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深圳歷史

深圳歷史

發布時間: 2020-11-19 12:23:12

⑴ 深圳歷史

問題一:東周就是春秋戰國時期;東漢後期開始中國是進入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時代;春秋戰國時代,周王朝作為一個象徵的朝代,還是存在的,內部是各個諸侯國林立!兩晉南北朝是南北對立,北方長期是2個獨立的政權,南方是一個政權;這個很復雜,幾句話說不清楚。。大體是這樣
問題二:隋朝結束了南北朝的分離狀態,隋和秦朝都是歷經二世而亡,都城在長安。應該是屬於黃河流域
問題三:中國歷史的趨勢就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分分合合中,不斷的進行著民族融合的一個過程!

⑵ 深圳歷史有哪些傳說

早在67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期,就有人類繁衍生息。夏、商年代,深圳是百越部族遠征海洋的一個駐腳點。居殖在深圳沿海沙丘谷地區域的百姓,是百越部族的分支——「南越部族」。前214年,秦始皇統一中國並在嶺南設置南海、桂林、象郡3郡,深圳隸屬於南海郡。331年,即東晉咸和六年,朝廷設東官郡,轄寶安、海豐、興寧等6縣,其范圍包括珠江三角洲及惠州、潮州一帶。其時寶安縣轄地涉及當今的東莞市、深圳市和香港特別行政區,公元590年(隋開皇十年),廢東官郡,寶安縣改屬南海郡,縣治在今深圳南頭。公元757年(唐至德二年),寶安縣更名東莞縣,縣治遷往東莞,於南頭設屯門軍鎮。宋朝時期,深圳是南方海路貿易的重要樞紐,盛產食鹽、香料。至元朝,這里又以出產珍珠著名。公元1394年(明洪武二十七年),在今日深圳境內設立了東莞守御千戶所及大鵬守御千戶所。1842年7月24日,中英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香港島被英國佔領。1860年1月11日,九龍半島因《北京條約》而被迫割讓給英國。1898年4月21日,清政府又與英國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將新界租給英國99年。至此,原屬新安縣的3076平方公里土地中,有1055.61平方公里脫離其管轄。以後其名稱和隸屬關系幾經變動,直到中華民國時期復稱寶安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沿用。寶安素有「粵省前哨」之稱,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

⑶ 深圳的發展歷史

首先說一下,深圳並不是「第一個」經濟特區,而是「第一批」經濟特區,1979年中央同意廣東省的深圳、珠海、汕頭和福建省的廈門試辦出口特區。1980年5月,中央決定將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這四個出口特區改稱為經濟特區。其次「經濟特區」,就是指實行特殊經濟政策和經濟體制的地區。

深圳市,在經濟發展方面確實領先全國,一方面是政策所致,另一方面深圳是移民城市,不排外,有創新意識,所以造就了深圳的今天。不過,深圳市並不完美,在很多方面還無法稱霸全國,如高等教育方面實力就不強,並沒有一所全國知名高校,畢竟大學不僅僅需要「資金」,還需要文化底蘊和人文情懷。

總之,深圳市取得了偉大成就,見證了改革開放,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⑷ 深圳的歷史

