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浦城的歷史

浦城的歷史

發布時間: 2022-01-06 11:52:29

1. 蒲城縣的由來

周封賈國,秦置重泉縣。王莽更名調泉縣。東漢復設重泉縣。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析置南白水縣。西魏廢帝二年(553年)置蒲城縣,以地處蒲池,故名。唐開元四年(716年)置奉先縣。宋開皇四年(917年)復名蒲城縣至今,1949年3月解放蒲城境內文物薈萃,城外橋、景、光、惠、泰五座唐代帝王陵依山為墓,彼此烘托,尤以橋陵石刻最為精美,氣勢雄偉,為唐十八陵之冠,一九八八年被國務院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城內南寺唐塔,北寺宋塔,遙相呼應,明清考院、六龍壁、勿幕圖書館、楊虎城將軍紀念館、王鼎紀念館、將相故里牌坊保護完好。縣博物館內,歷史文物琳琅滿目,《大唐故金仙長公主志石之銘》、《雲麾將軍李思訓碑》、《大唐代國長公主碑》、《高力士碑》、《義門王氏先塋碑》、《蘇孝慈墓誌》、《蒲城王氏祠堂碑》等聞名遐邇,一九八八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對外開放縣。蒲城歷史上文化昌盛,人才輩出。黨懷英、王鼎、井勿幕、李儀祉、楊虎城等先賢志士均出生於此。 能源礦產儲量大,易開采,品味高。蒲城縣處於國務院能源基地規劃辦公室的山西能源基地范圍。煤儲量豐富,發展能源電力工業條件優越。石灰石、大理石、鋁土礦、粘土礦、白雲岩、硫鐵礦、芒硝等礦產資源也極為豐富,開發前景十分廣闊。蒲城縣地貌單元界限分明,地域差異明顯,宜農、宜林、農副土特產品十分豐富。在「八五」期間已建立了小麥、棉花、玉米、油菜、蘋果、酥梨、牛、羊、雞等十大農牧業商品基地。素有「陝西糧倉」之稱,蘋果、酥梨、金絲蜜棗等農特產品享譽海內外,遠銷東南亞國家和地區,農業綜合開發的潛力很大。

2. 蒲城歷史名人

1、楊虎城

楊虎城(1893年11月26日-1949年9月6日)民國陝軍將領。刀客出身。24歲自賦詩:「西北山高水又長,男兒豈能老故鄉,黃河後浪推前浪,跳上浪頭干一場。」

自護國起義以來,百戰不屈,歷經二虎守長安,雪夜奇襲唐生智,在潼關截斷西北軍後路等一系列重大戰役,終至17路軍總指揮、陸軍二級上將,陝西省主席。

勢力遍布於陝甘兩省絕大部分地區。後因與中央的矛盾,暗中聯絡紅軍,聯合張學良發動「西安事變」,抓捕蔣介石而被囚十二年 。

1949年9月6日,因武裝兵變主謀而於重慶中美合作所之戴公祠被殺,終年五十六歲。2009年9月10日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

2、王鼎

王鼎(1768—1842年),字定九,號省厓、槐蔭山人,陝西蒲城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序幕時期政治家、著稱於世的愛國名相,有清朝陝西名臣之一。

嘉慶元年(1796年)成進士,歷任翰林院庶吉士、編修、侍講學士、侍讀學士、禮、戶、吏、工、刑等部侍郎、戶部尚書、河南巡撫、直隸總督、軍機大臣、東閣大學士。

曾改革河務、鹽政、平反冤獄,頗有政績。道光五年,服闋,以一品銜署戶部侍郎,授軍機大臣。追贈太保,謚文恪,入祀賢良祠。

3、李儀祉

李儀祉(1882-1938),陝西省蒲城縣人,著名水利學家和教育家,我國現代水利建設的先驅。他主張治理黃河要上中下游並重,防洪、航運、灌溉和水電兼顧。

改變了幾千年來單純著眼於黃河下游的治水思想,把我國治理黃河的理論和方略向前推進了一大步。他創辦了我國第一所水利工程高等學府——南京河海工程專門學校和多所院校。

為我國培養了大批水利建設人才,並親自主持建設陝西涇、渭、洛、梅四大惠渠,樹立起我國現代灌溉工程樣板,對我國水利事業作出重大貢獻,陝西人民受益尤大。

4、井勿幕

井勿幕(1888年2月12日一1918年11月21日),原名井泉,字文淵,後通用井勿幕,筆名俠魔,陝西省蒲城縣大什字巷人,祖居地蒲城縣廣陽鎮井家塬村(今屬銅川市印台區)。

