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歷史上名人

歷史上名人

發布時間: 2020-11-21 07:26:42

歷史上姓吳的名人

水滸傳中:智多星吳用
軍事家兵法家吳起
近代中國保爾柯察金之稱的吳運鐸
吳泰伯
生於公元前12世紀,壽九十一歲。父古公澶父,次弟仲雍,三弟季歷。季歷子昌有聖瑞,古公欲立季歷以傳昌。泰伯、仲雍為遂父志,而奔荊蠻,斷發文身,建勾吳古國,從者千餘家。築泰伯城,鑿伯瀆港,傳播中原文化。孔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吳姓後裔奉為始祖,卒後葬鐵山(在鴻山鎮),為江南第一古墓。
吳道子
唐代著名畫家。被後人奉為"畫聖"。其畫線條遒勁雄放,變化豐富,一變古來沿襲的高古游絲描的細筆,發展了線描的藝術方法,故表現出來的物象富有運動感、節奏感,被人們稱為"吳帶當風"。
吳承恩
明朝小說家。著有《西遊記》傳世。
吳勉
貴州黎平侗族英雄
吳 起
戰國時著名軍事家。衛國人。初為魯將,繼為魏將,後奔楚國,任令尹,主持變法,後被殺。
吳 廣
秦末農民起義領袖。公元前209年與陳勝發動戍卒九百人起義,建立張楚政權。後為部將田臧假借陳勝命令殺害。
吳敬梓
清代人,以小說《儒林外史》而著稱的傑出諷刺作家。
吳沃堯
清代著名小說家。著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吳昌碩
清代著名的篆刻家、書畫家。工詩,善書法,尤精篆刻。
吳其濬
清代著名政治家、科學家。著有被譽為19世紀中國重要的植物學著作《植物名實圖考長編》22卷和《植物名實圖考》38卷。

Ⅱ 歷史上姓范的名人有哪些

范蠡:(生卒年待考),字少伯,又稱范伯、邸夷子皮、陶朱公。楚國宛三戶人(今河南南陽)。著名春秋後期越國政治家。精通韜略,足智多謀,拜為大夫。勾踐三年(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大破越軍,勾踐偕妻等入吳稱臣。
范雎:(公元前?~前255年),也叫范且,字叔,戰國時魏人(今河南開封),著名政治家、軍事謀略家。
范增:(公元前277~前204年),今安徽桐城人。著名秦末楚王重臣。
范丹:(公元112~185年),又名范冉,字史雲,陳留外黃縣人(今河南杞縣)。著名東漢高士。
范滂:(生卒年待考),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今河南郾城)。著名東漢末年士人領袖。
范晷:(生卒年待考),字彥長,南陽順陽人。著名西晉重臣。
范廣:(生卒年待考),字鍾將,西晉南陽順陽人(今河南內鄉),范晷之子。
范稚:(生卒年待考),西晉南陽順陽人(今河南內鄉),范晷之子。
范寧:(生卒年待考),南陽順陽人(今河南淅川)。著名東晉經學家。
范曄:(生卒年待考),字蔚宗,南陽順陽人(今河南內鄉)。著名南朝劉宋時期史學家。
范縝:(生卒年待考),南鄉舞陰人(今河南泌陽)。著名南朝齊梁時期哲學家和無神論者。
范雲:(公元451~503年),字彥龍,南鄉舞陽人(今河南泌陽)。著名南朝齊、梁間詩人
范履冰:(生卒年待考),河內人(今河南武陟)。著名唐朝時期重臣、史學家。
范仲淹:(公元989~1052年),字希文,蘇州吳縣人(今江蘇蘇州),唐朝宰相范履冰的後代。著名北宋政治家、文學家。
范成大:(公元1126~1193年),號石湖居士,吳郡人(今江蘇蘇州),著名南宋詩人。
範文程:(公元1597~1666年),字憲斗,號輝岳,范仲淹後裔,遼寧沈陽人。著名清初大臣。
范漢傑:(公元1895~1976年),又名范其迭,字漢傑,廣東大埔縣人。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國民革命軍副總司令。
范藎:(公元1899~1938年),豐城淘沙後坊村人,著名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第一九八師副師長,抗日名將。

