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大理國歷史

大理國歷史

發布時間: 2020-11-21 23:31:31

㈠ 大理的歷史

大理地區是雲南最早的文化發祥地之一,據考古發掘,新石器時代遺址廣泛分布在以洱海為中心的高原湖泊群周圍。白族、彝族等少數民族的先民在這塊美麗、富饒的土地上種植水稻,馴養家畜,從事採集、漁獵,創造了大理地區的遠古文明。漢元封年間(公元前110~前105年),漢王朝在大理地區設置了葉榆、雲南、邪龍、比蘇4縣,屬益州郡管轄,從此大理地區正式納入了漢王朝版圖。東漢時期,大理地區屬永昌郡,蜀漢時期分屬永昌、雲南2郡;晉朝時分屬寧州的永昌、雲南2郡,劉宋王朝時分屬寧州的雲南郡、東河陽郡、西河陽郡,南齊時期分屬寧州的雲南郡、東河陽郡、西河陽郡、永昌郡;隋代屬昆州;唐武德四年(621年),洱海地區置有「八州十七縣」,麟德元年(664年),改屬姚州都督府。8世紀30年代,洱海地區「六詔」中的南詔,在唐朝的支持下,合六詔為一,統一了洱海地區,建立了南詔國。唐昭宗天復二年(902年),南詔權臣鄭買嗣發動宮廷政變,建立了大長和國,南詔亡。後唐天成二年(927年),又先後建立了大天興國和大義寧國。後晉天福二年(937年),通海節度使段思平聯合滇東三十七部,進軍大理,推翻了大義寧國,建立了大理國。南宋寶元年(1253年),元世祖忽必烈率大軍滅大理國,建立雲南行省。南詔、大理國歷唐、宋兩朝,達500餘年,使雲南形成了一個穩定的政治統一體,奠定了祖國的西南邊疆,推動經濟文化迅速發展。元代,雲南政治中心東移昆明,元朝在大理地區設立了上下二萬戶府。元至元十一年(1274),改設路、府、州、縣,大理地區分屬大理路、鶴慶路、威楚路和雲龍甸軍民府。明代,大理地區分屬大理府、鶴慶府、蒙化府、永昌府、楚雄府。清代,大理地區分屬大理府、麗江府、永昌府、蒙化直隸廳。1913年,大理地區屬滇西道。1929年,國民政府實行省、縣兩級制,大理地區設祥雲、彌渡、賓川、鳳儀、蒙化、大理、永平、雲龍、漾濞、鄧川、洱源、劍川、鶴慶13縣。40年代後期,雲南省政府在大理、蒙化、鶴慶設置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50年2月1日,大理專員公署建立,轄下關、大理、鳳儀、鄧川、賓川、祥雲、彌渡、蒙化、雲縣、緬寧、順寧(鳳慶)、永平、漾濞、雲龍、洱源15縣市。1956年,雲縣、緬寧、順寧3縣劃歸臨滄專區,麗江專區的鶴慶、劍川2縣劃歸大理專區。1956年11月22日,建立大理白族自治州,下關定為自治州首府。2000年止,大理白族自治州轄1市11縣,即:大理市、漾濞彝族自治縣、祥雲縣、賓川縣、彌渡縣、南澗彝族自治縣、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永平縣、雲龍縣、洱源縣、劍川縣、鶴慶縣。
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在大理地區設葉榆縣,直至南北朝葉榆縣的建制一直未變。唐初,洱海地區「六詔」中的蒙舍詔勢力漸強,在唐朝支持下,於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統一「六詔」,建立南詔國。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南詔國都城由巍山遷至太和城(今大理蒼山太和村附近),此後又遷都羊苴咩城(今大理古城城西一帶)。南詔與以後建立的三個王朝及大理國都城均定都於羊苴咩城。從公元8至13世紀的唐宋五百多年間(即從公元738年南詔國建立至公元1253年大理國覆滅),大理一直是雲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南詔、大理國的都城所在地。
元代大理國滅亡後,仍然將雲南政治中心設於大理。元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建立雲南行省,行政中心始由大理遷至昆明,但大理仍為滇西第一大城,一直沿襲至今。

