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拼搭教案
Ⅰ 幼兒園大班數學《連一連》教案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藉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幼兒園大班數學《連一連》教案(精選7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幼兒園大班數學《連一連》教案 篇1
活動內容:
連一連
活動目標:
1、鞏固對5以內數的認識,理解5以內各數的實際意義,掌握1—5的數量和數序。
2、練習按物計數,按範例畫圓,按數畫物。
活動准備:
數字卡片、小棒。
活動過程:
開始部分:
一、彈靜息曲,讓幼兒安靜入座。
二、檢查幼兒書本擺放情況,作好上課的准備。
基本部分:
一、復習。
復習從1數到5,從5倒數到1。同時教師出示數字卡片。
1、幼兒一起數。
2、請個別幼兒數。
二、觀察桃子圖(教師出示教具)
1、教師提問:「盤子里裝著什麼?數一數有幾盤?每盤有幾個?(要求幼兒自己獨立數)。
2、讓幼兒讀一讀果盤下面這一排數字:
每個數字各表示哪盤桃子的數量,找出來給他們畫上連接線。
3、抽幼兒上前重新排列盤子的位置,和下面一排數字相對應。
⑴、幼兒討論:這5盤桃是按什麼順序排列的?
⑵、齊度:1個、2個、3個、4個、5個;1、2、3、4、5。
三、數一數:畫上與圖中數目同樣多的圓。
1、教師示範一圖:出示2個文具盒(讓幼兒准確的說出數量詞),同時貼上兩個圓片。
2、讓幼兒依次說出剩下各圖的數量:
4個卷筆機,5隻鉛筆,3把剪刀。
3、讓幼兒獨立為物體畫上相應的圓圈。
結束部分:
一、教師小結。
二、教師檢查幼兒作業。
板書設計:
數一數,連一連。
教學後記:本課幼兒能很好的連線、添畫、畫圈。教學效果良好。在教學中老師隨時提醒幼兒要保持書面的整潔。
幼兒園大班數學《連一連》教案 篇2
活動設計背景
小班年齡段幼兒具有活潑好奇、模範能力強、邏輯思維能力弱。為了培養的邏輯思維能力,特設計本節課。讓幼兒自己動手,邊玩邊學,掌握「配對」的游戲。
活動目標
1、初步掌握整體與部分的關系。
2、通過自己動手,了解日常生活中的整體與部分的關系。
3、培養幼兒比較和判斷的能力。
4、發展幼兒邏輯思維能力。
5、引導幼兒積極與材料互動,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教學重點、難點
初步掌握了解整體與部分的關系。
活動准備
簡易拼圖、活動卡片、廢舊筆(拆分開的)
活動過程
一、對話導入:
請小朋友來拼一拼
二、感知部分與整體:
1、引導幼兒完成自己的拼圖。
2、讓小朋友交換一下,在拼一拼。
3、完成活動卡片。
三、鞏固延伸:
1、請小朋友玩配對的游戲。
2、說一說生活中的整體與部分的例子。
幼兒園大班數學《連一連》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了解各種食物的來源。
2.認識各種穀物。
活動准備
1.米飯、面條、窩頭、豆腐、玉米棒子、谷穗、穀子、黃豆、麥穗、麥子的圖片。
2.豆漿機、前一天泡好的黃豆。
3.幼兒用書。
活動過程
1.認識食物和穀物。
教師:小朋友誰能說說這些都是什麼東西?
出示米飯、面條、窩頭、豆腐、玉米棒子、谷穗、穀子、黃豆、麥穗、麥子的圖片。
幼兒回答,教師給予正確答案。
教師將黃豆和適量的水放入豆漿機,為幼兒演示制豆漿的過程,等豆漿不燙請幼兒品嘗。
2.食物的來源。
教師:誰知道米飯、面條、窩頭、豆腐這些食物都是從哪裡來的呢?
請幼兒通過生活經驗想一想,說一說。
教師:這些食物是由玉米、穀子、黃豆、麥子變成的`。你們猜一猜哪種食物是從哪種穀物變來的?
