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歷史演進

歷史演進

發布時間: 2020-11-19 12:20:22

❶ 閩劇的歷史演進

明末清初 ,閩中長樂、福清一帶流行著一種由農民業余組班演唱的民間小戲,因在地坪上圍著草索演出,人們稱之為「地下坪」、「牽草索」。這種演出活動,後來與外來戲班藝人結合,並以江西弋陽腔融合當地民歌俗曲形成的「江湖調」作為主要唱腔曲調,人稱「江湖班」。當時演出的劇目有大戲36,小戲72,大都來自弋、昆諸戲。在閩東北福安、寧德一帶,當時也出現了一種以「江湖」和颺歌為主要唱腔曲調的「平講班」(「平講」,意即用方言演唱)。所演劇目多移植「江湖戲」,或據民間故事編演,如《雙金花》、《贈白扇》、《紅裙記》等。後來,原用「正音」(官話)演唱的「江湖班」,也改用平講(方言)演唱,漸與「平講班」合流,同時又吸收了「嘮嘮班」(指當地人認為嘮叨難懂的崑腔、徽戲等外來戲班)的部分唱腔,形成了以「平講」為主,與「江湖」、「嘮嘮」三者合一的班社。
在福州還流行著一種「儒林戲」,起自明萬曆年間,以外來聲腔結合俗曲俚歌所創的「逗腔」為主要唱調。清光緒年間已有13家「儒林班」,盛行一時,劇目大多出自文人手筆,如《紫玉釵》、《墦間祭》等。辛亥革命後,「儒林班」逐漸與「平講班」 、「嘮嘮班」三者合一,形成了「閩班」,即今之閩劇。
民國初年,滿族達官貴人紛紛離閩,他們往日所帶徽班,因失去支持而迅速衰落。在福州的徽班藝人開始流散民間。他們大部分轉入「前三合響」班,或當演員,或當師傅,或當樂工。如徽班「三慶班」的來寶、鳳寶、老寶、起寶、怪寶、國寶等藝人與「三連福班」的周成章等分別加入儒林三合響班與平講三合響班。隨著大批徽班藝人滲入閩班,帶進了徽劇的腔(俗稱嘮嘮腔)以及徽劇的劇目與表演技藝,所以此時的「三合響」,稱「後三合響」。從此,在福州正式形成以儒林戲的逗腔為主,綜合平講戲的洋歌、江湖戲的江湖調與民間小調及徽調等多種聲腔的閩劇,民間俗稱「福州戲」。隨後,在報刊上便出現「閩劇」名稱。
「閩劇」一詞最早出現在民國12年(1923年),閩班「三賽樂」赴上海演出時,觀眾有在口頭上稱「閩班」為「閩劇」。翌年(民國13年)7月,商務印書館在出版的《考證注釋紫玉釵》劇本中,有「其曲文樂譜,在閩劇中,均居最上乘」的記載。民國26年(1937年),在福州成立「福建省閩劇改良會」,並於同年6月10日,創辦該會刊物《閩劇月刊》。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是閩劇歷史上的鼎盛時期,在福州城裡有名的戲班就有「舊賽樂」、「新賽樂」、「三賽樂」、「善傳奇」、「賽天然」、「慶天然」等,群眾稱為「三樂一奇兩頭羊」(福州話「然」與「羊」同音);另外,還有「賽月宮」、「群芳」、「天仙」等女班。這些班社規模大、劇目多、行頭新,均有一批名藝人作台柱。如舊賽樂班的武生陳春軒,花旦黃蔭務、陳杏芬,三花林趕三等;賽天然班的花旦馬秋藩(官)、小生李銘玉、三花林務夏等;新賽樂班的花旦曾元藩(官)、林貞官,武三花吳普官等;三賽樂班的花旦傅依儂、林芝芳,小生林芝卿、謝依桃等;善傳奇班的花旦鄭奕奏,小生關長勝等;新國風班的名旦薛(良藩)、馬(秋官)等。