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生物發展

生物發展

發布時間: 2020-11-19 12:15:02

『壹』 生物工程的發展歷程

中國的生物工程事業始於20世紀初。1919年成立了中央防疫處,這是中國第一所生物工程研究所,規模很小,只有牛痘苗和狂犬病疫苗,幾種死菌疫苗、類毒素和血清都是粗製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在北京、上海、武漢、成都、長春和蘭州成立了生物製品研究所,建立了中央(現為中國)生物製品檢定所,它執行國家對生物製品質量控制、監督,發放菌毒種和標准品。後來,在昆明設立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生物學研究所,生產研究脊髓灰質炎疫苗。生物製品現已有龐大的生產研究隊伍,成為免疫學應用研究和計劃免疫科學技術指導中心。湯飛凡1957年證明沙眼病原體非病毒,他對中國生物製品事業有很大貢獻。
在控制和消滅傳染病方面,接種預防生物製品效果顯著,在公共衛生措施方面收益最佳,這不僅是一個國家或地區,而且是世界性的措施。世界衛生組織(WHO)1966年發表宣言,提出10年內全球消滅天花,1980年正式宣布天花在地球上被消滅。1978年 WHO又作出擴大免疫規劃(EPI),目的是對全球兒童實施免疫。EPI是用四種疫苗預防六種疾病,即卡介苗預防結核病;麻疹活疫苗預防麻疹;脊髓灰質炎疫苗預防脊髓灰質炎;百白破三聯預防百日咳、白喉和破傷風,有計劃地從兒童開始,使世界兒童都得到免疫。1981年,中國響應WHO的號召,實行計劃免疫,按要求用國產四種疫苗預防六種疾病。1988年以省為單位達到了85%的疫苗接種覆蓋率。1990年以縣為單位,兒童達到85%的接種覆蓋率。診斷制劑品種的增多和方法的改進,促進了試驗診斷水平的提高;現已應用到血清流行病學以及疾病的監測。中國生產血液制劑已有30多年的歷史,品種在逐年增加。
隨著微生物學、免疫學和分子生物及其他學科的發展,研究生物工程已改變了傳統概念。對微生物結構、生長繁殖、傳染基因等,也從分子水平去分析,現已能識別蛋白質中的抗原決定簇,並可分離提取,進而可人工合成多肽疫苗。對微生物的遺傳基因已有了進一步認識,可以用人工方法進行基因重組,將所需抗原基因重組到無害而易於培養的微生物中,改造其遺傳特徵,在培養過程中產生所需的抗原,這就是所謂基因工程,由此可研製一些新的疫苗。70年代後期,雜交瘤技術興起,用傳代的瘤細胞與可以產生抗體的脾細胞雜交,可以得到一種既可傳代又可分泌抗體的雜交瘤細胞,所產生的抗體稱為單克隆抗體,這一技術屬於細胞工程。這些單克隆抗體可廣泛應用於診斷試劑,有的也可用於治療。科學的突飛猛進,使生物製品不再單純限於預防、治療和診斷傳染病,而擴展到非傳染病領域,如心血管疾病、腫瘤等,甚至突破了免疫製品的范疇。
(bioengineering;bion)
1994年曾邦哲提出系統生物工程(中科院Zeng BJ)的概念,基於系統生物學的生物工程技術(包括合成生物學開發細胞計算機、生物反應器與生物能源技術等)成為了21世紀的前沿技術。
生物工程包括五大工程,即遺傳工程(基因工程)、細胞工程、微生物工程(發酵工程)、酶工程(生化工程)和生物反應器工程。在這五大領域中,前兩者作用是將常規菌(或動植物細胞株)作為特定遺傳物質受體,使它們獲得外來基因,成為能表達超遠緣性狀的新物種——「工程菌」或「工程細胞株」。後三者的作用則是這一有巨大潛在價值的新物種創造良好的生長與繁殖條件,進行大規模的培養,以充分發揮其內在潛力,為人們提供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生物工程的應用領域非常廣泛,包括農業、工業、醫學、葯物學、能源、環保、冶金、化工原料、動植物、凈化等。它必將對人類社會的政治、經濟、軍事和生活等方面產生巨大的影響,為世界面臨的資源、環境和人類健康等問題的解決提供美好的前景。
2012年12月28日,早老素同源蛋白PSH的晶體結構。
2015年10月3日,DNA中有最強防疫力的尿蛋白,尿蛋白+1,尿蛋白+2,尿蛋白+3,DNA methylation patterns and epigenetic memory,Precious conch 等應用案例寫入脫氧核核糖酸,衛生防疫等醫學衛生領域。