㈡ 歷史上。大理國共有幾個州幾個縣

大理國設置八府、四郡、四鎮、三十七部。
八府:除大理首府以外的善闡府(今昆明)、威楚府(今楚雄)、統矢府(即弄棟府,今姚安)、會川府(今會理)、建昌府(今西昌)、騰越府(今騰沖)、謀統府(今鶴慶)、永昌府(今保山);
四郡:東川郡(今會澤)、石城郡(今曲靖)、河陽郡(今澄江)、秀山郡(今通海);
四鎮:西北的成紀鎮(今永勝)、西南的蒙合鎮(今巍山)、西部的鎮西鎮(今盈江)、東部的最寧鎮(今開遠)。
三十七部:普摩部(今曲靖)、磨彌部(今沾益)、納垢部(今馬龍)、羅鳩部(今羅平)、夜苴部(今富源)、磨彌殿部(今宣威)、落溫部(今陸良)、落蒙部(今路南)、師宗部(今師宗)、仁德部(今尋甸)、閟畔部(今東川)、嵩盟部(今嵩明)、際鹿部(今瀘西)、維摩部(今丘北)、彌勒部(今彌勒)、陽城堡部(今晉寧)、強宗部(今陽宗海)、步雄部(今江川)、羅加部(今澄江)、寧部(今華寧)、休臘部(今河西)、因遠部(今元江)、羅婺部(今武定)、華竹部(今元謀)、羅部(今羅次)、屈中司部(今開遠)、納樓部(今蒙自)、教合部(今文山)、矣尼迦部(今馬關)、王弄山部(今河口)、烏蒙部(今昭通)、乃娘部(今彝良)、芒布部(今鎮雄)、烏撒部(今威寧)、於矢部(今普安)、休制部(今玉溪)、嶍峨部(今峨山)。
賧(甸)等則隸屬大理首府、府、郡、鎮。

㈢ 大理國的歷史文化有什麼

大理王族大力推行漢地文化,在漢文化的影響下,產生了僰(白)文。白文是用漢字寫白語,讀白音。今昆明古幢公園內的石幢,是大理時石雕的僅存碩果。此外,壁畫和木刻藝術也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佛教在南詔時傳入雲南,至大理時盛行。儒家的教條與佛教的道義幾乎融而為一。儒生無不崇奉佛法,佛家的師僧也都誦讀儒書,有所謂「釋儒」(又稱「儒釋」),而且任用師僧為官。師僧也通過科舉考試取得政治地位。可說大理國是以儒治國,以佛治心,多位國王都曾先後禪位為僧。
當地民俗講究「家無貧富皆有佛堂,少長手不釋念珠。」大理國與南詔被稱為「妙香古國」不僅是因為這時期佛教僧徒眾多,更重要的是佛教的三大體系在這里都存在,這里還是雲南境內的佛教支系阿吒力教主要流傳地 。
大理國(937年-1094年,1096年-1253年,白語:Dablit guaif)是中國歷史上由白族在中國西南邊陲一帶建立的政權。全國尊崇佛教,歷代國君多於暮年禪位為僧。
公元937年,後晉通海節度使段思平聯合洱海地區貴族高方、董伽羅滅大義寧國,定都羊苴咩城(今雲南大理),國號「大理」,史稱「前理」。疆域覆蓋今中國雲南、貴州、四川西南部,以及緬甸、寮國、越南北部部分地區。公元1095年,宰相高升泰篡位,改國號「大中」,翌年薨逝歸政段正淳,史稱「後理」。公元1253年,大理國被蒙古帝國所滅,原大理國君段興智被任命為大理世襲總管。
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元朝在雲南等地置大理路、建行中書省,加強了統一政權對西南邊陲的統治。

