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歷史
『壹』 講述歷史的節目
《一寸河山一寸血》
不能看《百家講壇》,都是御用文人,政治服務色彩太濃。
單純的歷史書回籍和節目很答少,國內是不讓出版發行的,尤其是解密的資料。
向你推薦香港和台灣的,比國外和大陸的要詳細和真實。
你很難想像,直至今日,台灣地圖上蒙古都是中國的國土!!!
還有很多書籍紀錄片很好,但很難弄到,基本上都是禁書。
例如《血紅雪白》
『貳』 大國崛起講述是什麼歷史
《大國崛起》雖然講述的是葡萄牙、荷蘭、西班牙、德國、日本、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等九個國家的發展史,實則是為中國未來的發展提供歷史的經驗和借鑒。它如果作為異國風光片或高中世界歷史教科書教輔片,其不乏可圈可點之處;但若以歷史政論片論之——其得出需要借鑒的結論種種,甚至不如「洋務運動」及「五四運動」這兩個時期對中國的啟迪來得深刻。
時下,「大國」、「崛起」、「盛世」等一些宏大的詞彙除了被不少專家學者熱議,它們也成了很多國人茶餘飯後的談資。這種現象,固然說明了中國發展的事實,但總給人一種錯覺——回顧歷史,《大國崛起》所涉九國,它們崛起的時候是否總把「大國」或「崛起」常掛嘴邊?
在最後一集「大道行思」里,《大國崛起》對「大國之謎」有這樣一段結論性的語言:「回顧500年來各個世界大國發展的歷程,討論大國崛起的關鍵性因素。單一的因素一定是錯誤的,但有一些共同的因素卻值得關註:重視科學和教育、建立起適合本國國情的政治經濟制度、善於學習但絕不簡單模仿別國的道路、後發國家在國家力量主導下加快現代化步伐等。」這結論說了等於沒說,這是分析大國崛起因素的敗筆。
《大國崛起》的創作者們,希望該片為討論國家發展問題提供「可資借鑒的歷史資源和文明資源」,企圖「讓歷史照亮未來的行程」。從該片總編導「不太喜歡這種解讀方式」(指有人在片子中讀到自由、民主)不難看出,它想傳達的主要並不是西方發展歷程中被提煉及傳承的理念。它借鑒的是什麼歷史?傳達的是什麼理念?從《大國崛起》多見「國家」少提「個人」的全局而論,其與中國儒家關於國家的思想其實是不謀而合——《大國崛起》巧妙地迴避了西方九國崛起或沒落時,「國家」與「個人」的互動關系。
這導致了《大國崛起》試圖達到的結果,可能最終還是脫離不了歷史中那些曾經崛起但現已沒落的「大國」的某種窠臼,而且,忽視了與儒家並立的中國另一主流思想——道家思想中的「大國」。
老子說,「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而「治大國若烹小鮮」。這些話,聽起來好像玄之又玄,但其旨趣卻頗為簡單:大國要像居於江河下游那樣,作為天下百川河流交匯之所,大國歉下,天下自然歸附;而治理大國,就應該像烹小魚一樣,不要經常去翻動它。道家這些治理國家的思想和謀略,說白了,就是大國對外要注意處下守靜,對內則應重視個體的自由權利。說到這里,筆者倒覺得,《大國崛起》一片所涉葡、西、荷、法、英、德、日、俄、美諸國,如今還能稱得上「大國」者,是因為它們處理好了「國家」與「個人」的關系,對內而言,已經將尊重個體的權利和自由制度化了。時下,作為中國傳統資源的道家思想被一些學人揚抑,他們以共和及憲政的理念繼承了道家思想——這些思想,與今日「大國」的治國方略是可以接榫的。
「崛起」或許不錯,但崛起之後何為是個必須思考的問題。《大國崛起》其實並沒有告訴觀眾真正的答案:曾經崛起的大國為何走向沉淪?如今依然屹立的大國如何保持長治久安?話說回來,如北歐諸國「小國寡民」,但生活在那裡的人們不用憂慮年輕的時候因為學費貴而上不起大學,老了也不用擔心自己的養老金被挪用而造成空賬。民眾福祉若能如斯,國「大」或國「小」,又何必去計較呢。
『叄』 求 講述歷史的通俗易懂的書籍
歷史的
通俗讀物
有很多,我建議你讀一些有歷史真實性和
文筆
不錯的
書內籍
,秦漢以前的看《容
東周列國志
》,
這本書
是
馮夢龍
寫的,雖是
古文
卻
淺顯易懂
。
漢末
看《
三國演義
》,兩晉
南北朝
看《
華麗血時代
》梅毅寫的,有點網路
風格
,我認為相當不錯。
隋唐
的就看《
隋唐演義
》,
褚人獲