陝西辛亥革命的先驅和傑出領導人之一,被孫中山先生譽為「西北革命巨柱」。井勿幕幼時聰敏好學、志向遠大。1903年12月留學日本,入東京大成中學學習日語和普通學科

是陝西早期的留日學生。1905年加入同盟會,而後奉孫中山之命回陝發展組織,任陝西支部長。1906年再赴日本,與趙世鈺等在東京成立同盟會陝西分會。

1918年在陝西興平縣被奸人設謀殺害,時年31歲。陝西軍民為懷念井的不朽功勛,曾將井在西安居住過的四府街更名為井上將街,並在街南端城牆上鑿開一門,名勿幕門(即今小南門)。

1919年6月12日被廣州孫中山護法大元帥府特贈陸軍中將銜。1945年11月19日被國民政府追贈為國民革命軍陸軍上將銜。

5、劉宗寬

劉宗寬(1905—1992),出生在陝西省蒲城縣,青年時期立志為正義事業貢獻一生。因受五四運動影響,他抱定一顆愛國心參加楊虎城部隊,被保送到黃埔軍校深造。

七七事變後,侵華日軍肆掠華北,所到之處姦淫燒殺。楊虎城派17路軍去抗日前線,途中被蔣的親信胡宗南篡權,改派劉宗寬去陸軍暫編15師當師長,駐防黃河邊。

1943年,劉宗寬秘密加入中國農工民主黨,積極投入地下民主革命運動,為解放西南提供重要情報,劉伯承評價他:「為解放西南立了第一功!」

3. 浦城被命名為什麼之鄉

浦城因為盛產桂花名品丹桂而被稱為中國丹桂之鄉

福建浦城丹桂系中國桂花優良品種之一,當地俗稱紅木樨,屬木樨科木樨屬(Osmanthus)丹桂品種群(AurantiacusGroup),主要品種為大葉丹桂。其可考歷史可追溯到2500年以上,源遠流長植物名稱:丹桂

科名:木犀科

屬名:木犀屬

高度范圍:12(M)

形態特徵:花桔紅色或橙黃色,香味弱

生長習性:弱陽性,喜溫暖濕潤氣候

4. 浦城縣的名人

浦城於東漢建安初年(196年)置縣,歷史上出過8個宰相、20個尚書、侍郎21人、4個狀元、172個進士。
見載於「二十四史」和《清史稿》者29人。歷代名人之佼佼者:宋有《文苑英華》的主要編纂者、文學家楊徽之,文學家、「西昆體」詩派倡導者、《冊府元龜》總纂楊億,宋代福建人第一個任宰相的章得象,「王安石變法」實際主持人章惇,王安石變法的重要謀士章悅,政治家吳充 、吳育兄弟,徐應龍、徐榮叟、徐清叟父子,軍事家章楶,軍事理論家、中國第一個武博士何去非,藝術家章友直,理學家詹體仁,理學家、政治家真德秀;元有詩歌四大家之一的楊載;明有外交家潘賜;清有閩派古琴代表祝桐君,清代福建人第一個任尚書的祖之望。民國期間,浦城籍將軍級人物有4人,廳局級6人,其中最著名的是中國度量衡局局長、化學家、度量衡專家吳承洛。
練山甫,字補之,宋浦城人,萬姓統譜記載,年十五能挽強弓,補國孜後補武學,因論弓箭法,忤神宗,罷歸。後登第調涇源路總管,司教閱官,以功累官武德大夫。
練性敏 ,又名練繪,字質夫,宋浦城,人少同楊時遊程頤之門,頤甚器之。宋徽宗三年(1103)進士,浮沉州縣,恬然安之,惟以扶翼名教為己任,官至奉議郎。
練達 ,字大享,新凎人,明朝,練子寧之侄,由福建浦城教諭,升任嘉定知縣,是時,因練子寧在靖難滅族誅連,與妻投瀏河而死。

