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歷史名詞

歷史名詞

發布時間: 2020-11-21 07:26:37

『壹』 歷史名詞解釋

一、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義:1857—1859年的印度起義是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的民族大起義。起義雖然失敗,但它嚴重打擊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加強了印度人民反英的鬥志,有力地推動了印度民族獨立運動的發展。

二、穆罕默德.阿里;是阿拉伯國家近代史上的著名穆斯林君主。在執政的43年(1805~1848)期間,為建立一個以埃及為中心的阿拉伯人主權國家,他以富國強兵為總方針,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領域進行了自上而下的全面改革:(1)在政治上,使長期分裂的埃及社會復歸統一;繼而推行一整套嚴密的統治體系,確立和加強中央集權制。(2)在經濟上,倡導獨立自主,全面發展工農業生產和國內外貿易。 (3)在軍事上,廢除傳統的雇傭兵制度,實行徵兵制;按照歐洲方式改組陸軍,聘用西方軍事專家訓練新軍;大力發展海軍事業,建立地中海艦隊和紅海艦隊;創辦軍官學校以及步兵、炮兵等各種學校。(4)在文化教育上,倡導以世俗教育取代伊斯蘭宗教教育。

三、布爾人:荷蘭人在南非的後裔,種族歧視表現得最嚴重的是荷蘭人,到南非以後叫布爾人。布爾」系荷蘭語,意為「農民」。布爾人是指到南部非洲殖民的「海上馬車夫」荷蘭人的後裔,1652年,第一批荷蘭人來到南非的開普,建立了殖民地、1795年,英國艦隊在南非開普登陸。經過多年的;中突,在英國的強大實力面前,布爾人被迫向北面遷徙,於1852年和1854年分別建立了德蘭士瓦和奧蘭治兩個布爾人共和國。

四、門羅宣言;1823年12月2日,門羅正式向國會遞送了一份關於美國反對任何歐洲殖民勢力干涉美洲大陸的政策咨文,這就是美國歷史上著名的「門羅宣言」。門羅宣言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宣言的基本精神,反映出它的反干涉性和防守性,這種傾向性帶有明顯的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的民主色彩。門羅宣言在客觀上維護了拉丁美洲獨立國家不受「神聖同盟」的武裝干涉,阻止了復辟西班牙殖民制度的企圖。

六、《江華條約》;是日本與朝鮮於1876年2月26日在江華島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從此朝鮮逐步淪落為日本的殖民地。這是朝鮮和外國簽訂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日本取得了自由勘測朝鮮海口、領事裁判權、貿易等權利。自此,朝鮮對外開放,外國商品洶涌侵入,朝鮮開始淪為半殖民地。

七、朝鮮甲午農民戰爭;朝鮮甲午農民戰爭,亦稱"東學黨起義",是朝鮮反對封建統治和外國侵略的大規模武裝起義。朝鮮甲午農民戰爭雖告失敗,但它進一步動搖了朝鮮的封建制度,促進了朝鮮民族覺醒,對後來朝鮮人民反日義兵運動具有重大影響。

八、國大黨;1885年12月28日,在孟買成立了全印統一的民族主義政治組織印度國民大會黨,簡稱印度國大黨。印度國大黨的成立標志著印度的資產階級民族改良主義運動已由分散走向統一,由地區性發展為全國性。1885年,印度國大黨成立,該黨的早期政治主張主要是要求實行代議制。1919年4月13日發生英軍屠殺印度群眾的阿姆利則慘案。這些事實使已經成為國大黨主要人物的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轉變了對英政府的態度,並於1920年改組國大黨。國大黨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多次領導反英斗爭,其指導方針是甘地提倡的非暴力不合作。

九、提拉克;印度資產階級民族運動領導人,國大黨小資產階級激進派領袖,歷史學家。二十世紀初在國大黨內組織和領導激進派,積極參加1905—1908年反英斗爭。主張推翻英國殖民統治,實現完全獨立。1916年建立印度自治同盟。

十一、印度支那聯邦;蘇聯出於牽制中國的目的,1978年11月3日與越南簽訂了帶有軍事援助性質的《蘇越友好合作條約》,支持越南實施「地區霸權主義」,建立「印度支那聯邦」。

十二、「卡蒂普南」;19世紀末菲律賓的秘密革命組織。1892年7月7日由博尼法西奧等人創立於馬尼拉目的是團結菲律賓人民以武裝斗爭推翻西班牙殖民統治,實現獨立。卡蒂普南提出人人平等,反對種族歧視的要求,主張通過革命斗爭推翻殖民統治。1897年5月10日,博尼法西奧被捕遇害。卡蒂普南解體。

十四、奧斯曼青年黨人;被稱為土耳其新文學三傑之一的納米克·凱末爾及其同仁於1865年6月成立了秘密組織奧斯曼青年黨。奧斯曼青年黨人反對素丹封建專制制度,要求實行改革和立憲。

十六、阿拉比;伊斯蘭教神秘主義哲學家。他將思辨的蘇非主義發展為系統的神秘主義理論體系,歸結為「存在的單一」。他的主要著作《麥加的默示》和《智慧的珍寶》,通過伊本·法里德 、阿塔爾、魯米等人傳遍伊斯蘭世界,為整個蘇非派的發展提供理論框架。他死於大馬士革。被後人尊為大長老和宗教復興者。
十七、1884年柏林會議;1884年11月15日至1885年2月26日,在俾斯麥的主持下,舉行了柏林會議。參加會議的有英、法、德、比、美、俄、葡等15個國家。會議同意:任何國家若要兼並土地或建立保護國,應該先將其意圖通知其他國家;對領土要求的承認必須取決於有效的佔領;各種糾紛應通過仲裁予以解決。會議還承認利奧波斯的「國際剛果協會」對剛果盆地的大部分地區即「剛果自由邦」的權利。

十八、「泛美主義」:拉丁美洲各國團結爭取民族獨立、抵抗歐洲殖民國家侵略的政治主張和運動。1889年美國提出「美洲人民利益一致」的欺騙性口號,並倡導建立泛美聯盟,推行「泛美主義」,實質上把美洲作為自己的勢力范圍。泛美主義基本內容是:①美洲各國人民團結、抵抗歐洲殖民主義侵略,爭取民族獨立;②美洲各國在貿易、經濟、社會、政治和軍事等方面進行廣泛合作;③實現泛美團結並成立美洲國家聯邦。

十九、泛美聯盟;1889年以後由美國控制的一系列美洲國家會議逐漸形成的國際組織。為了獨霸西半球,美國利用門羅主義,接過「泛美主義」旗幟,成立「美洲共和國國際聯盟」,設常設機構「美洲各國商務局」,由美國國務卿直接領導,是為泛美聯盟的前身。1938年召開第8次泛美會議,通過共同防衛法西斯侵略和維護不幹涉原則的宣言,決議建立「泛美外交部長協商會議」以加強西半球的聯防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加強對拉丁美洲國家全面控制。1947年同拉美國家簽署《泛美互助條約》,建立軍事同盟,確立了美國的盟主地位。1948年第 9次泛美會議上建立「美洲國家組織」,原來的「泛美聯盟」改組為它的秘書處。1970年「美洲國家組織」設立秘書處代替「泛美聯盟」。

二十、古巴獨立戰爭。1511年古淪為西班牙殖民地。1868年至1878年,古巴人民爆發了反西班牙統治的第一次獨立戰爭。1895年2月,民族英雄何塞·馬蒂領導第二次獨立戰爭。1898年美國佔領古巴。1902年5月20日成立古巴共和國。

二十一、大陸聯盟體系 :第一大陸聯盟體系為德國提供了一定時期內相對穩定的安全保障。19世紀80年代初.稗斯麥通過各種外交努力.己經建立起以德國為中心的復雜龐大的大陸聯陰體系。1881年.德、奧、俄二國續訂了二皇同盟條約。1882年.義大利在與法國爭奪突尼西亞的斗爭中失敗.轉身尋求德國的支持.與德國和奧匈帝國締結了二國同盟條約。1883年.羅馬尼亞因懼怕俄國的威脅.也加入了德奧同盟俱樂部。

(*^__^*) 嘻嘻,希望可以給分分哦!~~(以上只是簡單的說了,每個都是大問題,實在沒有辦法!只做參考吧!~~

『貳』 歷史名詞解釋大全

中國古代史名詞解釋.txt43風帆,不掛在桅桿上,是一塊無用的布;桅桿,不掛上風帆,是一根平常的柱;理想,不付諸行動是虛無縹緲的霧;行動,而沒有理想,是徒走沒有盡頭的路。44成功的門往往虛掩著,只要你勇敢去推,它就會豁然洞開。中國古代史名詞解釋(全)
1.舊石器時代:人類歷史的最早階段,時間大體與地質上的更新世相當。中國的舊石器時代開始於大約250萬年以前,在大約一萬多年前結束。其主要特徵是人類的生產工具主要為打制石器,更為先進的細石器和磨製石器尚未出現。這一時代是人類自身發展的時代,從猿人進化為直立人,經過早期智人,再進化為晚期智人,最後成為現代人。這一時期人類的生活來源主

