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學講稿
『壹』 誰有有關"科海泛舟"的資料啊
1.通過活動激發學生熱愛科學的興趣,培養崇真求是的科學態度;
2.引導並幫助學生深入、全面認識科學,在追求科學的過程中具有人文關懷意識;
3.培養學生正確地把科技信息傳達給他人的口語交際能力和寫作淺顯的科學小品、科普短文的文字表達能力。
四、活動建議
1.本次活動是在「科海泛舟」,但在「泛舟」時不要忘記了「捕撈」語文,在活動中應努力將科學思維、科學態度、科學精神和語言表達、母語意識、人文關懷有機結合起來,將閱讀、口語交際、寫作結合起來;
2.本次活動具有體驗性和智力挑戰性,所以,要著力引導學生加強科學情感、態度的體驗,樹立正確的科學價值觀,同時,要激發學生廣泛涉獵科技知識、熱衷於科技新課題,以此來提高學生科學素養和語文素質;
3.本次活動可按四項內容劃分4~8個學習小組(亦可稱為合作小組)進行,在學習小組充分開展活動的基礎上,由各組推舉代表到班上統一匯報與展示。
五、活動評價
1.運用分層評價的方式。學生在小組學習活動階段主要由學習小組成員相互評價、學生自我評價和小組長評價;學生在全班交流、展示階段主要由教師評價和學生推舉代表來進行評價。
2.運用分項評價的方式。可以分別對搜集查閱資料、口語交際、寫作進行評價。這種評價方式可以發現學生語文基本素質的強弱,以便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取長補短,重點加強。
3.既關注過程也關注結果。評價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積極態度、行為表現尤其是情感態度的變化和能力的提高(自我的縱向比較);評價學生在活動中所起的作用和所取得的效果,評價學生搜集資料、口語交際、寫作的實際水平(同學的橫向比較)。
六、有關資料
1.科學小品的腳步(趙雪、趙之)
科學普及的形式並不限於文字,在文字中更不限於文學。作為科學知識的載體,特別是作為科技新動態的載體,無論發表的速度、數量,科學小品的重要性都不如並不注重文學表現的科普短文。科普短文的長處,是直截了當;直截了當和隨之而來的快捷,是大眾傳媒需要的兩種重要品質。雖然如此,科學小品仍有其不可替代的價值。科學小品和科普短文的主體都是科學,但科學小品是美文。和詩歌、戲劇、小說相比,散文小品的長處是善於兼容邏輯抽象思維與藝術形象思維,熔敘事、議論、抒情於一爐,故能舒捲自如,更便於游弋於科學與文學兩個領域之間。要而言之,科學與文學相結合的「科學小品」的文學功能,一在窺視科學的素質和科學內含的趣味,二在發現科學與社會、生活、文化、人生的聯系。
科學小品因其篇幅的短小,只能擷取宇宙的一粒微塵,大海中的一滴水,認識體系之樹上的一枝一葉,或科學與人生之網上的一二小結節。但只要作者有真知識,真情感,他就能大中見小,小中見大。
我國科學小品的萌芽,可以上溯到先秦,至南朝的酈道元,北宋的蘇軾、沈括,明代的徐霞客、王圻,以至清代的小說家蒲松齡,更已有獨立成篇、足以傳世的科學小品。但我們這里說的「科學小品」,特指現代科學小品,即除了現代文學觀念之外,它所運用的和反映的,是現代科學觀念和現代生活觀念。在我國,這種意義上的科學小品發生在提倡科學與民主、與「中學為本、西學為用」相對立的五四新文化運動前後。據我們能查找到的最初的科學小品作者,也只有沈雁冰、李四光、竺可楨、賈祖璋、鄒韜奮、劉薰宇等不多的人。但那時的科學小品還只有科學小品之實,而無「科學小品」之名。科學小品這個概念的形成,還需等到這類文章多了以後。1934年9月20日,是科學小品史上可紀念的日子。30年代中期,正是國難當頭、民族危亡之秋,中國文壇上發生了一場意義深遠的關於小品文向何處去的大討論。吶喊中,陳望道在他主編的小品文半月刊《太白》創刊號上,通過發表周建人、賈祖璋、顧均正、劉薰宇的4篇科學小品,建立了「科學小品」專欄。作為散文小品的一個分支(也是科普寫作的一個分支)的科學小品,從此有了名字。於是在「科學小品」的名目下,團結了一批作家,造就了一批作家。
1934年「科學小品」之名在吶喊中誕生,是科學小品發軔以後一件有里程碑意義的事。此後,在「文化大革命」的文化大沉寂之後的1983年,全國18家晚報以聯合舉辦科學小品徵文的活動,為它樹立了第二座里程碑。此後,中國晚報科學編輯記者學會又在1986年、1994年促成了第二屆、第三屆科學小品聯合徵文,每屆應征的文稿也都在萬件上下。影響之巨,前所未有。同時,這三屆聯合徵文也是我們有機會了解了科學小品作者群的構成狀況。如今這個作者群中的絕大多數,是生活在科研、教學、生產第一線上的科技人員。他們寫的是自己熟悉的事物,自己的課題,自己的觀察、積累、靈感、領會、探索、發現,原無作文之意,卻被「科學的驚異」與社會的需求卷進了這片科學與文學結合的領海。因此新人隨時不斷出現,成了這支隊伍的重要特徵。
藉此結集的機緣,簡略地回顧科學小品的特徵和歷程,對讀者和科學小品的作者可能不無意義。因為科學小品是什麼以及它的歷史,雖說都是客觀存在,自有客觀規律和標准,但規律和標準的發現,卻只能在百花齊放的自由創作中間和百家爭鳴的獨立探索中間。獨立的探索,是「科學精神」必有之義。
(選自《中國科學文藝大系·科學散文小品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最好的科學老師——大自然
1981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日本化學家福井謙一在寫給中國青少年的信中說:
我希望青少年們知道我所走過的學問之路,是一條尊重自然的路。自然對於我來講是一個不可缺少的老師,同時也是令人無比敬畏的客觀存在。
在福井謙一剛懂事時,就經常蹲在庭院里,瞪大眼睛盯著叫不出名字的雜草出神。他有時還會把雜草連根拔起,那翠綠的嫩葉會讓他仔細地看上半天。蝴蝶飛舞的季節,小謙一會為追逐蝴蝶情不自禁地跑進附近的山裡去。山裡的景色真是太美了!大自然的傑作令小謙一百看不厭,並使他產生了探索大自然奧秘的遐想。而每一次的新發現,都會讓小謙一興奮好幾天,並終生難忘。
福井謙一在上學以前喜愛收集植物標本。他把許多知名或不知名的花、草和樹葉採回家,擺放整齊,長久地看著。在旁人看來,他老是對著一堆枯草敗葉發呆,似乎有點傻里傻氣,但他卻從中獲得了無窮的樂趣。
上了小學後,他的收藏升級了,由植物轉為礦物和昆蟲。他直到老年時也忘不了曾經在大阪帝冢山一帶的丘陵採回的一塊樹狀礦石,同樣喜歡礦物的表哥告訴他這是沼鐵礦石,是遠古時代沉到湖泊或沼澤里木頭上的鐵。這令小謙一激動不已:天啊,今天的這一片丘陵在遠古時竟然是湖底!而這是由我親自發現的!