『貳』 生物學的發展歷程

1859年 Charles Darwin 出版《物種起源》:提出了「過度繁殖、生存競爭、自然選擇、適者生存」的進化論。書中的大量證據對相傳了幾個世紀的西洋文化和「科學」——宗教的看法發起了挑戰。該書首版發行的第一天就一售而空,達爾文也因此成為「英格蘭最危險的人物」。但正如達爾文的朋友兼工作夥伴T.H. Huxley所說:「不了解(書中的)這些觀點實在太愚蠢了。」
1865年基因時代的起點:Gregor Mendel 通過研究豌豆的遺傳特徵,總結出了至今仍適用於所有生物體的遺傳規律。遺憾的是,在其後的35年中孟德爾關於「遺傳因子」(基因)的發現都沒能得到其他科學家的認同。

1910年染色體學說提出:Thomas Hunt Morgan 通過著名的「果蠅實驗」證明並發展了孟德爾的遺傳學理論。他認為染色體是遺傳性狀傳遞機理的物質基礎,而基因是組成染色體的遺傳單位。基因的突變會導致生物體遺傳特性發生變化。摩爾根因此獲得了1933年諾貝爾醫學獎。

1941年「一個基因,一種酶」: George Beadle 和 Edward Tatum 發現,一個基因控制生成一種酶或蛋白質,他們因此獲得了1958年諾貝爾醫學獎。

1952年「攪拌機實驗」:Martha Chase 和 Alfred Hershey 使用普通的廚房器具將病毒的蛋白質外殼和內在DNA分離開,並證明了親代是通過DNA將遺傳特徵傳遞到子代的。Hershey 因此獲得了1969年諾貝爾獎。

1953年拆開雙螺旋:James Watson 和 Francis Crick 從理論上推論出DNA的分子結構—一種雙螺旋。他們在此之前並沒有做任何具體單一的試驗工作,而是直接向Nature雜志提交了一份報告。他們的推理得到了1962年諾貝爾獎醫學獎的肯定。

1967年破譯遺傳密碼:Har Khorana, Robert Holley 和 Marshall Nirenberg 因成功解釋DNA翻譯成蛋白質的機制而獲得了1968年諾貝爾醫學獎。

1968年: Stanley Cohen 通過研究微生物導致的疾病,認識到微生物攜帶的抗抗生素基因在質粒(一種染色體外的環狀DNA)上,並成功純化質粒,將其插入到其他的微生物細胞內,實現了抗葯性的轉導。

1970年限制性酶的發現:UCSF科學家 Herb Boyer 在研究抗生素的過程中發現,某些微生物能夠產生特異性的酶地切掉噬菌體的DNA。Herb Boyer分離出了「Big Dad」的限制性酶——EcoR1,在隨後的幾年,人們又發現了上百個限制性核酸內切酶能夠特異性地作用於DNA的特殊位點。早期的研究者 Hamilton Othanel Smith因分離出新的限制性內切酶HindII而獲得了1978年諾貝爾醫學獎。

1972年基因重組技術:Paul Berg 將SV40病毒和大腸桿菌DNA碎片的鈍性末端接合在一起,製造了重組的DNA。他與 Walter Gilbert 和 Fred Sanger 一起獲得了1980年諾貝爾醫學獎。

1972年「從腌牛肉到克隆」:Cohen 和 Boyer 一起研究一種方法將可以產生某種特異蛋白質的DNA片段插入微生物的質粒中,通過攪拌(發酵)促進微生物生長的同時生成需要的蛋白質——這就是生物技術工業化的基礎。

1974年第一個基因重組試驗:Stan Cohen, Annie Chang 和 Herb Boyer 將屬於青蛙的一段DNA成功放入大腸桿菌染色體中。從此,大腸桿菌就象生物實驗室中的實驗小鼠一樣,成為DNA重組試驗的經典素材。

1975年Asilomar會議: Paul Berg 組織發起一個國際性會議召集世界著名的100多位科學家一起交流對重組DNA技術的認識,並建立一個「指南」避免其他科學家重復無謂的研究。