Ⅲ 中國歷史上的名人事跡

1、魯迅理發店理發

在廈門大學教書時,魯迅先生曾到一家理發店理發。理發師不認識魯迅,見他衣著簡朴,心想他肯定沒幾個錢,理發時就一點也不認真。對此,魯迅先生不僅不生氣,反而在理發後極隨意地掏出一大把錢給理發師——遠遠超出了應付的錢。理發師大喜,臉上立刻堆滿了笑。

過了一段日子,魯迅又去理發,理發師見狀大喜,立即拿出全部看家本領,滿臉寫著謙恭,「慢工出細活」地理發。不料理畢,魯迅並沒有再顯豪爽,而是掏出錢來一個一個地數給理發師,一個子兒也沒多給。

理發師大惑:「先生,您上回那樣給,今天怎麼這樣給?」魯迅笑笑:「您上回馬馬虎虎地理,我就馬馬虎虎地給;這回您認認真真地理,我就認認真真地給。」理發師聽了大窘。

2、魯迅演講軼事

名流免不了常被邀請作演講,魯迅也不例外。他演講時旁徵博引,妙趣橫生,常常被掌聲和笑聲包圍。有一次他從上海回到北平,北師大請他去講演,題目是《文學與武力》。

有的同學已在報上看到不少攻擊他的文章,很為他不平。他在講演中說:「有人說我這次到北平,是來搶飯碗的,是『卷土重來』;但是請放心,我馬上要『卷土重去』了。」一席話頓時引得會場上充滿了笑聲。

3、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12歲那年,周恩來離開家鄉,來到了東北。當時的東北,是帝國主義列強在華爭奪的焦點。他在沈陽下了車,前來接他的伯父指著一片繁華、熱鬧的地方,對他說:「沒事可不要到那個地方去玩啊!」

「為什麼?」周恩來不解地問。「那是外國租界地,惹出麻煩來可就糟了,沒處說理去!」「那又是為什麼呢?」周恩來打破砂鍋問到底。「為什麼?中華不振啊!」伯父嘆了口氣,沒有再說什麼。

一個風和日麗的星期天,周恩來背著大伯,約了一個要好的同學闖進了租界。嘿!這一帶果真和別處大不相同:一條條街道燈紅酒綠,熱鬧非凡,街道兩旁行走的大多是黃頭發、白皮膚、大鼻子的外國人和耀武揚威的巡警。

正當周恩來和同學左顧右盼時,忽然發現巡警局門前圍著一群人,正大聲吵嚷著什麼。他們急忙奔了過去,只見人群中有個衣衫襤褸的婦女正在哭訴著什麼,一個大個子洋人則得意揚揚地站在一旁。一問才知道,這個婦女的親人被洋人的汽車軋死了,她原指望中國的巡警局能給她撐腰,懲處這個洋人。

誰知中國巡警不但不懲處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訓斥了一通。圍觀的中國人都緊握著拳頭。但是,在外國租界地里,誰又敢怎麼樣呢?只能勸勸那個不幸的婦女。這時周恩來才真正體會到伯父說的「中華不振」的含義。

從租界地回來以後,同學們常常看到周恩來一個人在沉思,誰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麼。直到在一次修身課上,聽了周恩來的發言才解開了這個謎。

那天修身課上,魏校長向同學們提出一個問題:「請問諸生為什麼而讀書?」同學們踴躍回答。有的說:「為明理而讀書。」有的說:「為做官而讀書。」也有的說:「為掙錢而讀書。」「為吃飯而讀書」……

周恩來一直靜靜地坐在那裡,沒有搶著發言。魏校長注意到了,打手勢讓大家靜下來,點名讓他回答。周恩來站了起來,清晰而堅定的回答道:「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魏校長聽了為之一振!他怎麼也沒想到,一個十二三歲的孩子,竟有如此抱負和胸懷!他睜大眼睛又追問了一句:「你再說一遍,為什麼而讀書?」「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周恩來鏗鏘有力的話語,博得了魏校長的喝彩:「好哇!為中華之崛起!有志者當效周生啊!哈哈哈!」

