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地球歷史

地球歷史

發布時間: 2020-11-19 14:29:59

A. 地球的歷史

每過一年,大家都要長大一歲。一年,對我們大家來說是個比較長的時間,可是這在地球的歷史上,簡直是微不足道的一瞬。地質學家發現:覆蓋在原始地殼上的層層疊疊的岩層,是一部地球幾十億年演變發展留下的"石頭大書",地質學上叫做地層。地層從最古老的地質年代開始,層層疊疊地到達地表。一般來說,先形成的地層在下,後形成的地層在上,越靠近地層上部的岩層形成的年代越短。
地層好比是記錄地球歷史的一本書,地層中的岩石和化石就像這本書中的文字。用現代科學的方法通過對古老岩石的測定,人們得知地球已經存在46億年了。
那麼人們用什麼科學方法來推算地球的年齡呢?目前,科學上是用測定岩石中放射性元素和它們蛻變生成的同位素含量的方法,作為測定地球年齡的"計時器"。
人們利用放射性元素蛻變的特點,來計算出岩石的年齡。放射性元素在蛻變時,速度很穩定,而且不受外界條件影響。在一定時間內,一定量的放射性元素,分裂多少份量,生成多少新的物質都有個確切數字。例如,一克鈾在一年中有七十四億分之一克裂變為鉛和氦。因此,我們可以根據岩石中現在含有多少鈾和多少鉛,算出岩石的年齡。地殼是由岩石組成的,這樣我們就能得知地殼的年齡。有的人算出為30億年左右。
地殼的年齡還不等於地球的實際年齡,因為在形成地殼以前,一般地球還要經過一段表面處於熔融狀態的時期,加上這段時期,地球的年齡估計約有46億年。這是個很大的數字。但在宇宙中,比地球年齡大的星球還多著哩。
地質科學家說地球至少有46億歲。人類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只有幾千年。那麼,我們是怎樣知道地球年齡的呢?
推算地球年齡,主要有岩層方法、化石方法和放射性元素的蛻變方法等。根據鑒定,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是在格陵蘭島西部戈特哈布地區發現的阿米佐克片麻岩,年齡約有38億歲。而太陽系的碎屑,年齡都在45億年-47億年之間。因此認為,包括地球在內的太陽系成員大都在同一時期形成。
依照人類歷史劃分朝代的辦法,地球自形成以來也可以劃分為5個"代",從古到今是: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有些代還進一步劃分為若干"紀",如古生代從遠到近劃分為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和二疊紀;中生代劃分為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新生代劃分為第三紀和第四紀。這就是地球歷史時期的最粗略的劃分,我們稱之為"地質年代",不同的地質年代人有不同的特徵。
距今24億年以前的太古代,地球表面已經形成了原始的岩石圈、水圈和大氣圈。但那時地殼很不穩定,火山活動頻繁,岩漿四處橫溢,海洋面積廣大,陸地上盡是些禿山。這時是鐵礦形成的重要時代,最低等的原始生命開始產生。
距今24億年-6億年的元古代。這時地球上大部分仍然被海洋掩蓋著。到了晚期,地球上出現了大片陸地。"元古代"的意思,就是原始生物的時代,這時出現了海生藻類和海洋無脊椎動物。
距今6億年-2.5億年是古生代。"古生代"是意思是古老生命的時代。這時,海洋中出現了幾千種動物,海洋無脊椎動物空前繁盛。以後出現了魚形動物,魚類大批繁殖起來。一種用鰭爬行的魚出現了,並登上陸地,成為陸上脊椎動物的祖先。兩棲類也出現了。北半球陸地上出現了蕨類植物,有的高達30多米。這些高大茂密的森林,後來變成大片的煤田。
距今2.5億年-0.7億年的中生代,歷時約1.8億年。這是爬行動物的時代,恐龍曾經稱霸一時,這時也出現了原始的哺乳動物和鳥類。蕨類植物日趨衰落,而被裸子植物所取代。中生代繁茂的植物和巨大的動物,後來就變成了許多巨大的煤田和油田。中生代還形成了許多金屬礦藏。
新生代是地球歷史上最新的一個階段,時間最短,距今只有7000萬年左右。這時,地球的面貌已同今天的狀況基本相似了。新生代被子植物大發展,各種食草、食肉的哺乳動物空前繁盛。自然界生物的大發展,最終導致人類的出現,古猿逐漸演化成現代人,一般認為,人類是第四紀出現的,距今約有240萬年的歷史。
人類居住的地球就是這樣一步一步地一直演化到現在,逐漸形成了今天的面貌。

