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分類
按照存在與否:
1、理論物理
2、實際物理
按照研究方向
1、力學
2、光學
3、電磁學
4、運動學
按照需要分類
1、空氣動力學
2、流體動力學
3、導體分子學
等等
㈡ 物理學 有幾大類
1、牛頓力學與分析力學:研究物體機械運動的基本規律及關於時空相對性的規律
2、電磁學與電動力學:研究電磁現象,物質的電磁運動規律及電磁輻射等規律
3、熱力學與統計力學:研究物質熱運動的統計規律及其宏觀表現
4、狹義相對論:研究物體的高速運動效應以及相關的動力學規律。
5、廣義相對論:研究在大質量物體附近,物體在強引力場下的動力學行為。
6、量子力學:研究微觀物質運動現象以及基本運動規律。
此外還有:粒子物理學、原子核物理學、原子與分子物理學、固體物理學、凝聚態物理學、激光物理學、等離子體物理學、地球物理學、生物物理學、天體物理學等等。
(2)物理分類擴展閱讀
物理學的方法和科學態度:提出命題 → 理論解釋 → 理論預言 → 實驗驗證 →修改理論。
現代物理學是一門理論和實驗高度結合的精確科學,它的產生過程如下:
1、物理命題一般是從新的觀測事實或實驗事實中提煉出來,或從已有原理中推演出來。
2、首先嘗試用已知理論對命題作解釋、邏輯推理和數學演算。如現有理論不能完美解釋,需修改原有模型或提出全新的理論模型。
3、新理論模型必須提出預言,並且預言能夠為實驗所證實。
4、一切物理理論最終都要以觀測或實驗事實為准則,當一個理論與實驗事實不符時,它就面臨著被修改或被推翻。
㈢ 關於物理學的分類。
物理學研究的內容十分廣泛,自然界發生的一切物理現象,諸如物理的位置變動,聲、熱、光、電、磁等現象,以及物質的結構、聚集狀態和各種特性,都是物理學所要研究的。按照所研究的物質運動和具體對象的不同,通常物理學分為力學、聲學、光學、電磁學、分子原理、原子原理、原子核物理等部門。力學研究的是物體的機械運動規律;聲學研究聲波的產生、傳播、接收和作用等問題。熱學研究分子、原子、電子、光子等質點做不規則運動所引起的熱現象極其熱運動的的規律;電磁學研究電和磁現象及其電流、電磁輻射、電磁場等;光學研究光的本性,光的發射、傳播和接收的規律,光和其他物質的互相作用(如光的吸收、散射,光的機械作用和光的熱、電、化學效應等)及其應用。分子物理學則是依據分子的結構.分子間互作用力和分子運動的性質,研究物質的性質和狀態;原子物理是研究原子結構及其原子中發生的運動;原子核物理是研究原子核的結構.性質和變化的規律。
物理學的分類不是固定不變的,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對物理現象的認識不斷深入,它上午分類不斷變化,分得越來越細。近代科學發展的初期,物理學還包括天文學、氣象學等部門,以後這些部門很快成為獨立的學科。經歷長期的發展,力學也成為獨立的學科,並產生了許多分支,如流體力學、彈性力學等。隨著物理學的廣泛應用,它與其他學科結合,還出現了一系列邊緣科學,如化學物理、天體物理、地球物理、生物物理等。與此同時,又分化出一些尖端科學技術部門,如原子能、半導體、激光等
按照研究方法的不同,物理學又可以分為實驗物理和議論物理倆大類。物理學是實驗的科學,實驗物理主要是通過觀察、測試為理論物理收集感性材料和發現物理事實,解決實驗設計和實驗過程中的技術問題。理論物理的主要任務是,把觀察.實驗得到的結果和已發現的原理、定律,形成對比,分析概括,並運用數學進行推理,研究物理量之間的定量關系,建立統一的物理理論體系。
物理學的發展,經歷了幾次大的飛躍。十六世紀以後,物理學採用了系統的實驗方法,在此基礎上發現了許多前所未見的事實,很快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理論,在科學上人們把它稱為經典理論物理學,或叫古典理論物理學。經典物理學以經典力學、熱力學和統計物理學、經典點動力學為基礎,構成一個完整.嚴密的理論體系。這幾個體系的建立,標志著人類對物理現象認識的一次巨大飛躍,它對生產和科學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到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物理學又發現了一系列新的實驗事實,如電子和放射性現象;邁克耳遜—莫雷測量以太實驗得出的負結果;黑體輻射實驗等。這些事實沖擊了經典物理理論,使得物理學經歷了一次比以前更為深刻的變革,由此誕生了現代物理學。研究高速(接近光速)物理現象的相對論,和研究微觀的量子力學,乃是現代物理學的兩大基礎理論。
現在,人類對物理現象的探索,已經在一條更為廣闊更為深入的陣線上展開,原子核物理和「基本」粒子物理學,凝聚態物理學、統一場論,是現代物理學中最活躍的部門。
㈣ 物理學科如何分類
網路有詳細介紹: ● 牛頓力學(Mechanics)研究物體機械運動的基本規律及關於時空相對性的規律 ● 電磁學(Electromagnetism)研究電磁現象,物質的電磁運動規律及電磁輻射等規律 ● 熱力學(Thermodynamics)研究物質熱運動的統計規律及其宏觀表現物理學科如何分類?