4、蘇秦頭懸梁

蘇秦,戰國時期東周洛陽乘軒里人,他跟隨鬼穀子學習游說術多年後,看到自己的同窗龐涓、孫臏等都相繼下山求取功名,於是也和張儀告別老師下山。張儀去了魏國,而蘇秦在列國游歷了好幾年,但一事無成,只得狼狽地回到家裡。

蘇秦回到家中,他的哥哥、嫂子、弟弟、妹妹、妻子都譏笑他不務正業,只知道搬弄口舌。蘇秦聽了這些嘲笑他的話,心裡感到十分慚愧,但他一直想游說天下,謀取功名,於是請求母親變賣家產,然後再去周遊列國。

蘇秦的母親勸阻說:「你不像咱當地人種莊稼去養家口,怎麼竟想出去耍嘴皮子求富貴呢?那不是把實實在在的工作扔掉,去追求根本沒有希望的東西嗎?如果到頭來你生計沒有著落,不後悔么?」蘇秦的哥哥、嫂嫂們更是嘲笑他死心不改。

蘇秦知道自己這么多年來很對不起家人,既慚愧,又傷心,不覺淚如雨下。但蘇秦揚名天下的雄心壯志仍然不改,於是閉門不出,取出師父臨下山時贈送給他的禮物——姜子牙的《陰符》,晝夜伏案攻讀起來。

蘇秦經常自勉說:「讀書人已經決定走讀書求取功名這條路,如果不能憑所學知識獲取高貴榮耀的地位,讀得再多又有什麼用呢!」想到這些,蘇秦更加忘我地學習起來。

為了抓緊時間學習,蘇秦還想出了一個好辦法。他讀書時,把頭發用繩子紮起來,懸在樑上,如果自己一打盹,頭發就把自己揪醒。夜深的時候,如果覺得自己困了,就拿錐子刺自己的大腿,這樣就能保持清醒。

5、呂蒙讀書

呂蒙是三國時吳國的大將,他曾多次立下大功,卻不愛讀書。於是孫權對呂蒙說:「你現在是大將軍了,肩上擔子很重,一定要多讀讀書,長點見識。」呂蒙便開始讀書。慢慢地,他發現書中有很多以前他根本不知道的東西。

一次,他讀到孫臏用「減灶計」誘使龐涓輕敵,最後打敗龐涓的故事,感到眼界大開。於是,呂蒙逐漸愛上了讀書。在軍務繁忙之餘,他便一頭鑽進書堆里,如飢似渴地閱讀古代的兵法和史書。幾年下來,呂蒙的軍事才能大有長進。孫權大為高興,就讓呂蒙擔任了大都督,統領全國兵馬。

Ⅳ 歷史上真正的北京名人 都有誰

馬致遠、丁觀鵬、朱世傑、程硯秋、老舍等。

1、馬致遠

馬致遠(約1251年-約1321年至1324年間),字千里,晚號東籬,大都(今北京)人,原籍河北省東光縣馬祠堂村,著名戲曲家、雜劇家,被後人譽為「馬神仙」,還有「曲狀元」之稱,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並稱「元曲四大家」,作品《天凈沙·秋思》被稱為秋思之祖。

他在年輕時寫詩曾獻上龍樓,熱衷過進取功名,但未能實現。馬致遠與關漢卿、白樸相近而稍晚,青年時期仕途坎坷,晚年不滿時政,隱居田園,以銜杯擊缶自娛,病逝於泰定元年(1321年)以後,死後葬於祖塋。

馬致遠所作雜劇今知有15種,《漢宮秋》是其代表作,散曲120多首,有輯本《東籬樂府》。

2、丁觀鵬

丁觀鵬,生卒年不詳(生於康熙晚期,約卒於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以後),清代畫家,藝術活動於康熙末期至乾隆中期,順天(今北京)人。