還有一篇更長的

有興趣的話就看看下面的這個地址中的內容

B. 地球歷史

樓主將地球歷史與人類歷史混為一談了
地球歷史是指從地球生成到現在的歷史 一般地質上用生物化石來區分地層的時代 分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其中的中生代又分為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
而人類歷史是從新生代的第四紀冰川期之前開始的 那時候人類已經開始遷徙活動了 而且有些部族已經掌握了基本的生產技能 如圍獵 圈養 捕魚 採摘 伐木等等 但是由於還沒有形成基本的社會制度而且生產力極其低下 所以不能算是人類文明 但是因為有語言和最原始的宗教手段使得當時的大事件能夠以神話的形式流傳至今 像諾亞方舟(其實就是冰川期之後的大洪水) 後羿射日(冰川期結束後的一段時間里氣溫極高) 等神話就很可能是當時地球環境的誇張描述
至於史前的定義 至今仍沒有一個統一的標准 在過去西方人甚至將耶穌的誕生作為界限 在國內是將夏代以前的中國大陸人類活動成為史前時代 我總結了一下各種說法 覺得可以得出一個折衷的結論:史前是指人類還沒有開始使用文字的歷史時期也就是距今大約7000前(兩河流域出現楔形文字) 因為歷史是需要文字來記錄的 而且這個結論與國內的說法基本吻合 因為夏朝的存在至今無法得到有力的證實 而商代則是世界公認中國大陸出現最早的政權 並且中國最早的文字恰恰就是商代的甲骨文 也就是說各個地區的史前都可以有無文字的出現來界定 因為文字是早期人類文明的最高級產物 使用文字的成本在當時是極高的(沒有紙張) 文字的使用是一個國家的文明進程和強大程度的重要指標 只有完善的政權和宗教體系才有能力維系文字
還有就是樓主所說的史前核戰爭的問題 我對此不太感冒 但我也不否定這種可能性 畢竟這種說法並不是主流 大家各自保留自己的意見就好了 等到了有力證據出現之後 自然就沒人能夠反駁了 不過一些早期的人類文明的確讓今天的我們都感到驚訝 有人說是外星人的傑作 有人說是人類受到外星文明的某種啟發才得以進化成為現在的文明社會 不過回顧可考的這7000年人類文明史 人類社會的自發展不僅與外界有關 更離不開自身的進化和進取 在不斷地斗爭過程中 有的種族找到了靈魂的支柱(猶太人)得以將文明延續 有的種族合理利用季節的規則(古埃及人)將文明發展壯大 有的種族則在不斷地從大自然汲取生存的哲學(中國人)從而使得自己的文明在歷史的塵埃中不斷推陳出新從而屹立不倒 也有的種族抓住了機遇(英國)在其它古老文明的余輝下開創了新的時代

C. 地球的發展歷史

生命的起源應當追溯到與生命有關的元素及化學分子的起源.因而,生命的起源過程應當從宇宙形成之初、通過所謂的「大爆炸」產生了碳、氫、氧、氮、磷、硫等構成生命的主要元素談起。大約在66億年前,銀河系內發生過一次大爆炸,其碎片和散漫物質經過長時間的凝集,大約在46億年前形成了太陽系。作為太陽系一員的地球也在46億年前形成了。接著,冰冷的星雲物質釋放出大量的引力勢能,再轉化為動能、熱能,致使溫度升高,加上地球內部元素的放射性熱能也發生增溫作用,故初期的地球呈熔融狀態。高溫的地球在旋轉過程中其中的物質發生分異,重的元素下沉到中心凝聚為地核,較輕的物質構成地幔和地殼,逐漸出現了圈層結構。這個過程經過了漫長的時間,大約在38億年前出現原始地殼,這個時間與多數月球表面的岩石年齡一致。生命的起源與演化是和宇宙的起源與演化密切相關的。生命的構成元素如碳、氫、氧、氮、磷、硫等是來自「大爆炸」後元素的演化。資料表明前生物階段的化學演化並不局限於地球,在宇宙空間中廣泛地存在著化學演化的產物。在星際演化中,某些生物單分子,如氨基酸、嘌呤、嘧啶等可能形成於星際塵埃或凝聚的星雲中,接著在行星表面的一定條件下產生了象多肽、多聚核苷酸等生物高分子。通過若干前生物演化的過渡形式最終在地球上形成了最原始的生物系統,即具有原始細胞結構的生命。至此,生物學的演化開始,直到今天地球上產生了無數復雜的生命形式。38億年前,地球上形成了穩定的陸塊,各種證據表明液態的水圈是熱的,甚至是沸騰的。現生的一些極端嗜熱的古細菌和甲烷菌可能最接近於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形式,其代謝方式可能是化學無機自養。澳大利亞西部瓦拉伍那群中35億年前的微生物可能是地球上最早的生命證據。原始地殼的出現,標志著地球由天文行星時代進入地質發展時代,具有原始細胞結構的生命也開始逐漸形成。但是在很長的時間內尚無較多的生物出現,一直到距今5.4億年前的寒武紀,帶殼的後生動物才大量出現,故把寒武紀以後的地質時代稱為顯生宙

