐵缸,一個是御膳房裡做飯炒菜用的大鐵鍋。文化大革命以後開始吃大鍋飯,食堂使用的就是鑄鐵鍋,大個的鑄鐵鍋直徑能達到兩米左右,炒菜用的鏟子是木把大鐵鍬。
熟鐵鍋是制鐵工藝進步的產物,大量生產應該是清末以後的事情了,清代皇宮御膳房為皇帝做飯用的鍋就是這種鍋和上面說的鑄鐵鍋。國內飯店餐館使用的鐵鍋就屬於這種熟鐵鍋,現在加拿大唐人街越南人店鋪里賣的真正鐵鍋就是這種熟鐵鍋,這種熟鐵鍋都是手工打制的,這種熟鐵鍋相對於鑄鐵鍋薄很多,也輕很多,缺點是比鑄鐵鍋容易糊鍋。
上面說的這兩種鐵鍋都有一個致命的弱點,那就是生銹,通常都是越使越黑,無論用什麼辦法都無法解決這個問題。於是在制鐵工藝進一步發展的情況下,人們又發明了不銹鋼鐵鍋,也就是我說的第三種鐵鍋。
不銹鋼鐵鍋的出現從根本上解決了鐵鍋生銹的問題,但新的問題又出現了,那就是不銹鋼鐵鍋遇熱不均勻,糊鍋現象無法解決,盡管現在的不銹鋼鐵鍋對這個問題已經有所改進,但這個缺點仍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不過不銹鋼鐵鍋的優點也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不生銹不沾鍋,顯得干凈好看。
在鐵鍋缺點無法解決的情況下,美國杜邦發明了不沾鍋,不沾鍋解決了很多鐵鍋的缺點,但它自身的缺點又出來了,那就是致癌。說句老實話,杜邦不沾鍋是為美國人發明的,而不是為中國人這種大火大油炒菜而發明的。盡管不沾鍋不怕高溫,不怕油炸,但在現實中,不沾鍋的所謂不怕都是有條件的,而這些條件又恰恰是我們中國人在炒菜過程中無法克服的。
用中國人炒菜的方法,不沾鍋就沒有不掉漆的,結果是使用到一定程度的不沾鍋的鍋底就變色了,所謂的不沾鍋也開始沾了,掉下的漆在高溫與熱油作用下,出現了可怕的化學分解,於是致癌物質出現了。
當然了,對於我們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中國人來說,死都不怕還怕得癌嘛?!所以使用杜邦產的不沾鍋的中國人更是一浪高過一浪,甚至連不是杜邦產的不沾鍋都敢用,圖的就是個便宜。
呵呵,結果怎麼樣呢?那隻好讓上銹的鐵鍋去見鬼去吧!
㈡ 什麼叫地鍋
地鍋是歷史悠久的中國農村傳統小吃。
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早在漢代畫像石中就有描繪烹飪和享用這種美食的場景。經過千年的演變與創新,地鍋形成了別具一格的風味。其色光潤紅亮,其香濃郁滑爽,其味厚至淳,其形純正自然,其器洗練古樸,其漢渾然天成,實為中國文化美食的民間代表。
現代地鍋源於微山湖畔,已有三百餘年的歷史,流傳至今。過去都在自家小院里用石頭壘灶,放上大鐵鍋,擱了菜,貼上鍋貼,圍爐而坐,席地而吃,因此稱為地鍋。現今的地鍋已經上了檯面,都是在桌上,好像新疆的手抓羊肉其實也沒多少人會用手抓一樣。
(2)地鍋歷史擴展閱讀:
地鍋是鐵鍋底燜上濃汁淋漓的菜頭,鍋邊上再貼上香香的鍋貼。不同的地鍋就是菜底不一樣。 比如仔雞地鍋,紅色的小辣椒乾和剁成小塊的仔雞翻炒,待仔雞入味後,燜煮出濃濃的汁來,燙燙的鐵鍋壁貼著長條的鍋貼,等吃完仔雞,就把鍋貼推下鍋,沾著香辣的濃汁享用。
地鍋菜餅採用各種雜面,多種野菜等材料,經多道工序精製而成。 地鍋菜品以小公雞和鮮魚及新鮮青菜等為主要原料,營養豐富。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地鍋