福井謙一採集蝴蝶標本的愛好一直保持到他老年以後。他成名後到美國講學,一次在佛羅里達一座機場附近的森林裡為了追捕一隻美麗的鳳蝶而誤了航班;另一次在游覽亞里桑那大峽谷時為了捕捉一隻蛺蝶而累得精疲力竭,竟未顧得上好好欣賞著名的大峽谷風光。
福井謙一的父母認為:親近大自然是人類的第一特權,所以他們鼓勵孩子們去郊外遊玩。父親還經常在工作之餘帶著孩子們去郊外釣魚,並給他們講述魚類和釣魚的知識。福井謙一上中學後,一家人每年夏天都會在海邊租房子度假,在那裡釣魚和游泳。
福井謙一在談到他是如何走上科學研究的道路時說:
我生長在一個與科學沒有什麼緣分的普通家庭,正是在大自然中積累起來的豐富切身體驗,促使我後來選擇了從事科學研究的道路。大自然不僅把我引向了化學王國,它也是我探求化學理論時的一位不可缺少的老師。我的理論獲得了承認,並且榮幸地獲得諾貝爾獎。每當提起此事,我就不能不感謝我的父母,是他們為我的少年時代創造了一個能與大自然自由交往的家庭環境。
1977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獲得者、美國生理學家吉爾曼出生於法國東部盛產葡萄酒的布爾戈涅地區。這里景色宜人,一派田園風光。孩提時代的吉爾曼經常騎著自行車到郊外去采蘑菇。說是采蘑菇,其實是大自然美麗的風光、芬芳的氣息和令人心曠神怡的感覺吸引著他。只要一投入大自然的懷抱,各種絢麗、奇特的花草和樹葉就都會成為他採集的對象,並製成標本,匯集成厚厚的標本冊。翻閱和欣賞這些標本冊,是他的一大嗜好。
大自然中的各種事物和現象,對小吉爾曼都有著強烈的吸引力。動物、星辰、雲彩甚至雨雪,都使他感到奧妙無比,充滿了好奇心。只有一樣東西——雷電,令他恐懼不已。一次他在雨中騎自行車遠游,一個驚雷就落在身邊,將他擊倒,摔出去兩米遠。從這以後,他一聽到雷聲就膽戰心驚。但這絲毫沒有削弱小吉爾曼對大自然的嚮往。當他隻身在杳無人跡的荒郊野外跋涉時,經常把自己想像成一個勇敢的探險家,嘗試著用自己所掌握的科學知識對自然界的各種事物進行考察。童年的經歷,使吉爾曼產生了探索大自然奧秘的志向和對科學家的崇拜之情,最終選擇了從事科學研究的道路,並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
1989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美國化學家切赫在小學四年級時受一位老師的影響,喜愛上了地質學。小切赫看了不少地質學方面的科普讀物,然而他更喜歡到野外去、到大自然中去,用自己的手去尋找,用自己的眼睛去發現。但他所居住衣阿華城周圍既沒有海,也沒有山。想要通過採集岩石標本了解地球構造的切赫,只得到一些正在進行挖掘土方作業的建築工地去。他曾經在一個修建水壩的施工現場採集了不少岩石標本,其中還有幾塊海洋動物的化石,這使他興奮異常:今天的大平原在5億年前的遠古時代原來是海洋!而那些今天已經消失了的動物通過化石呈現在自己的眼前,並且這是經自己的手發現的。
12歲的時候,小切赫跟隨爺爺乘火車去著名的科羅拉多大峽谷旅遊。當他來到雄偉的落基山脈腳下,高興得不得了:「這才是真正的山哪。」他在這里採集了很多岩石標本,多得以至爺爺都擔心行李超重上不了火車,要把一部分石頭扔下。「這可是在衣阿華不曾見過的珍貴岩石標本啊!」哪一塊石頭小切赫也捨不得丟下。於是,他瞞著爺爺將石頭裝進了自己隨身攜帶的小旅行袋,而且是自己背,不讓爺爺拿。旅行袋沉甸甸的,但只要能把心愛的岩石標本背回家,再沉小切赫也不覺得累。孫子喜悅、興奮的情緒也感染了爺爺,第二年爺爺又帶切赫再次去了科羅拉多。
這種對大自然的愛好,引導切赫選擇科學研究作為自己的終生事業。「用自己的手去尋找,用自己的眼睛去發現」成為他的人生信條,並取得了重大科學新發現。
像這樣由喜愛大自然到嚮往探索科學奧秘、並最終走上科學研究道路的例子,在諾貝爾科學獎獲得者中屢見不鮮。大自然是最好的科學老師。今天生長在大城市中的孩子,整天被鋼筋、水泥包圍著,很少有機會與大自然親密接觸,這實在是一種悲哀。
3.獲獎科學家與科普讀物
1989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加拿大分子生物學家奧爾特曼在應我們的請求寫給中國青少年的信中說:
在我12歲的時候,得到了一本塞里格海茨所寫的《原子的說明》一書。這本書簡明地概述了元素周期表和原子的結構,它深深地吸引了我。這本書使我了解到:元素周期表的設計不僅是科學的,並且是十分優美的;而元素周期表對於當時人們尚不知道的元素也作出了科學的預見。這一切都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可以肯定地說,這本書喚起了我對原子物理學的愛好。
由於一本科普讀物的影響,而走上科學研究道路的例子還有許多。像197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美國醫學和病毒學家蓋達塞克和1982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英國生物化學家克盧格,都是因為在青少年時代閱讀了由荷蘭裔美國細菌學家克魯伊夫撰寫的科普讀物《微生物獵人傳》,從此愛好上了生物學。
1977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獲得者、美國內分泌學家吉爾曼小時候最喜愛的書是法國著名科學幻想小說家儒勒·凡爾納的《80天環游地球》《地心游記》《海底兩萬里》等旅行探險類書籍。這些書令小吉爾曼愛不釋手、百讀不厭。書中不僅有驚險動人的故事情節,而且有豐富的地理、氣候、生物、風土人情等方面的知識。更令人稱奇的是,儒勒·凡爾納身患殘疾,一生中幾乎沒有遠足旅行過,卻「坐地日行八萬里」,寫出了令人拍案叫絕的旅行探險故事,「足跡」遍及世界五大洲的高山、河流、沙漠、沼澤、海洋和島嶼。小說的主人公大多具有科學的頭腦,每當遇到困難和危險時,總能依靠所掌握的科學知識奇跡般地擺脫困境。而且小說中描寫的潛艇等許多科技發明在凡爾納所處的19世紀末還沒有問世,作者卻憑借著淵博的知識、豐富的想像和科學的預見,進行了今天看來也相當准確的描述。他的小說使吉爾曼看到了大自然的神奇,看到了科學技術的力量,對科學家產生了崇拜之情。這促使吉爾曼最終選擇了科學家的職業。
1986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美國化學家赫希巴奇小時候喜歡到奶奶家去玩,因為奶奶訂有一本叫作《國家地理》的雜志。這本著名雜志由美國國家地理協會主辦,創刊於1888年,是一本有廣泛國際影響的科普雜志。它雖然名為「國家地理」,但雜志中的內容並不局限於美國,也不局限於地理學,它有許多關於世界各地的動物、植物、風土人情和自然科學、高新技術方面的內容,而且配有大量漂亮的照片和插圖,每一期都讓小赫希巴奇興趣盎然。在他11歲那年,新出版的一期雜志是關於天文學的特輯。北極星、獵戶座、仙女座、大熊星座、半人馬座……,那一個個遙遠而又神秘的星球,一下子就抓住了小赫希巴奇的心。看到孫子如此喜愛這期雜志,奶奶就將它作為禮物送給了赫希巴奇。小赫希巴奇總把這本雜志帶在身邊,一有空就翻看。有一次,他把雜志帶到了學校,不知怎麼回事,突然雜志找不到了。急得小赫希巴奇抓耳撓腮,眼淚都差點掉了下來。同學們急忙幫他找,終於又找到了,小赫希巴奇高興得什麼似的。50多年後的今天,在已是著名科學家的他的書房裡,在書架上琳琅滿目的科學著作之中,仍可以找到這本紙張已經發黃了的雜志。正是這本《國家地理》雜志,使小赫希巴奇對科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成為他走上科學之路的啟蒙老師。
1981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日本化學家福井謙一在少年時代也是《國家地理》雜志的忠實讀者,並對他的一生產生了很大影響。當1973年福井謙一作為訪問學者到美國華盛頓時,特意走訪了《國家地理》雜志編輯部,這時它的發行量已達到了每期1 000多萬冊。福井謙一還非常喜愛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撰寫的《昆蟲記》一書。這本書用講故事的方式記述了各種昆蟲的生活習性,並且用充滿著泥土芬芳的文筆描述了法國南部一帶自然風光和風土人情。小謙一上初中一年級時看到這本書後就愛不釋手,反復閱讀。這本書當時是分為20冊逐年翻譯出版的,小謙一常常是剛看完一冊,就急切地盼望著下一冊。這本書將福井謙一帶入了一個奇妙的昆蟲世界,他對昆蟲和大自然的熱愛保持了一生。
許多諾貝爾科學獎獲得者還是科普創作的愛好者。像198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萊德曼,就在科研之餘撰寫了大量科普文章和圖書。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3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奧地利物理學家薛丁諤在愛爾蘭首都都柏林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他經常到各高等學府舉辦學術和科普講座,其中生命科學的系列講座特別受到聽眾的歡迎。1944年,薛丁諤把講稿整理成一本不到100頁的小冊子《生命是什麼——活細胞的物理學觀》。書中,他預言了生命科學的理論與方法正面臨著重大的突破,生命科學的研究深度將從生命的表面現象和細胞的層次,深入到分子的水平。他還提出將物理學的理論與方法引進生命科學研究之中。這本書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一大批年輕人被吸引到生命科學的學習與研究之中,其中就有因建立生命遺傳物質——脫氧核糖核酸(DNA)的雙螺旋結構模型而共同榮獲1962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的克里克、沃森和威爾金斯,因發現噬菌體在細胞內增殖過程中作用榮獲1969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的盧里亞,因完成世界首次分子水平上的基因重組、創立現代基因工程技術而榮獲1980年諾貝爾化學獎的伯格,因發現核糖核酸(RNA)的細胞催化功能而榮獲1989年諾貝爾化學獎的奧爾特曼等人。因而,這本書被稱為「給生物學界以革命的契機」。
