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中國歷史皇帝

中國歷史皇帝

發布時間: 2020-11-21 03:31:34

『壹』 中國歷史上有多少個皇帝

從秦始皇到清末溥儀,在漫長的2132年間,中國歷史上先後出現了332個皇帝。

中國歷史上到底有多少皇帝,學者認定的數字不一。這主要是各自取捨的標准和斷限上的差異造成的。從時間斷限上,只計入公元前221年到公元1911年之間確有"皇帝"名號的專制王朝的君主,那些曾稱"皇帝"的農民起義領袖,不在其列。


拓展資料


中國歷代皇帝:
1、秦朝兩位:
嬴政、胡亥。
2、東西漢:
劉邦、劉盈、劉恭、劉弘、劉恆、劉啟、劉徹、劉弗陵、劉賀、劉詢、劉奭、劉驁、劉欣、劉箕子、
3、三國時期:
袁術、曹操、曹丕、曹睿、曹方、曹髦、曹奐、劉備、劉禪、孫權、孫亮、孫休、孫皓。

4、西晉六位:
司馬懿 司馬昭(學曹操,讓兒子稱帝追認) 司馬炎(不是那個寫鋼筆字書法的) 司馬衷 司馬熾
司馬鄴。
5、東晉:
司馬睿、司馬紹 、司馬衍 、司馬岳 、 司馬聃 、司馬丕 、司馬奕、 司馬昱 、 司馬曜 、司馬德宗 、 司馬德文
南北朝
北魏 拓跋圭 、拓跋嗣 拓跋燾 、拓跋余、拓跋浚 、拓跋弘、元宏、元恪
元詡、 元釗、元子攸、元曄
元恭 、元朗、元脩。
東魏:元善見
西魏:元寶炬、元欽、拓跋廓。
北齊: 高洋、 高殷、高演、高湛、
高緯、高延宗、高恆。
北周:宇文覺、 宇文毓、宇文邕、 宇文贇 、宇文闡。
南朝:
宋: 劉裕、劉義符 、劉義隆、劉劭、 劉駿、 劉子業、劉彧 、劉昱、劉准。
齊:蕭道成、蕭賾 、蕭長懋、蕭昭業、 蕭昭文、 蕭鸞 、蕭寶卷、蕭寶融
梁七位
後梁三位
陳五位
隋朝三位 楊堅 楊廣
楊侑
唐朝二十位
五代十四位
十國四十二位

宋朝十八位

元朝十七位
清朝十二位(清十二帝)
努爾哈赤、皇太極、福臨、
玄燁、胤禛、弘歷、
顒琰、旻寧、奕詝、
載淳、載恬、溥儁、溥儀。

『貳』 中國歷史上皇帝的排名

怎麼這么麻煩,就算一個個說,大部分也都是我們不了解的,找幾個典型的就行了。就功勞來說1、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的實際建立者,貞觀之治的開辟,從民族方面也是很大的進步,漢藏、漢維吾爾、漢靺鞨等都是那時候開始密切交往的,同時唐朝的疆域開辟到空前,玄奘西行又帶來很多地理上的新發現,同時政治統治方面也出現新的局面,三省六部制、科舉制。文治武功連同士農工商、民族問題都處理的十分和諧,歷史上無出其右。2、秦始皇嬴政,第一位統一全國的人,第一位皇帝,第一次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漢字對於維系中國人的統一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必須要提到),第一個建立封建專制制度,創立郡縣制、三公九卿制,修築萬里長城,開發靈渠,本來說秦始皇的功績是非常大的,人稱千古一帝,不過秦朝的暴政同時又是敗亡開始,焚書坑儒更是讓百家爭鳴的思想活躍的局面戛然而止,秦始皇在位並沒有處理好民族和內部的團結,沖淡了他的功績。3、漢武帝劉徹,確立儒家思想的正統,國家回收鹽鐵經營、貨幣鑄造,完善了秦始皇遺留的問題,同樣為政權的長期鞏固奠定了基礎;擊敗匈奴,也是漢民族的形成的開始。不過跟秦始皇一樣,由於嚴重的過錯,影響到了歷史對他的評判。4、隋文帝楊堅,第三位統一全國的人,開創出新的封建制度,建立起盛世局面,再次奠定長期統治。5、元世祖忽必烈,統一全國,建立世界歷史上最大的帝國,建立行省制,開創盛世。同時,中國當時是最為開放的,很多中國的發明都是在那時候到達西方,為西方的資本主義發展奠定基礎。6、漢高祖劉邦,漢朝的建立者,通過其無為而至的工作方式,是漢朝逐漸強大起來。7、漢文帝劉恆,功莫大於高祖,德莫過於漢文,以德服人,廢除酷刑,勤儉愛民,文景之治。8、武則天,唯一的女皇帝,穩定了國家大局,並為開元盛世奠定基礎。9、宋太祖趙匡胤,結束分裂,建立新制度10、唐玄宗11、明太祖12、康熙13、乾隆14、永樂15、光武帝16、孫權17、曹丕18、晉武帝19、劉裕

『叄』 中國歷代皇帝及在位時間

中國歷史上所有的皇帝以及在位時間:

一、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6)

秦朝皇帝列表

1、秦始皇嬴政:公元前246-公元前209。

2、秦二世胡亥:公元前209-公元前206。

3、秦三世子嬰:公元前207。

二、漢朝(前202—220年)。

漢朝皇帝列表

西漢(公元前206-公元9)

1、漢高祖劉邦:公元前206-公元前194。

2、漢惠帝劉盈:公元前194-公元前187。

3、漢呂後執政:公元前187-公元前179。

4、漢文帝劉恆:公元前179-公元前163;

5、漢景帝劉啟:公元前163-公元前140。

6、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40-公元前86。

7、漢昭帝劉弗陵:公元前86-公元前73。

8、漢宣帝劉洵:公元前73-公元前48。

9、漢元帝劉奭):公元前48-公元前32。

10、漢成帝劉鷔:公元前32-公元前6。

11、漢哀帝劉欣:公元前6-1。

12、漢平帝劉衎(kan):1-6年。

13、孺子嬰(王莽攝政):6-9年。

東漢(25-220年)

1.光武帝劉秀:25-58年。

2.漢明帝劉庄:58-76年。

3.漢章帝劉炟:76-89年。

4.漢和帝劉肇:89-106年。

5.漢殤帝劉隆:106-107年。

6.漢安帝劉祜:107-126年。

7.漢順帝劉保:126-145年。

8.漢沖帝劉炳:145-146年。

9.漢質帝劉纘:146-147年。

10.漢桓帝劉志:147-168年。

11.漢靈帝劉宏:168-190年。

12.漢獻帝劉協;190-220年。

四、三國兩晉南北朝(220-589年)。

三國(220-265年)

1.魏國

魏文帝曹丕:220-227年。

魏明帝曹叡:227-240年。

魏齊王曹芳:240-254年。

高貴鄉公曹髦:254-260年。

魏元帝曹奐:260-265年。

2.蜀國

昭烈帝劉備:221-223年。

後主劉禪:223-263年。

3.吳國

大帝孫權:222-252年。

會稽王孫亮:252-258年。

景帝孫休:258-264年。

烏程侯孫皓:264-280年。

西晉(265-317年)

晉武帝司馬炎:265-290年。

晉惠帝司馬衷:290-307年。

晉懷帝司馬熾:307-313年。

晉愍帝司馬鄴:313-317年。

東晉(317-420年)