㈢ 鍋的發展史
最早的火鍋:鼎
大約一萬年前,我國最早的容器—陶制的鼎就是他們做為鍋使用。把以肉類為主的食物通通都丟入鼎內,然後在底部生火將食物煮熟。成為一鍋燴,當時叫做「羹」,這是最早的火鍋。 但那時侯沒有現在所謂的鹽,調味料,更沒有沾醬,只是把一堆肉煮熟而已。體積龐大的鼎,不能移動,只能固定在一地方,不方便隨時享用。於是西周時代,不但發明了銅與鐵,且各種陶器品也改良製作成較為小型的器皿,適合一般人使用。 銅與鐵的產生,不僅形成了器皿的革命,同時也與近代的鍋子非常相近,銅制的鍋子與陶制的砂鍋,到現在還是最實用、最普遍的火鍋器皿。而從前的鼎則延伸為權力的象徵了。
鴛鴦鍋始祖
火鍋的發展亦如同餐飲史一樣漸進式的發展。依據當時的器皿、社會的需求與原材料的發現引進,在三國時代,魏文帝所提到的「五熟釜」,就是分有幾格的鍋,可以同時煮各種不同的食物(比較健康),和現今的「鴛鴦鍋」,可說是有異曲同工之妙。 到了南北朝,「銅鼎」成了最普遍的器皿,也就是現今的火鍋。演變至唐朝,火鍋又稱為「暖鍋」。
器皿歷史
從元、明、清到現今,火鍋器皿上的變化並不大。新容器鍋採用耐高溫透明玻璃,煮的時候可見食物的翻騰,吃的時候較也不會有漏網之魚外。銅鍋、鐵鍋、砂鍋等鍋具,在製作上亦更為精緻。現在最普遍的也最廣泛的鍋為「不銹鋼鍋」,也就是俗稱的「白鐵鍋」。
燃料,調料歷史
燃料使用可謂多種多樣,從柴火到木炭,從電爐、酒精到瓦斯、電磁爐。木炭的使用歷史最久,最有風味,也最污染空氣。電磁爐最干凈也最方便,但風味較差。瓦斯最好控制火候的大小,方便、好用,不過卻也較危險。 相對於燃料上的多變化,在調味沾料的演變卻趨於保守、保密。汕頭沙頭醬以獨門配方為傲,其他豆腐乳、豆瓣醬也都是以老牌子為號召。另外,一些基本搭配的沾料還有醬油、蔥、蒜、蛋、醋、麻油、辣椒等等,樣式不少,如何同中求異,都依仗各家的獨門調配。
火鍋類別
一般而言,火鍋基本上只有三大類別,第一種湯為淡味,而以涮生片為主,沾料占重要角色,涮羊肉及廣式打邊爐最具代表,第二種是鍋內的料已熟,如砂鍋魚頭、羊肉爐等,爐火只是做為保溫作用,並用來燙青菜。第三種是鍋內的料全都熟透了,連青菜也無需再穿燙,爐火完全是用來保溫的,和大鍋菜無二樣,如佛跳牆、復興鍋等大鍋菜的方式。冬季是火鍋最火的季節,約三五好友或一家團聚,想吃什麼就買什麼,少吃些肉,多備些蔬菜、魚類,但是沾料不要調的太咸, 鹽多了對心臟不好。建議大家在少吃肉的同時最好,每次將菜的種類減少,以免,食物營養成分相剋,抑制營養成分的吸收,並有利於我們的胃。胃好,身體才健康,才能品更多美味
㈣ 鑄鐵鍋的歷史,起源,及典故都可以
若沒有中國在西元前513(春秋時代)年對於熔爐技術的突破性發明,之後的歐洲是沒有辦法製作出各式各樣的鑄鐵鍋具的。這是因為過去青銅時代的所製造的鍋、釜等烹調用具是用溫度較低的方式冶煉出來的,而青銅時代的熔爐也因為冶煉的溫度較低,無法用於煉鐵。直到中國發明了能夠製造出更高溫度的熔爐,才讓冶煉鑄鐵的技術得以實現。不過,雖然這項技術在西元前500年的中國就已經被發明出來了,但卻一直到西元1100年左右才在歐洲開始使用,也因為鐵器的廣泛使用而進一步的影響了人類之後的文明發展與烹飪習慣。在中世紀的歐洲,鑄鐵製造的鍋具、用品等,常常被認為是非常神秘且非常有價值的物品,甚至還常常被立在遺囑中傳給後世子孫,地位之高可與房產相比。