此外,1977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獲得者雅洛夫人、198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埃利昂、198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布洛姆伯根在少年時代都曾受到過由居里夫人的小女兒伊芙·居里所著的《居里夫人傳》一書的深刻影響。而由英國生理學家劉易斯所撰寫的《日常生活中的生理學》一書則陪伴了190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巴甫洛夫的一生,並且是他走上生理學研究道路的引路人。
4.獲獎科學家與課外科普活動
197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美國醫學和病毒學家蓋達塞克和1980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美國分子生物學家保羅·伯格,都是在小學時參觀了紐約自然史博物館後,激發了對生命科學的興趣。198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美國物理學家菲齊與1976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美國化學家李普斯科姆在同一年不約而同地跟隨父母驅車數百公里,專程參觀芝加哥科學博物館。當時10歲的菲齊和13歲的李普斯科姆通過此行,產生了對科學發現與科技發明的嚮往,樹立了獻身科學事業的決心。1985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美國物理學家和化學家卡爾在應邀寫給中國青少年的信中說:
我對科學的迷戀可能開始於一次參觀科學博物館,那時我大約七、八歲,是媽媽領我去的。這座博物館位於一幢大樓內,紐約的《每日新聞》也在這座樓里。我記得,博物館提供給人們操作展品和觀察其機械、電氣特性的機會。
在其他著名科學家身上,類似的例子還有許多。而課外科技活動更是大多數榮獲諾貝爾獎科學家青少年時代的愛好,並從中培養了動手動腦、發明製作、通過實驗尋找問題與解決問題等多方面的能力,為他們日後的成功打下了基礎。僅僅是我們所知道在青少年時代的課外化學實驗中發生過爆炸事件的獲獎科學家就有多人,比如:196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英國生物生理學家克里克,197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美國物理學家庫珀,198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美國神經生理學家休伯爾,1991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瑞士物理化學系恩斯特等人,都曾是爆炸事件的肇事者。
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著名華裔物理學家朱棣文在應邀為我們所寫的自傳中談到他青少年時期的經歷時曾說:
(青少年時代)我花費了許多時間用於製作一些無明確用途的器具上。在我房間的地毯上,經常是散亂地擺放著數以百計的金屬「梁」和小的螺母、螺桿,在它們中間是我尚未完成的半成品。……在我稍大一點的時候,我的興趣擴展到了化學游戲上。我曾和我的一個朋友用自製的火箭和火葯做實驗,實驗的部分費用來自父母給我在學校吃飯的午餐費。有一年夏天,我的愛好又轉移到了檢測我鄰居家的土壤酸鹼度和土壤中所缺少的營養物質上。
有組織的課外科技活動,對於培養青少年對科技的興趣和動手、動腦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在以前節目中曾介紹過,一位名叫索菲亞·沃爾沃的老師對1980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美國分子生物學家伯格產生過重要的影響,這位老師其實就是一名課外生物學興趣小組的輔導員。我們還看到:198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菲齊是天文觀測活動的積極參加者;1976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美國化學家李普斯科姆在11歲時聆聽了大學教授們為市民舉辦的系列科普講座,激發了對科學的好奇心。
1981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日本化學家福井謙一小學四年級時第一次參加學校組織的淡路島臨海學舍活動。臨海學舍是日本專為舉辦寒、暑期青少年活動而在海濱、山區興建的數百座固定設施之一,它們統一歸日本政府首相官房廳(相當於我國的國務院辦公廳)管理,每年都有上百萬名中、小學生到這里來參加野營、自然觀察、動植物標本的採集和製作等活動。臨海學舍為福井謙一等孩子組織了大量觀察海洋生物的活動,從此福井謙一對海洋生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五年級和六年級時,他又參加了分別在和歌縣箕島、加太舉辦的臨海學舍,這些活動所產生的影響伴隨了福井謙一的一生。他在致中國讀者的信中說:
我希望青少年們知道我所走過的學問之路是一條尊重自然的路。自然對於我來講是一個不可缺少的老師,同時也是令人無比敬畏的客觀存在。
福井謙一還說:若問對我立志於學問和創造起決定作用的是什麼?那肯定是和大自然的接觸。正是這種接觸培養了我對科學的直覺。……大自然不僅把我引向了化學王國,它也是我探求化學理論時的一位不可缺少的老師。
美國病毒學家特明15歲那年參加了緬因州傑克遜癌症研究室為中學生舉辦的夏令營。這個夏令營以生物學為主題,來自大學和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以通俗、生動、形象的語言,向孩子講述生命的奧秘和癌症研究的意義。夏令營還讓孩子們自己動手解剖兔子,參加一些在中學里從未見過的實驗。夏令營激發了特明對生物學和癌症研究的興趣,他連續3年參加了傑克遜研究室的夏令營。特明上大學時選擇了生物學專業。畢業後,他利用進入研究生院前的那個暑假,又回到傑克遜研究室的夏令營,為孩子們講課和輔導。他要向當年的科學家們一樣,使更多的孩子走上學習和研究生物學的道路。在特明輔導小學員中,有一名來自紐約的17歲少年巴爾的摩,他也通過夏令營的經歷喜愛上了生物學。後來,巴爾的摩上了特明曾就讀的那所大學,又與特明同樣成為著名病毒學家杜爾貝科的研究生。師生三人合作研究發現了病毒的致癌機理,共同榮獲了197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上述事例充分說明了科普工作對於培養一流科技人才的重要意義,同時科普工作也為培育國民的科學素養發揮著不可低估的作用。特別是在目前我國應試教育的影響根深蒂固、一時還不可能從根本上加以改變的情況下,我們科普工作者肩上的責任就更加重大了。而我們的科普場館,更要擔負起與學校不同的科技教育職能。
『貳』 求:短篇小說在哪裡投稿(大約50000~60000)字。內容是關於生化。。額,大概是這樣的。想找個地方投稿
中篇小說最麻煩,如果是新手,中篇一上,編輯一看你開頭,節奏緩慢,文字羅嗦,情節拖沓,人物刻畫不行,對話賊多,又沒什麼亮色,基本就直接不看pia飛了,畢竟這么多版面還是給老寫手留著比較好嘛,所以一般來說,新手要麼走短篇1萬5千字內,要麼直接走長篇12萬出版。
現在基本都要求電子稿,中短篇給全部,長篇給1/3及簡介提綱,這個一般約稿上都會寫的,不過兩種約稿都會遇到騙子或黑心雜志社的,包括合約里陷阱也賊多,坑人當然從新人開始。沒有門路只能通過各種代理啦,代理就是坑新手的,誰讓新手沒有信息呢,大神也是這么一步步被坑出來的嘛,不過短篇投稿的話,就千萬不要找代理,大多是別有用心的人沒計劃亂弄的,看上去你什麼都不懂,這里也說不明白,給你推薦一個寫手交流信息地,可以看很多及時的信息,免得被騙上當。
進入「天使組」網路貼吧,裡面有一個「天使伺服器搬遷」的帖子,點入就可查看天使領域新域名地址,浮雲殿板塊地址,注冊就可瀏覽各種雜志約稿,三天後可以發言和大家交流投稿,寫文等經驗,不過這個論壇崇尚言之有物,要注意版規哦~
進入論壇,想投出版社去回望板塊,想投稿雜志,去浮雲板塊,想提高寫文技巧,可以去點將啊女王教室板塊,有很多寫作帖子和經驗反饋,還有信息反饋,都是寫手們一起共享的,好好混這個論壇,一般堅持下去努力下去,就能成功的,畢竟在這個論壇里,機會總是要多一點,志同道合的人也多一點。
論壇里編輯,高手很多,浮雲殿板塊里藍色粉色標題的大多是有信譽,大家都拿到稿費的雜志,稿費在標題上,投稿方式,主貼里都有,至於主題欄目字數風格要求,你自己多看帖子仔細琢磨吧,差異很大,別人告訴你個大概,你投稿過去,希望也不大的,何況你也沒說明是什麼題材,所以這種事還是要小馬過河的。你自己找一下有沒有適合的欄目和雜志,雖然浮雲之外也有不少雜志可以投,但一來不知道信譽,二來也不知道編輯的聯系方式是否正確,所以還是投浮雲里有記錄的雜志比較安全可靠。所以要多看帖子多改文章多和編輯寫手交流經驗,也和大家分享你的經驗和信息,漸漸就會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不勞而獲在這個論壇里是行不通的,但這個論壇很適合心誠又有毅力的人,成功的人很多的。你看看下面匯報信息的寫手就知道這個論壇信息的分量了。
『叄』 清華大學施一公:無論什麼學科,最不重要的素質是智商
這是施一公院士之前為清華大學研究生新生所做的題為「少年壯志不言愁」的報告。
施一公院士在報告時說:「無論什麼學科,物理、工程、生物、文科,我認為最不重要的是智商。」
那麼,什麼才是重要的呢?
今天,與大家分享施一公院士眼中的「研究生的自我修養」。
各位同學,大家上午好。
很高興有機會與在座的研究生分享我對一些問題的看法。
今天,我採用的標題是我五年之前跟2010年入學的研究生分享體驗時用的標題,「少年壯志不言愁」。這是一首電視劇的主題曲,也是我最喜歡唱的一首歌曲。
我的成長之路
以前我在講這一部分的時候會講得特別長,而今天這部分只有一張幻燈片。
在座的有些同學可能還沒有想明白以後要做什麼,會感到焦慮:如果對科研不感興趣、沒想好未來發展該怎麼辦?
