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歷史春秋

歷史春秋

發布時間: 2020-11-19 14:18:38

① 春秋的歷史背景。

春秋時代周王的勢力減弱,諸侯群雄紛爭,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另說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自東周開始,周朝由強轉弱,王室日益衰微,大權旁落,諸侯國之間互相征伐,戰爭頻繁。小諸侯國紛紛被吞並,強大的諸侯國在局部地區實現了統一。

春秋中期,出現了一個比較和平的時期,原因是各國都被戰爭搞得十分疲憊,需要休整,於是通過公元前546年由14國參加的第二次「弭兵之會」達成協議,戰火暫時得以平息。可是,這期間在長江流域,吳、楚、越三國之間卻多次爆發霸權之爭。

春秋時代的中後期,隨著牛耕的普及和鐵制農具的應用,經濟有了迅速發展,出現了私田的開發和井田制的瓦解這一深刻的社會變化。在一些諸侯國的內部,貴族勢力強大起來,開始向國君爭奪權力。而新興的諸侯大國,先後取得霸主地位,而實際上,等於接替周王室王朝共主。

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聯手在晉陽打敗智氏,其後逐步將晉國進行了瓜分,自己分別建立了國家,就是著名的「三家分晉」。公元前379年齊國田氏取代姜姓成為齊侯,是為「田齊」。於是,七雄並立,互相爭霸的時代逐步到來,春秋時期走向了戰國時期。

據史書記載,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間,有三十六名君主被臣下或敵國殺之,五十二個諸侯國被滅。。有大小戰事四百八十多次,諸侯的朝聘和盟會四百五十餘次。魯國朝王三次,聘周四次。

(1)歷史春秋擴展閱讀

春秋的名字起源

魯國史官把當時各國報導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記錄下來,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記錄,簡括起來就把這部編年史名為「春秋」。孔子依據魯國史官所編《春秋》加以整理修訂,成為儒家經典之一。

《春秋》記錄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由於它所記歷史事實的起止年代,大體上與一個客觀的歷史發展時期相當,所以歷代史學家便把《春秋》這個書名作為這個歷史時期的名稱。

為了敘事方便,春秋時期開始於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東遷東周開始的一年,止於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戰國前夕,總共295年[1]。

春秋以後,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大諸侯國連年戰爭,當時人們就稱呼這七大諸侯國為戰國。《戰國策·燕策·一》載蘇秦的弟弟蘇代說:「凡天下之戰國七,而燕處弱焉。」可見當時七大諸侯國都有戰國的稱呼。到西漢初年,「戰國」這個名詞的含義還沒有變化。

到西漢末年劉向編輯《戰國策》一書時,才開始把「戰國」作為特定的歷史時期的名稱。戰國時期開始於公元前475年(周元王元年),即《史記》的《六國年表》開始的一年,止於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滅齊統一六國的一年,共255年。

② 春秋時期的歷史故事概括

1、三家分晉

前438年,晉哀公死,晉幽公即位。韓、趙、魏瓜分晉國剩餘土地,只有絳與曲沃兩地留給晉幽公。從此韓、趙、魏稱為三晉。

趙桓子一年後去世,趙氏之人殺了他的兒子,迎趙浣即位,是為趙獻子。獻子之子趙籍後來繼位,即是趙烈侯。

魏桓子之後由其孫魏斯繼位,韓康子之後由其子武子繼位,韓武子之後由其子韓虔繼位,是為。此即資治通鑒中春秋和戰國的分界點。

前375年,韓趙魏三家瓜分晉侯剩餘土地,晉國徹底滅亡。

2、曲沃代翼

前745年,晉昭侯把曲沃(在今中國山西省曲沃縣)封給其叔成師,是為曲沃桓叔。前731年,桓叔去世,其子曲沃庄伯繼位。前716年,曲沃庄伯去世,其子曲沃武公繼位 。

前705年冬天 , (史記記載為前706年 ),當時曲沃日益強大,曲沃武公誘殺了晉小子侯。周桓王派虢仲率兵討伐曲沃武公,武公只好退回曲沃,周桓王立晉哀侯之弟公子緡為晉的國君,曲沃未能吞並晉國。

