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歷史
A. 歷史 人物
清朝的忠臣良將有很多,簡單舉出幾個以供參考吧
範文程、濟爾哈朗、尼堪、圖賴、博洛、趙良棟、梁化鳳、張玉書、靳輔、陳潢、於成龍、施琅、佟國綱、費揚古、李光地、孫嘉淦、張廷玉、田文鏡、劉統勛、阿桂、傅恆、福康安、海蘭察、和琳、長齡、盧坤等等
B. 歷史上著名的人物有哪些
1、武則天(624年-705年12月16日 )
自名武曌 ,並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女皇帝(690年-705年在位),也是即位年齡最大(67歲)、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82歲),與漢朝的呂後並稱為「呂武」。
2、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
嬴姓,趙氏,名政,又名趙正(政)、秦政,或稱祖龍 ,秦莊襄王之子。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是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今邯鄲),並在此度過了少年時期。前247年,13歲時即王位。前238年,22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國君成人加冕儀式,開始「親理朝政」。
3、愛新覺羅·玄燁(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
清朝第四位皇帝(1661年-1722年在位),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年號康熙。蒙古人稱他為恩赫阿木古朗汗或阿木古朗汗(蒙語「平和寧靜」之意,為漢語「康熙」的意譯)。西藏方面尊稱為「文殊皇帝」。順治帝第三子,母親為孝康章皇後佟佳氏。
4、杜甫(712年—770年)
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原籍湖北襄陽,後徙河南鞏縣。 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創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
5、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
清朝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之後的第四位皇帝。年號「乾隆」,寓意「天道昌隆」。在位六十年,禪位後又繼續訓政,實際行使最高權力長達六十三年零四個月,是中國歷史上實際執掌國家最高權力時間最長的皇帝,也是最長壽的皇帝。
C. 中國人物歷史故事大全
1、齊桓公登門訪士
齊桓公召見小臣稷,一天去了三次沒被允許見面。跟隨的人說:「有萬量馬車的國君,召見平民百姓,一天去三次都沒被允許見面,也該停止了。」齊桓公說:「不是這樣的。讀書人輕視有權有錢的人,所以一定輕視他的國君;他的國君(如果)輕視其他國君,也輕視他的城民。即使稷輕視有權有錢的人,我又怎麼敢輕視其他國君呢?」去了五次之後,終於允許見面。天下人知道後,都說:「桓公尚且放下架子對待平民百姓,何況我們這些國君呢?」於是一同前往朝拜齊桓公,沒有不前往的。
原文:
齊桓公見小臣稷,一日三至不得見也。從者曰:「萬乘之主,見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不得見,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之傲爵祿者,固輕其主;其主傲霸王者,亦輕其士。縱夫子傲爵祿,吾庸敢傲霸王乎?」五往而後得見。天下聞之,皆曰:「桓公猶下布衣之士,而況國君乎?」於是相率而朝,靡有不至。
2、陸贄論人才
人的才能和德行,從古代到現在就很少(有人)全部具備,如果任用長處然後補充缺點,那麼天下沒有不能被錄用的人,只看見短處就舍棄長處,那麼天下就沒有可以錄用的人了,再加上感情有愛恨之分,志趣有所不同,如果聖明的像伊尹、周公,賢德像墨翟、楊朱,求他們好壞,誰能避免被譏笑?從前子貢問孔子:「一個鄉村的人都喜歡,那該怎麼辦?」孔子說:「不能肯定。」「一個鄉村的人都討厭,那該怎麼辦?」「不能肯定。不能因為鄉村的人喜歡就認為好,不喜歡就討厭他.」那是因為好人和壞人行事必定不同,就好像小人討厭君子也像好人討厭壞人,要認真調查清楚實情,聽君子的話那麼小人之道就會廢止,聽小人的話那麼君子之道就會消失。
原文:
人之才行,自昔罕全,苟有所長,必有所短。若錄長補短,則天下無不用之人;責短舍長,則天下無不棄之士。加以情有愛憎,趣有異同,假使聖如伊、周,賢如墨、楊,求諸物議,孰免譏嫌?昔子貢問於孔子曰:「鄉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蓋以君子小人意必相反,其在小人之惡君子亦如君子之惡小人。將察其情,在審基聽,聽君子則小人道廢,聽小人則君子道消。
3、物各有短長
甘戊出使齊國,要渡過一條大河。船戶說:「河水那麼淺,你都不能靠自己的力量渡河,又怎麼能做出使齊王高興的事呢?」甘戊說:不是這樣的,你不知道這其中的道理。事物各有長處和短
D. 歷史人物一覽表
夏 後羿,女嬌,妹喜,夏啟,夏桀
商 妲己,伊尹,比干,婦好,商容,西伯侯姬昌,崇侯虎, 聞仲,箕子,微子,伯夷 ,叔齊 ,紂王,還有盤庚。
周 武王,呂尚,周公,幽王,褒姒,郝王
春秋戰國 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春申君,平原君,信陵君,孟嘗君,孔子,老子,莊子,孟子等諸子百家,田忌,孫武,伍子胥,孫臏,樂毅,吳起,李牧,白起,屈原,荊軻,龐涓,夫差,勾踐,介子推
秦 嬴政,2勢,趙高,李斯,蒙恬,蒙括,王翦,項羽
漢 劉邦,韓信,蕭何,陳平,張良,呂後,東方朔,王昭君,灌嬰,張騫、衛青、霍去病,李廣,班超,班固,武帝,文帝,景帝,光武帝,霍光,司馬遷
三國 三國人物實在太多,只有復制了
梓潼 龐義
安定 程銀
建鄴 張英 陳橫
北海 孫乾 武安國 王朗 國淵
會稽 周昂 周昕 樊能 虞翻
晉陽 李肅 曹性 郝萌 楊丑 穆順 方悅
天水 華雄
下邳 呂岱 糜竺 曹豹 車胄 陳珪
北平 魏攸 鞠義
薊 蔣義渠 吳巨
武威 賈詡
洛陽 韓浩 蔡琰 韓玄 楊奉
漢中 張魯
長沙 區星
鄴 蘇由 潘鳳 沮授 田豐 審配 呂翔 呂曠
陳留 典韋 夏侯淵 夏侯敦 劉馥 毛玠
長安 傅異 杜畿
南皮 文丑 顏良 高覽 焦觸 逢紀 李孚 季雍 晆元進 韓呂子
濮陽 董昭 於禁 程昱 陳宮 李豐
宛 黃忠 許攸 張勛 韓胤 紀靈 楊弘 俞涉 樂就 梁綱 橋蕤 婁圭
襄平 公孫度
汝南 袁胤 許靖 袁渙 雷薄
吳 嚴白虎 嚴興 許貢 凌操
平原 華歆 崔琰
許昌 鍾繇 荀彧 戲志才 辛評 郭圖 荀椹
小沛 劉勛
江州 嚴顏
廬江 周泰
許昌 荀彧 陳群 郭嘉 戲志才 鍾繇 許褚
長安 張既 傅異 金旋
南皮 牽招 焦觸 李孚 張南
壽春 劉繇
吳 嚴白虎 嚴興 許貢
下邳 車胄
襄陽 向朗 杜畿
成都 張任 張松 王甫 吳蘭
洛陽 盧植 韓玄 徐晃 蔡琰 司馬朗
濮陽 程昱 王忠 伊藉
平原 崔琰
陳留 梁習 滿寵 毛玠 劉馥
襄平 國淵
北海 孫乾
薊 鄒靖 徐藐 吳巨
