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的歷史
1.大禹(約公元前21世紀)
夏代建立者,出生於今四川阿壩州境內。他領導人民疏通江河,興修溝渠,發展農業。治水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因治水有功,被舜選為繼承人,舜死後即位。劃定天下九州,鑄造九鼎,第一次確立了君主世襲的政治制度。
2.李冰(約公元前3世紀)
戰國時代卓越的水利工程專家。秦昭王時期(前276—前251年)為蜀郡太守,主持設計和興建都江堰,鑿離堆(玉壘山),鑿溷崖(今夾江),治洛水(今什邡),導汶井江(今邛崍),開廣都鹽井等全蜀重大工程。
3.落下閎(約公元前2世紀)
西漢民間天文學家。復姓落下,名閎,字長公,巴郡閬中(今屬四川)人。元封年間受武帝徵聘,官居太史待詔。曾與鄧平、唐都創制《太初歷》。測定過二十八宿赤道距離(赤經差)。首次提出交食周期,以135個月為「朔望之會」。
4.揚雄(公元前53年-後18年)
字子雲,蜀郡成都人。西漢末年經學家、哲學家、語言文字學家、文學家。揚雄的漢賦與司馬相如齊名,位列漢賦四大家之一。他著述的《太玄》構建了以天文歷法為基礎,以「玄」為最高范疇,以陰陽五行為骨架的獨特哲學體系。
5.諸葛亮(181年-234年)
字孔明。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東漢琅邪陽都(山東沂南)人。自公元213年入川,到234年病逝,治蜀施政達二十一年之久。他勵精圖治,革除弊政,廣任賢才,注重法治;多次出兵北伐曹魏,力圖興復漢室,一統天下。
6.武則天(624年-705年)
唐高宗皇後、武周皇帝。公元690—705年在位。弘道元年(683年)高宗病逝後,她臨朝稱制。載初元年(690年)自稱聖神皇帝,改國號為周。她重視農桑,輕徭薄賦;廣開言路,注意納諫;發展科舉,開創殿試制度,開啟了「開元之治」的唐朝盛世。
7.李白(701年—762年)
唐代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少年即顯露才華,出入蜀中名山,晚年漂泊困苦,卒於當塗。李白是一個站在時代頂峰的詩人,其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是屈原以來最具個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詩人。
❷ 四川在歷史上重要地位是怎樣的
四川歷史
200多萬年前,四川便開始有了人類活動,距今25000年前開始出現文明,並形成了以三星堆文明為代表的高度發達的古蜀文明。秦王朝統治四川後,四川逐漸融入中原文化,在中國歷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古蜀文明
根據考古發現,200多萬年前舊石器時代早期,四川便開始有了人類活動。四川境內有已被命名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四處。距今7~8千年的時候,四川地區逐漸進入新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遺址分布很廣,目前已發現200多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廣漢三星堆遺址、廣元營盤梁遺址、西昌禮州遺址等。
約4~5千年前,四川地區進入上古傳說時期,這一時期大約同中原的夏、商、周時期相當。此時的古史傳說內容主要關於上古四川先王世系和活動,較著名的有大禹導江、杜宇化鵑等。盡管沒有史料記載,但三星堆、金沙、十二橋等遺址的考古發掘和口頭傳說證明,最遲到商代,成都平原已經進入奴隸社會。
商周時期,在成都平原建立的奴隸制政權蜀國可能與古史傳說中的「三代蜀王」——蠶叢、柏灌、魚鳧有關。大約在夏商之際,蜀人部落從今茂縣一帶遷徙至成都平原。「三代蜀王」之後,大約相當於中原西周時期,杜宇王朝建立,其間蜀國的都城遷至郫邑(今郫縣),杜宇王朝採用君主世襲制,勢力強大,其勢力基本覆蓋了整個四川盆地。大約相當於春秋早期,杜宇氏禪位於治水有功的蜀相鱉靈,鱉靈建立了開明王朝。