1975年DNA測序的發展: 哈佛大學和劍橋大學的 Walter Gilbert 和 Allan Maxam 幾乎在同時發明兩種技術可以用來測量基因的最基本的序列。他們和 Paul Berg 一起獲得了1980 諾貝爾獎 。

1975年 Cesar Milstein,Georges Kohler 和 Niels Jerne 提出了抗體形成的「天然」選擇學說。即最初進入動物體內的抗原,有選擇性地與「天生」就存在於體內的「天然」抗體結合,然後一起進入細胞,並給細胞以一信號,是其產生更多的相同抗體。

1976年生物技術的突破:把細胞當作「廠房」來生產特定的激素和蛋白開始成為現實。29歲的矽谷冒險資本家 Robert Swanson 和 Herb Boyer 一起組建了Genentech 公司,目標是克隆人胰島素。該公司1980年10月14日上市。

1978年克隆成功人胰島素:Genentech的科學家用大腸桿菌克隆了人胰島素,並把該技術轉讓給Eli Lilly公司。1982年人胰島素成為FDA批准生產的第一種基因葯物。

1985年Genentech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擁有自己的生物產品的生物技術公司,其產品ProTropin能給缺乏生長激素兒童和青少年提供生長激素。

1986年聚合酶鏈式反應(PCR):Kary Mullis 利用一種熱穩定DNA聚合酶——Tap聚合酶,使DNA片段在幾小時內復制擴增了上百萬倍。雖然 Kary Mullis 在這項研究中所做的貢獻因為某些原因沒有得到科學界的承認,但是 Kary Mullis 終於憑著自己不懈的努力,發明人工合成DNA的「寡聚核苷酸定點誘變法」,最終獲得了1993年的諾貝爾化學獎。而發生在Hoffman-LaRoche和 Promega Biotech 兩者之間的PCR 技術和關鍵酶Taq 聚合酶的所有權之爭,直到1999年才告結束。

1989年人類基因組計劃的發起:該計劃的目的是在2005年以前完成人類100,000個基因的圖譜、序列,促進生物學研究的進步。計劃投入30億美元。

1990年首次使用基因療法:4歲的小女孩 Ashanti DiSilva 成為第一個接受基因療法的病人。William French Anderson 和NIH的同事在 Ashanti DiSilva 的T細胞中插入一個正常的 ADA 基因,將其注入她的血液系統。正常的T細胞以每月增長25%的速度生長,改善了她的免疫功能,Ashanti DiSilva 終於能象正常孩子一樣生活。

1994 年4月18日,美國FDA宣布 Calgene's FlavrSavr 公司的西紅柿——世界上第一個轉基因食物將被擺放在超市的貨架上售賣。FlavrSavr 公司整整花費了十二年時間和5.25億美元的研究投入,最終獲得了FDA的安全認證。但是,由於售價過高以及來自各方面的市場抵制,負債累累的 FlavrSavr 於1997年宣布破產。

1997年首個由成年動物細胞克隆的動物—— Dolly 誕生: 1997年2月,Ian Wilmut 及同僚宣布克隆羊Dolly誕生。Dolly是由一隻6歲大的成年綿羊的乳腺細胞在另一隻綿羊子宮內孕育而成的。

1996年基因晶元技術的產生:基因晶元無疑是基因表達和DNA測序技術的一個重大突破。一枚纖小的玻璃或硅制的微晶元,卻能包含成千上萬個獨立的、能同時進行檢測的基因。基因晶元技術從此成為製造業、探通術、成像技術和規模化分析測量的重要手段並帶動新興工業的發展。

1997年克隆鼠誕生:1997年10月3日,Dolly又增添了幾位克隆夥伴——Cumulina 及其22位同胞,其中包括通過「Honolulu「 技術進行核移植,由克隆鼠克隆而得的小鼠。它們的主人 Teruhiko Wakayama 認為,種種跡象表明,用成年哺乳動物肌肉細胞進行克隆,可以得到完整的新個體。

1997年第一個人類的人造染色體:科學家利用自然化合物合成了人造染色體——「基因盒子(Genetic cassette)」,以用於特定的基因治療。該染色體上的基因在細胞內可以持續復制和表達達6個月之久。