其中「鄭(奕奏)、曾(元官)、薛(良藩)、馬(秋官)」被稱為閩劇早期「四大名旦」。鄭奕奏在這一時期先後主演了《新茶花》、《孤兒血》、《黛玉葬花》、《紫玉釵》、《孟姜女》、《秦香蓮》、《百蝶香柴扇》、《釵頭鳳》、《杜十娘》、《梁山伯與祝英台》、《救國救民》、《邱麗玉》、《箱屍案》、《鳳陽花鼓》、《萬花蓮船》、《浪子魂》等大小100多個劇目,成功地塑造了林黛玉、秦香蓮、霍小玉、孟姜女、杜十娘、林英姐、祝英台等數十個不同時代,不同年齡、不同身份、不同遭遇的悲劇女性形象。他在繼承閩劇傳統「逗腔」唱法的基礎上,創造出獨特的唱腔風格,總結出「素、凈、休」與「快、緊、收」六字舞台表演藝術經驗,形成「鄭派藝術」,被譽為「福建梅蘭芳」。民國26年(1937年)7月,著名文學家郁達夫來閩,慕名觀看鄭奕奏演出《秦香蓮》後,感動不已,題詩七絕二首以贈。此外,鄭奕奏的表演藝術還得到周恩來總理與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的高度贊賞。
這一時期,閩劇戲班還前往台灣和海外演出。民國11年(1922年),舊賽樂班首開赴台演出先聲。接著每隔一二年便有一個新戲班前往巡迴公演,有的時間長達一年之久。其地點主要在台北、台中、基隆、高雄、嘉義、彰化、新竹、斗南、雲林等地。演出劇目主要有《岳飛》、《夜光杯》、《紫玉釵》、《孟姜女》、《萬花蓮船》、《邱麗玉》、《閻瑞生》等。著名武生陳春軒曾四次赴台演出,被譽為「活趙雲」,台胞曾先後贈給他8枚金質獎牌和兩面錦旗。
民國16年(1927年)6月,群芳女班赴新加坡演出,揭開閩劇出國演出的新頁。該班演員全系20來歲的女青年,扮相俊美,唱腔甜潤,加上演出劇目《靈芝草》、《燕夢蘭》、《金指甲》等多以女性為題材,因而很受海外觀眾歡迎。一些女演員被挽留客居當地,把閩劇藝術的種子傳到異國他邦。同年8月,上天仙班到新加坡演出。民國17年(1928年)1月,「新賽樂」到馬來亞、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亞演出,時間長達3年之久,民國20年(1931年)才回國。演出劇目有《五子哭墓》、《安安送米》、《齊婦含冤》、《陳靖姑》、《鐵公雞》、《鐵籠山》、《古城會》、《四傑村》、《三岔口》、《九江口》等本戲和連台戲。
20世紀40年代,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民國30年(1941年)和33年(1944年),福州兩度被日本侵略軍佔領,交通斷絕,經濟破產,戲班解體,藝人星散,著名藝人鄭奕奏流落閩北山區,閩劇藝術因而衰落。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閩劇獲得新生。50年代至「文化大革命」前,閩劇出現新的繁榮時期。1952年,閩劇赴京參加全國第一屆戲曲會演,演出經過整理的傳統劇目《釵頭鳳》,榮獲演出二等獎,李銘玉、郭西珠分獲演員一、二等獎。1954年9月,閩劇代表隊赴上海參加華東區戲曲會演,演出《煉印》、《荔枝換絳桃》、《漁船花燭》等劇目,其中《煉印》獲創作一等獎、優秀演出獎,林趕山、林務夏、李銘玉、郭西珠等獲演員一等獎,該劇於1955年被拍成電影。1959年,鄭奕奏應印度尼西亞福清「玉融公會」僑胞的邀請,赴雅加達、萬隆、泗水等地為華僑子弟傳授閩劇傳統劇目《紫玉釵》、《孟姜女》、《梅玉配》、《釵頭鳳》、《鳳陽花鼓》等。