戰國至三國
開明王朝定都於廣都(今雙流),起初國力強盛,大約在公元前4世紀,開明九世開始仿效華夏禮樂制度,並把都城從廣都遷往成都,也就有了萇弘化碧的傳說。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年),秦國為統一天下做准備,從石牛道討伐蜀國。
秦攻佔蜀國後,設蜀、漢中兩郡。四川地區逐步實行秦國的制度,開始進入封建社會。秦昭襄王至秦莊襄王年間(前227年~前247年),李冰擔任蜀郡太守,採取了許多開發蜀地的重大措施,比如修建都江堰,疏通檢、郫二江(今南河、錦江),使成都平原日漸富饒,為秦始皇統一中國提供了重要的物質保證。
西漢以後四川地區社會、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繁華程度超過關中地區而被譽為「天府之國」,美稱相沿至今。漢景帝年間,文翁出任蜀郡太守,在成都建立中國首個官辦學堂「文翁石室」,從此蜀地學風大盛,可與齊魯地區相媲美。西漢末,公孫述占據益州,國號「成家」,建都成都。
東漢末,益州又被劉焉劉璋父子割據(189年~214年)。後來,劉備在成都稱帝,史稱「蜀漢」(221年~263年)。蜀漢疆域包括今重慶、四川、雲南大部,貴州全部,陝西和甘肅小部。形成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蜀漢丞相諸葛亮勵精圖治,使蜀國社會經濟得到很大發展。
兩晉至隋唐
蜀漢後主炎興元年(263年),蜀國被魏國所滅。不久,司馬炎建立晉朝。西晉後期,永興三年(306年),李雄在成都稱帝,國號「大成」。至東晉咸康四年(338年)時,李雄侄李壽又改國號為「漢」,歷史上因之合稱為「成漢」。成漢是「十六國」中最早建立的國家,其全盛時疆土覆蓋四川盆地及周邊部分地區。
東晉永和三年(347年)至隋開皇元年(581年)四川並入隋朝版圖,四川地區先後受東晉,前秦,樵縱,南朝的宋、齊、梁,北朝的西魏、北周共8個政權的統治。由於政治動盪,戰亂頻繁,社會經濟基本處於停滯狀態。
隋唐時期,四川地區社會安定,經濟進入全盛時期,有「揚(今江南地區)一益二」之說。安史之亂時,唐玄宗曾入蜀避難。之後又有多位唐朝君主入蜀避難,如唐德宗避朱砒之亂,唐僖宗避黃巢起義。
唐天佑四年(907年),唐朝被覆滅,王建、孟知祥先後在四川地區建立起前蜀、後蜀政權,分別歷時18年、31年。前蜀、後蜀前期都採取休養生息政策,由於沒被捲入中原爭斗,四川一度成為全國最為繁榮的地區。北宋乾德三年(965年),宋軍滅後蜀。
宋元至明清
宋、元時期在四川地區曾發生多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比如王小波、李順起義。盡管如此,與全國其他地區相比,四川地區仍較安定,使得社會經濟繼續發展,成為兩宋抵抗金、蒙的大後方。元初四川地區長達半個世紀的戰亂,使經濟遭到巨大破壞。
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朝發兵將四川地區並入明朝版圖,轄區除現在的四川、重慶外,還包括今貴州省遵義和雲南東北部及貴州西北部。明末張獻忠農民起義軍人川,在四川建立「大西」政權(1644年~1646年),以成都為西京。清初的30多年間,四川一直處於戰亂之中,直至康熙二十年(1681年)才進入穩定時期。嘉慶元年(1796年),四川爆發川楚陝白蓮教大起義,歷時9年清廷才將起義鎮壓下來。
宋末至清初,四川地區在空前的戰亂下,人口銳減,經濟調敝。於是,朝廷在明初與清初兩次推行大規模的移民運動,歷稱「湖廣填四川」。兩次移民運動使人口缺乏的四川獲得大批勞動力,社會經濟得到迅速恢復。
近代
1840年,鴉片戰爭揭開中國近代史的序幕,但直至1895年,李鴻章和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簽訂《馬關條約》,其中規定增開四川的門戶重慶為通商口岸,才算真正步入近代。四川社會自然經濟逐步崩潰並且半殖民地化,民族資本主義在四川開始萌芽。
