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歷史
歷史本身就是滔滔的、流淌的,一個時間之流。這個是最本質的東西,我們必須去抓住它,當然我們是通過我們的感受去抓住這個時間之流。
我們每時每刻都在構成我們的歷史,就像我們每時每刻都在不同的空間之中一樣,空間和時間在裡面,和我們在一起。古代的一本書叫《文子》,談到時間與空間,「上下四方為宇,古往今來為宙」。
廣義歷史:客觀世界運動發展的過程,可分為自然史和人類社會史兩方面。
狹義歷史:人類社會發生、發展的過程。
(1)歷史的歷史擴展閱讀
科學性
歷史作為反映過去事實的工具,其本身必須具有一定的科學依據,從而為人類整個階段的發展進程奠定基礎。因此,合情合理的歷史應具有以下特點:
1、有一定的史籍史料為依據。人們了解古代的歷史主要通過對歷史文獻的研究和分析,內容翔實的古書大大提高了歷史的透析性,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2、有古物或遺址可以做比較。從古墓中發掘的古物同樣具有參考價值,可以使人們了解古物所屬年代的風土人情。而對於遺址(如三星堆遺址)而言,科學家通過化學元素分析法(如C14檢測法),或對地質層進行研究,就可以對歷史有一段明晰的了解。
3、符合人們的普遍意願。即使是神話傳說,也絕不是胡編亂造,而是經過長期的生產過程中,被廣大勞動人們一直接受的故事。而對於童話而言,是人全憑自己的思想編造的故事,並非歷史。
⑵ 中國的歷史在什麼時候開始有記載的
從商朝的時候開始記載的:
因為商代的甲骨文已經定型,已經大量的用於記載。專
目前發屬現有大約15萬片甲骨 4500多個單字.這些甲骨文所記載的內容極為豐富,涉及到商代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不僅包括政治、軍事、文化、社會習俗等內容,而且涉及天文、歷法、醫葯等科學技術.
2.商代甲骨文上面不僅僅記載了商代祭祀占卜的卜辭,同時也記載了很多商代對周邊民族用兵的事實。
總之在15萬片的甲骨文中,對商代的歷史描寫的還是很豐滿的。
當然也有學者提到夏代或者更早的部落時期已經有了文字的記載,但是那些只是一些噪音而已,從數量以及表意上面,大多數的刻畫符號不具有以上特徵。
⑶ 歷史的先後順序
歷史長河綿延不絕,正確的歷史順序是什麼?中國歷史是指中國從中華文明產生到現在的歷史。中國歷史悠久,自黃帝部落的姬軒轅(也稱公孫軒轅)時期算起約有5000年;從三皇五帝算起約有4600年;自夏朝算起約有近4100年;從中國第一次大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的秦朝算起約有2240年。中國歷經多次政權演變和朝代更迭,也曾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經濟、文化、科技世界矚目。
19世紀中期,鴉片戰爭後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確立了共和政體。袁世凱死後,中國進入軍閥割據混亂時期。後經國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戰爭以及解放戰爭,終於在1949年結束了屈辱和分裂的歷史。好了,接下來概括一下,正確的歷史順序是:夏、商、周、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遼宋金夏、元、明、清、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
⑷ 歷史的含義是什麼
歷史是延伸的。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展,是人類文明的軌跡。
歷史,簡稱史,一般指人類社會歷史,它是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活動進程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多數時候也是對當下時代的映射。如果僅僅只是總結和映射,那麼,歷史作為一個存在,就應該消失。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發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
廣義上,「歷史」可以指過去發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類社會發生聯系。在哲學上,這種含義下的歷史稱為歷史本體,例如宇宙歷史、地球歷史、鳥類歷史等等。
(4)歷史的歷史擴展閱讀
「歷史」的含義在中文中最早僅用「史」一字代表。
甲骨文中「史」字與「事」相似,指事件。許慎《說文解字》說:「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便指出「史」的本意即記事者,也就是「史官」。由此引申,則代表被史官被紀錄的事,換句話說,即所有被文字紀錄的過去事情。