寫的,
可讀性
比較強。
明朝
時期
當然是《明朝那些事了》。秦漢和
清朝
的我沒什麼好建議。在迅雷上收索書的名字就好了。
『肆』 講歷史人的故事
厲歸真學畫虎
五代畫虎名家歷歸真從小喜歡畫畫,尤其喜歡畫虎,但是由於沒有見過真的老虎,總把老虎畫成病貓,於是他決心進入深山老林,探訪真的老虎,經歷了千辛萬苦,在獵戶伯伯的幫助下,終於見到了真的老虎,通過大量的寫生臨摹,其的畫虎技法突飛猛進,筆下的老虎栩栩如生,幾可亂真。從此以後,他又用大半生的時間游歷了許多名山大川,見識了更多的飛禽猛獸,終於成為一代繪畫大師。
『伍』 講解歷史的節目有哪些
央視有個《中國通史》中國各朝各代都挺詳細的,另外百家講壇的李山教授的春秋和戰國都講的挺好的,喜歡西方中世紀歷史的話德國有個紀錄片《德國人》挺不錯的,不推薦BBC的歷史紀錄片,基本上扯淡,想了解羅馬歷史的話還是推薦去看書:羅馬建城史、羅馬興衰什麼的。二戰史的話其實中國拍的紀錄片反而相對客觀,就是中央7台放的那些。
『陸』 講述古代的歷史故事50字從中得到了道理
1.柳絮才高(謝道韞)東晉時期,尚書僕射謝安把兒女輩召集在一起談論詩文,突然雪花紛紛揚揚,漫天飄舞,要求子侄們用詩形容此時的大雪,侄兒謝朗作詩「撒鹽空中差可擬」謝安聽後淡淡一笑,侄女謝道韞說「未若柳絮因風起」。謝安大笑,欣賞侄女的詩才,後來謝道韞成為了著名女詩人2.人琴俱亡(王獻之)王子猷、王子敬都病重,子敬先去世了。王子猷問手下的人:「為什麼總聽不到(子敬的)消息?這(一定)是他已經死了。」他說話時完全不悲傷。就要坐轎子去看望喪事,一路上竟沒有哭。 子敬一向喜歡彈琴,(子猷)一直走進去坐在停放屍體的床鋪上,拿過子敬的琴來彈,弦的聲音已經不協調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說:「子敬啊子敬,你人和琴都死了!」於是痛哭了很久,幾乎要昏死過去。過了一個多月,(子猷)也去世了。3.程門立雪(楊時)。它出自宋代著名理學家將樂縣人楊時求學的故事。 楊時從小就聰明伶俐,四歲入村學,七歲就能寫詩,八歲就能作賦,人稱神童。他十五歲時攻讀經史,熙寧九年登進士榜。他一生立志著書立說,曾在許多地方講學,倍受歡迎。居家時,長期在含雲寺和龜山書院,潛心攻讀,寫作教學。 有一年,楊時赴瀏陽縣令途中,不辭勞苦,繞道洛陽,拜師程頤,以求學問上進一步深造。有一天,楊時與他的學友游酢,因對某問題有不同看法,為了求得一個正確答案,他倆一起去老師家請教。 時值隆冬,天寒地凍,濃雲密布。他們行至半途,朔風凜凜,瑞雪霏霏,冷颼颼的寒風肆無忌憚地灌進他們的領口。他們把衣服裹得緊緊的,匆匆趕路。來到程頤家時,適逢先生坐在爐旁打坐養神。楊時二人不敢驚動打擾老師,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門外,等候先生醒來。 這時,遠山如玉簇,樹林如銀妝,房屋也被上了潔白的素裝。楊時的一隻腳凍僵了,冷得發抖,但依然恭敬侍立。過了良久,程頤一覺醒來,從窗口發現侍立在風雪中的楊時,只見他通身披雪,腳下的積雪已一尺多厚了,趕忙起身迎他倆進屋。 後來,楊時學得程門立雪的真諦,東南學者推楊時為「程學正宗」,世稱「龜山先生」。此後,「程門立雪」的故事就成為尊師重道的千古美談。4.金貂換酒(竹林七賢之一楊孚)晉朝時期,「竹林七賢」的阮鹹的兒子阮孚特別好酒,在做安東參軍時,整天在軍中飲酒作樂,醉眼朦朧,絲毫不把軍務放在心上,皇帝派他去作車騎將軍的長史,勸他少喝酒,他更是縱情狂飲,經常是爛醉如泥,有時甚至用他的金飾貂皮大衣去換酒喝。5.金屋藏嬌(劉徹)公元前153年,被立為太子的劉榮尚未婚配,館陶希望自己的女兒能成為皇後,就想把女兒許給太子劉榮。不料劉榮生母栗姬因厭惡館陶屢次給景帝進獻美女而拒絕這樁婚事。館陶十分惱火。於是,又看上了「夢日入懷」而生的膠東王劉徹,劉徹的生母王娡同意了這樁婚事。 《漢武故事》以此史實為基礎,講述了一個青梅竹馬的美好童話:館陶長公主抱著小劉彘問:「彘兒長大了要討媳婦嗎?」小劉彘說:「要啊。」長公主於是指著左右侍女百餘人問劉徹想要哪個,小劉彘都說不要。最後長公主指著自己的女兒陳阿嬌問:「那阿嬌好不好呢?」小劉彘就笑著回答說:「好啊!如果能娶阿嬌做妻子,我就造一個金屋子給她住。」