㈤ 物理學有哪些分類
力學
靜力學 動力學 流體力學 分析力學 運動學 固體力學 材料力學 復合材料力學 流變學 結構力學 彈性力學 塑性力學 爆炸力學 磁流體力學 空氣動力學 理性力學 物理力學 天體力學
生物力學 計算力學
熱學 熱力學
光學
幾何光學 波動光學 大氣光學 海洋光學 量子光學 光譜學 生理光學 電子光學 集成光學 空間光學
聲學
次聲學 超聲學 電聲學 大氣聲學 音樂聲學 語言聲學 建築聲學 生理聲學 生物聲學 水聲學
電磁學
磁學 電學 電動力學
量子物理學
量子力學 核物理學 高能物理學 原子物理學 分子物理學
固體物理學
高壓物理學 金屬物理學 表面物理學
㈥ 物理有哪些分類(比如天體物理學,理論
物理學的分類不是固定不變的,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對物理現象的認識不斷深入,它上午分類不斷變化,分得越來越細。近代科學發展的初期,物理學還包括天文學、氣象學等部門,以後這些部門很快成為獨立的學科。經歷長期的發展,力學也成為獨立的學科,並產生了許多分支,如流體力學、彈性力學等。隨著物理學的廣泛應用,它與其他學科結合,還出現了一系列邊緣科學,如化學物理、天體物理、地球物理、生物物理等。與此同時,又分化出一些尖端科學技術部門,如原子能、半導體、激光等
按照研究方法的不同,物理學又可以分為實驗物理和議論物理倆大類。物理學是實驗的科學,實驗物理主要是通過觀察、測試為理論物理收集感性材料和發現物理事實,解決實驗設計和實驗過程中的技術問題。理論物理的主要任務是,把觀察.實驗得到的結果和已發現的原理、定律,形成對比,分析概括,並運用數學進行推理,研究物理量之間的定量關系,建立統一的物理理論體系。
物理學的發展,經歷了幾次大的飛躍。十六世紀以後,物理學採用了系統的實驗方法,在此基礎上發現了許多前所未見的事實,很快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理論,在科學上人們把它稱為經典理論物理學,或叫古典理論物理學。經典物理學以經典力學、熱力學和統計物理學、經典點動力學為基礎,構成一個完整.嚴密的理論體系。這幾個體系的建立,標志著人類對物理現象認識的一次巨大飛躍,它對生產和科學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到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物理學又發現了一系列新的實驗事實,如電子和放射性現象;邁克耳遜—莫雷測量以太實驗得出的負結果;黑體輻射實驗等。這些事實沖擊了經典物理理論,使得物理學經歷了一次比以前更為深刻的變革,由此誕生了現代物理學。研究高速(接近光速)物理現象的相對論,和研究微觀的量子力學,乃是現代物理學的兩大基礎理論。
現在,人類對物理現象的探索,已經在一條更為廣闊更為深入的陣線上展開,原子核物理和「基本」粒子物理學,凝聚態物理學、統一場論,是現代物理學中最活躍的部門。
㈦ 物理學具體有那些分類
丹皮爾在其《科學史》一書中寫道:「恆星所發的光,達到我們的眼中時,這就是物理學可以追蹤的一串事件的結束。但在這整個一串事件中,只有視覺的感覺,是我們可以具體描述的,其他事件就只能用純粹抽象的與數學的方式加以描述。」[4]這段話形象地概括了二十世紀由量子力學、相對論為代表的科學革命的巨變給人們的意識、觀念帶來的深刻的變化。這種變化首先動搖了我們自十七世紀以來逐步形成的穩固的物質觀念。現代物理學把物質析為原子,原子又被析為質子與電子。最後又將這些分解為輻射之源或波群:分解為由一中心向外進行的一組「事件」了。至於存在於中心的是什麼,載波而行的介質是什麼,我們卻不得而知。