其實我想講的是當我在你們這個年齡的時候,也就是二十幾年前,我也沒有想好,也非常迷茫。這種迷茫一直到1995年,博士後完成之後才隱約知道自己要做什麼,才下定了決心。
當時的迷茫來自很多方面,其中就包括大學選擇專業。我不像在座的一些人,大學入學時就知道自己想學什麼專業,想學經管、建築、生命、化學、工程,等等。我當時保送大學,報名的清華的第一專業可能大家想不到,是機械繫。
在報機械繫之前還報名了北大的物理系。直到85年5月份清華老師來招生時對我說,生物化學是21世紀的科學。我當時是第一次把生物和化學連接在一起,當時突然覺得豁然開朗——原來生物化學是21世紀的科學!於是陰差陽錯地上了生命科學這條船。我是數學競賽河南省第一名,保送到清華,數理能力很強。
在座數理能力比較好的同學可能有同樣的糾結,數理好往往學生物、化學不靈。
我曾和生物學競賽的同學講,千萬不要自卑,數學物理競賽好的是有小聰明,生物競賽好的有大智慧。這種說法是有爭議的,我今天說的很多內容可能都有爭議。
學習數學物理著重思維的嚴謹,注重推理,而生物不同,這些發生在不同的腦區。我在清華的時候生物學的不好,於是修了數學雙學位,通過加強數學物理課程的學習來彌補生物成績的不足,來讓我的成績排名第一。
所以說,我選專業第一不是憑興趣、第二不是憑專長,而是憑清華老師的一句話。當然這是一句玩笑了。
那選專業應該憑啥?我告訴學生,憑未來世界的需求。這個世界的發展不以在座的某一個人的意志為轉移,也不以媒體宣傳為轉移,更不以畢業之後能否找到工作為轉移。
這個世界的發展中,一半以上的學術問題來自對人類的關注,叫做生命科學。不管國內就業情況怎麼樣,其他學科情況怎麼樣,但大生命學科在21世紀是最大的學科。
你們可以去查查,麻省、斯坦福、哈佛最大的學科是什麼。我覺得在你選擇專業的時候,憑興趣挺好,沒有興趣的時候可以培養興趣。有時我在想,人是善變的,你的其他方面可以變,為什麼專業是不能變的?
一項業余愛好可能你很喜歡,但天天做可能會使你厭煩。我認為做一件事,完全憑興趣的話,對我而言不靠譜。大學期間我對生物真的是深惡痛絕,因為學不好。我的遺傳學實驗、遺傳課、細胞學實驗、細胞課在班上都是中下。
本科講完,我來講一講海外讀博。我在清華提前一年畢業,那是在89年。當時我對學術沒有興趣,而對從政感興趣。可能有些同學了解,當時我父親的去世對我的影響很大。
我認為從政可以改變一個社會,可以為老百姓說話、做事。我當時想去從政。而從政又沒有門兒,覺得要先去經商。所以當時和清華大學科技批發總公司簽訂了一個代表公司去香港經商的機會,做公關。
你們難以想像吧?看這施老師還挺能說會道的,做公關應該還不錯。我年輕的時候比現在強太多了,結果就業合同因故被撕毀。89年7月24糾結一晚後,我決定考托福GRE出國。
在年輕的趾高氣揚的施一公心裡,出國不是一條路。最終我決定出國讀生物學博士。
在霍普金斯的5年讀博期間很辛苦,尤其前兩年心情很不穩定。由於我數理思維太嚴謹,常常繞不過這個圈,總覺得學生物怎麼這么難。有一門生物學考試三次考試52、32、22分,只有第一次及格,我去求老師放我一馬:「我是一個好學生,對學生物還在適應。如果我不及格的話,我會失去獎學金,沒有獎學金的話我會讀不下去,只能退學。」
他戴著眼鏡眯著眼睛看了我半天,好像在看我是不是一個好學生。他最後給了我一個B-,我對他真的非常感激。
在普林斯頓做助理教授時,我第一次回霍普金斯講課的時候,我去拜訪這位教授。我問他,您還記得我當時求您放我一馬給我及格嗎?他說,我怎麼能忘記呢!
其實因為我對專業沒有想好,在讀博的前兩年一直非常糾結。平時精力很好,一看文章就睡著;聽講座也是,聽了十分鍾就睡過去了,大家一鼓掌我就醒了,正好大家一塊走。
在座的很多人可能也會這樣。我直到博士三年級才出了一點感覺,發現我也能做一點東西;到了博士四年級信心大增,因為結果出來了;到了畢業那年,博士五年級,我感到,原來我也可以在學術界「混」個工作。
博士讀完之後,我不清楚我能幹啥、也不清楚我會幹啥,在最掙扎的時候曾想過轉系:轉數學系、轉計算機系、轉經管系,轉任何一個系我都覺得易如反掌,因為這些都是能發揮數理長處的地方,但我沒有轉。因為我在說服自己,也許以不變應萬變最好。
如果急急忙忙轉系,也許去了之後會發現數學、物理、經管可能更沒意思,所以我在說服自己,也許生命科學真的是21世紀的科學呢。就是一種在矛盾中在往前走。在1995年4月12日博士學位答辯以後,我還是不清楚自己會做什麼。
我始終沒有忘記自己在清華的時候,曾是清華活躍的一分子,小發明協會的副會長,還參與了很多課外活動,做公關,所以我想也許我可以從商。所以我還面試了大都會中國區首席代表的職位,賣保險,而且拿到了offer。
我差點成為中國第一個賣保險的人,當時有六位數的工資。在博士畢業之後我還設立了自己的公司,和兩個哥們一起做中美間貿易交流,這個經歷也很有意思。
1995年11月我下定決心還是走學術這條路,到現在還不到20年。95年12月我寫了一篇日記,我說,該去explore的機會,你也都explore了,現在輪到你靜下心來,從此之後不再起二心,好好做學術。我也就是這樣做的。
所以我從95年11月到現在,所有主要精力都放在做學術上,我也告訴自己這(種興趣)一定可以培養起來。在座如果有同學感覺對所學領域沒有興趣的話,我想你比不過我。我是在博士畢業半年之後才開始培養興趣,現在我的興趣極其濃厚,到現在可以廢寢忘食、可以沒日沒夜地干,覺得樂在其中。
我覺得興趣是可以培養的,不是說你天生就有,不是說你聽一個講座突然靈機一動就對一件事感興趣,我覺得都不是這樣。
博士後這幾年在外人看來極其苦,其實自己身在其中並不覺得苦,我經常覺得自己不這么做的話就虧了。我確實是這樣想的。95年11月到97年4月,我博士後做了一年半,拿到了第一份工作,在普林斯頓做助理教授的機會。
當時挺幸運的。普林斯頓不像哈佛大學那樣有很多學院,像醫學院、法學院等等,而是只有一個大學本部加一個國際關系學院,很小。我認為普林斯頓是一個學術聖地。這也是為什麼愛因斯坦在面臨麻省理工、加州理工等美國多所大學邀請的時候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普林斯頓,可能去過的人會有感受。
我覺得我挺幸運的,97年4月在普林斯頓開始獨立的科研生涯。其實我對專業、對研究曾經非常迷茫,也走了不少彎路,但我覺得我還是走過來了。我也勸在座的同學,當你有迷茫的時候,我建議你們,不要覺得只有把你的迷茫、把你所有問題解決了才能走下一步,我很不認可。
我認可一點:不要給自己理由——當你覺得興趣不足、沒有堅定信心、家裡出了事情、需要克服心理陰影、面對痛苦往前走的時候,不論家庭、個人生活、興趣愛好等方面出現什麼狀況,你應該全力以赴,應該處理好自己的生活,往前走。不要給自己理由。因為你一旦掉隊了以後,你的心態會改變,很難把心態糾正過來。
認識你自己
同學可能認為老師很自信,我想告訴大家,我求學時的自卑現在已經沒有了,只是偶爾有insecurity的感覺。但我求學的過程當中,從小學到中學到大學到博士階段,我一直是一個非常自卑的人。
可能大家很難想像。舉個例子,高中的時候化學老師解釋「勒夏特列原理」,我那時候開小差,沒聽懂。後來看書我竟然也看不懂,覺得崩潰了。我總覺得班上其他同學都比我聰明,真的感到自卑。
放眼望向你周圍,當別人和你差不多聰明的時候,你會覺得別人比你聰明。所以當你覺得別人比你聰明的時候,他並不一定比你聰明,不要太自卑。
同時,我還有一個性格特點是好勝。在座的同學可能很多和我一樣,如果不好勝、不自強也很難走到今天,但特別好勝、特別自強的人也更容易受打擊,也更容易自卑。
高中以來我總是覺得自己不聰明,所以總是很刻苦,總覺得我是笨鳥先飛。舉個例子。我什麼地方都好勝,在清華體檢時,我身高不高,又不能踮腳尖;所以測坐高時我拚命往上拱了拱,結果我身高不到全班前五,坐高全班第一。
當時我還沒有想明白,我還沾沾自喜,終於有一項第一了。直到有一位同學提醒我的時候,我突然自卑油然而生。我就問我的教練:「孫老師,我的腿短嗎?」
孫老師的回答非常藝術,說:「一公,你訓練很刻苦,你的身體條件能取得今天的成績很不容易了。」
我們家從來沒出過運動員,就我一個。我的哥哥姐姐、我的父母都不是運動員,我是二級運動員。其實也蠻有意思的,可能和我的性格有關,就是自卑和自信、好勝伴隨在一起。
我上初三的時候,班主任老師鼓勵我報1500米。當時我寫了入團申請書,老師說,表現的時候到了。組織在考驗你。我就報了1500。運動會前四天報名,報名的當天晚上一激動大腿抽筋了,腿都動不了,比賽的那天才恢復正常。