5. 南平市浦城縣簡介

漢閩越王余善臨柘溪(今南浦溪)之濱築城曰浦城,建安元年(196)置漢興縣,屬會稽郡。三國吳永安三年(260)改吳興縣,屬建安郡。隋並入建安縣。唐武德四年(621)復置,改名唐興縣;武後天授二年(691)改武寧縣;神龍元年(705)復名唐興縣;天寶元年(742)定名浦城。歷屬永安軍、建寧軍、建寧路、建寧府、建安道。1932年9月方誌敏率紅十軍攻克浦城,建立縣蘇維埃政府。1949年5月13日解放,歷屬建甌專區、建陽專區、南平專區、建陽地區、南平地區、南平市。

6. 浦城丹桂的浦城丹桂歷史:

文獻中記載浦城種植丹桂歷史已有2500多年,始於春秋戰國時期,1.歷史文獻對浦城丹桂的記載—春秋戰國
文獻中最早提到桂花是在舊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距今2487年。
春秋戰國時詩人屈原(約公元前340-前278年)在《九歌》中詩句:「援北斗兮酌桂漿」,「辛夷車兮結桂旗」。公元前334-前223年,浦城隸屬於楚國,歲有進貢,楚人屈原正處這個時期。
2歷史文獻對浦城丹桂的記載—漢朝
又記:「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武帝破南越後在上林苑中建扶荔宮,廣植奇花異木,其中有桂百株。大多枯死,桂花
幸活」。
據司馬遷《史記·東越列傳》(卷114)記載:武帝破南越時,東越王餘善駐浦城,建有行宮和浦城、臨江城、漢陽城3個軍
城堡,趁機反漢。元鼎六年,武帝派四路兵馬討伐。次年,餘善兵敗被滅。於是天子「詔軍吏皆將其民徙江淮間,東越地遂虛。」
武帝此時正大建扶荔宮,有可能令越人移植去北方缺少的桂花樹。以上這些關於桂花的產地、種植、利用等方面最早的文字記載,涉及地域都與浦城有關。 歷史文獻對浦城丹桂的記載—南北朝 南朝宋元徽二年(474年),江淹被貶為吳興(浦城舊名)令,在任3年酷愛縣內山水,留下詩賦10餘篇。其中多首吟及桂花。
江淹在騷《雜詞·悅曲池》中韻道:「桐之葉兮蔽日,桂之枝兮刺天」。「桂之枝兮刺天」贊賞桂枝向上,與上句對應,可想像
到浦城桂樹之盛。桂花樹冠直徑在3米以內時,桂枝都筆直向上,這是大葉丹桂的特點。 歷史文獻對浦城丹桂的記載—宋朝 宋朝嘉祐二年(1057年),浦城人章衡狀元及第,官直集賢院。他回鄉捐修祖祠資福寺,作《題資福寺》詩雲:「文昌耿耿星常現,桂籍巍巍世不空」。
章衡中狀元時,宋仁宗皇帝(趙禎)作《賜狀元章衡詩二首》,其中詩句:「靈鰲振處千山動,丹桂開時萬里香」。「丹桂開時萬里香」中的「丹桂」就可能也是實指,是皇帝已聞章衡家鄉是丹桂之鄉所作的感慨。 歷史文獻對浦城丹桂的記載—清朝 明清時期的浦城,丹桂的種植已相當普遍幾乎達到遍山漫野的地步。清浦城人孫振豪(字汝西)為官歸里,築廬郊外,親家鄭天
錦詩慶賀。詩中雲:「小築精廬附郭宜,階下桂蘭森競秀」,可見房前種桂之多。
清嘉慶《新修浦城縣志》稱:「上有丹桂甚巨,數百年物也。」遮天蔽日,中秋花開,滿城香飄,邑人視之為桂神。
2007年1月11日,中國經濟林協會正式命名浦城縣為「中國丹桂之鄉」。浦城丹桂栽培歷史悠久,文字記載約有2000年。在全省乃至全國都有一定的知名度。江蘇、浙江、北京、上海等地的園林城市,紛紛前來該縣訂購丹桂樹(苗),上海世博園和北京奧運場館建設都移栽了浦城丹桂樹。
·在浦城臨江鎮水東村楊柳尖自然村一村民家的房前大空坪上,生長一棵古丹桂,當地人稱九頭丹桂王。樹高15.6米,冠幅18米,覆蓋面積230平方米。此樹基部0.5米處分生主幹9枝,9枝主幹在1.5米處又各分別生長出2個分枝,形成龐大樹冠。九頭丹桂王的樹齡已被專家測定為1100年以上,以「唐桂」被列入《中國桂花集成》(2005年9月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

