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歷史散文

歷史散文

發布時間: 2020-11-19 09:44:46

① 諸子散文與歷史散文的區別

前者指的是戰國時期各個學派的著作,反映著不同學派的思想傾向、政治主張和哲學觀點。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競作,九流並起。」各種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紛紛著書立說,宣傳自己的社會政治主張。諸子的文章,各具風采。在這一時期比較重要的有儒、法、道、墨四家。
歷史散文的概念是對諸子百家的哲理散文而言的。哲理散文以析理論辯為主,不專記人記事;歷史散文則以記述歷史事件的演化過程為主,最早的歷史散文是《尚書》。歷史散文有三體,分為「國別」、「編年」和「紀傳」。
春秋戰國時期的散文包括歷史散文和諸子散文兩類。歷史散文是記載歷史事實的史書,本質上不屬於文學創作。它要求如實地記載真實的歷史事件,不允許採取文學創作的方法進行虛構。不過我國古代史書與現代歷史著作不同,它不是對歷史事實進行科學分析後加以概述,而是具體地記載人物的言行,歷史事件的原委,使人們好像看到活生生的歷史進程,並且很注意語言修辭。因此,歷史著作具有了生動性、形象性,而與文學作品有許多相通之點,具有了濃厚的文學性。我國後來歷史演義小說很發達,和古代史書的這一特點密切相關。
諸子散文是表述各家思想的說理文。它們雖然意在說理,卻很講究修辭技巧,注意錘煉形象化的語言,還多運用寓言故事和史事傳說等,因此具有不同程度的文學性。特別是由於它們產生時代較早,對我國後世散文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先秦諸子散文包括《論語》、《墨子》、《老子》、《孟子》、《莊子》、《荀子》、《韓非子》等。《論語》為語錄體,文字洗煉,記言能傳出人物的聲口、性情、神態。《墨子》已形成邏輯謹嚴的文章,但不尚詞采。《老子》用韻文所寫,以極簡括的語句表述深邃的哲理。《荀子》、《韓非子》都是結構謹嚴、邏輯周密、文采斐然的文章。

什麼是歷史散文

我國古代的散文創作同樣具有悠久的歷史。從文學史的角度來看,口頭文學最先起源於詩歌,書面文學最初當是散體的記錄,這些成文的記事作品從文學形式上看,就是散文或者歷史散文。

③ 歷史散文的特點

殷商時代有了文字,也就有了記史的散文。到了周朝,各諸侯國的史官進一步以樸素的語言、簡潔的文字記錄了列國間的史實,如《春秋》。以後,隨著時代的需求,產生了描述現實的歷史文學,這就有了《左傳》、《國語》、《戰國策》等歷史著作。
《左傳》是《春秋左氏傳》的簡稱,又名《左氏春秋》,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共18萬字,記載了春秋240年間列國的政治、軍事、外交活動和言論以及天道、鬼神、災祥、占卜之事。這部書敘事富於戲劇性,情節緊湊,戰事描寫尤為出色,語言精煉、富於形象。
《國語》是一種國別史,分別記載了周王朝及諸侯各國(公元前1000--前00)之事,記言多於記事,所記大多為當時較有遠見的開明貴族的話。
《戰國策》作者不可考,現在版本為西漢劉向輯成。它同《國語》一樣,也是分國記事,記載了西、東周及秦、齊、楚、趙等諸國之事,記載內容是謀臣策士的種種活動及辭說。《戰國策》文章的特點是長於說事,善用比喻,人物形象塑造極為生動。
先秦歷史散文為中國的歷史文學奠定了基礎,對後世歷史家和古文家都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春秋戰國之交是社會大變革的時代,各種學術流派紛紛著書立說,爭論不休,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代表不同階級或階層的思想家的著作,促進了說理散文的發展。這些思想家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記載他們言論的書流傳到現在的有《論語》、《孟子》、《墨子》、《莊子》、《韓非子》等。
《論語》和《孟子》是儒家詮釋「仁」的著作。《論語》是記錄孔丘及其弟子言行的,其中多半是簡短的談話和問答。《孟子》是記載孟軻言論的。孟軻長於辯論,因此書中語言明快,富於鼓動性。
《墨子》代表墨翟「兼愛」的主張,語言樸素,說理明確,邏輯性很強,《兼愛》、《非攻》等篇極有代表性。
《莊子》代表道家莊周「無為而治」的主張。莊子散文在諸子中獨具魅力。這表現在作者具有奇幻的想像力和敏銳的觀察力,善用民間寓言,長於譬喻,使文章富於文學趣味。
《韓非子》代表法家「因時制宜」的主張。韓非散文結構嚴謹,鋒芒銳利,說理深刻。
《荀子》代表荀況的學說,現有32篇,多長篇。荀子散文特點:論點明確、層次清楚、句法整練、詞彙豐富。
《呂氏春秋》是秦丞相呂不韋門客的集體創作。它包括八覽、六論、十二紀,兼有儒、道、墨、法、農諸家學說。書中保留了大量先秦時代的文獻和佚事。它是一種系統化的、集合許多單篇的說理文,層層深入,最見條理。和諸子散文一樣,它往往以寓言故事為譬喻,因而文章富於形象性。
先秦諸子的說理散文無論在思想上,還是在藝術風格上,都對後世散文的發展產生了顯而易見的影響。
漢初,政論散文有所發展。賈誼(公元前200--前168)是西漢初年傑出的文學家,他的文章《過秦》總結了秦代滅亡的原因,汲取了秦末農民起義的教訓,發展了先秦的民本思想。他的散文善用比喻,語言富於形象性。

