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高句麗歷史

高句麗歷史

發布時間: 2020-11-21 03:37:23

㈠ 為什麼說高句麗屬於中國歷史

這個抄問題,中韓一直有襲爭議。
1、朝韓觀點:高句麗為扶餘人所建。而扶餘人是朝鮮人的主要來源之一。高句麗(卒本扶余)和百濟(南扶余)都是扶余國的延續。高句麗被滅之後,其主要居民成為新羅和渤海國居民。而渤海國在被契丹滅之後,其居民大多遷移到王氏高麗。(註:戰爭中軍隊與平民是不同的。新羅滅高句麗後,高句麗在朝鮮半島的平民大多是留在朝鮮半島的。)在王氏高麗建立以前,新羅貴族弓裔曾要復興高句麗並建立後高句麗。可見新羅人和王氏高麗人都認為他們與高句麗屬同一民族的不同分支,並都用高麗命名自己的王朝。

2、中國觀點:扶餘人構成了高句麗及百濟的王室。而高句麗下層則包括了當時位於中國東北地區的多個不同部族實體。與韓半島南部的三韓部落差異很大。至於,渤海國居民「大多」被遷移到王氏高麗的斷言則並非歷史事實。渤海國民留在當地及掠入契丹並融入中國的人口數遠大於逃入王氏高麗的人口。中國學者已寫有多篇論文論述這一問題。

㈡ 高句麗和高麗歷史。

1、高句麗歷史
春秋戰國時期,朝鮮半島沒有像樣的政權,戰國的燕長城是穿過鴨綠江,箕子朝鮮是周朝的地方諸侯,進入漢代之後為衛氏朝鮮取代,但依然是漢朝的藩屬。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漢滅衛氏朝鮮設置樂浪等四郡,在包括朝鮮半島中部以北地區實行了和中原地區相同的統治方式。
高句麗是中國古代邊疆的少數民族政權,漢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由扶餘人朱蒙在西漢玄菟郡高句麗縣(今遼寧省新賓縣境內)建國,後建都於紇升骨城(今遼寧省桓仁縣境內五女山城)。西漢元始三年(公元3年),遷都國內城,同時築尉那岩城(均在今吉林省集安境內),至北魏始光四年(公元427年)遷都平壤。公元668年,高句麗政權被唐與朝鮮半島的新羅聯軍所滅。此時整個北朝鮮和韓國西部是唐朝的,為安東護府,此時的吉林和黑龍江為靺羯部落,新羅土地僅僅為韓國的東部。

2、高麗
唐朝東北一帶,自高句麗、百濟滅亡後,新羅亦漸衰。唐末,復分為高麗、後百濟及新羅三國,新羅末年,朝政腐敗,土地兼並盛行,農民起義連綿不斷。892年梁吉領導的江原道起義,規模較大。901年,新羅王族出身的弓裔篡奪起義軍領導權稱王,國號摩寰,後改泰封。918年,弓裔部將王建殺裔稱王,定都開城(松岳),改國號高麗,建立高麗王朝(918—1392年)。936年,重新統一朝鮮半島。
3、高句麗與高麗的區別
公元918年,在朝鮮半島出現了一個名為「高麗」的政權,因其統治者姓王,故學界以「王氏高麗」稱之。盡管王氏高麗襲用了高句麗的稱號,但二者沒有直接繼承關系。

首先是兩個政權建立的時間懸殊、歷史發展歸屬不同。高句麗建立於公元前37年,最初為西漢玄菟郡高句麗縣管轄,後逐漸強盛,但並沒有斷絕和中央王朝的臣屬關系。進入隋唐時期,高句麗奉行擴張政策,並阻塞朝鮮半島其他政權入貢中原王朝的道路,導致了隋唐兩朝的征討。公元668年,高句麗終於為唐朝統一。高句麗的轄境最初完全由唐朝安東都護府(治所最早在今平壤)管轄,幾十年後有一部分轄境為我國歷史上的另一個地方政權渤海占據,一部分劃歸了興起於朝鮮半島南部的新羅政權,一部分仍然由安東都護府管轄。高句麗族則絕大部分被唐朝遷徙到了內地,後與漢族融合,小部分融入周圍各族之中,後其王族也絕嗣,立國7個世紀之久的高句麗最終消失在了中國歷史發展的長河中。

王氏高麗立國於高句麗滅亡250多年之後的公元918年,935年取代了朝鮮半島的另一個政權新羅,翌年又滅亡了後百濟國,統一了半島中南部大部地區。至公元1392年,王氏高麗的大臣李成桂廢王自立,並在1393年以「朝鮮、和寧等國號奏請」明朝,明賜李成桂為朝鮮王,王氏高麗遂改號朝鮮,學界一般稱之為李氏朝鮮或簡稱李朝。此即我國明清時期的朝鮮國。

