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亞歷史
① 歷史古西亞文明
西亞的古代文明主要包括古代兩河流域文明(巴比倫文明/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地中海沿岸地區(包括現代以色列、巴勒斯坦和敘利亞)的古代文明、現代伊朗西南部地區的古代文明(埃蘭、米底、古波斯)以及小亞細亞地區的古代文明(赫梯文明)。這些地區的古代文明,尤其是兩河流域文明,在人類文明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對許多後來的文明產生過深遠影響。
文明和地理密切相關,西亞文明可以分成不同的6塊,美索不達米亞,伊朗高原,阿拉伯半島,地中海東岸,高加索山區和小亞細亞。
② 西亞北非歷史
歷史概述
早在猶太始祖亞伯拉罕時代就有猶太人離開故土去北非的埃及定居。公元前13世紀摩西率猶太人返回巴勒斯坦。摩西的後人在此建立了猶太王國,但因巴勒斯坦地處古代西亞北非交通要沖,這里不斷更換主人的地區霸主經常沖擊巴勒斯坦,猶太王國的猶太人迫於戰亂紛紛外遷。公元前6世紀巴勒斯坦猶太王國第一聖殿被毀,數萬名猶太人被囚往兩河流域的巴比倫,由此衍生出西亞北非猶太歷史上影響至為重要的一支:巴比倫猶太人。此時西亞北非的猶太中心有巴勒斯坦、巴格達和埃及。公元1世紀羅馬人在巴勒斯坦建立統治,猶太民族主體被趕出巴勒斯坦,巴勒斯坦直到近代猶太復國主義運動興起,喪失了其猶太中心地位。廣袤而缺乏集中統治的西亞北非地區以及西南歐的西班牙、葡萄牙成為猶太民族漫長流散史上的第一站。公元1世紀後,西亞北非除兩河流域和埃及外,敘利亞、黎巴嫩、阿拉伯半島以及馬格裡布地區都出現了規模各異的猶太社區。在以後漫長的1500年中,猶太民族的主體被吸引到歐洲,留居在西亞北非的猶太人只是猶太民族的一小部。然而,在西班牙、葡萄牙慘絕人寰的驅猶運動之後,公元15—16世紀西亞北非再次接納了幾十萬在西方無家可歸的猶太人,「在奧斯曼帝國統治下,猶太人開始了幸福生活」 。20世紀中葉納粹主義在歐洲興起,西亞北非第三次接納了大規模的猶太移民。在長達1800多年的歷史過程中,西亞北非地區的猶太人在宗教、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面有與他處不同的特殊經歷,其概況如下。
一、新月地區
地中海東岸的小亞細亞在公元1世紀有猶太人100。 拜占庭帝國倔起後,信仰基督教的拜占庭人殘酷迫害猶太人。小亞細亞的猶太人一部分開始向中亞移民,另一部分進入俄國。加之常年戰爭,小亞細亞猶太人口急劇下降。公元1453年奧斯曼蘇丹佔領君士坦丁堡,這個在10個世紀前迫害猶太人的城市如今成為西方猶太人的聖地,約10萬西、葡猶太人定居土耳其。16世紀,猶太人成為土耳其經濟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幾乎控制了東地中海地區的對外貿易。君土坦丁堡和薩洛尼卡出現了土耳其影響最大的猶太社團。君土坦丁堡的猶太人自由從事各類職業,從蘇丹的御醫到普通金匠、石匠、理發師、淘金工,等等。葡萄牙猶太移民約瑟夫•納西一度成為高貴者蘇賴曼的顧問。塞里姆一世甚至將巴勒斯坦的太巴列城及其四郊贈與約瑟夫。對境內少數民族實行寬容(包括宗教信仰、經濟生活等)的米勒特製是奧斯曼帝國的官方政策,猶太人在此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以色列建國前,土耳其有猶太人8萬。
古敘利亞在《聖經》中被稱作亞蘭。早在第二聖殿時期(公元前586年一公元70年)就有大量猶太人在此居住。公元1世紀時僅大馬土革就有猶太人1萬名。 阿班•埃班認為公元1世紀整個敘利亞有猶太人100萬。 羅馬帝國時代敘利亞猶太人因羅馬人的壓迫而四處流散,猶太人口急劇下降。伊斯蘭時代降臨後,基督教徒隨拜占庭帝國的潰敗而紛紛外遷,敘利亞的猶太社團開始復興。猶太人成群地湧向特里波利、推羅和阿勒頗。大馬士革成為猶太宗教、學術和文化的新中心。15世紀大批西班牙猶太人來到敘利亞,他們逐漸成為敘利亞猶太社區的主要力量。這里的猶太人同樣享受著奧斯曼帝國對少數民族與異教徒的寬容。他們經商、放高利貸、壟斷金銀器製作、紡織、印染、細木工等行業,大部分人講阿拉伯語。1840年大馬士革發生了指控猶太人殺死一名法國天主教修道士及其僕人,用他們的血來舉行宗教儀式的事件。雖經多次調查,證明此事純屬冤枉,但敘利亞猶太社區受到強烈的沖擊而開始衰落。一次大戰後,敘利亞成為法國殖民地,猶太人在法國統治下獲得不少好處,但大部分人仍積極參加了反對法國的民族主義運動。對近代猶太復國主義運動,許多敘利亞猶太人一開始持冷漠態度,直到阿、以戰爭爆發,阿、猶民族關系緊張,敘利亞猶太人才被迫外遷。在1943年人口普查中,敘利亞有猶太人2.977萬人。