散文的古今概況

1.古代散文:我國古代,為區別於韻文、駢文,凡不押韻、不重排偶的散體文章,包括經、傳、史書在內,一律稱之為散文。
我國古代散文的發展歷程:
(1)先秦散文:包括諸子散文和歷史散文。諸子散文以論說為主,如《論語》《孟子》《莊子》;歷史散文是以歷史題材為主的散文,凡記述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文章和書籍都是歷史散文,如《左傳》。
(2)兩漢散文:西漢時期的司馬遷的《史記》把傳記散文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東漢以後,開始出現了書、記、碑、銘、論、序等個體單篇散文形式。
唐宋散文:在古文運動的推動下,散文的寫法日益繁復,出現了文學散文,產生了不少優秀的山水游記、寓言、傳記、雜文等作品,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也在此時涌現。
(3)明代散文:先有「七子」以擬古為主,後有唐宋派主張作品「皆自胸中流出」,較為有名的是歸有光。
清代散文:以桐城派為代表的清代散文,注重「義理」的體現。桐城派的代表作家姚鼐對我國古代散文文體加以總結,分為13類,包括論辯、序跋、奏議、書說、贈序、詔令、傳狀、碑誌、雜說、箴銘、頌贊、辭賦、哀奠。
2.現代散文:指與詩歌、小說、戲劇並稱的文學樣式。特點是通過對現實生活中某些片斷或生活事件的描述,表達作者的觀點、感情,並揭示其社會意義,它可以在真人真事的基礎上加工創造;不一定具有完整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而是著重於表現作者對生活的感受,具有選材、構思的靈活性和較強的抒情性,散文中的「我」通常是作者自己;語言不受韻律的限制,表達方式多樣,可將敘述、議論、抒情、描寫融為一體,也可以有所側重;根據內容和主題的需要,可以像小說那樣,通過對典型性的細節欲生活片段,作形象描寫、心理刻畫、環境渲染、氣氛烘托等,也可像詩歌那樣運用象徵等藝術手法,創設一定的藝術意境。散文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雜文、短評、小品、隨筆、速寫、特寫、游記、通訊、書信、日記、回憶錄等都屬於散文。總之,散文篇幅短小、形式自由、取材廣泛、寫法靈活、語言優美,能比較迅速地反映生活,深受人們喜愛。