丁觀鵬雍正四年(1726)進入宮廷成為供奉畫家,他擅長畫人物、道釋、山水,亦能作肖像,畫風工整細致,受到歐洲繪畫的影響,其弟丁觀鶴同時供奉內廷。

3、朱世傑

朱世傑(1249年-1314年),字漢卿,號松庭,漢族,燕山(今北京)人氏,元代數學家、教育家,畢生從事數學教育。有「中世紀世界最偉大的數學家」之譽。

朱世傑在當時天元術的基礎上發展出「四元術」,也就是列出四元高次多項式方程,以及消元求解的方法。

此外他還創造出「垛積法」,即高階等差數列的求和方法,與「招差術」,即高次內插法。主要著作是《算學啟蒙》與《四元玉鑒》。

4、程硯秋

程硯秋(1904年1月1日-1958年3月9日),男,原名承麟,滿族索綽羅氏,滿洲正黃旗人。北京人,後改為漢姓程,初名程菊儂,後改艷秋,字玉霜。1932年起更名硯秋,改字御霜。

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著名京劇旦角,著名京劇藝術大師,著名京劇演員,四大名旦之一,程派藝術的創始人。1958年3月9日去世,享年54歲。

5、老舍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北京人,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另有筆名絜青、鴻來、非我等。

因為老捨生於陰歷立春,父母為他取名「慶春」,大概含有慶賀春來、前景美好之意。上學後,自己更名為舒舍予,含有「舍棄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北京滿族正紅旗人。

中國現代小說家、作家,語言大師、人民藝術家,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代表作有《駱駝祥子》,《四世同堂》,劇本《茶館》。

老舍的一生,總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藝界當之無愧的「勞動模範」。1966年,由於受到文化大革命運動中惡毒的攻擊和迫害,老舍被逼無奈之下含冤自沉於北京太平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朱世傑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馬致遠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丁觀鵬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程硯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老舍

Ⅳ 歷史上的王姓名人

1、王羲之

(東晉時期書法家)編輯討論21王羲之(303—361,一說321—379),字逸少,東晉時期書法家,有「書聖」之稱。

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後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

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

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

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李志敏評價:「王羲之的書法既表現以老莊哲學為基礎的簡淡玄遠,又表現以儒家的中庸之道為基礎的沖和。」

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2、王勃

王勃(約650年—約676年),字子安,漢族,唐代文學家。

古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學世家,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並稱為「王楊盧駱」、「初唐四傑」。

王勃自幼聰敏好學,據《舊唐書》記載,他六歲即能寫文章,文筆流暢,被贊為「神童」。

九歲時,讀顏師古注《漢書》,作《指瑕》十卷以糾正其錯。

十六歲時,應幽素科試及第,授職朝散郎。

因做《斗雞檄》被趕出沛王府。

之後,王勃歷時三年游覽巴蜀山川景物,創作了大量詩文。

返回長安後,求補得虢州參軍。

在參軍任上,因私殺官奴二次被貶。

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親返回時,不幸渡海溺水,驚悸而死。

王勃在詩歌體裁上擅長五律和五絕,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學成就是駢文,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堪稱一時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閣序》等。

3、王昭君

王昭君(約公元前52年—公元前19年),名嬙,字昭君(一說昭君非表字),乳名皓月,西漢南郡秭歸(今湖北省宜昌市興山縣)人,與貂蟬、西施、楊玉環並稱中國古代四大美女,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

晉朝時為避司馬昭諱,又稱明妃、王明君。

王昭君是漢元帝時期宮女,後遠嫁匈奴呼韓邪單於。

王昭君維護漢匈關系穩定達半個世紀之久,「昭君出塞」的故事千古流傳。

4、王維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字摩詰,號摩詰居士。

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

唐朝著名詩人、畫家。

王維出身河東王氏,於開元十九年(731年)狀元及第。

歷官右拾遺、監察御史、河西節度使判官。

唐玄宗天寶年間,王維拜吏部郎中、給事中。

安祿山攻陷長安時,王維被迫受偽職。

長安收復後,被責授太子中允。

唐肅宗乾元年間任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

王維參禪悟理,學庄信道,精通詩、書、畫、音樂等,以詩名盛於開元、天寶間,尤長五言,多詠山水田園,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有「詩佛」之稱。

書畫特臻其妙,後人推其為南宗山水畫之祖。

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存詩400餘首,代表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著作有《王右丞集》、《畫學秘訣》。

5、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漢族,臨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