㈣ 大理國的歷史

南詔國與大理國---大理的歷史

南詔的由來

隋末唐初,在今雲南大理的洱海周圍及哀牢山、 無量山北部地區,分布有烏、白蠻眾多部族和部落,649~902年間在中國西南地區的「烏蠻」聯合「白蠻」建立的奴隸制的邊疆民族政權。一般認為,烏蠻是今彝族的先民。其中有六個勢力最大的烏蠻部落,史稱「六詔」(「詔」之意即王),即蒙舍、蒙嶲、浪穹、鄧賧、施浪及越析;或稱「八詔」,則加石和、石橋二詔(《新唐書》作時傍、矣川羅識)。蒙舍詔地處各詔之南,故又稱南詔。649年,蒙舍詔首領細奴邏建「大蒙國」,自稱「奇嘉王」,臣屬於唐,遣使入貢。武則天時,其子邏盛親自入朝。蒙舍詔原居蒙舍(今雲南巍山西北),至唐玄宗時,邏盛之孫皮邏閣在唐的扶持下統一六詔,遷都太和城(今雲南大理南太和村),779年又遷羊(陽)苴咩城(今雲南大理)。738年,唐賜名皮邏閣為蒙歸義,封雲南王。皮邏閣及其子閣羅鳳即以洱海地區為中心,發展其勢力,向東消滅踞有今雲南中部、東部和南部的爨氏,向西南囊括今瀾滄江以西的尋傳、朴子、望苴子等族地區。南詔在境內發展生產,溝通本地區及中南亞與中原經濟、文化的聯系,在歷史上起著積極的作用。
南詔之統一六詔,本由唐朝促成。統一後,南詔向外擴張。時唐設置姚州(今雲南洮安北),建安寧城(今屬雲南),向今雲南各地發展勢力,與南詔發生矛盾沖突。玄宗天寶年間,唐朝開始抑制南詔的擴張。但劍南節度使鮮於仲通、雲南太守張虔陀等貪獪無謀,進一步激化雙方矛盾。750年,閣羅鳳發兵攻陷姚州,殺虔陀,遂背唐而附吐蕃,752年,吐蕃封之為「贊普鍾」,意為吐蕃王之弟,給金印,號稱「東帝」。時楊國忠為唐相,調全國各地兵十萬征討,但為南詔所敗。其後安史之亂起,吐蕃東進,唐無力應付西南,南詔乘機擴展疆土,控制今四川大渡河以南, 包括今四川西南部、雲南全部及貴州西北部的廣大地區。閣羅鳳孫異牟尋時南詔勢力最盛,曾以二十萬兵力與吐蕃並力攻襲劍南西川。吐蕃以南詔為屬國,向其征發兵、賦,又派兵駐其境,南詔王異牟尋不堪其擾。787年,唐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不斷進行爭取南詔的工作。789年,吐蕃與回鶻爭奪北庭,征發南詔兵力,引起南詔不滿。794年,南詔終於與吐蕃決裂,與唐恢復盟好,並與唐聯軍大敗吐蕃,異牟尋接受唐的「南詔王」的封號, 但基於奴隸制經濟發展的需要, 為了掠奪人口以充奴隸,南詔仍不時向周圍地區發動戰爭。829年,南詔攻陷成都,掠子女工匠數萬而去。9世紀中葉,吐蕃政權瓦解,唐朝國力也十分衰弱,南詔既無西北後顧之憂,對唐境的侵擾更為頻繁,成為晚唐最嚴重的邊患。
南詔政治制度深受中原影響,其初期官制有六曹,即兵曹、戶曹、客曹、法曹、士曹和倉曹,基本是沿襲唐朝地方官制。後期改六曹為三托、九爽。三托是:乞托,主馬;祿托,主牛;巨托,主倉。九爽是:幕爽,主兵;琮爽,主戶籍;慈爽,主禮;罰爽,主刑;勸爽,主官人;厥爽,主工作;萬爽,主財用;引爽、主客;禾爽,主商賈。其相稱為清平官,決國事輕重。地方軍政制度則有六節使、二都督、六瞼。「瞼」猶如唐之「州」。
南詔文化教育制度亦多模仿中原。南詔多次派王室、貴族子弟往成都、長安就學。鳳迦異、異牟尋、異夢湊 (尋閣勸)祖孫三代並以被俘的唐西瀘縣令鄭回為師,後又任鄭回為清平官。不少南詔人深通漢文,擅長詩賦,南詔王隆舜、清平官楊奇鯤等都寫了膾炙人口的詩篇,被收錄於《全唐詩》內。南詔還從漢地吸收不少工農業生產技術。被俘的成都工匠在南詔傳授紡織技藝,「自是南詔工巧埒(相等)於蜀中」。南詔王勸龍晟時佛教盛行。蒙氏王族不僅提倡佛教,而且信奉三寶。豐佑母還出家,法名惠海。大理崇聖寺及三塔即為南詔時所建,至今仍矗立於蒼山之麓。
南詔晚期,由於頻繁發動戰爭,賦役繁重,生產凋敝,各種矛盾激化。897年,南詔王隆舜只知畋獵飲酒,不理國事,為其臣楊登所殺。902年,權臣鄭買嗣(鄭回七世孫)利用民怨沸騰之機,殺死南詔王舜化真,奪取王位,另建政權,南詔亡。自649年細奴邏稱王至此共二百五十四年,傳十三主。