散文的分類

根據散文的內容和性質可分為以下幾類:
(1)敘事散文:以寫人記事為主的散文。這類散文對人和事的敘述和描繪較為具體、突出,同時表現作者的認識和感受,也帶有濃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間充滿飽滿的感情。敘事散文側重於從敘述人物和事件的發展變化過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質,具有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因素,從一個角度選取題材,表現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魯迅的《藤野先生》、吳伯簫的《記一輛紡車》、朱德的《母親的回憶》。
(2)抒情散文:注重表現作者的思想感受,抒發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這類散文有對具體事物的記敘和描繪,但通常沒有貫穿全篇的情節,其突出的特點是強烈的抒情性。它或直抒胸臆,或觸景生情,洋溢著濃烈的詩情畫意,即使描寫的是自然風物,也賦予了深刻的社會內容和思想感情。優秀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摯,語言生動,還常常運用象徵和比擬的手法,把思想寓於形象之中,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例如:茅盾的《白楊禮贊》、魏巍的《依依惜別的真情》、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冰心的《櫻花贊》。
(3)寫景散文:以描繪景物為主的散文。這類文章多是在描繪景物的同時抒發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於景,抓住景物的特徵,按照空間的變換順序,運用移步換景的方法,把觀察的變化作為全文的脈絡。生動的景物描繪,不但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氣氛,而且可以烘託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的表現主題。例如:劉白羽的《長江三峽》。
(4)哲理散文:哲理,是感悟的參透,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智的結晶。它縱貫古今,橫亘中外,包容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會,寄寓於人生百態家長里短,閃現在思維領域萬千景觀。 高明的作者,善於抓住哲理閃光的瞬間,形諸筆墨,寫就內涵豐厚、耐人尋味的美文。時常涵詠這類美文,自然能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啟迪和熏陶,洗禮和升華,這種內化作用無疑是巨大的。哲理散文以種種形象來參與生命的真理,從而揭露萬物之間的永恆相似,它因其深邃性和心靈透闢的整合,給我們一種透過現象深入本質、揭示事物的底蘊、觀念具有震撼性的審美效果。把握哲理散文體現出的思維方式,去體悟哲理散文所蘊藏的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文化積淀。1.哲理散文中的象徵思維:哲理散文因為超越日常經驗的意義和自身的自然物理性質,構成了本體的象徵表達。它摒棄的是淺薄,而是達到一種與人的思想情性相通、生命交感、靈氣往來的境界,我們從象徵中獲得理性的醒悟和精神的暢快,由心靈的平靜轉到靈魂的震顫,超越一般情感反應而居於精神的頂端。2.哲理散文的聯想思維:由於哲理散文是個立體的、綜合的思維體系,經過聯想,文章擁有更豐富的內涵,不至於顯得單薄,把自然、社會、人生多個角度進行了融合。3.哲理散文中的情感思維:哲理散文在本質意義上是思想表達對情感的一種依賴。「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由於作者對生活的感悟過程中有情感參與,理解的結果有情感及想像的融入,所以哲理散文中的思想,就不是一般乾巴巴的議論,而是寓含了生活情感的思想,是蘸滿了審美情感液汁的思想。從哲理散文的字里行間去讀解到心智的深邃,理解生命的本義。這就是哲理散文藝術美之所在。

散文的主要特點

1.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說散文取材十分廣泛自由,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表現手法不拘一格:可以敘述事件的發展,可以描寫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發表議論,而且作者可以根據內容需要自由調整、隨意變化。「神不散」主要是從散文的立意方面說的,即散文所要表達的主題必須明確而集中,無論散文的內容多麼廣泛,表現手法多麼靈活,無不為更好的表達主題服務。
為了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在選材上應注意材料與中心思想的內在聯系,在結構上藉助一定的線索把材料貫穿成一個有機整體,散文中常見的線索有:⑴以含有深刻意義或象徵意義的事物為線索;⑵以作品中的「我」來作線索,以「我」為線索,由於寫的都是「我」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侃侃而談,自由暢達,使讀者覺得更加真實可信、親切感人。
2.意境深邃,注重表現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強,情感真摯。
作者藉助想像與聯想,由此及彼,由淺入深,由實而虛的依次寫來,可以融情於景、寄情於事、寓情於物、托物言志,表達作者的真情實感,實現物我的統一,展現出更深遠的思想,使讀者領會更深的道理。
3.語言優美凝練,富於文采。
所謂優美,就是指散文的語言清新明麗,生動活潑,富於音樂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聲,如娓娓而談,情真意切。所謂凝練,是說散文的語言簡潔質朴,自然流暢,寥寥數語就可以描繪出生動的形象,勾勒出動人的場景,顯示出深遠的意境。散文力求寫景如在眼前,寫情沁人心脾。
散文素有「美文」之稱,它除了有精神的見解、優美的意境外,還有清新雋永、質朴無華的文采。經常讀一些好的散文,不僅可以豐富知識、開闊眼界,培養高尚的思想情操,還可以從中學習選材立意、謀篇布局和遣詞造句的技巧,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

