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歷史的龍

歷史的龍

發布時間: 2020-11-19 15:41:09

❶ 關於龍的歷史

龍,通常被認為是神話中的生物,我不敢說絕對沒有,但事實是目前為止還沒有可靠地證據能夠證明它的存在(即使有也是沒公開的,咱們這些平民是不可能知道的)。所以也談不上什麼歷史,只是一些傳說而已。
最靠譜的大概就是黃帝與蚩尤之戰中的應龍了,畢竟據說黃帝與蚩尤都是證據證明其存在的。
紅山文化中曾出土了一件龍形玉器,當時號稱「中華第一龍」的,後來又有專家說可能不是龍。
像「葉公好龍」「畫龍點睛」等成語,都是有歷史典故的,但這只能算是與龍有關的歷史。

❷ 中國歷史,早期的龍的形象

中國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中國文化的象徵。遠古人們認為應當有那麼一個力大無窮的,與「水」相關的「神物」主宰著指揮著操縱著管理著這些動物和天象,龍作為一種崇拜現象,一種對不可思議的自然力的一種「理解」,也就從這個時候起,開始了它的「模糊集合」。在幾千年浩瀚的歷史進程中,龍成了一種文化。它代表了中華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蘊。
認識中國龍,首先要從軀干開始,我國遠古時期的龍形圖案基本上呈「C」形,後來逐漸向「S」形過渡演變。
傳說夏代以蛇為圖騰,亦即我國早期的龍圖騰。此時期的龍形圖案仍保留著早期特徵,商代龍形圖案也是如此。直至周代以後,中國龍的軀干形態才出現了大的變化,尤其是回首玉龍的出現,使龍從頭至尾呈「S」形,顯得變化多端,曲折有致,龍的形體比「C」形龍更優美,從而奠定了中國龍的基本形態。

❸ 龍族的龍類歷史

黑龍之王——Nidhogg(尼德霍格) 源於北歐神話。 傳說在通往「死者之國」的「世界之樹」樹根旁邊,潛伏著一條叫「絕望」(Nidhogg)的黑龍,與其他無數蛇類一起盤踞、啃食著樹干。當樹被食盡,世界就會毀滅。 尼德霍格在北歐神話中象徵著毀滅,它生來就擔負著咬斷世界之樹的根的任務,它存在的唯一目的是毀滅整個世界。 白之王 親人類的龍族初代種親王級領袖。 名字未知,能力未知。 江南創造人物,北歐神話中未出場。 親人類的白之王曾經帶領著手下的龍族倒向人類,對尼德霍格發動了叛亂。白王叛亂是龍族歷史上最大的叛亂,三分之一的龍族成為叛軍,龍皇尼德霍格鎮壓了這次叛亂之後以擎天的銅柱記錄了叛軍的下場。冰海銅柱表是尼德霍格『黑王』一派書寫的歷史,龍皇無疑會強調叛軍首領已經被徹底消滅,但是作為初代種,最純凈的龍族血裔,白王的靈魂真的那麼容易被銷毀么?也許它還活著,沉眠在某處,就像其他龍族親王那樣。古德里安和曼施坦因相信,S級學生路明非就是白王流傳下來的獨特血脈。
康斯坦丁 龍族初代種親王級領袖,青銅之王諾頓的雙生弟弟。 在江南的設定中,四大龍族親王並不是只有一個。在每一個親王的王座之上,都是一胎雙生的兄弟。康斯坦丁是龍王諾頓的雙子暗星。預估實力應比諾頓稍弱,但肯定強於普通龍族。 在冰窖的實驗室中,神秘男人強制喚醒了康斯坦丁,使其發狂,實力下降為十分之一。執著尋找哥哥的康斯坦丁放棄了結繭永生的機會,一直戰斗在卡塞爾學院。遭遇昂熱校長之終極言靈:永恆,被路明非以第五元素彈命中第三眼,失去言靈能力,最終在卡塞爾學院集體齊射中為了保護諾頓本體而死。
龍類
夏彌(耶夢加得):純血龍族,初代種。卡塞爾學院大學部新生,入讀預科班前就讀北大附中,在國內念過兩年預科(預科:是卡塞爾學院和北大合辦的一個交流項目,從中國各地選拔有特長的高中一年級生進入預科班。這是種篩選混血種的方法,因為血統原因,混血種往往會表現出獨特的天賦,有更大的幾率被選中。學院會提前安排3E考試,如果被確認是混血種,就會被安排特殊版本的課程,畢業後直接獲得本部的OFFER,反之就安排一般的高中課程,入讀正常大學。) 與所有人都是自來熟,擁有完美無瑕的面孔,是路明非心中美女榜第一名.。在Hyatt?Regency Chincago 酒店包房中,與楚子航在龍族典籍《翠玉錄》的學術問題上交談甚歡。在學校動漫社曾cos涼宮春日。被楚子航殺死時道出卡塞爾學院還有其他的,更強於她的純血龍族(路明非、路鳴澤或「老闆」)。 根據《龍族-悼亡者之瞳》已出版結局,夏彌的真實身份是大地與山之王座上的雙生子中的妹妹,龍族名字是耶夢加得,哥哥是芬里厄。起初,因為楚子航身上帶有「奧丁的烙印」而接近楚子航。而後,為了得到康斯坦丁的遺骸而進入卡塞爾,卻因康斯坦丁確實完全死亡而未能實現。為了獲得力量,不得已而將哥哥殺死,卻在龍化過程中被重傷的楚子航用昂熱校長的折刀刺殺。而假死的哥哥芬里厄則吞下了妹妹的屍體(臨死前把夏彌吐出,所以並未吞噬她),二者覺醒成為死神海拉(也有可能是融合),使用滅世級「言靈·濕婆業舞」,但被與路鳴澤合體的路明非打斷並用七宗罪擊殺。 芬里厄 大地與山之王座上的雙生子中的哥哥,有無與倫比的力量(遠比妹妹耶夢加得強),但智力被局限與一個很低的范圍內。覺醒後使用出言靈·濕婆業舞。後被與路鳴澤合體的路明非殺死。