前678年(晉侯緡二十八年),曲沃武公又伐晉侯緡,並滅之。用搶掠來的珍寶器物賄賂新立的周釐王,周釐王任命曲沃武公為晉君,列為諸侯。曲沃桓叔姬成師一系徹底打敗姬仇一系,奪得晉國正統地位。

3、管仲相齊

齊襄公政治殘暴,鮑叔牙護送公子小白逃到莒地(今山東莒南縣)。公孫無知謀殺了齊襄公,管夷吾、召忽護送公子糾逃到魯地(今山東西南部)。

魯國人派兵接納了公子糾。魯國人護送公子糾回齊國即位還沒有到達,公子小白先回到了齊國即位,就是齊桓公。

讓魯國在生竇(地名)殺掉公子糾。召忽為公子糾而死(公子糾也死了),桓公即位以後,任命鮑叔牙為宰相。

鮑叔牙推辭說:「如果一定要治理好國家,一定要任用管夷吾做宰相。我有五個地方比不上管夷吾。」

齊桓公於是派使者請求魯庄公說:「我們國君有叛逆的大臣,現在在您的國家,我們國君打算處死他來告誡大臣們,特此請求把管夷吾交還給齊國。」

魯庄公派人把管夷吾捆起來,交給了齊國的使者。齊國使者接收了管夷吾回到齊國。快到齊國的時候,齊桓公齋戒三天沐浴三天。

齊桓公親自到郊外迎接管夷吾,和他坐在一個車上並詢問他治理國家的方法。於是任命他為宰相。

4、假道伐虢

春秋時期,晉國想吞並鄰近的兩個小國:虞和虢,這兩個國家之間關系不錯。晉如襲虞,虢會出兵救援;晉若攻虢,虞也會出兵相助。大臣荀息向晉獻公獻上一計。

他說,要想攻佔這兩個國家,必須要離間他們,使他們互不支持。虞國的國君貪得無厭,我們正可以投其所好。他建議晉獻公拿出心愛的兩件寶物,屈產良馬和垂棘之壁,送給虞公。

獻公哪裡捨得?荀息說:大王放心,只不過讓他暫時保管罷了,等滅了虞國,一切不都又回到你的手中了嗎?獻公依計而行。虞公得到良馬美璧,高興得嘴都合不攏。

晉國故意在晉、虢邊境製造事端,找到了伐虢的借口。晉國要求虞國借道讓晉國伐虢,虞公得了晉國的好處,只得答應。虞國大臣宮之奇再三勸說虞公,這件事辦不得的。

虞虢兩國,唇齒相依,虢國一亡,唇亡齒寒,晉國是不會放過虞國的。虞公卻說,交一個弱朋友去得罪一個強有力的朋友,那才是傻瓜哩!

晉大軍通過虞國道路,攻打虢國,經過四個月取得了勝利。班師回國時,把劫奪的財產分了許多送給虞公。虞公更是大喜過望。

晉軍大將里克,這時裝病,稱不能帶兵回國,暫時把部隊駐扎在虞國京城附近。虞公毫不懷疑。幾天之後,晉獻公親率大軍前去,虞公出城相迎。

獻公約虞公前去打獵。不一會兒,只見京城中起火。虞公趕到城外時,京城已被晉軍里應外合強佔了。就這樣,晉國又輕而易舉地滅了虞國。

5、問鼎中原

公元前607年,楚莊王熊侶借伐陸渾之戎(今河南嵩縣東北)之機,把楚國大軍開至東周首都洛陽南郊,舉行盛大的閱兵儀式。即位不久的周定王忐忑不安,派善於應對的王孫滿去慰勞。