「文化大革命」期間,閩劇受到嚴重摧殘,劇團被解散,藝人下放勞動,藝術資料及服裝道具遭焚毀。直到「文化大革命」結束後,閩劇才開始逐漸恢復。
20世紀80年代,福建省提出「振興閩劇」的口號,新創作的劇目不斷涌現,諸如《洪武鞭侯》、《草人護筍記》、《曲判記》、《蔡夫人》、《陶小蘭》、《林則徐充軍》、《魂斷燕山》、《天鵝宴》、《丹青魂》、《拜石記》、《御前侍醫》等一大批佳作在歷屆戲曲會演與活動中獲獎。其中《天鵝宴》與《丹青魂》獲文化部頒發的「文華獎」,《天鵝宴》的主要演員林友泉獲「文華表演獎」。並先後於1991年冬與1992年秋晉京演出,被認為是「藝壇千秋一典型」的盛事。同時,第三代的中青年優秀演員茁壯成長,在歷屆戲曲會演與中青年演員比賽中,均有獲獎。其中有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的胡奇明;有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的李少華;有當選為全國政協委員的林瑛;有被評為「福州十大傑出青年」的張建斌;有獲全國第十屆梅花獎的陳乃春等。
從1984年至1991年,福州閩劇院一團、福清縣閩劇團、福建省閩劇實驗劇團、福州閩劇院紅旗閩劇團先後出訪新加坡、日本和香港地區,演出《煉印》、《林則徐充軍》、《珍珠塔》、《蔡夫人》、《曲判記》、《門檻刀痕》、《漁女狀元》、《魂斷燕山》等一批優秀傳統劇目與新編古裝戲。自1989年起,福州市每年都舉辦民間職業劇團展演。1992年5月舉辦「閩劇三小」(劉小琴、李小白、董小狐)從藝60周年慶賀會。同時,福建省文化廳、福建省藝術研究所聯合為鄭奕奏舉辦從藝80周年慶賀會。
1993年,閩劇《紅羅衫》和《孫權與張昭》在參加首屆海峽兩岸(閩台)戲劇節暨福建省第19屆戲劇會演中獲劇目、導演、音樂、舞美等獎項。1994年5月至6月,福州閩劇院一團應台北華榕音樂有限公司的邀請,赴台北、台中、台南、基隆、馬祖等地演出《三搜幻化庵》、《碧玉簪》、《珍珠塔》等。這是閩劇時隔45年後首次赴台,是大陸第一個藝術團體獲准在馬祖島演出。1995年10月至11月,福建省閩劇實驗劇團應台灣省福州十邑同鄉會的邀請,赴台演出《梅玉配》、《曲判記》、《陳若霖斬皇子》等。在返省途經香港時,應香港福州十邑同鄉會邀請,由青年演員作摺子戲專場演出。
1996年2月至10月,福建省閩劇實驗劇團,與福州閩劇院一團、紅旗閩劇團分別赴馬來西亞與法國演出。12月,在福建省第20屆戲劇會演上,平潭縣閩劇團演出的《鳳凰蛋》獲劇目、導演、舞美等獎項。1997年1月,應文化部藝術局邀請,福建省閩劇實驗劇團赴京演出《貶官記》,5月,獲第七屆「文華新劇目獎」、「文華導演獎」與「文華表演獎」;並於9月份獲中宣部第二屆表彰的「五個一工程獎」。
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8日,福建省閩劇院獲得國家文化部頒布的首屆文化遺產日獎。