❹ 歷史上的九條龍都是什麼

龍生九子之一·囚牛 囚牛,是龍生九子中的老大,平生愛好音樂,它常常蹲在琴頭上欣賞彈撥弦拉的音樂,因此琴頭上便刻上它的遺像。這個裝飾現在一直沿用下來,一些貴重的胡琴頭部至今仍刻有龍頭的形象,稱其為「龍頭胡琴」。 龍生九子之二·睚眥 睚眥,是老二,平生好鬥喜殺,刀環、刀柄、龍吞口便是它的遺像。這些武器裝飾了龍的形象後,更增添了懾人的力量。它不僅裝飾在沙場名將的兵器上,更大量地用在儀仗和宮殿守衛者武器上,從而更顯得威嚴莊重。 龍生九子之三·嘲風 嘲風,形似獸,是老三,平生好險又好望,殿台角上的走獸是它的遺像。這些走獸排列著單行隊,挺立在垂脊的前端,走獸的領頭是一位騎禽的「仙人」,後面依次為: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押魚、獬豸、鬥牛、和行什。它們的安放有嚴格的等級制度,只有北京故宮的太和殿才能十樣俱全,次要的殿堂則要相應減少。嘲風,不僅象徵著吉祥、美觀和威嚴,而且還具有威懾妖魔、清除災禍的含義。嘲風的安置,使整個宮殿的造型既規格嚴整又富於變化,達到莊重與生動的和諧,宏偉與精巧的統一,它使高聳的殿堂平添一層神秘氣氛。 龍生九子之四·蒲牢 蒲牢,形似盤曲的龍,排行第四,平生好鳴好吼,洪鍾上的龍形獸鈕是它的遺像。原來蒲牢居住在海邊,雖為龍子,卻一向害怕龐然大物的鯨魚。當鯨魚一發起攻擊,它就嚇得大聲吼叫。人們根據其「性好鳴」的特點,「凡鍾欲令聲大音」,即把蒲牢鑄為鍾紐,而把敲鍾的木杵作成鯨魚形狀。敲鍾時,讓鯨魚一下又一下撞擊蒲牢,使之「響入雲霄」且「專聲獨遠」。 龍生九子之五·狻猊 狻猊,形似獅子,排行第五,平生喜靜不喜動,好坐,又喜歡煙火,因此佛座上和香爐上的腳部裝飾就是它的遺像。相傳這種佛座上裝飾的狻猊是隨著佛教在漢代由印度人傳入中國的,至南北朝時期,我國的佛教藝術上已普遍使用,這種造型經過我國民間藝人的創造,使其具有中國的傳統氣派,後來成了龍子的老五,它布置的地方多是在結跏趺坐或交腳而坐的佛菩薩像前。明清之際的石獅或銅獅頸下項圈中間的龍形裝飾物也是狻猊的形象,它使守衛大門的中國傳統門獅更為睜崍威武。 龍生九子之六·霸下 霸下,又名贔屓,形似龜,是老六,平生好負重,力大無窮,碑座下的龜趺是其遺像。傳說霸下上古時代常馱著三山五嶽,在江河湖海里興風作浪。後來大禹治水時收服了它,它服從大禹的指揮,推山挖溝,疏遍河道,為治水作出了貢獻。洪水治服了,大禹擔心霸下又到處撒野,便搬來頂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面刻上霸下治水的功跡,叫霸下馱著,沉重的石碑壓得它不能隨便行走。霸下和龜十分相似,但細看卻有差異,霸下有一排牙齒,而龜類卻沒有,霸下和龜類在背甲上甲片的數目和形狀也有差異。