1.地名由來
「深圳」地名始見史籍於1410年(明永樂八年),於清朝初年建墟。當地的方言俗稱田野間的水溝為「圳」或「涌」。深圳正因其水澤密布,村落邊有一條深水溝而得名。
深圳又稱鵬城。 何謂「鵬城」? 在深圳東部50多公里開外的南澳鎮,有一處名叫鵬城的地方,城門象北京的德勝門,只是規模小了很多。 城牆經風雨侵蝕,一番破敗景象; 城樓雖不及山海關雄壯,仍古味十足。進入城門,只見青石板鋪就的道路,兩旁平房都是磚木結構,鱗次櫛比,露出房檐的椽子都已腐敗,看起來年代已相當久遠。當地居民稱這個地方叫王母,又叫大鵬,這座城就叫鵬城。「鵬城」由此得名。
曾幾何時,有人把這個鵬城的名字安在了深圳的頭上。特別是深圳自建立特區以來,面貌發生了歷史性的巨變,綜合經濟實力已經位列全國大中城市中的前列,是一座充滿生機,充滿美好發展前景,潛力無限的城市。而深圳的版圖正象展翅高飛的大鵬,搏擊風雲,遨遊長空,勇往直前。所以,鵬城也就名符其實地叫響了。
2.百越部族
( 史前——公元前214年)考古成就表明,早在67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期,就有土著先民繁衍生息在深圳土地上。深圳的城市史已有1673年。夏、商年代,深圳是百越部族遠征海洋的一個駐腳點。居殖在深圳沿海沙丘谷地區域的百姓,是百越部族的分支——「南越部族」。他們以捕魚、航海維生,甚少農墾。
3.秦皇設郡
(公元前214——公元331年)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於公元前214年在嶺南設置了南海、桂林、象郡三郡,謫徙50萬人開發。時屬南海郡的深圳,便融入了中原文化。
4.東晉建縣
(公元331——1573年)深圳市最早的前身為寶安縣。寶安作為縣建制始於公元331年(東晉咸和六年)。朝廷置轄地六縣的東官郡,轄地大概為今天的深圳市、東莞市和香港等范圍。郡治在寶安縣(南頭)。
公元590年(隋開皇十年),廢東官郡,寶安縣改屬南海郡,縣治在今深圳南頭。公元757年(唐至德二年),寶安縣更名東莞縣,縣治遷往東莞,於南頭設屯門軍鎮。宋朝時期,深圳是南方海路貿椎394年(明洪武二十七年),在今深圳境內設立了東莞守御千戶所及大鵬守御千戶所。公元1565年,又在南山半島設立了南頭水寨(廣東6大水寨之一),為一龐大的軍事機構,是「虎門之外衛,省會之屏藩」,管轄與牽制范圍東至潮汕,西至上下川,南至大洋。明朝初年,中國艦隊出使南洋,開航前必到深圳赤灣天後廟祭祀禱告。有600多年歷史的南頭古城,曾是廣東省東南的政經重鎮,也是晚清前深港澳地區的政治中心。
5.新安古城
(公元1573——1841年)深圳市的前身又曾名為新安縣。公元1573年(明萬曆元年),朝廷取「革故鼎新,轉危為安」之意,擴建東莞守御千戶基地,建立新安縣,並建縣治於南頭,轄地包括今天的深圳市及香港區域。經濟以產鹽、茶葉、香料和稻米為主。 清朝初期,政府實行沿海省份內遷50里的「遷界」之舉。新安縣三分之二土地曾一度納入東莞縣。公元1669年(清康熙八年)復置新安縣,至公元1684年(清康熙二十三年)再復原界。
6.縣境分割
(公元1842年——1898年) 公元1842年(清道光二十四年)7月24日,中英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香港島被英國佔領。公元1860年(清咸豐十年)1月11日,九龍半島因《北京條約》而被迫割讓給英國。公元1898年(清光緒二十四年)4月21日,清政府又與英國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將新界租給英國99年。至此,原屬新安縣的3076平方公里土地中,有1055.61平方公里脫離其管轄,深圳與香港從此劃境分治。
7.復名寶安
(公元1913年——1979年)公元1913年(民國三年),廣東省新安縣復稱寶安縣,縣治仍在南頭。
8.縣治遷移
(公元1938年——1953年)抗日戰爭時期,南頭淪陷,寶安縣政府臨時遷往東莞縣。1953年,因深圳聯接廣九鐵路,人口聚居較多,工商業興旺,寶安縣治東遷至距南頭10公里外的深圳墟。
9.深圳建市
(公元1979年) 1979年3月,中央和廣東省決定把寶安縣改為深圳市,受廣東省和惠陽地區雙重領導;11月,中共廣東省委決定將深圳市改為地區一級的省轄市。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正式將深圳定為中國第一個「經濟特區」;8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在深圳設置經濟特區。1981年3月,深圳市升格為副省級市。1988年11月,國務院批准深圳市在國家計劃中實行單列,並賦予其相當於省一級的經濟管理許可權。1992年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授予深圳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市政府制定地方法律和法規的權力。 建市之初轄深圳、南頭、松崗、龍華、葵涌、龍崗6個區。1979年10月,設立羅湖區。1980年7月,分羅湖區,成立沙頭角區。1981年10月,恢復寶安縣建制,轄特區外的1577平方公里。1983年9月至1984年8月,特區內設立羅湖、上步、南頭、沙頭角、蛇口5個管理區。1990年1月,撤銷特區內管理區,設立福田、羅湖和南山3個區。1993年1月,撤銷寶安縣,設立寶安、龍崗兩區。1997年10月,從羅湖區分出鹽田區。2004年成為一個無農村的城市。郵政編碼:518000,區號:0755。

⑸ 發現身邊的歷史——深圳

深圳於夏商是百越部族遠征海洋的一個駐腳點。秦皇時在嶺南設置了南海、桂林、象郡三郡;公元331年,置轄地六縣的東官郡,轄地大概為今天的深圳市、東莞市和香港等范圍。隋開皇十年,廢東官郡,寶安縣改屬南海郡,縣治在今深圳南頭。唐至德二年,寶安縣更名東莞縣,縣治遷往東莞。

及至宋代,深圳以出產食鹽及香料很快成長為重要的貿易據點。到了元朝,因為深圳瀕臨海洋,珍珠的廣泛採集有使得深圳躍居華夏珍珠出產要地。

公元1565年,為了抵禦外祖入侵,明政府在南山半島設立了南頭水寨,是「虎門之外衛,省會之屏藩」,管轄范圍十分廣闊。同時,明朝時期,艦隊出使均會落腳深圳,進行宏大的祭天儀式,祈求出行順利。