晉陽 郝萌 楊丑 卞喜 張燕 韓遁
鄴 趙范 趙雲 呂翔 呂曠 蘇由
宛 黃忠 陳震 婁圭 李嚴
汝南 程秉 周倉 廖化 劉辟 何儀 裴元紹 龔都 呂范 袁渙 李通
吳 凌操 嚴畯
會稽 賀齊 董襲 虞翻 樊能 周昕
建鄴 呂岱
天水 王異
建鄴 陳橫 張英
洛陽 徐晃 韓玄 楊修 蔡琰 楊奉
柴桑 蔣干 呂蒙
武陵 潘浚
長沙 桓玠
濮陽 王累
陳留 梁習
長安 皇甫嵩 金旋
壽春 蔣欽 劉馥
成都 秦宓 王甫
襄陽 向朗 杜畿
鄴 趙范
南皮 郭援 李孚
長安 張既 傅異
平原 崔琰
零陵 劉度 刑道榮
建寧 李恢
襄平 國淵
晉陽 王凌 卞喜 張燕 韓遁
下邳 糜氏 陳矯 車胄
廬江 魯肅 宋謙 大喬 小喬 周泰
北平 閻柔
汝南 魏延 張閻 周倉 廖化 劉辟 何儀 裴元紹 龔都 李通
北海 孫乾 程秉
薊 徐藐
宛 甘寧 婁圭 李嚴
汝南 周倉 廖化 劉辟 何儀 裴元紹 龔都 趙雲 陳到 魏延
壽春 張閻 陳蘭 雷薄 步騭
長沙 桓玠
宛 婁圭 李嚴
天水 王異 楊肁
安定 韓德
成都 秦宓
建鄴 呂岱 謝旌
濮陽 胡班
洛陽 司馬懿 賈逵 司馬孚 關平
建寧 李恢
武陵 鞏志
鄴 樊氏
薊 田予 徐藐
晉陽 張燕 王凌
小沛 溫恢
武威 蔡琰
北海 吳質
廬江 魯肅
襄平 國淵
武陵 廖立
零陵 程秉 刑道榮
晉 衛瓘,王羲之,王獻之,司馬炎,謝安,謝玄
隋 楊堅,楊素,楊廣,宇文化及,楊玄感,竇建德
唐 李淵,李世民,魏徵,李建成,李元吉,房玄齡,李隆基,楊貴妃,李白,杜甫,秦瓊,尉遲恭,武則天,郭子儀,安祿山,史思明,韓愈,柳宗元
宋 趙匡胤,趙光義,楊業,佘賽花,徽宗,欽宗,趙構,岳飛,宗澤,韓世忠,李綱,蔡京,高俅,童貫,岳雲,王安石,3蘇,司馬光,歐陽修,
元 鐵木真,忽必烈
明 朱元璋,朱棣,朱允文,常遇春,徐達,劉伯溫,戚繼光,鄭成功,李自成,朱由檢,劉瑾,魏忠賢,石謙
清 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康熙,乾隆,紀昀,和珅,鰲拜,明珠,索額圖,陳廷敬,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左宗棠,洪秀全,石達開,慈禧,光緒,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李光地,施琅,吳三桂
手打不容易,有用就採納吧
E. 歷史人物,
應該是范蠡,因為歷史上記載范蠡向吳王夫差獻上了西施,野史也是多有記載,西施之後隨范蠡隱居
F. 歷史主要人物大全
建議你去翻閱一下《中國上下五千年》,這本書里進入了中國歷史上的主要人物。
G. 歷史人物
第一個人物嘛,是盤古,夏世系表 (約公元前21—16世紀, 姒姓)
禹—啟—太康—仲康—相—少康—予(杼)—槐—芒—泄—不降—扁—廑(胤甲) -孔甲-皋-發-桀(履癸)
商世系表 (約公元前16—11世紀, 子姓)
大乙(湯)—大丁—外丙—中壬—大甲(太宗)—沃丁—大庚—小甲—雍已—大戊(中宗)—中丁—外壬—河稟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陽甲—盤庚—小辛—小乙—武丁(高宗)—祖庚—祖甲—廩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帝辛(紂)
西周世系表 (約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770年, 姬姓)
武王(發)—成王(誦)—康王(釗)—昭王(瑕)—穆王(滿)—恭王(繄扈)—懿王(燮)—孝王(辟方)—夷王(燮)—厲王(胡)—宣王(靜)—幽王(宮涅)
東周世系表(一) (春秋時期:公元前770—476年, 姬姓)