霸下又稱石龜,是長壽和吉祥的象徵。它總是吃力地向前昂著頭,四隻腳拚命地撐著,掙扎著向前走,但總是移不開步。我國一些顯赫石碑的基座都由霸下馱著,在碑林和一些古跡勝地中都可以看到。 龍生九子之七·狴犴 狴犴,又名憲章,形似虎,是老七。它平生好訟,卻又有威力,獄門上部那虎頭形的裝飾便是其遺像。傳說狴犴不僅急公好義,仗義執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斷,再加上它的形象威風凜凜,囚此除裝飾在獄門上外,還匐伏在官衙的大堂兩側。每當衙門長官坐堂,行政長官銜牌和肅靜迴避牌的上端,便有它的形象,它虎視眈眈,環視察看,維護公堂的肅穆正氣。 龍生九子之八·負屓 負屓,似龍形,排行老八,平生好文,石碑兩旁的文龍是其遺像。我國碑碣的歷史久遠,內容豐富,它們有的造型古樸,碑體細滑、明亮,光可鑒人;有的刻制精緻,字字有姿,筆筆生動;也有的是名家詩文石刻,膾炙人口,千古稱絕。而負屓十分愛好這種閃耀著藝術光彩的碑文,它甘願化做圖案文龍去襯托這些傳世的文學珍品,把碑座裝飾得更為典雅秀美。它們互相盤繞著,看去似在慢慢蠕動,和底座的霸下相配在一起,更覺壯觀。 龍生九子之九·螭吻 螭吻,又名鴟尾,魚形的龍。相傳是大約在南北朝時,由印度『摩竭魚』隨佛教傳入的。它是佛經中,雨神座下之物,能夠滅火。故此,螭吻由此變化出來,所以它多安在屋脊兩頭,作消災滅火的功效。,龍形的吞脊獸,是老九,口闊噪粗,平生好吞,殿脊兩端的卷尾龍頭是其遺像。《太平御覽》有如下記述:「唐會要目,漢相梁殿災後,越巫言,『海中有魚虯,尾似鴟,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於尾,以厭火祥。」文中所說的「巫」是方士之流,「魚虯」則是螭吻的前身。螭吻屬水性,用它作鎮邪之物以避火。

❺ 中國龍的來歷

龍起源於新石器時代早期,距今不少於八千年。這個時期,原始先民已不單純地、被動地依靠上天的賞賜了,他們把獵獲的野馬野牛野豬等等畜養起來,也不單單吃那些是採拾得來的野果了,而是有選擇地種植穀物以求收獲。

他們能夠熟練地取火用火,學會了用木頭搭簡單的房子,開始磨製石器、骨器,手工製作陶器,逐漸定居下來,從事生產活動了。生產活動使人們同大自然的接觸越來越寬泛,自然界作為人之外的不可思議的力量對人們精神世界的撞擊也越來越大。

早期社會生產力低下,人們在嚴酷的自然環境里生存,還不能獨立的支配自然力,也不能解釋自身來源,對自然界充滿幻想、憧憬乃至畏懼,崇拜各種比人類更強大的自然或超自然力量,這就是圖騰和鬼神產生的社會基礎。

龍圖騰形成的時間,可以上溯到上古伏羲時代。史書記載,華夏始祖伏羲曾在黃河一帶目睹了一隻龍首馬身的異獸,有感而發,於是發明了八卦,並且從此以龍作為部落標記,號稱龍師。