散文的鑒賞技法

散文鑒賞,重點是把握其「形」與「神」的關系。散文鑒賞應注意以下幾點:
1.讀散文要識得「文眼」。
凡是構思精巧、富有意境或寫得含蓄的詩文,往往都有「眼」的安置。鑒賞散文時,要全力找出能揭示全篇旨趣和有畫龍點睛妙用的「文眼」,以便領會作者為文的緣由與目的。「文眼」的設置因文而異,可以是一個字、一句話、一個細節、一縷情絲,乃至一景一物。並非每篇散文都有必要的「文眼」。
2.讀散文要抓住線索,理清作者思路,准確把握文章的立意。
結構是文章的骨架,線索是文章的脈絡,二者是緊密聯系的。抓住散文中的線索,便可對作品的思路瞭然於胸,不僅有助於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而且也是對作者謀篇布局本領的鑒賞,從而透過散文的「形散」的表象抓住其傳神的精髓,遵循作者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立意。線索通常有以下幾種:⑴以事物的形象為線索,如巴金的《燈》;⑵以感情的發展為線索,如楊朔的《荔枝蜜》;⑶以時間順序為線索,如劉白羽的《長江三日》;⑷以空間順序為線索,如朱自清的《綠》;⑸以人物活動為線索,如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6)以事理為線索,如唐韜的《瑣憶》。
3.注意散文表現手法的特點,深入體會文章的內容。
散文常常托物寄意,為了使讀者具體感受到所寄寓的豐富內涵,作者常常對所寫的事物作細致的描繪和精心的刻畫,就是所謂的「形得而神自來焉」。我們讀文章就要抓住「形」的特點,由「形」見「神」,深入體會文章內容。
4.注意展開聯想,領會文章的神韻。
聯想的方式有:①串聯式:如《獵戶》「尚二叔→百中老人→董昆」;②輻射式:如《土地》以「土地」為中心生發開去,寫「熱愛生活,保衛土地,建設土地」;③假託式:如《白楊禮贊》;④屏風式:如《風景談》。注意豐富的聯想,由此及彼,由淺入深,由實到虛,這樣才能體會到文章的神韻,領會到更深刻的道理。
5.品味散文的語言。
散文的一大特色就是語言美。一篇好的散文,語言凝練、優美,又自由靈活,接近口語。優美的散文,更是富於哲理、詩情、畫意。傑出的散文家的語言又各具不同的語言風格:魯迅的散文語言精練深邃,茅盾的散文語言細膩深刻,郭沫若的散文語言氣勢磅礴,巴金的散文語言樸素優美,朱自清的散文語言清新雋永,冰心的散文語言委婉明麗,孫犁的散文語言質朴,劉白羽的散文語言奔放,楊朔的散文語言精巧。何為的散文語言雅緻。一些散文大家的語言,又常常因內容而異。如魯迅的《紀念劉和珍君》的語言,鋒利如匕首;《好的故事》的語言,絢麗如雲錦;《風箏》的語言,凝重如深潭。體味散文的語言風格,就可以對散文的內容體味地更加深刻。