平王(宜臼)—桓王(林)—庄王(佗)—厘王(胡齊)—惠王(閬)—襄王(鄭)—頃王(壬臣)—匡王(班)—定王(瑜)—簡王(夷)—靈王(泄心)—景王(貴)—敬王
東周世系表(二) (戰國時期:公元前475---256年, 姬姓)
元王(仁)—貞定王(介)—哀王(去疾,三個月)—思王(叔,五個月)—考王(嵬)—威烈王(午)—安王(驕)—烈王(喜)—顯王(扁)—慎靚王(定)—赧王(延)—考王(嵬)—桓公(揭,封於河南)—威公—惠公(斑)—西周武公(封於河南,即洛)—東周惠公(封於鞏)
秦世系表 (公元前221---207年, 贏姓)
始皇帝(政)—二世胡亥—子嬰
西漢世系表 (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 劉姓)
高帝(太祖,邦)—惠帝(盈)—呂後雉—文帝(太宗,桓)—景帝(啟)—武帝(世宗,徹)—昭帝(弗陵)—宣帝(中宗,詢)—元帝(高宗)—成帝—哀帝(欣)—平帝(衎)—孺子(嬰)—王莽(篡漢改國號為」新」,公元8—23年)
東漢世系表 (公元25---220年, 劉姓)
光武帝(世祖,秀)—明帝(顯宗,庄)—章帝(肅宗)—和帝(肇)—殤帝(隆)—安帝(恭宗,祜)—順帝(保)—沖帝(炳)—質帝(纘)—桓帝(志)—靈帝(宏)—少帝(弘農王,辯)—獻帝(協,禪位於曹丕)
三國世系表 (公元220---280年)
(一) 魏國(公元220—265年,曹姓) 武帝(太祖,操)—文帝(世祖,丕)—明帝(烈祖,睿)—齊王(芳)—高貴鄉公—陳留王(奐,禪於司馬炎)
(二) 蜀國(公元221---263年,劉姓) 昭烈帝(備)---後主(禪,為魏所滅)
(三) 吳國(公元222---280年, 孫姓) 大帝(權)—會稽王(亮)—景帝(休)—末帝(皓,為西晉所滅)
西晉世系表 (公元265---316年,司馬姓)
武帝(世祖,炎)—惠帝(衷)—懷帝(熾,為匈奴族所俘)—吳王(晏)—愍帝(鄴,為匈奴族所滅)
東晉世系表 (公元317---420年, 司馬姓)
東晉十六國簡表
元帝(中宗,睿)—明帝(肅宗,紹)—成帝(顯宗,衍)—康帝(岳)—穆帝(孝宗,聃)—哀帝(丕)—廢帝(海西公,奕)—簡文帝(太宗,昱)—孝武帝(曜)—安帝(德宗)—恭帝(德文,禪於劉裕)
南朝世系表 (公元420---589年)
(一) 宋(公元420---479年,劉姓) 武帝(高祖,裕)—少帝(義符)—文帝(太祖,義隆)—孝武帝(世祖,駿)—前廢帝(子業)—明帝(太宗)—後廢帝(昱)—順帝(禪於蕭道成)
(二) 齊(公元479---520年,蕭姓) 高帝(太祖,道成)---武帝(世祖,賾)—昭業—海陵王(昭文)—明帝(高宗,鸞)—東昏侯(寶卷)—和帝(寶融,禪於蕭衍)
(三) 梁(公元502---557年,蕭姓) 武帝(高祖,衍)—簡文帝(太宗,綱)—元帝(世祖,繹)—敬帝(方智,禪於陳霸先)
(四) 陳(公元557---589年,陳姓) 武帝(高祖,霸先)—文帝(世祖)—廢帝(伯宗)—宣帝(高宗,頊)—後主(叔寶,滅於隋)
北魏世系表 (公元386---534年,鮮卑族拓跋部,孝文帝時改本姓拓跋為元)
高祖成帝什翼犍—拓跋實—道武帝(珪,太祖)—明元帝(太宗,一嗣)—太武帝(世祖,燾)—景穆帝(見)—文成帝(高宗,睿)—獻文帝(顯祖,弘)—孝文帝(高祖,元宏)—宣武帝(世宗,恪)—孝明帝(肅宗,詡)—孝庄帝(敬宗,子攸)—節閔帝(恭)—安定王(朗)—孝武帝(修).東魏孝靜帝(善見,禪於北齊) 西魏文帝(寶炬)-廢帝(欽)-恭帝(廓,禪於北周)
北齊世系表 (公元550--557年,鮮卑族,高姓)
高歡――文宣帝(顯祖,洋)-廢帝(殷)-孝昭帝(肅宗,演)-武成帝(世祖,湛)-後主(緯)-幼主(恆,滅於北周)
北周世系表 (公元557--581年,鮮卑族,宇文姓)
宇文泰-孝閔帝(覺)-明帝(世宗,毓)-武帝(高祖,邕)-宣帝(贇)-靜帝(闡,禪於隋)