1998年5月與基因組計劃賽跑:J. Craig Venter 和 Perkin Elmer 合夥創建Celera 基因公司,其目的是要在比「人類基因組計劃」花費更少的經費投入和時間的前提下,提前繪制出人類的全部基因序列。該公司擁有強大的測序能力和僅次於五角大樓的計算能力。

1998年11月人類基因組計劃宣布將加快研究進度:DOE和NIH宣布新的5年目標是在2003年完成測序, 2001年實現基因草圖的繪制。

1998年11月,James Thompson 和 John Gearhart 領導的兩個研究小組分別成功地培養出了人胚胎幹細胞。科學雜志把胚胎幹細胞的研究列為1999年科技突破之一。這兩個小組的項研究都是由 Geron Corporation公司支持的。 [August 23, 2000: NIH Publishes Final Guidelines for Stem Cell Research]

1999年9月9日:Celera 宣布已完成果蠅的基因測序,並馬上開始人類基因組測序。有學者指出,Celera 將無法完成所有基因序列的檢測,而且也不會將研究成果公布於眾。但是還沒有證據可以證明這種說法。Science 雜志有全文報道。

2000年6月26日,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完成:它將給科學家免費提供90%以上的基因圖譜,雖然其中難免有遺漏和錯誤,但是這高質量的基因序列表將幫助人類了解遺傳疾病的發生原理和機制,以尋求新的治療途徑。

2001年2月15/16日,人類基因組初步分析結果發表:HGP和Celera科學家們分別將他們的初步分析結果發表在2月15日的Nature和2月16日的Science上。

『叄』 生物學的發展分為哪幾個階段

嚴格意義上的現代生物學,是從西方傳到我國的。生物學是現代自然科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它的發展具有悠久的歷史,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第一,實驗生物學階段。

這個時期生物學知識主要是來自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勞作經驗,直到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14~16世紀),生物學才開始有個重大的突破。

第二,經典生物學時期。

從17世紀到19世紀中期,隨著歐洲工業革命的蓬勃發展,生物學逐漸從博物學中獨立出來。經典生物學時期以分門別類、觀察描述為主要特點,人們從多樣性的生物世界尋找統一性的理論概括,這是生物學發展過程中第一次從分析到綜合的階段。

第三,分子生物學階段。

1944年,美國生物學家艾弗里首次證明DNA是遺傳物質。1953年,美國沃森,英國克里克提出DNA雙螺旋結構模型。(標志著分子生物學階段的開始)

第四,當代生物的發展方向。

以基因工程為核心的生物技術顯現出強大的生命力,成為當今世界最令人矚目的高新技術之一,是許多國家產業結構調整的戰略重點。

(3)生物發展擴展閱讀

學科分支

1、動物學領域:

動物學-動物生理學-解剖學-胚胎學-神經生物學-發育生物學-昆蟲學-行為學-組織學

2、植物學領域:

植物學-植物病理學-藻類學-植物生理學

3、微生物學/免疫學領域:

微生物學-免疫學-病毒學

4、生物化學領域:

生物化學-蛋白質力學-糖類生化學-脂質生化學-代謝生化學

5、演化及生態學領域:

生態學-生物分布學-系統分類學-古生物學-演化論-分類學-演化生物學

6、現代生物技術學領域:

生物技術學-基因工程-酵素工程學-生物工程-代謝工程學-基因體學

7、細胞及分子生物學領域:

分子生物學- 細胞學-遺傳學

8、生物物理領域:

生物物理學-結構生物學-生醫光電學-醫學工程

9、生物醫學領域:

感染性疾病-毒理學-放射生物學-癌生物學

10、生物信息領域:

生物數學-仿生學-系統生物學

11、環境生物學領域:

大氣生物學-生物地理學-海洋生物學-淡水生物學

『肆』 生物科學的發展

目前它並沒有以前預期發展得那麼迅速,國外應該很成熟吧 ,但也僅限於克隆。

『伍』 生物學發展的過程

從宏觀描述到實驗 現在進入分子生物學

『陸』 生物學發展過程

您好,有三個過程:
1.描述性生物學階段
2.實驗性生物學階段
3.分子生物學階段

『柒』 生物學有哪些發展歷程

「生物學」一詞是由法國博物學家拉馬克和德國博物學家特來維拉納斯於1802年分別提出的。經過近200年的發展,生物學經歷了一個從形態到結構、從現象到本質、從定性到定量、從簡單到復雜的發展過程,而形成了一個具有多層次、多分支、多學科,系統而完整的科學體系。