晉元帝司馬睿:317-322年。

晉明帝司馬紹:322-325年。

晉成帝司馬衍:325-343年。

晉康帝司馬岳:343-345年。

晉穆帝司馬聃:345-362年。

晉哀帝司馬丕:362-366年。

海西公司馬奕:366-371年。

簡文帝司馬昱:371-373年。

孝武帝司馬曜:373-397年。

晉安帝司馬德宗:397-419年。

晉恭帝司馬德文:419-420年。

五、隋朝(581-618年)

隋朝皇帝列表

1.隋文帝楊堅:581-605年。

2.隋煬帝楊廣:605-617年。

3.隋恭帝楊侑:617-618年。

六、唐朝(618-907年)

唐朝皇帝列表

1.唐高祖李淵:618-626年。

2.唐太宗李世民:626-650年。

3.唐高宗李治:650-684年。

4.唐中宗李顯:684-684年。

5.唐睿宗李旦:684-684年。

6.武後武則天:684-705年。

7.唐中宗李顯:705-710年。

8.唐睿宗李旦:710-712年。

9.唐玄宗李隆基:712-756年。

10.唐肅宗李享:756-762年。

11.唐代宗李豫:762-780年。

12.唐德宗李適:780-805年。

13.唐順宗李涌:805-806年。

14.唐憲宗李純:806-821年。

15.唐穆宗李恆:821-825年。

16.唐敬宗李湛:825-826年。

17.唐文宗李昂:826-841年。

18.唐武宗李炎:841-847年。

19.唐宣宗李忱:847-859年。

20.唐懿宗李凗):859-873年。

21.唐僖宗李儇:873-889年。

22.唐昭宗李曄:889-904年。

23.唐哀帝李拀(chu):904-907年。

七、宋

北宋(960-1127年)

1.宋太祖趙匡胤:960-976年。

2.宋太宗趙匡義:976-998年。

3.宋真宗趙恆:998-1023年。

4.宋仁宗趙禎:1023-1064年。

5.宋英宗趙曙:1064-1068年。

6.宋神宗趙頊:1068-1086年。

7.宋哲宗趙煦:1086-1101年。

8.宋徽宗趙佶:1101-1126年。

9.宋欽宗趙桓:1126-1127年。

南宋(1127-1276年)

1.宋高宗趙構:1127-1163年。

2.宋孝宗趙昚:1163-1190年。

3.宋光宗趙惇:1190-1195年。

4.宋寧宗趙擴:1195-1225年。

5.宋理宗趙昀:1225-1265年。

6.宋度宗趙禥(qi):1265-1275年。

7.宋恭帝趙顯:1275-1276年。

八、元朝皇帝列表(1260-1368年)

1.元世祖忽必烈:1260-1295年。

2.元成宗:1295-1308年。

3.元武宗:1308-1312年。

4.元仁宗:1312-1321年。

5.元英宗:1321-1324年。

6.元泰定帝:1324-1328年。

7.元天順帝:1328-1328年。

8.元文宗:1328-1329年。

9.元明宗:1329-1332年。

10.元寧宗:1332-1333年。

11.元順帝:1333-1368年。

九、明朝(1368-1644年)

明朝皇帝列表

1.明太祖朱元璋:1368-1399年。

2.明惠帝朱允炆:1399-1402年。

3.明成祖朱棣:1402-1425年。

4.明仁宗朱高熾:1425-1426。

5.明宣宗朱贍基:1426-1436年。

6.明英宗朱祁鎮:1436-1450年。

7.明代宗朱祁鈺:1450-1457年。

8.明英宗朱祁鎮:1457-1465年。

9.明憲宗朱見深:1465-1488年。

10. 明孝宗朱祐摚:1488-1506年。

11.明武宗朱厚燳:1506-1522年。

12.明世宗朱厚熜:即嘉靖,1522-1567年。

13.明穆宗朱載垕:1567-1573年。

14.明神宗朱翊鈞:1573-1620年。

15.明光宗朱常洛:1620-1621年。

16.明熹宗朱由校:1621-1628年。

17.明思宗朱由檢:1628-1644年。

十、清朝(1616-1912年)

1.清太祖努爾哈赤:1616-1627年。

2.清太宗皇太極:1627-1644年。

3.清世祖順治福臨:1644-1661年。

4.清聖祖康熙玄燁:1661-1722年。

5.清世宗雍正胤禛:1722-1735年。

6.清高宗乾隆弘歷:1735-1795年。

7.清仁宗嘉慶顒琰:1795-1820年。

8.清宣宗道光旻寧:1820-1850年。

9.清文宗咸豐奕詝:1850-1861年。

10.清穆宗同治載淳:1861-1875年。

11.清德宗光緒載恬:1875-1908年。

12.清宣統帝溥儀:1908-1912年。

(3)中國歷史皇帝擴展閱讀

皇帝起源:

「帝者,生物之主,興益之宗」,「因其生育之功謂之帝」。「皇為上,帝為下」。古人所說的「皇帝」,意指天地,而「皇帝」一詞則是告訴人們,天地是萬物之主。

中國最早所謂的「皇帝」,是對「三皇五帝」的統稱。三皇指天皇、地皇和人皇,是傳說中的三個古代帝王;「帝」原指宇宙萬物至高無上的主宰者,即天帝。

後來許多國家混戰,各自稱帝,出現西帝、東帝、中帝、北帝等,使天上的「帝」來到人間,成為超越「王」的人間尊號(也有說是部落時期的黃帝、炎帝、蚩尤等)。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自認為「德兼三皇,功蓋五帝」,將「皇」「帝」這兩個人間最高的稱呼結合起來,作為自己的稱號,從此天子稱為皇帝。先秦時期,中國的最高統治者稱「王」、「後」或單稱「皇」、「帝」,如:帝堯、帝舜、夏後禹、商湯王、周文王、周武王。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吞並六國,統一天下。嬴政自認為這是亘古未有的功業,甚至連三皇五帝也比不上他,如果不改變「王」的稱號,就「無以稱成功,傳後世」,於是讓李斯等人研究一下怎麼才能改變自己的稱號,以顯示自己的「豐功偉績」。

李斯等人商議後報告秦王說,上古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貴,可改「王」為「泰皇」。嬴政反復考慮,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蓋五帝」,決定兼采「皇」、「帝」之號,將這兩個稱呼結合起來稱為「皇帝」,成為帝制時代最高統治者的稱號。嬴政自稱「始皇帝」,後世俗稱「秦始皇」 ,從此天子稱為皇帝。

至我國明代,行文中「皇帝」一語已經很常見,如明王鐸《太子少保兵部尚書節寰袁公神道碑》:「皇帝曰:『巡撫僉都御史可立厥治行勞哉,賜汝朱提文蟒。汝(袁可立)嘉而毛帥驕愎不協,蠱於兵,滿蒲昌城襲報用敢獻功。」

『肆』 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到最後一位,按順序說都是誰啊、

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到最後一位:

1.秦始皇(贏政)——中國的第一個皇帝

2.漢惠帝(劉盈)——來去匆匆,過眼雲煙

3.漢景帝(劉啟)——政績並不代表著其成功

4.漢武帝(劉徹)——開天闢地的帝王

5.漢宣帝(劉詢)——中興之主

6.漢哀帝(劉欣)——「同志」皇帝

7.漢新帝(王莽)——奪權容易,守權難

8.漢光武帝(劉秀)——東漢王朝的開國皇帝

9.漢明帝(劉庄)——東漢時期小有作為的皇帝

10.漢章帝(劉炬)——「章草」皇帝

11.漢桓帝(劉志)——碌碌無為的皇帝

12.漢獻帝(劉協)——東漢最後一個皇帝

13.三國魏武帝(曹操)——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

14.三國魏文帝(曹丕)—政壇、文壇雙峰並峙的皇帝

15.三國蜀漢昭烈帝(劉備)—智慧與魅力並存的皇帝

16.三國吳大帝(孫權)——智勇兼備的英雄

17.西晉武帝(司馬炎)——西晉開國皇帝

18.西晉惠帝(司馬衷)——中國歷史上真正意義上的亡國之君

19.東晉元帝(司馬睿)——東晉的第一代皇帝

20.東晉孝武帝(司馬曜)——中國歷史上死得最窩囊的皇帝

21.十六國漢光文帝(劉淵)—東晉十六國時期漢國開國皇帝

22.十六國昭武帝(劉聰)——匈奴漢國第二代國君

23.十六國前趙皇帝(劉曜)——神射手

24.十六國後趙高祖(石勒)——受漢文化影響較深的少數民族皇帝

25.十六國後趙國太祖(石虎)—殘暴、偏激、猜疑

26.十六國前秦宣昭帝(苻堅)—古代三位最傑出的皇帝之一

27.南北朝宋武帝(劉裕)——南朝宋王朝建立者

28.南北朝宋文帝(劉義隆)——有雄圖大略的皇帝

29.南北朝南齊高帝(蕭道成)——「魚鱗子」

30.南北朝齊廢帝(蕭寶卷)—歷史上最昏庸、荒淫皇帝

31.南北朝梁武帝(蕭衍)—南朝皇帝在位最久的皇帝

32.南北朝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鮮卑驕子

33.南北朝北齊文宣帝(高洋)—歷史上最癲狂的皇帝

34.隋文帝(楊堅)——歷史上有名的「懼內」皇帝

35.隋煬帝(楊廣)——中國歷史上名聲最差的皇帝

36.唐高祖(李淵)——大唐帝國的奠基人

37.唐太宗(李世民)一一明君的典範

圖為乾隆皇帝

95.清仁宗(嘉慶)——勵精圖治卻未能扭轉歷史

96.清宣宗(道光)—滿清唯一以嫡長子身份即位

97.清文宗(咸豐)—有重整江山之心,卻無回天之力

98.清穆宗(同治)—傀儡皇帝

99.清德宗(光緒)—清朝第一位非皇子繼承大統

100.末代皇帝(宣統) — 中國最後一帝

『伍』 中國歷史朝代順序表及皇帝順序

中國歷代皇帝到底有幾位?各說不一,如果只從秦始皇開始算起,秦朝2位,漢朝31位,三國11位,晉朝16位,五代十六國78位,南北朝59位,隋朝3位,唐朝22位,五代十國55位,宋朝18位,金遼西夏35位,元朝18位,明朝16位,清朝12位,還有南明、北元,其它諸如李自成、張獻忠,以及太平天國洪秀全父子、甚至稱洪憲帝僅兩個月的袁世凱,加起來一共408位。

中國歷代皇帝到底有幾位?各說不一,如果只從秦始皇開始算起,秦朝2位,漢朝31位,三國11位,晉朝16位,五代十六國78位,南北朝59位,隋朝3位,唐朝22位,五代十國55位,宋朝18位,金遼西夏35位,元朝18位,明朝16位,清朝12位,還有南明、北元,其它諸如李自成、張獻忠,以及太平天國洪秀全父子、甚至稱洪憲帝僅兩個月的袁世凱,加起來一共408位。 但如果把秦始皇以前歷時840年的東、西周朝和春秋、戰國時代之王、公、侯加進去,就更多了,這些君王總共121位,公217位,侯23位。若再把周朝以前的商朝、夏朝60帝也算進去,中國帝王應該有829位。

『陸』 中國歷史上共有多少位皇帝

中國皇帝共有1000多位。自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稱「皇帝」始,到1912年最後一個封建皇帝溥儀在辛亥革命的槍聲中宣布退位止,經歷了2132年。

1、封建王朝皇帝總數為494人。其中未在位、死後被追尊帝者73人。

2、邊疆少數民族政權君主(單於、可汗、贊普)總數為251人。

3、歷代農民起義建元、立國、稱帝(王)者,約100人。

4、封建割據稱帝者(如安祿山)。約有60人,還有一個「中華帝國皇帝」袁世凱。

(6)中國歷史皇帝擴展閱讀:

中國最後一個皇帝

愛新覺羅·溥儀,清朝最後一位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的最後一個皇帝。縱觀中國歷朝歷代,末代皇帝很難得到善終。然而溥儀卻是一個例外,愛新覺羅·溥儀,1906年出生,字耀之,號浩然,也就是我們常稱的清廢帝或者宣統帝。溥儀的一生充滿了戲劇性,似乎都在別人的導引下生活。

1908年,3歲的溥儀在太和殿登基,由光緒皇後、隆裕太後和載灃共同攝政。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動搖了清朝的統治。

1912年2月12日,6歲的溥儀在隆裕太後的監護下宣布退位,由隆裕太後臨朝稱制,頒布《退位詔書》。至此,清朝對中國267年的封建統治正式告終,溥儀的退位是大清皇朝的終結,也是中國帝制的終結。

『柒』 中國歷史上的皇帝有哪些從古至今開始按順序排列

中國歷史上總共出現過494位皇帝:

秦朝

秦始皇帝嬴政

二世皇帝嬴胡亥

秦王嬴子嬰

西漢

太祖/高皇帝(世稱漢高祖)劉邦

孝惠皇帝劉盈

前少帝劉恭

後少帝劉弘

太宗/孝文皇帝劉恆

孝景皇帝劉啟

世宗/孝武皇帝劉徹

孝昭皇帝劉弗陵

漢廢帝/昌邑王劉賀

中宗/孝宣皇帝劉詢

(高宗)/孝元皇帝劉奭

(統宗)/孝成皇帝劉驁

孝哀皇帝劉欣

(元宗)/孝平皇帝劉衎

孺子嬰劉嬰(王莽攝政。劉嬰未稱帝,僅為傀儡皇太子)

新朝

新皇帝王莽

玄漢

更始帝劉玄

赤眉漢

建世帝劉盆子

趙漢

漢嗣帝王郎

成家

成家公孫述

東漢

世祖/光武皇帝劉秀

顯宗/孝明皇帝劉庄

肅宗/孝章皇帝劉炟

(穆宗)/孝和皇帝劉肇

孝殤皇帝劉隆

(恭宗)/孝安皇帝劉祜

前少帝北鄉侯劉懿

(敬宗)/孝順皇帝劉保

孝沖皇帝劉炳

孝質皇帝劉纘

(威宗)/孝桓皇帝劉志

孝靈皇帝劉宏

後少帝/弘農懷王劉辯

孝獻(孝愍)皇帝劉協

三國魏

高皇帝曹騰

太皇帝曹嵩

太祖武皇帝曹操

高祖/文皇帝曹丕(資治通鑒記載為世祖)

烈祖/明皇帝曹睿

齊王曹芳

高貴鄉公曹髦

元皇帝/陳留王曹奐

三國蜀

烈祖/昭烈皇帝/先主劉備

仁宗/孝懷皇帝/後主劉禪

三國吳

始祖武烈皇帝孫堅

太祖/大皇帝孫權

廢皇帝/會稽王孫亮

太宗景皇帝孫休

末帝/烏程侯孫晧

西晉

高祖/宣皇帝司馬懿

世宗/景皇帝司馬師

太祖/文皇帝司馬昭

世祖/武皇帝司馬炎

孝惠皇帝司馬衷

趙王司馬倫(篡位)

