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化學教學案例
●過程與方法
1、學會用觀察的方法,進行學習.
2、能積極主動與他人交流和討論,逐步形成良好的學專習習慣
●情感屬態度與價值觀
關注與化學有關的社會問題,樹立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
[教學過程](第二課時)教學環節教師調控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創設情境引入新課:一張白紙、一杯水、一瓶二氧化碳、一瓶可樂
列舉生活實例引出物理性質
實驗:點燃紙張、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加熱銅絲
通過上述實驗,引出化學性質
練習:舉例說明物理性質、化學性質綜合訓練:探究鎂帶的性質課堂小結
B. 結合實例談談初中化學課堂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情境有哪些
現代學習理論非常強調學習情境對學生學習的促進作用。創設恰當的學習情境,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還能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學習素材,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化學學科有著天生的魅力,如果教師能巧妙運用跟化學有關的實驗、問題、故事、史實、新聞、報道、實物、圖片和影像資料等,就可以為課堂教學創設出生動活潑的學習情境,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生動性、新奇性、新穎性、形象性和實效性,從而激發學生進入學習活動狀態,以促進知識的主動意義建構以及知識、技能和體驗的連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下面以初三化學為例,談一談課堂教學中學習情境的創設方法:
一、運用化學實驗,創設真實情境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化學實驗是化學教學中設置情境的有利因素。利用實驗可以設置許多生動、有趣的情境,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堂教學,同時也有利於學生科學素養的提高。例如,在人教版初三化學第七章第二節「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的教學中,教師可安排學生從家中自帶小玻璃水杯、湯匙和適量蔗糖,上課開始,就讓學生自己動手砌一杯糖水,並引導學生注意觀察一杯水中能否無限地溶解蔗糖。當學生發現加入過量蔗糖,杯底就會出現沉澱時,教師就指出他們現在所得到的上清液就是蔗糖的飽和溶液,然後指導學生為飽和溶液下一個定義。這時教師可提出問題:如何把所得的蔗糖飽和溶液變得不飽和?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具體操作,學生會發現如果升高溫度或增加溶劑,原來的飽和溶液就會變得不飽和,於是就意識到只有在溫度和溶劑的量一定時,談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才有實際意義。通過兌糖水這樣的簡單實驗,為學生創造了一個真實的情境,學生不僅很容易理解飽和、不飽和溶液兩個重要概念,同時也學會了兩者之間相互轉化的方法,輕松掌握了本節課的重點。
二、聯系生活實際,創設趣味情境
生活中處處涉及化學知識,我們可以運用真實的生活情景創設教學情境。尤其是初中化學教學,更應聯系日常生活,讓學生從感性上體會到學習化學知識的重要性,從而提高學習動機。另外,加強化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聯系,不但能讓學生深刻體會到學習化學的重要性和實用性,開闊學生視野,還能使化學知識更加生動有趣,有利於學生掌握。例如在初三化學「物質鑒別」教學中,教師可設計這樣一道練習:小明的媽媽在做飯時不小心把盛放純鹼和食鹽的瓶子弄混了,你能想出哪些化學方法幫她鑒別一下?通過創設這樣一個真實親切的生活情境,使學生輕松愉快地鞏固了Cl-和CO32-的鑒別。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三、追蹤社會熱點,創設時尚情境
化學與社會緊密相連,是一門孕育著巨大創新機會的學科,它和社會生產以及生命、環境等方面有著廣泛而緊密的聯系。無論是生活中接觸到的新材料和新葯物,還是新能源開發、環境保護等社會熱門問題,都與化學緊密相關。例如「現代化工業生產與技術」、「化學與新材料」、「化學與新能源」、「化學與生活」、「化學與生命科學」、「化學與環境」等學科知識都可成為設計教學情境的豐富素材。教師平時要善於積累相關素材,並與課堂教學適當聯系。這樣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開闊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和文化修養。
四、利用化學故事,創設生動情境
很多中學生熱衷於聽故事,許多化學故事也是妙趣橫生、引人入勝的。故事容易吸引並激發學生的求知慾,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從而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去。因此,用化學故事創設情境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
五、結合學生心理,創設游戲情境
興趣是有意注意的開始,唯有興趣,才會變無意注意為有意注意。因此,我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常利用兒童喜歡做游戲的心理特徵創設愉悅的游戲情境進行課堂教學,以化學自身的魅力去誘發學生的主動參與,使學生一接觸就有妙趣橫生之感,從而開闊思路。這種課堂教學的實施,能讓學生在游戲過程中學習知識、理解知識,並有效地從實踐中獲取知識。例如在初三化學元素符號的教學中,記住常見的元素符號對於初學化學的學生來說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教師可把重點的元素符號都製成卡片,一面是名稱,另一面是符號,然後組織學生做接龍游戲。當教師高舉卡片時,被叫的學生要馬上說出卡片背面的內容,回答不上來的同學要接受一定的「懲罰」。這樣來組織教學,學生的積極性都很高,注意力也集中了,學習效率自然會提高。
學生的學習過程就是一個不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再去認識更高層次問題的過程。「情境」對學習過程來說有著至關重要的引導作用。以「情境」為中心,圍繞科學的並能激發學生思維的「情境」展開學習,也是科學探究學習的重要特徵。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努力創設恰當的「情境」,通過「情境」啟發學生積極的觀察、思維,以「情境」為主線來組織和調控課堂教學,就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參考文獻
[1]曹家忠 《新課程教學設計》(初中化學).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化學課程標准》(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3]吳俊明 《新課程理念與初中化學課程改革》.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4]王後雄 《化學新課程教學中問題情境創設策略研究》.化學教育,2005。
C. 《如何進行初中化學實驗教學的探究》的案例評析
去知網下載幾篇相關的文獻 仔細研讀下 就能解決你的需求
D. 高中化學教學案例分析怎麼寫
教案的形式不拘一樣,內容詳略也不一,有經驗的教師可以寫簡案,新教師要專寫詳案屬.一般說來,教案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教學課題(2)教學目的(3)課時分配(4)授課類型(5)教學重點、難點及教學關鍵(6)教學手段、教具(7)教學主要方法(8)教學過程(9)板書和板畫的設計(10)課後分析及教學參考資料.