『叄』 歷史名詞解釋

1
中國名著。《禹貢》是《尚書》(一作《書經》,簡稱《書》)中的一篇。作者說法不一,王國維在《古史新證》中認為《禹貢》為周初人所作;日人內滕虎次郎的戰國末至漢初說,史念海在《論〈禹貢〉的著作時代》一文中,則據《禹貢》中有「南河」、「西河」之稱,認定作者為魏國人;顧頡剛認為出自戰國時秦國人之手。2顧頡剛的古史學說在解放前有兩個主要的課題:前期古史學說的重心是「古史層累說」;後期古史學說的重心是「五德終始說下的政治與歷史」。「古史層累說」是顧頡剛古史學說中最先提出,是主要核心與靈魂,也是最為重要的方法體系。就具體的古史研究而言,顧頡剛的獨創性主要表現在提出了「古史層累說」,這既是一種歷史觀,又是一種歷史研究方法,可以說這是在「層累地造成古史」觀支配下的方法論體系。在顧頡剛具體的古史研究中,無論他運用何種具體的史學方法,實際上都是從「古史層累說」演化出來的,或者說某一種具體的方法都是「古史層累說」方法論體系中的一個組成部分,都是為其「層累地造成古史」觀所服務的。他所提出的「古史層累說」估定了傳統經學的價值,開創了新的古史研究方法,成為二十世紀古史研究領域中的主要範式之一,其餘響至今仍在古史學界內回盪。

3
根據海協會與海基會台北會談達成的協議,兩岸海運直航、空運直航、直接通郵今天(12月15日)全面啟動,兩岸同胞企盼了數十年之久的「三通」終於夢圓,兩岸關系發展邁入新時代。回首過往,一路雖然曲折蜿蜒,但大勢所趨無可逆阻。
《告台灣同胞書》首倡兩岸「三通」
兩岸「三通」從小到大漸成潮流
「兩岸一日生活圈」概念化為現實

4
二里頭文化是指洛陽偃師二里頭遺址一至四期所代表的一類考古學文化遺存,是介於河南龍山文化和二里岡文化的一種考古學文化。該考古文化主要集中分布於晉南、豫西,尤其以二里頭遺址發現的該類文化遺存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故以此命名。二里頭文化是進行夏文化探索的主體內容。二里頭文化是中國青銅時代的文化。該文化以發現於河南省偃師市二里頭命名。約公元前二十一世紀至公元前十七世紀。主要分布在河南中、西部的洛陽附近和伊、洛、潁、汝諸水流域以及山西南部的汾水下游一帶。已發現的遺址有近百處,經過發掘的有洛陽東干溝、矬李、東馬溝,陝縣七里鋪,汝州市煤山,鄭州洛達廟和山西夏縣東下馮、翼城感軍等地點。5牧野之戰,又稱「武王伐紂」,是周武王聯軍與商朝軍隊在牧野(今河南省淇縣南、衛河以北)進行的決戰。由於子辛(商紂王)先征西北的黎,後平東南夷,雖取得勝利,但窮兵黷武,加劇了社會和階級矛盾,最後兵敗自焚,商朝滅亡。故《左傳》稱:「紂克東夷而損其身」。

『肆』 「歷史文化」名詞解釋

"歷史文化" 在學術文獻中的解釋

1、廣義的歷史文化是指一定時期社會精神成果和物質成果的總和,狹義的歷史文化是指一定時期社會的意識形式.在當代大學生就業方面主要是社會性別意識問題
文獻來源

2、所謂歷史文化不僅僅是指地下、地面文物它還包括鳳景名勝、民風民俗、宗教、名人著作、科技成果、傳統工藝、衣冠服飾、民間音樂、民間舞蹈、說唱、雜技、掌故、方言、諺語等
文獻來源

3、歷史文化是指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的物質文化積淀和精神文化積累.它所帶給子孫們的快樂和福利是許多的現代物質財富都難以抵補的
文獻來源

4、工作等它反映了某個時期的文化背景我們稱為歷史文化.這如同我們站在河床里根據卵石的大小.形狀來推測以前的水位流量
文獻來源

5、歷史文化是指:「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以及雖不是文物保護單位但亦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建構築物」,如柳子廟、瀟湘樓、懷素公園等.對於歷史文化點應根據相關法律劃出嚴格保護范圍及建設控制地帶,以維持其固有的環境風貌
文獻來源

『伍』 什麼是歷史名詞

名詞 (Nouns)是詞性的來一種,也是自實詞的一種,是指待人、物、事、時、地、情感、概念等實體或抽象事物的詞。名詞可以獨立成句。在短語或句子中通常可以用代詞來替代。名詞可以分為專有名詞(Proper Nouns)和普通名詞 (Common Nouns),專有名詞是某個(些)人,地方,機構等專有的名稱,如Beijing,China等。普通名詞是一類人或東西或是一個抽象概念的名詞,
這是網路名詞解釋,我個人覺得歷史名詞和上面專有名詞有點像,
我覺得歷史就是有一個有代表性的詞來概括或者說代表當時的某件事情(圈地運動),某個制度(雅典民主制)某個人(伏爾泰),相當於索引的東西

『陸』 歷史專有名詞

行政制度,是指有關國家行政機關的組成、體制、許可權、活動方式等方面的一系列規范和慣例。回

政治制度指的答是在特定社會中,統治階級通過組織政權以實現其政治統治的原則和方式的總和.

奴隸主擁有奴隸的制度。勞力活動須以奴隸為主,無報酬,且無人身自由。一個人類社會中,如果大部分物質生產領域勞動者是奴隸,這樣的社會,叫奴隸社會。


封建社會是分封制定義的一種社會制度。這種制度下,國王向各類封建領主授予采邑,而封建領主向國王效忠,從而形成了一種金字塔式的國家治理結構。

『柒』 歷史名詞解釋大全

歷史:漢語詞語,含義有三:
1.記載和解釋作為一系列人類進程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
2.沿革,來歷。
3.過去的事實。
歷史,簡稱史,一般指人類社會歷史,它是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活動進程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多數時候也是對當下時代的映射。如果僅僅只是總結和映射,那麼,歷史作為一個存在,就應該消失。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發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1] 歷史是延伸的。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展,是人類文明的軌跡。
中文名
歷史
外文名
History
簡 稱

類 別
文化 軌跡

『捌』 歷史名詞

周公東征
西周建立後不久,周武王病死。繼位的周成王年紀小,由武王的弟弟周公量掌管政事。另外兩個弟弟管叔和蔡叔對此不滿。紂王兒子武庚勾結管叔和蔡叔,並聯合東南諸部落發動叛亂。周公帶兵東征,經過三年時間,平定了叛亂,鞏固了周朝的統治。

國人暴動
西周後期,奴隸主貴族日益腐朽。周厲王貪財好利,暴虐無道,殘酷地剝削和壓迫奴隸和平民,引起奴隸和平民的反抗。公元前841年,「國人」(平民)在都城鎬京發動武裝暴動。平民和奴隸攻入王宮,周厲王倉皇逃跑,後死在外地。

商鞅變法
戰國時期,各國先後出現變法運動。秦國商鞅變法是其中比較徹底的一次。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實行變法,先後兩次頒布變法令。主要內容是:①廢除井田制,承認土地私有,准許土地自由買賣;②按軍功授爵,廢除奴隸主貴族世襲特權;③建立縣制,實行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全國設三十一個縣,由國君直接派官吏管理,強迫人民編成「伍」、「什」,由國家統一控制;④獎勵耕織,生產多的可免徭役,鼓勵發展生產。經過商鞅變法,秦國封建經濟得到發展,逐漸成國七個諸侯國實力最強大的國家,為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焚書坑儒
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在一次宮廷宴會上,博士淳於越攻擊郡縣制,要求根據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駁斥,並主張禁止儒生談論詩書,以古非今,以私學誹謗朝政。秦始皇採納了李斯的建議,下令:燒毀秦國以外的歷史書和民間收藏的詩書以及諸子百家書;有敢議論詩書者處死;以古非今者滅族;禁止私學,欲學法令者以吏為師。次年,盧生、侯生等攻擊秦始皇貪權專斷,濫施刑罰。秦始皇派御史查究,將四百六十多名儒生坑死在咸陽。這兩件事,史稱「焚書」、「坑儒」。焚書坑儒是一種文化專制主義的野蠻措施,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

巨鹿之戰
秦末農民起義軍摧毀秦軍主力的戰役。公元前207年,秦將章邯以重兵包圍巨鹿(今河北平鄉)。項羽率領起義軍前往救援。起義軍渡過漳水後,項羽命令破釜沉舟,只帶三天干糧,表示血戰到底的決心。不久雙方在巨鹿展開大戰,起義軍大破秦軍。後章邯率二十萬秦軍投降。