庄王見了王孫滿,劈頭就問道:「周天子的鼎有多大?有多重?」言外之意,要與周天子比權量力。王孫滿委婉地說:「一個國家的興亡在德義的有無,不在乎鼎的大小輕重。」

庄王見王孫滿拿話擋他,就直接說道:「你不要自持有九鼎,楚國折下戟鉤的鋒刃,足以鑄成九鼎。」

面對雄視北方的庄王,善辯的王孫滿先繞開庄王的話鋒,大談九鼎製作的年代和傳承的經過,最後才說:「周室雖然衰微,但是天命未改。寶鼎的輕重,還不能過問啊。」

庄王不再強求,揮師伐鄭,以問鄭背叛楚國投靠晉國之罪。「問鼎中原」這個典故,就是這樣得來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三家分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曲沃代翼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管仲相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假道伐虢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問鼎中

③ 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期為什麼叫「春秋''呢

說到中國古代經歷過的最混亂的時期莫過於春秋戰國時期。而在此之前的西周時期,周天子一直是享受著號令天下莫敢不從的權力並接受著四方朝拜覲見,但是在經歷了周平王東遷,東周始建後,周王室的地位已經在逐漸喪失,雖然名義上還是天下共主,但內里卻已經成為了沒有實權的一個空架子。

隨著周王朝勢力的減弱,各諸侯國開始蠢蠢欲動,天下也逐漸形成了分裂割據的局面,本身實力不小的諸侯開始不斷的兼並和獨吞周圍的小國以求擴大自身勢力來加入爭奪霸權的行列。至此,東周開始迎來了一場極其劇烈的變革,社會逐漸陷入混亂,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春秋戰國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是“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的統稱。兩者之間以“三家分晉”為分界點。其中之一的春秋時期也被簡稱為“春秋”。

除了為百姓求得風調雨順,所以在春秋時節舉行祭祀活動外,我們還發現,在西周分封制度下,各路諸侯往往也被要求在春秋季節定時覲見天子。向天子敘述自己國家一年來經歷的大小事件和未能解決的難題來尋求周天子的意見和幫助,順便帶著各國的物資向西周進行朝貢。

無論是古人重視的祭祀還是被天子強制要求的覲見朝拜時間都定在一年的春秋兩季。足以看出春秋對於古人的特殊意義,或許人們用春秋來命名春秋時期也是出自於對這兩字的特別喜愛。

④ 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期為什麼叫「春秋」

春秋戰國時期是“春秋時期”與“戰國時期”的合稱。“三家分晉”就是春秋與戰國的分界線。很多人奇怪,為什麼那一段歷史叫“春秋”呢,其實這與歷史上著作《春秋》有必然的聯系。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的得名,來自於兩本書《春秋》《戰國策》。

戰國之所以叫戰國,是因為西漢時劉向匯編這本史書時,給它起的名字就叫《戰國策》。有些人也說,孔子《春秋》歷史書記載的歷史叫春秋,也蘊含古人的智慧。由於春天要耕作,秋天要秋收。所以,春秋是象徵和平的。現在,小編也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現在,春秋說法的歷史就講到這里了,你們更傾向於哪種說法呢?歡迎留言與討論。

⑤ 《春秋》的歷史是什麼

《春秋》來本是當時各國史書的通自稱,《墨子·明鬼》下篇就曾提到「周之《春秋》」、「燕之《春秋》」、「宋之《春秋》」、「齊之《春秋》」。現在我們所見到的《春秋》是一部魯國的編年史,書中按年代順序記載了春秋時期的重大事件,上起魯隱公元年(前722),下至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共242年的史事。

⑥ 《春秋》記錄的是什麼時間的歷史

對歷抄史人物和事件往往寓有褒貶襲而不直言,這種寫法稱為「春秋筆法」。「春秋筆法」也叫「春秋書法」或「微言大義」,是古代的一種歷史敘述方法和技巧。

孔子首創了這種文章寫法,即在文章的記敘之中表現出作者的思想傾向,而不是通過議論性文辭表達出來。春秋筆法以合乎禮法作為標准,既包括不隱晦事實真相、據事直書的一面,也包括「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曲筆的一面。

《春秋》有明確的時間順序的特點,這對後世編年體史書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北宋時由司馬光主編的歷史巨著《資治通鑒》,就是按年、月、日順序寫的編年體史書。