E. 如何寫化學教學案例
教學案例是真實而又典型且含有問題的事件。簡單地說,一個教學案例就是一個包含有疑難問題的實際情境的描述,是一個教學實踐過程中的故事,描述的是教學過程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從文章結構上看,案例一般包含以下幾個基本的元素。
(1)背景
案例需要向讀者交代故事發生的有關情況: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等。如介紹一堂課,就有必要說明這堂課是在什麼背景情況下上的,是一所重點學校還是普通學校,是有經驗的優秀教師還是年青的新教師,是經過准備的「公開課」還是平時的「家常課」,等等。背景介紹並不需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說明故事的發生是否有什麼特別的原因或條件。
(2)主題
案例要有一個主題。寫案例首先要考慮我這個案例想反映什麼問題,是想說明怎樣轉變差生,還是強調怎樣啟發思維,或者是介紹如何組織小組討論等等,動筆前都要有一個比較明確的想法。比如學校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不同的研究課題、研究小組、研究階段,會面臨不同的問題、情境、經歷,都有自己的獨特性。寫作時應該從最有收獲、最有啟發的角度切入,選擇並確立主題。
(3)細節
有了主題,寫作時就不會有聞必錄,而要是對原始材料進行篩選,有針對性地向讀者交代特定的內容。比如介紹教師如何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就要把學生怎麼從「不會」到「會學」的轉折過程,特別是關鍵性的細節寫清楚。不能把「方法」介紹了一番,說到「掌握」就一筆帶過了。
(4)結果
一般來說,教案和教學設計只有設想的措施而沒有實施的結果,教學實錄通常 也只記錄教學的過程而不介紹教學的效果;而案例則不僅要說明教學的思路、描述教學的過程,還要交代教學的結果,即這種教學措施的即時效果,包括學生的反映和教師的感受等。讀者知道了結果,將有助於加深對整個過程的內涵的了解。
(5)評析
對於案例所反映的主題和內容,包括教學的指導思想、過程、結果,對其利弊得失,作者要有一定的看法和分析。評析是在記敘基礎上的議論,可以進一步揭示事件的意義和價值。比如同樣一個「差生」轉化的事例,我們可以從教學學、心理學、社會學等不同的理論角度切入,揭示成功的原因和科學的規律。評析不一定是理論闡述,也可以是就事論事、有感而發,引起人的共鳴,給人以啟發。
撰寫教學案例的方法:選擇一個有沖突的教學事件;對事件背景進行描述;確定事件中的「演員」;檢查你行動的結果;假設你再次遇到該事件
F. 求初中化學教學論文
初中化學中的化學史教學資源
作者:肖梅(南京曉庄學院 化學專業 09師范班)
指導老師:龍琪
[摘要] 本文在對人教版初中化學教材中的化學史料的內容、呈現方式、近年來教材中化學史的比重變化、教育功能分析的基礎上,給出相應實施建議並舉例剖析了如何開發教材中化學史料的教育功能,對化學教育中化學史資源的利用不當之處提出了些許建議。
[關鍵詞] 化學教材;化學史;教學資源
一. 前言 在西方最早提倡科學史教育可追溯到19世紀中葉。當時的英國科學促進協會主席在1851年的一次演講中呼籲:「我們要教給年輕人的,與其說是科學結論不如說是科學史」。二戰後,以美國哈佛大學校長、著名教育家、化學家科南特(J.Conant)為代表,一批教育家進行了以案例教學法引入學校進行科學史教育的實踐,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因此全世界的教育都陸續開始重視科學史的教育,也陸續獲得了成功。
中國從初中三年級開始開設了化學教育,對初中學生來說,化學是一門入門課程,教材很注重啟蒙的作用。而且初中學生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尚屬少兒期,還是一些直觀的、趣味性的東西更能刺激其大腦興奮.化學史教育,不單純是講一些小故事,吸引學生注意力,適當通過一些史實的介紹,能使學生理解相關科學知識、科學過程與方法以及培養學生科學態度、情感與價值觀.我國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准把化學史作為「可供選擇的學習情境素材」, 化學史可以為學生提供各種真實的學習情境, 為其營造生動有趣、基於生活經驗與社會文化的學習氛圍,為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起促進作用。正如美國著名科學史家薩頓所說「:科學史能夠幫助我們達到教學的主要目的, 它能夠說明科學之意義, 科學之功能和方法, 科學之邏輯的、心理的和社會的含義, 科學之深刻的人性,以及科學對於思想凈化和文化整體化之重要意義。」可知化學史是化學教育的重要資源。
二. 化學史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現狀及呈現方式
(一)應用現狀
開展化學史教育教學的重要性已經得到廣大化學教育工作者的普遍承認。但是,化學史的教學功能能否得以充分發揮,必須以老師是否在化學課程教育中開展化學史的教育教學,以及得到的效果來看。而化學史教育教學開展狀況可以通過化學教師在教學中引入化學史進行化學教學的頻次程度得以反映。
圖1 教師教學中引入化學史進行化學教學的頻次
從表中可知,54%的教師從不使用化學史進行教育教學,偶然使用化學史的教師僅占調查總數的43%,而經常使用化學史進行教育教學的教師僅為3%。由此可見,當我國中學化學史教育教學的開展狀況不容樂觀。
針對這一狀況,筆者參考了一些文獻整理得出化學教師對在課堂中引入化學史教學認識。表格設計是以教學論過程為主要依據,從中學「教」與「學」的實際出發,通過人員、物質、信息3個方面來全面尋求原因。
表1:化學教師對在課堂中引入化學史教學的認識調查表
完全同意 同意 中立 反對
⒈教材中涉及的化學史知識范圍廣、知識面大 12 (30 %) 6 (15 %) 2 (5 %) 20 (50 %)
⒉化學史知識中考、高考考點較少 20 (50 %) 16 (40 %) 1 (2. 5 %) 3 (7. 5 %)
⒊化學史知識中考、高考考題容易 24 (60 %) 15 (37. 5 %) 1 (2. 5 %) 0 (0 %)
⒋化學史教學,有利於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操 30 (75 %) 10 (25 %) 0 (0 %) 0 (0 %)
⒌化學史教學,有利於培養學生綜合能力 21 (52 %) 16 (40 %) 2 (5 %) 1 (2. 5 %)