楚漢戰爭
劉邦和項羽爭奪帝位的戰爭。公元前206年秦朝滅亡後,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封劉邦為漢王。後來劉邦攻佔了關中,並繼續東進,聯合各地區反對項羽的力量,在滎陽、成皋與項羽抗衡。公元前203年楚漢約定以鴻溝為界,東屬楚,西屬漢。訂約以後,項羽引兵東歸,劉邦乘機追擊,並約韓信、彭越合圍。公元前202年,項羽兵敗垓下,自殺於烏江(安徽和縣東北)。長達四年的楚漢戰爭結束。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為適應中央集權統治的需要,漢武帝即位後,採納儒生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只提倡儒家學說,禁止傳播其他各家學說。漢政府在長安設立太學,設五經博士為教官,傳播儒家經書,每年考一次,合格的授予官職。後來各郡也設立學校傳授儒家經書。儒家思想逐漸成為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董仲舒認為,皇帝代表天統治人民,「天人相應」,把皇帝神化。他還提出了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說教。三綱後來成為封建社會的基本道德觀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當時加強了中央集權政治,但在以後的封建社會里,儒家思想禁錮了人們的思想和言行。

張騫通西域
漢武帝為了聯絡大月氏夾攻匈奴,於公元前138年派張騫出使西域。這次出使雖未達到目的,但了解到西域各族的政治、經濟、地理、風俗等情況。公元前119年,張騫再次出使西域,訪問了西域許多地區。西域各族政權也派人隨漢使到漢朝答謝。從此,漢朝同西域的往來頻繁,西域的音樂舞蹈藝術、農作物如葡萄、苜蓿、核桃、胡蘿卜等相繼傳入內地。內地的鑄鐵、鑿井等技術也傳到西域。漢朝同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豐富了漢族與西域各族人民的生活。

七國之亂
漢初,劉邦一面鏟除異姓諸侯王,一面分封同姓的子弟為王。後來受封的諸侯王割據勢力迅速擴張,嚴重威脅中央集權。漢景帝接受晁錯「削藩」的建議,逐步削奪王國的封地。公元前154年,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個諸侯國,打著「誅晁錯、清君側」的旗號,聯合起兵反叛,史稱「七國之亂」。漢朝中央派周亞夫率軍平服。此後,漢政府加強了對王國的控制。

王莽改制
公元8年,外戚王莽奪取西漢政權,改國號新。為了限制當時日益激烈的土地兼並,緩和階級矛盾,穩定統治秩序,王莽實行復古的改制:把全國土地改稱王田,私家奴婢改稱私屬,都不許買賣;規定一家不滿八個男子而占田超過九百畝的,余田分給親族鄰里;無田的按一夫一婦一百畝的標准分給。這個法令遭到貴族、官僚和大地主的反對,三年後就廢除。為了控制和壟斷工商業,王莽還增加稅收,多次改變幣制,許多人因此傾家破產。王莽改制使社會生產遭到極大破壞,人民處境更加悲慘,終於爆發了綠林赤眉大起義。

昆陽之戰
23年,綠林軍北進攻佔昆陽。為了鎮壓綠林軍,王莽派王邑、王尋率四十多萬官軍圍困昆陽。昆陽城內王鳳率領的綠林軍只有八、九千人,他們一面堅守,一面派劉秀等十三人突圍出城,調集援軍。劉秀調集三千援軍,猛攻敵軍大營,陣斬王尋。城內綠林軍乘勢殺出,內外夾攻,以少勝多,全殲王莽主力。接著,綠林軍乘勝直搗長安,推翻了王莽政權。

曹魏屯田
曹操實行的發展農業生產的措施。屯田分民屯和軍屯。民屯就是招募流亡農民,把他們按軍事編制組織起來,幾十人為一屯,在屯田官吏管理下,墾荒種地。屯田農民要把收獲物的一半或一半以上交給政府,不服徭役,但不許離開土地。讓士兵一面戍守,一面屯田,叫軍屯。屯田的實行,發展了農業生產,保證了軍糧供應,為曹操統一北方提供了物質基礎。魏建國以後,繼續推廣屯田制,並使它更加完善。

官渡之戰
200年,曹操和袁紹為了爭奪中原地區,雙方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北)決戰。袁紹擁兵十多萬人,曹操兵少。曹操乘袁軍輕敵,內部不和,親自率領精兵五千偷襲袁軍後方,焚毀其全部糧草。袁紹軍心動搖,紛紛潰退。曹操乘勝追擊,殲滅袁軍主力七萬多人。袁紹從此一蹶不振。經此一戰,曹操奠定了統一北方的基礎。官渡之戰是我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

赤壁之戰
曹操統一北方大部之後,企圖一舉統一南方。208年,曹操率大軍南下,佔領荊州,改編荊州水軍,擁兵二十多萬,乘勝順流東下,進到赤壁(今湖北嘉魚東北)。曹軍由於發生疫病,退駐江北。孫劉五萬聯軍與之隔江對峙。孫劉聯軍利用曹軍遠來疲憊,疫病流行,不習水戰和曹操驕傲輕敵等弱點,用火攻先擊敗了曹操水軍,繼之大破曹軍。曹操率領殘兵逃回北方。赤壁之戰後,曹、孫、劉三大集團鼎立的局面開始形成。

八王之亂
西晉皇族內部爭奪政權的斗爭。290年,晉武帝司馬炎病死,惠帝即位。惠帝妻賈後想獨攬大權,與輔政的外戚楊駿發生矛盾。291年賈後殺死楊駿,統治階級內部開始發生一連串政治殘殺和戰爭,先後有八個分封為王的皇族,為了爭奪中央政權,進行了大規模的混戰,歷時十六年之久。這次戰亂,嚴重地破壞生產,給人民帶來深重災難。

淝水之戰
四世紀下半期,氐族貴族建立的前秦逐漸強大,統一了黃河流域。383年,秦王苻堅強征各族人民,組成九十萬軍隊南下,企圖一舉消滅東晉。東晉派謝石、謝玄率軍八萬迎戰。晉軍在洛澗(今安徽定遠西南)大破秦軍先頭部隊,進至淝水,要求秦兵略向後移,以便渡河決戰。苻堅企圖乘晉軍半渡時猛攻,就命令軍隊後退。晉軍乘秦軍後退發起攻擊,秦軍由於軍心早已渙散,在晉軍的攻擊下一退不可遏止。秦軍大敗,苻堅率部下十多萬人逃回北方。淝水之戰是我國歷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淝水之戰後,南北對峙局面形成。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在統一黃河流域後,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和對各族人民的統治,吸取漢族地主階級的統治經驗,採取一系列的改革措施。485年,北魏孝文帝為了保證封建政府的財政收入,頒布均田令。均田制的實行,使北方農民的生產和生活比較穩定,開墾的荒地增多,北方的經濟逐漸恢復和發展起來。為了接受漢族的先進文化和加強同黃河流域漢族大地主的聯系,魏孝文帝於494年遷都洛陽,並採取漢化政策,讓鮮卑貴族採用漢姓,同漢族大地主通婚,改穿漢族服裝,學漢語,還採用漢族統治階級的政治制度。這些改革,順應歷史發展的趨勢,加速了北方各少數民族封建化的過程,促進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開元之治(開元盛世)
唐玄宗在位四十四年(712-756年),前期年號叫開元,後期叫天寶。唐玄宗在其統治前期,注意政治,並針對時弊進行了一些改革,如裁汰冗官,抑制食爵貴族,壓抑佛教,改變宮廷生活奢靡的風氣等。他任命的宰相姚崇、宋 也是有才幹、敢進諫的人。因此,這個時期,政局穩定,生產發展,戶口數增加。開元年間,是唐朝社會經濟繁榮和國勢強盛的時期,因此舊史上稱為「開元之治」。

安史之亂
唐安祿山、史思明發動的叛亂。唐玄宗統治後期,邊鎮節度使權力膨脹,中央集權削弱。管轄今河北、山西、遼寧一帶的節度使安祿山,乘唐朝內地兵力空虛、政局混亂之機,於755年以誅楊國忠為名,在范陽起兵叛亂。叛軍很快攻佔洛陽、長安。玄宗逃往四川,肅宗在靈武即位。由於叛軍暴虐,人民紛紛起來反抗。757年,安祿山在洛陽被其子慶緒所殺,唐軍在回紇兵的幫助下收復了長安和洛陽。後來安祿山的部將史思明又起兵反唐,並自稱燕帝,再次攻下洛陽。直到763年,唐朝才平定這場叛亂。經過「安史之亂」,唐朝開始由強盛轉向衰落。

唐朝宦官專權
宦官專權,是封建專制主義惡性發展的必然結果。唐朝宦官擅權從玄宗時的高力士開始。但這時還只是假借皇帝權勢作威作福,並不掌握軍權。宦官掌握軍權是從肅宗時李輔國開始。到德宗時宦官掌握禁軍成為定製。宦官有了軍權,地位愈加鞏固,就統攬一切大權,朝廷的賞罰,宰相的任免,甚至皇帝的廢立生殺,都由他們決定。唐朝後期,朝廷已成為宦官集團控制軍政大權的工具,皇帝僅是宦官手中的傀儡。這樣,就出現了宦官專權的局面。