伏羲部落中的官員,均以龍命名。有昊英潛龍氏、大庭居龍氏、渾沌降龍氏、陰康土龍氏、栗陸水龍氏。整個伏羲部落就是一個龍氏的國度。

(5)歷史的龍擴展閱讀

龍作為一種圖騰和一般的圖騰不同,不是單一的動物而是多種動物的集合,這突出地反映了中華民族偉大的民族精神-和合思想。遠古神話最早的神不是人,而是動物-圖騰。

原始人分不清人與動物的界限,認為某種動物是自己的祖先和保護神,這就是圖騰。圖騰作為氏族、部落的祖先和標志,一般是單一的某種動物,氏族部落發生兼並戰爭,勝利者在俘虜對方之後,往往同時消滅其圖騰,新產生的部族擁有的還是單一的圖騰。

❻ 龍的歷史起源:古代神話中的龍

龍的起源;
古生物學家曾長期認為,長角的龍是上古先民虛構的形象,只存於神話傳說之中。但1996年出土於貴州省安順市關嶺縣新鋪鄉的「新中國龍」化石,龍首上有對稱的一對「龍角」,與神話中的龍非常相似,引起了古生物學家的關注。
該化石收藏於貴州省安順市興偉古生物化石博物館,保存得非常完整,總長七點六米,龍角從頭部的最寬處左右兩邊長出,雙角對稱,長約二十七厘米,略顯弧形,這對「龍角」在龍頭上翹出,酷似傳說中龍的形象。貴州關嶺新鋪的「新中國龍」化石的「龍角」,為中國首次發現,為古代傳說中長角的神龍提供了實物佐證,為龍的形象起源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有重大的科學和歷史價值。
由此可見,或許「龍」形體上有真實或大體真實的上古原型,只是功能被神話了。
龍作為一種圖騰和一般的圖騰不同,不是單一的動物而是多種動物的集合,這突出地反映了中華民族偉大的民族精神——和合思想。遠古神話最早的神不是人,而是動物——圖騰。原始人分不清人與動物的界限,認為某種動物是自己的祖先和保護神,這就是圖騰。圖騰作為氏族、部落的祖先和標志,一般是單一的某種動物,氏族部落發生兼並戰爭,勝利者在俘虜對方之後,往往同時消滅其圖騰,新產生的部族擁有的還是單一的圖騰。
中國古人最早體悟到人性,舍棄弱肉強食的觀念,在龍圖騰的形成過程中突出地表現了這種人性。這就是:為了團結、親近那些被吞並了的氏族、部落的人,在消滅了這個氏族、部落之後,並沒有完全消滅他們精神崇拜和文化寄託的圖騰,而是將失敗者的圖騰中的一部分加在了自己圖騰身上。所以龍的形象就是一種和合團結的象徵,表現了中華民族遠古的祖先的一種極其寶貴的和合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一個源頭。

龍是東亞(中國朝鮮日本越南柬埔寨等)神話傳說中的神異動物,為百鱗之長。
龍在傳說里有多種類型,共同特點是軀長、眼睛突出、嘴邊有長須、四隻爪子、鱗片大、腥味濃烈、叫聲如牛。其中一種龍的形象特點是九似:角似鹿、頭似牛、嘴似驢、眼似兔、耳似象、鱗似魚、須似人、腹似蛇、足似鳳。
龍的傳說和龍文化是中國等一些東亞國家的歷史傳承,是中華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象徵之一。

❼ 歷史上真的有龍嗎

《現代漢語詞典》(1983年版)根據歷來的傳說,對「龍」作了這樣的定義:龍,我國古代傳說中的神異動物,身體長,有鱗,有角,有腳,能走,能飛,能游泳,能興雲降雨。
正是在這一定義面前,人們曾陷入了深深的困惑。有人查遍了中外所有的生物學資料,就是找不到一種能與上述定義相對應的動物。於是,一個並不算過分輕率的結論便自然產生了:龍不過是一個神化之物而已。有人甚至稱之為「生物學上假設的傑作」。
今年49歲的馬小星系古籍、古生物愛好者,為了研究龍,十幾年間,他查閱了大量資料,做了大量的調查。他認為,龍是一種曾經存在過、被人們神化了的珍稀動物。龍這一來自虛空想像的「假設」竟能籠罩中國文化達數千年之久,並且能愈演愈烈,蔚為大觀,多少有點兒不可思議。翻開中華古籍,詩詞曲賦、小說雜記,乃至哲學著作、政治論文,龍的形象無所不在。人們既然主觀地認定龍之傳說是一個神話,就不會認真看待這些文字。可是,人們信賴的史書《左傳》曾提到舜帝賜為自己養龍的人姓董,名為豢龍氏,意思是養龍的人;一向對光怪陸離的上古傳說持審慎態度的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中也曾記載夏代有專門養龍的人,名為御龍氏。歷代史籍關於「墮龍」的記載更是數不勝數。
馬小星堅信龍的存在,他說:「從來自不同朝代的歷史記載中,從任殿元老人關於1944年在松花江畔親身經歷的追述中,我們隱約意識到,世間確曾有這么一種會走、會飛、會游泳的奇異動物,我們的思路便不能不發生轉折。當一種我們自以為熟悉的事物正通過某種方式顯露它的真相時,我們為什麼不換一種眼光,去重新認識那個已經被解釋了千百回的神龍之謎呢?」

