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化學
Ⅰ 海洋化學的簡介
海洋化學的研究,30年代青島觀象台有膠州灣進行鹽度、pH、硅酸鹽等測定,40年代,朱樹屏結合海區生物生產力研究,在海洋化學方面作了許多研究工作。建國後,海洋化學研究工作受到重視。50年代,開始了海洋化學的全面調查工作。1958~1960年,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等單位在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進行了海水氯度、鹽度、溶解氧、pH、硅酸鹽、磷酸鹽等要素的含量和分布變化的普查工作,並對中國近海的水化學特徵進行了比較系統的分析研究。80年代,青島海洋化學研究,已經從描述性工作進入到元素形態、遷移機制、界面通量和物質平衡的研究,從定性研究發展到定量研究。海洋水文化學研究海洋水文化學,是隨著海洋調查的開展而逐步發展起來的。
50年代初,結合局部海區的漁場調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和黃海水產研究所等單位進行了海水營養鹽分析。50年代末,利用全國海洋普查化學資料,國家科委海洋組辦公室組織力量全面開展了近海水域中各種化學要素(氯度、鹽度、溶解氧、pH、磷酸鹽、硅酸鹽、硝酸鹽等)的含量、分布、變化以及其與海洋生物、水文、地質環境的關系,總結了各海區的水化學特點。重點研究了長江口、黃河口、珠江口、膠州灣、渤海灣等重要河口和海灣的水文化學特徵;研究了河口海水的化學組成、分布的數學模式;對基本化學要素的分布、變化機製作了較深入的分析研究。研究工作取得了不少成果,為物理海洋學研究和海洋資源開發提供了必要的資料。
海洋資源化學研究60年代,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國家海洋局一所、山東海洋學院,主要研究從海水或海水制鹽苦鹵分離、提取化學資源的技術及其有關理論問題。海水制鹽苦鹵資源綜合利用方面,已經研究了30多種化學產品的提取技術和方法。其中,可工業化生產的有氯化鉀、溴素、硼酸、氯化鎂、硫酸鎂等10幾種。海水提鈾的研究60年代中期開始研究,70年代以後進展較快。
山東海洋學院、中國科學院海洋所等單位對100多種無機和有機吸附劑進行了篩選,選用了水合氧化鈦、鹼式碳化鋅、硫化鋁、氫氧化鋁、硫酸鈦等無機吸附劑和一些離子交換樹脂等有機吸附劑進行提鈾試驗。此外,還開展了吸附法海水提碘、空氣吹溴和吸附提溴的研究。
海洋地球化學與物理化學研究60年代中期,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等單位開展了河口硅酸鹽物理化學過程的研究。重點研究河口硅酸鹽含量變化及其在水合氧化物的有為附過程、海水基本物質物理化學性質,用數學模式分析硅酸鹽在河口的分布、轉移規律的數學模式等。70年代以來,開展了海洋地球化學過程的平衡與動力學問題,不同海域沉積物中重金屬污染情況和沉積物中地球化學要素分布、變化規律的研究以及部分海底沉積物中地球化學要素分布特徵的研究。還進行了長江口水質和底質中營養鹽、重金屬和有機氯的分布特徵等研究。
海洋環境化學研究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等單位較早開始對中國海洋放射性元素分布變化規律的研究。80年代,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和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等單位深入開展了放射性核素在海洋中的存在形式和遷移變化規律、放射性同位素稀釋因子、海水自凈能力以及放射性微量元素測定分析方法等研究。還評價了渤海區放射性污染源和污染狀況。
隨著海洋污染調查研究的進展,海洋環境化學的研究逐步深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及有關單位研究了中國近海各種污染的含量、分布和遷移規律;通過實驗室模擬,研究各種海洋污染物以不同形式從大氣、陸地進入海水,埋入海底沉積層,進入海洋生物體再返回大氣、陸地的過程和運動規律;污染物質隨陸地徑流入海後的港灣、河口發生的物理化學作用等。