孝懷皇帝司馬熾

孝愍皇帝司馬鄴

東晉

中宗/元皇帝司馬睿

肅宗/明皇帝司馬紹

顯宗/成皇帝司馬衍

康皇帝司馬岳

孝宗/穆皇帝司馬聃

哀皇帝司馬丕

廢帝/海西公司馬奕

太宗/簡文皇帝司馬昱

烈宗/孝武皇帝司馬曜

安皇帝司馬德宗

恭皇帝司馬德文

前涼

恆王張重華

哀王張曜靈

威王張祚

沖王張玄靚

悼王張天錫

後涼

太祖/懿武帝呂光

隱王呂紹

靈帝呂纂

末主呂隆

南涼

烈祖/武王禿發烏孤

康王禿發利鹿孤

景王禿發傉檀

西涼

太祖/武昭王李暠

北涼

文王段業

太祖/武宣王沮渠蒙遜

哀王沮渠牧犍

前趙

高祖/光文帝劉淵

廢帝劉和

烈宗/昭武帝劉聰

隱帝劉璨

襄宗劉曜

後趙

高祖/明帝石勒

太祖/武帝石弘

正帝石虎

成帝石世

仁武帝石遵

興武帝石鑒

末帝石袛

前秦

高祖景明帝苻健

越厲王苻生

世祖/宣昭帝苻堅

哀平帝苻丕

太宗/高帝苻登

越厲王苻生

後秦

太祖/武昭皇帝姚萇

高祖/文桓皇帝姚興

末主姚泓

西秦

高祖/武元王乞伏乾歸

太祖/文昭王乞伏熾磐

厲武王乞伏暮末

前燕

高祖/武宣帝慕容皝

烈祖/景昭帝慕容雋

隱宗/幽帝慕容暐

後燕

世祖/成武皇帝慕容垂

烈宗/惠愍皇帝慕容寶

開封公慕容詳

趙王慕容麟

中宗/昭武皇帝慕容盛

高宗/昭文皇帝慕容熙

景宗/惠懿皇帝慕容雲

南燕

世宗/獻武帝慕容德

太祖/穆帝慕容納

文帝慕容超

北燕

太祖/文成皇帝馮跋

昭成皇帝馮弘

成漢

太宗/武帝李雄

哀帝李班

幽公李期

昭文帝李壽

歸義侯李勢

南朝宋

高祖/武皇帝劉裕

少帝劉義符

太祖/文皇帝劉義隆

廢帝劉劭(史稱「元兇」)

世祖/孝武皇帝劉駿

前廢帝劉子業

太宗/明皇帝劉彧

後廢帝劉昱

順皇帝劉准

南朝齊

太祖/高皇帝蕭道成

世祖/武皇帝蕭賾

前廢帝/鬱林王蕭昭業

後廢帝/海陵恭王蕭昭文

高宗/明皇帝蕭鸞

煬皇帝東昏侯蕭寶卷

和皇帝蕭寶融

南朝梁

高祖/武皇帝蕭衍

臨賀王蕭正德

太宗/簡文皇帝蕭綱

豫章王蕭棟

武陵王蕭紀

世祖/孝元皇帝蕭繹

閔皇帝/貞陽侯蕭淵明

敬皇帝蕭方智

廢帝蕭庄

西梁

中宗宣皇帝蕭詧

世宗孝明皇帝蕭巋

惠宗孝靖皇帝蕭琮

南朝陳

高祖/武皇帝陳霸先

世祖/文皇帝陳蒨

廢帝陳伯宗

高宗/孝宣皇帝陳頊

長城煬公/後主陳叔寶

北朝北魏

太祖/道武皇帝拓跋珪

太宗/明元皇帝拓跋嗣

世祖/太武皇帝拓跋燾

南安隱王拓跋余

高宗/文成皇帝拓跋濬

顯祖/獻文皇帝拓跋弘

高祖/孝文皇帝元宏(原名拓跋宏)

世宗/宣武皇帝元恪

肅宗/孝明皇帝元詡

殤皇帝元姑娘(元詡之女)

幼主元釗

敬宗/孝庄皇帝元子攸

廢帝/長廣王元曄

烈宗/節閔皇帝元恭

安定王元朗

顯宗/孝武皇帝/出皇帝元修

北朝東魏

孝靜皇帝元善見

北朝西魏

文皇帝元寶炬

廢帝元欽

恭皇帝元廓(拓跋廓)

北朝齊

高祖/神武皇帝高歡

世宗/文襄皇帝高澄

顯祖/文宣皇帝高洋

廢帝高殷

孝昭皇帝高演

世祖/武成皇帝高湛

後主高緯

安德王高延宗

幼主高恆

北朝周

太祖/文皇帝宇文泰

孝閔皇帝宇文覺

世宗/明皇帝宇文毓

高祖/武皇帝宇文邕

宣皇帝宇文贇

靜皇帝宇文闡

隋朝

高祖/文皇帝楊堅

世祖/明皇帝/煬皇帝楊廣

恭皇帝楊侑

皇泰帝楊侗

秦王楊浩

唐朝

高祖/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李淵

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李世民

高宗/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李治

則天順聖皇後/則天大聖皇帝武曌/武則天(武周代唐)

中宗/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李顯

殤皇帝李重茂

睿宗/玄真大聖大興孝皇帝李旦

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李隆基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李亨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李豫

德宗/神武聖文皇帝李適[kuo]

順宗/至德弘道大聖大安孝皇帝李誦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李純

穆宗/睿聖文惠孝皇帝李恆

敬宗/睿武昭湣孝皇帝李湛

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李昂

武宗/至道昭肅孝皇帝李炎

宣宗/聖武獻文孝皇帝李忱

懿宗/昭聖恭惠孝皇帝李漼

僖宗/惠聖恭定孝皇帝李儇

昭宗/聖穆景文孝皇帝李曄

景宗/昭宣光烈孝皇帝/哀帝李柷[zhù]

大齊

承天應運啟聖睿文宣武皇帝黃巢

五代後梁

太祖 神武元聖孝皇帝朱溫(朱全忠、朱晃)

廢帝/郢王朱友圭

末帝朱友貞(朱友瑱、朱瑱、朱友鍠)

五代後唐

太祖 武皇帝李克用

庄宗 光聖神閔孝皇帝李存勖

明宗 聖德和武欽孝皇帝李亶(李嗣源)

閔皇帝李從厚

末帝李從珂(本名王從珂)

五代後晉

高祖 聖文章武明德孝皇帝石敬瑭

出皇帝/少帝石重貴

五代後漢

高祖 睿文聖武昭肅孝皇帝劉暠(劉知遠)

隱皇帝劉承佑

五代後周

太祖 聖神恭肅文武孝皇帝郭威

世宗 睿武孝文皇帝柴榮

恭皇帝柴宗訓

遼朝

太祖 大聖大明神烈天皇帝耶律億(耶律阿保機)

太宗 孝武惠文皇帝耶律德光

世宗 孝和庄憲皇帝耶律阮

穆宗 孝安敬正皇帝耶律璟

景宗 孝成康靖皇帝耶律賢

聖宗 文武大孝宣皇帝耶律隆緒

興宗 神聖孝章皇帝耶律宗真

道宗 仁聖大孝文皇帝耶律洪基

恭宗 恭懷皇帝/天祚帝耶律延禧

北遼

宣宗 孝康皇帝耶律淳

德妃(蕭普賢女,為皇太後,稱制;期間遙奉耶律定為帝)