7. 歷史(浦城縣每個鄉鎮村)怎麼樣形成

建安元年(196)漢閩越王余善臨柘溪之濱築城曰浦城 屬會稽郡
永安三年(260)改吳興縣 屬建安郡
隋代 並縣 並入建安縣
唐武德四年(621)復置成縣 改名唐興縣
武後天授二年(691)改縣名 改武寧縣
神龍元年(705)改縣名 復名唐興縣
天寶元年(742)改縣名 定名浦城
歷屬永安軍、建寧軍、建寧路
歷屬建寧府、建安道
1932年 方誌敏率紅十軍攻克浦城 建立浦城縣蘇維埃政府
1949年5月13日 解放
歷屬建甌專區、建陽專區、南平專區
歷屬建陽地區、南平地區、南平市
浦城位於福建省最北端、閩浙贛三省交界處,西北接江西省廣豐縣,東鄰浙江省江山、龍泉二市和遂昌縣。地理坐標為北緯27°32′-28°19′,東經118°11′-118°50′。總面積3374.7平方千米。人口41萬人(2006年)。除石陂鎮通行閩北方言浦城話,其餘通行吳方言。浦城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是古閩越文化發源地。評為2005年中國考古十大新發現的貓耳弄山商代古窯群遺址,為中國早期陶器製造歷史研究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浦城於東漢建安初年(公元196年)置縣,至今已有1811年,歷史上出過8個宰相、20個尚書、4個狀元、172個進士。縣境內山水秀麗,旅遊資源較為豐富,主要以浮蓋山、匡山、九石渡等為著。歷史名人江淹、陸游、朱熹、徐霞客、林則徐等曾在浦城工作和生活,譜寫了大量廣為流傳的佳作。 、三省七縣結合部。浦城是福建的「北大門」,自古為中原入閩第一關,分別與浙江省的江山市、龍泉市、遂昌縣和江西省的廣豐縣接壤,與本省的建陽市、武夷山市、松溪縣毗鄰。全縣轄19個鄉鎮(街道)、296個村(居),現有人口40.79萬人。三、 浦城縣「八山半水分半田」。全縣區域面積3383平方公里,為福建省第三大縣,其中山地面積437.4萬畝,耕地面積55.47萬畝,河流水域面積15萬畝,是全國、全省最早的商品糧基地縣。林業用地面積407.9萬畝,森林覆蓋率達73.1%,林木蓄積量981萬立方米,是中國南方林業重點縣。四是山延兩脈、水注三江。縣境西北為武夷山脈的延伸,東北則為仙霞山脈的延伸。浦城屬三江源頭之一,境內溪水分別流入閩江、長江和錢塘江。205國道縱貫南北近百公里,省道花崇線橫貫東西,小浦線、古二線連接東北、西北,建設中的浦南高速公路是京台高速入閩第一站,是海西區連接長三角的重要交通樞紐。四、除石陂鎮、水北街鎮等少數鄉鎮通行閩北方言,其餘大部分地區通行吳方言浦城話。 浦城的丹桂 浦城被譽為中國丹桂之鄉,福建浦城丹桂系中國桂花優良品種之一,當地俗稱紅木樨,屬木樨科木樨屬(Osmanthus)丹桂品種群(Aurantiacus Gro up),主要品種為大葉丹桂。其可考歷史可追溯到2500年以上,源遠流長。