❽ 關於龍的歷史有那些

【龍的起源新說】
「大旱之望雲霓」,中國人對此深有體會,「久旱逢甘雨」更是被中國人列為四大喜事之一。風雨來臨,往往先自傳來「轟轟隆隆」的隱隱雷鳴之聲。生活中的一切幾乎都指望雨水的中華先民們,站在播種著全年希望的農田裡,守著萎蔫欲枯的禾苗,百無一計,當突然聽到北方天際傳來隆隆雷聲,再看到濃雲之中金蛇亂舞,知道甘霖即將到來,一定刻骨銘心,對隆隆之聲無限崇敬。
毫無疑問,中國先民們會因此抽象出一個有形(閃電)有聲(隆隆)的概念,並用擬聲法將之命名為「隆」,年復一年地盼「隆」望「隆」,期盼「隆隆」之聲送來甘霖。文字出現以後,先民們又創造出一個「龍」字專門表示這個概念,並讀作「隆」。
甲骨文中「龍」字為獸首蛇身之狀,頭頂著一個表示刀狀器的「辛」字元號(見上圖,引之康殷著《文字源流淺說》)。
甲骨文「龍」字有形有聲,既形象又高度概括。其一,獸以猙獰威猛著稱,尤其長有獠牙巨齒的猛獸;層狀閃電照亮雲團時呈面狀,與獸的面部相似,中的獸首尤其著力刻畫出牙齒,給人以蒼天發怒的震撼力。其二,蛇的身體呈條形;條形閃電也呈條形。其三,蛇行走宛轉曲折;條形閃電同樣宛轉曲折。其四,蛇隱蔽在陰暗的地方,現身突然;條形閃電隱身陰暗濃密的雲層之中,現身更加突然。其五,蛇多劇毒,一擊便會致人死命,非常恐怖,許多人甚至天生怕蛇;條形閃電同樣極具威懾力量,閃電過後的雷聲更加令人膽戰之驚。人們見到猛獸或蛇時無不感到恐怖。甲骨文中用獸和蛇來形容龍,表示它是一種令人恐怖、令人敬畏的神秘力量。
在甲骨文中,「辛」字元號表示「被驅使」之意。甲骨文「龍」字表示這是一種被驅使的力量,驅使它的是天,是古人心目中最高神靈。有意思的是,在遠神話傳說中,龍確實被人驅使,如幫助大禹治水的應龍。天驅使龍干什麼呢,自然就是古人所渴望的「興雲布雨」。
所以,甲骨文「龍」字表示這樣一個概念:其一,它供天驅使;其二,它的聲音是隆隆之聲;其三,它的形象是閃電,頭像獸類,身軀像蛇,隱身在雲團之中;其四,它的工具是雲團;其五,它的功能是接受天的旨意播灑雨水。古人如此刻畫龍,意味著人們既懼怕它,又離不開它,對它敬畏有加。
龍的資料- 奇幻設定-物種神話
「人類雖然聰明到能夠消滅許多的物種,但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辦法救回任何一個被他們滅絕的族類。」——Gerald Durrel,《CATCH ME A COLOBUS》
龍槍系列中出現了很多的巨龍,他們有的是善良的,有的是邪惡的,有的老眼昏花,有的年輕激進,都讓人對於這些活在傳說中的生物感到好奇。我們自稱龍的傳人,皇帝要穿龍袍,喝酒有景德鎮的著名瓷器「九龍公道杯」,端午節還可以劃龍船;而西方的龍則是看守金蘋果,把守伊甸園,任意吞吃無辜的人類,是魔王撒旦的使徒,幾乎每一個功成名就的英雄都必需要宰上一兩個才行;不過,這個帶著極重神秘色彩的傳說生物到底是怎麼誕生的,而東方和西方又各有著什麼樣的傳說呢?就讓我們來看看吧!