明萬曆年間,國家為「革故鼎新,轉危為安」之義,興建新安縣,其范圍包括今天的深圳市及香港地區。隨後到了清代,隨著鴉片戰爭的開始,我國沿海地區成為了資本主義列強競相瓜分的寶地。《南京條約》「讓」走了香港島,《北京條約》割走了九龍,《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又讓英國人租借了新界。至此,新安縣境殘缺不全。

抗日戰爭時期,深圳又為日寇所掌控。1953年,由於深圳聯接廣九鐵路,交通便利,人口聚居較多,工商業比較興旺,寶安縣便東遷至深圳墟。深圳建墟是在清朝初年。由於這一帶水澤密布,田邊又有一條大水溝,故取名深圳。

⑹ 深圳抗戰時期的歷史

在中國的抗戰歷史中,有一支特殊的部隊立下了輝煌戰績。這支孤懸華南敵後的抗日武裝——在長達8年的抗戰中,得不到來自黨中央的直接支援,困難時期甚至連一部電台都沒有,僅靠收音機來收聽延安新華廣播電台的消息。這就是英雄的東江縱隊。

就在這樣的艱苦環境中,東江縱隊獨立發展壯大為擁有11000多人的抗日武裝力量,其開辟的華南敵後戰場成為「敵後三大戰場」之一。1945年,朱德同志在「七大」軍事報告《論解放區戰場》中將東江縱隊、瓊崖縱隊與八路軍、新四軍並稱為「中國抗戰的中流砥柱」。

命令侵粵日軍就地投降

東縱是留在廣東堅持敵後斗爭的少數中國武裝。東江縱隊的前身華南抗日游擊總隊主要活動於惠州一帶,當地也是研究東江縱隊的重鎮。2003年底,羅浮山下新建起一座「東江縱隊紀念館」。

東江縱隊紀念館展廳里有一個犧牲烈士的名單長幅,上面鐫刻著5508個烈士的姓名。館長熊茂昌介紹,經常有老戰士拿著戰友名單來核對,如果有缺漏或者寫錯的都要求紀念館改過來。甚至有人專程從香港趕來,看到當年戰友的名字,一次又一次地擦拭眼淚,泣不成聲,令在場所有人為之動容。

「東江縱隊可以說是白手起家,是在曾生、林平、王作堯、楊康華等主要領導帶領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發展起來的。」惠州市委黨史辦何主任言語中透著豪情。

何主任告訴我們,八年抗戰,幾經整編,終於發展成為11000多人的抗日武裝力量。據戰後統計,東江縱隊先後作戰1400多次,斃傷日、偽軍6000多人,牽制了日軍兩個半旅團的兵力。

在紀念館內,記者意外地見到了當年朱德總司令給岡村寧次的命令的影印件:「在廣東的日軍由你指定廣東的代表至華南抗日縱隊東莞地區,接受曾生將軍的命令。」熊茂昌告訴我們,當年,東江縱隊就是以「中國解放區抗日軍華南抗日縱隊司令」的名義,給日本南支派遣軍最高指揮官田中久一發出命令,令其就地投降。這是對東江縱隊孤懸敵後、八年抗戰的成就的最大肯定。

抗戰勝利後,東江縱隊主力北撤山東解放區,後擴大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兩廣縱隊,編入三野作戰序列。

「書生扛槍」、「小鬼善戰」

一個個英勇的戰斗故事至今在東江畔口口相傳

育英樓原本只是一幢普通的客家民居,青磚灰瓦白牆,坐落在惠州市淡水鎮,毗鄰葉挺將軍的故居。當年,東江縱隊的前身——惠寶人民抗日游擊總隊,就曾把指揮部設在這幢兩層小樓里。

工作人員告訴我們,當年修葺育英樓時,工人就曾在瓦檐下發現當年游擊隊員埋藏的步槍子彈。

翻閱樓里的資料,我們發現,東江縱隊早期領導人如曾生、王作堯等都是大學生,許多人參加過聲援「一二·九」運動的學生遊行。隊伍中留學生也比比皆是,高、初中生更是一抓一大把,無怪乎東江縱隊老戰士一直以「書生扛槍」為自豪。

「小鬼善戰」也是東江縱隊的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一筆。如今依然有很多戰斗故事在民間口口相傳:以一當百光榮殉國的東江縱隊五少年英雄、威震港九的短槍隊隊長劉黑仔,後來成為海軍戰斗英雄的「老虎仔」林文虎、都是在民間廣為傳頌的傳奇人物。