④ 歷史散文和文化散文有什麼區別

一、名詞解釋:
歷史散文:
歷史散文的概念是對諸子百家的哲理散文而言的。哲理散文以析理論辯為主,不專記人記事;歷史散文則以記述歷史事件的演化過程為主,最早的歷史散文是《尚書》。歷史散文有三體,分為「國別」、「編年」和「紀傳」。有《國語》《戰國策》,「編年」有《春秋》與《左傳》、《資治通鑒》,「紀傳」有《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
文化散文:
指20世紀80,90年代出現,由一批從事人文學科或社會科學研究的學者寫作,在取材和行文上表現出鮮明的文化意識和理性思考色彩,風格上大多較為節制,有著深厚的人文情懷和終極追問的散文,又稱「學者散文」或「散文創作上的『理性干預』」,從文化視覺來關照表現對象,但與歷史文化反思的作品相比在美學風格上往往表現出理性的凝重與詩意的激情以及渾然一體的氣度。
代表作家及作品:余秋雨《文化苦旅》
《文明的碎片》《千年一嘆》,陳平原《學者的人間情懷》,張中行的《負暄瑣話》,韓晗的《大國小城》等。
他們的散文創作將科學研究的「理」與文學創作的「情」結合起來,既充滿思考的智性,又不乏文化關懷和個人感受。
二、歷史散文與文化散文的區別:
相同之處:
許多學者認為《歷史散文與文化散文之間沒有多大的區別。有的歷史散文也可以稱為文化散文。其原因是:第一、文化大散文首先應是以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為寫作對象。其次,與傳統散文相比,它更傾向於寫大題材,抒大感情,篇幅一般都較長。第三,視野較開闊,較注重理性,結構上突破了楊朔「蘇州園林」式的結構模式。
不同之處:
陳劍暉解釋認為:文化散文雖與歷史散文有相同相近之處,但也有區別。從題材與主題看,文化散文偏重於歷史上的重大題材,專注於尋求歷史的正解;歷史散文更多的是記錄歷史事件。再從表達方式看,文化散文感情色彩更濃,較注重文采,理性思辨也較強;歷史散文則自然平實,注重史實。

⑤ 什麼是歷史散文

歷史散文

歷史散文的概念是對諸子百家的哲理散文而言的。哲理散文以析理論辯為主,不專記人記事;歷史散文則以記述歷史事件的演化過程為主,最早的歷史散文是《尚書》。《尚書》有今文、古文之分。今文《尚書》指秦焚書後,漢初儒者搜集到的29篇文章,因用當時通行的隸書寫定,故稱今文尚書;漢武帝時從孔於故宅壞壁中發現用古文字寫的《尚書》,稱為古文《尚書》。古文《尚書》已被證明是偽作;今文《尚書》也有一些值得懷疑的篇章。《尚書》的內容,大多是一些誓詞、政府文告、貴族的告誡之詞,也有一些對事物的客觀記述。《盤庚》古奧難讀,保存的原貌也較多,主要是記述盤庚遷殷時對臣民的三次講話。類似的還有《大誥》、《洛浩》。《顧命》是一篇記述成王死、康王即位的儀式的文字,敘事清晰,井井有條,初具記事散文的規模。

⑥ 中國古代散文有哪些

1、《尚書》。歷史上第一部散文集,自漢以來,《尚書》一直被視為中國封建社會回的政治哲學經典,既答是帝王的教科書,又是貴族子弟及士大夫必遵的「大經大法」,在歷史上很有影響。

⑦ 散文的發展歷史

1、先秦

包括諸子散文和歷史散文。諸子散文以論說為主,如《論語》《孟子》《莊子》;歷史散文是以歷史題材為主的散文,凡記述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文章和書籍都是歷史散文,如《左傳》。

先秦散文是我國古典散文的一個重要發展時期,指的是後殷商到戰國末年這一段時期的散文。以目前的文獻資料看來,我國最早的「書面文學」應該起於商朝的甲骨卜辭及銅器銘文,它們包括了韻文和散文的記載,這就是散文的起源。

接著在春秋戰國時代,由於社會文化變遷,提供給散文一個很好的孕育、發展環境,使散文邁向中國古典散文的第一個黃金時代。

2、兩漢

西漢時期的司馬遷的《史記》把傳記散文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東漢以後,開始出現了書、記、碑、銘、論、序等個體單篇散文形式。司馬相如、揚雄、班固、張衡四人被後世譽為漢賦四大家。

3、唐宋

在古文運動的推動下,散文的寫法日益繁復,出現了文學散文,產生了不少優秀的山水游記、寓言、傳記、雜文等作品,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也在此時涌現。