現代生物學在不同層次(分子、細胞、個體和群體)上研究一切生物體的結構、功能、發生和發展的規律,及其與環境間的相互關系。生物學的研究,其目的在於闡明生命的本質,有效地控制生命活動和能動地加以改造、利用,使之為人類服務。由於生命科學的發展,特別是分子生物學、細胞遺傳學、生物化學等基礎研究,使生物學結束了描述階段,而進入了模擬和試驗技術的發展階段,以幫助我們理解最基本的生命過程,在現代技術設備條件下,生物學取得了許多重大突破,從而為生物技術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生物技術的發展,又推進了生命科學基礎研究的進程,使生命科學從單純說明和利用自然,躍上了改造和創造生命物質的新階段。

生物工程的發展

(1)創建發酵原理:微生物學奠基人巴斯德在1857年提出的「在化學上不同的發酵是由生理上不同的生物所引起的」重要論斷,為發酵技術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2)發明純種培養技術:1881年,德國細菌學家科赫發明了營養明膠上劃線以分離細菌純種的方法,後在助手夫人的建議下改用更實用的瓊脂來取代明膠,有力地推動了純種分離技術的發展;1882年,丹麥的漢遜純化了酵母菌,並把它廣泛應用於釀酒行業上;

(3)發現酶及其催化功能:1897年,德國化學家布赫納用磨碎酵母菌的細胞汁對葡萄糖進行酒精發酵獲得成功,並由此開創了微生物生物化學和酶學研究的新紀元。

(4)建立深層通氣培養技術:1942年,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救護傷員的迫切需要,推動了青黴素深層液體發酵技術的發展,並導致在發酵工程中建立具有革命性和普遍意義的生物反應器技術;

(5)體外基因重組技術的問世:1973年,美國斯坦福大學醫學院的科恩等人和舊金山大學醫學院的博耶等人將大腸桿菌中兩種不同特性的質粒片段用內切酶和連接酶進行剪切和拼接,獲得了第一個重組質粒,然後通過轉化技術將它引入大腸桿菌細胞中進行復制,並發現它能表達原先兩個親本質粒的遺傳信息,從而開創了遺傳工程的新紀元;

(6)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細胞技術的出現:日本的千畑一郎等於1969年首先將固定化氨基醯化酶應用於DL氨基酸的拆分工作,1973年,他又進一步利用固定化細胞連續生產L天冬氨酸,開創了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細胞工業應用的新局面;

(7)細胞和原生質體融合技術的建立:1962年,日本的岡田善雄利用仙台病毒的促融作用,首次誘導了艾氏腹水瘤細胞的融合,1974年,高國楠利用OEG(聚乙二醇)完成了植物細胞原生質體融合的實驗,1979年,生達利用操作簡便、快速和無毒的電脈沖技術完成了植物細胞原生質體的融合,從此,這類新興的細胞融合技術就在動、植物和各種微生物新種的培育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捌』 生物發展史

地球的形成已經有46億年的歷史了,地球上的生物界從簡單到復雜、由低等到高等、有水生到陸生,經歷了極其漫長的8億年的演化歷程。38億年前,原始生命形成,生命的演化進入藻類繁盛時期。5.7億年前生命大爆發,現今生存的各動物門類幾乎都有了代表,其後歷經藻類和無脊椎動物時代(距今5.7-4.38億年)、裸蕨植物和魚類時代(4.38-3.65億年)、蕨類植物和兩棲動物時代(3.65-2.45億年)、裸子植物和爬行動物時代(2.45-0.65億年)、被子植物和哺乳動物時代(6500-160萬年)至人類時代(160萬年前至今),終於發展到今天千姿百態、繁花似錦的生物界。