秦屬閩中郡。漢始元年間設冶縣。東漢建武年間改冶縣為侯官。東漢建安年間置漢興縣。三國永安年間改吳興。隋開皇年間吳興並入建安縣。唐武德年間置唐興縣。天授年間改名武寧。神龍年間復名唐興,天寶年間定名浦城。漢閩越王余善臨柘溪(今南浦溪)之濱築城曰浦城,建安元年(196)置漢興縣,屬會稽郡。三國吳永安三年(260)改吳興縣,屬建安郡。隋並入建安縣。唐武德四年(621)復置,改名唐興縣;武後天授二年(691)改武寧縣;神龍元年(705)復名唐興縣;天寶元年(742)定名浦城。歷屬永安軍、建寧軍、建寧路、建寧府、建安道。1932年9月方誌敏率紅十軍攻克浦城,建立縣蘇維埃政府。1949年5月13日解放,歷屬建甌專區、建陽專區、南平專區、建陽地區、南平地區、南平市。
2000年,浦城縣轄10個鎮、8個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321272人,其中: 南浦鎮 54929 富嶺鎮 24772 石跋鎮 26628 臨江鎮 14634 仙陽鎮 26668 水北街鎮 16613 永興鎮 17281 忠信鎮 21178 蓮塘鎮 25475 九牧鎮 10176 萬安鄉 9928 古樓鄉 9653 山下鄉 8249 楓溪鄉 5075濠村鄉 6597 管厝鄉 13656 盤亭鄉 11261 官路鄉 8896人、水南虛擬鄉 9603人
2003年,浦城縣轄10個鎮、8個鄉:南浦鎮、富嶺鎮、石陂鎮、臨江鎮、仙陽鎮、水北街鎮、永興鎮、忠信鎮、蓮塘鎮、九牧鎮、萬安鄉、古樓鄉、山下鄉、楓溪鄉、濠村鄉、管厝鄉、盤亭鄉、官路鄉。
2005年10月15日,福建省人民政府《關於撤銷浦城縣南浦鎮和「水南鄉」建制及析出蓮塘鎮部分區域整合設立南浦、河濱街道辦事處的批復》(閩政文[2005]476號):(1)同意撤銷浦城縣南浦鎮、「水南鄉」建制,析出蓮塘鎮部分區域,整合設立南浦、河濱街道辦事處。(2)南浦街道辦事處轄仙樓、光明、幸福、夢筆、興業5個社區居委會和解放、躍進、民主、和平、里塘5個村委會。南浦街道辦事處駐千里馬路。(3)河濱街道辦事處轄愛民、勝利、建設、水南、蓮花5個社區居委會和北山排、寶山、李梅3個村委會。河濱街道辦事處駐水南路96號。
縣人民政府駐南浦街道。全縣轄2個街道、9個鎮、8個鄉:南浦街道、河濱街道、富嶺鎮、石陂鎮、臨江鎮、仙陽鎮、水北街鎮、永興鎮、忠信鎮、蓮塘鎮、九牧鎮、萬安鄉、古樓鄉、山下鄉、楓溪鄉、濠村鄉、管厝鄉、盤亭鄉、官路鄉。
南浦街道 2005年設立。轄仙樓、光明、幸福、夢筆、興業5個社區居委會和解放、躍進、民主、和平、里塘5個村委會。辦事處駐千里馬路。
河濱街道 2005年設立。轄愛民、勝利、建設、水南、蓮花5個社區居委會和北山排、寶山、李梅3個村委會。辦事處駐水南路96號。
富嶺鎮 轄28個村委會:上橋村、圳邊村、前洋村、高坊村、雙同村、大水口村、山路村、里源村、長灘村、富官村、靖坑村、~1蓮塘坂村、雙坑村、員盤村、店亭村、余塘村、雙田村、富嶺村、東元村、小密村、瑞安村、殿下村、大庄村、合際村、馬家莊村、岩下村、浮流村、澤潭村。