早在《聖經》時代,黎巴嫩便有猶太人定居。西班牙屠猶之後,黎巴嫩山區成為西班牙猶太人的樂土。他們與這里原有的猶太人、基督教馬龍派、德魯茲人和睦相處。19世紀中期《東方猶太人》一書的作者畢頓發現這里的土居猶太人及許多西、葡猶太後裔,除信仰猶太教外,幾乎與他們的鄰居德魯茲人、馬龍派教徒、馬拉維教徒已毫無差別。 19世紀以來,也許是對商業活動的偏好,驅使這些猶太人告別了他們的鄰居而陸續移入希頓和貝魯特。法國統治者接管黎巴嫩後,沿襲於奧斯曼帝國的社區自治制度依然實行。一部分上層猶太人,即富商與大學教授等,深受法國文化的影響,大部分中下層猶太人仍紮根於阿拉伯本土文化之中。然而,無論是上層還是下層,他們繼續竭力維護著自己的猶太本性。1944年人口普查中,黎巴嫩有猶太人6261人。
伊拉克猶太人是西亞北非猶太世界久負盛名的一支。它源於公元前6世紀的巴比倫囚虜。波斯帝國倔起後,居魯士大』帝允許猶太人回國重建聖殿。然而回去的只是其中一部分——那些具有強烈復國思想與故土觀念的猶太先知和猶太平民。巴比倫的猶太社區繼續繁榮,猶太人過著遠比巴勒斯坦更為富裕的生活。然而巴比倫猶太人繼續交納聖殿稅、前往耶路撒冷朝聖、把自己的孩子送往巴勒斯坦學校讀書、接受巴勒斯坦猶太世界的領導。第二聖殿被毀之後,「巴勒斯坦的猶太流亡者主要是向東進入巴比倫」 。巴比倫猶太社區逐漸取代巴勒斯坦成為西亞北非世界的新權威。一方面他們管理自己的內務(包括宗教事務),有自己的領袖,「他們從巴勒斯坦引進油樹」 ,在兩河流域的沃土上從事農業,為繁榮巴比倫的經濟作出了重大貢獻;另一方面,在流放領袖的帶領下;巴比倫建立了著名的蘇拉與蓬貝迪塔兩所神學院。為弘揚猶太教義,並在故土已失的情況下盡力保持猶太民族性,神學院拉比們引進巴勒斯坦習俗,並編輯成250萬字的《巴比倫塔木德》。在前人的基礎上,對猶太教義、猶太法律、猶太歷史作了詳細的考訂與論述。正如阿班•埃班所說,這些「在塔木德文獻中的、約束生活的准則可以幫助他們發揚猶太人的特性,維護猶太人的獨立」 。伊斯蘭時代開始不久,兩河流域的巴格達便成為新帝國的首都。巴比倫猶太人的地位再次受到尊重,猶太人參與了阿拉伯—伊斯蘭文化的建設,並卓有建樹。巴格達的猶太社區盛況空前,且繼續以精神權威的身份領導著西亞北非的猶太世界。他們被公認為解釋猶太教義的權威,負責這一區域有關猶太教與猶太歷史問題的答疑解惑,並不定期組織對耶路撒冷猶太社區的捐助等。到12世紀,猶太人因戰爭和飢謹已顯著減少,並進一步貧困化,而著名的猶太旅行家本亞明在巴格達仍發現有4萬猶太人、20個猶太會堂和lo所神學院。 在奧斯曼帝國與英國委任統治下,猶太人在伊拉克經濟生活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他們是地中海—印度洋貿易的中堅,他們投資金融、放債、開辦大銀行。在二次大戰前,他們控制了伊拉克進口的95%,承包合同的90%和10%的出口事務。直到二次大戰中他們仍控制著80%的進口,10%的承包合同,5%的出口事務。 1947年伊拉克有猶太人約11.8萬。
二、阿拉伯半島
阿拉伯半島本是猶太民族的發源地。和阿拉伯人同屬閃族的猶太先民先從半島陸續移居兩河流域,再從兩河流域移人巴勒斯坦。古老的半島雖然有浩瀚的沙漠,但半島西部希賈茲地區則是紅海一葉門經半島至巴勒斯坦一地中海傳統商道的中樞,因而有經商傳統的猶太人很早便在半島活動。雖然猶太人;最早定居於半島的年代已難於稽考,但至少在馬加比家族統治猶太王國時,半島已有猶太人定居。公元135年,巴爾•科赫巴起義失敗後,半島的猶太人激增。在穆罕默德倔起前,半島西北部已有一個人口眾多的強大的猶太社團,他們占據著許多綠州和城市。猶太人的習俗在這里廣泛流傳。阿班•埃班認為:「直到公元525年麥地那的王侯們仍信仰猶太教。」 猶太人把椰棗引進半島,並經營棗子生意。半島上的猶太人在社會經濟地位與文化水平上遠遠高於他們的阿拉伯鄰居們。伊斯蘭時代開始後,由於半島猶太人反對這一新教而被穆斯林驅逐,不少人來到半島南部的葉門。
葉門猶太人歷史淵源深遠而神秘。據說他們是巴勒斯坦之外猶太入最古老的一支。現在人們能夠考證的是至少在公元3世紀已有猶太人在葉門定居。葉門猶太人是半島上影響最大、人數最多的一支。7世紀初,麥地那約有人口2萬—2.5萬,而這一「面積不大的麥地那據說是葉門的猶太人建立起來的」 。他們使半島南部許多游牧部落吸依了猶太教。在伊斯蘭時代,這里強大的猶太社團並沒有受到多大沖擊。不像這里古老的基督教社團,他們或改信伊斯蘭教,或遷往衣索比亞。不僅如此,從這一時期以後葉門猶太社團更加壯大,首先是希賈茲的猶太人大量湧入;其次是西、葡猶太商人前往印度時在此停留;再次便是隨埃及馬木魯克大軍蜂擁而至的埃及猶太人。