⒍對學生來說,化學史知識是十分難學的知識 12 (30 %) 10 (25 %) 2 (5 %) 16 (40 %)
⒎對教師來說,化學史知識是十分難教的內容 15 (37. 5 %) 12 (30 %) 1 (2. 5 %) 12 (30 %)
通過上述調查分析表明,中學化學教師普遍認為重視和加強化學史知識的教學,有利於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操,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但由於受「中考指揮」和傳統的「應試」教育影響,一部分教師認為中考、高考中涉及化學史知識的考點較少,考題容易,教師只須念念教材,學生只須背背考點,所以教也容易,學也容易;另一部分教師則認為化學史知識范圍廣、知識面大,要在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上進行教學有一定的難度。
(二)化學史在教材中的呈現方式
《科學課程標准》中提出了科學史進入科學課程的5種方式: ( 1) 作為引入新知識的背景素材; ( 2) 作為例題與練習題; ( 3) 作為相關資料插入; ( 4) 作為擴展性閱讀材料; ( 5) 作為科技活動素材。並且指出, 在義務教育階段的科學課程中引入科學史, 主要是作為學生學習科學的一種途徑和手段, 科學史不應作為新的知識點來考核, 其教學效果應當通過學生對相關科學知識的理解、對科學過程與方法的理解以及學生科學態度、情感與價值觀的培育來體現。
表2 人教版中化學史
章節 化學史的
主要內容 化學史的
切入點 化學史的
呈現方式
緒言 火的發現和利用及一些古代物品;道爾頓、阿伏加德羅及原子和分子的構成;門捷列夫及元素周期
正文
圖片,文字
第一單元 課題2 煉丹術和煉金術、早期的化學實驗室
正文
圖片,文字
第二單元 課題1 拉瓦錫及氧氣的發現、空氣的成分 正文
圖片,文字
第三單元 課題1 拉瓦錫、普利斯特里、卡文迪許及水的組成
資料
文字
第四單元 課題1 院士張青蓮及相對原子質量的測定
資料
文字,圖片
第四單元課題2
道爾頓及元素符號
資料
文字,圖片
第五單元課題1 拉瓦錫及質量守恆定律
資料
文字,圖片
第六單元課題1 人造金剛石和金剛石薄膜
化學•技 術• 社會
文字,圖片
第六單元 課題1 課後習題
石墨炸彈
習題
文字
第六單元 課題3
溫室效應
正文
文字
第七單元課題1
燃燒的利用
正文
文字,圖片
第七單元 課題2
能量及我國古代燒制陶器
正文
文字,圖片
第七單元 課題3
雕像及酸雨的危害
活動與探究
圖片
第八單元 課題1 金屬材料;青銅奔馬;滄州鐵獅;鉛的利用
正文
圖片,文字
第八單元 課題3
我國古代煉鐵
正文
圖片
第十一單元課題1
大理石作為重要建築材料的應用
正文
圖片
第十一單元課題1 我國制鹼工業的先驅———侯德榜
資料
文字,圖片
第十一單元課題2
18 世紀化學肥料的使用
正文
文字
第十一單元課題2
物質的分類
拓展性課題
文字
第十二單元課題3
導電材料;納米材料 化學•技術• 社會
文字
從上面表格中可以看出初中化學教材中的化學史教材多以插圖和閱讀材料的方式呈現。插圖所展示的化學史內容廣泛, 涉及化學家肖像、實驗儀器設備、日常生活中難以見到的實物。插圖與正文內容互為補充, 生動形象地說明或解釋知識, 促進學生對抽象概念的理解; 其次, 插圖與課文文字的合理搭配, 使教材在視覺上顯得圖文並茂、錯落有致,呈現出一種和諧美, 符合初中生的年齡特徵和認知規律。
閱讀材料是課文正文內容的拓展。由於受教材篇幅和學科知識結構的限制, 一些化學史素材不便出現在課文正文中, 所以教材中在課文正文旁邊或課後設置了各種欄目 ,如「 資料」欄目, 這種呈現方式的目的在於:一方面對課文正文內容進行補充拓展, 開闊學生視野, 加深學生對課文知識的理解; 另一方面又能保持課文正文知識嚴謹的邏輯結構, 突出學科知識的連續性和整體性。
三. 教材中化學史材體現的不足之處
2001年新課程標准教科書中,化學史呈現的形式更多樣化,內容更豐富,在文內增加了不少插圖和實物照片。如:彩陶、古畫、雕像,透明金剛石薄膜等,在加上適當的文字說明或描述,把化學史知識融匯在各單元各課題中,畫面色彩明麗,其真實、直觀、親切、深刻,比文字更有說服力,使得化學史知識更直觀易懂,更接近於生活,能提高初中學生的閱讀,興趣和豐富他們的想像力,起到啟發思維的作用,便於學生有效地學習、理解和掌握,有利於給學生提供熟悉的生活情景和已有的實際經驗等學習素材,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使學生逐步認識化學對日常生活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影響[2],但就化學史材內容、呈現形式、分布等還有某些不足之處。
(一)化學史材過於粗略
表1化學史在近年教科書中所佔比例
版本 1978 1982 1987 1994 2001 2001(新課標)
比例 5% 15% 15% 31% 32% 50%
由表中可看出從1978年到2001年的新課標教材中化學史材的比例大幅度提高,可以感受到化學史教育的重要性已深入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觀念中。但縱觀教材可以發現化學史材都經過編寫者的改動,講得過於粗略,使本應該達到在潛移默化指導學生學習科學方法的目的完成不了。例如拉瓦錫研究空氣成分的實驗:「兩百多年前,法國化學家拉瓦錫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氣的成分。他把少量汞放在密閉的容器里連續加熱12天。發現有一部分銀白色的液態汞變成紅色粉末,同時容器里空氣的體積差不多減少了1/5 。他研究了剩餘4/5體積的氣體,發現這部分氣體既不能供給呼吸,也不能支持燃燒,他誤認為這些氣體全部都是氮氣(拉丁文原意是「不能維持生命」)。
拉瓦錫又把在汞表面上所生成的紅色粉末收集起來,放在另一個較小的容器里再加強熱,得到了汞和氧氣(化學式為O2),而且氧氣的體積恰好等於密閉容器里所減少的體積。他得到的氧氣加到前一個容器里剩下的4/5體積的氣體中,結果所得氣體跟空氣的性質完全一樣。」我們都知道拉瓦錫開始並沒有將既不能供給呼吸,也不能支持燃燒的氣體稱作氮氣,在1791年夏比塔才稱它為氮氣;也沒有「氧氣」,拉瓦錫稱它為「彈性流體」,是後人在後來的不斷摸索中定義了氧氣。加上這樣的信息占不了多少空間而且簡單易懂,加上去並不麻煩,可以給學生暗示科學的發現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下得到結果。
(二)關於化學史的習題過少