其次是轄境內居民構成不同。高句麗轄境內的居民以高句麗族為主。高句麗族的族源是我國上古時期古老民族穢貊人東遷後的夫余、高夷、沃沮、小水貊、東穢等,後又融合了衛氏朝鮮遺民的後裔、漢人、鮮卑人等。這些來自於不同民族的成員在長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漸融合一體,史書和學界一般以高句麗族稱之。王氏高麗轄境內的居民以新羅人為主。王氏高麗兼並新羅和後百濟之後,新羅人和百濟人成為了王氏高麗的主要居民。新羅人主要是源於朝鮮半島南部地區的辰韓和弁韓人,高句麗滅亡後雖然有一部分高句麗人加入其中,但不是新羅人的主源。百濟則主要是源於朝鮮半島南部的馬韓人。也就是說王氏高麗的主要居民以來源於朝鮮半島南部的「三韓」人為主,大量的史書記載也表明,王氏高麗人和我國古人是把王氏高麗看作「三韓之舊」的。在王氏高麗數百年的歷史發展中,這些成員逐漸融合為一族,史書和學界一般稱之為高麗族。王氏高麗為李氏朝鮮取代後,朝鮮也因此取代高麗,成為其族稱,並沿用至今。

最後是王氏高麗非高句麗後裔,王氏高麗的王族也並非是高句麗的後裔。關於王氏高麗建國者王建的族屬,《高麗史》的作者認為「高麗之先,史闕未詳」。但據我國學者考證,王建極有可能是西漢樂浪郡漢人的後裔,因為王氏是當時樂浪郡的望族,且人戶很多。王建在臨死時親授的《十訓要》中,並未言自己是高句麗後裔,而是說自己出身平民,同時稱「賴三韓山川陰佑」,統一了馬韓、辰韓和弁韓「三韓」,其後代也多以擁有「三韓」自居。以常理分析,如果王建是高句麗後裔,出於統治的需要,定當會大肆宣傳。也可反證王氏不是高句麗的後裔。

因此,王氏高麗並不是高句麗的繼承者。漢代興起於朝鮮半島的馬韓、辰韓、弁韓發展為新羅、百濟;百濟為唐朝滅亡,新羅又為王氏高麗取代;後李朝取代王氏高麗,最終發展為李氏朝鮮(李氏朝鮮經過中國明清兩朝逐漸發展為現代朝鮮和韓國),這些政權的疆域從來就沒有超出過朝鮮半島。

㈢ 高句麗是中國歷史還是韓國歷史

朋友你好

高句(抄gōu)麗(lí)(公元前襲37年-公元668年)(史書中也寫作「高句驪」,簡稱「句麗」「句驪」,現又叫「高氏高麗」) 是公元前一世紀至公元七世紀在我國東北地區和朝鮮半島存在的一個民族政權, 與百濟,新羅合稱朝鮮三國時代。其人民主要是濊貊和扶餘人,後又吸收些靺鞨人,古朝鮮遺民及三韓人。由於高句麗的特殊地理位置,而且國土橫跨今日的中國及南韓、北韓國,都聲稱高句麗是自己本國的原始民族。

希望幫到你

㈣ 高句麗到底是中國的歷史還是韓國的歷史

高句麗即是中國的歷史也是韓國的歷史。

高句麗是公元前一世紀至公元七世紀在今中國東北地區和朝鮮半島存在的一個政權。其人民主要是濊貊和扶餘人,後又吸收一部分靺鞨人、古朝鮮遺民及三韓人。

高句麗極盛時疆域,東部瀕臨日本海,南部控制了漢江流域。西北跨過遼水,北部到輝發河、第二松花江流域。

高句麗是一個強大的國家。專業研究高句麗史、民族邊疆史的歷史學家耿鐵華先生的《中國高句麗史》、楊秀祖《高句麗軍隊與戰爭研究》都指出高句麗有60萬軍隊。

(4)高句麗歷史擴展閱讀:

史載高句麗其人性凶急,有氣力,習戰斗,好寇鈔,沃沮、東濊皆屬焉。這在高句麗古墓壁畫上亦有描繪,比如洞溝12號壁畫墓的斬俘圖和三室墓第一室北壁的攻城圖等。

攻城圖整個畫面為某個城的一角,城門緊閉,城外有二將乘騎手持長矛,正在酣戰,人馬均著甲胄。

在二將上方有二士卒滾抱廝打,畫面簡潔,主題突出,是描繪一幕城池的守御戰,可能是為了表現墓主生前參與守衛某城有功的戰績場面。

㈤ 高句麗是韓國的歷史

差200多年了歷史呢,高麗繼承高句麗,別鬧了.高句麗是中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建立的,只是有一小部分後來朝鮮人而已.
韓國總說東北是他們的領土,中國的滿族人和鄂倫春族肯定不會答應的
中國現在的領土不是漢族的也不是哪個民族的,而是每個合法公民的,記住是公民,任何國家和勢力妄圖分裂竊取中華領土,那麼他就是全中國公民的敵人,這個道理就這么簡單

㈥ 高句麗歷史相關

「高句(gōu)麗(lí)」(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史書中也寫作「高句驪」,簡稱「句麗」「句驪」,現又叫「高氏高麗」) 是公元前一世紀至公元七世紀在我國東北地區和朝鮮半島存在的一個民族政權, 與百濟,新羅合稱朝鮮三國時代。其人民主要是濊貊和扶餘人(包括沃沮和東濊),後又吸收些靺鞨人,古朝鮮遺民及三韓人。由於高句麗的特殊地理位置,而且國土橫跨今日的中國及南韓、北韓國,都聲稱高句麗是自己本國的原始民族。
高句麗王族姓高氏,有多種說法。《晉書》載「朱蒙自以高辛氏之後,姓高氏」;《三國遺事》載「自言是天帝子,承日光而生,故自以高為姓」;李朝李承休《帝王韻記》載「朱蒙初誕,舉國高之,故姓高氏
【高句麗中的文化】
高句麗人民以農業、漁獵為生,但農作物產量不多,使人民習慣節食。每年10月舉行秋收祭典「東盟」,祭祀國祖神、隧穴神,其間人民飲酒歌舞慶祝。高句麗社會崇尚厚葬,以石為棺,加以金銀等貴重陪葬物,外層多次封墳,砌成石冢。婚俗方面,高句麗行一夫一妻制,並允許男女以己意自由婚配,即所謂「有婚嫁,取男女相悅,即為之」。成婚後男方入住由女家准備的「婿屋」,待兒女長大,男方才可攜妻兒返回男家。另外,社會對弟娶寡嫂、寡婦再嫁等事是容許的。炎帝曾三次出現在吉林省集安市的高句麗五號墓四號和五號壁畫上,證明了高句麗也是炎黃後代。

㈦ 有人說高句麗是朝鮮歷史還有人說高句麗是中國歷史這到底是誰的歷史呢

高句麗在中國的東北,他跟現在的朝鮮沒有一毛錢的關系。韓國棒子為了增強自己的民族自豪感,不惜製造歷史,這是有名的事情。

㈧ 高句麗的歷史

高句麗與中國的關系,或許可用「叛服不常」四字帶過,其實高句麗的戰略意圖還是很清楚的。打開地圖,高句麗建國之初僅在渾江、鴨綠江中游占據一小片土地,四面皆敵:西面為漢遼東、玄菟〔註:第二玄菟郡〕二郡,南為樂浪、帶方二郡,北面是夫余,東邊有沃沮。因此,除了對周邊小邦和夫余、沃沮進行吞並、打擊外,對中國歷代王朝採取了時戰時和的態度,但中心是圍繞著蠶食、兼並上述四郡進行的。一旦中原王朝強大時採取稱臣納貢的恭順態度;中原一旦有事或國家分裂,即乘機入寇侵掠,以收漁人之利。中間雖幾經反復,有幾次還因受到中原或地方朝廷的報復性討伐而幾乎亡國,但在五世紀初還是完全達到了其戰略目標:上述四郡先後入其囊中,夫余等也先後征服,西至遼河,東、北已無強敵,東南與百濟、新羅接壤。其後鑒於北魏已興,向中原內地進取的可能性不大,長壽王於427年從丸都城遷都平壤,致力於向朝鮮半島南部發展,以打擊百濟、新羅為主;對中國則以遼河為界,採取守勢。當中國再次統一起來後,高句麗以其倔強,擊敗了隋煬帝大軍的進討。後來又與唐朝斷斷續續地進行了二十餘年的戰爭,最後終於在內部分裂,外部強敵壓境的局面下滅亡。