並且關於這些組成電子的波系的可能的知識的精確性,似乎也有一個「測不準」[5]的極限。通過相對論也得出相似的結果,過去我們認為物質在實質上是佔有空間的東西,而空間是通過時間經久不變的。但是現在則認為空間和時間對於觀察者來說是相對的,沒有一個宇宙的空間,也沒有一個宇宙的時間。三維空間中不滅的物質團或電子沒有了,只有四維時空中一串串的「事件」。物理實在歸結為一組哈蜜頓方程式,只有微分的關系,聯系著時空中鄰近的事件。「舊的唯物論死亡了;而甚至一度取代物質微粒的電子,也已變成了失落肉體的靈魂——僅不過是波動形式而已……並且,即令作為失落肉體的靈魂,它們的生涯仍很短促。……可以解釋太陽及其他恆星所放出巨量輻射能量的唯一已知的原因,就是質子與電子的相互毀滅或氫值變為其他原子。我們地上的物質,也許是由不能復燃的死灰組成的,但在恆星和星際空間里,這些變化是可以發生的,而宇宙中一部分物質也許正在化為輻射。因此,過去似乎如此熟悉,如此富於抵抗力,如此永存不朽的物質,今天已變得不可思議的復雜了。它以微小電子或其他種粒子的形式,散布於空間或原子核周圍;或以波群的形式浸透於原子的全部,而且更化作輻射而不斷消失;即專以太陽而論,也以每分鍾二萬萬五千萬噸的速率在消失。」[6]現代物理學所揭示出來的這樣一幅物質的「世界末日」對現代思想界的震撼是可想而知的。上述新實在主義的「實在觀」正是現代物理學的新的「物質觀」在哲學思想上所引起的深刻變化的反映。這種哲學變革的代表人物是羅素,「理論物理學已經不象在第十七世紀的時候能講得那樣非常肯定清楚了。牛頓用四個基本概念來講:空間、時間、物質和力。這四個概念都被現代物理學掃進了廢物箱」。[7]學術界公認,羅素的哲學發展最重要的階段是新實在論時期以及邏輯構造主義時期,所謂構造主義就是:「只要可能,就用由已知實體組成的構造來代替推導出未知實體的推論」。正是在這個時期,羅素採用了「中立一元論」的立場。邏輯構造主義是講認識論的;如果從本體論講就是邏輯原子主義。
羅素認為,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推翻了關於「物質實體」、「微粒」等傳統的物的概念,而代之以事件[8]。他說,「物理學的『素材』應當是事素,而不是微粒。過去被設想成一個微粒的東西,將應當被設想為一個事件系列。這個代替微粒的事件系列是具有某些重要的物理屬性的,因此要求我們加以注意;但是它並不比我們可以任意選出的任何其他事件系列具有更多的實體化。這樣,『物質』就不是世界的原材料的一部分,而只是把事件集合成束的一種方便的方式。」[9]羅素在此所講的事件,實際上就是馬赫所講的要素,它既有物理屬性,但又有心理屬性,而物理屬性並不比心理屬性更實在。世界的物質性被換一種說法,代之以事件第一性。物質和精神都是事件的「集合成束的一種方便方式。」這就是說,事件是中性的東西。羅素接著說,「物理學曾經使物質的物質性削弱,心理學則使精神的精神性削弱了……。這樣,物理學和心理學就從兩個極端相互靠攏了,並且使威廉-詹姆士通過批判『意識』而提出的那種『中立一元論』學說的可能性加大了。……我認為精神和物質只不過是兩種把事件結合起來的方便方式。」[10]顯而易見,羅素的事件論同馬赫的中立要素論、詹姆士的中立一元論是完全一致的,即認為作為物質和精神的材料的事件是中立的。