「省港大營救」轟動全國

茅盾稱其為抗戰以來最偉大的搶救工作

廣東是僑鄉,歷史上就有下南洋的風俗,抗戰爆發後,許多海外華僑和港澳同胞紛紛通過募捐、義演、義賣、獻金等方式支援敵後抗日武裝。

據不完全統計,共有1500多名華僑子弟和港澳青年先後回來投身抗戰,如大名鼎鼎的文森隊、吉隆坡隊等都是以華僑原住地命名。其中的許多人後來在東江縱隊里擔任了重要指揮員,如泰國華僑鍾若潮後來擔任大隊政委,犧牲時新婚才三天。

「可以這么說,南洋和港澳是廣東抗戰的糧倉和彈葯庫。」東江縱隊聯誼會負責人感慨地說,與海外千絲萬縷的聯系,使華南敵後抗日武裝可以在香港淪陷後隨即成立港九大隊,滲透在香港、九龍一帶。

八十多歲的楊慶、陳瑞夫婦當年是港九大隊的戰友,二老每每回憶起那段歲月就少有地興奮。這支精乾的隊伍炸毀日軍啟德機場、活捉日本南支派遣軍高級特務頭子東條正之,一時間把港九地區變成了日軍眼中的「治安之癌」。

這支隊伍真正為世人所知的,是他們在幾乎不可能的情況下,從日本人眼皮底下的香港營救出八百多名愛國民主人士,其中包括何香凝、柳亞子、胡蝶等各界精英,以及國民黨第七戰區司令長官余漢謀的夫人。

「省港大營救」轟動全國,被茅盾稱為「抗戰以來(簡直可以說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搶救工作。」

除此之外,港九大隊將上百名國際人士安全護送到大後方,還救護美軍飛行員8人,開辟了著名的「飛行員安全通道」。其中美空軍克爾上尉遭數千敵人三個星期的搜捕,被東江縱隊成功救出,這一傳奇故事甚至被列入美軍十四航空隊的教材。

⑺ 深圳有哪些歷史呢

今天的深圳河蜿蜒穿過繁華市區,“深圳”一名,就來源於它,“圳”是指“田邊水溝”,“深圳”就是“深水溝”。

據清代康熙年間所纂《新安縣志》記載,深圳河在歷史上不僅深,而且水流急,每逢下雨便漲起大水,居民來往十分困難,常有人“不知深淺,動遭淹溺”。為此,由負責當地治安的官富巡檢司長官廖膺寵主持,於康熙二十八年,在深圳河上,建造了一座“惠民橋”,此橋以石頭建造,就是今日“人民橋”的前身。

1914年,因全國行政區域整編,廣東省新安縣因與河南省新安縣同名,改回“寶安”縣名。1993年1月1日,寶安撤縣,設立寶安、龍崗兩區,由深圳市直轄。

⑻ 深圳的歷史

從史料來看 早在1600年前,深圳地區就曾有過移民浪潮,內地人曾為開發新安立下了汗馬功勞。在東官郡所轄六縣中,第一個就是寶安縣,縣治與郡治同在一處,系江海交通要沖,海防軍事重鎮。新安故城開創了深圳城市發展的源頭,成為深圳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的中心。歷史的變遷經常表現在「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新安故城的發展變化也是如此。梁天監六年(507年),東官郡改為東莞郡,陳將郡治移至增城。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將寶安縣名改為東莞,縣治從南頭移到今天的東莞市。到了五代,宋、元以後,深圳在行政方面的隸屬關系都發生過一些變化。今天我們所看到的南頭城,即明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廣州左衛千戶崔皓在原舊城址上修建的「東莞守御千戶所城」。明萬曆元年(1573年)從東莞縣又分設新安縣,以該所城為縣城。/據近幾年的考古發現,深圳迄今已有6000年的歷史。據有關地下考古挖掘和地面古代遺址的資料表明,深圳的歷史源遠流長。在大黃沙、大梅沙沙丘遺址發現的陶器、石器顯示,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生息在這片美麗富饒的土地上。 創造了深圳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目前已查明,深圳有文化遺址103處,古墓葬234處,古建築和歷史紀念建築68處,近現代史跡和革命紀念建築97處,舊海關稅 站和界碑等有12處。經過篩選,市政府已分3批公布了36處文物保護單位。其中的大鵬城和「中英街」界碑於1989年被省政府確認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深圳地處南中國海之濱,椰風海韻,細浪白沙,景色怡人,歷來被視為「華夏南大門、連陲風景線」。自東晉以來,深圳在政治、文化、經濟、交通及海防軍事等方面就有重要的地位。考古材料證明,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勞動、生息、繁衍在深圳這塊美麗富饒的土地上。

自秦之後,深圳百越族居民已統屬封建中央集權統制,漢在深圳已有鹽官之設,在南頭、西鄉、沙井、大鵬以及香港李鄭屋村等地,均發現漢代墓葬。從葬禮及出土文物看,當時已融合了先進的中原文化。