發令槍一響我領先了整整100米,最後被倒數第二名落了整整300米。我在全校、在我們班的鼓勵聲中跑過了終點。初三的施一公什麼都不愛就愛面子,當時在青春期發育、最愛面子的時候在同學面前丟臉了,自尊心受到了打擊。
但我那時候很爭強好勝。運動會第二天我就開始練跑步。一年之後我的800米跑了2分17,3000米跑了10分35。孫教練讓我入選校隊,成為一線隊員,代表清華參加比賽。其實我覺得,很多情況下,你的個性決定了你的將來。我很自卑,但我又很好勝。
我覺得研究生應該具備的素質
我先說什麼不重要:最不重要的素質就是你的智商。無論什麼學科,物理、工程、生物、文科,我認為最不重要的是智商。
時間的付出
不要以為你可以耍小聰明,世界上沒有免費的晚宴,這是亘古不變的道理。所以有時候我很反感有些人說我的成功完全是機遇,這一定是瞎掰。
當然現在一般這樣說是為了謙虛,但這種謙虛會誤了很多學生。我不信有任何一個成功的科學家沒有極大的付出。清華84-86年生物系系主任老蒲,在美國已是赫赫有名的終身講席教授。
他在美國開組會時教導學生:在我的學術生涯中,我最大的訣竅是工作刻苦,每周工作時間超過60小時。我知道你們不能像我一樣刻苦,但我要求你們每周工作50小時以上,這意味著如果是8小時一天的話,你要工作6天以上。
你不要以為你早上8點去,晃晃悠悠做點實驗,晚上8點離開就可以了。他只計算你具體做實驗的時間,和你真正去查閱簡單的和實驗相關的文獻的時間。
哪怕你的吃飯時間、查閱文獻之後放鬆的一小時,都要去除。一周工作50小時是非常大的工作量。如果你能做到,你滿足了我的要求,你可以在實驗室待下去;如果你不能,就離開實驗室。
其實老蒲說的是大實話,是一個真正有良知的科學家說出的話。我想通過這個例子告訴大家,任何人不付出時間,一定不會有成功。
方法論的改變
我的博士後導師是一個獨樹一幟的科學家,他只比我大一歲半,很年輕。從九十年代初起的十年中,他以通訊作者的身份在實驗室做出了30篇《自然》《科學》的文章,是世界上一頂一的高手。
我進入他的實驗室之後,滿懷希望要向他學習,希望跟他學方法論、學習思維方式、學習批判性思維。但後面發生的事情讓我非常糾結,讓我這才意識到,真正的批判性思維、真正的方法論應如何養成。我講的例子都非常極端,希望大家不是簡單地接受,而是去思考,因為對你的專業不一定適用。
我舉個例子:理科老師會講,要廣泛閱讀文獻,知識要寬廣,要知道現代科學進展到哪兒了,要泛讀,等等。其實我在霍普金斯做博士生的時候老師也是這樣講的,要讀《Nature》,讀《Science》,讀一些刊物,我也是這樣做的。
到他的實驗室後,我覺得我的表現欲很強,想讓導師知道我以後想做教授。我如何讓導師知道我很能幹、很有見解呢?下一篇《Nature》出來的時候我仔細讀,等我有很深的見解之後,去找導師討論討論,就能顯得我很有見解了。
所以有一次《Nature》發了一篇領域內的前沿文章,我就去找導師,可是導師說:「這篇文章我還沒有讀呢,讀了以後再說吧。」我想導師可能最近比較忙,沒有來得及讀。當時我有點功利,想著我是不是白讀這么仔細了?(笑)
過了一個月我又讀了一篇文章,這篇文章已經發表了將近一個月了,也是一篇極為重要的我們領域內的文章。我又想跟他討論,導師臉一紅說,這篇文章我還沒有讀呢。(笑聲)我當時開始懷疑,他是不是不讀啊?(笑聲)我沒敢問。
等到96年下半年,一位鼎鼎大名的諾貝爾獎獲得者來訪,邀請我的導師進行1小時的一對一學術交流。我的導師讓秘書回復,他那天恰好出差不在。可是講座那天,導師很早就來了,把自己關在辦公室里,解結構、看結構、分析結構,在寫文章。
我當時非常疑惑。按照中國人的習慣,這樣的人來了,你為什麼不去「套磁」?你還不去表現一把?於是我問導師,像這樣的人來了,你為什麼不和他交流?導師的回答非常簡單,他說我沒有時間。
任何東西都可以再生,時間不可以再生。我當時大膽地問他:你讀文章有時間嗎?(笑聲)他說我不讀文章。我想和大家說,大家在讀博士時要讀文章,但現在我已經不讀那麼多文章了,更依賴於會議、電話、面對面等現場交流。
當時我又問:不讀文章如何養成科學素養?他說科學素養的養成和讀最新的文章沒有任何關系。科學方法論的養成和科學史有關,和重大發現的數據源有關,與科學進展到最前沿的知識沒有任何關系。
科學知識的最前沿只是在你做研究的時候讓你知道,在領域內你所處在的境地是什麼樣的,你是否在科學前沿,你是否在做別人已經做過的東西,僅此而已。所以說好的研究生課程不一定是告訴你科學最前沿的內容。
我在普林斯頓期間,普林斯頓最有意思的課是「人和遺傳學」,裡面最後一篇文章是90年代初期的文章,講整個人和遺傳學的發展歷史、過程和一些關鍵的發現是怎麼來的。
最新的發現只是你在做研究的時候和你的領域內直接相關,而和你方法論的養成確實沒有關系。我問導師,那你寫文章的時候怎麼寫?他說我在寫文章的時候會讀一些文章。他講得很實在。我希望大家能夠問為什麼,不要簡單地接受一些習以為常的東西,你需要挑戰過去,要有批判性思維。我在博士後的兩年裡收獲巨大,我學到了如何在實驗室里真正地攻堅克難。
建立批判性思維
除了方法論的改變,還包括挑戰學術權威。我的博士生導師在33歲已是正教授、系主任。他在開車時想像出Zinc Finger的結構,這是我們人類歷史上第一個重大憑大腦想像出來的結構。
他在晚上做夢的時候也在思考,他的每一天都充滿思考,那時,我在上博士三年級的,我很怕他。他有一米九三,一百公斤,力大無窮。有一次我們超速離心機的蓋子擰不開,他去直接把轉軸給擰斷了。他經常說,「懷疑是科學發現的推動力」。
有一天我們開組會,他看起來特別激動,說今天我給大家演示我的一個想法,希望大家幫我看看,有什麼問題提出來。他開始畫了一個長方形。中間加一個隔斷,左面是氧氣,右面是氮氣,看到他畫出來的圖和列出的公式,我想他是想證明熱力學第二定律,熵增的過程。他開始寫公式,滿滿一黑板的推演之後,一步步證明出熱力學第二定律是錯的。當時我們都震驚了。
可是,在我上大學的時候,我認為我最好的一門課是物理化學,朱文濤老師。
朱老師理論基礎非常扎實,當時教我們的時候也很認真。所以我在他寫出的公式裡面發現了三處錯誤。
當時我不敢提啊,但是後來一想,那的確是有錯的時候,我哆哆嗦嗦的舉起手說,我想說有第一處錯誤。這時,我對面的師兄說「哪兒有錯?啊!哪兒有錯!」我哆哆嗦嗦說完,所有同學都說我錯了,但是我們實驗室的小老闆說,我覺得一公講得不錯。
其實,我發現Jeremy M.Berg,在我說出我的第一句話時,他的臉就紅了。這時我們實驗室在爭吵,老闆說今天的組會到此為止。大家覺得我頂撞了老師,沒人理我,中午我都一個人吃飯。
下午一點,老闆找到我說,你學士是在哪個大學念的,我說Tsinghua University,是我們國家最好的大學。他說我不關心你來自哪個大學,我關心的是你學的非常好,老師一定是一位大家。
我的本科老師的理論功底很深厚,所以講的很透徹。在此之後,我們研究所的同事見到我便會主動給我打招呼,這讓我慢慢的有了自信。
在我找到職位的時候,他們都對我說「Congratulations!」這段公然鼓起勇氣,用自己所學糾正系主任兼實驗室導師的學術錯誤的經歷,在我科研路上給予我無限自信,至今對我仍有很大影響。
我希望我們的學生能夠志存高遠,腳踏實地。我在科學網的微博上面寫了一些對研究生如何提高自己寫作和閱讀能力的博文。你要時刻記住,你認為自己行,那你就一定可以。同時還要記住,不可知足常樂!
我認為的科研是一種生活方式。它讓我能夠無憂無慮地去思考和解決一些科學問題。但是,我們也要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我們的研究是希望能夠回報社會,為人類做出貢獻。
最後,我祝願大家能夠在科學研究的道路上堅持走下去。
附:施一公畢業典禮演講——大學的意義
我原本應該只講五分鍾,但今天我們時間提前了,所以我想多講一點。這也許是我最後一次以院長的身份給我們的本科生、研究生撥穗,我很珍惜這次機會。
我從回國建成實驗室算起,到現在整整8年,時間不短了。這是我的母校,也是在座各位的母校,我們深愛的地方。今天我們又有一茬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畢業,我確實心情很激動,很多話想說,但我沒有事先准備講稿,因為我想把現場最真實的感受告訴大家。我想講什麼呢?我就順著兩位特邀嘉賓鄧鋒先生、徐彥輝博士他們講的一些觀點,給大家講講我的心裡話。
今天的主題是畢業,但回頭看,我們從上大學開始,包括我自己都在想一個問題,為什麼要上大學?大學是為了什麼?我相信不少家長到現在還在想這個問題,我作為院長也還在想這個問題。我這里講上大學其實不只包括本科,也包括碩士、博士階段的學習,究竟是為了什麼?