「歷史」一詞出現較晚,《三國志·吳書·吳主傳》注引《吳書》,吳主孫權「博覽書傳歷史,藉采奇異」。「史」前加「歷」字是指經歷、歷法,也就是人類經歷的一段時間。在事件中加入時間的概念,「歷史」一詞就具有了當今的含義。近代日本學者為翻譯英文「history」,便以歷史二字附會之,使其成為對應詞。
廣義上指客觀世界運動發展的過程,可分為自然史和人類社會史兩方面。歷史是研究人類變化,社會興替的重要的人文學科。
⑸ 歷史的的歷史
日本戰敗之後,美國隨即以聯合國的名義佔領日本。其於日本以"根絕日本的戰爭能力與軍國主義"、"通過民主化使日本成為世界國家中的一員"為標的,採取一系列措施,推行所謂"戰後日本民主改革",諸如搶佔佔領者主導地位,進行"間接統治"、推動"民主化",頒布新憲等等。美國的佔領政策固然在某種層面上具有時代意義,然而其對日本固有的深具封建色彩的社會基盤沒有,也無法作根本的觸動,緊接"冷戰"的需要,又對日本舊政治、文化形態採取容留與溫存的態度。這就使佔領的最後結果並未達至"根絕軍國主義"的目的,而留下無盡的歷史隱患。
一、搶佔主導與"間接統治"
美國進入日本,首著先鞭的是設置佔領機構。日本戰敗後即建立了由美、英、蘇、中、法、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印度、荷蘭、菲律賓等11個國家組成的"遠東委員會"(F Eeastern Commission)。①另外還在日本設立"對日理事會"作為總司令部的咨詢機構。②然而這些組織僅具原則上的象徵意義,美國憑藉佔領日本時的"特殊作為",沒有在獨占日本的問題上作絲毫的讓步。此後的日子裡,由美國獨家支配的"聯合國軍總司令部(GHQ)"③操作了日本的一切戰後重建事務。④對日管理的目的縱有無數,而為其要者則為:其一、根絕日本的戰爭能力與軍國主義。其二、通過民主化使日本成為世界國家中的一員。如坂本太郎所說,上述目的,日本"在短時間里就取得了出色的成效"。⑤為了實現"改造"日本的目標,"公職驅逐"與舊政體解散的工作隨即在日本展開。1945年9月,日本軍隊與其所屬機關被"一卒不留"地遣散,同月將東條英機作為一級戰犯逮捕,並處以絞刑。1946年1月4日,GHQ發出解散右翼團體及裁撤軍國主義頭目公職的指令,⑥規定所有戰爭的"協助者",一概從政界、經濟界、言論界的崗位上離開,結果約12萬名舊政府公務員遭到"放逐"(解職)的命運。
美國在日本實行的不是親握權柄的直接式統治,而採用以日治日的"間接統治"。這種方式最初體現在對天皇的處置上,美國一部分人主張"天皇問罪"的嚴峻態度,也許受到《菊花與刀》作者等一類學者、政客的影響,考慮到天皇在日本民眾心目中的地位,決定保持天皇制度,用其"日本精神象徵"的作用,協助戰後日本的管理。⑦
在美國人看來,一方面對日本的"管理"實為佔領,然而佔領者的色彩卻要盡量淡化。美國人歷來崇尚"實用主義",有用即真理。利弊權衡的結果,他們認為相對於直接"管理",由日本人"自管",要減少許多麻煩。其一可以消弭日本人的抵制心理;其次也可以讓原本技術嫻熟、性格馴順的日本官吏經過改造後為己所用。許多舊政府的公務員由此重新回到政府崗位上來。⑧他們如同舊機器上的零件,拆卸--是因為曾經為舊機器服務。起用--則因為舊機器已經過整頓與改裝。
二、美國"民主"與出人意料的英國式"新憲法"
美國的佔領政策是在麥克阿瑟的領導下推行的。"麥克阿瑟是一位極富有魅力的領導人,他只接受華盛頓的一般性指導","他那種救世主般的思想和言辭感染了正在絕望中尋求鼓舞人心的指南的日本人"。麥克阿瑟有志於將日本改造成符合西方價值的自由與民主的"亞洲瑞土"。⑨佔領之初,和平主義與民主主義的浪潮在日本卷揚開來。
1945年10月4日GHQ發出"民權自由指令",11日又有五大改革指令(男女同權與婦女解放、對勞動者團結與組織的支持、教育的自由化、廢除專制與國民解放、經濟的民主化),宣布"特高警察"與"治安維持法律"的廢止。45年11月2日對15個財閥集團實行資產凍結,此後又發出解體的指令與天皇財產凍結的指令。12月9日發出土地改革指令。⑩
美國人認為,只有對日本進行民主改造,才能使這個島嶼國家脫離原來的立國路線,回到國際社會中來。為了這個目標,佔領者取消了所有極端國家主義團體,廢除所有鎮壓性法律,釋放政治犯,其中也包括共產黨。禁止一切舊的陸海軍官、政府、企業以及教育界的頭目擔任任何重要職務。11
1945年12月15日,佔領軍指令神道與國家的完全分離,禁止天皇的神格化。新憲法用法律形式,規定天皇不是神,沒有實際的權利,只是國家統一的象徵。12月31日,禁止使用有關歷史、地理與修身的教科書。新憲法"賦予國會最高權力,消除所有權利競爭的根源,或者使其明確的隸屬於國會",規定眾議院選舉首相,內閣對國會負責,選舉產生的參議院取代貴族院。12
在此同時,美國決定在日本頒布一部新憲法,以適應"新日本"的需要。由於這時的日本政府混亂不堪沒有辦法承接這項任務,麥克阿瑟命令自己的參謀班子起草新憲法,經過細微的修正,以1889年憲法修正案的名義公布,並於1947年5月3日生效。意味深長的是,這個憲法並非一遵美國自由體制的克隆物,而以英國議會政治作其藍本。據說由此這部"新憲法就與日本人的政治經歷相適應,得到絕大部分人的熱烈歡迎"。
三、政黨的活躍與左派的崛起