東晉南朝250多年間,是深圳鼎盛時期,置東官郡,領寶安、興寧等六縣,管轄范圍包括珠江三角洲及惠陽一帶,當時的寶安縣轄地大概為今天的東莞市、深圳市和香港地區。

唐代深圳水域成了海路交通要沖。在南頭設屯鎮,駐有嶺南節度兵;宋代設「巡海水師營」,宋代以來,深圳成了中國南方海路交通貿易的樞紐,經濟上有著重大的發展。

明代是深圳歷史上的中興時期,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築南頭東莞守御千戶所城和大鵬守御千戶所城。稍後立南頭寨,形成寵大的軍事機構,為「虎門之外衛,、省會之屏藩」,抵禦倭冠、海盜以及其他外來侵略者。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南頭軍民在巡海道汪宏的率領下,在南頭海域殲滅了葡萄牙艦隊。

到了清朝嘉慶年間,新安縣居民已達到225979人。人口大增,農業生產和漁、鹽業得到很大的發展。

民國二年(1913年),新安縣復名寶安縣,治所仍設在南頭城。在舊民主主義革命才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深圳人民為民族解放寫下了可歌可泣的篇章。特別是抗日東江游擊縱隊,活躍在惠東,寶一帶,狠狠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並將困於香港的文化人士護送到解放區,為中國的文化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深圳歷史悠久,文化發達,因此文物古跡豐富,風景名勝屯為數不少,如晉、隋時期的「晉績隋園」廟,唐代的海光寺,靈渡寺南唐的懷度寺,宋代的赤灣天後廟,明清兩面代的「新安八景」,以及伶仃山、龍岐澳、七娘山等。

到20世紀80年代,深圳被辟為中國第一經濟特區後,旅遊業發展異常迅猛,新建的旅遊景點及設施獨具魅力,並以其新奇、特、異的風格蜚聲海內外。

http://ps.luohue.net/szwh/

⑼ 深圳的歷史來由

今天的深圳河蜿蜒穿過繁華市區,「深圳」一名,就來源於它,「圳」是指「田邊水溝」,「深圳」就是「深水溝」。

據清代康熙年間所纂《新安縣志》記載,深圳河在歷史上不僅深,而且水流急,每逢下雨便漲起大水,居民來往十分困難,常有人「不知深淺,動遭淹溺」。為此,由負責當地治安的官富巡檢司長官廖膺寵主持,於康熙二十八年,在深圳河上,建造了一座「惠民橋」,此橋以石頭建造,就是今日「人民橋」的前身。

「深圳」作為地名,最早出現在清朝康熙年間,是個小「墟」的名字,也是個哨所的名字,那個時候,僅有10名駐兵。

「墟」,本為鄉村定期的貿易集市,交易完成後人們就會散去,不過在清康熙年間,新安縣內的「墟」已發展為有固定居民的墟市,它們多形成在交通便利的地方,深圳墟雖不大,卻比較有名。

其實,「深圳」這一名稱,除了帶有地理的痕跡外,還烙印了移民文化的色彩。它是客家移民南遷,帶來的新詞彙。

一般而言,移民遷移到新的地方後,常把舊地名搬來使用,藉此來表達對根的溯源。通常情況下,移民不是照搬原名,而是使用與原居地相同的地名通名。歷史上,嶺南地區部分客家人是從閩北、浙南遷來的,這些地區常見的地名通名中,就有坑、潭、洋、坪、圳等。

在浙江也有一個同名的「深圳」,此外還有浙江麗水的愈岸、永康的圳頭;江西進賢的溫家圳、萍鄉的圳口、何家圳;湖南新寧的圳源垌;廣東大埔的圳頭坑、梅縣的高圳等。這些地名出現的年代,都在宋代以後,是南下的北方人帶來的古漢語,在南方演變成方言後,產生的方言地名。

「寶安寶安,得寶而安」

寶安境內有寶山,「得寶而安」。明朝有書記載:「得其寶者安,凡以康民也。」「寶安」在歷史上就這樣擁有了自己的名字,含有吉祥用意。

這座「寶山」位於現在的東莞市樟木頭鎮境內。宋朝有書記載:寶安「山有寶,置場煮銀,名石瓮場。」所以,此「寶」實為銀礦。

「寶安」作為縣名,從公元331年的東晉年間算來,已有1670多年的歷史。公元331年,東晉設郡,下轄寶安等6縣,寶安縣范圍包括今日深圳市、香港特別行政區、東莞市部分地區、番禺縣南部、中山市等地區。這是在深圳地區設立郡、縣級行政機構的開始,也是深圳城市歷史的開端。