4、明代

先有「七子」以擬古為主,後有唐宋派主張作品「皆自胸中流出」,較為有名的是歸有光。

5、清代散文:以桐城派為代表的清代散文,注重「義理」的體現。桐城派的代表作家姚鼐對我國古代散文文體加以總結,分為13類,包括論辯、序跋、奏議、書說、贈序、詔令、傳狀、碑誌、雜說、箴銘、頌贊、辭賦、哀奠。

6、近現代

指與詩歌、小說、戲劇等並稱的文學樣式。特點是通過對現實生活中某些片斷或生活事件的描述,表達作者的觀點、感情,並揭示其社會意義。

它可以在真人真事的基礎上加工創造;不一定具有完整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而是著重於表現作者對生活的感受,具有選材、構思的靈活性和較強的抒情性,散文中的「我」通常是作者自己。

(7)歷史散文擴展閱讀

相關名家:

1、歐陽修

歐陽修不僅是古文家,就是在詩、詞、賦及四六駢文方面,也是一代名手。加上他在政治界、學術界都有崇高的地位,樂語音指導青年,獎勵後進,於是成為文壇的盟主。

還有他的朋友尹洙、梅堯臣、蘇舜欽的往來切磋,門下士曾鞏、王安石、蘇軾兄弟等人的相互推動,使古文的提倡形成了一股強而有力的風潮,而達到較韓、柳時代更成熟、更普遍的成就。

2、曾鞏

曾鞏,字子固,江西南豐人。三十九歲登進士,官至中書舍人。曾鞏被稱為桐城派古文的宗師,為文極重義法的嚴謹,全篇的布局必求層次分明,使人一目瞭然而有規矩可循。

作品內容與歐公明道的取向相同,曾氏的代表作有《讀賈誼傳》、《唐論》、《書魏鄭公傳》、《墨池記》,其中《書魏鄭公傳》,前人譽此篇為曾文第一,並比之為古之立言。

3、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江西臨川人,二十二歲中進士。神宗時為相,積極推行青苗、水利、均輸、保甲等新法。然所用非人,新法失敗。變法失敗後,卜居金陵蔣山,以詩酒為生,自號半山老人。

著有《臨川集》。介甫之文,充滿法家思想的功利主義,處處表現經國濟世的政治主張,所以他的文論可與司馬光並稱政治家的文論,不過前者稍近於道學家,後者則為純粹的古文家,因之為文也更重實用。

4、蘇洵

蘇洵,字明允,四川眉山人。曾多年閉門讀書學文,嘉祐年間,攜其子軾、轍游京師,以文獻歐陽修受到贊許,遂有文名。任過校書郎一類小官,著有《嘉祐集》。

蘇洵之文,得力於《國策》、《史記》、《莊子》、《韓非》。雖為歐公所識拔,但體制殊異,其筆力則較二子為堅勁,故謝枋得說他「有法度、有氣力、有精神、有光焰,嚴謹而華湯者也。」

5、蘇試

蘇試,字子瞻,號東坡。他主要活動在仁宗、神宗、哲宗三個時期,他可謂才氣縱橫,行文飄逸清新,揮灑自如,傳世的詩有四千多首,辭賦三百多闋,散文三百餘篇。

⑧ 諸子散文與歷史散文的區別是什麼

前者指的是戰國時期各個學派的著作,反映著不同學派的思想傾向、政治主張和哲學觀點。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競作,九流並起。」各種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紛紛著書立說,宣傳自己的社會政治主張。諸子的文章,各具風采。在這一時期比較重要的有儒、法、道、墨四家。

歷史散文的概念是對諸子百家的哲理散文而言的。哲理散文以析理論辯為主,不專記人記事;歷史散文則以記述歷史事件的演化過程為主,最早的歷史散文是《尚書》。歷史散文有三體,分為「國別」、「編年」和「紀傳」。

⑨ 關於歷史的散文

1.陳所巨《煙雨桃花潭》
[選段:他是那樣的認真,那樣地感恩,那樣地腳踏實地地感受著真實的人間煙火。所以他才真實地體味了桃花潭和汪倫對於他的比桃花潭水更深的真情。我總以為,青年李白與老年李白是迥然有異的兩個人,就像迥然有異的石頭和水。歲月太能改變一個人,而且是從外到里深刻的改變。有誰能風流倜儻一輩子?]