當然,我們為了學知識、充實自己,但一定不只是為了學知識!甚至在你這一輩子的過程中,在大學里學習的知識只是其中很不重要的一部分。我們也為了學技能、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但也不只是為了學技能!甚至學技能也不是大學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那麼最重要的是什麼呢?我們為什麼來大學呢?我以為,是學做人。
做人並不是一定要做我們覺得可望不可及的英雄模範,更不是要學八面玲瓏會做人的那個「做人」,我覺得是學做一個健全的、有自信的、尊重別人的、有社會責任感的人,大學最重要的目標就是培養這樣的人。大學最根本的一條就是幫你樹立社會價值觀、人生觀,我覺得清華就是這樣一所大學。
我拿今天的兩位演講嘉賓來說事兒,先說我們第二位嘉賓徐彥輝博士。我給大家講一個故事:我2001年回清華講課,徐彥輝當時應該是學生輔導員,他找到我,跟我長談了一次。他說我組織我們班級看了一場話劇叫《切格瓦拉》。你們聽說過嗎?聽說過切格瓦拉這個名字嗎?切格瓦拉是一位革命英雄,出生在阿根廷一個上流社會家庭,他讀了醫學院,本來可以做醫生,可以掙很多錢,可以買洋房,可以有很好的生活,但是他覺得這個世界很不公平,於是去古巴參加、領導了革命以後,輸出革命到非洲又回到美洲在玻利維亞繼續領導革命,最後被美國中央情報局抓獲、被殘忍殺害。
2000年夏季,話劇《切格瓦拉》讓整個北京沸騰了;2001年,清華校園也沸騰了。徐彥輝激動地難以自已,他找到我,他說,「一公,我很糾結,這個社會的價值觀現在如此之混亂,大家拚命去掙錢,又有這么多腐敗現象。看到這些社會弊端,我作為一名博士生,空有報國之志,真想做點什麼,但我能做什麼呢?」我跟他說,「彥輝,我長你10歲,我恰好經歷過你這個困惑期。我告訴你,你現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兢兢業業做好你的學問。你記住,你總有一天會成為這個社會的中流砥柱,會成為這個社會的領導者。到那時,你一定會承載起這個社會發展的重任!我只怕你十年、二十年之後不再有今日的沸騰心聲,不再有現在這份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心氣兒,而變得淡漠和世故……如果那樣你就真的墮落了,你就愧為清華人了。」
當時徐彥輝聽了以後非常激動,我也很激動。但我也真的擔心他十年之後會被社會同化,被不健康的社會輿論同化,那就會是一位清華畢業生的悲哀。
我很高興徐彥輝接受了我的建議,博士階段研究出色,後來在我的實驗室做了四年博士後;他現在是復旦大學的徐大教授,他在從事前沿的基礎科學研究;我覺得他在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過程中已經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他對社會的承諾和對社會的責任感也邁出了第一步,這就是清華的學生!
我們的第一位嘉賓鄧鋒先生,我想在座的不用我介紹太多了。當學生工作組徵求我意見請鄧鋒好不好時,我立即說當然好。你們可能覺得,施老師崇尚做研究、做學術大師,怎麼會想請一位企業家呢?其實你們誤解我了,我希望的是在座的每一位學生實現你們的個人價值,實現你們對社會的承諾,我不是非要你做科學家在實驗室呆著,盡管我認為做科研特別有意思。因為鄧鋒的價值觀和徐彥輝的價值觀,和清華期望的我們學生的價值觀完全吻合!
我很感謝鄧鋒,他作為一位清華的校友、清華的學生,完全盡到了他的責任!鄧鋒可能不是北京最富有的,但是他現在掙了一些錢之後一直在回饋社會、幫助清華,也幫助我們生命學院、醫學院。我們的醫學實驗班需要投入,國家無法全部負擔,鄧峰慷慨解囊,拿出一千萬元來資助我們這些立志從醫的清華學弟學妹。我相信很多人掙錢比鄧鋒多,但是不一定願意無私地拿出這些錢來培養下一代的清華學子。
其實我挺感慨的。我6月中旬把自己的兩個孩子帶到河南省駐馬店,到一所農村留守小學,和那裡的小學生一起吃一起住,接受教育。盡管這所小學已經得到當地鄉政府的關照,但是條件還是很差,如果不是農村長大的孩子,你不會知道條件有多艱苦。孩子們很受教育,我也很受教育。中國是一個發展如此不均衡的國家,當你們在這里、在清華可以享受所有的優勢和優惠的時候,你們其實應該好好想一想:我承載了多少人的期望?我需要做什麼回饋社會?
有些學生,我們的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有時候會陷入一種無端的狹隘—在一些消極的輿論影響下,天天想著找工作,天天想著只為個人奮斗。其實我告訴你,為個人奮斗是很重要,但這只是你生命中的一部分,因為你生活在一個大世界中,你看看你生活的這個國家、你看看中國社會方方面面,有多少人需要你的關愛?你超越了多少人才有機會參加今天的畢業典禮?你難道不應該有一點社會責任感?你不覺得到清華以後、如果你的人生目標還只是為自己、為自己的家庭找一份工作,實在是很狹隘?天下之大,有這么多事情需要我們去做,當你把自己限制到這么小的一個圈子裡的時候,你的路只會越走越窄。
大學培養你的就是價值觀,我希望大家都樹立自己最認同的價值觀。我是一個言辭比較激烈的人,但我並不奢望每一個人都接受我的觀點,只要你們中有5位、10位認同我的觀點,我就很欣慰了。在這個畢業季,我想對我們畢業生說幾句話:我真的覺得現在是一個大時代,希望我們畢業生每一位同學真的不要辜負你的老師、你的家長和那些對你充滿期望的人,中國要想騰飛的話一定是我們的學生、我們的青年人強大才會騰飛。我們清華人的奮斗目標從來不是、也不應該只是簡單地找一份愜意的工作!我衷心希望你們每一個人在追求小我的同時,心裡也要有一個大我—即便在困境,也要有一個承擔起天下的雄心壯志!做事的時候要做到極致,不留下遺憾。生命就是體驗,既然體驗只有一次,何不做到極致?!
今天在這個很高興的時刻,好像我不應該跟大家說的很沉重。其實我真的很開心,給每一位同學撥穗,我都希望多停幾秒鍾,想擁抱在一起再照幾張像。我祝你們每一位同學前程似錦,我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工作順利、生活幸福。清華永遠是你們的家,當你們有需要幫助的時候,我們一定會盡力,千萬不要忘了自己的家。
謝謝大家!
『肆』 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進展的投稿信息
1.文章標題:一般不超過20個漢字,必要時加副標題,並譯成英文。
2.作者姓名、工作單位:題目下面均應寫作者姓名,姓名下面寫單位名稱(一、二級單位)、所在城市(不是省會的城市前必須加省名)、郵編,不同單位的多位作者應以序號分別列出上述信息。
3.提要:用第三人稱寫法,不以「本文」、「作者」等作主語,應是一篇能客觀反映文章核心觀點和創新觀點的表意明確、實在的小短文,切忌寫成背景交代或「中心思想」,100-200字為宜。
4.關鍵詞:3-5個,以分號相隔,選擇與文章核心內容相關的具有獨立性的實在詞。
5.正文標題:內容應簡潔、明了,層次不宜過多,層次序號為一、(一)、1、(1),層次少時可依次選序號。
6.正文文字:一般不超過1萬字,正文用小4號宋體,通欄排版。
7.數字用法:執行GB/T15835-1995《出版物上數字用法的規定》,凡公元紀年、年代、年、月、日、時刻、各種記數與計量等均採用阿拉伯數字;夏歷、清代及其以前紀年、星期幾、數字作為語素構成的定型詞、片語、慣用語、縮略語、臨近兩數字並列連用的概略語等用漢字數字。
8.圖表:文中盡量少用圖表,必須使用時,應簡潔、明了,少佔篇幅,圖表均採用黑色線條,分別用阿拉伯數字順序編號,應有簡明表題(表上)、圖題(圖下),表中數據應註明資料來源。
9.注釋:注釋主要包括釋義性注釋和引文注釋,集中列於文末參考文獻之前。釋義性注釋是對論著正文中某一特定內容的進一步解釋或補充說明;引文注釋包括各種不宜列入文後參考文獻的引文和個別文後參考文獻的節略形式,其序號為①②③……。
10.參考文獻:參考文獻是作者撰寫論著時所引用的已公開發表的文獻書目,是對引文作者、作品、出處、版本等情況的說明,文中用序號標出,詳細引文情況按順序排列文尾。以單字母方式標識以下各種參考文獻類型:普通圖書[M],會議論文[C],報紙文章[N],期刊文章[J],學位論文[D],報告[R],標准[S],專利〔P〕,匯編[G],檔案[B],古籍[O],參考工具[K],其他未說明文獻〔Z〕。格式與示例如下:
(1)圖書類格式:[序號]主要責任者.文獻題名:其他題名信息(任選)[文獻類型標識].其他責任者(任選).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頁碼.
(2)期刊文章格式:[序號]主要責任者.文獻題名[J].刊名(建議外文刊名後加ISSN號),年,卷(期):起止頁碼.
(3)報紙文章格式:[序號]主要責任者.文獻題名[N].報紙名,出版日期(版次).
(4)古籍格式:[序號]主要責任者.文獻題名[O].其他責任者(包括校、勘、注、批等).刊行年代(古歷紀年)及刊物機構(版本).收藏機構.
(5)析出文獻格式:[序號]析出文獻主要責任者.析出文獻題名[文獻類型標識]//原文獻主要責任者(任選).原文獻題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獻起止頁碼.