葉門猶太人具有不同於這一地區其他猶太入的特點。由於歷史上半島南部許多猶太人部落的皈依,加之長年雜居、通婚,葉門猶太人在許多方面已經與葉門本地人毫無差異:黑頭發、黑皮膚、早婚、一夫多妻、很高的生育率和死亡率。除了猶太人特有的鼻子和猶太婦女不帶面紗外,在葉門的村莊里幾乎難於辨認猶太人與本地人。在葉門經濟中,葉門猶太人一直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他們控制著葉門的進出口貿易,是葉門手工業的主要大軍,幾乎壟斷了葉門的金銀器製作、陶器業、紡織及織品刺綉、制衣、制鎖、裝飾品生產等。在政治上,他們選舉自己的代表與葉門政府溝通。關於葉門猶太人的人數說法很多,從1.2萬到10萬人不等,較為合理的估計是,1949年前有6萬—8萬之眾。葉門薩那約有8000猶太人。
葉門的重要港口、英國前殖民地亞丁也居住著大量猶太人。特別是西、葡屠猶後,一部分西、葡猶太人來到亞丁。亞丁猶太人占據了亞丁的6個街區。他們說著用希伯來字母拼寫的阿拉伯語。葉門猶太人是在猶太復國主義運動鼓動下最早移居巴勒斯坦的西亞北非猶太人。1908年雅法的定居點出現了葉門猶太人,他們是猶太復國主義者用猶太人取代當地阿拉伯人勞力的第一次嘗試。1917—1948年約1.536萬人(占葉門猶太人的3.8%)移居巴勒斯坦。1949—1950年,以色列實施了所謂的「魔毯行動」(CperationMagjc Carpet),用430駕次飛機,將4.714萬名葉門猶太人運往以色列。
三、北非地區
埃及猶太人歷史淵源久遠。埃及自古就是猶太人生息繁衍的重要地區。猶太教中的許多古老傳說、教義也都與埃及有關。從亞伯拉罕到摩西時期是埃及猶太人的古典時期。他們在尼羅河三角洲的歌珊地區,一度「發展成為一個擁有12個大部落的氏族」 。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將統治中心移至尼羅河三角洲後,埃及猶太人失去了自由人的地位,被貶為奴。埃及的專制制度與一神教在古猶太人心中打下了深刻烙印。在埃及生活了400多年後,公元前13世紀摩西率眾返回巴勒斯坦,途徑西奈半島時,摩西確立了猶太教的重要教規「摩西十戒」,從而奠定了猶太教的重要基石。
從公元前6世紀到18世紀末,受巴勒斯坦及埃及動盪政局的影響,埃及猶太人的數量、社會地位、生活條件起伏不定。巴比倫囚虜時,下層平民許多人分批逃入埃及,形成遷居埃及的新高潮。公元1世紀,埃及亞歷山大城約有居民50萬,其中2/5是猶太人。公元70年埃及猶太人總數達到100萬。 由於在公元前1世紀埃及也為羅馬帝國所控制,因而公元1—2世紀巴勒斯坦猶太人反羅馬起義的失敗也波及埃及猶太人。因羅馬統治者的鎮壓,埃及猶太人大量西遷進入馬格裡布地區。在羅馬及後來的拜占庭統治下,埃及猶太人社會地位與生活狀況惡化。
埃及伊斯蘭化後,特別是法蒂瑪王朝統治埃及時期,埃及猶太社團出現了興盛局面。開羅、亞歷山大成為猶太人的主要聚居區,猶太教同其他宗教團體處於平等地位,享有完全獨立。猶太社區擁有自己的領袖,猶太人積極參與埃及經濟與文化建設,個別猶太人還成為哈里發的大臣或行省的官員。從1250年馬木魯克掌握埃及領導權到1517年奧斯曼帝國統治埃及,埃及猶太人的地位再次下降。馬木魯克頒布了反非穆斯林法令,許多猶太人攜資外逃。到15世紀末,埃及猶太人不足6000人。奧斯曼帝國統治時期,由於西、葡猶太人的大量湧入以及帝國的民族寬容政策,埃及猶太人再次迎來了其興盛期。到17世紀,整個開羅有31個猶太會堂,18世紀增加到36個。土居的猶太人除依然信仰猶太教外,在語言、外貌等許多方面與埃及當地人幾乎沒有差別。
18世紀末拿破崙遠征埃及後,埃及猶太人勢力更加興盛。拿破崙遠征雖然失敗,但它喚醒了在封建愚昧中昏睡的埃及。埃及的民族英雄穆罕默德•阿里實行了一系列近代化改革。大批才華出眾的猶太人受到重用。此時,近代猶太教育也迅猛發展,猶太人口急劇增加,1879年埃及猶太人口達2.5萬,1917年增至6方。 英國殖民統治時期,不少猶太人獲得歐籍僑民身份並享有特權,有的猶太人甚至擔任了埃及議員和部長職位。
在經濟領域,埃及猶太人一直發揮著重要作用。中世紀亞歷山大的猶太人是地中海中轉貿易的領導者。阿里的近代化改革後,埃及猶太人中出現了不少富翁。至現代,猶太人中許多人成為商行董事、棉花經紀人、銀行家和各類高級專業人員。埃及1947年人口普查顯示,當時6.5萬名埃及猶太人中有59.1%的人從商 ,從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埃及經濟。中東戰爭爆發後,埃及猶太人紛紛外遷,到80年代,6萬多名埃及猶太人剩下不到400名。