2.高鵬 《與歷史親近的時刻 》
[選段:我知道,我正在親近天安門,正在親近一部浩浩渺渺的中國歷史。刮過幾個世紀的朔風,羌鼓依然隱隱可聞:幡旗獵獵,狼煙四起,馬蹄沓沓,滾過了秦關漢堞,馱來了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彎弓射鵰,射向大漠渺渺,雕落之處,便隆起了一座巍峨大都,便騰飛了大漠龍蛇。又過了幾世紀,鳳陽布衣,揭竿再起,披甲穿鎧,轟隆隆嘩啦啦燒坍了百里流金的故都,鳳凰火中涅盤再生,重又壘造了個威凜凜加四海、剽悍悍震天下的北平之都。歷史真是太沉甸,行雲流水只瞬間,青史蝸喘卻千年。 ]

3.周國平《孔子的灑脫》
[選段:孔子是一個讀書人。一般讀書人寒窗苦讀,心中都懸著一個目標,就是有朝一日成器,即成 為某方面的專門家,好在社會上混一個穩定的職業。說一個人不成器,就等於說他沒出息, 這是很忌諱的。孔子卻坦然說,一個真正的人本來就是不成器的。也確實有人譏他博學而無 所專長,他聽了自嘲說,那麼我就以趕馬車為專長罷。]

4.黃安詳《生命中的土地》
[選段:又一個「不知東方之既白」的夜晚,我們與東坡相會於書卷中,傾情地閱讀著這塊永遠讀不完、讀不透的土地。東坡之於蘇軾,就如南陽之於孔明、成都之於杜甫、嶽麓之於朱熹、桐城之於姚鼐……在一次又一次反復的吟誦中,我們對世界、對生命、對完美、對缺憾的體察一天一天地深化,直到有一天,我們發現,東坡與蘇軾一起最終成為了我們精神的源泉與歸宿。 ]

5.林語堂《東坡居士》
[選段: 蘇東坡自己成立了一個救兒會,請心腸慈悲為人正直的鄰居讀書人古某擔任會長。救兒會向富人捐錢,請每年捐助十緡,多捐隨意,用此錢買米,買布,買棉被。古某掌管此錢,安國寺一個和尚當會計,主管賬目。這些人到各鄉村調查貧苦的孕婦,她們若應允養育嬰兒,則贈予金錢、食物、衣裳。蘇東坡說,如果一年能救一百個嬰兒,該是心頭一大喜事。他自行每年捐出十緡錢。他行的才是最上乘的佛教教義。 ]

6.黃秋耘《行吟閣遐想》
[選段: 且說我那天來到了行吟閣畔,東湖兩岸,積雪茫茫,素裹紅裝,江山如畫,四顧無人,萬籟俱寂,連幾里外水鳥振翅的聲音都聽得到。我參觀過屈原紀念館之後,又在矗立湖濱的屈原像前憑吊一番。我彷彿看到這位項上掛著花環、腰間佩著長劍、足下穿著芒鞋的古代詩人,披發佇立,蹙額低吟:「瞻前而顧後兮,相觀民之計極。夫孰非義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我又彷彿看到穿著破舊的長袍、飄拂著長髯、背著雙手的聞一多先生,昂首仰天,血脈僨張,作獅子吼:「有一句話說出就是禍,有一句話能點著火,別看五千年沒有說破,你猜想透火山的緘默?說不定是突然著了魔,突然青天里一個霹靂,爆一聲:『咱們的中國!』」後來這兩個形象就合而為一,何者是屈原,何者為聞先生,我都分不清楚了。]