D. 地球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科學家們認為,若任憑地球自由自在地運轉,恐怕它會永遠存在下去,但要是有別的外來因素干擾它,地球就可能有壽終正寢之時。
外來因素首先是太陽,因為它是離地球最近的、能夠在右地球命運的星球.也就是說,地球上一切能源、動力都來自太陽,太陽一旦有三長兩短,勢必殃及地球。本世紀30年代以前,人們一直以為太陽總有一天會燃盡煉絕,由白轉橙再變紅,最後變成一顆萬籟俱寂的黑暗星體,了卻其燦爛輝煌的一生。到了本世紀30年代,當物理學家了解到了太陽發光發熱的奧秘後,情形就大不相同了。原來,太陽的能量來自於它的熱核反應,太陽的一生將度過引力收縮階段、主序星階段、紅巨星階段以及緻密星階段。其中主序星階段是太陽的穩定時期。這一階段將持續100億年。目前太陽只度過一半時間,正處於中年時期。一旦太陽到了紅巨星階段,那麼地球的末日也就來臨了。當然,這是幾十億年以後的事。
除了太陽對地球的干擾之外,還有沒有其他因素呢?有的科學家認為,太陽可能有一個兄弟-一太陽的伴星,這顆伴星日夜不停地繞日運行,每隔2600萬年,就會轉到離太陽最近的地方來"興風作浪",它的強大引力將引起眾多慧星的大擾動,有10億顆慧星將在太陽系內因橫沖直撞,地球和其他行星都將成為這些慧星的"靶子"。如果與地球相撞的慧星的質量足夠大,那後果就不堪設想:輕者生物滅絕,生態劇變;重者山崩地裂,地球"粉身碎骨"。然而,這顆可能會給地球帶來不測的太陽伴星並沒有被人們發現,不過許多科學家是相信它的存在的。

E. 地球發展史

依照人類歷史劃分朝代的辦法,地球自形成以來也可以劃分為5個"代",從古到今是: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有些代還進一步劃分為若干"紀",如古生代從遠到近劃分為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和二疊紀;中生代劃分為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新生代劃分為第三紀和第四紀。這就是地球歷史時期的最粗略的劃分,我們稱之為"地質年代",不同的地質年代人有不同的特徵。
距今24億年以前的太古代,地球表面已經形成了原始的岩石圈、水圈和大氣圈。但那時地殼很不穩定,火山活動頻繁,岩漿四處橫溢,海洋面積廣大,陸地上盡是些禿山。這時是鐵礦形成的重要時代,最低等的原始生命開始產生。
距今24億年-6億年的元古代。這時地球上大部分仍然被海洋掩蓋著。到了晚期,地球上出現了大片陸地。"元古代"的意思,就是原始生物的時代,這時出現了海生藻類和海洋無脊椎動物。
距今6億年-2.5億年是古生代。"古生代"是意思是古老生命的時代。這時,海洋中出現了幾千種動物,海洋無脊椎動物空前繁盛。以後出現了魚形動物,魚類大批繁殖起來。一種用鰭爬行的魚出現了,並登上陸地,成為陸上脊椎動物的祖先。兩棲類也出現了。北半球陸地上出現了蕨類植物,有的高達30多米。這些高大茂密的森林,後來變成大片的煤田。
距今2.5億年-0.7億年的中生代,歷時約1.8億年。這是爬行動物的時代,恐龍曾經稱霸一時,這時也出現了原始的哺乳動物和鳥類。蕨類植物日趨衰落,而被裸子植物所取代。中生代繁茂的植物和巨大的動物,後來就變成了許多巨大的煤田和油田。中生代還形成了許多金屬礦藏。
新生代是地球歷史上最新的一個階段,時間最短,距今只有7000萬年左右。這時,地球的面貌已同今天的狀況基本相似了。新生代被子植物大發展,各種食草、食肉的哺乳動物空前繁盛。自然界生物的大發展,最終導致人類的出現,古猿逐漸演化成現代人,一般認為,人類是第四紀出現的,距今約有240萬年的歷史。
人類居住的地球就是這樣一步一步地一直演化到現在,逐漸形成了今天的面貌。