北非的馬格裡布地區是古代猶太人的又一重要遷徒地,那裡的土居排尼基人和猶太人同屬閃族後裔,而且自古地中海交通便利,因此從公元前3世紀直至羅馬帝國時期,巴勒斯坦的猶太人便沿海路陸續抵達馬格裡布(主要居住在突尼西亞)。馬格裡布接納的第二批猶太移民來自阿拉伯半島。半島上的猶太人和阿拉伯部落一起在穆斯林遠征軍之後來到此地,他們大都定居在馬格裡布的沿海城鎮。西班牙的穆斯林王朝覆滅後,馬格裡布再次迎來了大規模的猶太移民,約15萬西班牙猶太人在公元14—15世紀到達馬格裡布。埃及猶太人受國內政局的影響,在歷史上不斷有猶太移民移入馬格裡布。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由於納粹勢力在歐洲的猖撅,馬格裡布又一次成為歐洲猶太人的避難所。1900年馬格裡布4國約有猶太人23萬,1948年4國猶太人劇增至50多萬。
由於馬格裡布在西亞北非地區經濟開發相對滯後,殖民統治前各個歷史時期統治者對其統治也較疏鬆,這里的猶太人和土居居民一直和平共處,他們除宗教信仰外。幾乎沒有差別。猶太人中的上層或經商致富,或出任高級官員,在當地經濟政治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15世紀,大量西、葡猶太人湧入,他們中有不少商人和知識分子,奧斯曼帝國在經濟上依靠他們,在政治上寬容他們,猶太人逐漸成為馬格裡布地區一個擁有特權的階層。法國殖民統治時期,猶太人支持殖民統治,法國統治者也竭力保護猶太人的利益,猶太人中許多人獲得法國國籍並享有特權。這種與殖民當局的合作,加上猶太人自身的經濟地位,馬格裡布地區的猶太人無論在政治生活,還是在經濟生活上遠遠高於他們的阿拉伯鄰居,從而激化了二者的矛盾。由於中東戰爭及法國殖民統治在北非的崩潰,馬格裡布猶太人絕大部分外遷,或往以色列、或去了歐洲。80年代馬格裡布猶太人不足3萬。但我們應該承認,幾十萬猶太人曾對馬格裡布的經濟開發與商業繁榮作出了積極貢獻。
民族同化問題
1948年後,約有70萬猶太人離開了阿拉伯世界,其中50萬到達以色列。這些主要來自西亞北非的猶太人構成了以色列東方猶太人的主體。在猶太民族上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人們一再強調,猶太民族主體之所以沒有被同化是因為歐洲傳統的缺乏寬容的排猶運動。而東方猶太人的一支在中國開封被同化,究其原因也是中國統治者的寬容。然而如上文所述,西亞北非的猶太人基本上比較安寧地生活在這一地區,而且這一地區兩個重要的統治帝國阿拉伯帝國與奧斯曼帝國對猶太人都採取了比較寬容的政策,因而這里許多古老的猶太社區依然保持下來。拋開.20世紀初的移民不算,15—16世紀的西、葡猶太移民在這里生活也近400—500年,令人困惑的是,這些猶太人為何沒有被主體民族(阿拉伯民族)所同化。
首先,從歷史背景來看。阿拉伯民族雖然是西亞北非的主體民族,但在歷史上除阿拉伯帝國時期外,它並非統治民族。而西亞北非歷史上外族人統治時間長,而且數易其主,因此,作為少數民族的猶太人和作為多數民族的阿拉伯人同樣長期處於被統治地位,猶太居民和阿拉伯人同樣受到外來文化的帶有強制性的影響。而阿拉伯民族的正式形成、阿拉伯文化的復興等與阿拉伯民族主義運動的崛起幾乎是同步的,而後者的倔起已在近代晚期。因此,雖然西亞北非阿拉伯人人數眾多,但猶太人的阿拉伯化喪失了其外在壓力與文化氛圍。
其次,從族源及社會地位來看。西亞北非的猶太居民主要有3類:土居猶太人、西、葡猶太人和19世紀末期以來從歐洲移入的阿什肯納茲人。阿什肯納茲人來到西亞北非時間不長,而且正值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的高潮,其阿拉伯化的外部條件不成熟。而葉門、巴格達、埃及、敘利亞、馬格裡布等地的土居猶太人與阿拉伯鄰居近兩千年繁衍棲息於一處,在某種程度上,他們的猶太特性主要在於其猶太教信仰。土居猶太人大都是在西亞北非伊斯蘭化之前或從巴勒斯坦移民而來,或者是這一地區與阿拉伯人同種同源的部落直接皈依了猶太教,而成為猶太人的。如葉門的黑頭發、黑皮膚的猶太人,在敘利亞—黎巴嫩山區與德魯茲人、在馬格裡布與當地人幾無差異的猶太人,等等。由於古巴勒斯坦的猶太人本來與西亞北非的土居人同屬閃族後裔,在種族、習俗、文化等許多方面相近,而且那些皈依猶太教的土居人本來就和後來形成的阿拉伯民族同種同源,因此,土居猶太人生活在阿拉伯鄰居中間並無多少「異族」之感,土居的阿拉伯人也不大將其視作異族排擠之。相反,在長達兩千年的生活歷程中他們和平共處。另外,由於土居猶太人生活地區一般較為偏遠,或在農村,或居山區,消息閉塞。西亞北非地區在歷史上也從未有過強有力的中央集權統治,統治階級在某一階段、某一區域對猶太人的歧視較少波及偏遠而閉塞的山區和農村。而猶太教早於伊斯蘭教,早在阿拉伯人接受伊斯蘭教之前,阿拉伯鄰居們已熟知猶太教義,並習慣於與猶太人相處。伊斯蘭時代開始後,兩種宗教不免有些沖突,但從整體來看,伊斯蘭教對猶太教持寬容的態度。伊斯蘭教在教義、教規上既承認猶太教先知的合法性,又在許多教規上學習猶太教(如食物禁忌、定向朝拜等)。猶太人只要交納特別稅便不必皈依伊斯蘭教,而繼續獲得生存權。這個制度一直沿襲下來。因此猶太教信仰並不妨礙土居猶太人與阿拉伯鄰居和平共處。只是到了近代,當阿拉伯民族主義勢力覺醒並壯大後,阿、猶沖突激烈,土居猶太人與阿拉伯鄰居延續了漫長歲月的和平被打破,猶太人才不得已離開其世代居住的地方前往以色歹U。