19世紀60年代,石達開入川,之後又爆發成都教案,以及義和團起義。在四川爆發的保路運動成為辛亥革命的導火索。1911年,成都獨立成立軍政府;民國元年(1912),撤銷道一級建置,改為省直轄府、州、廳、縣。1913年袁世凱企圖恢復帝制,實行「軍民分治」,廢省改道,將四川地區分為川西、上川南、下川南、川北、川東和邊東、邊西7道,後改盆地5道名為西川、建昌、永寧、嘉陵、東川。同時廢府、州、廳建置,將縣直隸於道。1914年,裁去邊東、邊西兩道,劃康定縣以西30個縣為川邊特別區域(包括金沙江以西的昌都地區),受四川省節制。
民國時期,川內軍閥混戰,從1912年至1933年止,大小戰爭不下480多次。四川大小軍閥各霸一方,各自為政。1935年,國民黨中央軍入川,為了「剿共」及嚴密監視地方的革命活動,仿效在鄂、豫、皖等省縮小政區的辦法,把四川劃分為18個行政督察區及西康行政督察區(原川邊特別區),另設成都市(1928)和重慶市(1929)。1939年實行新縣制,編組保甲,劃分鄉鎮。同年,又將原西康行政督察區和四川所屬第十七、十八行政督察區合並,設立西康省,實行川、康分治。同年,增設自貢市。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先後長征進入四川。紅四方面軍於1932年12月至1935年4月,在四川東北及與陝西接壤地區,建立了川陝革命根據地,面積約42,000多平方公里,人口達700萬,是當時全國第二大革命根據地。
抗日戰爭爆發,中國沿海沿江的各類工礦企業、高等學校和文化團體也紛紛內遷至四川,四川再次成為中國的大後方。同時300萬川軍出川抗戰,為抗日戰爭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1949年12月10日,蔣介石攜其子蔣經國,從成都飛往台灣,隨後四川和西康相繼更換政權。
現代
1949年12月,四川地區解放。1950年1月,中央將四川、貴州、雲南及西藏劃為西南區,在重慶市設立中共中央西南局、西南軍政委員會和西南軍區,分別由鄧小平同志任西南局書記、劉伯承同志任軍政委員會主席、賀龍同志任軍區司令員,統一領導西南區的工作。同時,將四川地區劃分為川西、川東、川北、川南4個行署和重慶市及西康省,均直屬大區領導。4個行署和西康省共轄21個專區、6個市、191個縣。
1952年9月1日,中央決定撤銷西南軍政委員會和4個行署區,恢復四川省的建制,成立四川省人民政府,並將重慶由中央直轄市改為省轄市。同年10月,將「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更名為「區專員公署」。1954年2月,中共中央西南局撤銷。
1955年1月,四川省人民政府更名為「四川省人民委員會」。同年5月,將各「區專員公署」更名為「專員公署」。10月,撤銷西康省,將金沙江以東各縣並入四川省,以西的昌都地區劃歸西藏自治區。
為了加強四川西部高原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建設,按照國家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精神,先後設立了西康藏族自治區(後改甘孜藏族自治州)、四川藏族自治州(後改為阿壩藏族自治州)、涼山彝族自治州及木里藏族自治縣、鹽源彝族自治縣、茂汶羌族自治縣等一批自治州、縣。為了加強三線建設,於1965年以攀枝花礦區為中心,設立了渡口市。
1997年3月14日,八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批准設立重慶直轄市。管轄原重慶市、萬縣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區所轄行政區域,共計43個區縣(市),總面積8.2萬平方公里,總人口3002萬人。川渝分治後,四川省的地級行政區降為19個,縣及縣級市、區179個,數量仍為全國第一。所幅員面積為48.5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的5.1%,居第5位;人口8356.5萬人,佔全國的6.8%,居河南、山東之後,列第3位。
❸ 四川的重大歷史事件有哪些,最好是歷史學過的。
歷史老師回答您:
戰國末期,蜀守李冰主持修築都江堰,將川西平原變成了沃野版千里權的天府之國。
據說武則天就出生在今天四川廣元市。
唐朝中期安史之亂中,唐玄宗逃到四川避難;唐末,黃巢大起義時期唐僖宗逃到四川避難。
北宋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在王朝初年就出現大規模農民起義的朝代,而這場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就爆發於四川青城山地區,王小波李順起義。北宋時期,四川成都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
明朝末年最大的兩支農民起義軍李自成和張獻忠,其中張獻忠幾次進出四川,曾經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權,也是由於這場戰爭造成四川哀鴻遍野,清朝初年不得不強行遷移人口到四川,即「湖廣填四川」。
清朝末年,在民族資產階級立憲派的領導下掀起了大規模的保路運動,而四川的保路運動規模最大,清政府為了鎮壓四川的保路運動不得不將四川周邊數省的新軍調往四川,這在客觀上給武昌起義的爆發和勝利創造了條件。
紅軍長征在四川呆的時間最長,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都是在四川創下的輝煌。紅四方面軍強渡嘉陵江、南下等都在四川血戰數年。
❹ 四川最早的4大歷史古城是哪些
閬(làng)中古城,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中國春節發源地,與雲南麗江、山西平遙、安徽歙縣並稱為中國四大古城。閬中古城位於四川盆地東北緣、嘉陵江中游,已有2300多年的建城歷史,向為古代巴國蜀國軍事重鎮。閬中土肥水美、氣候適宜、物產豐富。2014年進入"劍門蜀道"申遺預備清單之一。
邛崍,據說是因臨近邛崍山,所以古稱臨邛。系[西漢]著名才女卓文君的故里。歷史上曾多年置邛州。自公元前316年秦滅蜀國,蜀守張若建城以來,已有2,300年的歷史,是四川最早的四大古城之一。
松潘古城位於四川省西北部,有「川西北重鎮」、「邊陲重鎮」、「戰略要沖」之稱。目前又是連接九寨溝、黃龍、紅原—若爾蓋大草原等重要景區的樞紐。古城素有「高原古城」之稱,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松潘,古名松州,四川省歷史名城,是歷史上有名的邊陲重鎮,被稱作「川西門戶」,古為用兵之地。史載古松州「扼岷嶺,控江源,左鄰河隴,右達康藏」,「屏蔽天府,鎖陰陲」,故自漢唐以來,此處均設關尉,屯有重兵。
昭化古城至今已有4000餘年的歷史和2200多年連續建縣史,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劍門蜀道風景名勝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劍門蜀道遺址群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迄今為止國內保存最為完好的唯一一座三國古城,曾獲全國環境優美鄉鎮、國家歷史文化名鎮、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等殊榮。古城風貌依舊,歷史文化底蘊豐厚,是中國古代最早的縣治地之一,素有「巴蜀第一縣,蜀國第二都」之稱。古城位於白龍江、嘉陵江、清江三江交匯處,其嘉陵江水在此洄瀾,水系宛成,太極天成,有「天下第一山水太極」自然奇觀之美譽。古城四面環山,三面臨水,山清水秀,人傑地靈,古遺址、遺跡眾多,民風古樸典雅,是廣大遊客觀光旅遊度假,學者考古研究的理想之地。
❺ 四川的歷史故事
1、梁山伯與祝英台:
陵台在封丘縣東北25里之青堆。戰國時期,宋康王駕車出遊,見到一位採桑女天生麗質,欲納為妾,使人探知該女為門下舍人韓憑之妻息氏。為見息氏,宋康王令築青陵台以觀之,息氏恐,乃作歌以拒之,投台身亡,韓憑也自盡。宋康王把二人分葬,後兩墓各長出一棵梓樹(又名相思樹),根結於下,枝交於上,有鴛鴦雌雄各一隻恆棲樹上悲鳴,後化為蝴蝶飛去,據考梁祝化蝶的情節源於此。