『玖』 近期生物有什麼發展

目前生物科技有什麼最新發展成果 1.我國科學家發現阿爾茨海默症致病的新機制 2006年11月19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醫學》網路版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研究組關於β澱粉樣蛋白產生過程新機制的最新研究成果。這項成果揭示了阿爾茨海默症致病的新機制,並且提示β2-腎上腺素受體有可能成為研發阿爾茨海默症的治療葯物的新靶點。 2.我國抗糖尿病新葯研究取得開創性進展 中科院上海葯物所科學家2006年在非肽類小分子胰高血糖素樣肽-1受體激動劑的研究領域取得了重要進展,相關成果於2007年元月第一周發表在國際權威科學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網路版上。美國科學院院刊編輯部在向媒體的書面新聞發布中指出,這類口服有效的非肽類小分子激動劑有可能成為糖尿病、肥胖症和其他相關代謝性疾病的一種新型療法。 3.揭示果蠅記憶奧秘,探索記憶的神經生物學基礎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組關於果蠅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果蠅的腦中並不存在一個通用的記憶中心,而是不同感覺記憶儲藏在不同的區域里,並且像人類能記住圖像的高度、大小、顏色等不同參數一樣,果蠅的圖像記憶也有對應的不同參數。通過對果蠅記憶基因的研究,可進一步運用到小白鼠、哺乳動物甚至人類身上,從而解決人類失眠、老年痴獃等精神性疾病。 4.飲用水質安全風險的末端控制技術與應用 為及時評價水質狀況及應對突發事件,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和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合作開發出適合末端水質監控的生物在線監測與預警技術,建立並完善生物毒性測試方法,在分子、細胞水平上形成一套適用於水質評估的技術體系。研究中開發的關鍵技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共產生發明專利22項,發表論文61 篇,其中SCI收錄論文23篇。 5.美國科學家制出「仿生眼」助盲人恢復視力 美國科學家說,將可在兩年內提供「仿生眼睛」植入手術,幫助數百萬盲人恢復視力。 美國的研究人員已獲准於兩年內在五個治療中心為50到70名病人安裝這種「仿生眼睛」。 以希臘神話中百眼巨人阿古斯(Agrus)命名的「阿古斯二型」系統利用一個安裝在眼鏡上的照相機,把視覺信號傳送到眼睛裡的電極。 以前接受不夠先進的人工視網膜移植手術的病人能夠「看到」 光線、影像和物體的運動。但圖像不夠清晰。 一名失明者在1999年接受了這種手術,現在他上街時能夠避開長的或較低的樹枝,但看人時好像是看到一團黑影。 不過美國加州大學的科學家說,他們研造的「仿生眼睛」嘗試從相機取得實時的圖像,然後把它們變成微弱的電信號,輸送到一個接收器後,在通過電極,刺激視網膜的視覺神經向大腦發出信號,讓失明者能夠「看到」景物。 這種新的裝置比傳統的人工視網膜更細小,但擁有多達60個電極,使解像度更高。而且面積只有一平方毫米,植入手術也更容易。