而西、葡猶太人到達西亞北非時,正值奧斯曼土耳其統治時期,他們受土耳其文化的影響遠勝於阿拉伯文化。西、葡猶太人大都居於城市。由於這些人中不少人經商,且文化素質偏高,奧斯曼帝國在經濟上依賴他們,在管理和專業領域需要他們,猶太人的地位普遍高於阿拉伯人。奧斯曼帝國對少數民族與宗教團體的保護政策,使得猶太人既能保住自己的宗教信仰,又能在經濟文化等領域得到發展。從這一時期起,西亞北非許多國家的猶太人在當地經濟中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另外,西、葡猶太人的到來促使西亞北非許多大城市中已經衰落的猶太社區再度繁榮。不斷有猶太移民移人也是西亞北非猶太人最終未被同化的又一重要因素。當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衰落、歐洲殖民者踏上西亞北非大陸時,一方面殖民者出於對阿拉伯人統治的需要,著意扶植猶太人,猶太人被獲准擁有歐洲國籍,成為一個享有特權的階層。另一方面,猶太人(主要為城市猶太人)更願意受到歐洲文化的影響,因而喪失了與阿拉伯主體民族融合的動力。
最後,從宗教信仰與宗教自治來看。由於離故土巴勒斯坦地區相對較近,加上宗教人土的不斷努力,西亞北非猶太人對於故土的情感維系和對猶太教的恪守遠勝於其他地區。這里不論是巴勒斯坦的毗鄰地區,還是遠至馬格裡布西部,猶太人在不同時期或親自去故土憑吊,或自願贊助耶路撒冷的猶太社區。從巴比倫時期的猶太拉比編撰《塔木德》,到西、葡猶太人的宗教人士對猶太教的宣講,猶太人始終堅守教義教規。與歐洲猶太人在一定時期對猶太教實行某些改革完全不同,西亞北非猶太人很少有對教義教規的改革。他們全盤引進巴勒斯坦的習俗,如這里許多猶太社區流傳著這樣一個傳統,即每年按巴勒斯坦的季節去求雨。他們完全遵循並執著於猶太教的古典教義。因此,西亞北非伊斯蘭化後,這里眾多的基督教徒、摩尼教徒、及至數百萬波斯襖教徒都改宗了新教,惟獨猶太人拒絕改宗,他們捍衛自己的宗教如同過去捍衛自己的國家。因而由他們構成的東方猶太人成為目前以色列最保守的政治與宗教團體。
從巴比倫時代起,西亞北非猶太人就形成了聚族而居和宗教自治的生活模式,這一習慣沿襲到阿拉伯帝國和奧斯曼帝國時期。雖然西亞北非猶太人基本上處於一種安寧的環境,但在不同時期,猶太人依然或重或輕地受到統治者的歧視,如羅馬、拜占庭帝國時期、埃及馬木魯克統治時期,等等,從而從外部阻斷了猶太人與阿拉伯人的融合。從猶太人一方來看,被統治者賦予一定權力的猶太領袖在猶太社區也頒布法律,自行隔斷與阿拉伯民族的聯系,如禁止與非猶太人通婚,禁止將社區內的房子租給猶太人居住,等等。這樣,』猶太社區成為一個封閉的猶太王國。猶太習俗、猶太教義在這個相對封閉的范圍內世代相傳。而且,西亞北非的猶太人大多經營並壟斷了所在國家的某些特殊手工業,如金銀器製作;印染、紡織、細木工等。倘若某個猶太人要皈依伊斯蘭教,他不僅要被趕出猶太社區,而且將會被同行所排斥,既流離失所;又將會失去生計。中世紀西亞北非猶太社區對一個猶太人的處罰莫過於將其驅逐。而這一地區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極為緩慢,封建的手工業經濟延續了千餘年,猶太人這種對社區的依附牢固地流傳下來。因此,西亞北非地區這種建立在阿、猶兩個民族宗教對立基礎上的社區自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進一步促進了猶太民族的民族性,而不利於民族融合和民族同化。
進人近代以後,越來越多的猶太人離開猶太社區自謀生路,猶太社區在經濟與宗教方面的凝聚力日益減弱。而此時歐洲殖民勢力捲入,一方面君士坦丁堡、開羅、巴格達及馬格裡布大城市中的猶太社區制度繼續得到殖民統治者的承認,猶太教信仰不受歧視,另一方面那些離開猶太社區的上層猶太人大多都獲得歐籍僑民身份,享受包括宗教信仰在內的許多特權。農村猶太人雖然依然故我,但大多數城市猶太人與阿拉伯鄰居的差距則越來越大。此後,猶太復國主義運動又波及西亞北非,盡管一開始西亞北非猶太人對此反應冷淡,但中東局勢急劇變化,西亞北非所有猶太人的命運在很大程度上己不由自己決定。同化的道路被徹底切斷。
③ 西亞歷史是怎樣的