2、二郎記:
早在秦昭王時期 ,李冰任蜀郡守,他與兒子一同組織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至今福澤著川西地區的人民。 《二郎記》即以李冰兒子二郎戰勝引發水災的孽龍的傳說,來記載其歷史功績的。戰國時為 巴國將軍的巴曼子,曾以自刎的方式用頭保住了巴國的土地,得到了川東百姓的傳頌。إ
3、巴蜀神話:
巴人認為他們的祖先是廩君。據說巴人有五個姓氏,居住在武落鍾離山(又名難留山,在今湖北長陽縣境)。山上有赤、黑二穴,巴氏住赤穴,其餘四姓住黑穴。他們決定選出一個首領,把五姓人統一起來,便於生存。怎麼選法呢?先比賽投劍,誰能中穴,誰為首領。結果,巴人務相投中,其餘不中;又比賽乘船,船是泥土做的,那四姓人坐上去都沉沒了,唯獨務相的船漂浮水面。大家決議立巴人之子務相為首領,號曰「廩君」。
4、蜀王劉備:
214年,於雒城被劉循擋攻勢,戰事長達一年,幸而諸葛亮、張飛、趙雲等率軍入蜀援助,最終劉璋投降,劉備成為蜀主。
5、都江堰:
早在秦昭王時期 ,李冰任蜀郡守,他與兒子一同組織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至今福澤著川西地區的人民。 《二郎記》即以李冰兒子二郎戰勝引發水災的孽龍的傳說,來記載其歷史功績的。
大約1萬年以前,四川進入新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物,如磨光石器、陶器、家畜遺骸等,在東起長江三峽,西至甘孜、阿壩的全川范圍內廣泛分布,迄今發現遺址200處以上,表明新石器革命的種子已經撒遍了四川大地,四川新石器文化的重要遺址有巫山大溪遺址、綿陽邊堆山遺址、岷江上游遺址、大渡河和青衣江遺址、西昌禮州遺址、成都金沙遺址、廣漢三星堆遺址文化第一期。
其中最重要的是廣漢三星堆遺址。這里發現了密集的居址,大量磨光石質生產工具、陶器、動物遺骸,以及工藝品,表明已經達到新石器的全盛時期。由於新石器文化的高度發展,引起了川西平原腹地文明要素的逐漸產生。大約4000年前,在廣漢三星故地出現了早期城市,原始形態的刻劃文字和青銅器,一個古文明中心於那時在四川誕生。
而這一時期,正與史籍所載「三代蜀王」角逐爭雄局面的結束和川西平原政治的一體化相一致,表明一個植根於社會而又凌駕於社會之上的國家政權產生出來。這個政權,便是早期的蜀王國。
四川在中國古史傳說里佔有重要地位。據中國上古時代流傳下來的各種文獻記載,約在公元前30世紀,華夏始祖黃帝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為妻,蜀山氏女生子高陽,便是名揚中華、跡遍海內的帝顓頊。
古文獻還記載夏禹在川西高原岷山地區和川東重慶治水。也有文獻說大禹生於西川石紐,地在今北川縣。這些都是遠古四川與中國各地存在頻繁的經濟文化往來的證據。
❻ 四川的重大歷史事件有哪些,最好是歷史學過的。
開明王朝定都於廣都(今雙流),起初國力強盛,大約在公元前4世紀,開明九世開始仿效華夏禮樂制度,並把都城從廣都遷往成都,也就有了萇弘化碧的傳說。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年),秦國為統一天下做准備,從石牛道討伐蜀國。
秦攻佔蜀國後,設蜀、漢中兩郡。四川地區逐步實行秦國的制度,開始進入封建社會。秦昭襄王至秦莊襄王年間(前227年~前247年),李冰擔任蜀郡太守,採取了許多開發蜀地的重大措施,比如修建都江堰,疏通檢、郫二江(今南河、錦江),使成都平原日漸富饒,為秦始皇統一中國提供了重要的物質保證。
西漢以後四川地區社會、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繁華程度超過關中地區而被譽為「天府之國」,美稱相沿至今。漢景帝年間,文翁出任蜀郡太守,在成都建立中國首個官辦學堂「文翁石室」,從此蜀地學風大盛,可與齊魯地區相媲美。西漢末,公孫述占據益州,國號「成家」,建都成都。