7.朱增泉《文赤壁》

[選段: 蘇東坡獲罪入獄,旋被朝廷發配來黃州,反而為他營造出了創作「三赤」名篇的主觀情緒和客觀環境。正是黃州落難這幾年,蘇東坡寫下了不朽名篇〈赤壁懷古〉、〈前赤壁賦〉、〈後赤壁賦〉。後來朝廷發來誥命,任命他為「汝州團練副使」。其實那隻是一個虛職,掛職領一份錢糧而已。一個失意文人,被安排去當一名「武官」,真是陰差陽錯。 〕

8.沈紅《濕濕的想念》
[選段:七十年前,爺爺沿著一條玩水,走出大山,走進那所無法畢業的人生學校,讀那本未必都能看懂的大書.後來,因為肚子的困窘和頭腦的困惑,他也寫了許多本小書和大書,裡面有許多很美的文字和用文字作的很美的畫卷,這些文字與畫托舉的永遠是一個沃,水邊形成的理想。〕

9.胡弦《順著石板街走到從前》
[選段: 少數的石頭這見證過更久遠的歷史。這里是古代名將韓信、梁紅玉的出生地。韓世忠、梁紅玉曾駐兵於此與金兵對峙。金戈鐵馬的雜沓之聲,給這座古鎮平添了許多鐵血內涵和堅硬的元素。
征鐸、霜跡、黃河淮河運河的濤聲、深巷賣花聲、酒旗招展聲、吆喝聲、吳楚燕晉各地的方言……在巷子的隨便哪個地方靜靜站一站,都會有亦真亦幻之感,過去的時光和現在的時光交融在一起,歷史深遠的回聲悠悠傳來。無數風景在回聲中浮現,無數人間煙火、歌舞昇平和繁華豪奢依稀可見。〕

10.祝勇《泰州·桃花扇》
[選段: 泰州在宋明兩季,迎來它的全盛期。 徐一清先生在《泰州賦》中描述泰州:「泰州江北水鄉地,有異江南。其間大河開闊,風帆遠近;港汊曲折,蘆盪幽深。城皆環河,村必抱水。……萬篙齊舉,千舟競發……麥風秧雨,此唱彼和……」在滄海、河流、風帆、蘆葦之間,穿插著城垣、橋涵、街衢、老屋、鵝鴨、藕菱、清風、明月、玉簫、優伶……最常見的當然是貧家的女子,像秋冬兩季的薄雪,清新徹骨中,透著一種無法描述的溫存,保佑自己的家園。這是典型的中國式夢境,充滿水、植物與詩歌的芳香,以及人間煙火的迷人氣息。

然而,這兩個繁花似錦的朝代,不約而同地在血腥鏖戰中告終。來自北方的兩股勢力先後席捲了南方的江山,輕靈秀逸的南方,無法與金戈鐵馬的北方對峙和抗衡,在這樣的較量中,南方宛如所有的藝術品一樣變成易碎品,被突如其來的馬蹄毫不遲疑地踏碎,變成血泊里的粉末與殘片。在「快樂」一詞中,「樂」表明感受,而「快」,則是一種時間上的限定,它註明了歡樂的時間段落——對於它所有的時間承諾都是謊言。上帝通過嚴格的限制,實現對歡樂的定量分配。南方這種周期性的劫難,不知是否使人們意識到,在享樂與苦難之間,始終存在著一條隱約的線索?難道毀滅的咒語永遠尾隨在快樂之後,而極樂世界的盡頭,必然是死亡的深谷?〕

熱點內容
師德師風知識競賽 發布:2025-05-24 06:49:19 瀏覽:759
生物實驗高中 發布:2025-05-24 03:14:39 瀏覽:908
一年級上冊數學算式題 發布:2025-05-24 02:46:10 瀏覽:378
歐美教師誘惑 發布:2025-05-24 01:59:43 瀏覽:581
化學畫圖 發布:2025-05-24 01:46:17 瀏覽:338
徵文我心目中的好老師 發布:2025-05-24 01:36:07 瀏覽:783
精雕軟體教學 發布:2025-05-24 01:04:43 瀏覽:707
兒童劈叉教學 發布:2025-05-24 00:25:52 瀏覽:316
什麼什麼什麼明 發布:2025-05-24 00:10:49 瀏覽:793
什麼洗發水能生發 發布:2025-05-24 00:02:39 瀏覽: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