慶歷二年(1042年),王安石進士及第。

歷任揚州簽判、鄞縣知縣、舒州通判等職,政績顯著。

熙寧二年(1069年),任參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變法。

因守舊派反對,熙寧七年(1074年)罷相。

一年後,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罷相,退居江寧。

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勢,新法皆廢,郁然病逝於鍾山,追贈太傅。

紹聖元年(1094年),獲謚「文」,故世稱王文公。

王安石潛心研究經學,著書立說,被譽為「通儒」,創「荊公新學」,促進宋代疑經變古學風的形成。

在哲學上,他用「五行說」闡述宇宙生成,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其哲學命題「新故相除」,把中國古代辯證法推到一個新的高度。

Ⅵ 歷史上姓張的名人

張姓歷來人才濟濟。從戰國時游說六國連橫事秦的張儀開始,在以後的各朝代中,均有張氏名人登上歷史舞台。漢時,張姓名人就已名列前茅。無論是在治政、事功,還是學術、藝術、醫學等方面,均走在前列。漢初大臣張良,為輔佐劉邦得天下,出過許多奇謀良策。兩次出使西域的張騫,加強了中原與少數民族的聯系,科學家張衡,創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力轉動的渾象儀(渾天儀)和測定地震的地動儀。著名醫學家張仲景,寫下《傷寒論》、《金匱要略》,對祖國醫學發展有重大貢獻。書法家張芝,「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及其連者,氣脈通於隔行」,被稱為「今草」。漢之後,有黃巾起義首領張角;三國時的蜀國大將張飛、曹魏大將張遼、 張郃,孫吳名臣張昭,張紘;晉同文學家張載、學者張湛;唐代詩人張繼、張佑、張籍,書法家張旭;宋時詩人張豐。相傳唐代有張公藝一家,九世同居共財,遠近稱頌。事情傳到唐高宗那裡,高宗親自前來探望。高宗向他詢問保守家業、和睦家族的廖竅,他只寫了一百多個「忍」字作為回答。高宗從中悟出了治國齊家的大道理,深為感動,心滿意足地起駕回宮。此後,張公藝家族為了紀念這次有意義的事件,便以「百忍」作為自己家族的徽號。另據唐代典籍記載,唐玄宗開元年間,群臣為玄宗祝壽,多獻奇異珍寶,只有宰相張九齡獻上一部名為《千秋金鑒錄》的書籍。他在書中詳細論述了古今興亡之道,意在規勸玄宗應於天下太平之時記取歷代興亡的教訓,居安思危,永保社稷。事後,玄宗對他這份貴重的「禮品」十分珍視,還專門下詔進行彰表。因此,張九齡的族人也引以榮,開始為「金鑒」為堂號。張姓在漢代就已發展成為一個人口眾多的大姓,至唐代又名列天下10大姓之首。明時,張姓人已遍布全國的113個縣中,其覆蓋率佔全國州縣總數的93%以上,如今已是一個擁有數千萬人口、分布遍及全國和世界許多地區的中華大姓。從古到今,張姓共出了63位宰相,56位將帥。此外,如思想家張載、張械對儒家理論的貢獻,佛學家僧肇(俗姓張)對佛教思想的升華,以及張天師的道教世家等等,都具有重大意義。另如近代狀元張謇的實業救國,張學良的兵抗日、張福林的太空探險等等,也都是功在當世、名垂青史的重大事件。
無張不成村。
中國張姓的演藝界名人很多,張國榮是香港著名影星,在內地有很多他的影迷,他主演的經典影片《霸王別姬》,至今還被人津津樂道。人們習慣稱他哥哥,非常親切的感覺,在兩年前他跳樓自殺後,很多影迷為他哭泣,演藝圈搞了多次紀念活動。張學友號稱香港天王級的歌星,他的歌很有磁性,很受歌迷的推崇,為此他在大陸各地舉辦了很多場的張學友演唱會,每一場都爆滿,可見大家對他的喜歡。香港的女影星張柏芝也是炙手可熱的著名影星,她演過很多電影、電視劇,也發行過唱片,年紀不大,卻有很高的知名度。
在大陸的張姓歌星中,超女出身的張靚穎人氣一直很高,她以獨特的海豚音響譽歌壇,聲音很有感染力,為馮小剛電影《夜宴》演唱過主題歌後,更是得到音樂界名家的首肯。張惠妹是台灣高山族的演員,十幾年前被張雨生發現後收為弟子,她的聲音高亢有力,又很有地方特色,她歌唱的時候載歌載舞,風格熱辣奔放,特別能夠調動舞台氣氛,使大家的情緒跟著她一起高漲起來。