東漢末,益州又被劉焉劉璋父子割據(189年~214年)。後來,劉備在成都稱帝,史稱「蜀漢」(221年~263年)。蜀漢疆域包括今重慶、四川、雲南大部,貴州全部,陝西和甘肅小部。形成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蜀漢丞相諸葛亮勵精圖治,使蜀國社會經濟得到很大發展。
蜀漢後主炎興元年(263年),蜀國被魏國所滅。不久,司馬炎建立晉朝。西晉後期,永興三年(306年),李雄在成都稱帝,國號「大成」。至東晉咸康四年(338年)時,李雄侄李壽又改國號為「漢」,歷史上因之合稱為「成漢」。成漢是「十六國」中最早建立的國家,其全盛時疆土覆蓋四川盆地及周邊部分地區。
東晉永和三年(347年)至隋開皇元年(581年)四川並入隋朝版圖,四川地區先後受東晉,前秦,樵縱,南朝的宋、齊、梁,北朝的西魏、北周共8個政權的統治。由於政治動盪,戰亂頻繁,社會經濟基本處於停滯狀態。
隋唐時期,四川地區社會安定,經濟進入全盛時期,有「揚(今江南地區)一益二」之說。安史之亂時,唐玄宗曾入蜀避難。之後又有多位唐朝君主入蜀避難,如唐德宗避朱砒之亂,唐僖宗避黃巢起義。
唐天佑四年(907年),唐朝被覆滅,王建、孟知祥先後在四川地區建立起前蜀、後蜀政權,分別歷時18年、31年。前蜀、後蜀前期都採取休養生息政策,由於沒被捲入中原爭斗,四川一度成為全國最為繁榮的地區。北宋乾德三年(965年),宋軍滅後蜀。
宋、元時期在四川地區曾發生多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比如王小波、李順起義。盡管如此,與全國其他地區相比,四川地區仍較安定,使得社會經濟繼續發展,成為兩宋抵抗金、蒙的大後方。元初四川地區長達半個世紀的戰亂,使經濟遭到巨大破壞。
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朝發兵將四川地區並入明朝版圖,轄區除現在的四川、重慶外,還包括今貴州省遵義和雲南東北部及貴州西北部。明末張獻忠農民起義軍人川,在四川建立「大西」政權(1644年~1646年),以成都為西京,隨後清軍八旗屠川,康熙二十四年湖廣填四川。清初的30多年間,四川一直處於戰亂之中,直至康熙二十年(1681年)才進入穩定時期。嘉慶元年(1796年),四川爆發川楚陝白蓮教大起義,歷時9年清廷才將起義鎮壓下來。
宋末至清初,四川地區在空前的戰亂下,人口銳減,經濟調敝。於是,朝廷在明初與清初兩次推行大規模的移民運動,歷稱「湖廣填四川」。兩次移民運動使人口缺乏的四川獲得大批勞動力,社會經濟得到迅速恢復。
1840年,鴉片戰爭揭開中國近代史的序幕,但直至1895年,李鴻章和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簽訂《馬關條約》,其中規定增開四川的門戶重慶為通商口岸,才算真正步入近代。四川社會自然經濟逐步崩潰並且半殖民地化,民族資本主義在四川開始萌芽。
19世紀60年代,石達開入川,之後又爆發成都教案,以及義和團起義。在四川爆發的保路運動成為辛亥革命的導火索。1911年,成都獨立成立軍政府;民國元年(1912),撤銷道一級建置,改為省直轄府、州、廳、縣。1913年袁世凱企圖恢復帝制,實行「軍民分治」,廢省改道,將四川地區分為川西、上川南、下川南、川北、川東和邊東、邊西7道,後改盆地5道名為西川、建昌、永寧、嘉陵、東川。同時廢府、州、廳建置,將縣直隸於道。1914年,裁去邊東、邊西兩道,劃康定縣以西30個縣為川邊特別區域(包括金沙江以西的昌都地區),受四川省節制。
民國時期,川內軍閥混戰,從1912年至1933年止,大小戰爭不下480多次。四川大小軍閥各霸一方,各自為政。1935年,國民黨中央軍入川,為了「剿共」及嚴密監視地方的革命活動,仿效在鄂、豫、皖等省縮小政區的辦法,把四川劃分為18個行政督察區及西康行政督察區(原川邊特別區),另設成都市(1928)和重慶市(1929)。1939年實行新縣制,編組保甲,劃分鄉鎮。同年,又將原西康行政督察區和四川所屬第十七、十八行政督察區合並,設立西康省,實行川、康分治。同年,增設自貢市。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一、二、四方面軍先後長征進入四川。紅四方面軍於1932年12月至1935年4月,在四川東北及與陝西接壤地區,建立了川陝革命根據地,面積約42,000多平方公里,人口達700萬,是當時全國第二大革命根據地。