Ⅱ 海洋化學到底學什麼
海洋化學是研究海洋各部分的化學組成、物質分布、化學性質和化學過程,以及海洋化學資源在開發利用中的化學問題的科學。海洋化學是海洋科學的一個分支,和海洋生物學、海洋地質學、海洋物理學等有密切的關系。
海洋化學的研究,30年代青島觀象台有膠州灣進行鹽度、pH、硅酸鹽等測定,40年代,朱樹屏結合海區生物生產力研究,在海洋化學方面作了許多研究工作。
建國後,海洋化學研究工作受到重視。50年代,開始了海洋化學的全面調查工作。1958~1960年,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等單位在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進行了海水氯度、鹽度、溶解氧、pH、硅酸鹽、磷酸鹽等要素的含量和分布變化的普查工作,並對中國近海的水化學特徵進行了比較系統的分析研究。80年代,青島海洋化學研究,已經從描述性工作進入到元素形態、遷移機制、界面通量和物質平衡的研究,從定性研究發展到定量研究。
海洋水文化學研究海洋水文化學,是隨著海洋調查的開展而逐步發展起來的。
50年代初,結合局部海區的漁場調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和黃海水產研究所等單位進行了海水營養鹽分析。50年代末,利用全國海洋普查化學資料,國家科委海洋組辦公室組織力量全面開展了近海水域中各種化學要素(氯度、鹽海洋化學
度、溶解氧、pH、磷酸鹽、硅酸鹽、硝酸鹽等)的含量、分布、變化以及其與海洋生物、水文、地質環境的關系,總結了各海區的水化學特點。重點研究了長江口、黃河口、珠江口、膠州灣、渤海灣等重要河口和海灣的水文化學特徵;研究了河口海水的化學組成、分布的數學模式;對基本化學要素的分布、變化機製作了較深入的分析研究。研究工作取得了不少成果,為物理海洋學研究和海洋資源開發提供了必要的資料。
海洋資源化學研究60年代,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國家海洋局一所、山東海洋學院,主要研究從海水或海水制鹽苦鹵分離、提取化學資源的技術及其有關理論問題。海水制鹽苦鹵資源綜合利用方面,已經研究了30多種化學產品的提取技術和方法。其中,可工業化生產的有氯化鉀、溴素、硼酸、氯化鎂、硫酸鎂等10幾種。
海水提鈾的研究60年代中期開始研究,70年代以後進展較快。
山東海洋學院、中國科學院海洋所等單位對100多種無機和有機吸附劑進行了篩選,選用了水合氧化鈦、鹼式碳化鋅、硫化鋁、氫氧化鋁、硫酸鈦等無機吸附劑和一些離子交換樹脂等有機吸附劑進行提鈾試驗。此外,還開展了吸附法海水提碘、空氣吹溴和吸附提溴的研究。
海洋地球化學與物理化學研究60年代中期,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等單位開展了河口硅酸鹽物理化學過程的研究。重點研究河口硅酸鹽含量變化及其在水合氧化物的有為附過程、海水基本物質物理化學性質,用數學模式分析硅酸鹽在河口的分布、轉移規律的數學模式等。70年代以來,開展了海洋地球化學過程的平衡與動力學問題,不同海域沉積物中重金屬污染情況和沉積物中地球化學要素分布、變化規律的研究以及部分海底沉積物中地球化學要素分布特徵的研究。還進行了長江口水質和底質中營養鹽、重金屬和有機氯的分布特徵等研究。
海洋環境化學研究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等單位較早開始對中國海洋放射性元素分布變化規律的研究。80年代,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和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等單位深入開展了放射性核素在海洋中的存在形式和遷移變化規律、放射性同位素稀釋因子、海水自凈能力以及放射性微量元素測定分析方法等研究。還評價了渤海區放射性污染源和污染狀況。