❷ 數據倉庫的演進歷史是怎樣的

數據倉庫的演進分為三代,

❸ 管理會計歷史演進分為哪幾個階段

(一)追求效率的管理會計時代(20世紀初到50年代)
(二)追求效益的管理會計時代(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
(三)管理會計反思時代(20世紀80年代)
(四)管理會計主題轉變的過渡時期(20世紀90年代)

❹ 簡述中國品牌的歷史演進

20大產業遷移路徑全景系列之—:2019年中國手機行業遷移路徑及發展趨勢分析

全球手機產業遷移路徑分析

從手機產業遷移路徑角度看,全球格局下,手機產業遷移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發達國家向中國轉移,中國已經成為手機最大生產國和消費國;第二階段為中國向印度、越南等地區轉移。從中國國內看,手機產業轉移表現出三大特徵:部分地區手機整機製造產業基本出清,部分地區逐漸崛起;廣東地區始終保持在龍頭地位;手機產業陸續向內陸轉移,重慶地區表現最為突出。

階段一:全球手機產能主要集中在中國

從全球手機行業的發展歷程看,手機市場的階段性變化受到幾個因素影響,一是通訊網路的代際發展,從1G到4G、5G,直接導致了手機市場在增量市場與存量市場之間切換;二是手機產品的變化發展,這種發展有大哥大到功能機、功能機到智能機的顛覆式變革,也有像素、屏幕優化等升級式發展。因此,手機行業在不同時期,市場增長點也不同,從最初的功能驅動型市場發展到性能驅動型市場,並進一步要發展到智能型市場。

以上數據來源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手機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

❺ 存在的概念內涵的歷史演進

1.存在(實在)是一個哲學概念,按照20世紀西方存在主義哲學家的定義,是具有難以改變,但能夠改變的特性。而相對於存在的不存在(虛無)則是具有難以控制,但能夠控制的特性。而兩者的界別存在於(無限線)的正反面上。但此界別中的正反面本不存在,故分辨的方向只在乎於其外延對該物的影響。
西方唯心主義哲學家認為,無法被感知的事物(包括被神感知),無法證明其存在,貝克萊的命題:「存在就是被感知」。《存在與時間》的作者海德格爾認為:「存在」既是最明了的概念,可也是最晦澀的概念。現實中大多數人自認為「存在」這一概念是自明的,也是最清楚的,故無需發問「何為存在」更無需去研究何為「存在」,可哲學的終極任務本來就是要解釋:「何為存在」,作為思考者,如果你把「存在」這個最晦澀的概念誤認為是簡單、明了、無需解釋的,那麼你註定就犯了大錯了。
2.存在狹義上是相對於思維而與物質同義的哲學范疇;廣義上是相對於無而與有同義的范疇(見有無),是一切物質現象和精神現象的總和。在哲學史上,存在范疇為各派哲學家廣泛使用,其被賦予了不同的含義。中世紀基督教神學認為神是最真實的存在。近代主觀唯心主義者貝克萊認為存在就是被感知。德國客觀唯心主義者黑格爾把存在作為絕對觀念的一個最簡單的規定。現代西方存在主義者把存在解釋為個人的主觀存在。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盡管世界的存在是世界統一性的前提,在說明世界的統一性時必須擯棄世界統一於存在這一含混的提法,堅持世界的統一性在於它的物質性;存在與思維、物質與意識的關系問題,這是哲學的基本問題。
存在就是所有天下一切你能想到的任何東西,放在一塊來看,惟一的一個共同點。它是普通的但又是事物最基本的,它是使得萬物存在的那個東西,是萬物存在者,萬物所依賴者。
3.宗教之天主教會觀點:
存在的本意是「在」,「出現」(拉丁文:existere) ;事物可以存在於自然界中(物質存在:material existence),也可以臨在心靈上(理想存在 ideal existence)。存在指出這個事實,它所肯定的是在實現中的實有。從這角度看,存在的反面首先是非存有(non being)或虛無(nothing),其次才是可能(possible)。「可能」與虛無的分別在於「可能」可以被心靈概念化,從而變成存有,虛無卻不能。然而,假若「可能」並沒有在事實上變成存有,它就沒有真正的存在。由此可見存在與本質的關系:存在就是本質的實現,是本質在實在界中真實的出現,因為在實現之前,本質原是一個可能性而已。因此可以說:當本質從可能性的層面進入實現的時候,它便真正地存在了。

❻ 公民社會的歷史演進

公民社會是個歷史范疇。兩千多年來,隨著社會政治和經濟關系的發展變化,公民社會概念共經歷了三次大的轉型。 公民社會的古典含義跨越了從公元前4世紀到公元17、18世紀的漫長歷史時期。