到了十四世紀時的歐洲鑄鐵鍋具,多半皆為底部有三支支腳的釜型大鍋,亦或是上方附有吊勾的鍋具。鍋具下方的支腳是用來將鍋具撐高以便在底部燒炭或木材加熱,可以用於戶外或家中的爐灶上,同樣的,吊勾的用途也是將鑄鐵鍋具吊起,好在家中的爐灶上面加熱烹調食物。這個時期的鑄鐵鍋具製作起來十分費工、費時,所以造價都十分的昂貴,又因為這時期的鑄造技術尚未純熟,所以製作出來的鑄鐵鍋具皆十分笨重且鍋壁很厚,這是為了防止不純熟的工藝而造成鍋具的破裂及碎裂。
一直到三百年後的十七世紀,隨著家用爐的普及讓鑄鐵鍋具可以直接在家用爐上加熱使用。也因為需求量變大再加上此時鑄鐵鍋具的鍛造工藝有了長足的進步,許多更輕、鍋壁更薄的鑄鐵鍋具才因而問世。另外,也由於鑄造技術的長足進步,讓大量製造鑄鐵鍋具變成了可能,因而造就了家用鑄鐵鍋具的逐漸普及。也因為這樣,連歷史上知名的經濟學家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都曾在他的名作國富論(The Wealth of Nations)中提到,一個國家的真實財富不是來自於它所擁有的黃金數量,而是在於它所生產的鍋具總量,足見當時歐洲鑄鐵鍋具的普及程度。而美國國父華盛頓的母親更是鑄鐵鍋具的死忠愛用者,愛用到她甚至將鑄鐵鍋具立在她的遺囑之中希望傳承下去,足見其難以抵擋的原始魅力。此外,美國著名的拓荒者路易斯與克拉克(Lewis and Clark)就曾指出他們身上所攜帶的鑄鐵荷蘭鍋,是他們旅行過程中最重要的器具之一。
到了十八世紀之後,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以及生活水準的提升,鑄鐵鍋具也變得十分的普及且廣為大眾所喜愛,許多製作鑄鐵鍋具的大廠應運而生而喧騰一時。在此時,內外以琺琅處理過的鑄鐵鍋具也被發展出來,而在一般民眾之間極受歡迎。不過到了19世紀,不銹鋼鍋、鋁鍋、以及塗有鐵弗龍的不沾鍋具推出之後,在市場上受到了極大的回響,因為這些鍋具有著鑄鐵鍋具永遠無法達到的優點-輕。也因為這樣,鑄鐵鍋具在市場上面的普及率逐漸降低,也不若它在十八世紀工業革命時期的榮光。
不過,隨然鑄鐵鍋具在市場上的影響力逐年降低,但近年來隨著鐵弗龍致癌的新聞的廣泛流傳,以及全球民眾健康意識的抬頭,造成大家回過頭去重新認識並擁抱鑄鐵鍋這種有著原始風貌、重、但卻健康的傳統鍋具。
㈤ 鐵鍋的發展史
先是有鐵礦石,然後提煉,再做成鐵鍋。
㈥ 地鍋屬於什麼菜系,怎麼操作的
應該是江蘇菜系…… 現代地鍋源於微山湖畔,已有三百餘年的歷史,流傳至今。過去都在自家小院里用石頭壘灶,放上大鐵鍋,擱了菜,貼上鍋貼,圍爐而坐,席地而吃。因此稱為地鍋。現在的地鍋已經上了檯面都是在桌上,好像新疆的手抓羊肉其實也沒多少人會用手抓一樣。 地鍋的做法是鐵鍋底燜上濃汁淋漓的菜頭,鍋邊上再貼上香香的鍋貼。不同的地鍋就是菜底不一樣。 比如仔雞地鍋,味道果真香濃到幾乎成仙的地步。紅色的小辣椒乾和剁成小塊的仔雞翻炒,待仔雞入味後,燜煮出濃濃的汁來,燙燙的鐵鍋壁貼著長條的鍋貼(有粗糧和細糧兩種),等吃完仔雞,就把鍋貼推下鍋,沾著香辣的濃汁享用。 地鍋菜餅採用各種雜面,多種野菜等材料,經多道工序精製而成。 地鍋菜品以沂蒙山小公雞和微山湖鮮魚及新鮮青菜等為主要原料,營養豐富。 