【西方的龍】
西方龍現在一般指Dragons,但在很久遠的年代,並不是這樣的。閃米特人的一支在那一個年代創立了猶太教,有一些人認為猶太教中的Seraphim就是正義力量化身的龍。
在西方文明中各個方面、本質、含義、特徵都最接近中國本土的龍的概念就是Seraphim,Seraphim不僅在西方神話與宗教中的地位、作用、意義與中國本土的龍在中國神話與宗教中的地位、作用、意義最吻合,而且古希伯萊語中Seraphim的詞源意思與中國本土的龍的一種主要起源相同。中國本土的龍是蛇型,Seraphim是古希伯萊語中的大蟒,就是Seraph的復數,也有說法是加上一個有「火焰」或「燃燒」等等意思的詞尾,在早期古希伯萊語中,因為無「龍」字,所以常常用大蟒表示龍,聖經中就表明,這樣的大蟒是有四肢的,一些希伯萊神話的歷史資料也間接地表明Seraphim早期形象要遠遠比Dragons更接近中國本土的龍,有四肢與六個由火焰組成的翼的大蟒,十分酷似中國早期神話中的應龍,而且Seraphim對於西方的人來說是一個很熟悉的概念,只是現在很少有人知道Seraphim的原始面目而已,現在宗教畫像與雕塑中的Seraphim已經全是人型的了。
Seraphim現在一般翻譯成熾天使,但在《偽經.伊諾書》中,Seraphim的意思卻是大蟒。在西方早期文明中,龍與蛇的概念常常是混為一談的,但一些人認為把熾天使理解為大蟒是一種褻瀆神靈的行徑,其間涉及的宗教問題就不解釋了。
Dragons的出現要遠遠晚於Seraphim,它們是凱爾特人崇拜的對象,地位很神聖。中世紀初期,在大西洋上探尋新航道的維爾京人將自己的海盜船船首雕刻成Dragons的樣子,以此希望Dragons賜予自己無窮的力量。
基督教的誕生,使Dragons的命運發生了一次翻天覆地的變化,Dragons成為Satanas的代名詞。新宗教的誕生,難免會與老宗教有沖突,如同雅利安人入侵印度一樣,就將原來土著崇拜的阿修羅「貶」為惡魔。
龍在基督教中被視為惡魔的象徵是源自Mesopotamia神話,在Mesopotamia神話中,龍是「海洋中恐怖的生命,具有禍害人,被神消滅的命運。」巴比倫神話中的英雄Mark的對手Tiamato與Hittite神話中的Illuyankas,皆為其中例子。居住在Mesopotamia區域附近的猶太人也曾受其影響,並將這一種觀念繼承下去,龍在猶太教與基督教中漸漸成為惡魔的象徵。
[2]【除中國人以外自稱「龍的傳人」的民族】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龍的傳人」幾乎就是中國人的代名詞,但全世界真的就只有中國人叫做「龍的傳人」嗎?讓我們到歐洲去認識一下其他的「龍的傳人」。