1、高句麗與東漢:打打停停

2、高句麗與公孫氏:遠交近攻

3、高句麗與曹魏:毋丘東征

4、高句麗與前燕:千鈞壓頂

5、高句麗與後燕:攫取遼東

6、高句麗與南北朝:封貢不絕

7、高句麗與隋朝:煬帝三征

8、高句麗與唐朝:最終敗亡

上面1-8是標題,全文內容太長超過網路的限制,沒法發出來,你要有興趣的話可以直接問我要。

㈨ 三征高句麗的歷史背景

北周滅北齊,統一北方,結束了自東西魏分裂以來近半個世紀的分裂割據局面,使人民免受戰爭苦難,得以重建家園,恢復生產,從而促進了整個北方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廣泛交流和發展,為日後統一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可以說,沒有北周北齊的統一,就沒有後來南北朝的統一。北周武帝宇文邕是南北朝時期的一代英主,正當他打算「平突厥,定江南」,實現統一全國理想的時候,不幸於出征前夕病逝。
隋朝的開國之君楊堅是個很有作為的皇帝,建國之後採取了一系列的軍政和經濟改革,使隋朝很快完成了統一南北的大業,國力盛極一時。隋煬帝楊廣即位後採取對外進攻戰略,擊敗了契丹、土谷渾等周邊勢力。
隋煬帝時,黃門侍郎裴矩奏告隋煬帝:「高麗之地,本孤竹國也,周代以之封於箕子,漢世分為三郡,晉氏亦統遼東」。 這里將高句麗政權所佔之地往上追溯到西周以前,下至魏晉時期,無可辯駁地指出遼東為中國領土。
這時的高句麗已經成為東北地區的一個比較大的國家,國都在漢樂浪郡的故地平壤城,亦名長安城。平壤城與國內城、漢城,並稱高句麗國的「三京」。此時的高句麗人占據遼東大部,高句麗主世襲爵為遼東郡公。高句麗是遼東的霸主,是實力強大的政權。高句麗與隋的關系逐漸進入戰爭狀態。
590年,高句麗平原王「治兵積谷,為守拒之策」 ,並多次小規模襲擊隋遼東地區。高句麗與隋維持著緊張而和平的關系,繼北朝之後,受隋高祖文皇帝冊封為「高麗王」。由於此時百濟與新羅聯盟的早已瓦解,高句麗南部相對平靜。586年,平原王將都城由平壤城遷至長安城(即今朝鮮平壤市區),直至高句驪滅亡。歷時83年。
因高句麗多次小規模襲擊隋北部邊疆。對此隋高祖很不滿並致書平原王高湯:「王謂遼水之廣,何如長江?高麗之人,多少陳國?朕若不存含育,責王前愆,命一將軍,何待多力!」。 高句麗嬰陽王繼位後的596年,隋的特使在突厥遇到高句麗在突厥的特使後,隋高祖傳書高句麗要求高句麗終止與突厥的聯盟,停止對隋邊疆的連年的侵襲並對隋表示臣服。高句麗嬰陽王雖然表面上接受了隋高祖的最後通牒,但第二年,597年,嬰陽王聯合粟末靺鞨先發制人攻擊隋在冀州道的軍事駐地。
當時在東北地區還存在還有百濟、新羅、靺鞨等政權,它們多時臣服於大隋。在隋朝建立之初,高句麗為了消滅其他小國採取對隋朝臣服的政策,但隨著隋朝的強大,高句麗逐漸感到恐懼,於是採取聯合其它國家對隋朝進行侵襲。
598年,高句麗王率靺鞨騎兵萬余進攻遼西,被營州總管韋沖擊退。 隋文帝派大軍30萬,分水陸兩路進攻高句麗,後因道路和天氣的原因,糧草供應不上,又遭遇疾病,隋軍死了十分之八九。同時高句麗王懾於隋軍威,亦遣使謝罪,隋文帝於是罷兵,待之如初。
這次出征雖然沒有實質性的戰爭,但為今後的大規模征伐埋下了引線。當時的隋朝已經完成了對西、北、南多族的征討,國內經濟也達到了鼎盛,而楊廣又是一個野心極大的人,對高句麗的戰爭只是早晚的事。

㈩ 關於高句麗歷史

http://ke..com/view/5801.html?wtp=tt
看這里,非常詳細。

熱點內容
包鋼股份歷史 發布:2025-07-08 22:01:23 瀏覽:878
囚禁教師電影 發布:2025-07-08 20:48:26 瀏覽:962
化學鍵復習 發布:2025-07-08 20:42:29 瀏覽:831
北京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08 19:38:24 瀏覽:58
我印象最深的一個老師 發布:2025-07-08 19:00:24 瀏覽:284
七年級上冊英語期末 發布:2025-07-08 18:59:48 瀏覽:141
陽西教育 發布:2025-07-08 18:31:56 瀏覽:479
王瑞娜老師 發布:2025-07-08 18:31:53 瀏覽:456
莘縣教師考試 發布:2025-07-08 17:50:59 瀏覽:944
赤峰教師資格證報名 發布:2025-07-08 17:50:19 瀏覽: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