「中立一元論」的提出,為哲學唯光論的建構提供了理論支持。哲學唯光論的「光」經過了中國哲學所特有的「執兩用中」的改造,「不為物先,不為物後,故能為萬物主」。光是對中國古典傳統思想「天人合一」的最為中肯的詮釋。一個原始的人類學與一個原始的宇宙學總是比肩而立,世界的起源問題與人的起源問題也總是難分難解地交織在一起,執兩用中,便是光。天人合一的「一」,便是執兩用中的「光」。光是對無限大的宇宙和無限小的離子的執兩用中,從而是對物質概念的執兩用中,是對所謂實物范疇和虛物范疇的執兩用中。光是對本體論生成論的執兩用中,是對自然本體論與人的本體論的執兩用中。是對唯心論和唯物論的執兩用中——既是對自然本體與精神本體的執兩用中,又是對自在的客體性原則與自為的主體性原則的執兩用中——它既不是唯心的也不是唯物的,它是唯光的。光乃執兩用中之中庸之道,極高明而道中庸,無過之無不及,所以能盡人之性、能盡物之性,「渾然與物同體」。「萬物皆備於我」,(孟子語)「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莊子語),《老子》二十五章:「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中立」於天地之間,此「中立」也是「一」(元),「中立」「一元」的思想貫穿於中國古代的道家思想之中,《老子》四十二章:「道生一」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 《韓非子:揚權》:「 用一之道,以名為首,名正物定,名倚物徒。故聖人執一以靜,使名自命,令事自定。」《淮南子 原道訓》:「道者,一立而萬物生矣。」「是故一之理,施四海;一之解,際天地。」《老子》二十二章:「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所以聖人執一用以觀察天下大勢的工具。「抱一」也即「執一」也即「執中」,「道恆尚中」的思想貫穿於中國文化思想史,哲學唯光論已做過總結性論述。[11]《論語》:「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執兩用中之「執中含和」,(《淮南子·泰族訓》)《老子》五十五章:「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為和」。所以老子說「知和曰常」,「和」乃是自然「常道」。知「和」即「執」道。老子又說,「復命曰常,知常曰明。」(十六章)恢復道的本性就叫做自然,認識到自然乃中和之道就是明智的。哲學唯光論已經將「道」進行哲學改造,「取實予名」為「執兩用中」的「光」,所以「光」的含義與「中立一元論」甚通。[12]
「執兩用中」的「光」與「中立一元論」無疑是中西哲學接軌的一個接合部。為了進一步溝通兩者的關系,結合對西方具有代表性的羅素哲學變革的再認識,唯光學派進一步論述哲學唯光論與在西方頗具代表性的羅素哲學的總體關系。
在《我的哲學的發展》一書中,羅素寫道:「我的哲學的發展可以分為不同的階段。只有一件我念念不忘的事,沒有改變:我始終是急於要發現,有多少東西我們能說是知道,以及知道的確定性或未定性究竟到什麼程度。在我的哲學的研究中,有一個主要的分界:在一八九九——一九○○這兩年中,我採用了邏輯原子主義哲學和數理邏輯中的皮亞諾技術。這個變革是太大了,簡直使我前此所做的研究(除去純數學的以外)對於我後來所做的一切,全不相干。這兩年的改變是一次革命,以後的一些改變則屬於演進的性質。」[13]此前羅素對哲學的興趣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宗教信仰;一方面是純數學的東西。而在劍橋里所接受的是康德和黑格爾的哲學。他更加關心的是純邏輯的東西,其中最重要並且在他後來的哲學中占優勢的是所謂「外在關系學說」。他認為,一元論所主張的兩個項之間的關系由這兩個分離的項的性質所構成——或者嚴格地說這兩個項之間的關系由這兩個項組成的整體的性質所構成——這種觀點在數學上無法得到解釋。他的結論是,「關系並不意味著相關的項中有任何相應的復雜性,並且,一般說來,不等於兩項所構成的整體的任何性質。」