西亞的古代文明主要包括古代兩河流域文明(巴比倫文明/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地中海沿岸地區(包括現代以色列、巴勒斯坦和敘利亞)的古代文明、現代伊朗西南部地區的古代文明(埃蘭、米底、古波斯)以及小亞細亞地區的古代文明(赫梯文明)。這些地區的古代文明,尤其是兩河流域文明,在人類文明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對許多後來的文明產生過深遠影響。
法國和英國自19世紀中葉起就開始來到西亞地區進行大規模考古發掘,稍後,德國和美國也加入到西亞考古行列。在那裡,他們發現大批古代遺址和大量古代文化遺存。他們對西亞地區的考古發掘和對這一地區古代文明的研究,投入了很大人力物力,進行了長期不懈的努力,取得了豐碩成果。至19世紀末,許多歐美的主要大學都建立了以西亞—北非的古代文明為研究對象的亞述學和埃及學。迄今,亞述學和埃及學在歐美的許多國家都有100多年的歷史,而且年老而不衰,仍有極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後來,隨著考古材料的不斷豐富和考古學自身的成熟,又從亞述學中分離出赫梯學和近東考古學。日本從上世紀20年代起就引進了這些新興學科,從上世紀50年代起又參與西亞—北非地區的考古發掘,極大地促進了這些學科在日本的發展。
上世紀80年代,在著名歷史學家林志純、周谷城、吳於廑的倡導下,國家教委對西亞—北非以及西方的古代文明研究開始重視。1986年國家教委批准東北師范大學成立「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建立了我國第一個世界古代文明(上古)研究基地。10餘年來,它通過送出去(留學)和請進來(外教)的方式,培養了一批專於亞述學、赫梯學、埃及學和西方古典學的人才。目前,這些年輕學者正在我國的世界上古史研究和教學領域發揮重要作用,有的已在國外有一定知名度。
西亞的早期人類文化遺存主要集中在伊拉克、敘利亞、土耳其和伊朗。這些文化遺存是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與現在居住在這個地區的各大民族在語言、文字和宗教方面沒有直接的繼承關系(古波斯時期的文化遺存例外)。由於歷史原因,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對這些人類文化遺產的「開發」被歐美強國所壟斷。二戰後,西亞獨立自主的阿拉伯國家和伊朗,奉行允許外國考古隊到本國進行考古發掘的政策,使過去曾在這些地區進行考古發掘的國家得以繼續在那裡進行考古發掘,同時使新參與該地區考古發掘的國家也就越來越多。雖然一些西方國家已經斷斷續續在西亞—北非地區發掘了100多年,但是,這片土地下埋藏的豐富的古代遺存還遠遠沒有被全部挖掘出來,這里的發掘前景還十分廣闊。
中國是文明古國,有悠久的文明歷史,也有悠久的歷史學傳統,但許多問題還有待深入研究。借鑒和參照亞述學和埃及學等學科的研究成果,將有助於解決中國古代文明史研究中的一些疑難問題。況且,「和中國古代文明研究相比,我們對世界其他古代文明的研究還十分薄弱,而兩者之間的比較研究更是亟待加強。如何增進對世界上其他古代文明的了解,通過全面深入的比較研究,概括出中國古代文明區別於其他古代文明的本質特徵,從而闡明中國古代文明獨特的形成道路和發展模式,這是我們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李伯謙/徐天進《關於中國古代文明研究的幾點設想》。)我們應當採取有力措施,加強對古代文明的文獻論證和實地考察,從而使我國古代文明的研究早日跨入世界一流行列。
④ 上古西亞出現過那些文明古國請列舉它們的文明成就
古代西亞最早的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在這廣大的地區,先後出現過許多大大小小的國家。古代兩河流域南部,是西亞最早進入奴隸制社會的地區。公元前3000年前後,在這里相繼出現十幾個城市國家(城邦)。
大約於公元前2340年建立的阿卡德王國是兩河流域歷史上出現的第一個統一的集權制國家。
經烏爾第三王朝(約公元前2011~前2003年),到古巴比倫王國漢謨拉比時代(約公元前1792~前1750年),中央集權的專制制度已趨於完備,奴隸制社會進入鼎盛時期。
古巴比倫王國衰落後,小亞的赫梯、地中海東岸的腓尼基各商業城邦以及巴勒斯坦的以色列和猶太王國,相繼進入自己的繁榮昌盛時期,在歷史上產生過相當的影響。
公元前八世紀,亞述帝國第一次將西亞的大部分置於自己的版圖之內。
繼起的新巴比倫王國統治時期(即迦勒底王朝,公元前626~前538年),兩河流域的奴隸制經濟達到了較高的水平。
後來,波斯帝國(公元前538~前330年)興起,征服了整個西亞、埃及以及其他地區,建立了橫跨亞、非、歐的大帝國。這些國家都在這片土地上興起、繁盛、交流和滅亡。
(4)西亞歷史擴展閱讀:
帕提亞,古代西亞強國,因其王族出自阿薩西斯家族,故古代中國史籍譯稱安息。約公元前 3世紀早期,游牧民族達赫人的一支——帕爾尼部落從今錫爾河流域遷徙到塞琉古帝國的帕提亞行省。
公元前247年,該部落首領阿薩西斯一世乘當地總督自立之機建國,以尼薩(今土庫曼阿什哈巴德)為都城,建立帕提亞王國的阿薩西斯王朝。
阿薩西斯王朝立國後的近一個世紀里,帕提亞人偏居於帕提亞行省一隅之地。但此後,帕提亞人隨著塞琉古帝國的衰弱而借機四處擴張。到公元前 90年時,帕提亞王國西以幼發拉底河為界,與塞琉古/羅馬對峙;東北與康居和大月氏相接;
東南佔有坎大哈,遠抵印度邊境,成為西亞首屈一指的大國。由於帕提亞王國是橫貫亞洲大陸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經濟上因過境貿易而得到好處。為此,帕提亞王國與古代中國一直保持友好關系。
公元前115年,漢朝遣使至帕提亞王國東境,途中遇上該國國王米特拉達梯二世率東征塞人得勝歸來的2萬大軍,漢使遂誤以為是其國王親自前來迎接。但在西方,帕提亞王國則需先後應付塞琉古和不斷東擴的羅馬帝國。
由於帕提亞王國是游牧民族建立的國家,其行政制度和軍事組織帶有濃厚的游牧色彩。帕提亞國內組織鬆散,按羅馬地理學家老普林尼和伊西多爾的記載,帕提亞整個國家由18個附屬國及19個行省組成;
其中較大的附屬國有奧斯洛尼、阿狄亞貝尼、阿特洛帕特尼、米底、哈特里尼、查拉塞尼、埃勒邁斯、波西斯、卡爾馬尼亞、赫卡尼亞、馬爾吉亞納、阿里亞和印度-帕提亞。在阿薩西斯王朝直接控制的地域內,由於貴族和地方勢力的影響,國王並不能獨斷專行。
由於祖先出身落後的游牧民族,帕提亞人多接近希臘文化,其統治階層一度使用希臘文,欣賞希臘戲劇,崇尚希臘風俗。該國最終於公元 224年被波斯人的薩珊王朝攻滅。
⑤ 古代西亞的歷史背景是什麼
古代西亞是指亞洲西南部各地區而言,包括伊朗高原、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兩河流域、小亞細亞、敘利亞、巴勒斯坦和阿拉伯半島。西亞文明的中心是兩河流域,北部稱「亞述」,南部稱「巴比倫尼亞」。
⑥ 古代西亞歷史時期如何分布
從公元前抄3500年最早定居於此的襲蘇美爾人建立奴隸制城邦國家開始,到公元前538年波斯帝國統一整個西亞地區為止,眾多民族曾先後在此建立國家、獨步一時。根據這種政權形式與民族結構的變動情況,一般可將整個西亞的歷史分為5個階段:蘇美爾-阿卡德時期(公元前3500~前2000年)、巴比倫時期(前1900~前1600年)、亞述時期(前1000~前612年)、新巴比倫時期(前612~前538年)以及波斯時期(前538~公元651年)。
⑦ 古代西亞的發展歷程是什麼
約公元前4300年後,南部農業迅速發展,終於在約公元前26世紀時(距今4500年)出現了兩河流域最早的文明——蘇美爾文明。大約在公元前1894年,古巴比倫王國建立。其第六代王漢莫拉比統治時期使之成為古代世界的大國。漢莫拉比給後世留下了一部完整的法典——《漢莫拉比法典》。漢莫拉比死後,巴比倫開始衰落,繼之而起的是出色的武士民族的亞述人窮兵黷武的亞述時期,後亞述於公元前746年進入帝國時代(至公元前609年)。公元前626年因迦勒度人建立新巴比倫王國,滅亞述,征服巴勒斯坦,再滅猶太國,進攻腓尼基城,又於公元前567年遠征埃及。公元前538年,居魯士率軍兵臨巴比倫城,新巴比倫不戰而降,其子岡比西斯又於525年征服了埃及,遂形成一個橫跨西亞和北非的波斯大帝國,將兩大文明地區通過制度和政策維系在一起,長達200年之久,既為西亞北非的文明做了總結,又為後來的希臘羅馬文明提供了借鑒,起了承前啟後的作用。
⑧ 古代西亞在歷史上的地位如何
所謂西亞,指的是中國西部邊境以西,直到地中海東部沿岸的一大片土地:西北包括小亞細亞半島,西南包括阿拉伯半島。東北有靠近中國的阿姆河流域的很多地方,車南有靠近印度河流域以西的很多地方。北邊靠近裏海,南邊即是印度洋。這一大片土地,在歷史上是世界有名的「絲綢之路」經過之地,現在是我們的友好鄰邦所在之地。它在歷史上的國際地位,是很重要的:它是東方與西方貿易往來或交流之地;它也是東方與西方文化發展、接觸或交流之地。它是東方與西方之間的橋梁。東方如中國與印度等貿易、文化向西方發展,如要達到西方,必須經過西亞二西方如希臘與羅馬等貿易、文化向東發展,如要達到東方,也必須經過西亞。西亞在歷史上,尤其在公元前六世紀中葉到公元七世紀中葉,確實發揮了這樣的橋梁作用。
⑨ 怎樣梳理古代西亞地區的歷史
1)自然環境
陰影區域為什麼會被稱為「新月沃地」,分析當地的自然環境特點
2)文明歷程
年代尺的標注
3)文明成就
漢謨拉比生平:
漢謨拉比是古代西亞地區非常著名的國王,歷史功績.
法典條文:
古巴比倫的社會階級狀況嗎,這些規定與現代法律精神有何不同;
楔形文字和腓尼基字母:
這兩種西亞文字,有些什麼特點.