(6)電子文獻格式:主要責任者.文獻題名[文獻類型標識/載體類型標識].出處或可獲得地址,發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選).
(7)文獻重復引用標記:同一作者的同一文獻被多次引用時,在文後參考文獻中只出現一次,其中不注頁碼;而在正文中標注首次引用的文獻序號,並在序號的角標外著錄引文頁碼。
11.基金項目:獲得國家基金資助和省部級科研項目的文章請註明基金項目名稱及編號,按項目證明文字材料標示清楚。
12.作者簡介:姓名(出生年-),性別,民族(漢族可省略),籍貫,現供職單位全稱及職稱、學位,研究方向。
13.來稿請註明作者電話、E-mail,收刊人及詳細地址、郵編。
14.其他:請勿一稿兩發,並請自留原稿,本刊概不退稿 。
『伍』 本人今年已經考上中科大生命科學院,搜集了中科大初試細胞和生化還有復試實驗的全套內部資料(全部是電子稿
唉,編劇弱智,導演弱智,有啥辦法涅,我早講過異形系列的編劇和導演是上個時代的人,那個時代的編劇和導演普遍缺乏起碼的邏輯訓練,因此在創作大型作品時經常出現邏輯不嚴謹和自相矛盾的情況,可惜本吧幾位吧主很不喜歡我的這種言論,短短幾天已經封了我兩次了。非常諷刺的是,吧主們不給我機會辯論,不給我機會捍衛自己的觀點,不說是因為他們封了我,而說是我戰鬥力渣只有五。不知道的人還要以為我戰鬥力渣嚇跑了不發言了,哪裡知道是因為吧主堵偶的嘴了。
總之,樓主質疑的很是地方,二樓跑題也跑的不錯,因為二樓知道,無論是以前的異形還是現在的普羅米修斯,認真探討裡面的邏輯矛盾的結果只能是「連小學生都鄙視它」。在當前這個優秀的硬科幻作品已經很普遍的時代,尤其如此。
『陸』 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報的徵稿簡則
《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報》徵稿簡則
1《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報》簡介
《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報》(Chin J Biochem Mol Biol, ISSN 1007-7626,CN 11-3870/Q) 1985年創刊,是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管,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會和北京大學共同主辦的國家生物學類/基礎醫學類核心期刊(月刊).本刊被美國《化學文摘》(CA)、美國《生物學文摘》(BA)、俄羅斯《文摘雜志》(PJ)、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醫學索引(WPRIM)和中國科技論文與引文資料庫(CSTPCD)、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CSCD)、《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第5版)》、《中國生物學文摘資料庫》、《中國期刊網》、《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全文資料庫》、《中國科技期刊精品資料庫》等檢索資料庫收錄
《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報》國內外公開發行,刊載以中文或英文撰稿的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領域具有創新性的基礎及應用基礎原創性研究論文和反映當前國內外生物科學前沿或熱門領域的綜述性文章.本刊所設欄目有小綜述、研究論文、研究簡報、技術與方法、信息交流等.
本刊編委會由國內外生物學和基礎醫學界享有較高聲譽的教授專家組成.2010年調整組建的第6屆編委會由國內外知名的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領域專家學者(包括兩院院士10名)組成.
《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報》採用科技類雜志社稿件采編系統軟體,設有在線投稿、審稿、退修運行系統以及自動查詢功能.本刊處理稿件快捷,一般稿件自投稿之日起4個月內可正式出版.
《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報》嚴格遵守國家新聞出版署制定的各項出版法規,文字編排及各類圖表和數據的刊載嚴格遵循國家的規定標准,中英文摘要規范、實驗資料完整、結果可靠、編排格式符合國家標准,參考文獻著錄規范,標准化規范化程度符合國際國內慣例,訂戶遍及全國各地及國外部分地區.歡迎投稿,歡迎訂閱.
2 投稿過程的程序化
2.1 投稿
《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報》中英文稿兼收,鼓勵並優先考慮作者英文撰稿.切忌一稿多投.本刊已開設編輯部網路辦公系統.歡迎作者登陸本刊網站在線投稿,注冊後按投稿說明和指示逐一進行.
2.2 審稿
作者在線投稿後,編輯部即行初審.初審通過後,作者交納審理費每篇100元,稿件即寄送審稿專家進行網上評閱.作者可通過網上自動查詢功能追蹤稿件處理狀態.一般在3~4周內,即可收到編輯部關於稿件處理決定的電子郵件通知.
2.3 退修
作者在收到需修回稿件通知後2周內,應按編輯部要求進行修改,並及時返回;逾期者按新投稿處理.
2.4 稿件的錄用
編輯部在收到作者修回稿後將進行復審,決定是否錄用,並發出予以錄用或退稿通知.
2.5 文稿的出版
對予以錄用的稿件,編輯部將進行最後的編輯加工和排版,並向作者發出收取版面費的通知.版面費每版面200元,彩色圖版加收製作費800元 .特約綜述免收版面費.來稿發表後即付稿酬,並贈現刊2冊和抽印本10份.
2.6 版權
來稿發表後,著作權歸作者所有,文責由作者自負,編輯版權屬本刊所有.本刊有權將刊物製成光碟版或被其它正式出版的光碟版收錄.作者如有不同意見,應在投稿時向本刊申明,否則視為作者同意.
3 主要欄目要求
3.1 小綜述
小綜述刊載特約或由經驗豐富的專業領域專家撰寫,是當前生命科學的熱門領域或熱門話題,具有前沿和進展性;其題目以主題詞或主題句命名,內容表述應層次分明.
3.2 研究論文(研究簡報、技術與方法)
研究論文刊載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領域中具有創新性的基礎及應用基礎原創性研究報告. 中英文寫作應採用規范化科技用語,避免日常白話語或口語,敘述應簡潔清楚;中英文語法正確.對不熟悉科技論文寫作或英文寫作的作者,應尋求有經驗者協助.
4 文稿格式的標准化和規范化
4.1 論文首頁
(1)文題和作者及單位 文題以主題句命名,所含信息明確,要求准確、簡潔、清楚.作者及其單位名稱與郵編要求正確無誤.
(2)論文摘要(Abstract)包含研究目的,採用關鍵技術與方法,獲得的主要結果以及結論.
(3)關鍵詞(Key words)關鍵詞反映文章的核心內容,通常為3~5個.
(4)中圖分類號根據《中國圖書館分類法》(第四版),給出研究課題的分類號.
(5)腳注 腳注內容為:收稿日期和接受日期(由編輯部填寫);研究課題的資助經費(基金)來源.如國家重大基礎研究、科技攻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資助,並給出項目編號(中文及英譯文);和聯系人電話,電傳和電子信箱(中英文).
4.2 論文正文
4.2.1 引言(Introction)
概述課題相關領域研究概況和背景,包括主流研究動態及學說,提出待解決的問題.引言內容應准確、客觀,有文獻支持,並具有知識性,具有學習價值和啟發性.
(1)使用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名詞術語.縮寫詞除眾所熟知者外,在正文中第1次出現時,應寫出中文全稱和英文全稱及英文縮寫.
(2)使用法定的物理量和單位.例如分子量(相對分子質量)用Mr,溶液濃度單位用mol/L;熱量單位用J(焦耳),時間用s(秒)、min(分)、h(小時)、d(天);每分鍾轉數用r/min,cpm可作縮寫詞,不用作單位.
(3)所有化學試劑物質、蛋白質、核酸或基因座等名稱按國際通用標准表示法書寫.例如蛋白質英文縮寫用正體,首字母大寫或全部大寫;限制性內切酶前3個字母用斜體,基因座名稱英文縮寫用斜體.
4.2.2材料與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s)
提供實驗取材和所用方法.其描述應清楚和准確.對方法的描述要詳略得當、重點突出.
4.2.3結果(Results)
結果是論文的重點,要高度概括和提煉,用次級標題分段敘述.次級標題應能反映主要結果. 研究數據主要以插圖與表格的形式表達.
(1) 圖表要具有自明性,圖表本身給出的信息應能說明所要表述的問題. 所有插圖(包括圖題和圖注)和表格(包括表題和表注)均用英文表述,放入文中適當位置.表格採用三線表形式,表題置於表格上方,表下方需有必要的英文注釋.
(2) 英文圖注說明(Figure legend)應包括圖題、簡要研究體系或材料、方法的描述,以及必要的統計學處理及結果、特殊圖示說明,以求達到只閱讀英文摘要和英文圖注即可理解論文概要.
(3) 畫圖線條要均勻,勿過粗或過細.縱橫坐標要給出物理量和單位.
(4) 照片要求清晰勻稱,反差適中,解析度不低於500 ppi,以求達到較高的刊印效果.圖中添加文字時,先將圖像設置成合適尺寸(雙欄不超過7.5 cm),再將解析度設置為500 dpi,最後再添加文字,小五號字,字體用Time New Romans.
(5) 電泳圖中分子量標准要給出標准值,對准電泳條帶,同時用箭頭指出目的產物位置及分子量大小.
(6) 圖表物理量應盡量使用量的符號表示,物理量名稱與單位之間用斜線隔開.
(7) 統計學中的平均值±標准差用x—±s表示.
(8) 所有插圖請用JPG或TIF格式製作,統計學處理的直方圖用Excel製作,以便編輯加工.