後來——具體說是從一九一○年到一九一四年,羅素開始對物理世界發生的變化感興趣,從那時起,知覺和物理學的關系一直是他研究的課題,他說,「我的哲學經歷其最後重大的變化正是和這個問題有關。」在此之前,他一直認為,知覺是主體和客體兩項的一種關系,這樣一種關系容易了解知覺如果能夠提供關於主體以外的事物的知識。因為受了威廉詹姆士的影響,他發現這種看法是錯誤的,或者說,這種看法過於簡單化了。至少感覺甚至視覺或聽覺,在其本質上不是關系性的事件。他的意思並不是說,在「我」和「我所看見的東西」之間沒有關系,而是說,這種關系比我們原來所想的要間接的多,並且,當我們看見什麼東西的時候,我們之所感,就其邏輯結構而論,即使在我們之外並沒有任何我們可看見的東西,也很可以發生。羅素說,「我的意見的這種變化對於連結經驗和外在世界所牽涉到的那些問題,大大地增加了困難。」[14]大約在同時,還有一個問題使他同樣感興趣,這就是語言與事實之間的關系問題。此前他一直認為語言是透明的,也就是說,語言是一種中介物,我們可以使用這個中介物而不去注意它。通過對語言的「詞彙」和「造句法」的研究,他認為,語言是具有意義的,也就是說,語言是和它以外的某種東西有關,那種東西一般說來是非語言性的。自從他放棄了康德和黑格爾的哲學以後,他一直是用分析的方法來尋求哲學問題的解決。雖然近代有與此相反的傾向,但他仍然堅信,只有用分析的方法才能有進步。他說,「舉一個重要的例子,我發現,借分析物理學和知覺,心和物之間的關系這個問題可以完全得到解決。不錯,我所認為的這個解決還沒有得到任何人的承認,但是我相信,並且希望,這只是因為我的學說還沒有為人所了解。」[15]
㈧ 物理學的具體詳細分類方法是什麼
我是今年江蘇考生,我物理A+物理競賽省二等獎,自認為物理學的還可以,如果你是江蘇人,就聽我講兩句。
先說明一下,我面對的高考是3+2型的,分數靠語數外,專業只考等級,所以專業的要求相比五門都算分時要低的多,我本身有很喜歡物理(我大學念物理系)所以覺得自己高中學的物理太簡單,出題都很程式化,題目很死,如果你是馬上要上高三的同學,你就不用緊張,只要你認真的做好老師布置的題目,把每個錯誤都弄懂並抽出一小部分時間來(大部分的時間要給語數外,尤其是數學)把做過的題按知識點分類復習就不會有問題了,高考的時候你會發現那些題目都像是做過的。
不過看你的問法,你應該是要上高中吧。因為江蘇教育局很變態,政策一直變來變去,並且3+2五年試行期已滿,我聽說有會改回五門算分(只是有可能)。我告訴你這些是因為你上高中的目的很單純是為了要上大學,所以除非你熱愛物理並想要通過物理競賽獲得自主招生甚至報送生資格,否則,你的物理不需要頂尖(好當然不錯,主要是性價比)。
你要明確自己的目的,一般情況下,付出最多的應該是數學,許多人很怕物理和化學,但完全不必擔心只要你上課認真並好好做作業,課後不需要花很多時間。
一般來講,上高中的第一個月,你只要好好聽就行,一個月後你會對自己的學習狀況有一個大體的了解,如果想要自己補充一些可以在這個時候去買教輔(剛好有十一假期)。一般人說起來高中上課要預習,但實際上,高中生活盡管布置於緊張到恐怖但時間絕不會充裕到可以讓你有時間預習,很少有人真正去預習,或者說將預習的習慣持續到一個月後。上了一個月的課後你會有感覺,這門課如果覺得難那至少以後每天課前先看一下書,覺得還好的話甚至可以跳過這個過程。高中真的沒什麼人會天天預習,大多數會選擇在假期里預習。
剛才講到了教輔,教輔應該怎麼用?在教新課的時候,同常我喜歡在第一節新課結束後看教輔,把上課的內容想通,然後做幾道題找找感覺。復習階段我喜歡買一套一套的題目在家裡狂做(要買好一點的題目,太簡單的沒意義,太難的也不好,要符合考試大綱並且找好以點的出版社買最新的題)。