Ⅶ 江西歷史上的名人

僅挑選大家比較熟悉的:
唐宋八大家:王安石(十一世紀改革家)、歐陽修(政治家)、曾鞏
詩詞名家:黃庭堅(江西詩派開山之祖、書法「宋四家」之一)、文天祥(政治家、詩人、民族英雄)、陶淵明(田園詩第一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晏殊(宋詞大家、政治家)、楊萬里(南宋「中興四大詩人」)、
藝術家:八大山人朱耷(中國畫一代宗師)、董源(五代繪畫大師、北宋三大家)、
文學家:解縉(明朝三大才子、《永樂大典》主編)、姜夔、蔣士銓(乾嘉三大家)、
哲學家:朱熹(儒學集大成者)、陸九淵(陸王心學開創者)、李覯、吳澄(理學家)、
政治家:王安石(十一世紀改革家)、嚴嵩(明朝權臣)、周必大、楊士奇(明朝首輔「三楊」之首)、陳寶箴(維新變法實權派風雲人物)
軍事家:陶侃(武廟七十二將)、譚綸(抗倭名將)、鄧子龍(抗倭名將)、李烈鈞(
科學家:宋應星(中國17世紀的工藝網路全書《天工開物》)、
戲劇家:湯顯祖(東方莎士比亞)、
建築家:樣式雷
宗教家:許遜(道教四大天師之一)
地理學家:汪大淵(航海家、《島夷志略》)、朱思本(《輿地圖》)、樂史(《太平寰宇記》)、
著名王侯:吳芮(長沙王)、
近代:陳寅恪(國學大師)、傅抱石(「新山水畫」代表畫家)、詹天佑(中國鐵路之父)、方誌敏(革命家)、張勛(北洋軍閥)、張國燾(中共創始人)、胡先驌(中國植物學奠基人)、吳有訓(中國物理學研究的「開山祖師」)、 楊杏佛(中國人權運動先驅、中國管理科學先驅)、饒毓泰(中國物理學先驅者之一)、李瑞清(中國近現代教育家、書畫家)、柳子谷(畫壇「金陵三傑」之一)
當代:袁隆平(雜交水稻之父)、黃家駟(醫學家)、歐陽自遠(中國探月工程首席科學家)、高行健(諾貝爾文學獎)、古龍(著名武俠小說家)、劉瑜(學者)、汪東興、舒同(書法家)、曾慶紅(國家副主席)、吳官正(政治局常委)、李井泉(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段永平(企業家)、程維(企業家)

Ⅷ 歷史上的徐氏名人

1、徐伯:為中國的水利科學發展,為理論的總結提供了實踐基礎。當時,這條漕渠起自長安的昆明湖,中經山區,沿終南山一帶一直延續到黃河,全長300餘里。這在當時,是一項浩大工程。

由於這一巨大工程,使自關東(函谷關以東)至長安的農田得到了灌溉,保證了農業的豐收。同時,也方便了漕運。從關東至長安的漕運時間,較之過去,節省了一半的時間,節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2、徐擀:漢魏間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字偉長。北海郡(今山東昌樂附近)人。少年勤學,潛心典籍。漢靈帝末,世族子弟結黨權門,競相追逐榮名,徐幹閉門自守,窮處陋巷,不隨流俗。

建安初,曹操召授司空軍師祭酒掾屬,又轉五官將文學。數年後,因病辭職,曹操特加旌命表彰。後又授以上艾長,也因病不就。建安二十二年(217)二月,瘟疫流行,亦染疾而亡。

3、徐晃:字公明,河東楊(今山西洪洞東南)人。三國時期曹魏名將。本為楊奉帳下騎都尉,楊奉被曹操擊敗後轉投曹操,在曹操手下多立功勛,參與官渡之戰、白狼山之戰、南郡之戰、關中征伐、夏侯淵平涼州之戰、漢中之戰等幾次重大戰役。