石陂鎮 轄23個村委會:石陂村、申明村、黃墩村、段尾村、龍根村、赤嶺村、布墩村、後塘村、徐墩村、北林村、碓下村、案山下村、梅坑村、舊館村、歧山前村、葛墩村、南岸村、小串村、渡頭村、梨嶺村、象口村、佘墩村、村溪村。
臨江鎮 轄16個村委會:水東村、水西村、新街村、石壁村、上際村、七墩村、山後村、余元村、寨下村、井欄村、源尾村、鐵爐村、錦城村、樟山村、高坑村、瓦鋪村。
仙陽鎮 轄23個村委會:仙陽村、仙南村、管九村、下洋村、坑沿村、太平村、樟溪村、殿基村、三源村、巽源村、練村村、漁梁村、小碧村、早田村、巽嶺村、陽墩村、甫下村、柏山村、百丈村、永建村、高洋村、上洋村、山際村。
水北街鎮 轄24個村委會:雙墩村、黃碧村、上坊村、中坊村、下坊村、裴墩村、陳源村、茅洲村、新橋村、羅源村、洙溪村、岩鼻村、東路村、際嶺村、水北村、蓬尾村、上山橋村、翁村村、橋亭村、石埠村、水尾村、曹村村、朱墩村、浮橋村。
永興鎮 轄20個村委會:前墩村、岩嶺村、銀場村、虹垂村、冠山村、大元村、永平村、爐鋪村、永興村、庵後村、下墩村、竹山村、連源村、珠山村、沿州村、龍下村、後洋村、廉溪村、凹頭村、肖家村。
忠信鎮 轄23個村委會:忠信村、桃園村、外洋村、上同村、排柵村、金樟村、村橋村、源里村、虎頭山村、溪源村、漁滄村、海溪村、際洋村、金鳳村、寺前村、半源村、游豐村、下庄村、雁塘村、高溪村、寨門村、坑尾村、毛洋村。
蓮塘鎮 原轄22個村委會:蓮塘村、呂處塢村、山橋村、馬西村、橫源村、洪山村、溪洲村、官橋村、桐源村、西岩村、余樂村、東山村、前源村、羅墩村、吳東村、九秋村、悅樂村、下沙村、東源村、顏處村、西段村、東門村。 2005年析出蓮塘鎮部分區域劃歸城區。
九牧鎮 轄11個村委會:九牧村、蔣坑村、渭潭村、中壟村、中墩村、吳墩村、杉坊村、富源村、黃畢村、洋墩村、黎處村。
萬安鄉 轄10個村委會:富湖村、竹源村、大游村、吳山村、村頭村、後洋村、萬安村、連墩村、浦潭村、王元村。
古樓鄉 轄12個村委會:前排村、上雲村、葉山村、石村村、中潭村、古樓村、里山村、坑口村、大路村、大洋村、洋溪村、崗里村。
山下鄉 轄9個村委會:山下村、小溪村、王柏村、源頭村、水門村、鐵場村、鐵坑村、凹後村、青山村。
楓溪鄉 轄7個村委會:楓溪村、黃壇村、福祿村、杜畲村、岱後村、池家村、胡推村。 濠村鄉 轄7個村委會:濠村村、侖下村、溪口村、毛乾村、樟源村、北坑村、後濠村。
管厝鄉 轄19個村委會:高源村、口窯村、官田村、溪南村、水坪村、流源村、岩步村、里林村、上村村、管厝村、登俊村、黨溪村、河源村、葉塢村、榆雙村、慶元村、流村村、楮林村、珠墩村。
盤亭鄉 轄14個村委會:盤江村、下洋坑村、北山村、南山村、柳墩村、廟灣村、深坑村、棠嶺村、肖軍村、均溪村、劉田村、秀里村、上黃處村、東峰村。
官路鄉 轄10個村委會:官路村、河村村、李處村、花園村、高門村、東坑村、王村村、毛處村、東洋村、姚宅村。
附:原 南浦鎮 轄5個居委會、5個村委會:愛民居委會、光明居委會、勝利居委會、幸福居委會、建設居委會、解放村、躍進村、民主村、和平村、里塘村。
附:原 ★水南鄉 轄5個村委會:水南村、下水南村、北山排村、寶山村、李梅村。