深圳地區自從唐朝中期起,歸入東莞縣管轄,畢竟距離較遠,治理鞭長莫及,深圳、香港地區頻受倭寇、海盜侵擾,尤其在明朝中期以後,兵災不斷,因此經南頭鄉紳的提議,在廣東海道副使劉穩的支持與籌劃下,明朝萬曆元年(1573年),在寶安故地建「新安縣」,取「革故鼎新,去危為安」的意思。從「得寶為安」到「去危為安」,可見人民的生存環境與理想。

1914年,因全國行政區域整編,廣東省新安縣因與河南省新安縣同名,改回「寶安」縣名。1993年1月1日,寶安撤縣,設立寶安、龍崗兩區,由深圳市直轄。

「刀槍入庫,馬放南山」

「南山」有南山,海拔336米。山北的山腳下,村前是大海,村後是稻田,歷史上就是「魚米之鄉」。南山區因大小南山得名,帶著幽遠的意境,總使人想起陶淵明的那兩句名詩。

不過,歷史上的這片區域,並不是遺世獨立的,尤其它的前身「南頭」,作為深圳市古代文明的中心,經歷了太多的戰火。

在東晉南朝時期,南頭就是粵東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唐宋以來,商業開始繁盛,大型遠洋船舶要進出廣州,必須繞行大嶼山經南頭、虎門才能進入珠江,因此,南頭就成為廣州海外交通航道的咽喉。可見南頭當時的重要地位,頗有「好望角」的味道。

明朝初年,這里加強了海防,並築城駐軍。公元1565年,面對日益嚴重的倭寇、海盜騷擾,廣東設立了6個水寨,水師總部設在南頭水寨。為了預報敵情,在赤灣小南山頂上修建了煙墩(又稱烽堠),作為南頭水寨的耳目,遇有敵情,白天用煙、夜晚用火進行報警。南山煙墩遺址至今尚存。

「得福於田」的虔誠

福田區,因清代康熙年間就已經存在的福田村而得名。

「福田」這一名稱的來歷,與上沙村的始祖黃金堂有關,公元1192年的南宋年間,黃金堂的第四個兒子黃西孫,遷到松子嶺南沿定居,帶領兒孫開荒造田,田地塊塊成格,取名為「格田」,後來看到莊稼顏色碧綠,好似幅幅圖畫,心裡非常高興,又將「格田」更名為「幅田」,因「幅」與「福」同音,再改名為福田———「得福於田」。這兩個字透出了從事農業的深圳先民的性格與美好願望。

福田區的前身,是上步管理區,現在仍有路名「上步」。「上不去,下不妙」(上步區、下步廟),許多初來深圳的人第一次聽到這樣的說法,都會笑上半天:「這好像是騎在老虎背上嘛!」

「步」,俗稱「埠」,是指「水陸碼頭」,用在地名上,與古代越語有關,也僅限於中國的南方地區。加上村落位於深圳河的北面,是在「河之上」,故名「上步」。可以想見幾百年前,這里「輕舟水上泊」的景緻。

古越語中羅湖山

今天繁華熱鬧的羅湖區,名稱來源於清代康熙年間就已存在的羅湖村。

深圳博物館的容達賢先生對記者介紹,羅湖村的「羅」字,源於古越語,是古壯侗語對山的稱呼,帶有「羅」字的山名是古代百越族人的遺留,如「羅浮山」一名,就見於廣東的博羅、電白、興寧、平遠以及廣西的欽州、防城等地。所以,可以推斷,深圳的「羅湖」就是山名,加上地勢低,周圍湖塘眾多,得名「羅湖村」。

在深圳經濟特區成立之初,羅湖山被夷平,山土被用來墊高羅湖低地,據說,這使當時羅湖低地的地面增高了1米!

龍鳳呈祥的美麗傳說

龍崗有龍,也有仙女。

關於龍崗,還有一段美麗傳說:遠古時期,有一位美麗的仙女下凡後,到了這里,而天上群龍「憐香惜玉」,終日環繞在她的周圍,保護佳人的安危,矢志不改,最後終於變成脈脈山崗。

傳說歸傳說,不過,這里山崗的形狀,倒真的極像巨龍伏卧,「龍崗」一名也是因此得來的。西邊的東莞,有一地名「鳳崗」,與龍崗遙相呼應,頗有龍鳳呈祥的寓意。

公元331年,東晉設立東官郡,龍崗屬於寶安縣轄地;民國時,龍崗變成惠陽縣轄地;1958年11月又歸為寶安縣管轄;1986年改稱龍崗鎮,1993年1月1日,改為龍崗區。

大鵬古民煮「海」為鹽

「鹽田」是從行業經濟演化出來的地名。鹽田區的名稱,得於深圳東部沿海舊有的鹽田村。深圳位於南海之濱,先民「靠海吃海」,在寬廣的海邊開辟鹽田,以煮鹽為生。

古代深圳居民製作「熟鹽」,需用海鹵,海鹵的常用製法是這樣的:

先在海邊沙灘上挖一個深坑,坑底及四壁鋪設「特製」土磚———一種摻進草稈、經牛腳踩而成的「筋韌熟泥」,磚縫填實,以防泄漏,將竹木橫架在坑口,上鋪葦席,然後將鹽田內浸漬海水後經日曬泛出鹽霜的表層沙子掃攏起來,堆於坑口葦席上,用海水澆淋,濾入坑內富含鹽分的鹵水便可用於煮鹽。真是「誰知盤中鹽,粒粒皆辛苦」。

古代的深圳,就以鹽產著稱,早在漢代,這里的鹽業生產就被納入國家管理。宋、元時期,鹽業生產達到了高峰,官收鹽利成為政府的一個重要的財政來源,以至當時有人稱「天下之賦鹽利居半」,鹽業在深圳歷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鹽民的辛勤勞動為官府帶來了巨大的利益,但鹽民的生活卻異常困苦。官府的暴利盤剝和壓榨激起了鹽民的反抗,煮、販私鹽的現象日益增多,社會矛盾由此激化。南宋年間,因政府查禁鹽民煮、販私鹽,就引發了一場較大規模的鹽民武裝暴動,以高登為首的鹽民一度擊退官軍,並乘勝進攻廣州,但終因寡不敵眾而失敗。

大鵬所城

深圳東部的大鵬半島有一座築於明代的「大鵬所城」。這也是深圳簡稱「鵬城」的由來。

明初廣東沿海倭患成災,太祖朱元璋遂下令開築「大鵬千戶守御所城」。明洪武27年(公元1394年),廣州左衛千戶張斌在大鵬半島埋下第一塊磚頭,不多久,一座固若金湯的大鵬城出現在大鵬嶺下。

當時,大鵬城內有上千名駐軍在開發海疆、屯田衛國。還開辟了東西兩個演武城,俗稱東西教場。

「沿海所城,大鵬為最」,在康熙年間靳文謨編撰的《新安縣志》中這樣得意地記載著。作為明清兩代嶺南海防軍事的要塞,大鵬城佔地約11萬平方米。它抵禦倭寇,抗擊葡萄牙殖民者,備戰兩次鴉片戰爭,有著600多年抵禦外侮的歷史。