世界史
軍事民主制
通常用以泛指原始社會向階級社會過渡的一個歷史階段。這是美國民族學家摩爾根在其所著《古代社會》一書中首先使用的術語。指的古希臘荷馬時代氏族部落聯盟的社會組織機關。包括議事會,由氏族首長組成;人民大會,由氏族成年男子參加;軍事首長古希臘稱為巴賽勒斯,一般由人民大會選舉產生,議事會認可。這樣,一方面在不同程度和形式上保留著氏族民主制的特點;另方面又出現了軍事首長的個人權力,但這種權力尚未達到國家統治權力的程度。這種在議事會、人民大會的原始民主的基礎上,出現軍事首長的個人權力,故稱軍事民主制。
法老
是古埃及君主的尊稱。在古王國時代僅指王宮,並不涉及國王本身。第二十二王朝以後,成為國王的正式頭銜。習慣上把古埃及的國王通稱為法老。法老作為奴隸制專制君主,把握全國的軍政、司法、宗教大權,其意志就是法律,是古埃及的最高統治者。自稱是太陽神阿蒙神之子,是神在地上的代理人和化身,令臣民將其當作神一樣來崇拜。
羅塞塔石碑
羅塞塔石碑是原本是一塊刻有埃及國王托勒密五世詔書的石碑。在1799年時由法軍在一個埃及港灣城市羅塞塔發現。碑文是用希臘文字、古埃及文字和當時的通俗體文字刻了同樣的內容。由於這塊石碑刻有三種不同語言版本,使得近代的考古學家得以有機會對照各語言版本的內容後,解讀出已經失傳千餘年的埃及象形文之意義與結構,而成為今日研究古埃及歷史的重要里程碑。
圖特摩斯三世
圖特摩斯三世,古埃及第十八王朝最以尚武著稱的法老。公元前1458年前,圖特摩斯三世的後母哈特謝普蘇特掌握著埃及的實權。哈特謝普蘇特死後,從公元前1458年起,圖特摩斯三世進行連續不斷的戰役,恢復了哈特謝普蘇特時代喪失的對敘利亞和巴勒斯坦的統治。經過長期的征服,埃及南部的邊界被圖特摩斯三世擴展至尼羅河第四瀑布。他還使利比亞、亞述、巴比倫、赫梯及克里特島的統治者們都向他納貢。
圖坦卡蒙
古埃及新王國時期第十八代法老人們對他最多的印象,莫過於那張獨具一格的金色面具。他原來的名字叫「圖坦卡吞」,意思是「阿吞」的形象,後改為圖坦卡蒙,意思是「阿蒙」的形象。說明他的信奉從崇拜阿吞神向崇拜阿蒙神轉變。圖坦卡蒙並不是在古埃及歷史上功績最為卓著的法老,但卻因為他的墳墓在三千年的時間內從未被盜,成為在今天最為有名的埃及法老王。
《貝希斯敦銘文》
古波斯的遺跡,系波斯國王大流士一世在位時刻下的記功刻石。位於今伊朗西部的克羅曼高地以東,高8.6米,寬18米,高懸在距地面91米多的懸崖峭壁上。包括浮雕和銘文兩部分。附帶哦為馬茲達神像,大流士一世像,遺跡縛在一起的九個被俘首領的形象。銘文用古波斯文、古巴比倫楔形文字和古埃蘭文寫成,記述大流士一世鎮壓高墨達政變、各地起義和取得王位的經過。後來英國考古學家羅林遜冒生命危險,用十餘年的時間先後翻譯了古波斯文和巴比倫文,並開創了亞述學的新領域。
《漢穆拉比法典》。
公元前十八世紀,古巴比倫國王漢謨拉比制定的一部法典。用楔形文字刻在一根黑色玄武岩石柱上。分為前言正文結語三個部分。全文二百八十二條,對刑事、民事、貿易、婚姻、繼續、審判制度均做了規定。是人類歷史上迄今鎖發現的第一步完備的成文法典。比較全面的反映了古巴比倫的社會情況和奴隸主專政的實質。
「巴比倫之囚」
指耶路撒冷城居民淪為巴比倫囚虜一事。公元前597年,猶太王國首都耶路撒冷被新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攻破。公元前586年,全城居民被作為俘虜帶到巴比倫城,被批務農、做工或經商,猶太國王被囚禁於監獄中。至公元前538年,居魯士滅巴比倫,被俘猶太人開始回到耶路撒冷。前後為囚近50年,史稱「巴比倫之囚」
「空中花園」;
古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相傳是巴比倫第四王朝尼布甲尼撒二世為取悅其妻子而建。高約25米,分多層平台設園,中有許多奇花異草,眺望高懸於空中。據最新考古研究發現,空中花園不是建在巴比倫,而是在亞述王國的首都尼尼微。
瑣羅亞斯德教
即拜火教,中國古代稱之為祆教,傳說為伊朗人先知瑣羅亞德斯教,流行於古伊朗和中亞細亞一帶。崇拜阿胡啦,但不塑神像、不建神廟《阿維斯陀》為其聖書,內容包括:宗教神化、戒律等其教義認為:宇宙間有善與惡、光明和黑暗兩種勢力在斗爭,善良和光明終將戰勝惡和黑暗,而火是善良和光明的化身,其主要意思為禮拜聖火,一切重大的祭奠都要燃起聖火,公元前6世紀前後大流士意思定瑣羅亞德斯教為帝國國教
居魯士二世。
古波斯國王,出身於阿鍥美尼德族。公元前550年,發病滅米提亞王國,建立阿鍥美尼德王朝(是為波斯帝國的開始)統治期間執行征服擴張政策,前546年侵入小亞細亞,滅呂底亞,並征服呀喊的希臘各個城邦。前538年佔領巴比倫城,滅新巴比倫王國,釋放了巴比倫之囚。後來在對游牧部落的馬薩蓋特人作戰中被殺。
種姓制度;
古代印度的社會等級制度,是在雅利安人奴隸制國家形成過程中產生的,最初只有徵服者和被征服者之分,隨著社會的進一步人話,在雅利安人內部也有不同等級的劃分。即婆羅門和剎帝利吠舍三個等級。被征服者的土著居民為最低等的首陀羅。還有被排除在種姓之外的不可接觸者,稱為賤民。後來這一種姓制度被婆羅門教僧侶用宗教和發力的形式固定下來。成為一種社會體系。在種姓制度下一個人的社會地位取決於他的家庭出生,嚴格按照血統世代保持不變。
耆那教;
公元前六至四世紀印度列國時代與佛教同時創立的新宗教。耆那意為戰勝情慾者,教主為尼乾子,約出身於公元前599年,約與釋迦摩尼同時代,耆那教屬於反婆羅門教的沙門系統中屬於最暖和的教派,代表新興奴隸主階級的吠舍大商人和剎帝利王家貴族的利益,政治上主張加強王權勢力,基本教義宣揚輪回業報。
順世論派;
古代印度列國時代興起的唯物主義派別。是反對婆羅門教各派中最激烈的一派。出現於公元前一千年代前半期,公元前六世紀至公元前四世紀產生了一定得影響力。其哲學觀點包括世界和生命是由地水火風四種元素構成的,否認人的靈魂存在,反對婆羅門教的靈魂轉世說;主張種姓平等;反對禁慾主義和苦行生活。順世論是古代印度下層人民抵抗奴隸主高級種姓以及婆羅門教的思想體系。
婆羅門教;
古代印度宗教之一。約公元前一千年代前半期形成。以《吠陀》為經。崇拜吠陀諸神之中有三主神,即梵天、濕婆、毗濕奴提出一種業與輪回的理論。婆羅門教竭力維護階級壓迫和種姓制度,推崇繁瑣的儀式和五花八門的祭祀。公元前六世紀,因佛教和
耆那教的傳播,婆羅門教逐漸衰落。八世紀時吸收佛教和耆那教的某些教義,變成了印度教
孔雀帝國;
印度次大陸上的第一個統一王朝,約於公元前323年為旃陀羅笈多驅逐希臘人,推翻難陀王朝所建。因其出身於孔雀宗族,故名,首都華氏城,在阿育王時代帝國達到了頂峰。由於帝國的
《吠陀》
吠陀,婆羅門教和現代的印度教最重要和最根本的經典。它是印度最古老的文獻材料,印度人世代口口相傳、長年累月結集而成的。 「吠陀」的意思是「知識」、「啟示」的意思。"吠陀"用古梵文寫成,是印度宗教、哲學及文學之基礎。

『玖』 歷史名詞解釋

郭店楚簡
郭店楚簡,又稱郭店楚墓竹簡,是中國湖北省沙洋縣紀山鎮郭店一號楚墓內的竹簡,1993年10月出土,是到目前為止世界上發現最早的原裝書。

郭店楚簡共804枚,其中有字的竹簡有726枚,字數有13000餘個,全部為先秦時期的儒家和道家典籍,共18篇。儒家典籍有《緇衣》、《魯穆公問子思》、《窮達以時》、《五行》、《唐虞之道》、《忠信之道》、《成之聞之》、《尊德義》、《性自命出》、《六德》、《語叢》(四篇);道家著作有《老子》(甲、乙、丙)三篇和《太一生水》。