「公民社會」最早出現在古希臘先哲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中,指的是「城邦國家」或「自由和平等的公民在一個合法界定的法律體系之下結成的倫理--政治共同體」。公元前1世紀時,古羅馬政治理論家西塞羅將其轉譯為拉丁文,「不僅指單個國家,而且指業已發達到出現城市的文明政治共同體的生活狀況」,在保留「政治社會」含義的同時,更多的帶有「文明社會」的含義。此後,一直到近代之前,包括中世紀的奧古斯丁、托馬斯·阿奎那等基督教神學家在內的西方思想家,都是在亞里士多德和西塞羅的意義上使用這一概念的。17—18世紀期間,適應近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發展的要求,洛克、孟德斯鳩、盧梭等資產階級思想家提出了社會契約論以反對封建王權的君權神授思想。他們認為,人類最初是生活在無政府的自然狀態之中的,但這種自然社會由於缺乏和平、安全、人身保障等等,要通過權利讓渡並訂立社會契約的方式過渡到公民社會。於是,「公民社會」獲得了與自然狀態相對應的含義,與「政治國家」是同義語,指的是人們生活在政府之下的一種法治的、和平的政治秩序。
從亞里士多德、西塞羅到洛克、盧梭等的古典公民社會概念,與政治社會、政治國家相同一,這反映出了西方文明一直到17世紀的前資本主義的社會狀況,即國家與社會並未分離或者並未完全分離,整個社會表現為高度政治化的一元結構。這一狀況在中世紀達到頂峰--「中世紀的精神可以表述如下:市民社會的等級和政治意義上的等級是同一的,因為市民社會就是政治社會,因為市民社會的有機原則就是國家的原則。」「市民等級和政治等級的同一就是市民社會和政治社會同一的表現。」 當代公民社會論者一般都把公民社會組織看作是公民社會的核心要素,是公民社會的基礎和主體。當代一些主張三分法的學者甚至在二者之間劃等號,把公民社會等同於或狹義化為公民社會組織,將公民社會組織的數量作為判斷公民社會成熟程度的測量工具。一般認為,公民社會組織,指的是有著共同利益追求的公民自願組成的非營利性社團。它不同於傳統的社會共同體,不是建立在血緣或地緣聯系的基礎上,也不是帶有強迫性的組織,並且不以營利為目的,而是社會成員基於共同利益或信仰而自願結成的非政府的、非營利的社會組織。它有以下兩個顯著特點:
(1)非政府性,即這些組織是以民間的形式出現的,它不代表政府或國家的立場,而是相對獨立於黨政權力系統。但這並不意味著它完全與政府沒有關系甚至與政府相對抗,恰恰相反,它並不排除國家的進入或干預,而需要國家為它的活動提供一種秩序,同時也需要國家對它的不足進行救濟。
(2)非營利性,即它們不把獲取利潤當作自己的主要目的,而通常把謀取公共利益和提供公共服務當作其首要目標。 社會運動或新社會運動是當代西方左翼公民社會理論家所強調的一個重要要素。所謂「新社會運動」,是相對於社會民主黨或社會黨所領導的工人運動而言的,以捍衛私域和私人公共領域自主發展的合法權利不受經濟系統和國家的侵犯為目標的單一主題的抗議運動,如女權運動、生態運動、民權運動等。它以居於工人和資本家之間的社會中間階層為主體。20世紀60年代以來,各種新社會運動蓬勃發展並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
作為內核的價值觀。上述這些結構性要素是公民社會的外顯的方面,除了它們以外,公民社會還包含一個與它們互為表裡的一系列價值原則所構成的精神內核。這些基本社會價值或原則包括:
(1)人本主義。人本主義是公民社會的理論基石。它強調人的尊嚴、人的基本權利以及人性尊嚴和基本權利的平等性,認為國家和公民社會都應以保護和增進公民權利和利益為旨歸。
(2)多元主義。公民社會強調個人生活方式的多元化,思想文化的多元化,社會組織的多元化,提倡寬容、妥協、互惠與合作精神。
(3)公開性和開放性。公共領域的重要特點之一就是公開性和開放性,這是公眾參與公共活動的重要前提,因此當代公民社會論者都十分強調和堅持公共生活領域的公開性和開放性。
(4)參與性。參與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公共事務,是公民的基本權利。因此公民社會強調和倡導公民個人或公民社會組織,以多種方式積極參與社會公共生活。
(5)法治原則。公民社會論者反對國家對公民社會內部事務的隨意干涉,強調要從法律上劃定國家權力和國家行動的邊界,確保公民社會與國家的分離,使公民社會成為一個真正自主的領域。
以這些基本價值為內核,形成了以契約精神為基礎,以公民精神或公民性為集中體現的,包括志願精神、人本精神、法治精神、自治精神的公民文化。公民文化及其價值觀構成公民社會的文化特徵。