❾ 龍的歷史起源

蘇州大學徐山考釋了甲骨文「龍」字,認為:龍,其甲骨文字形和「電、雷」兩字比較,龍字可視為「電、雷」的變形。龍字保留了閃電的彎曲狀,又將表示雷聲的符號「口」狀移至彎曲處的終端,表示龍的口部。龍字中的口開口朝下,表示雨從龍口中傾瀉而下。

龍觀念的產生,是原始先民對產生雷電的原因的一種生物化解釋。在「龍」字的異體中,字形是在龍的形體上方加上「辛」。辛,甲骨文字形為斧劈樹木狀。從這個意義中又引申出刑具。在「龍」字中,「辛」位於龍形的上方,從辛的語義和造字的上下結構中可以看出,這個「龍」字反映了原始先民對龍(雷神)的恐懼而又企圖征服、控制它的心理狀態。

《集韻》在「龍」字下收錄了「竜」這個異體字。該字的上方和「龍」字左上方一樣,即甲骨文「辛」的隸定形式。「竜」的形義正是對雷電的征服狀。此字形有力地證實了龍的原型是雷電。從龍字的發音上看,「lóng」正是記錄了雷的隆隆之聲。

(9)歷史的龍擴展閱讀

在中華,龍文化、龍的傳說蘊涵著中國人所重視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觀;仁者愛人互主體觀的訴求;陰陽交合的發展觀;兼容並包的多元文化觀。中國龍文化內涵豐富,從性質和內涵來看,龍文化可分為三大類型:宗教龍、政治龍和藝術龍。

(1)宗教龍即把龍當作聖物或神靈來崇拜,把龍視為主宰雨水之神或保護神等。

(2)政治龍是統治階級利用人們普遍崇拜龍的心理,把帝王說成是龍神的化身,是神聖不可侵犯的,用以維護統治。

(3)藝術龍就是以藝術的形式表現對龍的敬仰和崇拜,即以雕刻、塑造、繪畫、舞蹈、神話傳說、競技活動等方式表現龍。

❿ 中國的龍的歷史

龍的由來 當原始人類從採集野果和漁獵轉向以種植為生的時候,穀物成了主要食物,而收獲數量就決定了人們的生存質量。還處在幼年時期智慧尚不發達的古代人,面對自然界變化無常頻繁發生的各種災害,既無法理解也無力控制,又不甘心聽任自然擺布,於是就寄希望出現一些可以左右自然力以幫助抵禦災害的神靈,企圖通過祈禱和供奉這些神靈偶象以求得護佑。 在華夏民族的發祥地黃河流域,受溫帶季風氣候影響,洪澇災害對人威脅極大,所以渴求有一種能主宰雨水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神靈便是古代先民的最大願望。處在不同地域和環境中的古代人類,由於受到身邊不同自然物的益處和害處,因此,人們心目中代表自然物精華和靈氣的對象各不相同,某種生活在身邊的動物就是最常用的造神素材,於是我們的祖先便創造出一種以我國特有的鼉屬鱷科爬行動物揚子鱷為原型的寓意性主水神靈形象——龍。 揚子鱷這種曾與恐龍共同生活了一億多年延續至今仍奇跡般保持了原始形態的「活化石」是如何被塑造成龍呢?夏商朝以前,黃河流域的環境像《水經注》記載的「雜樹交蔭,雲垂煙接」,曾是山清水秀植被豐富的地方,古氣象學表明氣候還相當溫暖潮濕,因此生活著許多揚子鱷。由於揚子鱷猙獰的相貌,能在水中和陸地兩棲生活的奇特習性以及經常半潛水中似隱似現的詭秘行蹤,引發古人對它產生了既恐懼又敬畏的心理,所以在眾人眼中具有威嚴和神秘感的動物——揚子鱷便成了主水神靈形象的必然選擇對象。 龍的幻化形象具有揚子鱷的全部基本特徵:1、披滿鱗甲的身軀;2、長顎大口和位於頭頂的翹鼻;3、鋒芒畢現的錐型尖牙;4大而圓的突起眼睛;5粗壯的長尾;6、強健的四肢和五指利爪;7、有橫條紋的腹部。 為了彌補揚子鱷禿頭尖尾有損神靈形象的缺陷,古人發揮了充分的想像力,給它添加了角、須、尾鰭以及把背部縱向排列的突起角質棘刺也變換成鋸齒狀背鰭,並拉長軀體以渲染氣勢,充實裝飾效果,於是揚子鱷就被塑造成了傳說中描繪的張牙舞爪、能騰雲駕霧的龍形象了。雖然經過藝術誇張後,想像中的龍與現實中的揚子鱷有了許多不同之處,但對比之下,仍可看到揚子鱷——長顎、尖牙、披鱗、利爪等主要特徵。 後來黃河流域由於人為破壞生態,刀耕火種,亂砍濫伐,造成水土流失,環境惡化,氣候變冷,適宜於暖濕環境的揚子鱷難以生存便逐漸絕跡了(現僅存於我國安徽省南部)。因為揚子鱷在現實生活中不復存在,人們記憶中的印象淡化消失,只留下祖先們創造的龍形象一代一代流傳下來,結果龍與揚子鱷成了兩種不同的概念,龍形象的來歷開始變得撲朔迷離。 早期的龍是無角的,1987年河南濮陽發掘出土的一個6000年前古墓葬中就曾發現用蚌殼擺的龍(揚子鱷)圖形。在仰韶文化彩陶上的龍形象也是大頭長尾的爬行動物。有角龍的形象見於商代甲骨文和青銅器上,山西省出土的一個商代青銅器龍紋觥的造型翹鼻、張口、利齒畢現,器身兩側紋飾與揚子鱷的體紋完全相同。四川大足南山的雲龍石刻雕塑則更是一個無角無須、蹩眉瞪目、活靈活現的揚子鱷形象。