魯教版教材為加深學生對質量守恆定律的認識, 在課後以練習題目的方式呈現了另一則化學史素材: 波義耳為探索物質在化學反應中的質量變化而進行的實驗。教材利用這則材料創設問題情境, 讓學生對波義耳與質量守恆定律擦肩而過的原因做出分析。利用練習題目的方式引導學生對化學史素材中的事件做出分析與評價, 不但可以啟迪學生思維, 鞏固所學知識, 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受到了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的教育, 為逐步深入理解科學本質打下基礎。化學史素材成為「靜態」科學成果和「動態 」過程與方法的載體, 成為促進學生掌握自然科學方法、理解科學本質的催化劑。而人教版關於化學史的習題少之又少,使學生在學習化學中忽視化學史。
(三)教材中的化學史涉及到的中國人物較少
與我國有關的化學史素材(明確指出的)在化學教材的化學史中都占據著較大的比重。然而,在教材中涉及到的中國人物的名稱卻是鳳毛麟角。這不利於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不利於提高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四)化學史料在教材中分布不均衡
從化學史素材分析研究中可以看出,化學史料在三種版本的教材中的分布存在著不均衡的現象。一方面,在化學史料廣泛地融入教材的基礎上,化學史料並未覆蓋教材中的所有章節,每種版本的下冊涉及的化學史較少。另一方面,教材中有些章節的化學史料存在著較為集中的現象,如上教版中第三章第二節中原子中有關化學史的內容,閱讀材料三處,圖片7幅,涉及化學家4個。化學史料的過於集中造成了化學史資源在某種程度上的浪費。
四 對教材中化學史教育功能開發的建議與思考
現在國內大多數老師對學生的教育側重於對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習題運用,用化學史來強調化學家們的天資聰穎和勤奮。忽視化學家的錯誤,研究的艱辛,也就是化學家們的「人性」,使化學家這一職業離學生越來越遠。
(一) 教師應精心創設習題情景,進一步在習題中開發化學史教育功能
運用化學史創設習題情境是將化學史引用教學的重要途徑之一,其優點在於不僅可以是本來枯燥、無味的習題變得生動、活潑,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還能使學生受到來自化學史的熏陶與教育。鑒於教材中的化學史料普遍存在「有而不足」的局面,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積極挖掘化學史料素材編制習題,彌補教材中化學史習題的匱乏。教師在編制習題時,要選擇一些典型的化學史料的素材,選材不僅要體現課程標準的要求,而且一定是化學科學發展過程中起關鍵性或突破性作用的內容, 如元素和物質發現史、化學概念和理論發展史、物質結構的認識過程等。編制習題時,還應圍繞「科學事實、科學思想、科學方法、科學精神」這條主線展開。這條主線涉及的四者是不可分割的統一的整體,它既是科學史內容的核心,也是教學與訓練、評價的主線。通過學習可以使學生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三維角度獲得全面發展。此外,編制習題時應根據化學史教學的內容、目標以及學生的特點選擇不同層次的題型,體現不同層次的教育功能。可以是選擇題、是非題、填空題、小論文或問題解決等多種題型。
(二)在教學過程中進一步豐富和拓展化學史料的內容和呈現方式程中進一
富 雖然教材中的化學史料是教材編輯者立足於課程標准,根據教材內容的實際情況精心設計的,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教材中的化學史史料是「取之能用,用之有效」的。一方面,教材中的有些化學史料的內容過於簡單,不利於其教育功能的發揮,這些史料的內容有待進一步豐滿。在使教材中的化學史史料豐滿起來的過程中,不一定使其完整無缺,重要的在於凸顯其教育功能,使學生真正能從中受到啟發和教育 。如魯教版第七單元第二節金屬的化學性質僅在挑戰自我中以習題的形式呈現教育意義不大,若能在金屬與鹽溶液的反應的實驗探究後再以文字加反應原理呈現,學生就更能理解其本質,更好地掌握金屬與鹽溶液的反應這一知識點。
另一方面,由於化學史料在教材中分布存在不均衡的現象,各個學校的資源條件不同、教師自身的知識儲備情況各異、學生的原有知識、興趣愛好和心理發展特點等都有差異,這些因素影響著化學史教育的形式和內容。基於這點考慮,為了充分發揮化學史的教育功能,教師在備課時還應該在化學史的呈現方式上下功夫。
(三) 教學中應適當增加我國的化學史料和人物進一步加強愛國主義教育
我國歷史悠久,有著璀璨的歷史文化財富,與化學有關的歷史更是其中的一朵奇葩。舉世聞名的四大發明中的黑火葯、造紙術,聲名遠播的中國瓷器,中國煉丹家的發現……這些都是祖先給我們留下的不朽的榮耀,其中都閃爍著化學的光芒。教材中關於我國的化學史的數量還算差強人意,但是我國化學家的名字確是少之又少。為了進一步提高愛國主義教育的質量,提高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適當增加我國的化學史和有關人物的名稱是大有裨益的。不僅如此,我國歷史名人在教材中的出現還能為學生樹立榜樣的作用。可以參考引入的人物很多,如東漢時期的煉丹家魏伯陽,晉代煉丹家葛洪,我國近代化學的啟蒙者徐壽……
(四)加強中學化學教師的化學史素養
將化學史教育推廣到整個科學史教育層面,從實踐方面來看,盡管在科學史教育越來越受到關注和重視,無論在課程標准還是在教材中都有著明顯地體現,但是科學史教育並沒有形成一種主流。究其主要原因在於,廣大科學教師本身沒有受到多少科學史和科學哲學教育。正像BAAS上世紀六十年代一份報告中指出的那樣,「他們(科學教師)的行為和思想都是職業訓練的結果,缺少對科學本質和目的的理解」。因此,教材中化學史教育功能的開發除了受到教材自身的一些因素的限制外,最大的問題是多數的中學化學教師本身缺乏化學史的背景知識。這些教師本身在學習期間沒有系統地學習化學史,也很少從化學史的相關教材中得到啟發。因此,他們在成為教師後就很少願意用化學史來教學,或很少知道如何正確地進行有關化學史內容的教學。因此,通過再培訓、教師間交流等形式提高中學化學教師的化學史素養是非常必要的。
總之,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積極探索有績效的化學史教育,是充分挖掘化學史的教育功能,培養和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前提。
參考文獻:
[1]. 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人教版化學.九年級.