抗日戰爭爆發,中國沿海沿江的各類工礦企業、高等學校和文化團體也紛紛內遷至四川,四川再次成為中國的大後方。同時300萬川軍出川抗戰,為抗日戰爭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1949年12月10日,蔣介石攜其子蔣經國,從成都飛往台灣,隨後四川和西康相繼更換政權。
1949年12月,四川地區解放。1950年1月,中央將四川、貴州、雲南及西藏劃為西南區,在重慶市設立中共中央西南局、西南軍政委員會和西南軍區,分別由鄧小平同志任西南局書記、劉伯承同志任軍政委員會主席、賀龍同志任軍區司令員,統一領導西南區的工作。同時,將四川地區劃分為川西、川東、川北、川南4個行署和重慶市及西康省,均直屬大區領導。4個行署和西康省共轄21個專區、6個市、191個縣。
1952年9月1日,中央決定撤銷西南軍政委員會和4個行署區,恢復四川省的建制,成立四川省人民政府,並將重慶由中央直轄市改為省轄市。同年10月,將「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更名為「區專員公署」。1954年2月,中共中央西南局撤銷。
1955年1月,四川省人民政府更名為「四川省人民委員會」。同年5月,將各「區專員公署」更名為「專員公署」。10月,撤銷西康省,將金沙江以東各縣並入四川省,以西的昌都地區劃歸西藏自治區。
為了加強四川西部高原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建設,按照國家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精神,先後設立了西康藏族自治區(後改甘孜藏族自治州)、四川藏族自治州(後改為阿壩藏族自治州)、涼山彝族自治州及木里藏族自治縣、鹽源彝族自治縣、茂汶羌族自治縣、北川羌族自治縣等一批自治州、縣。為了加強三線建設,於1965年以攀枝花礦區為中心,設立了渡口市。
1997年3月14日,八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批准設立重慶直轄市。管轄原重慶市、萬縣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區所轄行政區域,共計43個區縣(市),總面積8.2萬平方公里,總人口3002萬人。川渝分治後,四川省的地級行政區降為19個,縣及縣級市、區179個,數量仍為全國第一。所幅員面積為48.5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的5.1%,居第5位;人口8356.5萬人,佔全國的6.8%,居河南、山東、廣東之後,列第4位。
❼ 四川近代史
近代至今
1840年,鴉片戰爭揭開中國近代史的序幕,但直至1895年,李鴻章和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簽訂《馬關條約》,其中規定增開四川的門戶重慶為通商口岸,才算真正步入近代。四川社會自然經濟逐步崩潰並且半殖民地化,民族資本主義在四川開始萌芽。
19世紀60年代,石達開入川,之後又爆發成都教案,以及義和團起義。在四川爆發的保路運動成為辛亥革命的導火索。1911年,成都獨立成立軍政府;1912年,四川正式成為中華民國的一個省。之後四川卻陷入了長達21年的軍閥混戰時期,直到1933年劉湘邀蔣介石入川平叛。
抗日戰爭爆發,中國沿海沿江的各類工礦企業、高等學校和文化團體也紛紛內遷至四川,四川再次成為中國的大後方。同時300萬川軍出川抗戰,為抗日戰爭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1949年12月10日,蔣介石攜其子蔣經國,從成都飛往台灣,隨後四川和西康相繼更換政權。1952年,撤銷川東、川西、川南、川北行署,恢復四川省建制。1954年07月,原中央直轄市重慶市並入四川省,改為省轄市。1955年,撤銷西康省,金沙江以東劃歸四川省。1997年,重慶市、萬縣市、涪陵市、黔江地區從四川劃出重新成立重慶直轄市。