秦始皇在焚書坑儒中將大量先秦書籍焚毀,而郭店楚簡則倖免於難,提供了很珍貴的歷史資料。德國漢學家瓦格納教授評價說:「世界上只有1947年埃及出土的大批基督教的佚書可與郭店楚簡的出土相提並論」。哈佛大學杜維明教授說:郭店楚簡出土以後整個中國哲學史、中國學術史都需要重寫。

<周禮>
為了發揮「經國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後嗣」的作用,周公首先對其神學觀念加以修正,提出「明德」、「敬德」的主張,通過「制禮作樂」對皇家和諸侯的禮宴作出了若干具體的規定。接著,儒家學派的三大宗師--孔子、孟子、荀子,又繼續對食禮加以規范,補充進仁、義、禮、法等內涵,將其拓展成人與人的倫理關系,「以禮定分」,消患除災。他們的學生還對先師的理論加以闡述、充實,最後形成《周禮》、《儀禮》、《禮記》三部經典著作。《周禮》是其中一部。

具體什麼樣,你來看看便知道:

http://www.guoxue.com/jinbu/13jing/zhouli/zl_ML.htm

過秦論

http://ke..com/view/17006.htm

【題解】

《過秦論》,原文分為上、中、下三篇。載於《新書》第一卷,《文選》卷五十一,另見於《史記·秦本紀》、《史記·陳涉世家》及《漢書》。全文著重從各個方面分析秦王朝的過失,故名為《過秦論》。本文旨在總結秦速亡的歷史經驗,以作為漢王朝建立制度,鞏固統治的借鑒。

【原文】

秦孝公據餚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並吞八荒之心。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斗諸侯。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蒙故業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收要害之郡。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為一。當此之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約從離橫,兼韓、魏、燕、趙、宋、衛、中山之眾。於是六國之士,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謬、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而攻秦。秦人開關而延敵,九國之師逡巡遁逃而不敢進。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於是從散約解,爭割地以賂秦。秦有餘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屍百萬,流血飄櫓。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強國請服,弱國入朝。

施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國之日淺,國家無事。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朴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於是廢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鍉,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後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溪以為固。良將勁駑,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始皇既沒,餘威震於殊俗。

然而,陳涉,瓮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材能不及中庸,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躡足行伍之間,倔起阡陌之中,率罷弊之卒,將數百之眾,轉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雲集而響應,贏糧而景從。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餚函之固,自若也;陳涉之位,不尊於齊、楚、燕、趙、韓、魏、宋、衛、中山之君也;鋤、耰、棘矜,不銛於鉤、戟、長鎩也;謫戌之眾,非抗於九國之師也;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曩時之士也。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

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招八州而朝同列,百有餘年矣。然後以六合為家,餚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論積貯疏

【題解】

本文寫於公元前178年,即漢文帝二年。當是時,漢由於長期戰爭,因而造成經濟凋敝,米價昂貴,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漢文帝時仍未改變。賈誼有感於此,作《論積貯疏》一文,以勸誡皇帝重視農業生產,積貯糧食。疏,古文體,給皇帝的奏章。

【原文】

管子曰:「倉廩實而知禮節。」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嘗聞。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飢;一女不織,或受之寒。」生之有時而用之亡度,則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纖至悉也,也故其畜積足恃。今背本而趨末,食者甚眾,是天下之大殘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長,是天下之大賊也。殘賊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將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財產何得不蹶!漢之為漢幾四十年矣,公私之積尤可哀痛。失時不寸,民且狼顧;歲惡不入,請賣爵、子。既聞耳矣,安有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驚者!

世之有飢穰,天之行也,禹、湯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國胡以相恤?卒然邊境有急,數十百萬之眾,國胡以饋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擊,罷夫贏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畢通也,遠方之能疑者並舉而爭起矣,乃駭而圖之,豈將有及乎!

夫積貯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財有餘,何為而不成!以攻則取,以守則固,以戰則勝。懷敵附遠,何招而不至!今驅民而歸之農,皆著於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轉而緣南畝,則畜積足而人樂其所矣。可以為富安天下,而直為此廩廩也,竊為陛下惜之!
http://www.huaxia.com/wh/mjmp/00096067.html

二王八司馬

中國唐代順宗時主張打擊宦官勢力、革新政治的官僚士大夫集團。二王是指王伾、王叔文,八司馬是指韋執誼、韓泰、陳諫、柳宗元、劉禹錫、韓曄、凌准、程異,他們在改革失敗後,全部被貶為州司馬,故名。

王叔文,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善棋;王伾,杭州人,善書法。唐德宗時,二王以其所擅侍候太子李誦。李誦對王叔文深為信任。當時一批有才能的士大夫如陸質(原名淳)、呂溫、李景儉、李諒、李位等及上述10人,形成了一個以王叔文為領袖,以二王、劉、柳為核心的革新集團。貞元二十一年(805)順宗李誦繼位後,王叔文集團掌權,以韋執誼為宰相,頒布一系列明賞罰、停苛征、除弊害的政令,其他人也都委以要職。

宦官俱文珍、劉光琦等和劍南西川(今四川成都)節度使韋皋、荊南(今湖北江陵)節度使裴均、河東(今山西太原南)節度使嚴綬串通起來反對王叔文集團,迫使順宗讓位給太子李純,由於順宗預定改元永貞,史稱永貞內禪。王伾被貶為開州司馬,不久病死;王叔文被貶為渝州司戶,次年賜死。永貞元年(805)八月,太子即位,是為唐憲宗。韓泰等8人先後被貶為邊遠八州司馬。王叔文集團掌權146天,後人稱為永貞革新。他們的施政方針,主要是抑制專橫的宦官集團,改革德宗時期諸弊政,具有進步意義。
http://ke..com/view/27286.html

中書省

http://ke..com/view/57700.htm
官署名。魏曹丕始設,為秉承君主意旨,掌管機要、發布政令的機構。沿至隋唐,遂成為全國政務中樞。隋代因避諱改為「內史省」或「內書省」,唐代先後曾改稱西台、鳳閣、紫薇省,旋復舊稱。在唐代,中書、門下和尚書三省同為中央行政總匯,由中書省決策,通過門下省審核,經皇帝御批,然後交尚書省執行,故實任宰相者稱「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中書省長官在魏晉為中書監及中書令,隋代廢監,僅存中書令一職。唐在中書令之下設有中書侍郎、中書舍人,皆為要職。宋代雖設尚書、門下、中書三省,而中書省之權特重。《宋史·職官志》說:「宰相不專任三省長官,尚書、門下並列於外,又別置中書禁中,是為政事堂。與樞密院對掌大政。」宋代中書省之職是「掌進擬庶務,宣奉命令、行台諫章疏,群臣奏請興創改革及任命省、台、寺、監、侍從、知州軍、通判等官員。」中書省掌握行政大權,它與掌管軍事大權的樞密院,合稱「二府」。元代以中書省總領百官,與樞密院,御史台分掌政、軍、監察三權。門下、尚書兩省皆廢,故中書省較前代尤為重要。地方行政一部分亦由中書省掌握。邊遠地區,設十一個行中書省分區統轄。明初沿用,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廢中書省,由皇帝直接統領六部,機要之任則歸「內閣」。此後即無中書省這一機構。

http://ke..com/view/100471.htm

行中書省

元朝地方最高行政機構,並為一級政區名稱。簡稱行省,或只稱省。元置中書省總理全國政務,也稱都省;因幅員遼闊,除腹里地區直隸於中書省、吐蕃地區由宣政院管轄外,又於諸路重要都會設立十個行中書省,以分管各地區。在世祖、武宗朝三次短期設立尚書省主管政務期間,行中書省也相應改稱行尚書省。元人稱其制為:「都省握天下之機,十省分天下之治。」

http://ke..com/view/57468.htm

門下省
官署名。《舊唐書·職官志》說:「秦漢初,置侍中,曾無台省之名。至晉,始置門下省。南北朝皆因之。龍朔改為東台,光宅改為鸞台,神龍復舊」。東漢時即設侍中,秩比二千石,屬於少府,職掌為侍從皇帝左右、贊導眾事、顧問應對,皇帝外出,則侍從參乘。晉稱門下省。唐曾改為東台、鸞台、黃門省等,旋復舊稱。門下省原為皇帝的侍從機構,南北朝時權力逐漸擴大,北朝政出門下,成為中央政權機構的重心。隋唐時與中書省同掌機要,共議國政,並負責審查詔令,簽署章奏,有封駁之權。其長官稱侍中,或稱納言、左相、黃門監,皆因時而異。其下有黃門侍郎、給事中、散騎常侍、諫議大夫、起居郎等官。宋初門下省僅主朝儀等事。神宗元豐改官制,始恢復審查詔令的舊制。南宋初,中書、門下合並為一。遼金亦置門下省。元以後廢。