歲月悠悠,就在大鵬所城逐漸廢圮的地方,鵬城深圳奇跡般地出現了

⑽ 請詳細介紹深圳市發展史

深圳的經濟特區發展只有30年,但卻曾經有著6700多年的人類活動史。新石器時代中期就有原住居民百越人等繁衍生息在深圳土地上,深圳有1700多年的郡縣史、600多年的南頭城、大鵬城史和300多年的客家人移民史,深圳的城市史已有1673年。早在1600年前,深圳地區就曾有過移民浪潮,內地人曾為開發新安立下了汗馬功勞。在東官郡所轄六縣中,第一個就是寶安縣,縣治與郡治同在一處,系江海交通要沖,海防軍事重鎮。新安故城開創了深圳城市發展的源頭,成為深圳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的中心。歷史的變遷經常表現在「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新安故城的發展變化也是如此。梁天監六年(507年),東官郡改為東莞郡,陳將郡治移至增城。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將寶安縣名改為東莞,縣治從南頭移到今天的東莞市。
夏、商、周年代,深圳是百越部族遠征海洋的一個駐腳點。居殖在深圳沿海沙丘谷地區域的百姓,是百越部族的分支——"南越部族"。他們以捕魚、航海維生,甚少農墾。
自秦朝,即為廣東地。秦皇統一中國後,於公元前214年在嶺南設置了南海、桂林、象郡三郡,謫徙秦國人50萬人開發。時屬南海郡(郡治廣州)的深圳,便融入了秦代的中原文化,後為南越國地。大漢帝國、東漢屬於交州(管轄廣東、廣西、越南大部)南海郡。西漢設郡前屬越地、南粵地(南越地)。
到了五代,宋、元以後,深圳在行政方面的隸屬關系都發生過一些變化。今天我們所看到的南頭城,即明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廣州左衛千戶崔皓在原舊城址上修建的「東莞守御千戶所城」。明萬曆元年(1573年)從東莞縣又分設新安縣,以該所城為縣城。/據近幾年的考古發現,深圳迄今已有6000年的歷史。據有關地下考古挖掘和地面古代遺址的資料表明,深圳的歷史源遠流長。在大黃沙、大梅沙沙丘遺址發現的陶器、石器顯示,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生息在這片美麗富饒的土地上。 創造了深圳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目前已查明,深圳有文化遺址103處,古墓葬234處,古建築和歷史紀念建築68處,近現代史跡和革命紀念建築97處,舊海關稅 站和界碑等有12處。經過篩選,市政府已分3批公布了36處文物保護單位。其中的大鵬城和「中英街」界碑於1989年被省政府確認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深圳地處南中國海之濱,椰風海韻,細浪白沙,景色怡人,歷來被視為「華夏南大門、連陲風景線」。自東晉以來,深圳在政治、文化、經濟、交通及海防軍事等方面就有重要的地位。考古材料證明,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勞動、生息、繁衍在深圳這塊美麗富饒的土地上。 自秦之後,深圳百越族居民已統屬封建中央集權統制,漢在深圳已有鹽官之設,在南頭、西鄉、沙井、大鵬以及香港李鄭屋村等地,均發現漢代墓葬。從葬禮及出土文物看,當時已融合了先進的中原文化。 東晉南朝250多年間,是深圳鼎盛時期,置東官郡,領寶安、興寧等六縣,管轄范圍包括珠江三角洲及惠陽一帶,當時的寶安縣轄地大概為今天的東莞市、深圳市和香港地區。 唐代深圳水域成了海路交通要沖。在南頭設屯鎮,駐有嶺南節度兵;宋代設「巡海水師營」,
深圳在宋朝時期是南方海路貿易的重要樞紐,屬於廣州香山縣。盛產食鹽、香料。至元朝,又以出產珍珠著名。
元代隸屬廣州路,明代隸屬廣州府,深圳市的前身又曾名為新安縣。公元1573年,中國明朝政府擴建東莞守御千戶基地,建立新安縣,並建縣治於南頭,轄地包括今天的深圳市及香港區域。經濟以產鹽、茶葉、香料和稻米為主。
明代是深圳歷史上的中興時期,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築南頭東莞守御千戶所城和大鵬守御千戶所城。稍後立南頭寨,形成寵大的軍事機構,為「虎門之外衛,、省會之屏藩」,抵禦倭冠、海盜以及其他外來侵略者。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南頭軍民在巡海道汪宏的率領下,在南頭海域殲滅了葡萄牙艦隊。 到了清朝嘉慶年間,新安縣居民已達到225979人。人口大增,農業生產和漁、鹽業得到很大的發展。
清代隸屬廣肇羅道廣州府。1842年7月至1898年4月期間,中國清政府與英國相繼簽訂《南京條約》、《北京條約》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港島、九龍和新界割讓、租借給英國。至此,原屬新安縣的3076平方公里土地中,有1055.61平方公里脫離其管轄,深圳與香港從此劃境分治。

民國二年(1913年),新安縣復名寶安縣,治所仍設在南頭城。在舊民主主義革命才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深圳人民為民族解放寫下了可歌可泣的篇章。特別是抗日東江游擊縱隊,活躍在惠東,寶一帶,狠狠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並將困於香港的文化人士護送到解放區,為中國的文化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抗日戰爭時期,南頭淪陷,寶安縣政府臨時遷往東莞縣。1953年,因深圳聯接廣九鐵路,人口聚居較多,工商業興旺,寶安縣治東遷至距南頭10公里外的深圳墟。
1979年3月,中央和廣東省決定把寶安縣改為深圳市,受廣東省和惠陽地區雙重領導;11月,中共廣東省委決定將深圳市改為地區一級的省轄市。
1980年8月2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在深圳設置經濟特區,現在,該天也被世人親切的成為"深圳生日"。
1980年8月26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中通過了由國務院提出的《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批准在深圳設置經濟特區。
1981年3月,深圳市升格為副省級市。
1984年2月24日至26日,鄧小平第一次視察深圳,為深圳題詞:「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證明,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
1988年11月,國務院批准深圳市在國家計劃中實行單列,並賦予其相當於省一級的經濟管理許可權。
1990年12月1日,新中國第二個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誕生。
1992年鄧小平第二次南巡,視察深圳,並發表了極為重要的談話: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特區姓「社」不姓「資」。
1992年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授予深圳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市政府制定地方法律和法規的權力。
2004年,深圳成為全國首個無農村無農民的城市。

熱點內容
當教師好還是公務員好 發布:2025-05-12 00:53:30 瀏覽:853
考研英語真題下載 發布:2025-05-12 00:24:07 瀏覽:454
2017美術生高考綜合分 發布:2025-05-12 00:20:15 瀏覽:883
清風校園手抄報資料 發布:2025-05-11 21:08:53 瀏覽:612
安溪是哪個市 發布:2025-05-11 19:17:34 瀏覽:708
京芳教育 發布:2025-05-11 14:06:12 瀏覽:943
雲南白葯膏多少錢 發布:2025-05-11 12:53:15 瀏覽:566
師德師風演講稿標題 發布:2025-05-11 11:22:34 瀏覽:520
小小的船優秀教學設計 發布:2025-05-11 11:06:30 瀏覽:240
老師的眼作文 發布:2025-05-11 10:38:52 瀏覽: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