[2]. [英] J.R.柏廷頓著 胡作玄譯化學簡史.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p.107-108
[3]. 許青鋒.化學教學應重視化學史的教育.教學探新
[4]. 楊艷麗 .任志鵬. 中學化學中化學史教學的現狀調查與思考.化學教育,2005.(10) 46-47
[5]. 楊慶元.中學化學史教育綜述.化學教育,2006.(11) 61--62
[6]. 王秀紅,於建軍.中學化學史教育教學問題及影響因素分析. 化學教育,2009.(2) 71--73
[7]. 孟獻華.中學化學教師結合化學史進行教學的調查與分析.化學教育,2005.(2) 48--50
[8]. 畢華林,辛本春.中學化學教材中化學史內容編排的思考,課程•教材•教法,2008 .3(28) 63--65
[9]. 李艷梅, 鄭長龍, 李德才.義務教育化學教科書中化學史教育內容的選擇與呈現.化學教育,2007 .(5) 61--63
[10]. 趙永芹.談中學化學教育中的化學史教學. 理科教學探索,2007
[11]. 魏少紅,牛曉玉.談化學史教育的重要作用, 安陽大學學報
[12]. 王旭東,荊黎田.談化學史教學在中學化學教學中的作用.文化教育 ,2007
[13]. 王偉群,王慧.讓化學家的真善美走進化學課堂.蘇州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學報,2003
[14]. 劉霖.巧用化學史培養創造性.化學教育,2003.36(5)
[15] 張成山.淺析如何進行化學史的教育.高校理科研究,2003
[16]. 劉傳銀,薛梅,楊曉芳.淺談化學史教育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影響. 鄖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
[17]. 馬剛,向炳蓮.論化學史的素質教育功能.化學教育,2000
[18]. 馬磊.化學史在化學教學中的作用.考試周刊,2008
[19]. 曾凡芝.化學史在初中化學教科書中的滲透. 柳州師專學報,2003
[20]. 韓永娟.化學史料在中學化學中的教學功能釋例. 濰坊教育學院學報,2009
[21]. 郭瑞斌,徐大仁,莫尊理.化學史課程資源的開發特點及途徑.化學教育,2007
[22]. 劉前樹,邱道驥.化學史教育的實踐與思考.化學教育,2007
[23]. 關婷婷,蘇育志,常向陽.化學史教育的發展歷程及其教育功能. 廣東化工,2005
[24]. 梁建軍.化學史:教育理解科學本質的切入口.滁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
[25]. 梁建軍.化學史教學在學生理解知識結構中的作用. 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6
G. 想要一個初中化學創新實驗設計案例
探究物質燃燒的條件------著火點 一、實驗在教材中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探究物質燃燒的條件,是化學上冊第七單元的一個重要的實驗。通過這個實驗可以讓學生明白物質的燃燒需要的一個條件:溫度達到著火點。二、原實驗存在的不足之處
教材中的原型實驗有以下幾個不足的地方: 1、白磷燃燒時有可能會濺起來,從而引起邊上的紅磷燃燒,導致出現的實驗現象和教材中的實驗現象有不同的地方,引起學生的歧義,認為紅磷與白磷的著火點一樣,達不到教材中實驗希望達到的要求。2、白磷燃燒產生的五氧化二磷是一種有劇毒的物質,擴散到空氣中會對空氣造成污染,引起人體的中毒。三、實驗的創新與改進之處通過我對實驗的實踐與探究,我在實際的教學中對實驗進行了以下幾個地方的改進:1、用兩根試管代替銅片,把紅磷和白磷分別放到試管裡面進行反應。這樣可以把試管放入熱水中,加快反應的速度。2、在裝有白磷的試管壁放入用氫氧化鈉沾濕的海綿,這樣白磷燃燒產生的五氧化二磷就可以利用和氫氧化鈉反應的性質進行有效的吸收,避免大量的五氧化二磷排放到空氣中。四、實驗器材:鐵架台(帶鐵夾),試管,燒杯,海綿,白磷,紅磷,氫氧化鈉五、實驗原理及裝置說明圖4P+5O2=(等號上方標條件:點燃)2P2O5 6NaOH+ P2O5=2Na3PO4+3H2O六、實驗過程1、取兩支試管A、B,向A試管里裝入適量的紅磷,放入圓孔內。2、用鑷子把切好的白磷放入B試管里。3、向B試管壁上放入海綿,蘸好氫氧化鈉溶液,把試管放入圓孔內。4、把A、B兩支試管放入燒杯里,向燒杯中注入80℃的熱水。七、實驗效果熱水注入燒杯後不久,B試管中的白磷開始燃燒,產生大量的白煙,試管里充滿白煙,過段時間,白煙慢慢變淡,導管口沒有白煙冒出。A試管里的紅磷沒有燃燒。八、自我評價本實驗是在原改進實驗的基礎上進行的改進,通過採用試管代替銅板,有效的解決了反應時間比較長,白磷引燃紅磷以及排放的五氧化二磷無法處理的難題,而且操作相對而言屬於比較簡單的。特別是氫氧化鈉的採用,解決了一些改進實驗對五氧化二磷只收集不處理的不足。
H. 化學教學案例
課題1 金屬材料教學案例(1)一、教學設計思路金屬材料是與我們的生活密切聯系的教學內容,本課題圍繞學生熟悉的生活用品開展學習,通過學生分組實驗、討論、歸納總結得出金屬的一些共同的物理性質和各自的特性,通過閱讀課文了解常見金屬與合金的主要成分性能和用途,讓學生體會到化學就在我們的生活中,增強學生發現生活、感受生活的意識,從而實現「教學生活化」的教學理念。教學過程圍繞課程目標的三個維度(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注意培養學生從化學視角觀察生活的習慣,教會學會將化學知識應用於生活實踐的方法,使他們能對化學有關的生活問題做出合理的解釋,感受學習化學的樂趣,體會學習化學的價值。二、教案課題1 金屬材料教學目標知識技能:使學生了解金屬的物理性質,了解常見合金的成分性能和用途。能力培養:通過情景設置,使學生具有較強的問題意識,能夠發現和提出有探究價值的化學問題。通過學生動手實驗,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科學品質:通過實驗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培養學生將化學知識應用於生活實踐的意識,能夠對與化學有關的社會問題和生活問題做出合理的解釋。科學方法:指導學生用實驗的方法認識事物的性質,培養學生科學的認知方法。美育滲透:從生活中的金屬製品,感受其豐富多彩的形狀、顏色美。重點1、 金屬材料的物理性質2、物質性質與用途的關系難點1、培養學生運用探究方法得出相關結論的能力2、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教學方法採用實驗探究法:按照問題—實驗—觀察—分析—結論的程序實行探究式討論教學。儀器、葯品鐵片、銅片、鋁片、干電池、小燈泡、導線、酒精燈、火柴、砂紙、黃銅、銅,與鈦有關的資料和新型的合金的資料。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引導學生通過看錄相、上網查資料等了解人類發現金屬、認識金屬、使用金屬的歷史,利用學生的生活背景,讓學生說出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金屬製品。 在教師指導下觀看錄像、有目的的查閱資料,展示他們收集到的金屬製品,如:銅錢、硬幣、紀念章等。 設置背景,讓學生從生活走進化學,突出化學與社會的密切聯系。 讓學生分組實驗,實驗過程中指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 學生分別取出鐵絲、銅絲、鋁絲。①觀察它們的顏色狀態;②用力試試是否可以彎曲、折斷;③用小刀割一下;④用鐵錘錘一下;⑤用酒精燈加熱;⑥用電池、小燈泡測試它們的導電性。 培養學生實驗、觀察、歸納總結和語言表達的能力,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領悟科學研究的方法,從中獲得成功的喜悅。通過合作學習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與人交往的方法。通過讓學生討論,總結出金屬的物理性質。 讓每組的學生代表說出實驗和討論的結果,其他同學補充。 培養學生分析問題、正確表達實驗結論和分析結果的能力。 指導學生閱讀課文,了解金屬共同的物理性質和部分重要金屬的特性。 閱讀課文第2~3頁。 