F. 地球有哪些歷史

我們每天都生活在地球上,我們都知道地球是一個在不停轉動的橢圓形行星,它提供給人類賴以生存的土地,水、空氣、森林等和一切生活息息相關的的資源。真正熱愛和關心它的人可能會提出這樣的問題:我們一直生活著的地球究竟是怎樣形成的呢?那麼讓我們一起來揭開地球神秘的面紗吧!

懂得科學知識的人,不會滿足類似於中國神話中的「神」,或者西方世界的「上帝」創造了地球這樣的說法。即便是科技已經十分超前的今天,仍然很難解釋的清楚地球究竟是怎樣形成的。因為關於地球的形成,流傳著各種各樣的版本。

早在1749年,法國的生物學家布封就曾經提出過彗星碰撞說,認為地球是一顆彗星進入太陽內,在太陽上面打下了包含地球在內的幾顆行星。從此關於地球的神學論被徹底打破;1755年,康德也在《宇宙發展史概論》中提出的了隕星說。他認為隕星積聚才形成了太陽和其他行星;而1796年的時候,法國的拉普拉斯又在《宇宙體系論》中提出宇宙星雲說,則是認為由於星雲的塵埃積聚,從而產生了太陽,再經由太陽排出氣體物質,進一步形成行星。還有後來的雙星說、行星平面說、衛星說等等,總而言之是眾說紛紜。

隨著科技的發展,目前最科學的說法是這樣的。說太陽系在最初形成的時候,有99%以上的物質不斷聚合形成了太陽,而其他小部分被分散在的四周的物質碎片以太陽為中心不斷旋轉,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由於碰撞和引力作用的原因,其他分散著的碎片才不斷的慢慢結合,最終形成了其他的九大行星。

當時地球只是一團近似混沌的物質,宇宙中還有其他許多的小行星在不斷圍繞著太陽轉動。這些行星不斷互相撞擊,又經過很多年以後,才形成了原始的地球。最初的地球象一顆灸熱的大火球,隨著碰撞的不斷減少,也伴著物質的逐漸冷卻和凝固,形成了最初地殼,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地表。但由於地球內部有大量的岩漿,而且不斷的向外噴涌,也形成了大量可怕的火山。而殘留在火山灰中的水蒸氣經則過冷卻以後凝結為水,便成為今天我們看到的海洋。經過無數奇妙的變化後,最終形成了地球最早的形態。

時光遷移,由於地球自身存在引力,而且在地球的內部不斷的發生著化學反應,其所產生的氣體不斷的被噴出,附著在地球周圍,就成為現在我們所說的大氣層。而氫氣和氧氣結合後形成了水。經過太陽的能量輻射,才使地球本身產生了重要的磁場作用。歷經了一系列奇妙無窮的變化,才演化成為現在這個適合人類的生存和居住的地球。

G. 地球歷史

地球的年齡是宇宙的三分之一,並且無可否認的,她本身就是美的存在。地球擁有一個稍稍被壓扁的均勻重金屬的核心,以及一個比較輕的地殼,覆蓋有一層薄薄的可呼吸的清新空氣以及廣闊的海洋、肥沃的平原、壯麗高山、清澈的淡水河流、小溪、湖泊和地下水,繞行著一顆給我們溫暖並提供能量的恆星。

退回到46億年前,原始地球從已死亡恆星遺留下的星雲中形成,聚集成一塊巨大的、臟兮兮的氣體雲。氣體雲在其中心變得密集,並形成一個吸積盤。小顆粒開始撞擊在一起,並且越來越大,直到它們形成今日我們所說的「行星」。這個過程花了1000至2000萬年,不過我們仍然沒有完整地了解這個過程。

差不多這個時候,太陽系還年輕且混亂,一個名為忒伊亞(Theia)的天體,大約與火星一樣大,和我們的家園相撞。這個撞擊非常的劇烈,並且,如果當初的撞擊物更巨大,它可能會摧毀地球。地球的物質被撞入軌道中,並聚集形成了月球,它是太陽系中相對於其行星的最大的衛星。這時,地球仍是一片熾熱地獄,不斷被小行星撞擊,有著熔岩海洋,以及有毒的大氣。