8. 蒲城有什麼歷史

陝西省渭南市蒲城縣 [編輯本段]地理概況蒲城縣位於陝西關中平原東北部。東臨大荔縣、澄城縣;西接富平縣;北依白水縣、銅川市。東西長52.8千米,南北寬47千米。總面積1654平方千米/1584平方千米。總人口75萬人,縣城人口42萬(2004年)。
郵政編碼:715500。行政區劃代碼:610526。電話區號:0913。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蒲城縣轄14個鎮、10個鄉:城關鎮、罕井鎮、孫鎮、興鎮、黨睦鎮、高陽鎮、永豐鎮、荊姚鎮、蘇坊鎮、龍陽鎮、東陳鎮、坡頭鎮、洛濱鎮、陳庄鎮、翔村鄉、三合鄉、賈曲鄉、東陽鄉、原任鄉、龍池鄉、椿林鄉、平路廟鄉、上王鄉、大孔鄉。共有7個居委會、359個行政村。 [編輯本段]縣情簡介蒲城縣北部丘陵,中部高塬,南部平川,耕地168萬畝,東臨大荔、澄城;距韓城市司馬遷祠126公里;西接富平,距古都西安市110 公里;北依白水、銅川,距中華人文如祖軒轅黃帝陵100公里,南接渭南,距聞名中外的西嶽華山120公里。
轄區14鎮10鄉,373個行政村,全縣76萬人,人口密度431人/平方公里。
地屬暖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3.2度,無霜期180—220天,年平均降雨量550毫米。
科技力量雄厚,高中級技術人員1870名,轄區兩所中等專業學校,6所高中,772所中小學校,在校學生15.7萬人。38個醫療衛生單位,衛生單位技術人員1336人。是全國初級衛生保健示範縣之一。
蒲城地方工業以煤炭、建材、紡織、機電、化工以及農付產品加工為主,主要有水泥、煤炭、塑料、變壓器、奶粉、脫脂葯棉等。牛肉、果脯、金絲蜜棗、保健品、氧化鋅、三氧化鉬、鉬鐵、紅丹粉等產品出口供貨值逐年大幅度上升。傳統的煙火藝術名揚中外,為中華一絕,被列入國家「星火」計劃。蒲城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棉、油、煙、果、梨、牛、羊、雞」十大商品基地初具規模,為國家優質小麥基地縣,以蘋果、酥梨為主的果品面積已達47.8萬畝,總產量在5億公斤以上。蘋果、酥梨以其品味純正、肉質細嫩、香甜可口而享譽海內外。已建成蘋果、酥梨綠色食品基地10萬畝,「秦川牛」馳名中外。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周封賈國,秦置重泉縣。王莽更名調泉縣。東漢復設重泉縣。北魏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析置南白水縣。西魏廢帝二年(公元553年)置蒲城縣,以地處蒲池,故名。唐開元四年(公元716年)置奉先縣。宋開皇四年(公元917年)復名蒲城縣至今,1949年3月解放。
蒲城境內文物薈萃,城外橋、景、光、惠、泰五座唐代帝王陵依山為墓,彼此烘托,尤以橋陵石刻最為精美,氣勢雄偉,為唐十八陵之冠,一九八八年被國務院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城內南寺唐塔,北寺宋塔,遙相呼應,明清考院、六龍壁、勿幕圖書館、楊虎城將軍紀念館、王鼎紀念館、將相故里牌坊保護完好。縣博物館內,歷史文物琳琅滿目,《大唐故金仙長公主志石之銘》、《雲麾將軍李思訓碑》、《大唐代國長公主碑》、《高力士碑》、《義門王氏先塋碑》、《蘇孝慈墓誌》、《蒲城王氏祠堂碑》等聞名遐邇,一九八八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對外開放縣。蒲城歷史上文化昌盛,人才輩出。黨懷英、王鼎、井勿幕、李儀祉、楊虎城等先賢志士均出生於此。
能源礦產儲量大,易開采,品味高。蒲城縣處於國務院能源基地規劃辦公室的山西能源基地范圍。煤儲量豐富,發展能源電力工業條件優越。石灰石、大理石、鋁土礦、粘土礦、白雲岩、硫鐵礦、芒硝等礦產資源也極為豐富,開發前景十分廣闊。煤炭:煤田佔有面積52.9平方公里,已探明儲量1037億噸。煤質屬中灰至高灰、高硫、低磷的集煤及瘦煤。水文地質結構簡單,可選性中等,易於開采。石灰石:主要分布在縣城以北的諸山中,總儲量為450億噸,其中水泥石灰岩主要分布在岳王山、堯山和孫鎮中堯地區。硫鐵礦和芒硝:該縣化工資源豐富發展化學工業具有一定的優勢、硫鐵礦分布在蔡鄧三眼橋地區,總儲量約113-150萬噸,芒硝產於該縣南部泊灘地區,總面積170平方公里。大理石和白雲岩礦:儲量分別為300、500萬噸,500-1000萬噸逐級開發。陶瓷粘土:主要分布在蔡鄧三眼橋地區,地質儲量289.5萬噸,發展陶資工業具有一定基礎。蒲城縣地貌單元界限分明,地域差異明顯,宜農、宜林、農副土特產品十分豐富。在「八五」期間已建立了小麥、棉花、玉米、油菜、蘋果、酥梨、牛、羊、雞等十大農牧業商品基地。素有「陝西糧倉」之稱,蘋果、酥梨、金絲蜜棗等農特產品享譽海內外,遠銷東南亞國家和地區,農業綜合開發的潛力很大。