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閱讀能力和歸納能力。利用課件給出討論題:1、為什麼菜刀、鐮刀、錘子等用鐵制而不用鉛制?2、銀的導電性比銅好,為什麼電線一般用銅制而不用銀制?3、為什麼燈炮里的燈絲用鎢制而不用錫制?如果用錫制會出現什麼情況?4、為什麼有的鐵制如水龍頭等要鍍鉻?如果鍍金怎麼樣? 學生分組討論,然後代表陳述討論、交流結果,其他同學作補充。 通過討論,讓學生明白物質的用途與其性質有密切的聯系,得出「物質用途是由其性質決定的」這一重要結論。 使學生學會將生活現象與學科學習有機結合的科學方法、並敢於表達自己的觀點,從而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提問:結合你在生活中看到的其他現象回答:物質的性質是否是決定物質用途的唯一因素? 思考、查資料、討論及總結,獨立或集體回答問題。思考後引導學生得出以下結論:物質的性質決定物質的用途,但這不是唯一的決定因素,在考慮物質的用途時,還需要考慮價格、資源存量、是否美觀,使用是否便利,以及廢料是否易於回收和對環境的影響等多種因素。從而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求實態度。提問:1、我們在生活中所見到的金屬是不是純金屬?2、什麼是合金?常見的合金有哪些?3、合金與純金屬有什麼不同呢?學生閱讀課文第4~5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指導學生分組實驗。總結出合金比純金屬的硬度大、韌性強、熔點低的特性。 學生帶著問題分組實驗,觀察黃銅片和銅片、焊錫和錫的光澤和顏色;將它們互相刻劃、比較硬度,比較焊錫,錫、鋁的熔化溫度。 讓學生通過實驗,感受學習化學的樂趣,體會學習化學的價值。在愉快的心境中學習合金的定義、合金與金屬的區別等知識。 指導學生閱讀課文,了解鈦和鈦合金等21世紀的重要金屬材料。 學生閱讀課文第6頁。 激發學生興趣和學好化學的決心,培養學生把知識用於建設祖國、報效祖國的責任感。布置課後作業: 通過上網、進圖書館等渠道查找資料,了解一些新型金屬,寫一篇科普小論文與同學交流。 知識拓展,激發學生求知慾。 【板書設計】第八單元 課題1 金屬材料一、 物理性質1、 共性:常溫下大部分為固體(汞是液體),有金屬光澤,大多為電和熱的良導體,有延展性,密度較大,熔點教高。2、 特性:二、性質決定用途三、合金1、常見合金──生鐵和鋼。2、常見合金的主要成份、性能和用途。
I. 如何寫化學教學案例化學教學案例的步驟
直接搜索 如何寫化學教學案例和 化學教學案例的步驟 會找到好的答案
初中化學教學案例分析
課題:酸和鹼的性質(第一課時)
一、 教學背景與定位
課型:新授課 一課時
學生信息分析:經過一年的化學學習,學生對元素化合物方面的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學習方法,如:實驗觀察、歸納總結、宏觀和微觀相結合分析等等。其中實驗探究方面的能力還需進一步加強,本單元酸和鹼的知識實驗較多,且現象比較明顯,學生在實驗探究方面的能力加強了,很多重要的知識就可以在老師的引導下,通過實驗探究的方式加以解決。
教學起點分析:在前兩節的學習中,學生已經知道鹽酸能與大理石、鹼反應,又知道酸溶液中存在H+,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酸還有哪些性質?如何探究這些性質?這些問題都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和現象中逐步引出來,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教學過程中應通過學生熟悉的生活實例,如鐵銹、水垢等的除去,讓學生感知酸的其它化學性質,激發學生對酸的性質探究的興趣。
教學方式:觀察總結、實驗探究、交流合作
二、 教學資源與設備
儀器:試管、鑷子、葯匙、多媒體展示台
葯品:濃硫酸、濃鹽酸、稀鹽酸、鎂條、銅絲、木炭、生銹鐵釘、氧化銅、碳酸鈣、氯化銅溶液、氯化鋇溶液
三、教學設計方案
設計內容
具體設計
設計意圖
教
學
目
標
設
計
1、知識與技能:了解濃鹽酸和濃硫酸的物理性質;了解酸的腐蝕性、濃硫酸的稀釋方法及原因;掌握酸的主要化學性質;認識其它幾種常見的酸的化學式。
2、過程與方法:進一步了解探究物質性質的方法和途徑;逐步養成善於觀察對比、敢於質疑、參與實驗、交流合作的學習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使用酸,進行物質性質的探究,增強實驗的安全和自我保護意識;通過實驗探究增強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
通過三維目標的設計,本節課不但要使「酸的性質」這一知
識目標得以實現,更要重視學生在探究活動中的參與性,使
學生在學習方法和技能方面得到提升,同時也使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得到培養。
教
學
內
容
的
選
擇
和
教
學
情
景
的
設
計
內容選擇:
1、濃鹽酸和濃硫酸的物理性質。
2、濃硫酸的腐蝕性、稀釋濃硫酸的方法。
3、常見酸的化學性質
情景設計:
1、多媒體展示真實標簽,對比濃硫酸和濃鹽酸的物理性質。
2、濃硫酸塗到布條上出現破洞,體會它的腐蝕性;蘸有濃硫酸的玻璃棒在空氣中有明顯的溫度變化,讓學生設計稀釋濃硫酸的方法。
3、給出葯品和儀器,學生分組探究稀鹽酸和稀硫酸的化學性質。
教學內容緊扣新課程標准,除了知識性問題「酸的性質」,更重視學生獲取知識時的參與過程,使學生認識「了解物質是從個體到一般」的認知規律。
教學情景的設計盡量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讓學生感到化學知識的真實性、實用性。教師通過適當的情景讓學生主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並解決問題,讓學生真正的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
學
習
任
務
和
學
習
活
動
的
設
計
1、學生通過教師展示的標簽觀察、閱讀和交流,獲取關於兩種重要的酸的物理性質的信息。
2、通過教師演示的趣味小實驗感受濃硫酸的腐蝕性;通過濃硫酸吸水後的溫度變化以及水和濃硫酸的密度探究稀釋濃硫酸的方法。
3、學生在開放性的實驗中自主探究酸的化學性質,深化對酸的相似化學性質的認識。
4、了解幾種常見的酸的化學式和名稱,加深對酸的理解。
學生在觀察思考、實驗操作、交流討論等學習過程中掌握研究物質性質的科學方法,養成科學的態度,培養初步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獲得化學知識和技能的同時,體驗探究的樂趣,形成和發展探究的能力。
學
習
活
動
的
組
織
和
教
學
評
價
的
設
計
學習活動以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相結合。「酸的物理性質」以學生觀察、思考、閱讀等自主學習為主;「酸的化學性質」以實踐、合作、交流、討論為主。
評價分為過程性評價和結論性評價。
過程性評價關注學生求知的過程、探究的過程和努力的過程。
結論性評價關注學生知識和能力的提高,關注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展現。
在學生感到有意義、有興趣的活動中組織教學活動,培養學習興趣,有利於發展學生終生學習的習慣。
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功能,針對不同學生的個性發展給予指導,關注學生對知識的獲取,更關注知識獲取過程中的能力提高,從而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四、教學流程
讓學生用化學方程式表示上述探究活動中的化學反應。
1、根據化學方程式歸納總結酸的化學性質。
2、分析酸的化學性質的實質是H+參與反應,總結出酸相似的化學性質。
操作探究
通過蘸有濃硫酸的玻璃棒在空氣中的溫度變化,讓學生設計稀釋濃硫酸的方法,理解其原因。
利用多媒體展台,把濃鹽酸和濃硫酸的標簽進行對比,學生通過交流歸納總結濃硫酸和濃鹽酸的主要物理性質;使用濃酸應注意的問題。
活動天地
引入新課
鐵製品生銹、水壺底部產生水垢等都是令人討厭的現象,利用酸的性質,這些問題都可迎刃而解,酸有哪些性質?