學習理科,重在理解,同時要做滿一定量的題目。
㈨ 物理學科分類
物理學是研究物質運動最一般規律和物質基本結構的學科。作為自然科學的帶頭學科,物理學研究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等一切物質最基本的運動形式和規律,因此成為其他各自然科學學科的研究基礎。它的理論結構充分地運用數學作為自己的工作語言,以實驗作為檢驗理論正確性的唯一標准,它是當今最精密的一門自然科學學科。
中文名
物理學
外文名
Physics
學科門類
自然科學
學科分類
一級學科
研究內容
運動、相互作用、時空、基本粒子
更多
基本定義
物理學是一種自然科學,注重於研究物質、能量、空間、時間,尤其是它們各自的性質與彼此之間的相互關系。物理學是關於大自然規律的知識;更廣義地說,物理學探索分析大自然所發生的現象,以了解其規則。
物理學研究的空間尺度范圍與時間尺度范圍
物理學(physics):物理現象、物質結構、物質相互作用、物質運動規律。
物理學研究的范圍 ——物質世界的層次和數量級
空間尺度:
原子、原子核、基本粒子、DNA長度、最小的細胞、太陽山哈勃半徑、星系團、銀河系、恆星的距離、太陽系、超星系團等。人蛇吞尾圖形象地表示了物質空間尺寸的層次。
微觀粒子(microscopic):質子m
介觀物質(mesoscopic)
宏觀物質(macroscopic)
宇觀物質(cosmological)類星體m
不同物理學分支對自然界基本構成的認識
時間尺度:
基本粒子壽命 10-25s
宇宙壽命 1018s
按空間尺度劃分:量子力學、經典物理學、宇宙物理學
按速率大小劃分: 相對論物理學、非相對論物理學
按客體大小劃分:微觀、介觀、宏觀、宇觀
按運動速度劃分: 低速,中速,高速
按研究方法劃分:實驗物理學、理論物理學、計算物理學
分類簡介
●牛頓力學(Newton mechanics)與分析力學(analytical mechanics)研究物體機械運動的基本規律及關於時空相對性的規律
●電磁學(electromagnetism)與電動力學(electrodynamics)研究電磁現象,物質的電磁運動規律及電磁輻射等規律
●熱力學(thermodynamics)與統計力學(statistical mechanics)研究物質熱運動的統計規律及其宏觀表現
●狹義相對論(specialrelativity)研究物體的高速運動效應以及相關的動力學規律。
●廣義相對論(general relativity)研究在大質量物體附近,物體在強引力場下的動力學行為。
●量子力學(quantum mechanics)研究微觀物質運動現象以及基本運動規律
此外,還有:
粒子物理學、原子核物理學、原子與分子物理學、固體物理學、凝聚態物理學、激光物理學、等離子體物理學、地球物理學、生物物理學、天體物理學等等。
研究領域
物理學研究的領域可分為下列四大方面:
1.凝聚態物理——研究物質宏觀性質,這些物相內包含極大數目的組元,且組員間相互作用極強。最熟悉的凝聚態相是固體和液體,它們由原子間的鍵和電磁力所形成。更多的凝聚態相包括超流和波色-愛因斯坦凝聚態(在十分低溫時,某些原子系統內發現);某些材料中導電電子呈現的超導相;原子點陣中出現的鐵磁和反鐵磁相。凝聚態物理一直是最大的的研究領域。歷史上,它由固體物理生長出來。1967年由菲立普·安德森最早提出,採用此名。
2.原子,分子和光學物理——研究原子尺寸或幾個原子結構范圍內,物質-物質和光-物質的相互作用。這三個領域是密切相關的。因為它們使用類似的方法和有關的能量標度。它們都包括經典和量子的處理方法;從微觀的角度處理問題。原子物理處理原子的殼層,集中在原子和離子的量子控制;冷卻和誘捕;低溫碰撞動力學;准確測量基本常數;電子在結構動力學方面的集體效應。原子物理受核的影晌。但如核分裂,核合成等核內部現象則屬高能物理。 分子物理集中在多原子結構以及它們,內外部和物質及光的相互作用,這里的光學物理只研究光的基本特性及光與物質在微觀領域的相互作用。