樊城之戰中徐晃作為曹仁的援軍擊敗關羽,因於此役中治軍嚴整而被曹操稱贊「有周亞夫之風」。曹丕稱帝後,徐晃被加封為右將軍。其後,徐晃跟隨夏侯尚擊敗蜀將劉封並奪取上庸。於公元227年病逝,謚曰壯侯。

4、徐光啟:字子先,號玄扈,天主教聖名保祿,漢族,上海縣法華匯(今上海市)人,明代著名科學家、政治家。官至崇禎朝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內閣次輔。

徐光啟畢生致力於數學、天文、歷法、水利等方面的研究,勤奮著述,尤精曉農學,譯有《幾何原本》《泰西水法》《農政全書》等著書。同時他還是一位溝通中西文化的先行者。為17世紀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

5、徐世昌:字卜五,號菊人,又號弢齋、東海、濤齋,晚號水竹村人、石門山人、東海居士。直隸(今河北)天津人。其曾祖父、祖父在河南為官居,出生於河南省衛輝府(今衛輝市)府城曹營街寓所。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6月5日,徐世昌病故,年85歲,先寄葬於天津桃園村原英國公墓,後同夫人一起歸葬於河南省輝縣市百泉鎮蘇門山下。

Ⅸ 歷史上名人選擇的事例

1、孟母三遷。

孟母三遷,孟子的母親為了給孩子選擇合適的教育環境,多次遷居。《三字經》里說:「昔孟母,擇鄰處」。孟母三遷便出自於此。孟子的母親為了讓孩子擁有一個真正好的教育環境,煞費苦心,選擇合適的環境也是一種教育的方法,現在有時用來指父母用心良苦,竭盡全力培養孩子。

2、魯迅棄醫從文。

魯迅先生剛開始之所以學醫,除了恨中醫耽誤了他的父親的病,便是想醫治自己的牙病。帶著國願、家難、自我治療三重目的,1904年9月,魯迅到了日本仙台醫學專門學校。

然而兩年之後,魯迅忽然決定選擇寫作放棄學醫,魯迅之所以棄醫學文,是因為感受到中國民眾的愚昧、麻木,使他深感醫學只能解救病人肉體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救治人的精神,喚醒民眾的覺悟。他覺得「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也不必以為不幸的」。

3、霍去病徵戰匈奴。

霍去病屢立戰功,擁有高官厚祿,漢武帝甚至給他建造了一棟豪宅,但是霍去病謝絕了漢武帝的饋贈,說到「匈奴未滅,何以家為!」霍去病在自我榮華富貴的享受和國家民族的責任之間,選擇了後者。

4、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

陶淵明為了養家糊口,來到離家鄉不遠的彭澤當縣令。那年的冬天,太守派出一名督郵,到彭澤縣來督察。督郵粗俗而又傲慢,陶淵明不願意趨炎附勢,對督郵說「我不能為五斗米向鄉里小人折腰!」,陶淵明在功名富貴和淡泊名利之間選擇了後者,成為佳話。

5、錢學森放棄國外大好前途,選擇回國報效祖國。

在美國留學的錢學森先後獲航空工程碩士學位和航空、數學博士學位,在二十八歲時就成為世界知名的空氣動力學家。當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誕生的消息傳到美國後,錢學森和夫人蔣英便商量著早日趕回祖國,為自己的國家效力。

熱點內容
生物質熱電廠 發布:2025-07-10 03:37:47 瀏覽:304
歷史民權 發布:2025-07-10 03:34:51 瀏覽:53
tea化學 發布:2025-07-10 03:06:29 瀏覽:355
漫畫題師德 發布:2025-07-09 23:54:29 瀏覽:211
使某人做某事的英語 發布:2025-07-09 23:36:43 瀏覽:82
視頻直播哪個好 發布:2025-07-09 22:55:16 瀏覽:851
生物科幻 發布:2025-07-09 22:20:43 瀏覽:133
英語在線翻譯中文 發布:2025-07-09 20:39:43 瀏覽:738
歷史課前演講 發布:2025-07-09 20:27:46 瀏覽:635
三年級數學同步 發布:2025-07-09 20:04:31 瀏覽: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