引導幼兒打開幼兒用書連一連。
教師給予指導、糾正、講解:米飯--穀子,面條--麥子,窩頭--玉米,豆腐--黃豆。
教師:小朋友們再想想你們平時還吃過什麼食物?它們是從哪裡來的呢?
請幼兒回家收集資料,帶回來與同伴分享。
幼兒園大班數學《連一連》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通過操作了解物體與物體之間的各種連接方法,萌發探索興趣。
2.發揮想像力、創造力,並能完整地表達。
活動准備:
1.回形針、牙簽、繩子、珠子、夾子、紐扣、訂書機、紙張、固體膠、插塑玩具、水果(金橘)、蔬菜(西紅柿)等。
2.表示各種連接方法的字卡。
活動過程:
1.游戲:找朋友
①師:我們來做個「找朋友」的游戲。聽到音樂響時,馬上找到你的朋友,並用各種方法連接起來,表示你們是好朋友。
②幼兒聽音樂進行游戲,當音樂停止時,幼兒的動作也馬上停止。
③引導幼兒說說好朋友是怎樣連接的。(手拉手、背靠背、頭碰頭、屁股對屁股,等等。)
2.嘗試連接
①師:我帶來了很多朋友,它們都是生活中經常要用到的東西,你們認識它們嗎?它們都叫什麼名字?
②師:它們也想找好朋友,你們能幫它連一連嗎?
③幼兒嘗試用多種方法連接所給材料,教師巡迴觀察指導。
3.交流分享
①師:你是選用哪兩樣東西的?用什麼方法把它們連接起來的?(如,我用牙簽把一個個金橘串起來;我用訂書機把這些紙訂起來,像一本書。)
②出示表示各種連接方法的字卡,如「釘……『串」等,鼓勵幼兒想出更多的連接方法。
4.發揮創造
①請幼兒再次探索,充分發揮想像力和創造力,使連接物成為一件有用的東西。
②教師觀察指導,並給予幼兒一些提示和幫助。
5.表達表現鼓勵幼兒展示作品,分享成功的快樂。如,「我把繩子和雪花片連接成一串項鏈…『我把牙簽和西紅柿串成一串冰糖葫蘆」「我把夾子夾在一起變成了東方明珠塔」,等等。
活動結束
鼓勵幼兒繼續探索生活中的連接現象。
幼兒園大班數學《連一連》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通過操作,理解物體經過連接可以改變其特徵、用途。
2.大膽探索,發現生活中更多「連接」的現象,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悅。
3.交流探索結果,萌發幼兒熱愛科學的情感。
活動准備:繩子、夾子、回形針、紙條、雙面膠、膠水、PV管、3通、玩具、電珠發光實驗彩鏈、ppt
活動過程:
一、談話引出課題
師:「開火車」的游戲中,火車是怎樣變得很長很長?(許多幼兒連起來)
小結:一個一個小朋友連接起來就成了一列很長很長的火車了。
二、操作探索
(一)探索不用輔助物的連接
1.出示繩子、夾子、回形針,請小朋友把它們也連一連。
2.你是怎樣把它們連接起來的?
(二)探索使用輔助物的連接
1.咦,電燈是怎麼會亮的呢?這些是什麼?老師示範電珠發亮的實驗
2.小結:電線把電珠和電池連接起來後,電珠就亮了。原來電池和電珠請電線幫忙連接起來後,電珠就亮了。
3.幼兒操作探索
4.請幼兒說說探索的結果。
5.尋找生活中物體間的連接
(三)探索物體間無形的連接
1.了解無形的連接
提問:我的手機怎麼接到朋友打來的電話的呢?
2.擴展經驗
三、結束活動
生活中有許多東西可以通過看得見或看不見的連接,產生不同的作用,所以從小好好學習,長大後可以發明更多的東西。
幼兒園大班數學《連一連》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了解物體與物體之間的各種相連方法,萌發探索興趣。
2.能用較完整的語言大膽表述自己發現的相連現象。
活動准備:
回形針、夾子、小西紅柿、竹簽、白紙、繩子、雙面膠、積木。
活動過程:
1.游戲:找朋友
(1)聽到音樂響時,去找朋友。當音樂停下時,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和朋友連起來。
(2)引導幼兒說說你和好朋友是怎樣連在一起的?