長公主非常高興,於是數次請求景帝,終於定下了這門親事。 6.囊螢映雪(車胤)晉代孫康由於沒錢買燈油,晚上不能看書,只能早早睡覺。他覺得讓時間這樣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從睡夢中醒來,把頭側向窗戶時,發現窗縫里透進一絲光亮。原來,那是大雪映出來的,可以利用它來看書。於是他倦意頓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書籍,來到屋外。寬闊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裡要亮多了。孫康不顧寒冷,立即看起書來,手腳凍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時搓搓手指。此後,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過這個好機會,孜孜不倦地讀書。這種苦學的精神,促使他的學識突飛猛進,成為飽學之士。後來,他當了一個大官。 晉代時,車胤從小好學不倦,但因家境貧困,父親無法為他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為了維持溫飽,沒有多餘的錢買燈油供他晚上讀書。為此,他只能利用這個時間背誦詩文。 夏天的一個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見許多螢火蟲在低空中飛舞。一閃一閃的光點,在黑暗中顯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許多螢火蟲集中在一起,不就成為一盞燈了嗎?於是,他去找了一隻白絹口袋,隨即抓了幾十隻螢火蟲放在裡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來。雖然不怎麼明亮,但可勉強用來看書了。從此,只要有螢火蟲,他就去抓一把來當作燈用。由於他勤學苦練,後來終於做了職位很高的官。 找了好久。。。希望採納!
『柒』 《歷史》主要講了什麼
《歷史》是義大利作家莫蘭苔發表於1971~1974年的長篇小說。
《歷史》故事梗概如下:
1941年1月某日,一個叫貢特爾的德國士兵徘徊在羅馬聖·洛欒佐貧民街區。他此刻身在異國,一心想找一個女人。當他醉醺醺地在一幢房子的樓梯前停下來時,他看見一位婦女正迎面走來,於是上前搭訕。
這個婦女名叫伊達·臘蒙多,已經38歲,誠實樸素,長相仍像少女。她生於科生扎,是一位小學教師,雙親早已亡故,母親是猶太人。18歲那年,伊達和一個青年阿菲奧·芒庫索結婚,遂即定居在羅馬,翌年,法西斯分子「向羅馬進軍」,一個黑衣縱隊通過洛欒佐,洗劫了這個紅色貧民街區。伊達受了驚嚇,從此對世事充滿了恐懼心理。她23歲那年生了一個男孩,取名尼諾,這時,她丈夫因得癌症去世。從此她和兒子相依為命,過著遺孀的生活。
伊達整天害怕橫禍的降臨,當她在家門口和德國兵貢特爾相遇時,驚恐萬狀,德國兵一直追到伊達的小房間,並瘋狂般地姦汙了她。
伊達慘遭不幸,生活在恐怖的氣氛中,幾周之後,她已覺察到她懷孕了。在她積郁已久的恐懼心理中又增添了對自身的羞辱感,她竭力躲避人們的耳目,掩飾自己的身子,特別是在16歲的兒子尼諾面前更是遮遮掩掩。
尼諾從小就受到法西斯思想熏陶,變得蠻橫自大,夢想未來成為一個眾人崇拜的「超人」。尼諾在先鋒隊營地的日子,伊達身上的小生命呱呱落地了,取名烏塞佩。伊達一直瞞著尼諾,甚至撒謊說,這個嬰兒是從馬路上揀來的。但尼諾已完全了解,這個小生命是他的同胞骨肉。他不懷惡意,反而感到驕傲,並讓左鄰右舍的朋友都來認識他的小弟弟。
1943年,法西斯戰爭日益殘酷,給義大利人民帶來更加深重的災難。尼諾也越來越熱衷於強權和暴力。他違背母親的意願,逃離學校,開始在外過著浪盪無羈的生活。6月底,這個狂熱的青年人加入法西斯「黑衫」營隊,動身前往北方。
幾天之後,美英盟軍在西西里登陸。一天早晨,伊達攜帶烏塞佩剛出家門,突然聽到空襲警報。飛機過後,伊達的住房已夷為平地,連心愛的狗也無影無蹤了。在烏塞佩的啼哭聲中,疲憊不堪的伊達痴呆地想著:現在該到哪裡去安家呢?