漢字是象形文字,甲骨文中的龍字便是大口、曲體的動物形象。龍字的讀音則是雷聲的模擬音。古人視龍為雷雨之神,《山海經》中就有「雷澤有神,龍身而人頭。」的記載,每當風雨欲來時的電閃雷鳴啟發了古人,認定雷電與龍有密切的關系,因此,「隆隆」的雷聲成了龍字的讀音。時至今日,揚子鱷在我國南方民間的俗稱仍是「土龍」、「豬婆龍」。人的認識都是客觀現實的反映,古往今來,許多有關龍的記載、傳說、民俗都與揚子鱷的生活習性相關。 揚子鱷生活在河湖沼澤地帶,《左傳》中「深山大澤,實生龍蛇。」就是指龍(即揚子鱷)與蛇是同樣生活於類似環境之中,習性相近的兩種動物。揚子鱷在水邊打造迷宮似的地下洞穴,洞深距地面2—3米,平時也多棲息水中,故人們想像出「龍王居住在水底龍宮」的神奇景象。而在看到每當發洪水時揚子鱷因洞穴被沖毀四處逃避,便認為「龍王在興風作浪」,豈不知揚子鱷也是洪水的受害者。揚子鱷以魚、蛙、蚌等為食,蚌殼內多有珍珠,鱷生性兇殘,長期飢餓時還會自相殘殺。當有人看到揚子鱷爭食蚌類時,嘴裡吐出珍珠,便有了「二龍戲珠」之說。 揚子鱷是六月交配,七月產蛋,雄鱷是通過叫聲尋找雌鱷的(鱷是唯一會叫的爬行動物),而每年六月正是黃河流域多雨夏季的開始,於是人們把揚子鱷響亮的叫聲與風雨的來臨聯系在一起,認為「龍可以呼風喚雨」。 《說文解字》中描述「龍……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世界上僅有揚子鱷與密西西比鱷兩種生活在溫帶需要冬眠的鱷。因氣候原因每到初冬時它們便進入冬眠期,當春天(農歷二月)大地解凍時,蟄伏了一冬天的它們開始外出活動,同時也到了黃河流域開始下雨的季節,先民們把二者也聯系在一起,於是就有了祭祀「二月二,龍抬頭」的風俗。諸如此類很多,就不一一列舉了。 龍是祭神文化的特定產物,古籍中說:「水以龍。」可見龍是作為主水神靈被創造出來的(傳說中的龍王),關於龍與古代氏族社會的圖騰崇拜有關的說法,沒有充分的依據。有文字記載以來,遠古華夏民族的各氏族都是以漢字姓氏作標志的,沒有用動物圖形作標志的記載。遠古人類的抽象思維能力很低,還不能用邏輯的方法思考問題,只能用類比、表象的方法認識事物,要創造一種綜合各種動物特徵的虛擬動物形象,是古代先民難以做到的,因此,龍不是虛擬的動物。《爾雅·翼》中談到龍有「九似」(角似鹿、頸似蛇、爪似鷹……)是指龍的局部形態與一些動物相似而已,並沒有具體指龍是綜合九種動物特點創造的。即使是古代外國民族的崇拜標志也都是實有動物(鷹、虎等)或人獸結合(獅身人面)的形象。 至於龍與其它實有動物一起出現在十二生肖中也很自然,因為在夏商以前,古人所指的龍就是現實中的揚子鱷,而鱷是全球范圍人們普遍關注崇拜的動物之一,在埃及以及希臘的十二生肖中也都有鱷。

熱點內容
校長師德師風情況總結 發布:2025-05-15 07:26:18 瀏覽:72
科高教育 發布:2025-05-15 04:51:38 瀏覽:764
人教版二年級語文試卷 發布:2025-05-15 03:39:22 瀏覽:833
葉開語文 發布:2025-05-15 03:38:08 瀏覽:879
北京假體隆鼻多少錢 發布:2025-05-15 02:49:41 瀏覽:117
年度師德師風自查報告 發布:2025-05-15 02:16:35 瀏覽:334
是在下輸了是什麼梗 發布:2025-05-15 01:59:54 瀏覽:289
教育課 發布:2025-05-15 00:39:16 瀏覽:887
筆畫視頻教學 發布:2025-05-15 00:06:14 瀏覽:99
小班幼兒英語 發布:2025-05-15 00:00:31 瀏覽: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