3.高能/粒子物理——粒子物理研究物質和能量的基本組元及它們間的相互作用;也可稱為高能物理。因為許多基本粒子在自然界不存在,只在粒子加速器中與其它粒子高能碰撞下才出現。據基本粒子的相互作用標准模型描述,有12種已知物質的基本粒子模型(誇克和輕粒子)。它們通過強,弱和電磁基本力相互作用。標准模型還預言一種希格斯-波色粒子存在。現正尋找中。
4.天體物理——天體物理和天文學是物理的理論和方法用到研究星體的結構和演變,太陽系的起源,以及宇宙的相關問題。因為天體物理的范圍寬。它用了物理的許多原理。包括力學,電磁學,統計力學,熱力學和量子力學。1931年卡爾發現了天體發出的無線電訊號。開始了無線電天文學。天文學的前沿已被空間探索所擴展。地球大氣的干擾使觀察空間需用紅外,超紫外,伽瑪射線和x-射線。物理宇宙論研究在宇宙的大范圍內宇宙的形成和演變。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在現代宇宙理論中起了中心的作用。20世紀早期哈勃從圖中發現了宇宙在膨脹,促進了宇宙的穩定狀態論和大爆炸之間的討論。1964年宇宙微波背景的發現,證明了大爆炸理論可能是正確的。大爆炸模型建立在二個理論框架上: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和宇宙論原理。宇宙論已建立了ACDM宇宙演變模型;它包括宇宙的膨脹,暗能量和暗物質。 從費米伽瑪-射線望運鏡的新數據和現有宇宙模型的改進,可期待出現許多可能性和發現。尤其是今後數年內,圍繞暗物質方面可能有許多發現。
物理學史
●伽利略·伽利雷(1564~1642年)人類現代物理學的創始人,奠定了人類現代物理科學的發展基礎。
● 1900~1926年 建立了量子力學。
● 1926年 建立了費米狄拉克統計。
● 1927年 建立了布洛赫波的理論。
● 1928年 索末菲提出能帶的猜想。
● 1929年 派爾斯提出禁帶、空穴的概念,同年貝特提出了費米面的概念。
● 1947年貝爾實驗室的巴丁、布拉頓和肖克萊發明了晶體管,標志著信息時代的開始。
● 1957年 皮帕得測量了第一個費米面超晶格材料納米材料光子。
● 1958年傑克.基爾比發明了集成電路。
● 20世紀70年代出現了大規模集成電路。
物理與物理技術的關系:
● 熱機的發明和使用,提供了第一種模式:技術—— 物理—— 技術
●電氣化的進程,提供了第二種模式:物理—— 技術—— 物理
當今物理學和科學技術的關系兩種模式並存,相互交叉,相互促進「沒有昨日的基礎科學就沒有今日的技術革命」。例如:核能的利用、激光器的產生、層析成像技術(CT)、超導電子技術、粒子散射實驗、X 射線的發現、受激輻射理論、低溫超導微觀理論、電子計算機的誕生。幾乎所有的重大新(高)技術領域的創立,事先都在物理學中經過長期的醞釀。
物理學的方法和科學態度:提出命題 → 理論解釋 → 理論預言 → 實驗驗證 →修改理論。
現代物理學是一門理論和實驗高度結合的精確科學,它的產生過程如下:
物理命題一般是從新的觀測事實或實驗事實中提煉出來,或從已有原理中推演出來;
首先嘗試用已知理論對命題作解釋、邏輯推理和數學演算。如現有理論不能完美解釋,需修改原有模型或提出全新的理論模型;
新理論模型必須提出預言,並且預言能夠為實驗所證實;
一切物理理論最終都要以觀測或實驗事實為准則,當一個理論與實驗事實不符時,它就面臨著被修改或被推翻。
● 怎樣學習物理學?