隨著海洋污染調查研究的進展,海洋環境化學的研究逐步深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及有關單位研究了中國近海各種污染的含量、分布和遷移規律;通過實驗室模擬,研究各種海洋污染物以不同形式從大氣、陸地進入海水,埋入海底沉積層,進入海洋生物體再返回大氣、陸地的過程和運動規律;污染物質隨陸地徑流入海後的港灣、河口發生的物理化學作用等。
資源概況編輯本段
海洋化學也稱化學海洋學,它是海洋科學的四大基礎學科之一。海洋化學研究海洋環境中化學物質的分布、轉移、循環的規律及其在開發利用中的化學問題。海水的成分非常復雜,全球海洋的含鹽量就達5億億噸,還含有大量非常稀有的元素,是地球上最大的礦產資源庫。海洋資源的持續利用是人類生存發展的重要前提,目前,全世界每年從海洋中提取淡水20多億噸、食鹽5000萬噸、鎂及氧化鎂260多萬噸、溴20萬噸,總產值達6億多美元。水是生命之源,世界上缺水的地區越來越多,海水淡化已成為獲得淡水資源重要的途徑,所有這些都是海洋化學要研究的,海洋化學的研究和海洋開發正方興未艾,必將越來越多的造福人類。
海洋化學
水荒目前已成為世界性的問題,是制約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瓶頸。據統計,全球用水總量每15年就翻一番,到2030年地球上將有1/3的人口面臨淡水資源危機。地球的表面雖然有71%被水覆蓋,但其中96.5%是海水,還有15%是鹹水,在餘下的2.5%的淡水中,又有69%是人類難以利用的兩極冰蓋。人類可利用的淡水只佔全球水總量的0.77%。有人比喻在地球這個大水缸里可用的淡水只有一湯匙。合理節約用水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課題,然而,節水並不能增加淡水的總量。大量地利用海水自然而然地就成為21世紀解決淡水缺乏的主要途徑。 海水利用包括海水直接利用、海水淡化和海水綜合利用,以及海水農業等。
海洋化學
海水直接利用是用海水代替淡水作為工業用水和生活用水。到21世紀上半葉,隨著海洋生物污損防治技術的提高和耐腐蝕材料的進一步發展,沿海城市的絕大部分工業冷卻水都將採用海水。海水沖廁會得到大面積推廣。 海水淡化是海水利用的重點,到了21世紀中葉,也許我們會看到這樣一個景象,每個島嶼或缺水的沿海城市都建有海水淡化工廠。這些工廠里大多採用蒸餾法和反滲透技術來製取淡水。到時候全世界使用的水資源中有1/5以上來自海洋。反滲透法是利用孔徑比納米還細小的半透膜濾去鹽分來製取淡水的。另外,還有人設想由於反滲透法製取淡水是在一定的壓力下實現的,假如把海水淡化裝置放在海底,就可以利用海水自身的壓力來獲取淡水,對海上城市或石油鑽井平台非常實用。出海遠洋只要帶一台海水淡化設備就可以滿足船上的淡水供應。採用蒸餾法製取淡水,主要是利用熱能來實現的,在有核電站和熱電廠的條件下採用這種技術可以充分利用電廠余熱大大減少能耗。
Ⅲ 海洋有哪些化學資源
海洋化學資源是以各種經合物形態存在於海洋水體中的有用物質。現已發現的海水中化學物質有92種,其中氯、鈉、鎂、鉀、硫、鈣、溴、碳、鍶、硼、氟等11種元素占海水中溶解物質總量的99.8%~99.9%。其他物質含量甚微。據估計,可以從海水中提取的化學物質約60種,但提取成本很高,除食鹽外,目前達到一定商業生產規模的只有鉀、鎂、溴和碘等物質;海水提鈾,海水提重水(氫的同位素與氧的化合物)還處於試驗階段。此外,通過海水淡化,從海水中直接獲取飲用水的技術日漸成熟,海水淡化生產也達到一定規模。
Ⅳ 海洋化學相關專業有哪些
在廣泛的實踐中,化學海洋學研究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海水化學;
二是海洋沉積物化學;
三是活體海洋生物化學;
四是海洋界面物理化學及與界面物相互作用的化學。
因此,化學海洋學相對於海洋學的其他分支學科來說,所描述的內容和范圍要更多、更廣泛一些。具體來講,化學海洋學主要是研究和測定海水的同位素、元素及分子能級,或者說,它是研究海洋中有機物和無機物的組成,包括這些物質的基本特性、來源、構造模式,還有在海洋地質、生物、物理、氣象等領域中的特殊作用。
Ⅳ 「海洋化學」(海洋科學)是什麼啊
海洋科學專業
業務培養目標:
業務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備海洋科學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在海洋科學及相關領域從事科研、教學、管理及技術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業務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具有堅實的數學、物理學及海洋科學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海洋科學研究方面的基本訓練,掌握海洋科學基本調查方法和實驗技能,具有從事海洋調查和海洋科學研究的基本能力。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數學、物理、化學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
2.掌握海洋科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具有從事海洋調查研究的基本能力;
3.了解相近專業的一般原理和知識;
4.熟悉國家海洋科學技術政策、知識產權、安全條例等有關政策和法規;
5.了解海洋科學的發展動向,能跟蹤國際海洋科學研究的方向;
6.掌握資料查詢、文獻檢索及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獲取相關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實驗設計,創造實驗條件,歸納、整理、分析實驗結果,撰寫論文,參與學術交流的能力。
主幹課程:
主幹學科:海洋學、化學、生物學、地質學。
主要課程:高等數學、大學物理及實驗、大學化學及實驗、海洋科學導論、生物海洋學、海洋地質學、海洋調查與觀測技術(含出海實習)等。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根據課程要求最好從二年級便安排教學實習,也可到高年級安排,包括海洋學實習、畢業論文等,一般安排10-20周。
修業年限:四年
授予學位:理學學士
相近專業:海洋科學 海洋技術 海洋管理 軍事海
Ⅵ 海洋化學就業前景怎樣
海洋大學畢業的本科生,如果繼續從事與專業有關的職業,一般是為國家海洋局工作,從事海水檢測等類似的工作。如果不繼續相關行業的話,跟普通的化學專業的就業是類似的。海洋化學是研究海洋各部分的化學組成、物質分布、化學性質和化學過程,以及海洋化學資源在開發利用中的化學問題的科學。海洋化學是海洋科學的一個分支,和海洋生物學、海洋地質學、海洋物理學等有密切的關系。在廣泛的實踐中,化學海洋學研究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一是海水化學;二是海洋沉積物化學;三是活體海洋生物化學;四是海洋界面物理化學及與界面物相互作用的化學。
Ⅶ 海洋化學的研究內容
在廣泛的實踐中,化學海洋學研究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海水化版學;
二是海洋沉積物化學;
三是權活體海洋生物化學;
四是海洋界面物理化學及與界面物相互作用的化學。
因此,化學海洋學相對於海洋學的其他分支學科來說,所描述的內容和范圍要更多、更廣泛一些。具體來講,化學海洋學主要是研究和測定海水的同位素、元素及分子能級,或者說,它是研究海洋中有機物和無機物的組成,包括這些物質的基本特性、來源、構造模式,還有在海洋地質、生物、物理、氣象等領域中的特殊作用。
Ⅷ 海洋化學污染物有哪些
海洋化學污染源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
1.海洋自身因地質活動以及動植物和微生物生態平衡偏差導致的污染.比如,赤潮,海水富營養化
2.空氣流動和降水帶入的污染物.
3.內陸河流在匯聚過程中攜帶污染物進入海洋水體.
4.人類活動向海洋傾倒、排泄廢棄物.
5.另外人類活動還給海洋施加了水循環障礙、以及能量循環障礙.
Ⅸ 海洋含有哪些化學資源
海洋化學資源是以各種經合物形態存在於海洋水體中的有用物質。現已發現的海水中化學物質有92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