伊達漫無目的地走進一家酒館,那裡聚集著一群無家可歸的難民。她呆坐了好幾個小時,後來隨著人流走進蒂布爾蒂納街,母子倆暫時寄居在彼特臘拉塔區的一幢破房裡。同住進這破房的是一個半羅馬、半那不勒斯的大家庭。其中有個15歲的女孩子,名叫卡魯利娜,年紀雖小,可已是一對雙生女的媽媽了,那是在一個晚上,正當飛機轟炸時,她被人強奸了。
伊達母子倆住在那間避難所里一直到了1943年夏天,這時,那不勒斯解放了,墨索里尼垮台了,盟軍正迫近羅馬。在一個深秋的晚上,尼諾突然回來,這給伊達苦難的生活帶來了一線新的希望,由於他同伴的影響,這時的尼諾因具有朦朧的革命思想而加入游擊隊。尼諾這一轉變,與其說是對生活道路深思熟慮的選擇,不如說是青年人那種勇敢氣質的一時沖動。尼諾這次回家是來向他母親告別的,第二天,尼諾和同伴就啟程回遊擊隊去了。
在盟軍將要開進羅馬的前夕,納粹法西斯分子更加瘋狂地鎮壓人民。在那年的十月,他們把羅馬居民區中的猶太人集體驅趕出境,伊達為母子倆可能落入納粹魔掌而惶惶不可終日。
1944年對伊達個人生涯來說,是更加悲慘的一年。1月,盟軍在昂齊奧登陸,人們為戰事即將結束而奔走相告,法西斯分子則躲在家裡,不敢上街。可是,好景不長,盟軍被德國納粹狙擊在昂齊奧,而卡西諾另一條重要戰線,雙方一直在激戰之中。伊達既為納粹分子可能闖進家門而恐怖,又為愛子烏塞佩營養不足、嗷嗷待哺而操心。母子倆後來又搬遷到靠近學校附近的新居落戶,伊達也可繼續工作。但當時物價飛漲,入不敷出,難以糊口,為了繼續活下去,伊達不惜拋棄自己的一切尊嚴,去偷竊、去賣淫、去當乞丐——她幾乎什麼都幹了。
9月末,尼諾突然撞回家裡,發現家裡空無一人,他失望地在馬路上溜達,這時,他由於厭倦新建立起來的政權,已經從游擊隊那兒開了小差。
1945年4月,義大利全境終於實現了停戰,但這並沒有給伊達帶來生機。4歲的愛子烏塞佩表現了無法自控的神經質錯亂,多方求醫,收效甚微。
1946年春,伊達一家遷入波托尼街一套小房落戶,10月初,伊達恢復了正常的教學職業,不得不把烏塞佩放在家裡,讓門房照管。一天清晨,伊達在廚房准備咖啡,突然聽到裡屋一聲慘叫:兒子昏厥在地,面色青紫,口吐血沫。當他蘇醒時,露出了微笑,微弱地叫了一聲媽媽。
但禍不單行,幾小時之後,又傳來難以置信的噩耗,21歲的尼諾被警方打死。伊達悲慟欲絕;但為了烏塞佩,她還要活下去。
戰後第一年,義大利成立了共和國,工人政黨參加了政府,經過殘酷戰爭洗劫後的義大利,正逐步醫治創傷,社會生活慢慢地恢復正常。然而,伊達的日子卻一天比一天凄苦,病魔再次襲擊烏塞佩,一天,伊達回家,烏塞佩已死在地上。
愛子烏塞佩的夭折,給伊達以毀滅性的打擊,從此,她積勞成疾,餘生的9年,幾乎都在醫院里度過。1956年12月,她就在那裡離開了人間。可是誰能知道,這個被侮辱、被損害的伊達,她的心靈早就和她的愛子烏塞佩一塊長眠了。
『捌』 哪本書講述世界歷史的詳細的
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就不錯,雖然不是每個國家建立滅亡都有寫,但是它將整個世界歷史發展過程都記錄了下來,而且書中的一些思想很深刻,很值得一看
『玖』 《平凡的世界》講述的歷史背景
歷史背景是從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間。
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現中國當代城鄉社會生活的長篇小說。全書共三部。作者在近十年間廣闊背景上,通過復雜的矛盾糾葛,刻畫了社會各階層眾多普通人的形象。勞動與愛情,挫折與追求,痛苦與歡樂,日常生活與巨大的社會沖突,紛繁地交織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時代歷史進程中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特別是主人公面對困境艱苦奮斗的精神,對今天的人們仍有極大影響。
拓展資料:
小說以陝北黃土高原雙水村孫、田、金三家的命運為中心,反映了從「文革」後期到改革初期廣闊的社會面貌。