地鍋菜 地鍋鯰魚 主料:鯰魚600克。配料:青紅尖椒片、小蔥、香菜沫、辣椒、甜面醬、糖。 調料:鹽、味精、老抽、味精、料酒、蚝油、 製作:一定要用生鐵鍋,兩端帶把,鍋底要深。 1.魚殺好,頂刀切片,開水中加醋35克魚片飛水後待用。 2.用豆油加蔥、姜、蒜爆鍋,加辣椒、甜面醬、糖、味精、老抽、料酒、蚝油,翻炒幾下,加開水或高湯沒過魚以上量稍微多些為好。 3.如可能400克麵粉,1/2開水燙熟,涼透加另外1/2麵粉揉好、作成6-8個1 cm厚的小面餅,沾魚湯貼在鍋沿上慢火收汁,10分鍾後加鹽、味精、少放點醋調好味,加香油、撒上小蔥段、香菜末、青紅尖椒片,連鍋一起上席,下邊墊個盤子。 地鍋三鮮 原料:三黃雞400克 蹄膀400克 鱔魚300克 麵粉300克 玉米粉80克 雞蛋2個 薑片15克 蒜仔25克 香菜段15克 八角、花椒、精鹽、料酒、老抽、美極鮮醬油、鮮辣味粉、雞精、味精、高湯各適量 精煉油250克 製法: 1.蹄膀治凈斬成骨牌塊,焯水後加薑片、料酒燉至九成熟,撈出待用;三黃雞治凈斬成塊,鱔魚斬成段,分別飛一水待用。 2.麵粉、玉米粉納盆,磕入雞蛋,加少許精鹽、味精,接著摻入適量清水揉成軟硬適中的面團。隨後把面團下成25克重的劑子(約16個),團成團,用清水略浸泡,製成薄餅,貼在鍋邊上,用小火慢慢烘烤。 3.另鍋放油燒熱,爆香薑片、蒜仔、八角、花椒,倒入雞塊和鱔段,烹入料酒,煸炒至水分將干時,添入高湯,倒入蹄膀塊,加蓋燜至湯汁濃稠、雞塊熟時,調入精鹽、味精、雞精、鮮辣味粉、美極鮮醬油,稍後再下少許老抽調色並起鍋盛入面餅鍋中,稍便撒入香菜段,隨配酒精爐(或小土爐)上桌即成。 地鍋魚羊 原料:鱖魚800克,生羊肉1塊1000克,油菜100克,高湯1200克,紹酒20克,姜塊50克,蔥結50克,精鹽15克,味精10克。 製法: 1、鱖魚治凈,剔去龍骨胸刺,洗凈,用開水略燙,去表皮粘液。 2、羊肉洗凈,切成2大塊,去骨加蔥、姜煮至8成熟。油菜取心,燙至斷生。 3、將鱖魚平鋪在兩塊羊肉之間,放入砂鍋內,加入高湯、蔥結、姜塊、紹酒,用地鍋燉至酥爛,揀去蔥姜,加入精鹽、味精,擺入菜心再燒沸即可。 特點:魚羊合鮮,湯汁醇厚。 地鍋雞 地鍋雞 原料:雞、茄子、麵粉、調料 茄子切塊並用鹽稍腌並擠水。就是把雞剁小塊後打個雞蛋並加少許麵粉攪拌均勻,直到雞塊都被麵粉裹住。茄子切塊並用鹽稍腌並擠水。鍋里油燒熱後炸點蔥姜和花椒辣椒,然後把雞塊到鍋里煸炒,直到炒成金黃色。這時把茄子加入並加適量的鹽、醬油和水。然後麵粉加水和好,和面一定要注意不要硬,若是喜歡吃軟一點的餅就不要反復揉,喜歡緊拽一點的就多揉幾下,等鍋里開了,就可以把鍋貼貼在菜周圍,記得餅的下部分要在菜水了。好了。鍋蓋上擺個放了冷水的碗,先大火燒一會,在小火燜一會,等碗里的水熱了,就可以了。 這么做的雞很嫩,又保住了雞特有的香味。
滿意請採納
㈦ 宋朝才出現鐵鍋嗎,之前的古人用什麼做飯
我們都知道現在我們做什麼東西都會用鐵鍋,但是根據我國歷史的記載,鐵鍋是從宋代才開始,有的在宋代之前我國是沒有鐵鍋的,雖然鐵鍋在我們現在應用的很普遍,使用的很方便,但是在宋代之前沒有鐵鍋,人們是怎麼樣做菜做飯,維持自己的生活的呢?其實在宋代之前沒有鐵鍋的時候,我國是根本就沒有炒菜這種形式的,所以他們的主要方式就是蒸和煮或者是烤之類的飲食方式是沒有炒菜都存在的。