忒伊亞與原始地球的大碰撞形成了今天的地球和月球

不過,某些事情開始急劇變化,地球冷卻下來了。地球內部的水分竄出地表並雨點般落下,然後再次蒸發,成為浮雲。數以百萬計撞擊而來的小行星帶來了越來越多的水到我們的星球。地球上所有的水的體積相對於地球大約像下圖這樣:

地球的水量與地球大小的比較

如今,地球表面的水佔了71%,陸地佔了29%。97.5%是鹹水,而只有2.5%是淡水。而淡水的69%是冰和雪,30%是地下水,只有約剩下的1%是地表的水。但即使是這一小部分的地表水其中的大多都是被冷凍的,我們的水只有一小部分是湖泊和河流,而那僅僅的一小部分和廣大生命息息相關。

那麼,隨著慢慢地地球冷卻下來,表面形成薄薄的地殼。但地球內部,炙熱的岩石持續對流,自地殼下面流動並將其分裂成塊。這個過程被稱為「板塊運動(PlateTectonics)」,至今仍在持續進行中。目前,我們只能說,地球的地殼是由四處移動的巨大板塊所組成。當它們相撞時,它們會擠壓並形成崇山峻嶺,亦或者猛烈擠入到地球內部,形成深邃的海溝。這種過程形成了地球上最高的地方:珠穆朗瑪峰;以及最深處:馬里亞納海溝。

地殼結構

從我們的角度來看,地球上的山脈和海溝的確很壯觀,但是當你看到地球的橫截面,你可以看到他們實際上多麼渺小的。我們所站的部分是地殼,它大約50公里厚,盡管它可以在8-70公里間變動。順便說一下,人類有史以來鑽出最深的洞,是12.262公里深。

地殼之下就是地幔,這是一個硅酸鹽岩石殼,大約2900公里厚。地幔可分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還包括不同區域,它的上部,具有高粘性並帶動地殼,被稱為「岩石圈」。在這之後是「軟流圈」,它主要由流動性差的固體材料構成。下地幔內延伸到地球的外核。地球外核是鐵和鎳的液體層,厚約2266公里,溫度從4000攝氏度到5700攝氏度之間變動。而在最中心是「內核」,主要是固體,由鐵鎳合金組成的球體,半徑約1200公里,有著月亮的大小的70%,和接近太陽的表面的溫度。它會慢慢成長,估計速度大約為1毫米/年。而這個小小一層地幔熔融結晶的產物,就是我們居住的地方。

地球磁場讓我們免遭致命的宇宙輻射

然後我們來看地球磁場。這是一種看不見的現象,能夠阻擋來自太陽與其他地方的高能粒子,使穩定的地球環境得以存在,相對減少對地球的輻射影響。但為什麼地球有著磁場呢?其實,關於這一點我們真的沒有知道很多。我們知道,它與地球的核心有關。在這個金屬球中,通過外核的電子隨地球自轉的電流效應(近似於電生磁)產生磁場的。

繼續往上說,包圍著我們的氣體又是什麼構成的呢?

大氣層結構

依照體積來看,乾燥的空氣大多為氮氣、氧氣、氬氣、二氧化碳,以及含量不穩定的水蒸氣,和少量的其它氣體。與人類息息相關的是大氣層最底層:對流層,這是天氣現象會發生地地方,它平均為12個公里厚。在其上面是平流層,也就是會阻擋太陽射線中最危險的紫外線,臭氧層的所在位置。再往上的是中間層,這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地方,溫度大約平均只有-85攝氏度。在大約80公里後開始是增溫層。這些分界現實中都是連續的,是人類去劃分不同的大氣帶。

在100公里左右,離開地球而開始進入太空,雖然大氣層還延伸到更遠一些。在這個區域,我們發現了電離層、北極光和國際太空站(ISS)。最外圍稱作外大氣層,向上延伸可達10000千米。它與外太空漸漸交接,那裡根本沒有大氣。在這個區域中的原子和分子是如此遙遠,它們可運動數百公里而不會相互碰撞。