著名物理學家費曼說:科學是一種方法,它教導人們:一些事物是怎樣被了解的,什麼事情是已知的,了解到了什麼程度,如何對待疑問和不確定性,證據服從什麼法則;如何思考事物,做出判斷,如何區別真偽和表面現象?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說:發展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一般能力,應當始終放在首位,而不應當把專業知識放在首位.如果一個人掌握了他的學科的基礎理論,並且學會了獨立思考和工作,他必定會找到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種主要以獲得細節知識為其培訓內容的人來,他一定會更好地適應進步和變化 。
● 學習的觀點:從整體上邏輯地,協調地學習物理學,了解物理學中各個分支之間的相互聯系。
● 物理學的本質:物理學並不研究自然界現象的機制(或者根本不能研究),我們只能在某些現象中感受自然界的規則,並試圖以這些規則來解釋自然界所發生任何的事情。我們有限的智力總試圖在理解自然,並試圖改變自然,這是物理學,甚至是所有自然科學共同追求的目標。
以物理學為基礎的相關科學:化學,天文學,自然地理學等。
學科性質
基本性質
物理學是人們對無生命自然界中物質的轉變的知識做出規律性的總結。這種運動和轉變應有兩種。一是早期人們通過感官視覺的延伸,二是近代人們通過發明創造供觀察測量用的科學儀器,實驗得出的結果,間接認識物質內部組成建立在的基礎上。物理學從研究角度及觀點不同,可分為微觀與宏觀兩部分,宏觀是不分析微粒群中的單個作用效果而直接考慮整體效果,是最早期就已經出現的,微觀物理學隨著科技的發展理論逐漸完善。
其次,物理又是一種智能。
誠如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德國科學家玻恩所言:「如其說是因為我發表的工作里包含了一個自然現象的發現,倒不如說是因為那裡包含了一個關於自然現象的科學思想方法基礎。」物理學之所以被人們公認為一門重要的科學,不僅僅在於它對客觀世界的規律作出了深刻的揭示,還因為它在發展、成長的過程中,形成了一整套獨特而卓有成效的思想方法體系。正因為如此,使得物理學當之無愧地成了人類智能的結晶,文明的瑰寶。
大量事實表明,物理思想與方法不僅對物理學本身有價值,而且對整個自然科學,乃至社會科學的發展都有著重要的貢獻。有人統計過,自20世紀中葉以來,在諾貝爾化學獎、生物及醫學獎,甚至經濟學獎的獲獎者中,有一半以上的人具有物理學的背景;——這意味著他們從物理學中汲取了智能,轉而在非物理領域里獲得了成功。——反過來,卻從未發現有非物理專業出身的科學家問鼎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事例。這就是物理智能的力量。難怪國外有專家十分尖銳地指出:沒有物理修養的民族是愚蠢的民族!
總之,物理學是對自然界概括規律性的總結,是概括經驗科學性的理論認識。
㈩ 大學物理專業分類介紹
1、牛頓力學(Newton mechanics)與分析力學(analytical mechanics):研究物體機械運動的基本規律及關於時空相對性的規律。
2、電磁學(electromagnetism)與電動力學(electrodynamics):研究電磁現象,物質的電磁運動規律及電磁輻射等規律。
3、熱力學(thermodynamics)與統計力學(statistical mechanics):研究物質熱運動的統計規律及其宏觀表現。
4、狹義相對論(special relativity):研究物體的高速運動效應以及相關的動力學規律。
5、廣義相對論(general relativity):研究在大質量物體附近,物體在強引力場下的動力學行為。
6、量子力學(quantum mechanics):研究微觀物質運動現象以及基本運動規律。
此外,還有:粒子物理學、原子核物理學、原子與分子物理學、固體物理學、凝聚態物理學、激光物理學、等離子體物理學、地球物理學、生物物理學、天體物理學等等。
(10)物理分類擴展閱讀
物理學的主要課程
1、普通物理學
高等數學、力學、熱學、光學、電磁學、原子物理學、固體物理學、結構和物性。
2、理論物理學
數學物理方法、理論力學、熱力學與統計物理、電動力學、量子力學、計算物理學入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