神宗(梁王)耶律雅里

英宗耶律術烈

西遼

德宗耶律大石

感天皇後蕭塔不煙

仁宗耶律夷列

承天皇帝耶律普速完

末帝耶律直魯古

恭帝屈出律

北宋

太祖 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趙匡胤

太宗 至仁應道神功聖德文武睿烈大明廣孝皇帝趙炅(趙匡義、趙光義)

真宗 贗符稽古神功讓德文明武定章聖元孝皇帝趙恆

仁宗 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聖武睿哲明孝皇帝趙禎

英宗 體乾應歷隆功盛德憲文肅武睿聖宣孝皇帝趙曙

神宗 紹天法古運德建功英文烈武欽仁聖孝皇帝趙頊

哲宗 憲元繼道顯德定功欽文睿武齊聖昭孝皇帝趙煦

徽宗 體神合道駿烈遜功聖文仁德憲慈顯孝皇帝趙佶

欽宗 恭文順德仁孝皇帝趙桓

南宋

高宗 受命中興全功至德聖神武文昭仁憲孝皇帝趙構

簡宗 靖文元懿殤孝皇帝趙旉

孝宗 紹統同道冠德昭功哲文聖武明聖成孝皇帝趙昚

光宗 循道憲仁明功茂德溫文順武聖哲慈孝皇帝趙惇

寧宗 法天備道純德茂功仁文哲武聖睿恭孝皇帝趙擴

理宗 建道備德大功復興烈文仁武聖明安孝皇帝趙昀

度宗 端文明武景孝皇帝趙禥

恭宗 孝恭懿聖皇帝趙顯

端宗 裕文昭武湣孝皇帝趙昰

懷宗 恭文寧武哀孝皇帝趙昺

西夏

太祖 神武皇帝李繼遷

太宗 光聖皇帝李德明

景宗 武烈皇帝李元昊

毅宗 昭英皇帝李諒祚

惠宗 康靖皇帝李秉常

崇宗 聖文皇帝李乾順

仁宗 聖德皇帝李仁孝

桓宗 昭簡皇帝李純佑

襄宗 敬穆皇帝李安全

神宗 英文皇帝李遵頊

獻宗李德旺

末帝李睍

大理

太祖 神聖文武帝段思平

文經帝段思英

聖慈文武帝段思良

至道廣慈帝段思聰

應道帝段素順

昭明帝段素英

宣肅帝段素廉

秉義帝段素隆

聖德帝段素真

天明帝段素興

興宗孝德帝段思廉

上德帝段廉義

廣安帝楊義貞

上明帝段壽輝

保定帝段正明

大中帝高升泰

中宗文安帝段正淳

憲宗宣仁帝段正嚴

景宗正康帝段正興

宣宗功極帝段智興

享天帝段智廉

神宗天開帝段智祥

孝義帝段祥興

天定賢王段興智

金朝

太祖 應乾興運昭德定功仁明庄孝大聖武元皇帝完顏旻(完顏阿骨打)

太宗 體元應運世德昭功哲惠仁聖文烈皇帝完顏晟

熙宗 弘基纘武庄靖孝成帝完顏亶

廢帝/海陵煬王完顏亮

世宗 光天興運文德武功聖明仁孝帝完顏雍

章宗 憲天光運仁文義武神聖仁孝帝完顏璟

衛紹王完顏允濟

宣宗 繼天興統述道勤仁英武聖孝帝完顏珣

哀宗 敬天德運忠文靖武天聖烈孝庄皇帝完顏守緒

昭宗 定文匡武閔懷皇帝/末帝/後主完顏承麟

元朝

烈祖 神元皇帝孛兒只斤·也速該

太祖 法天啟運聖武皇帝成吉思汗/孛兒只斤·鐵木真

睿宗監國仁聖景襄皇帝孛兒只斤·拖雷

太宗 英文皇帝孛兒只斤·窩闊台

定宗 簡平皇帝孛兒只斤·貴由

憲宗 桓肅皇帝孛兒只斤·蒙哥

世祖 聖德神功文武皇帝孛兒只斤·忽必烈

成宗 欽明廣孝皇帝/完澤篤汗孛兒只斤·鐵穆耳

武宗 仁惠宣孝皇帝孛兒只斤·海山

仁宗 聖文欽孝皇帝孛兒只斤·愛育黎拔力八達

英宗 睿聖文孝皇帝孛兒只斤·碩德八剌

晉宗 致孝皇帝/泰定帝孛兒只斤·也孫鐵木兒

興宗 德孝皇帝/天順帝孛兒只斤·阿刺吉八

文宗 聖明元孝皇帝孛兒只斤·圖帖睦爾

明宗 翼獻景孝皇帝孛兒只斤·和世琜

寧宗 沖聖嗣孝皇帝孛兒只斤·懿璘質班

惠宗 宣仁普孝皇帝/順帝孛兒只斤·妥懽帖睦爾

昭宗 武承和孝皇帝孛兒只斤·愛猷識理答臘

明朝

太祖 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朱元璋

惠宗 嗣天章道誠懿淵功觀文揚武克仁篤孝讓皇帝恭閔惠皇帝朱允炆

成祖 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朱棣

仁宗 敬天體道純誠至德弘文欽武章聖達孝昭皇帝朱高熾

宣宗 憲天崇道英明神聖欽文昭武寬仁純孝章皇帝朱瞻基

英宗 法天立道仁明誠敬昭文憲武至德廣孝睿皇帝朱祁鎮

代宗 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顯德崇孝景皇帝朱祁鈺

憲宗 繼天凝道誠明仁敬崇文肅武宏德聖孝純皇帝朱見深

孝宗 達天明道純誠中正聖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朱祐樘

武宗 承天達道英肅睿哲昭德顯功弘文思孝毅皇帝朱厚照

世宗 欽天履道英毅神聖宣文廣武洪仁大孝肅皇帝朱厚熜

穆宗 契天隆道淵懿寬仁顯文光武純德弘孝庄皇帝朱載垕

神宗 范天合道哲肅敦簡光文章武安仁止孝顯皇帝朱翊鈞

光宗 崇天契道英睿恭純憲文景武淵仁懿孝貞皇帝朱常洛

熹宗 達天闡道敦孝篤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朱由校

思宗 紹天繹道剛明恪儉揆文奮武敦仁懋孝烈皇帝朱由檢

南明

安宗 處天承道誠敬英哲纘文備武宣仁度孝簡皇帝朱由崧

紹宗 配天至道弘毅肅穆思文烈武敏仁廣孝襄皇帝朱聿鍵

文宗 貞天應道昭崇德毅寧文宏武達仁閔孝節皇帝朱聿鐭

昭宗 應天推道敏毅恭儉經文緯武禮仁克孝匡皇帝朱由榔

清朝

太祖 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太宗 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聖睿孝敬敏昭定隆道顯功文皇帝愛新覺羅·皇太極

世祖 體天隆運定統建極英睿欽文顯武大德弘功至仁純孝章皇帝愛新覺羅·福臨

聖祖 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愛新覺羅·玄燁

世宗 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聖大孝至誠憲皇帝愛新覺羅·胤禛

高宗 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愛新覺羅·弘歷

仁宗 受天興運敷化綏猷崇文經武光裕孝恭勤儉端敏英哲睿皇帝愛新覺羅·顒琰

宣宗 效天符運立中體正至文聖武智勇仁慈儉勤孝敏寬定成皇帝愛新覺羅·旻寧

文宗 協天翊運執中垂謨懋德振武聖孝淵恭端仁寬敏庄儉顯皇帝愛新覺羅·奕詝

穆宗 繼天開運受中居正保大定功聖智誠孝信敏恭寬明肅毅皇帝愛新覺羅·載淳

德宗 同天崇運大中至正經文緯武仁孝睿智端儉寬勤景皇帝愛新覺羅·載湉

廢帝(宣統皇帝)愛新覺羅·溥儀

(7)中國歷史皇帝擴展閱讀:

皇帝是中國帝制時期最高統治者的稱號。

上古三皇五帝,如羲皇伏羲、媧皇女媧、黃帝軒轅、炎帝神農等都不是真正帝王,僅為部落首領或部落聯盟首領,其「皇」或「帝」號,為後人所追加。夏朝君主稱「後」,商朝君主稱「帝」,周天子稱「王」。戰國諸侯大多僭越稱王,尊周天子為「天王」。

秦王嬴政統一中國,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蓋五帝」,創「皇帝」一詞作為華夏最高統治者的正式稱號。所以,秦始皇嬴政是中國首位皇帝,自稱「始皇帝」。從此「皇帝」取代了「帝」與「王」,成為中國兩千年多來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的稱呼。

『捌』 中國所有皇帝的順序(全)

說明:以下凡加*號的,為追謚;凡帶()號的,後廢除。

1、秦朝:秦始皇帝嬴政、二世皇帝嬴胡亥、秦王嬴子嬰

2、西漢:太祖/高皇帝(世稱漢高祖)劉邦、孝惠皇帝劉盈、前少帝劉恭、後少帝劉弘、太宗/孝文皇帝劉恆、孝景皇帝劉啟、世宗/孝武皇帝劉徹、孝昭皇帝劉弗陵、漢廢帝/昌邑王劉賀、漢武帝劉徹、中宗/孝宣皇帝劉詢、(高宗)/孝元皇帝劉奭、(統宗)/孝成皇帝劉驁、孝哀皇帝劉欣、(元宗)/孝平皇帝劉衎、孺子嬰劉嬰

3、新朝:新皇帝王莽

4、玄漢:更始帝劉玄

5、赤眉漢:建世帝劉盆子

6、趙漢:漢嗣帝王郎

7、成家:成家公孫述

8、東漢:世祖/光武皇帝劉秀、顯宗/孝明皇帝劉庄、肅宗/孝章皇帝劉炟、(穆宗)/孝和皇帝劉肇、孝殤皇帝劉隆、(恭宗)/孝安皇帝劉祜、前少帝北鄉侯劉懿、(敬宗)/孝順皇帝劉保、孝沖皇帝劉炳、孝質皇帝劉纘、(威宗)/孝桓皇帝劉志、孝靈皇帝劉宏、後少帝/弘農懷王劉辯、孝獻(孝愍)皇帝劉協

9、三國魏:*高皇帝曹騰、*太皇帝曹嵩、*太祖武皇帝曹操、高祖/文皇帝曹丕(資治通鑒記載為世祖)、烈祖/明皇帝曹睿、齊王曹芳、高貴鄉公曹髦、元皇帝/陳留王曹奐

10、三國蜀:烈祖/昭烈皇帝/先主劉備、仁宗/孝懷皇帝/後主劉禪

11、三國吳:*始祖武烈皇帝孫堅、太祖/大皇帝孫權、廢皇帝/會稽王孫亮、太宗景皇帝孫休、末帝/烏程侯孫晧

12、西晉:*高祖/宣皇帝司馬懿、*世宗/景皇帝司馬師、*太祖/文皇帝司馬昭、世祖/武皇帝司馬炎、孝惠皇帝司馬衷、趙王司馬倫(篡位)、孝懷皇帝司馬熾、孝愍皇帝司馬鄴

13、東晉:中宗/元皇帝司馬睿、肅宗/明皇帝司馬紹、顯宗/成皇帝司馬衍、康皇帝司馬岳、孝宗/穆皇帝司馬聃、哀皇帝司馬丕、廢帝/海西公司馬奕、太宗/簡文皇帝司馬昱、烈宗/孝武皇帝司馬曜、安皇帝司馬德宗、恭皇帝司馬德文

14、前涼:恆王張重華、哀王張曜靈、威王張祚、沖王張玄靚、悼王張天錫

15、後涼:太祖/懿武帝呂光、隱王呂紹、靈帝呂纂、末主呂隆

16、南涼:烈祖/武王禿發烏孤、康王禿發利鹿孤、景王禿發傉檀

17、西涼:太祖/武昭王李暠

18、北涼:文王段業、太祖/武宣王沮渠蒙遜、哀王沮渠牧犍

19、前趙:高祖/光文帝劉淵、廢帝劉和、烈宗/昭武帝劉聰、隱帝劉璨、襄宗劉曜

20、後趙:高祖/明帝石勒、太祖/武帝石弘、正帝石虎、成帝石世、仁武帝石遵、興武帝石鑒、末帝石袛

21、前秦:高祖景明帝苻健、越厲王苻生、世祖/宣昭帝苻堅、哀平帝苻丕、太宗/高帝苻登、越厲王苻生

22、後秦:太祖/武昭皇帝姚萇、高祖/文桓皇帝姚興、末主姚泓

23、西秦:高祖/武元王乞伏乾歸、太祖/文昭王乞伏熾磐、厲武王乞伏暮末

24、前燕:高祖/武宣帝慕容皝、烈祖/景昭帝慕容雋、隱宗/幽帝慕容暐

25、後燕:世祖/成武皇帝慕容垂、烈宗/惠愍皇帝慕容寶、開封公慕容詳、趙王慕容麟、中宗/昭武皇帝慕容盛、高宗/昭文皇帝慕容熙、景宗/惠懿皇帝慕容雲

26、南燕:世宗/獻武帝慕容德、太祖/穆帝慕容納、文帝慕容超

27、北燕:太祖/文成皇帝馮跋、昭成皇帝馮弘

28、成漢:太宗/武帝李雄、哀帝李班、幽公李期、昭文帝李壽、歸義侯李勢

28、南朝宋:高祖/武皇帝劉裕、少帝劉義符、太祖/文皇帝劉義隆、廢帝劉劭(史稱「元兇」)、世祖/孝武皇帝劉駿、前廢帝劉子業、太宗/明皇帝劉彧、後廢帝劉昱、順皇帝劉准

29、南朝齊:太祖/高皇帝蕭道成、世祖/武皇帝蕭賾、前廢帝/鬱林王蕭昭業、後廢帝/海陵恭王蕭昭文、高宗/明皇帝蕭鸞、煬皇帝東昏侯蕭寶卷、和皇帝蕭寶融

30、南朝梁:高祖/武皇帝蕭衍、臨賀王蕭正德、太宗/簡文皇帝蕭綱、豫章王蕭棟武陵王蕭紀、世祖/孝元皇帝蕭繹、閔皇帝/貞陽侯蕭淵明、敬皇帝蕭方智、廢帝蕭庄

31、西梁:中宗宣皇帝蕭詧、世宗孝明皇帝蕭巋、惠宗孝靖皇帝蕭琮、蕭銑

32、南朝陳:高祖/武皇帝陳霸先、世祖/文皇帝陳蒨、廢帝陳伯宗、高宗/孝宣皇帝陳頊、長城煬公/後主陳叔寶

33、北朝北魏:太祖/道武皇帝拓跋珪、太宗/明元皇帝拓跋嗣、世祖/太武皇帝拓跋燾、南安隱王拓跋余、高宗拓跋濬、顯祖/獻文皇帝拓跋弘、高祖/孝文皇帝元宏、世宗/宣武皇帝元恪、肅宗元詡、殤皇帝元姑娘、幼主元釗、敬宗/孝庄皇帝元子攸、廢帝元曄、烈宗元恭、安定王元朗、顯宗/孝武皇帝/出皇帝元修