生命的搖籃

在目前,人類只出現了20萬年,而這是地球歷史的0.004%。真的是沒多久……而我們現在在這里,生活在一個又薄又濕潤的一層岩石上,我們稱這塊岩石為:地球。它是宇宙的終極運作的產物,是創建和毀滅的一個持續不斷過程的結果。在所有的宇宙,所有的時間,偶然的幫助下,遵守宇宙和隨機事件的定律,能有我們的存在,我們真的真的是很幸運……

H. 地球的起源是什麼

地球大約形成於抄45億多年前,這顆岩石行星最初只是漂浮在太空里的塵埃,這些塵埃源自於巨大古老的恆星在壽命終止時的大爆炸。

地球自形成以來也可以劃分為5個"代",從古到今是: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有些代還進一步劃分為若干"紀",如古生代從遠到近劃分為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和二疊紀。

這就是地球歷史時期的最粗略的劃分,稱之為"地質年代",不同的地質年代人有不同的特徵。
距今24億年以前的太古代,地球表面已經形成了原始的岩石圈、水圈和大氣圈。

(8)地球歷史擴展閱讀:

因為地球氣候從亘古到現在都有發生巨大變化並且這種變化將繼續演進,很難把地球氣候概括。地球上與天氣和氣候有關的自然災害包括龍卷風、台風、洪水、乾旱等。

兩極地氣候被兩個溫度相差並非很大的區域分隔開來:赤道附近寬廣的熱帶氣候和稍高緯度上的亞熱帶氣候,降水模式在不同地區也差異巨大,降水量從一年幾米到一年少於一毫米的地區都有。

地球總面積約為5.10072億平方千米,其中約29.2%(1.4894億平方千米)是陸地,其餘70.8%(3.61132億平方千米)是水。

I. 地球的歷史是

地球歷史
150億年前宇宙的誕生奠定了地球產生的物質基礎。地球作為一個行星起源於46億年以前的原始太陽星雲。
此後,地球系統由簡單到復雜,各個組成部分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影響。地球系統的運動及運動帶來的形貌變遷、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共同構成了地球的歷史。

太陽系的形成

星雲說所解釋的太陽系的形成
關於太陽系的形成,一類認為太陽系是一次激烈的偶然突變而產生的,即災變說觀點;另一類則認為太陽系是有條不紊地逐漸演變成的,即演化說觀點。 [2]
1755年,德國哲學家康德根據牛頓的萬有引力原理,提出一個太陽系形成的假說,認為太陽系中的太陽、行星和衛星等是由星雲——一種稀薄的雲霧狀微粒物質逐漸演化形成的。1796年,法國天文學家拉普拉斯也提出了與康德類似的星雲說,後人常把兩者合起來,統稱「康德一拉普拉斯星雲說」。這個假說在19世紀的大部分時間內占統治地位。 [2]
星雲說認為:恆星的形成是銀河彌漫的原始星雲的某一個球狀碎片,在自身引力的作用下不斷收縮,產生旋渦,旋渦使星雲碎裂成大量碎片,每個碎片又逐漸轉化為恆星。太陽就是其中之一,它也不斷收縮、旋轉,在長期的運動中形成原始太陽。周圍的物體不斷聚合、碰撞,越轉越大,就形成了今天的八大行星。行星周圍的物質,也是這樣漸漸形成了衛星。這就是太陽系形成的一個主要假說。 [2]
唯心主義認為,地球和整個宇宙都是依神或上帝的意思創造出來的。18世紀愛爾蘭一個大主教公開宣稱:「地球是紀元前4004年10月23日一個星期天的上午9時整被上帝創造出來的。」在中國古代,人們認為遠古的時候還沒有天地,宇宙間只有一團氣,在一萬八千年前,有位盤古氏開天闢地,才有了日月星辰和大地

熱點內容
鄧矮的歷史 發布:2025-05-14 15:03:50 瀏覽:621
中小學師德總結 發布:2025-05-14 14:47:39 瀏覽:720
初中教學進度 發布:2025-05-14 13:33:36 瀏覽:758
新產業化學發光儀 發布:2025-05-14 13:22:51 瀏覽:775
帶班主任的老師 發布:2025-05-14 13:20:39 瀏覽:240
氧化鋁化學 發布:2025-05-14 13:03:56 瀏覽:339
綠色化學與環境保護論文 發布:2025-05-14 12:54:28 瀏覽:435
牛津高二英語 發布:2025-05-14 12:18:39 瀏覽:888
2014溫州師德培訓心得 發布:2025-05-14 11:26:56 瀏覽:663
彩虹6號多少錢 發布:2025-05-14 10:03:47 瀏覽: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