試題的話 新浪上的不錯的
❽ 四川盆地是歷史上巴蜀文化的
我們曾指出「巴蜀」作為一個涵蓋四川盆地及其鄰近地區(包括今陝南、隴東南等)的地域概念是戰國秦漢時形成的,見於《史記》、《漢書》等典籍。殷墟卜辭和周原卜辭中都有「蜀」是可以肯定的,而殷墟卜辭有無「巴」則頗有爭議,筆者也並不認同。「巴蜀文化」是抗戰時提出來的,建國後的考古發現(如船棺葬、羊子山土台、水觀音遺址、銅器窖藏等)使巴蜀文化成為我國的區域文化中主要的一支。三星堆的考古發現更使四川盆地、尤其是成都平原的「早期蜀文化、古蜀文明、古蜀國」成為學術熱點,至今不息,而且大體上有了一個面目。
❾ 四川出了幾個歷史有名的人物了
落下閎(hóng),(前156年—前87年),巴郡閬中(今四川閬中)人,中國西漢民間天文學家。編寫了《太初歷》
嫘祖,黃帝軒轅氏之妻,發明養蠶。
萇弘(前575~前492),四川資陽人,孔子之師,死後血液化碧。
紀信,字成,巴郡閬中(今四川省西充縣地秦屬閬中)人。
武則天(624~705),利州(今四川廣元)人,祖籍並州(今山西),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正統的女皇帝。
張思訓,四川(現:巴中市巴州區)人。北宋天文學家。 曾是司天監學生,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張思訓造出以水銀(避免溫度變化影響)為動力流體的水運「渾象」
陳摶(872年—989年)五代宋初著名道教學者。
秦九韶(1208年-1261年),四川安岳人,南宋官員、數學家,與李冶、楊輝、朱世傑並稱宋元數學四大家,著作《數書九章》,其中的大衍求一術、三斜求積術和秦九韶演算法是具有世界意義的重要貢獻。
張鵬翮(1649—1725),清四川遂寧縣(今蓬溪縣人)人,系清代名臣,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為清代蜀人官位最顯赫者。
楊銳(1857—1898),字叔嶠,四川綿竹人,戊戌六君子之一,清末維新派著名愛國詩人。
劉光第(1859~1898年),四川自貢人,「戊戌六君子」之一,清末維新派著名愛國詩人。
文化名人陳壽:字承祚,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人。西晉史學家。
卓文君:西漢臨邛(今成都邛崍)人,漢代才女。
司馬相如:字長卿,南充蓬安人,西漢文學家,大辭賦家。
嚴君平,四川郫縣人,揚雄之師。西漢道家學者,思想家。
揚雄:字子雲,成都郫縣人,西漢辭賦家、哲學家、語言學家。
王褒:字子淵,資陽人,西漢文學家,辭賦家。
袁天罡:成都人,唐代天文學家、星象學家、預測家。
陳子昂:字伯玉,射洪人,唐初文學家。
李白:字太白,江油人。詩仙
薛濤:字洪度,幼年流寓成都直至去世,唐朝才女,詩人。
花蕊夫人:成都青城人,五代十國詩人,才女。
黃筌:字要叔,成都人,五代西蜀畫家。
歐陽修:生於綿陽,祖籍江西廬陵。
三蘇(蘇洵、蘇軾、蘇轍):眉山人。
張問陶(1764—1814),號船山,清四川遂寧縣人(現蓬溪縣人),清代蜀中詩人之冠,乾嘉詩壇泰斗、著名書畫家。
李調元:號雨村,(1734~1803),德陽羅江人,中國清代戲曲理論家,詩人,川菜川劇之父。
郭沫若:現代著名作家,樂山沙灣人。
張大千:國畫大師,內江人。
趙完璧:國畫大師,(1904-1994),四川南充市大通鎮人。
巴金:原名李堯棠(1904~2005),成都人,中國作協原主席。
艾蕪:成都新繁(今成都市新都區)人,著名作家。
沙汀:原名楊朝熙,安縣人(1904-1992),作家。
流沙河:成都青白江人,當代著名詩人。
劉心武:成都人,中國當代著名作家、紅學家。
魏明倫:內江人,當代著名戲劇家、辭賦作家。
袁庭棟,男,1940年生,四川綿竹人,著名巴蜀文化學者。
晏陽初:四川巴中人(1890年10月26日——1990年1月7日),被譽為「世界平民教育運動之父」。
❿ 四川社會歷史簡況
http://ke..com/view/7627.htm
這個是四川省的網路,包含你所希望知道的內容!希望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