《平凡的世界》是從1975年開始創作的,而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的文化背景是各種文學新思潮風起雲涌,現代派、意識流等文學觀念風靡一時,文學創作在形式和技巧上的求變求新令人目不暇接。與此相反,傳統現實主義創作卻受到「冷落」 。甚至有批評家認為,路遙的另一部小說《人生》的現實主義創作手法是落伍的,但路遙仍然堅持創作完成了這部小說。
路遙三年准備、三年創作,為了擴充視野、掌握資料,他進行了大量的閱讀,包括近百部長篇小說,前後近十年的報紙以及其他相關書籍,過著「早晨從中午開始」的生活,同時,他還奔波於社會各階層體驗生活。
第一部初稿的寫作是在一個偏僻的煤礦醫院開始的,從他的創作隨筆《早晨從中午開始》可以看到他對文學事業執著的信心和付出的代價:「寫作整個地進人狂熱狀態。身體幾乎不存在;生命似乎就是一種純粹的精神形式,日常生活變為機器人性質」。
第二部初稿的寫作是在黃土高原腹地的一個偏僻小縣城進行的,因為生活沒有規律,路遙身體嚴重透支,最後病倒了。後來吃了百餘副湯葯,身體略有恢復,他依靠一股精神力量,繼續寫作。
第三部的初稿改在榆林賓館進行。1988年5月25日,路遙終於完成了《平凡的世界》的全部創作。
參考資料:平凡的世界 (路遙著長篇小說)_網路
『拾』 求各種講述歷史(中國近代史佳)的綜藝節目~
世紀大講堂、中國記憶、南粵紀事、百家講壇、鳳凰大視野
1、《中國記憶》
央視出品的一個紀錄片。由《CCTV-10中國記憶》攝制組著。本書主要為收集各個歷史時期的中國文化遺產。
2、《南粵記事》
南粵大地一直得風氣之先,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從廣東開始轉折,鄧小平的改革開放從廣東起步。在改革開放30年、建國60年之際,回首南方這片土地上所發生的和正在發生的一切,對所有的華人觀眾都顯得特別有意義。
2009年,鳳凰衛視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推出《南粵記事》欄目,以世界工廠、中國第一經濟大省廣東為解剖藍本,通過新聞事件、歷史事件及當事人的講述,對南粵的科技、經濟、文化、歷史及發展路徑作出深刻揭示。
3、《百家講壇》
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2001年7月9日開播的講座式欄目,欄目宗旨為建構時代常識,享受智慧人生。選擇觀眾最感興趣、最前沿、最吸引人的選題。追求學術創新,鼓勵思想個性,強調雅俗共賞,重視傳播互動。欄目選材廣泛,曾涉及文化、生物、醫學、經濟、軍事等各個方面,現多以文化題材為主,並較多涉及中國歷史、中國文化。具有科普歷史知識及深入點評講解的作用。
(10)講述歷史擴展閱讀:
中國近代史的歷程:
中國近代史是從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年到1949年南京國民黨政權遷至台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歷經清王朝晚期、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時期、北洋軍閥時期和國民政府時期,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到瓦解的歷史。
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充滿災難、落後挨打的屈辱史,是一部中國人民探索救國之路,實現自由、民主的探索史,是一部中華民族抵抗侵略,打倒帝國主義以實現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義以實現人民富強的斗爭史。
中國近代史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是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第二個階段是從1919年五四運動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