練習使用化學用語
實驗探究
1、第一組學生:設計實驗方案探究稀鹽酸的主要化學性質。
2、第二組學生:設計實驗方案探究稀硫酸的主要化學性質。
總結歸納
多識一點
介紹幾種其它常見酸如碳酸、硝酸、醋酸、磷酸等的化學式;試總結它們的化學性質。
五、教學實錄
師:在生活中我們有時會遇到很多頭痛的問題,如:鐵製品生銹、水壺底部產生水垢等都很難用常規的方法除去。你有什麼好的做法嗎?
生:用砂紙打磨
看見家長用過醋,可能是利用了其中的醋酸……
師:同學們觀察地很仔細。這些問題的確利用酸就可以迎刃而解,前兩節我們對酸有了一些認識,酸還有哪些性質?
多媒體展台展示濃鹽酸和濃硫酸的標簽。從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生:看標簽、思考、做簡單的記錄。並與同學交流自己的結果。將結果填寫在課本表格中。
師:(打開濃鹽酸瓶蓋)你看到什麼?
生:有白霧產生。
師:為什麼濃鹽酸在空氣中會形成白霧?
生:(思考、交流)濃鹽酸具有揮發性,它揮發出來的氯化氫氣體跟空氣里的水蒸氣接觸,形成鹽酸小液滴的緣故。
師:下面看一個小魔術。用玻璃棒蘸濃硫酸塗到一塊棉布中間。你看到了什麼?
生:玻璃棒穿過來啦!
師:這說明了什麼?
生:濃硫酸有腐蝕性。
師:對,並且是強烈的腐蝕性。所以使用濃硫酸時要特別小心。如果不慎將濃硫酸粘到皮膚上,應立即用大量的水沖洗,然後塗上3%~5%的碳酸氫鈉溶液,以防灼傷皮膚。同學們一定要記住啊!
生:老師,那用硫酸做實驗的時候豈不是很危險?
師:同學們有這樣的意識很好,但如果我們按照正確的操作方法來進行就能避免危險。比如我們實驗室經常要將買回來的濃硫酸進行稀釋,你們知道應該如何操作嗎?
生:思考。
師:(小實驗)用溫度計蘸濃硫酸在空氣中靜置。請兩個學生上來觀察溫度變化情況。
生:溫度在升高!
師:能說出這是為什麼嗎?
生:(討論)可能是濃硫酸在空氣中吸水會放出熱量。
師:這對稀釋濃硫酸有何啟示?你能試著設計濃硫酸稀釋的方法嗎?
(提示:水的密度—— 1.0g/mL ; 濃硫酸的密度——1.84g/mL)
生:(思考、交流、閱讀後回答)在稀釋濃硫酸時,一定要把濃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裡,並不斷攪拌。切不可將水倒進濃硫酸里!
師:如果倒反了,會出現什麼現象?
生:(熱烈交流、討論、並大膽猜測)
師:(實驗)在錐形瓶里倒入少量濃硫酸,塞上雙孔塞,分別插上分液漏斗和導管,從分液漏斗中加入少量的水,提示學生仔細觀察現象。
生:啊,液體往外飛濺,倒反了真的有危險!!
師:所以說實驗操作必須遵守嚴格的規定。我們可以用稀釋後的硫酸和鹽酸進行下面的實驗。
左邊兩排六個小組的同學用實驗桌上的儀器和葯品探究稀硫酸的化學性質;(葯品:稀鹽酸、鎂條、銅絲、木炭、生銹鐵釘、氧化銅、碳酸鈣、氯化銅溶液、硝酸銀溶液;試管若干。)
右邊兩排六個小組的同學用實驗桌上的儀器和葯品探究稀鹽酸的化學性質;(葯品:稀硫酸、鎂條、銅絲、木炭、生銹鐵釘、氧化銅、碳酸鈉、硫酸銅溶液、氯化鋇溶液;試管若干。)
生:(小組合作,建立猜想並設計實驗方案,交流後進行實驗操作。)
師:(巡視,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同學們實驗時一定要注意正確操作,注意記錄實驗現象。
(約十分鍾後)
師:請每個小組派一名代表交流一下你們的實驗情況。其它同學要認真聽,與你們的結果做對比,看是否有不同的地方。
生:(充分交流,大膽發言)
生1:稀鹽酸與鎂條反應有氣泡放出,與生銹鐵釘、氧化銅反應固體減少、溶液變色,與碳酸鈣反應也有氣泡,與硝酸銀有白色沉澱生成,其它幾種物質都沒有現象。
生2:稀硫酸與鎂條反應有氣泡放出,與生銹鐵釘、氧化銅反應固體減少、溶液變色,與碳酸鈉反應也有氣泡,與氯化鋇有白色沉澱生成,其它幾種物質都沒有現象。
……
師:(對個別有不同情況的小組予以分析、解釋,對他們參與實驗的積極精神予以肯定)
請同學們試著把剛才我們做的實驗用化學方程式表示出來。
(讓兩名同學在黑板上分別寫出稀鹽酸和稀硫酸的化學反應方程式。)
生:(對照實驗記錄,思考後,在練習本上寫化學方程式)
(五分鍾後)
師:對照黑板上兩位同學寫的,我們一起來訂正一下。
生:(留出時間讓方程式有錯誤的學生改正。)
師:回顧我們剛才做的實驗,請同學們思考一下:如果從物質分類的角度看,鹽酸和硫酸都能與哪些物質發生變化?