4.2.4討論(Discussion)
討論是結合結果、文獻開展的延伸性、擴展性分析,以及得出結論的分析性論證;避免結果的重復性描述.可按次級標題分段敘述.必要時可將結果與討論合並.
4.2.5致謝(Acknowledgments)內容應簡單明了,無此內容可不寫.
4.2.6參考文獻(References)
(1)參考文獻是作者親自閱讀並在論文中引用的近年正式出版物,以期刊為主.為反映國內外研究動態,歡迎作者引用最近幾年在本刊發表的相關文獻.
(2) 參考文獻引用根據在正文中出現的先後順序排列.
(3) 本刊要求參考文獻中作者姓名給出前3位,其後用「等」或「et al」.作者姓名寫法是姓全拼在前,名縮寫在後,姓與名之間不加縮寫點,不加標點.
(4)外文期刊格式為:[序號] 作者姓名.文題.期刊[J],年,卷(期)號:起止頁碼.其中期刊用縮略名(參考PubMed規定寫法).例如:
[1]Okuda S, Tsutsui H, Shiina K, et al. Defensin-like polypeptide LUREs are pollen tube attractants secreted from synergid cells [J]. Nature,2009,458(19):357-361
(5)中文期刊格式,除以上要求,還需將作者漢語拼音姓名、英文文題及刊名放在括弧內,附在中文刊名後,例如:
[2]陳艷紅,杜菊萍,劉建勝,等.DUF784基因在花粉管導向中的功能分析[J].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報(Chen Yan-Hong, Du Ju-Ping, Liu Jian-Sheng, et al. Changes of expression profile inced by NGX6 transfection in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cells[J].Chin J Biochem Mol Biol), 2010, 26(10): 903-910
(6)專著格式為:[序號]作者(編著者)姓名.(論文集篇名,In或見:主編姓名ed或編).書名,版次(M).出版地:出版者,年:起止頁.例如:
[3] Sambrook J,Russell D W.Molecular Cloning:A Laboratory Manual,3rd ed[M].New York: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 Press.2001:636-648
中文專著還需譯成英文放在括弧內,附中文後.專著如引用中譯本,則取以下格式,例如:
[4] Sambrook J,Russell D W著.黃培堂等譯.分子克隆實驗指南,第3版[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 (Sambrook J, Russell D W Ed. Huang PT, et al. Molecular Cloning: A Laboratory Manual,3rd ed[M].New York: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 Press,1989)
5 本刊優秀論文獎
本刊由我國生物化學先驅和前輩鄭集教授與張昌穎教授出資,特設「鄭集優秀論文獎勵基金」(1993年建立) 和「張昌穎優秀論文獎勵基金」(2006年建立),每年評選1次、每次評選4篇,獎勵在本刊發表優秀論文的年輕作者;獲獎者在臨近舉辦的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會全國學術大會上接受頒發的獎金和獎狀 .
『柒』 技能成就人生 演講稿
【這個稿子是我前幾天參加系裡演講比賽時用的稿子,而且拿了第一。可能有點拼湊的感覺,不過你可以看著借鑒一下,如果能幫到你的話】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技能成就人生》。
「知識改變命運,技能成就人生」,新一代技能型人才的青春在這片沃土上綻放、飛揚。古人雲「授人以魚不若授人以漁」,在這個分工細化,知識專業化的技能時代,一個人能否最大化的實現自身價值往往與他所掌握的技能知識有直接關聯。還有教學質量是教書育人的根本,沒有高質量的教學實踐,學生不可能掌握扎實過硬的技能知識,學院就不可能培養出優秀的高技能人才。
XXXXX學院,教師注重的是給學生引導正確的實踐方向,在實踐中鍛煉學生的獨立性和創造性。從這里走出的學生,常常能在工作崗位中同樣做的很出色,許多畢業生已經成為企業的技術、技能骨幹或高層管理人員,受到了用人單位和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
從學習電子商務這個專業以來,也接觸了不少關於專業方面的知識,每個人都帶著不同的夢想來到XXXX學院,或為就業,或為理想,最後都希望能通過在技師學院的學習順利的找到一份自己滿意的工作,成就自己的夢想,這一點大家都一樣,慢慢的深入學習,就越讓自己喜歡上這個專業。希望自己把技能學好,讓自己有勇氣去面對自己的人生。
現在的大學生面臨的主要問題就是就業,特別是計算機專業的同學,這個專業在2009年已經被列入了十大難就業的專業中。雖然就業難,但應屆、往屆計算機畢業的學生可謂數不勝數。這就要求學生要有自己的專長,能夠符合用人單位「工作來了就能上手」的要求。所以說大學生如果想快速的融入到各個行業當中,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額外的學習與培訓是必不可少的。
來到XXXXX學院,我們不為別的,只是想把技能學好,然後讓自己的人生走的更完美。所以,我看到的是大家都有在努力,或許努力的方式不一樣。但是我們知道,我們都會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到底。
在校期間,我們會努力的學好技能,並為自己以後的人生、職業生涯做好規劃。在學好技能的同時能夠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並結合所學的專業背景,做好職業生涯規劃,有的放矢地選擇職業培訓項目,選好專業,努力學習,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儲備好求職能量一定能順利度過這個就業寒冬。給自己一個清晰的定位,根據自身狀況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技能培訓才能更好地學以致用。
在XXXXX學院我們學到的不僅僅只是專業技能,還有對我們進行職業素質訓練。學院在整個培訓授課過程中,加強培養我們對企業的忠誠度、團結合作精神和積極進取勇於創新的求知意識,這為我們以後能快速的融入企業團隊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有夢想終成未來,在這里我祝XXXX學院未來的路能夠越走越寬,同時也希望每一個還在職業浪潮中迴旋的大學生朋友能夠及時的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做好職業規劃,不管即將畢業的自己是選擇就業還是創業都要及時的做好准備,畢竟機會總是留給那些有準備的人。
「知識改變命運,技能成就未來」。同學們,現在我們正處於學習技能知識,為將來建設祖國打下堅實基礎的關鍵階段,在求學的日子裡,我們應該刻苦努力,堅持不懈,向我們身邊的好榜樣學習。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才能為將來報效祖國貢獻一份力量。
「業精於勤而荒於嬉,行成於思而毀於隨」。知識改變命運,技能成就人生。同學們,讓我們從現在起,努力學習,充分利用學校給我們創造的一流技訓環境和學習氛圍,苦練技能,做一名合格的職專生。
技能改變命運!技能成就人生。堅持一門技術 ,把握一個方向 ,你一定能成就自己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捌』 之前准備一篇生物、生物化學類的文章,現在准備投稿ICBBB國際會議,請問可以自己是通訊作者嗎
是可以的,你可以雙通訊,你一作+通訊,導師通訊,這樣的話比較好。
『玖』 湯佩松的為中國鞠躬盡瘁
湯佩松從回國之後就竭盡全力推動中國植物生理學和整個生物科學的發展。特別值得提出的是在抗日戰爭期間極度困難的環境中,他在昆明還創辦了油印刊物」(生物化學通報),為同行們獲得和交流學術信息與經驗提供了難得的幫助。
1948年湯佩松發起和組織了北京生物科學學會,前後召開4次年會。當時戰前已有的幾個專門性的生物學學會尚未恢復活動,因此這個學會在團結生物科學家、活躍學術氣氛、培養年輕的生物科學工作者方面都起了歷史性的作用。
1951年,為了推動植物生理的教學,湯佩松在北京農業大學以油印方式創辦了不定期刊物《植物生理學通訊》,1955年(第21期)起改為鉛印的定期刊物,先由中國科學院植物生理研究所,後由中國植物生理學會負責編輯出版。該刊每期出版近萬份,深受植物生理學工作者的歡迎。
50年代初,在遺傳學領域,國內出現了以「米丘林學派」否定「摩爾根學派」的大論戰。湯佩松認真學習了「米丘林學說」,以實事求是的態度肯定摩爾根遺傳學的科學性,表現出一位正直科學家的勇氣。
在1956年和1962年兩次制定中國科學發展遠景規劃時,湯佩松都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工作。1976年他發表的「光合作用機理研究進展概況」一文,對中國光合作用的研究起了指導作用。
1978年以後,湯佩松除以飽滿的熱情投入植物研究所的領導工作和制定科學規劃外,在國際交流方面,更是作了大量工作。他接待了不計其數的國外代表團和科學家;他不顧高齡,兩次率代表團赴美、澳訪問。先後在美國植物學會年會和國際植物學會大會上向全世界的植物學界和植物生理學界介紹中國這些學科的成就和現狀,受到與會者的高度重視。這些講稿都已分別在國際性雜志上發表。
在1983年召開的中國植物學會成立50周年大會上,作為理事長,湯佩松宣布紀念會的主題為「中國植物學的過去、現在和將來」。他提出了創新植物學的概念,以期推動中國植物學的發展。
八旬以後,湯佩松雖然不再擔任實際的科學領導和組織管理工作,但仍不斷閱讀文獻,注意國內外科學的發展動態,考慮研究工作的總體布局和發展方向,指導研究生,切望為中國科學事業的發展作出進一步的貢獻。他說:「我作為一個植物生理學家,願意看到現代植物學在中國蓬勃發展。但是,……應從中國的國情出發,既要考慮國家的需要,又要考慮學科的特點和發展趨勢,走中國自己的道路。無論在理論上和實際上都要為國家作出貢獻,這是每個科學工作者終身奮斗的目標,也是每個科學工作者所應具有的一個重要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