(3)教師小結。
2.兩兩連一連
(1)教師出示操作材料,幼兒說出名稱
(2)找兩件相同的東西,用你喜歡的方法把它們連在一起。幼兒嘗試操作。
(3)分享交流:你是選用哪兩件東西的?用什麼方法把它們連在一起的?
(4)教師小結。
3.藉助他物連一連
(1)有些東西兩兩連在一起很牢固,有些東西兩兩連在一起一碰就散了。能否讓連在一起一碰就散的東西也連得更牢固些。
(2)幼兒嘗試操作,教師巡迴指導並給予一定的幫助。
(3)分享交流:你是選用哪兩樣東西的?用什麼方法使它們牢固地連在一起的?
(4)教師小結。
4.生活中的連一連
(1)請幼兒說一說平時還見過哪些東西是連在一起的?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哪些好處或方便?
(2)延伸。除了我們剛剛發現的這些現象外,生活中這樣相連的現象還很多,我們回家再找找,把你的發現記下來告訴大家。
幼兒園大班數學《連一連》教案 篇7
活動設計背景
小班年齡段幼兒具有活潑好奇、模範能力強、邏輯思維能力弱。為了培養的邏輯思維能力,特設計本節課。讓幼兒自己動手,邊玩邊學,掌握「配對」的游戲。
活動目標
1、初步掌握整體與部分的關系。
2、初步了解物體之間一一對應的關系。
3、在操作及游戲活動中,感受對應的關系。
4、樂於參與集體游戲活動。
5、通過自己動手,了解日常生活中的整體與部分的關系。
教學重點:
初步掌握了解整體與部分的關系。
教學難點:
通過自己動手,了解日常生活中的整體與部分的關系。
活動准備
1、教具准備:「小熊一家」「大象運木頭」「方方的搭」。
2、學具准備:「大象運木頭」;「方方的塔」。
3、《操作冊》第1冊第10頁。
活動過程
1、出示「小熊一家」導入。
今天小熊一家人又要來我們小二班了,我們來看一看。(熊爸爸、熊媽媽、熊哥哥、熊姐姐、熊寶寶)
2、集體活動。
(1)演示教具「大象運木頭」
今天小熊家要造房子,可是蓋新房子要用很多的木頭,(在黑板上出示木頭隨意排列),他們請來了力氣最大的大象一家人來幫忙了。(出示大象並按大到小排列)
教師扮演最大的象爸爸:這么多的木頭,我應該運哪一捆呢?
幼兒:象爸爸應該運最大的木頭。教師將最大的木頭放在象爸爸下面。
教師:象寶寶應該運哪一捆木頭呢?
幼兒:象寶寶應該運最小的木頭。教師將最小的木頭放在象寶寶下面。教師分別找到給其它象找到對應的木頭,再將木頭一一對應擺放在大象的下方。
(2)利用學具「方方的塔」進行大象與塔的一一對應。小熊的房子蓋好了,小熊一家要住到新房子里去啦!(教師出示方方的塔),這些房子一樣大嗎?請你們幫他們找到適合他們的房子,好嗎?熊爸爸應該住哪個房子呢?(最大的)
依次給小熊一家找到對應的房子。教師小結:大小不同的小熊分別住在合適的房子里。
3、幼兒操作。
大象一家給他們蓋好了新房子,小熊他們真高興呀,他們決定回去也要蓋一座新房子讓自己住。請你們幫忙和大象一起蓋一座漂亮的房子,好嗎?
4、交流小結,收拾學具。
教師引導幼兒在活動中感受物體對應的關系,並將學具收拾好。我們幫大象蓋好了新房子,大象真高興呀,說要謝謝我們小朋友。
5、活動延伸。
有幾個小動物找不到它們的新家了,請你們來找一找他們的家在哪裡?用筆將小動物和他們的家連起來。
教學反思
在本次活動中:
優點:幼兒已經初步掌握了解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幼兒在游戲之中不知不覺就掌握了本節課的內容。
缺點:配對游戲沒有很好的展開,在教學時間的分配上還欠缺。在下一節課的鞏固練習中,讓幼兒多玩一會游戲,多說一些有關生活中的整體與部分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