行省
原為中央派出的高級機構,以後成為地方行政區域名稱。南宋、金時已有行省之稱。《金史·百官志》說:「熙宗天會十五年罷劉豫,置行台尚書省於汴」。行台即行省。元代中央最高行政機關為中書省,又於全國設11個行中書省,另劃今河北、山東、山西一帶直屬中書省,稱為「腹里」。行中書省管理路、府、州、縣的行政,簡稱行省。長官有丞相、平章、左右丞、參知政事等,權力很大。明初加強中央集權,撤銷行中書省,改設承宣布政使司,而習慣上仍稱行省,簡稱省。清初增為18個行省,後又增為22個行省。

利瑪竇
利瑪竇(Matteo Ricci‎,1552年10月6日—1610年5月11日),義大利的耶穌會傳教士,學者。明代萬曆年間來到中國居住。其原名中文直譯為瑪提歐·利奇,利瑪竇是他的中文名字,號西泰,又號清泰、西江。在中國頗受士大夫的敬重,尊稱為「泰西儒士」。他是天主教在中國傳教的開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閱讀中國文學並對中國典籍進行鑽研的西方學者。他除傳播天主教教義外,還廣交中國官員和社會名流,傳播西方天文、數學、地理等科學技術知識。他的著述不僅對中西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對日本和朝鮮半島上的國家認識西方文明也產生了重要影響。

生平

成為耶穌會士
1552年利瑪竇出生於義大利馬爾凱州(Marche)的馬切拉塔城(Macerata),家裡經營利氏葯房,是當地的名門。利瑪竇在這里一直在一所耶穌會開辦的中學學習,他的父親一直很擔心利瑪竇加入耶穌會。

利瑪竇十六歲來到羅馬,在聖湯多雷亞的學院學習預科,並於1571年的聖母升天節那天加入了耶穌會。1572年在耶穌會主辦的羅馬學院學習哲學和神學,並從師數學家克拉烏(Christopher Klau)學習天算,其時范禮安(Father Alessandro Valignani)也是他的老師。在這段時期,他還學會了拉丁文和希臘語,而且也會使用葡萄牙語和西班牙語。

http://ke..com/view/83745.html

清史

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社科院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研究員馬大正透露,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自2002年底組建以來工作進展順利,在2003年對清史修纂做了整體規劃和大量學術調研工作的基礎上,已進入全面啟動階段,《清史》目錄已擬定第六稿,預計整部《清史》將達3220萬字,初稿將用6年時間完成。

清史稿
《清史稿》是近代人趙爾巽組織眾多學者撰寫的一部記述清朝歷史的未定稿紀傳體史書,為「二十五史」或「二十六史」之一。

1914年袁世凱設清史館,以趙爾巽為館長,繆荃孫、柯劭忞等為總纂,總領《清史稿》的修撰工作,參與者有一百餘人,1920年編成初稿,1926年修訂一次,到1927年大致完稿,後趙爾巽委託袁金鎧經辦發刊和校刻事宜,由柯劭忞完成刊行。於1928年刊印,1929年發行。

http://ke..com/view/40580.html

『拾』 歷史名詞。。。

[尼德蘭]

荷蘭語意為「低地」。

①即「荷蘭」。

②尼德蘭(The Netherlands, 荷: Nederland)。指萊茵河、馬斯河、斯海爾德河下游及北海沿岸一帶,相當於今天的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東北部的一部分。1516年,西班牙國王斐迪南死後,他的外孫查理一世即位。查理已經在1506年從他父親(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之子)方面繼承了尼德蘭,這時又以西班牙國王的身份領有這片土地。從此尼德蘭成為西班牙的屬地。即十六世紀初葉後,受西班牙哈布斯堡家族統治。1566年,北方各省掀起反西班牙封建統治的資產階級革命,1579年北方八個省和南方部分城市成立「烏特勒支同盟」,1581年成立「尼德蘭聯省共和國」。1795年後,成為法國統治下的荷蘭王國。1815年維也納會議後,原南部各省和荷蘭合並為尼德蘭王國。1830年南部脫離尼德蘭獨立,成立比利時王國。

尼德蘭瀕臨北海,地勢低平,耳德河的深水便於大船出入,因此海外交通十分便利。尼德蘭的手工業和商業發展很快,外國商人紛紛來到這里經商。新航路開辟以後,歐洲商業中心從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尼德蘭的經濟又有進一步的增長。十六世紀前半期,尼德蘭已經有三百多個城市。南部城市安特衛普是歐洲貿易的一個中心。這里,每日往來的外商有五、六千人,港口同時可以停泊大小船隻二千多艘。商人們運來美洲的金銀、東方的香料等奢侈品,運走西歐、北歐的紡織品、金屬製品、船舶用具,等等。安特衛普有發達的紡織、玻璃製造、製糖、印刷等業;銀行、匯兌、信貸業務應運而生。北部農業發達,荷蘭、西蘭兩省漁業、造船業、麻織業、毛織業都很興旺。北部各省與英國、波羅的海諸國和俄羅斯都有貿易往來。阿姆斯特丹是北部各省的經濟中心,是穀物貿易的重要市場。

十五世紀後半期的安特衛普

資本主義手工工場早在十四世紀就開始出現於尼德蘭,十六世紀得到迅速發展。最重要的是北部荷蘭、西蘭兩省經營紡織和造船業的手工工場,南部佛蘭德爾、布拉奔兩省經營紡織、冶金、製糖、印刷業的手工工場。其中發展最快的是毛、麻紡織手工工場。但是南部毛織業的原料和產品銷售主要依靠西班牙和英國市場。這里的大資產階級同西班牙及其殖民地有著密切的經濟聯系。尼德蘭農村中也出現了資本主義農場。

西班牙在尼德蘭的專制統治

在宗教改革的浪潮中,路德、慈溫利、卡爾文等教派先後傳入尼德蘭。卡爾文教派的影響最為廣泛,接受者有資產階級和新貴族,也有勞動人民,它成了反對西班牙統治的強大力量。舊貴族力圖保持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各種既得利益。他們仿效德意志路德派諸侯的做法,沒收教會的土地財產來擴大勢力。

查理是君臨經濟發達、城市富庶、資本主義因素正在迅速增長的尼德蘭的專制統治者。他在這里派駐總督,設立財政、行政機構和宗教裁判所,在政治、經濟和宗教問題上推行專制政策。原來尼德蘭的各個省和城市都享有一定的自治權和傳統的權利。查理為了維持神聖羅馬帝國的龐大的行政、軍隊、戰爭開支,到處征款。尼德蘭最富庶,查理在這里的勒索也最瘋狂。他還利用天主教會作為統治工具。1550年的敕令(被稱為血腥敕令)規定,禁止傳抄、保藏、散發、買賣路德或卡爾文等改革者的文集。凡散布「異端」學說者,男的殺頭,女的活埋。查理統治期間,有五萬到十萬尼德蘭人死於宗教迫害。尼德蘭爆發了幾次起義反對查理的專制統治。

奧倫治親王威廉

1556年,腓力二世繼承了查理的西班牙王位,也繼承了他的四百五十萬鋰的債務,對尼德蘭的高壓政策變本加厲。他排擠尼德蘭貴族的勢力,廢除商人直接與西班牙殖民地通商的特權,拒絕償付國債,使尼德蘭的銀行家蒙受巨大損失;接著他又提高在西班牙收購羊毛的稅額,使尼德蘭的羊毛輸入減少百分之四十。尼德蘭的資產階級受到很大的打擊,許多手工工場倒閉,工人失業。他無情地迫害新教徒,推行耶穌會的活動。他企圖改組尼德蘭教會,增設十四個主教區,由國王直接任命主教,從而加緊控制人民。他的政策激起教俗各階層的反對。尼德蘭各城市的卡爾文教派組織起數以千計的武裝隊伍,以傳道集會的形式宣傳反對西班牙的統治,並且舉行暴動。與資產階級利益有聯系的大貴族組成以奧倫治親王威廉為首的「貴族同盟」。1565年,他們派代表到西班牙去面見腓力二世,要求改變專制政策。第二年,在威廉的贊許下,由大約二百名中小貴族組成的代表團(其中包括威廉的弟弟路易)到布魯塞爾去向西班牙總督請願,反對西班牙的政治壓迫和宗教迫害,同時表示效忠國王。這些要求毫無結果。當貴族企圖用溫和方式取得和解的時候,群眾卻採取了積極行動。

反對西班牙統治的革命戰爭

1566年8月起,尼德蘭的安特衛普、海牙、烏特勒支等城市連續爆發大規模的破壞聖像運動。群眾手持斧頭、鐵錘、木棍,湧向天主教堂和修道院,砸毀聖像和十字架,沒收教會財產,焚燒教會債券和地契,搗毀教堂和修道院五千五百多所。起義很快就席捲了十七個省中的十二個省,參加者幾萬人。反對天主教會的群眾性破壞聖像運動點燃了尼德蘭資產階級革命的火焰,反對西班牙統治的獨立斗爭開始了。