有了鐵鍋以後炒菜才在我國發明,其實炒菜自從有了鐵鍋以後也是非常發達的,我們現在的很多人都喜歡吃炒菜,而且居家都會拿鐵鍋炒菜,我覺得也是對鐵鍋的一種傳承,雖然在沒有鐵鍋之前人們吃東西都不方便,但是有了鐵鍋以後,我們的生活確實變得豐富了許多,飲食也變得越來越好。
㈧ 鐵鍋最早出現在哪個朝代古人是如何利用它來做飯的
鐵鍋是中國人的一個很實用的發明,有了鐵鍋,人們可以很方便的進行烹飪燒煮食物,鐵鍋最早是出現在漢代的,漢代的時候鐵鍋還是一種很奢侈的用品,因為當時的鐵的冶煉十分落後還不能達到十分先進的地步。當時的鐵鍋燒制還是生鐵的燒制,所以從耐用性和實用性上來說還不是特別的給力。天空中經常有隕石落下,隕石中會帶有純的鐵,純的鐵在當時的冶煉技術下是根本達不到的,所以這種寶貴的鐵一般都用來做兵器,被稱為削鐵如泥的寶劍。人們用鐵鍋來做飯也只是有錢有權的人在平常來燒燒米飯之類的。
我們現在廣泛使用鐵鍋的現象就是從古代延續下來的。鐵鍋在我們的生產生活中比較方便,這是現在的生產力所決定的。但是也有很多科學家發明了更強的新型瓷磚,是鐵鍋性能的再一次提升,可以想見,在不久的將來,飲食也會發生巨大的變化。
㈨ 請教:中國歷史上什麼時期出現鐵鍋
北宋時期。
北宋時期我國煉鐵技術進步、產鐵量大增才出現了根本的扭轉。北宋時期鐵的年產量最高時候已經高達800萬斤,這個產量看起來多,換算成現在的單位也不過就是4000噸鐵(我國現在的鋼鐵年產量都是億噸級的)。
但是在古代,全國年產4000噸鐵已經是很了不起的數字了,按照當時鐵鍋的製造重量來計算,這一年下來北宋的鐵產量,如果全拿去製造鐵鍋可以製造100多萬口,有了這樣一個入門級的產鐵量,才能在滿足武器鎧甲、錢幣佛像等用途之外,為民間千萬級的人口的鍋灶服務。
也正是因為鐵鍋在宋代的普及,有力地促進了中華炒菜法在宋代的推廣。
(9)地鍋歷史擴展閱讀
中國鐵器的歷史
西周末年是中國的早期鐵器時代。這是中國開始大規模冶煉鐵器並將其運用到生產生活中的時代。初期製作的鐵器多為削、刀等一些小工具。1976年,湖南省長沙楊家山65號墓(相當春秋晚期)中甚至還出土了一把鍛制的中碳鋼劍,長38.4厘米。經鑒定:它含碳達0.5%左右,並經過高溫退火處理,金相組織比較均勻。
戰國中期以後,鐵工具在農業和手工業中逐漸替代傳統的銅工具而取得支配地位,在社會生產和生活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煉鐵技術也不斷提高,鐵器遍布七國,並傳播到北方的匈奴和南方的百越。冶金業在中國的出現雖然晚於西亞和歐洲,但它的發展卻比它們迅猛,並在以後的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走在世界冶金技術的前列。
春秋戰國時代鐵器的類型有農具、手工具、兵器及雜器,而以農具和手工具為大宗。與銘刻文字有關的手工具有:錛、鑿、錐、錘、刮刀、削、鉤、針、鋸、斧。《管子·海王篇》稱:工匠必有斧、錛、鑿、鋸、錘,是當時手工藝的真實寫照。
正如《論語·衛靈公》所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鐵工具遠比銅工具鋒利,它在銘刻文字中的運用,如同毛筆在書寫文字中的運用一樣,必然引發一場技術革命和藝術革命,這在石刻文字和古璽文字上尤其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