❼ 城市歷史演進中功能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城市綠色眼眼鏡中不能發生什麼的變化它的功能肯定就是更適合人的生活和居住嗎

❽ 談談你對中華民族精神歷史演進的認識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面對世界范圍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盪,必須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文化建設極為重要的任務,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納入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當前,弘揚和培養民族精神,需要解決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要引導人們走出認識誤區,實現思想觀念的根本轉變。

❾ 課程與教學論的歷史演進

(一)古代:教學思想的孕育
教學論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古代教學經驗的總結、近代教學思想的形成與現代教學理論的發展諸階段。
古代教學經驗的長期積累孕育了最初的教學思想,它的源頭可以追溯到我國春秋戰國時期與古希臘時期。那個時期百家爭鳴,智者雲集,人類思想處於胚胎階段。中國先秦涌現出一大批教育家,如孔子、孟子、荀子、老子、莊子,他們闡發了諸多教育、教學主張。
此外,我國漢代以董仲舒為代表的經學教學思想,以劉安為代表的黃老學派教學思想,魏晉南北朝時期以嵇康為代表的玄學教學思想,唐代以韓愈為代表的儒家教學思想,宋明時期以二程、朱熹為代表的理學教學思想和以葉適、陳亮為代表的功利教學思想等,標志著中國古代教學思想的繁榮。
在西方,古希臘的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闡述了各自的教學思想,出現了蘇格拉底的「產婆術」,柏拉圖的《理想國》,亞里士多德的《尼各馬可倫理學》、《政治學》等。古羅馬昆體良系統地總結了羅馬教學成就和自己的從教經驗,寫出古代西方第一部教學法專著《雄辯術原理》(又譯為《論演說家的教育》)。
(二)近代:系統教學思想的形成
伴隨著工業革命的發生和自然科學的發展,近代教學理論逐漸從古代哲學中分離出來,走上了自身發展的軌道,並形成獨立的體系。誇美紐斯、盧梭、裴斯泰洛齊、赫爾巴特的教學思想是其中最傑出的代表,它們對後世教學理論與實踐產生了深刻影響。
(三)現代:多樣化教學理論的發展
杜威,美國教育家,1916年出版代表作《民主主義與教育》。杜威在批判赫爾巴特的「外爍說」與盧梭、裴斯泰洛齊的「預成說」各有偏頗的基礎上,認為兒童發展是在先天本能與沖動的基礎上,通過與環境的交互作用而不斷增加經驗意義的過程,指出教育的本質是兒童經驗的不斷改造和連續發展,「教育是在經驗中、由於經驗和為著經驗的一種發展過程」,提出了基於經驗的教學理論。在他看來,「經驗」(Experience)即人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是人作用於環境與環境作用於人兩方面的聯合。杜威強調知與行的統一,認為「行動處於觀念的核心」,「認識本身就是行動」,倡導「從經驗中學」、「做中學」。他還認為,經驗中包括思維,沒有某種思維的因素便不可能產生有意義的經驗,力倡「反省思維」,在《我們怎樣思維》一書中提出以問題解決為中心的五步教學階段:問題感覺、問題界定、提出假設、邏輯推理、行動檢驗。1896年杜威創辦了芝加哥大學實驗學校,組織商業、烹飪、縫紉、紡織、木工等活動,促進兒童經驗的不斷改造。杜威總結了古希臘、古羅馬以來的教育智慧,創造性地提出了諸多見解,奠定了「現代教育」理論的基礎,對當代教學理論與實踐產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響。
20世紀以來,教學論研究大致呈現兩大發展路徑:一是哲學的研究取向以認識論和倫理學為理論基礎,主要探討教學的目的、任務、原則、內容、手段方法、組織形式、教學評價等,如德國、蘇聯、日本、中國。二是心理學的研究取向以心理學為理論基礎,把教學理論作為一種處方性和規范性理論,探討教學的程序、策略與技術,如英國、美國等。「二戰」後,由於社會生活的急劇變化和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引發了世界教育改革熱潮,催生了眾多新的教學理論與流派,如前蘇聯贊科夫的「小學教學新體系」、巴班斯基的「教學過程最優化」,美國斯金納的程序教學理論、布魯納的發現教學理論、奧蘇貝爾的意義學習理論、布盧姆的掌握學習理論、加涅的教學設計理論、羅傑斯的「非指導教學」理論,保加利亞洛扎諾夫的「暗示教學」,德國瓦根舍因的「範例教學」,克拉夫基的「范疇教育」、沙勒和舍費爾的「交往教學」理論,等等,教學論發展呈現多樣化態勢。