1945年10月至11月之間,日本進步黨、日本自由黨(舊政友會鳩山派)、日本社會黨(舊無產政黨諸派的統一黨)、協同黨等政黨結成,除此外無數的小政黨也在這個時候紛紛建立。45年以後,戰前的社會運動的組織者再次活躍起來,他們大都得到青年階層的擁護,積極開展起民主化斗爭。14cXA#=o1UD g} $PM9Q^mSD
⑹ 中國的歷史到底有多少年
國際上說中國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所以是3700年。而如果算上五帝時候的話是五千多年。 因為夏600年,堯舜165年,三皇並不是傳國,所以大約有500年。 這樣算就是差不多五千年。
另三個文明古國分別是大約在前3500、前3000和公元前2500年開始,中國為什麼會在書上比他們晚是因為歷史學家發現最早的文字記載是商朝的。如果按建造城市,中國應該不會很晚,可能使因為夏朝賀以前的文字記載沒有流傳下來,所以是公元前1700年。
(6)歷史的歷史擴展閱讀:
中國歷史
中國歷經多次政權演變和朝代更迭,也曾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經濟、文化、科技世界矚目。
中國史前時期炎黃二帝被尊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約公元前2070年,中國最早的國家夏朝出現。東周推進了生產力發展和社會變革,思想上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帝國—秦朝,西漢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大一統的局面。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中國陷入分裂割據局面,五胡亂華期間,異族融於中國趨勢加強,諸多民族在分立政權的沖突中逐漸匯聚。隋唐時期,中央與邊疆少數民族聯系更為密切,經濟繁榮、科技文化高度發展。
宋元時期,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經濟、科技發展到新的高度。明朝鼎盛時期,社會經濟高度發展,明末在江南地區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19世紀中期,鴉片戰爭後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確立了共和政體。袁世凱死後,中國進入軍閥割據混亂時期。
後經國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戰爭以及解放戰爭,終於在1949年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又經1966年到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1978年後中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中國經濟快速發展,2011年中國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⑺ 什麼叫歷史
歷史有三層含義:
1、記載和解釋作為一系列人類進程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
2.、沿革,來歷。
3、過去的事實。
歷史,簡稱史,一般指人類社會歷史,它是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活動進程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多數時候也是對當下時代的映射。
如果僅僅只是總結和映射,那麼,歷史作為一個存在,就應該消失。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發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歷史是延伸的。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展,是人類文明的軌跡。
(7)歷史的歷史擴展閱讀:
釋義
廣義狹義
客觀世界運動發展的過程,可分為自然史和人類社會史兩方面。
人類歷史在社會的演變過程稱之為「歷史」。神人記丑,燒給冥界,一般是指人物所發生過的事。
歷史學:與歷史的概念相對應,歷史學也有廣義與狹義之分。
廣義上,「歷史」可以指過去發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類社會發生聯系。在哲學上,這種含義下的歷史稱為歷史本體,例如宇宙歷史、地球歷史、鳥類歷史等等。
自然史。
一般來說,歷史學僅僅研究前者,即社會史。
值得注意的是,歷史隨時產生,是人們在過去自由活動的如實記錄。它存在的意義是,讓人們總結過去,充實未來的生活,以史為鑒,借古論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