大理國的興起

大理國是宋代以白族為主體在今雲南建立的民族政權。唐昭宗天復二年(902),南詔貴族鄭買嗣滅蒙氏自立,改國號為"大長和"。後唐明宗天成三年(928),楊干貞滅鄭氏,擁立趙善政,改國號為"大天興"。天興國存在僅十個月。 楊干貞即廢趙氏自立,又改國號為"大義寧"。楊干貞"貪虐無道,中外咸怨"。後晉天福二年(937),通海節度段思平以"減爾稅糧半,寬爾徭役三載"為口號,聯合滇東三十七部的反抗勢力,驅逐楊干貞,自立為王,改國號為"大理",亦即段氏大理。段氏之所以取得勝利,在於他的"減稅糧、寬徭役"的政策和"更易制度、損除苛令"的改革,得到人民廣泛支持。
段思平傳十二世至段廉義時,權臣楊義貞於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殺廉義自立。四個月之後,善闡(昆明)侯高智廉命其子高升泰起兵誅殺楊義貞,立段廉義之侄段壽輝為王。壽輝傳正明。宋哲宗紹聖元年(1094),升泰廢正明,自立為王,改國號為"大中國"。升泰在位二年去世。其子遵遺囑還王位與正明之弟正淳,段氏復立,史家稱之為"後理國"。後理國時期,高氏世為相國,稱"中國公",掌實權。
大理政區與南詔相當。據《元史·地理志》,"東至普安路之橫山(今貴州普安),西至緬甸之江頭城(今緬甸傑沙)","南至臨安路之鹿滄江(今越南萊州北部的黑河),北至羅羅斯之大渡河。"大理前期在此廣大區域內設首府(大理地區),二都督(會川、通海),六節度(弄棟、銀生、永昌、麗水、拓東、劍川);二都督有時也稱節度,因而共為八個,所以有"雲南八國"之稱。大理後期曾設置八府、四郡、四鎮。八府是大理首府以外的善闡(今昆明)、威楚(今楚雄),統矢即弄棟(今姚安)、會川(今會理)、建昌(今西昌)、騰越(今騰沖)、謀統(今鶴慶)、永昌(今保山);四郡是東川(今會澤)、石城(今曲靖)、河陽(今澄江)、秀山(今通海);四鎮是西北的成紀鎮(今永勝)、西南的蒙合鎮(今巍山)、西部的鎮西鎮(今盈江)、東部的最寧鎮(今開遠)。後理國時,分封高氏子孫於八府,世襲駐守;四郡的統治者有高氏,亦有他姓。
大理的政治制度與南詔基本相同。王稱驃信,下設清平官,有坦綽、布燮、久贊、彥贊。其中彥贊為大理所增設。清平官下有"九爽"。
大理社會經濟較南詔時有較大發展。《桂海虞衡志》說:"大理地廣人庶,器械精良"。峨眉進士楊佐到大理買馬路過姚州時,看到當地的農業生產已和四川資中、榮縣相差無幾。元初郭松年到大理,見到雲南(今祥雲)青湖的"灌溉之利達於雲南之野";白崖(今稱渡紅崖)地區居民輳集,禾麻蔽野,趙川甸(大理鳳儀)有神庄江貫於其中,溉田千頃,以故百姓富庶,少旱虐之災。畜牧業亦頗為發達,大理產馬,每年都有數千匹經貴州轉販到廣西。手工業很興盛,用象皮製作的甲胄,形式精巧,質堅如鐵;披氈、彩漆器皿、馬鞭鞍轡等頗有名。冶鐵業水平甚高,雲南刀 "吹毛透風",為南方各族人民所珍視。冶銅技術純熟,工藝精巧。今存大理的銅佛像顯示了冶銅規模的宏大和造型藝術的高超。
農業、畜牧業和手工業的發展,促進了商業的發達和繁榮。大理對外貿易相當發達。交通四通八達,"東至戎州(今四川宜賓),西至身毒國(印度),東南至交趾(今越南北方),東北至成都,北至大雪山,南至海上"。與中原貿易有四川、邕州(今廣西南寧)兩條道路。以邕州橫山寨(今廣西田東)的互市榷場最為繁榮。當時大理商人輸往內地的商品有馬、羊、雞等畜禽,刀、氈、甲胄、鞍轡、漆器等手工業品,以及麝香、牛黃等葯物。從內地輸入的則有漢文書籍、繒帛、磁器、沉香木、甘草等葯材和手工業品。內地先進的科學文化傳入雲南,對各族人民起了促進作用。大理與緬甸、越南、馬來亞、印度、波斯等國家都有貿易往來。隨著商業的發展,出現了大理、善闡、威楚、永昌等城市。善闡成為與祖國內外密切聯系的樞紐。元代統一雲南並建為行省後,即以之為省會。