面對群眾性的革命運動,西班牙當局不得不暫時停止宗教裁判所的活動,允許卡爾文派教徒在城外指定地點做禮拜。同時腓力二世撥款在尼德蘭增加軍隊,決定派他的老將阿爾發公爵到尼德蘭鎮壓革命。1567年,阿爾發率領軍隊約一萬八千人到達,立即設立「除暴委員會」,用血腥的恐怖手段以叛國罪大肆搜捕殘殺革命群眾。一萬多人被無辜地燒死,殺戮,處以絞刑。白色恐怖籠罩著尼德蘭。

威廉在阿爾發到達之前,就流亡德意志。1568年,他帶著僱傭軍到尼德蘭抗擊西班牙的軍隊,遭到失敗。這時候,勞動人民的游擊隊卻在沉重打擊敵軍。大批工人、手工業者、農民進入密林深處,時時出擊小股敵軍,懲辦反動神甫和官吏。許多水手、漁夫、碼頭工人來到遼闊的海面上,襲擊西班牙的船隻和沿海據點;他們和威廉有聯系。1572年4月1日,海上游擊隊佔領了萊茵河口島上的布里爾港埠,在城頭飄起威廉的旗幟。這個新的勝利帶來了革命的新高潮。海上游擊隊進一步襲擊其他城市。許多城市一個接一個地舉行起義,驅趕西班牙人。荷蘭、西蘭兩省幾乎全部解放。流亡者紛紛回到尼德蘭,資產階級組織革命軍隊,掌握城市政權,鎮壓親西班牙的神甫和間諜。農民搗毀教堂、庄園,拒絕履行封建義務,停止交納什一稅。1572年7月,威廉被荷蘭省議會推選為總督。到1573年底,北部各省已經先後宣布獨立。阿爾發被撤換了。威廉在北方的勢力在不斷地擴大。

革命運動向南方發展,1576年,布魯塞爾人民推翻西班牙政權。南方人民紛紛投入抵抗運動。形勢發展要求南北雙方聯合起來,北部和南部的代表1576年在根特舉行會議。會議期間,西班牙士兵沖進安特衛普,狂殺濫搶,男女老幼被殺者達七、八千人。三天之後,這個富庶城市一片荒涼。這次暴行更加激起尼德蘭人民的反抗怒火。十七個省中有十六個省宣布反抗西班牙的統治。11月,會議發布《根特協定》,提出撤走西班牙軍隊,廢除阿爾發的一切法令,重申各城市原有的權利,但是仍舊承認腓力二世的君主權力。

1577年,南部許多城市爆發起義,建立革命政權,農民運動風起雲涌,引起反動貴族和天主教會的恐懼。他們發動叛亂,同西班牙妥協。1579年1月初,他們成立「阿拉斯聯盟」,宣布效忠腓力二世。十幾天之後,北部各省組成「烏特勒支同盟」,宣布永不分裂,制定共同的軍事和外交政策;不久南部的根特、布魯日、安特衛普等城市也參加進去。1581年宣布廢黜腓力二世,成立聯省共和國。此後,尼德蘭與西班牙之間進行了長期的戰爭。威廉被腓力二世的刺客所殺,南部城市先後被西班牙佔領。1588年,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在海上被英國擊潰,國力從此一蹶不振,已經沒有力量同尼德蘭作戰。1609年,國王腓力三世只好同聯省共和國締結十二年休戰協定,實際上承認了共和國的獨立。尼德蘭的南部仍處在西班牙的統治下。荷蘭省最發達,聯省共和國也稱為荷蘭共和國。

[普魯士]

普魯士 (德語:Preußen;古普魯士語:Prūsa;波蘭語:Prusy;立陶宛語:Prūsai;拉丁語:Borussia 或 Prutenia) 是歐洲歷史地名,一般指17世紀至19世紀間的普魯士王國。由於普魯士在短短二百年內崛起並統一德國,建立了德意志第二帝國,所以普魯士有時也是德國近代精神、文化的代名詞。

早期歷史

普魯士地區古代的居民為古普魯士人,屬波羅的海種族,與拉脫維亞人和立陶宛人屬於同一種族。12世紀時,德國人的殖民運動進入波羅的海東岸地區。1170年,波美拉尼亞的索比斯勞公爵在普魯士地區建立了第一個殖民地,即但澤附近的奧利瓦修道院。1224年該修道院被普魯士人焚毀。1226年,波蘭國王之子、馬佐維亞公國首領康拉德公爵(條頓騎士團成員)的領地也遭到普魯士人襲擊,以此為契機,條頓騎士團在普魯士地區發動了為時近200年的東征運動,先後建立托倫、馬林堡、庫爾姆、埃爾平等要塞,征服了普魯士人居住的地區,並迫使其信奉基督教、使用德語。16世紀後,普魯士人消亡。

條頓騎士團統治下的普魯士地區在名義上屬於教皇領地,但教皇只享有名義上的宗主權。為了吸引定居者,條頓騎士團依據漢薩同盟法律,在其領土上興建了一系列自由市。1379年條頓騎士團加入漢薩同盟。

1370年波蘭王室絕嗣,1386年波蘭國王的女兒海德維希嫁給立陶宛大公,波蘭與立陶宛聯合,此後對扼守其出海口的條頓騎士團發動了一連串的進攻。在1410年7月15日的坦能堡會戰中,條頓騎士團敗於波蘭和立陶宛聯軍,被迫簽訂第一次托倫和約,除賠款600萬格羅申外,還將但澤城置於波蘭主權之下。1466年條頓騎士團再度戰敗,在第二次托倫和約中被迫割讓包括但澤和馬林堡在內的西普魯士。這些地區被稱為「王室普魯士」 (Royal Prussia) 。條頓騎士團保留普魯士的殘餘領土,但被迫效忠波蘭國王,成為波蘭的附庸國。

1512年,來自勃蘭登堡的阿爾伯特當選為條頓騎士團總團長。1525年他宣布改信路德宗,從而切斷了與騎士團名義宗主羅馬梵蒂岡的聯系,隨後宣布將條頓騎士團世俗化,改為普魯士公國 (Ducal Prussia) ,阿爾伯特自任普魯士公爵,成為臣服於波蘭最高權力之下的世俗君主。

阿爾伯特之子阿爾伯特·腓特烈死後無子,普魯士公國遂由其長女之夫、勃蘭登堡選侯國的約翰·西吉斯蒙德(屬霍亨索倫家族)繼承,建立了勃蘭登堡-普魯士公國。此舉為霍亨索倫王朝日後發展奠定了基礎。660年的瑞典-波蘭戰爭中,勃蘭登堡大選帝侯腓特烈·威廉取消了波蘭對普魯士的宗主權,並建立起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

普魯士王國

立國

1701年,勃蘭登堡大選帝侯腓特烈三世(Friedrich III,腓特烈·威廉之子)支持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向法國波旁王朝宣戰,藉以換取國王稱號。1月18日,腓特烈三世在柯尼斯堡加冕成為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一世(Friedrich I),並從此展開了普魯士王國200多年的顯赫歷史。

崛起與擴張

由於繼承了條頓騎士團的軍事專制傳統,普魯士的軍隊向來以紀律嚴明、教育素質高著稱,尤其是腓特烈二世(即腓特烈大帝)以驕勇善戰著稱。他在1740年繼承王位,即位7個月之後即進攻西里西亞,從而引發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通過戰爭,腓特烈二世樹立了「軍事天才」的個人榮譽,並將普魯士變為一個軍事國家。腓特烈二世同時還從伏爾泰那裡接受了啟蒙主義思想,改進司法和教育制度,鼓勵宗教信仰自由,並扶植科學和藝術的發展。到1786年腓特烈二世去世時,普魯士已經成為歐洲強國之一,其行政機構的高效率和廉潔為歐洲之首。

腓特烈二世的侄子腓特烈·威廉二世繼承王位後,先後購買了安斯巴赫侯國和拜羅伊特侯國,並對波蘭進行了第二次和第三次瓜分。 法國大革命後,普魯士參加反法同盟,但敗於法軍,被迫在1795年同意法國兼並萊茵河以西的普魯士領土。其子腓特烈·威廉三世(1797年即位)於1806年10月參加反法戰爭,隨即在耶拿敗於拿破崙,被迫逃往柯尼斯堡。1807年普魯士和法國在涅曼河的提爾西特締結和約,普魯士割讓16萬平方公里土地,包括普屬波蘭的絕大部分領土(第二次、第三次瓜分波蘭所得,以及第一次瓜分波蘭所得領土的南半部),以及易北河以西的全部領土,並賠款1.3億法郎。