⑩ 列舉古代西亞大事件
古代西亞最早的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在這廣大的地區,先後出現過許多大大小小的國家。古代兩河流域南部,是西亞最早進入奴隸制社會的地區。公元前3000年前後,在這里相繼出現十幾個城市國家(城邦)。大約於公元前2340年建立的阿卡德王國是兩河流域歷史上出現的第一個統一的集權制國家。經烏爾第三王朝(約公元前2011~前2003年),到古巴比倫王國漢謨拉比時代(約公元前1792~前1750年),中央集權的專制制度已趨於完備,奴隸制社會進入鼎盛時期。古巴比倫王國衰落後,小亞的赫梯、地中海東岸的腓尼基各商業城邦以及巴勒斯坦的以色列和猶太王國,相繼進入自己的繁榮昌盛時期,在歷史上產生過相當的影響。公元前八世紀,亞述帝國第一次將西亞的大部分置於自己的版圖之內。繼起的新巴比倫王國統治時期(即迦勒底王朝,公元前626~前538年),兩河流域的奴隸制經濟達到了較高的水平。後來,波斯帝國(公元前538~前330年)興起,征服了整個西亞、埃及以及其他地區,建立了橫跨亞、非、歐的大帝國。這些國家都在這片土地上興起、繁盛、交流和滅亡。
古代西亞地區,包括兩河流域、伊朗高原、小亞細亞、敘利亞、巴勒斯坦和阿拉伯半島。它被裡海、黑海、地中海和波斯灣所包圍,這些海灣也就構成了它的天然界限。西方人習慣上把這一地區稱為古代東方,或古代近東。廣義的古代近東也包括古代埃及。
古巴比倫王國(約公元前3500年左右-公元前729年)位於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大致在當今的伊拉克共和國版圖內。距今約5000年左右,這里的人們建立了國家,到公元前18世紀,這里出現了
地形圖
古巴比倫王國。「美索不達米亞」——《聖經》稱為「伊甸園」,是古希臘語,意為「兩條河中間的地方」,故又稱為兩河流域。「兩河」指的是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在這平原上發展了當時世界上少有的幾個城市,[1] 流傳最早的史詩、神話、葯典、農人歷書等,是西方文明的搖籃之一。有空中花園,但都成廢墟。 [2]
古巴比倫王國是「四大文明古國」(「四大文明古國」分別是中國、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四大古國文明的意義並不在於時間的先後,而在於它們是現代文明的起源地。古巴比倫文明是兩河流域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兩河流域文明還包括蘇美爾文明、阿卡德文明、亞述等重要組成部分。
它的首都位於今伊拉克境內巴格達以南幼發拉底河畔。東經44°25',北緯32°33'。巴比倫王國有世界八大奇跡之一的「巴比倫空中花園」。
漢謨拉比與古巴比倫國王(公
元前1792—1750年在位)
公元前18世紀初,古巴比倫王國崛起。在漢謨拉比領導下,一躍成為囊括整個兩河流域的帝國。
為了強化統治,漢謨拉比制訂了世界上古代的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漢謨拉比法典>。他還利用宗教來鞏固自己的政治,稱自己是神寵愛的人。
漢謨拉比是巴比侖城邦的第六任國王。巴比侖城邦位於幼發拉底河中游,曾一度向北方的亞述稱臣,後利用其地理條件的優勢,逐漸發展壯大,但直到漢謨拉比繼位之後,巴比侖才成為一個強國。漢謨拉比十分勤政,他興修水利,獎勵商業,並建立了一支常備軍。他制訂了雄心勃勃的征服計劃,並以百分之百的信心和決心使藍圖變成現實。從公元前1787年起,開始了統一兩河流域之路,採取靈活務實外交,一個時期集中力量攻滅一國,先後滅了伊新、拉爾薩、馬里等城邦。征服活動大約進行了35年,耗盡了漢謨拉比的生命,除了北方強悍尚武的亞述和它庇護下埃什嫩之外,兩河流域已基本統一在漢謨拉比的鐵腕下。後來,巴比侖被等同於兩河流域南部,其文明也稱為「古巴比侖文明」。
相傳,那時古巴比倫的國王娶了一個妻子,那個妻子生活的地方很美,她十分想念的故鄉,但是不能經常出去。國王十分疼愛那個妻子,便命人在王宮建造一個空中花園。但是,不知道為什麼就不見了,所以,至今沒人看到過那個「空中花園」,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所以只能用「相傳」兩個字。
古巴比倫王國(約公元前1894~前1595)位於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的兩河流域,大致在當今的伊拉克共和國版圖內,在距今約5000前左右,這里的人們建立了國家,在公元前18世紀,這里出現了古巴比倫王國。古巴比倫王國同時建立了一座宏偉的古城,頒布了第一部法典《漢謨拉比法典》,流傳最早的文化是史詩、神話、葯典、農人歷書等。
其中由列利開創的時期,最具代表性的事件是《漢謨拉比法典》頒布,
想像中的空中花園
雖然它的根本是維護奴隸主的利益,但是依然推動了社會的發展。《漢莫拉比法典》建立在兩個最著名的原則基礎上,此即「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和「讓買方小心提防」。
除此之外,鑄造技術和冶金技術也同時高度發達,並擁有了自己的學院,巴比倫在這個時期進入了鐵器時代,鐵犁、貨車及戰車被先後發明,這一時期是巴比倫文明的鼎盛時期。古巴比倫經歷了相對平淡的由亞述人創建的第三階段後,在公元前6世紀,巴比倫文明再次進入了鼎盛時期。這一時期是由迦勒底人開創的,代表是「空中花園」,由巴比倫國王為王後所建。花園由當時全國各地的能工巧匠共同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