9. 關於浦城歷史文物和人文古跡的小論文

祝徐氏,浦城人,生活在乾隆中後期至嘉慶年間,她因獨立捐修浦城城牆而名垂青史。嘉慶五年(公元1800年)六月,浦城發生特大洪災。縣志記載「淹斃人口數千」,據清朝大臣祖之望記述:「此次洪災,人丁遭漂沒者也以萬計」。導致慘劇的原因是洪水沖毀了城關東、南、西三面城牆。
大災過後,官民欲修城牆未果。京官祖之望(乾隆四十三年進士,曾任山東巡撫、廣東巡撫、河道總督,官至刑部尚書、吏部尚書)回到浦城,目睹這一狀況感到很焦急,召集鄉紳捐款修復城牆。與祖之望有戚誼之交的祝徐氏,將丈夫祝乾封所留遺產剩一部分給三個兒子購置田產外,捐出伍萬多兩白銀,獨自承擔了修復城牆的全部費用。祝徐氏三個兒子分頭負責,歷時三載,高質量高標准地完成了這項工程。建成後的城牆高2.4丈,頂寬1.8丈,綿延十多里,屹立在南浦溪畔。
祝徐氏的義舉不僅受到當地人的交口稱贊,閩浙總督汪志伊撰文表彰,此事更驚動了朝廷,嘉慶帝曾題「深明大義」御匾。
人類從遠古洪荒走來,對自然的認識有一個過程。古人喜歡逐水而居,房屋蓋在低窪處,等房屋、人口聚集到一定規模,部分房屋被沖毀後,補救的辦法只有修城牆。浦城城牆始築於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嘉慶拾伍年(1810年)重修。解放後,隨著天文、地理知識的普及,以城區幾座橋梁為參照物,城區路面大幅度提高,城牆的防水功能漸失,城牆也遭到毀滅性破壞。遺憾的是,十多里的城牆現只剩「登瀛門」和「龍潭門」兩處遺跡。

給你店資料吧~

熱點內容
師德培訓工作總結 發布:2025-05-22 07:07:53 瀏覽:718
數學書的照片 發布:2025-05-22 06:43:53 瀏覽:834
我嚴厲的老師 發布:2025-05-22 04:40:42 瀏覽:31
玉林老師招聘 發布:2025-05-22 04:32:54 瀏覽:407
班主任帶班策略 發布:2025-05-22 04:17:56 瀏覽:796
眼睛英語怎麼讀 發布:2025-05-22 02:50:22 瀏覽:154
模仿班主任老師 發布:2025-05-22 02:04:16 瀏覽:654
教育敘事高中 發布:2025-05-21 23:39:42 瀏覽:767
教師師德師風建設實施方案 發布:2025-05-21 23:29:07 瀏覽:389
小馬過河國際教育 發布:2025-05-21 23:19:00 瀏覽: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