隋世系表 (公元581--618年,楊姓)
文帝(高祖,堅)-煬帝(廣,被宇文化及殺於江都)
唐世系表 (公元618--906年,李姓)
高祖(淵)-太宗(世民)-高宗(治)-中宗(顯)-睿宗(旦)-武則天(稱制,即帝位改國號為「周」晚年去位。)中宗(顯)-睿宗(旦)-玄宗(隆基)-肅宗(亨)-代宗(豫)-德宗(適)-順宗(誦)-憲宗(炎)-宣宗(忱)-懿宗-僖宗(儇)-昭宗(曄)-哀帝(禪於朱溫)
五代世系表
十國簡表
後梁(公元907--923年,朱姓) 太祖(溫)-郢王-末帝(友貞,為後唐所滅)
後唐(公元923--936年,沙陀部,李姓) 太祖(克用)-庄宗(存勖)-明宗(嗣源,李克用養子)-閔帝(從厚)-末帝(從珂,李嗣源養子,為後晉所滅)
後晉(公元936--946年,沙陀部,石姓) 高祖(敬瑭)-出帝(重貴,石敬瑭養子,為契丹所滅)
後漢(公元947--950年,沙陀部,劉姓) 高祖(知遠)-隱帝(承佑,為後周所滅)
後周(公元950--960年) 太祖(郭威)-世宗(柴榮,郭威養子)-恭帝(柴宗訓,禪於趙匡胤)
遼世系表 (公元916--1125年,契丹族,耶律姓)
太祖(阿保機)-太宗(德光)-義宗(倍)-世宗(阮)-穆宗-景宗(賢)-聖宗(隆緒)-興宗(宗真)-道宗(洪基)-天祚帝(延禧,為金所滅)
北宋世系表 (公元960--1127年,趙姓)
太祖(匡胤)-太宗(光義)-真宗(恆)-仁宗(禎)-英宗(曙)-神宗(頊)-哲宗(煦)-徽宗(佶)-欽宗(桓),(徽、欽均為金人所俘)
西遼世系表 (公元1131--1211年,契丹族,耶律姓)
德宗(大石)-感天後(塔不煙)-仁宗(夷列)-承天後(普速完)-末主(直魯古,亡於蒙古族乃蠻部)
西夏世系表 (公元1038--1227年,黨項族,趙姓)
景宗(元昊)-毅宗(諒祚)-惠帝(秉常)-崇宗(乾順)-仁宗(仁孝)-桓宗(純估)-襄宗(安全)-神宗(遵頊)-獻宗(德旺)-末主(為成吉思汗所滅)
金世系表 (公元1115--1234年,女真族完顏部,完顏姓)
太祖(阿骨打)-太宗(晟,本名吳乞買)-熙宗(亶) -海陵王(亮)-世宗(雍)-章宗(璟)-衛紹王(永濟)-宣宗(珣)-哀宗(守緒,為南宋、蒙古聯軍所滅。
南宋世系表 (公元1127--1279年,趙姓)
高宗(構,徽宗趙佶之九子)-孝宗(趙匡胤子德芳後)-光宗(敦)-寧宗(擴)-理宗(昀,趙匡胤子德昭後)-度宗(理宗侄)-恭帝(顯)-端宗-帝(為元所滅)
蒙古、元世系表 (公元1206--1368年,蒙古部孛兒只斤氏族)
太祖(成吉思汗,鐵木真)-太宗(窩闊台)-定宗(貴由)-憲宗(蒙哥)-世祖(忽必烈)-成宗(鐵穆耳)-武宗(海山)-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英宗(碩德八刺)-泰定帝(也孫鐵木耳)-天順帝(阿速吉八)-明宗-文宗(圖貼睦爾)-寧宗(懿璘質班)-惠宗(順帝,妥歡貼睦爾,明滅元,北逃沙漠)
明世系表 (公元1368--1644年,朱姓)
太祖(元璋)-惠帝(允炆)-成祖(棣)-仁宗(高熾)-宣宗(瞻基)-英宗(祁鎮)-代宗(祁鈺)-英宗(祁鎮)-憲宗(見深)-孝宗(佑樘)-武宗(厚照)-世宗-穆宗(載垕)-神宗(翊鈞)-光宗(常洛)-熹宗(由校)-思宗(由檢,為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所滅)
清世系表 (公元1644--1911年,滿族,愛新覺羅氏 )
太祖(努爾哈赤)-太宗(皇太極)-世祖(福臨)-聖祖(玄燁)-世宗(胤禛)-高宗(弘歷)-仁宗(順琰)-宣宗(旻寧)-文宗(奕寧)-穆宗(載淳)-德宗(載湉)-溥儀,辛亥革命時退位,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