❿ 兒童文學的歷史演進

遠古時期的兒童文學,是不識字的說書人對兒童所述說的故事,通常都沒有任何書面紀錄可供後世參考[1]。最早有以文字型式流傳是在公元前1,300年的古埃及,自此之後兒童文學開始在寫作型式的文學作品中出現,諸如公元100至200年間阿普列烏斯(Apuleius)所著《金驢記》(The Golden Ass)出現的愛神與美女(Cupid and Psyche)或是公元200至300年間印度的邦查唐塔拉(Panchatantra),許多證據顯示許多之後童話故事集里的故事都是根據民間故事重新編寫而成的。除了這些合集之外,中國的道家哲學家,像是列子與莊子,也都將一些童話故事與寓言以他們的表現方式出現在他們的哲學思想中。而日本童話故事桃太郎日本古代的農村,祖父母在晚上向兒孫比手畫腳說故事,口耳相傳,一代傳過一代
而在較廣泛的定義中,《伊索寓言》(公元前六世紀)是西方世界第一本著名的童話集。
而首先嘗試不僅僅是保存童話故事中的角色個性也同時保留故事風格的,是德國的格林兄弟。但諷刺的是,雖然格林童話第一版(1812年及1815年)是民俗研究學者的寶庫,但為了保證銷售量及受歡迎的程度,格林兄弟在後來出版的版本中也開始改寫書中的故事。格林童話集的轉變不只將內容偏離原有的民間故事,也影響了原有的民間故事的面貌。除此之外,格林兄弟也沒有收錄一些德國口耳相傳的民間故事,其理由是他們認為這些也曾在查爾斯·佩羅的故事集出現過的故事是法國故事而非德國故事。獨立創作童話故事並使之獨立成為成熟的兒童文學的是丹麥作家安徒生。安徒生的童話是兒童文學的奠基之作。 1880年卡洛·科洛迪在義大利出版的作品木偶奇遇記,被認為是早期兒童文學經典之一,曾拍成電影逾二十次。出版於1876年馬克·吐溫所著作的《湯姆歷險記》成為為美國著名兒童文學作品。
1900年至1920年出版的美國的一系列童話故事《綠野仙蹤》影響日後世界兒童文學至深。1908年出版的騎鵝歷險記 瑞典著名作家塞爾瑪·拉格洛夫寫的一部著名的長篇童話小說,它也成了一部世界名著。 1937年出版的小說《哈比人歷險記》,是J.R.R托爾金原本為兒子所寫的一部童話,但托爾金此書在兒童文學界未有名氣。之後1943年出版聖·埃克蘇佩里所著之法國童話作品《小王子》,被譯成百多種語言,也被拍成電影、改編成話劇演出。在1950年代由著名的英國作家克利夫·史戴普·路易斯所著《納尼亞傳奇》,成為英美兒童文學經典之一。

熱點內容
當教師好還是公務員好 發布:2025-05-12 00:53:30 瀏覽:853
考研英語真題下載 發布:2025-05-12 00:24:07 瀏覽:454
2017美術生高考綜合分 發布:2025-05-12 00:20:15 瀏覽:883
清風校園手抄報資料 發布:2025-05-11 21:08:53 瀏覽:612
安溪是哪個市 發布:2025-05-11 19:17:34 瀏覽:708
京芳教育 發布:2025-05-11 14:06:12 瀏覽:943
雲南白葯膏多少錢 發布:2025-05-11 12:53:15 瀏覽:566
師德師風演講稿標題 發布:2025-05-11 11:22:34 瀏覽:520
小小的船優秀教學設計 發布:2025-05-11 11:06:30 瀏覽:240
老師的眼作文 發布:2025-05-11 10:38:52 瀏覽: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