34、北朝東魏:孝靜皇帝元善見

35、北朝西魏:文皇帝元寶炬、廢帝元欽、恭皇帝元廓(拓跋廓)

36、北朝齊:*高祖/神武皇帝高歡、*世宗/文襄皇帝高澄、顯祖/文宣皇帝高洋、廢帝高殷、孝昭皇帝高演、世祖/武成皇帝高湛、後主高緯、安德王高延宗、幼主高恆

37、北朝周:*太祖/文皇帝宇文泰、孝閔皇帝宇文覺、世宗/明皇帝宇文毓、高祖/武皇帝宇文邕、宣皇帝宇文贇、靜皇帝宇文闡

38、隋朝:高祖/文皇帝楊堅、世祖/明皇帝/煬皇帝楊廣、恭皇帝楊侑、皇泰帝楊侗、秦王楊浩

39、唐朝:高祖李淵、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則天順聖皇後/則天大聖皇帝武曌/武則天(武周代唐)、中宗李顯、殤皇帝李重茂、睿宗李旦、玄宗李隆基、肅宗李亨、代宗李豫、德宗李適、順宗李誦、憲宗李純、穆宗李恆、敬宗李湛、文宗李昂、武宗李炎、宣宗李忱、懿宗李漼、僖宗李儇、昭宗李曄、景宗李柷

40、五代後梁:太祖 神武元聖孝皇帝朱溫(朱全忠、朱晃)、廢帝/郢王朱友圭、末帝朱友貞(朱友瑱、朱瑱、朱友鍠)

41、五代後唐:*太祖 武皇帝李克用、庄宗 光聖神閔孝皇帝李存勖、明宗 聖德和武欽孝皇帝李亶(李嗣源)、閔皇帝李從厚、末帝李從珂(本名王從珂)

42、五代後晉:高祖 聖文章武明德孝皇帝石敬瑭、出皇帝/少帝石重貴

43、五代後漢:高祖 睿文聖武昭肅孝皇帝劉暠(劉知遠)、隱皇帝劉承佑

44、五代後周:太祖 聖神恭肅文武孝皇帝郭威、世宗 睿武孝文皇帝柴榮、恭皇帝柴宗訓

45、遼朝:太祖 大聖大明神烈天皇帝耶律億(耶律阿保機)、太宗 孝武惠文皇帝耶律德光、世宗 孝和庄憲皇帝耶律阮、穆宗 孝安敬正皇帝耶律璟、景宗 孝成康靖皇帝耶律賢、聖宗 文武大孝宣皇帝耶律隆緒、興宗 神聖孝章皇帝耶律宗真、道宗 仁聖大孝文皇帝耶律洪基、恭宗 恭懷皇帝/天祚帝耶律延禧

46、北遼:宣宗 孝康皇帝耶律淳、德妃(蕭普賢女,為皇太後,稱制;期間遙奉耶律定為帝)、神宗(梁王)耶律雅里、英宗耶律術烈

47、西遼:德宗耶律大石、感天皇後蕭塔不煙、仁宗耶律夷列、承天皇帝耶律普速完、末帝耶律直魯古、恭帝屈出律

48、北宋:太祖趙匡胤、太宗趙炅(趙匡義、趙光義)、真宗趙恆、仁宗趙禎、英宗趙曙、神宗趙頊、哲宗趙煦、徽宗趙佶、欽宗趙桓

49、南宋:高宗皇帝趙構、*簡宗皇帝趙旉、孝宗皇帝趙昚、光宗皇帝趙惇、寧宗皇帝趙擴、理宗皇帝趙昀、度宗皇帝趙禥、恭宗皇帝趙顯、端宗皇帝趙昰、懷宗皇帝趙昺

50、西夏:*太祖 神武皇帝李繼遷、*太宗 光聖皇帝李德明、景宗 武烈皇帝李元昊、毅宗 昭英皇帝李諒祚、惠宗 康靖皇帝李秉常、崇宗 聖文皇帝李乾順、仁宗 聖德皇帝李仁孝、桓宗 昭簡皇帝李純佑、襄宗 敬穆皇帝李安全神宗 英文皇帝李遵頊、獻宗李德旺、末帝李睍

51、金朝:太祖完顏旻(完顏阿骨打)、太宗完顏晟、熙宗完顏亶、廢帝/海陵煬王完顏亮、世宗完顏雍、章完顏璟、衛紹王完顏允濟、宣宗完顏珣、哀宗完顏守緒、昭宗完顏承麟

52、元朝:烈祖也速該、*太祖成吉思汗、*睿宗監國拖雷、*太宗窩闊台、*定宗貴由、*憲宗蒙哥、世祖忽必烈、成宗鐵穆耳、武宗海山、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英宗碩德八剌、晉宗也孫鐵木兒、興宗阿刺吉八、文宗圖帖睦爾、明宗和世琜、寧宗懿璘質班、惠宗妥懽帖睦爾、昭宗愛猷識理答臘

53、明朝:太祖朱元璋、惠宗朱允炆、成祖朱棣、仁宗朱高熾、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鎮、代宗朱祁鈺、憲宗朱見深、孝宗朱祐樘、武宗朱厚照、世宗朱厚熜、穆宗朱載垕、神宗朱翊鈞、光宗朱常洛、熹宗朱由校、思宗朱由檢

54、南明:安宗 處天承道誠敬英哲纘文備武宣仁度孝簡皇帝朱由崧、紹宗 配天至道弘毅肅穆思文烈武敏仁廣孝襄皇帝朱聿鍵、文宗 貞天應道昭崇德毅寧文宏武達仁閔孝節皇帝朱聿鐭、昭宗 應天推道敏毅恭儉經文緯武禮仁克孝匡皇帝朱由榔

55、清朝:*太祖努爾哈赤、太宗皇太極、世祖福臨、聖祖玄燁、世宗胤禛、高宗弘歷、仁宗顒琰、宣宗旻寧、文宗奕詝、穆宗載淳、德宗載湉、廢帝溥儀、

(8)中國歷史皇帝擴展閱讀:

在中國歷史上,秦始皇創建了皇帝制度,自己成為第一個皇帝,稱「始皇帝」。自此,中國開始了長達兩千多年的專制制度。

皇帝是中國中央政權的突出代表,是政府和社會的核心,享有最高的權力和榮譽。皇帝自稱「朕」,其他人當面直接稱皇帝為「陛下」、「聖上」、「萬歲」等,私下敬稱皇帝為「聖人」、「大家」、「官家」、「至尊」等。

秦朝時,秦始皇試圖將國家的全部權力都集中在自己(即皇帝)手中,即「天下事無大小皆決於上」,但由於統治國家的事務繁多,這種制度實際上是不成熟的。在秦朝之後,皇帝的權力和職能逐漸由一個中央政府輔助完成,漢朝時這種中央政府的形式是三公九卿,隋朝開始三省六部制。

因此即使皇帝年幼中央政府也可以照常運作,但同時由於中央政府長官(如宰相、丞相等)的權力可能過重,有可能威脅皇帝的權力,甚至通過政變自己當皇帝,比如王莽攝政、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在中國,皇帝的逝世叫駕崩。

皇帝 網路

『玖』 中國歷史上一共有多少位皇帝

在我國,自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稱「皇帝」始,到年最後一個封建皇帝溥儀在辛亥革命的槍聲中宣布退位止,經歷了2132年。 在這期間:

封建王朝皇帝總數為494人。其中未在位、死後被追尊帝者73人。

邊疆少數民族政權君主(單於、可汗、贊普)總數為251人。

歷代農民起義建元、立國、稱帝(王)者,約100人。

封建割據稱帝者(如安祿山)。約有60人,還有一個「中華帝國皇帝」袁世凱。

(9)中國歷史皇帝擴展閱讀:

上古三皇五帝,如羲皇伏羲、媧皇女媧、黃帝軒轅、炎帝神農等都不是真正帝王,僅為部落首領或部落聯盟首領,其「皇」或「帝」號,為後人所追加。

夏朝君主稱「後」,商朝君主稱「帝」,周天子稱「王」。戰國諸侯大多僭越稱王,尊周天子為「天王」。

秦王嬴政統一中國,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蓋五帝」,創「皇帝」一詞作為華夏最高統治者的正式稱號。所以,秦始皇嬴政是中國首位皇帝,自稱「始皇帝」。從此「皇帝」取代了「帝」與「王」,成為中國兩千年多來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的稱呼。

中國最早所謂的「皇帝」,是對「三皇五帝」的統稱。

三皇指天皇、地皇和人皇,是傳說中的三個古代帝王;「帝」原指宇宙萬物至高無上的主宰者,即天帝,後來許多國家混戰,各自稱帝,出現西帝、東帝、中帝、北帝等,使天上的「帝」來到人間,成為超越「王」的人間尊號(也有說是部落時期的黃帝、炎帝、蚩尤等)。

『拾』 中國歷史上所有朝代及皇帝

一、朝代

華夏族(皇帝)--4000多年前 :堯 、舜、 禹

夏朝:約公元前2029年-約公元前1559年,共計:471年

商朝:約公元前1559年-約公元前1046年,共計:438年

周朝:約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分為西周、東周,東周又分為春秋、戰國,共計:867年

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首稱皇帝,共計:16年

西楚: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項羽,共計:5年

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漢高祖劉邦,共計:210年

新朝:公元8年臘月-公元23年10月6日,新太祖建興帝王莽,共計:16年

玄漢:公元23-25年,漢更始帝劉玄,共計:3年

東漢:公元25-220年,漢光武帝劉秀,共計:196年

三國:公元220-280年,魏、蜀、吳三足鼎立,共計:61年

晉朝:公元265-420年,分為西晉(265-316年)、東晉(317-420年) ,共計:156年

南北朝:公元420-589年,共計:170年

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隋文帝楊堅,共計:38年

唐朝:公元618-907年,唐高祖李淵,共計:290年

五代:公元907-960年,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共計:54年

十國:公元891-979年,共計:89年

宋朝:公元960-1279年,分為北宋(公元960-1127年)、南宋(公元1127-1279年),共計:320年

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元太祖孛兒只斤·鐵木真,共計:98年

明朝:公元1368-1644年,明太祖朱元璋,共計:277年

清朝:公元1644-1912年,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共計:268年

二、帝王列表

1、秦 -秦始皇(贏政)、秦二世(胡亥)

2、漢 :西漢:長陵(劉邦)、安陵(劉盈)、霸陵(劉恆)、陽陵(劉啟)、茂陵(劉徹)、杜陵(劉_)、延陵(劉騫)、義陵(劉欣)、康陵(劉_); 東漢:原陵(劉秀)、顯節陵(劉庄)、敬陵(劉_)、慎陵(劉肇)、禪陵(劉協)

3、三國

蜀:蜀昭烈帝(劉備)、蜀後主(劉禪)

魏:魏太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睿)、高貴鄉公(曹髦)、魏元帝(曹奐)

吳:吳武烈帝(孫堅)、吳大帝(孫權)、吳會稽王(孫亮)、吳景帝(孫休)、吳末帝(孫皓)

4、兩晉

西晉:晉武帝(司馬炎)、晉惠帝(司馬衷)、晉懷帝(司馬熾)、晉愍帝(司馬鄴)

東晉:晉元帝(司馬睿)、晉明帝(司馬紹)、晉成帝(司馬衍)、晉康帝(司馬岳)

晉穆帝(司馬蚺)、晉哀帝(司馬丕)、晉廢帝(司馬奕)、晉簡文帝(司馬昱)

晉孝武帝(司馬曜)、晉安帝(司馬德宗)、晉恭帝(司馬德文)

5、十六國

安都陵(李雄)、苻堅墓、嘉平陵(赫連勃勃)

6、隋
泰陵(楊堅)、煬帝陵(楊廣)、恭帝陵(楊侑)

7、唐朝

高祖(李 淵)、 太宗(李世民)、 高宗(李治)、中宗(李顯)、 睿宗(李旦)

玄宗(李隆基)、 肅宗(李 亨)、 代宗(李豫)、德宗(李適)、 順宗(李誦)

憲宗(李 純)、 穆宗(李 恆)、 敬宗(李湛)、文宗(李昂)、 武宗(李炎)

宣宗(李 忱)、 懿宗(李 溫)、 僖宗(李儇)、哀帝(李拀) 武則天

8、元

元太祖(鐵木真)、元世祖(忽必烈)

9、明

太祖(朱元璋)、(朱允文)、成祖(朱 棣)、仁宗(朱高熾)、宣宗(朱瞻基)

英宗(朱祁鎮)、代宗( 祁鈺)、英宗(朱祁鎮)、憲宗(朱見深)、孝宗(朱右樘)

武宗(朱厚照)、世宗(朱厚囪)、穆宗(朱載後)、神宗(朱翊鈞)、光宗(朱常洛)

嘉宗(朱由校)、思宗(朱由檢)

10、清

順治(世祖-福臨)、康熙(聖祖-玄燁)、雍正(世宗-胤禎)、乾隆(高宗-弘歷)

嘉慶(仁宗-禺琰)、道光(宣宗-文寧)、咸豐(文宗-奕寧)、同治(穆宗-載淳)

光緒(德宗-載恬)、宣統(溥儀)

(10)中國歷史皇帝擴展閱讀:

一、速記口訣:

夏商和西周,東周分兩段,

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

三分魏蜀吳,二晉前後延,

南北朝並列,隋唐五代傳,

宋元明清後,民國再共和。

二、朝代名稱有五個來由:

1、由部族、部落聯盟的名稱而來;

2、來自創建者原有卦號、爵位;

3、源於創建者原始政權統治的區域;

4、源於宗族關系;

5、寓意吉祥。

三、皇帝

1、在中國兩千多年漫長的帝制社會里,皇帝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

2、皇帝是專制統治的象徵與代表;

3、皇帝一手掌握國家的立法、行政、司法等全部大權,獨斷乾坤,決定著國家的命運與臣民的生死榮辱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中國歷史朝代

網路-中國皇帝

熱點內容
包鋼股份歷史 發布:2025-07-08 22:01:23 瀏覽:878
囚禁教師電影 發布:2025-07-08 20:48:26 瀏覽:962
化學鍵復習 發布:2025-07-08 20:42:29 瀏覽:831
北京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08 19:38:24 瀏覽:58
我印象最深的一個老師 發布:2025-07-08 19:00:24 瀏覽:284
七年級上冊英語期末 發布:2025-07-08 18:59:48 瀏覽:141
陽西教育 發布:2025-07-08 18:31:56 瀏覽:479
王瑞娜老師 發布:2025-07-08 18:31:53 瀏覽:456
莘縣教師考試 發布:2025-07-08 17:50:59 瀏覽:944
赤峰教師資格證報名 發布:2025-07-08 17:50:19 瀏覽: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