1806年慘敗後,普魯士首相卡爾·施泰因開始推行改革,其措施包括讓公民參與政治以喚醒其民族主義情感;釋放農奴;實行地方自治;改組中央政府機構等。1809年在柏林創辦了腓特烈·威廉大學(柏林大學),同時格哈德·馮·沙恩霍斯特開始對普魯士軍隊進行改革。此後普魯士的愛國主義情緒高漲。1812年冬,拿破崙軍隊自俄國敗退,普魯士遂於次年再度參加反法同盟,於1813年3月17日對法國宣戰,10月24日,普、奧、俄三國聯軍在布呂歇爾和格奈森瑙指揮下在萊比錫大敗法軍。1815年普軍在滑鐵盧再度擊敗法軍。根據維也納會議的領土調整,普魯士疆域自默麥爾河延至萊茵河,成為德意志邦聯內德語居民占優勢的唯一強國,以及歐洲列強之一。

1834年普魯士在德意志地區建立了德意志關稅同盟,除奧地利和漢堡外,全部德意志邦國都加入該同盟。1848年歐洲革命期間,普王腓特烈·威廉四世 (Friedrich Wilhelm IV) 宣布成立「自由派政府」。召開制憲會議,並拒絕接受德意志邦聯議會奉上的「德意志皇帝」稱號。但1848年歐洲革命結束後,腓特烈·威廉四世即回歸專制統治。

1857年 腓特烈·威廉四世患上精神病,以其弟威廉擔任攝政王。1861年腓特烈·威廉四世逝世,攝政王即位,稱威廉一世。 1862年他因軍事改革所需預算及稅收問題與國會發生沖突,本擬退位,但在前駐法大使俾斯麥的建議下收回成命。俾斯麥表示支持軍事改革,並稱若任命他擔任首相,他將不惜一切強行推行陸軍改革和新兵役制度。1862年9月22日,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麥擔任首相。

德意志帝國:興起與滅亡

俾斯麥上台後,即著手策劃德意志統一大業。俾斯麥主張建立將奧地利排除在外的「小德意志」。普魯士在1864年和1866年先後擊敗丹麥和奧地利,並在1870年領導北德意志邦聯及南方的德意志諸邦,在打敗了法國。威廉一世於1871年1月18日,即普魯士王國成立170周年紀念日,在法國凡爾賽宮鏡廊登基,成為德意志帝國的皇帝,宣布建立以普魯士王國為首的德意志帝國(Deutsches Reich),即所謂的德意志第二帝國 (Das Zweite Reich) 。

由於普魯士擁有德意志帝國2/3的人口和3/5的領土,並且在軍事、經濟、工業等方面遠遠超過帝國內其他王國、公國,因此德意志帝國成為普魯士王國的擴大版。各邦國享有內政和財政的自治,但將外交、軍事 (巴伐利亞除外) 、海關等權力交給德意志帝國中央政府。普魯士歷史從此並入德意志帝國歷史。

1888年,威廉一世之子腓特烈四世在位99天後去世—其孫威廉二世登基,成為德意志帝國的第三代皇帝。其統治以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失敗而告終。

1918年11月7日,巴伐利亞發生革命,其國王退位。柏林旋即爆發革命,要求德皇退位。其時威廉二世在比利時斯巴的德軍大本營親自指揮作戰,得知發生革命後,試圖僅放棄德意志皇帝頭銜,而保留普魯士國王稱號,但陸軍統帥興登堡勸其徹底退位。為避免發生更大變亂,德國總理馬克斯·馮·巴登親王於11月9日午前宣布德皇已經退位,並於同日將首相職務移交德國社會民主黨領袖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威廉二世流亡荷蘭,德意志帝國及普魯士王國滅亡。11月11日,德國向盟軍投降。

1919年至1947年的普魯士

由於柏林發生斯巴達克團與社會民主黨臨時政府之間的內戰,1919年,艾伯特在魏瑪召開國民議會,於2月10日通過《德意志共和國臨時約法》,即魏瑪憲法。根據魏瑪憲法,普魯士成為德國的一個邦,即「普魯士自由邦」(Freistaat Preuß),實行地方自治,其領土即原普魯士王國的疆域。
1920年代,普魯士自由邦政府多由德國社會民主黨和天主教中央黨領導。1932年,納粹黨在德國國會和普魯士邦選舉中取得優勢,赫爾曼·戈林成為德國國會議長以及普魯士邦議長,並掌握了普魯士內政部和警察。1933年1月30日納粹黨上台執政,隨後廢除德國的地方自治制度,普魯士憲法被廢除,邦議會和立法機構被解散,僅保留行政單位。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同盟國和蘇聯的領導人經過多次會議,達成共識,即普魯士是德國軍國主義的發源地、德國軍官團和容克貴族的大本營,是德國專制思想及侵略思想的策源地,必須予以消滅。美國總統羅斯福在德黑蘭會議上曾表示「普魯士要讓其盡可能地縮小和削弱」,丘吉爾則認為「普魯士——這個德國軍國主義的罪惡核心必須同德國的其餘部分分離開來」。 雅爾塔會議和波茨坦會議確立了將東普魯士並入波蘭和蘇聯,以及在戰後的德國廢除普魯士建制的原則性意見。

1947年3月1日,同盟國對德軍事管制最高委員會正式下令廢除普魯士建制。原普魯士邦領土分別被並入波蘭和蘇聯,以及英、法、美、蘇四國佔領區。原普魯士邦政府的財產由盟國和蘇聯共同瓜分。

1949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成立後,在其境內的原普魯士領土上建立了勃蘭登堡、薩克森-安哈特兩個州,以及梅克倫堡-西波美拉尼亞州的東半部(1952年民主德國廢除州級建制,改設專區)。在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在原普魯士領土上成立的州包括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和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州。此外,下薩克森州、萊茵蘭-普法爾茨州、黑森州、巴登-符滕堡州和薩爾州內都有原普魯士王國和普魯士邦領土。在被並入波蘭和蘇聯的普魯士領土上,德意志族居民已經基本被全部遷出。

領土變遷

普魯士疆域
古代普魯士地區僅包括今日立陶宛以南、波蘭東北部維斯瓦河河口以西、以但澤為中心的西普魯士地區,以及俄羅斯加里寧格勒原東普魯士地區的領土。1295年占據普魯士的條頓騎士團購買了波美拉尼亞和但澤地區。1308年自勃蘭登堡選帝侯手中購買了紐馬克地區,普魯士同神聖羅馬帝國本土接壤。15世紀時將但澤和西普魯士割讓給波蘭。

1618年普魯士公國並入勃蘭登堡選侯國,至1701年普魯士王國成立的時候,其領土以普魯士王國的首都柏林為中心,包括勃蘭登堡、波美拉尼亞、紐馬克和阿爾特馬克,以及德意志南部的霍亨索倫-西格馬林根地區。18世紀時,普魯士先後從瑞典、波蘭和奧地利獲得前波美拉尼亞、波森、西里西亞等地區。三次瓜分波蘭後,普魯士獲得了新東普魯士、南普魯士、但澤、托倫、以及波蘭王國的西部和中部,包括華沙地區。1806年普魯士敗於拿破崙後,被迫割讓波蘭地區,法國在此成立華沙大公國。拿破崙戰敗後,在1815年維也納會議上,普魯士失去了拜羅伊特、安斯巴赫、納沙泰爾(加入瑞士)、東弗里斯蘭、希爾德斯海姆等領地,華沙大公國除西部以波森為中心的一小塊領土外都被俄國吞並。作為補償,普魯士獲得了薩克森王國五分之二的領土,以及德意志西部的漢諾威、明斯特主教區、萊茵河東西兩岸的威斯特伐利亞和萊茵蘭、以及薩爾路易、薩爾布呂肯等領土。

19世紀,普魯士經過戰爭,又先後兼並了黑森-萊茵、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法蘭克福等王國、公國和自由市。到1871年成立德意志帝國時,普魯士王國已經擁有22個省,包含了巴伐利亞、巴登、符騰堡以外的大部分現今德國領土與西波蘭及北波蘭。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原屬普魯士王國的波森省、西普魯士和但澤割讓給波蘭,默麥爾地區割讓給立陶宛,石勒蘇益格的北部歸還丹麥,萊茵蘭地區南端被並入薩爾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根據盟軍定下的奧德河-尼斯河線,界線以東的東普魯士、西里西亞及波美拉尼亞被並入蘇聯及波蘭;普魯士的西部地區並入西德,中部並入東德,地理意義上成建制的普魯士已不復存在。

熱點內容
生物質熱電廠 發布:2025-07-10 03:37:47 瀏覽:304
歷史民權 發布:2025-07-10 03:34:51 瀏覽:53
tea化學 發布:2025-07-10 03:06:29 瀏覽:355
漫畫題師德 發布:2025-07-09 23:54:29 瀏覽:211
使某人做某事的英語 發布:2025-07-09 23:36:43 瀏覽:82
視頻直播哪個好 發布:2025-07-09 22:55:16 瀏覽:851
生物科幻 發布:2025-07-09 22:20:43 瀏覽:133
英語在線翻譯中文 發布:2025-07-09 20:39:43 瀏覽:738
歷史課前演講 發布:2025-07-09 20:27:46 瀏覽:635
三年級數學同步 發布:2025-07-09 20:04:31 瀏覽: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