生1:金屬、金屬氧化物、鹽等
生2:不對。應該是它們中的一部分能與酸發生反應。
師:同學們總結得很好,加上前面一節學過的中和反應,我們可以總結出酸的幾條化學性質?
(留出適當的時間讓學生總結,然後大屏幕展示酸的四條化學性質)同學們是否想過,不同的酸為什麼會有相似的化學性質?
生:因為它們都是酸;
因為它們的組成有相似的地方!
師:(引導)化學學科與其它學科不同的地方是我們是從微觀角度來認識世界、認識物質的。請同學們再思考一下。
(多媒體課件:播放鹽酸與氫氧化鈉反應微觀的flash動畫)
生:(討論、交流、回答)
因為酸的溶液中都含有氫離子;
因為這些反應都是氫離子決定的;
如果別的溶液中有氫離子也會發生這樣的反應!
師:同學們肯動腦,總結得很好,並且能夠舉一反三。從認識個體到認識一般規律是我們學習化學常用的科學方法,同學們只要細觀察、勤思考、敢實踐,化學就一定可以學得最棒!酸的知識還有很多,同學們想了解嗎?你們可以上網查閱資料,或者到圖書館查閱化學書籍報刊,相信你們會有更多收獲!
師:(板書)介紹幾種常見酸的化學式:硝酸、碳酸、磷酸、醋酸。總結它們的化學性質。
生:(討論後自己小結本課內容)
【練習】1、碳酸飲料用瓶裝還是罐裝更合理?
2、手工藝者將失去光澤的銀首飾高溫加熱使其表面被氧化,投入硝酸溶液中,取出後首飾恢復光澤,用所學過的化學知識解釋原因。
【作業】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請根據本節課所學知識,舉例說明酸在我們生活生產中的用途;查閱資料舉例說明酸對人類不利的方面。(能用化學反應方程式表示的請寫出方程式)
六、教學效果與課後反思評價
新課程標准中特別強調「化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因此課堂教學是教師施教、學生求知和探索的主陣地,更是創新發展的主渠道。所以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充分挖掘教材內容各方面的價值,特別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科學態度和科學素養,引導學生善於觀察,積極參與過程體驗,倡導學生自主、協作、勇於探究的學習精神和情感體驗。如:在講解濃鹽酸和濃硫酸的物理性質時,我不再以講授的方式直接告訴學生,而是讓學生通過實物標簽自己觀察總結,這讓學生感到知識是他自己學到的,而不是老師強加給他的,初步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在講解濃硫酸的腐蝕性和濃硫酸的稀釋時,如果不給學生提供這些情景小實驗,他們的思維就不會如此積極,對其性質和方法的理解也不會非常深刻,在實際授課過程中,同學們的反應超過了我預先的設想,效果很好;酸的化學性質的教學則通過開放性實驗讓學生主動參與實驗過程、體驗實驗帶來的樂趣,他們手腦並用、樂在其中,這種親身經歷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在教學過程中,我把教學活動設計成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多向交流活動,多數時候是以對話的形式進行交流,尊重學生的主體發展,學生成為真正意義上學習的主人,作為「引路人」,我及時恰當地對他們的成功與問題進行評價,這樣縮短了老師和學生之間感情的距離,在這樣平等和諧的氛圍中,全體學生都沒有過重的思想包袱,他們有時竊竊私語,有時群情激昂,積極主動地在老師設計的活動中探究學習,從而使他們的參與、協作、創新等能力得到全面主動的發展。
在多媒體的運用上,我沒有刻意地加以修飾,華而不實、多而無用的課件不會對教學有任何的幫助。本節課的重點是實驗探究,所以我只利用多媒體讓學生認識反應的微觀本質,看似簡單的flash動畫,卻能讓學生不再憑空想像,很容易看出反應的本質,從而使所學知識得到歸納和提升。
本節課存在的問題是學生分組進行實驗探究時,有很多實驗可以在井穴板中進行,這樣可能節約更多的葯品。
教學案例是真實而又典型且含有問題的事件.簡單地說,一個教學案例就是一個包含有疑難問題的實際情境的描述,是一個教學實踐過程中的故事,描述的是教學過程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從文章結構上看,案例一般包含以下幾個基本的元素.
(1)背景
案例需要向讀者交代故事發生的有關情況: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等.如介紹一堂課,就有必要說明這堂課是在什麼背景情況下上的,是一所重點學校還是普通學校,是有經驗的優秀教師還是年青的新教師,是經過准備的「公開課」還是平時的「家常課」,等等.背景介紹並不需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說明故事的發生是否有什麼特別的原因或條件.
(2)主題
案例要有一個主題.寫案例首先要考慮我這個案例想反映什麼問題,是想說明怎樣轉變差生,還是強調怎樣啟發思維,或者是介紹如何組織小組討論等等,動筆前都要有一個比較明確的想法.比如學校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不同的研究課題、研究小組、研究階段,會面臨不同的問題、情境、經歷,都有自己的獨特性.寫作時應該從最有收獲、最有啟發的角度切入,選擇並確立主題.
(3)細節
有了主題,寫作時就不會有聞必錄,而要是對原始材料進行篩選,有針對性地向讀者交代特定的內容.比如介紹教師如何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就要把學生怎麼從「不會」到「會學」的轉折過程,特別是關鍵性的細節寫清楚.不能把「方法」介紹了一番,說到「掌握」就一筆帶過了.
(4)結果
一般來說,教案和教學設計只有設想的措施而沒有實施的結果,教學實錄通常 也只記錄教學的過程而不介紹教學的效果;而案例則不僅要說明教學的思路、描述教學的過程,還要交代教學的結果,即這種教學措施的即時效果,包括學生的反映和教師的感受等.讀者知道了結果,將有助於加深對整個過程的內涵的了解.
(5)評析
對於案例所反映的主題和內容,包括教學的指導思想、過程、結果,對其利弊得失,作者要有一定的看法和分析.評析是在記敘基礎上的議論,可以進一步揭示事件的意義和價值.比如同樣一個「差生」轉化的事例,我們可以從教學學、心理學、社會學等不同的理論角度切入,揭示成功的原因和科學的規律.評析不一定是理論闡述,也可以是就事論事、有感而發,引起人的共鳴,給人以啟發.
撰寫教學案例的方法:選擇一個有沖突的教學事件;對事件背景進行描述;確定事件中的「演員」;檢查你行動的結果;假設你再次遇到該事件
J. 初中化學教學結束語實例
同學們,整個初中化學教學到此結束,非常感想同學們在一年的學習中對我的教學工作支持和配合,在教學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希望得到同學們的指正,祝同學們中考取得好成績,考取自己理想的學校,前程似錦,謝謝同學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