『拾』 生物學發展歷程

惡性腫瘤。在中國境內申報並通過農業生物基因工程安全委員會批準的農業重組微生物在40例以上?生物技術葯物由仿製逐步向創新轉變,是繼美。此外。首先在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的致病基因克隆和功能研究方面取得突破,已申請一批國內外專利?生命科學基礎性研究的優先發展領域。此外。2000-2001年超級雜交稻累計推廣300萬畝。人工血液代用品技術轉讓成功、二期臨床的有21種,中國科學院在水稻基因組研究中取得重大進展;基因工程乙肝抗原-抗體復合物即將進入臨床試驗?在動物生物技術研究與開發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所取得的成就已受到各國科學家的廣泛關注,其生產水平已達到國際先進:血源性乙肝抗原-抗體復合物已獲特殊臨床試驗批文。中國的生物技術產品銷售額已從1986年的2:中國科學家充分發揮人類遺傳資源優勢。 :在諸如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 生物技術研究與開發重點領域、法,列世界第四位;證明了東亞人群的基因組與其他現代人群一樣起源於非洲、動植物區系的系統演化與協同進化、以植物遺傳轉化為主的中游部分和以生物技術育種為主的下游部分的研究體系。應用基因表達譜和生物晶元:高產優質農作物的遺傳育種。在植物基因工程研究開發方面;克隆了功能新基因的全長cDNA800多條,例如α1b干擾素國內市場佔有率已達60%,迄今已完成了鉤端螺旋體等6個微生物的全基因組測序、生物晶元和幹細胞研究等取得了一系列突破與重要進展,連續多批產品達到質控標准:轉基因魚研究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首次觀察到植物防止自交的一種新的繁育機制等,進入一:基因組和功能基因組學。在系統發育和動植物區系演化方面。 、轉基因技術和動物克隆、種類最多和研究范圍最廣的國家;獲得了山羊,處於臨床前開發的有35種?其他前沿領域,批准上市的產品有18種?醫葯生物技術、組織工程、日。中國在微生物基因組測序方面也已成為主要的參加國。 ,最近發現了一批與原發性肝癌發病、牛等一大批克隆動物.6億元人民幣上升到2000年的200億元人民幣,並有20餘種轉基因植物進入環境釋放階段、進化生物學等方面。 ,目前正在開展三重復合物新型疫苗研製,為今後抗體產品的產業化奠定了基礎,部分畜禽基因工程疫苗已經達到了商業化生產的階段、重大疾病相關基因的識別。 ;腫瘤免疫治療。最近,繼而克隆了耳聾,中國已經有轉基因耐貯藏番茄,成果已獲中國和國際專利、德後成為正式參加國際人類基因組合作項目的第六個國家。產品市場佔有率不斷提高、抗病、分子生物學與生物化學,中國能生產八種、北方人類基因組研究中心。2000年中國轉基因作物(主要是轉基因棉花)種植面積達到50萬公頃,包括殺蟲、《動物志》、基因治療等、生物反應器。目前中國是世界上農業重組微生物環境釋放面積最大、抗病毒甜椒、神經生物學、短指(趾)等一批單基因疾病的致病基因:經多年努力。優質小麥品種業已得到推廣、抗病毒番茄,近年來取得了疾病致病基因定位,完成了255卷的《植物志》?農業微生物基因工程研究,這些工作均得到國際同行的高度評價、神經生物學,在世界前十種銷量最大的品種中。治療性乙型肝炎疫苗初露端倪。中國科學家承擔了人類基因組1%的測序。 ,並在參加水稻基因組完成序列圖測定的國際合作中率先完成了第四號染色體的工作?農業生物技術,基因工程葯物產業初具規模?疾病相關基因研究?,中國開始走向世界,其中包括以基因研究為主的上游部分,轉查爾酮合成□基因矮牽牛、原發性高血壓和鼻咽癌的基因、揭示了果蠅有與高等動物類似的認知行為、生物信息學等、基因和蛋白質工程疫苗及葯物;建成了南,共增產優質稻穀3-4億公斤、梗塞性外周血管病等五種治療方案進入臨床試驗。通過產學研的結合。 ,已建成中試規模基地;遺傳病的基因診斷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克隆的一系列進展,較好地實現了雜種優勢與理想株型的結合,也是惟一加入該計劃的發展中國家,已選育出一批兩系法亞種間雜交稻新組合,發現了與精子成熟和保護有關的抗菌勝基因??。 ,B型血友病?,近來又定位了II型糖尿病,已經發表了水稻基因組的框架序列?,中國基因工程制葯業具備一定生產能力的企業已有60多家?基因組研究,中國轉基因植物的研究體系和安全評價體系也基本建立起來。同時、《中國隱花植物志》,近年來中國生命科學界也取得了不少國際一流成果;獲得了生產人葯用蛋白的轉基因動物、發展相關的基因和基因標志;基因治療的關鍵技術實現突破:中國在超級雜交稻研究與組合應用上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抗蟲棉花等5種自主研製的轉基因植物通過了國家商品化生產許可:在基因組這一前沿領域??。育成的超級雜交稻組合比現在生產上應用的雜交稻組合增產15%-25%、抗血管治療、英。例如,應用於診斷或導向葯物的單抗和單抗衍生物的研究進展順利、共生和聯合固氮等微生物的遺傳改造和應用取得良好進展、細胞和發育生物學

熱點內容
金蝶視頻教學 發布:2025-05-24 08:18:25 瀏覽:958
幼兒園教師師德師風自評報告 發布:2025-05-24 07:26:30 瀏覽:558
師德師風知識競賽 發布:2025-05-24 06:49:19 瀏覽:759
生物實驗高中 發布:2025-05-24 03:14:39 瀏覽:908
一年級上冊數學算式題 發布:2025-05-24 02:46:10 瀏覽:378
歐美教師誘惑 發布:2025-05-24 01:59:43 瀏覽:581
化學畫圖 發布:2025-05-24 01:46:17 瀏覽:338
徵文我心目中的好老師 發布:2025-05-24 01:36:07 瀏覽:783
精雕軟體教學 發布:2025-05-24 01:04:43 瀏覽:707
兒童劈叉教學 發布:2025-05-24 00:25:52 瀏覽: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