《左傳》原名《左氏春秋》,簡稱《左傳》,是為《春秋》做註解的一部史書,與《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

《左傳》共35卷,記述的歷史起自公元前722年,止於公元前468年,是我國第一部敘事完整的編年體歷史著作,為「十三經」之一。

⑦ 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期為什麼叫「春秋」

其實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對於國家或者朝代名字的來源都是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的,就像我們平時所取的人的名字一樣,有些都有特殊的意義,比如說名字裡面會包含自己的出生地,或者父母的名字之類的。那麼問題來了,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期為什麼叫“春秋”?其實這是一本書的名字,也象徵著一年四季。

孔子根據當時的歷史,對魯國文官們寫的書加以修訂,這本《春秋》就成為了儒家的經典作品之一。《春秋》記載了魯國二百四十多年的歷史,所以後來的歷史學家們也就把當時的歷史時期稱為了春秋時期。

⑧ 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期為什麼叫「春秋」

《春秋》記錄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襄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由於它所記歷史事實的起止年代,大體上與西周末年奴隸制逐漸瓦解,封建制興起的客觀的歷史發展時期相當,所以歷代史學家便把《春秋》這個書名作為這個歷史時期的名稱。

《春秋》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記載了魯隱公元年到魯哀公十四年的歷史事件,也就是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共計242年間發生的大事。

司馬遷在《史記》中提出了春秋和戰國的明確分解年:春秋為前770——前476,戰國為前475—前221年,並被普遍認同。

(8)歷史春秋擴展閱讀:

為了敘事方便,春秋時期開始於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東遷東周開始的一年,止於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戰國前夕,總共295年。

春秋時期,社會經濟有很大的發展,尤其是春秋後期,鐵制農具和牛耕出現,促進了農業上的深耕細作,並為開發山林,擴大耕地創造了條件。

春秋時期,王室衰弱,社會處於動盪狀態。西周的各種制度在春秋時期逐漸遭到破壞,一些諸侯國不再把土地分封給卿大夫,而是設計縣、郡,委派官員管理,這樣就使分封制逐步瓦解。

春秋時期開始後,周王室的統治力大減,直接管轄的地區僅在洛邑一代。周王雖然在名義上仍然是天下「共主」,但以無力控制諸侯。

諸侯國勢力崛起,不再聽從王命,各自為政,也不在定期向天子納貢,致使周王室在財政上陷入困境甚至要依賴諸侯國的經濟支持。

春秋時期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諸侯國勢力崛起,他們相互稱霸,操控政治局面,實際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從此東周王朝開始走向滅亡。

⑨ 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期為什麼叫「春秋」呢

春秋時代經過了約300年,這個時期的周天子曾被置於有名的實死之席,春秋時代失去了西周當時的“普天之下、王土、率土之濱、難道王臣”的霸氣。另外,一年之計是春天,春天也象徵著一年全新的開始。 秋天是豐收五穀豐登的季節,秋天的諸侯朝計有足夠的食物向天子進貢。 另外,據說春秋從公元前771年到公元前475年大約持續了300年。 正好魯國史官寫的《春秋》記載的是公元前722年-公元前481年。 兩者的時間幾乎一致。 這也是其中的一個原因吧。

熱點內容
鄧矮的歷史 發布:2025-05-14 15:03:50 瀏覽:621
中小學師德總結 發布:2025-05-14 14:47:39 瀏覽:720
初中教學進度 發布:2025-05-14 13:33:36 瀏覽:758
新產業化學發光儀 發布:2025-05-14 13:22:51 瀏覽:775
帶班主任的老師 發布:2025-05-14 13:20:39 瀏覽:240
氧化鋁化學 發布:2025-05-14 13:03:56 瀏覽:339
綠色化學與環境保護論文 發布:2025-05-14 12:54:28 瀏覽:435
牛津高二英語 發布:2025-05-14 12:18:39 瀏覽:888
2014溫州師德培訓心得 發布:2025-05-14 11:26:56 瀏覽:663
彩虹6號多少錢 發布:2025-05-14 10:03:47 瀏覽: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