大理王族自認是漢人的遺裔,大力推行漢族文化,在漢文化的影響下,產生了僰(白)文。白文是用漢字寫白語,讀白音的。南詔時已用於寫作,但廣泛使用則是大理時期。這時產生了用白文寫作的《白史》、《國史》等歷史著作和詩歌、曲本、傳說等文藝作品。轉韻體的白文詩較著名,其結構是每章十聯,每聯兩段,每段四句,前三句七字,後一句五字,每段最後一字押韻。
大理描工張勝溫於宋孝宗淳熙七年(1180)繪的《大理畫卷》(亦稱《張勝溫畫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卷中諸像,相好庄嚴,傅色塗金,並極精彩"(清高宗跋)。 "筆筆工細生動,金碧燦爛,光彩奪目,天南瑰寶也"。今昆明古幢公園內的石幢,是大理時石雕的僅存碩果。其《造幢說》是研究大理歷史的寶貴資料。石雕共有大小神佛二百多尊,最大的天王像高達一米多,最小的座像僅十多厘米,神情姿態各不相同,面部表情嚴肅而不呆滯,衣冠服飾細致逼真,比例勻稱,造型優美,刀痕遒勁,極備精巧,為滇中藝術之極品。此外,壁畫和木刻藝術也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佛教在南詔時傳入雲南,至大理時盛行。大理統治者好佛,對佛教在雲南的傳播有深遠影響。段思平歲歲建寺,鑄佛萬尊。據《南詔野史》載,大理段氏二十二傳,竟有八人避位為僧,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罕見的。儒家的教條與佛教的道義幾乎融而為一。儒生無不崇奉佛法,佛家的師僧也都誦讀儒書。有所謂"釋儒"(亦稱 "儒釋"),而且任用師僧為官。師僧也通過科舉考試取得政治地位。其政權和宗教雖不能說完全合一,但界限幾乎泯滅了。
大理三百餘年間,雲南各族人民與內地的經濟文化聯系繼續進行。北宋初年,王全斌平蜀,大理奉牒慶賀。宋太宗趙徽時,大理首領百萬(王)乞內附,冊封為"雲南八國都王"。太平興國七年(982),宋太宗詔黎州"造大船於大渡河以濟西南之朝貢者"。政和七年(1117),宋徽宗趙佶賜大理國王段和譽為"雲南節度,大理國王。"宋高宗紹興二年(1132),在邕州(今廣西南寧)置市馬場,交易盛極一時。宋孝宗乾道九年(1173),大理人李觀音得等到邕州議馬匹交易,換回大量漢文書籍。他們在給當地官府的文書中附有詩句說:"言音未會意相和,遠隔江山萬里多。"表達了大理各族與內地人民親如一家的心情。
元初郭松年《大理行紀》說:"宋興,北有大敵,不暇遠略,相與使傳往來,通於中國。故其宮、室、樓、觀、語言、書數,以至冠婚喪祭之禮,干戈戰陣之法,雖不能盡善盡美,其規模、服色、動作、雲為,略本於漢。自今觀之,猶有故國之遺風焉。"這一概說,簡要而確切地說明了西南邊疆的大理與祖國內地的密切關系。
蒙古憲宗三年(1253),忽必烈征雲南滅大理。大理國主段氏降,被任命為世襲
總管。原大理官員多受封為雲南各地土司。

㈤ 南詔國和大理國,在歷史上處於一個什麼樣的地位

南詔和大理國是兩個政權。
南詔是哀牢人建立的政權。唐初洱海地區部落林立,互不役屬,其中有六個較大部落,稱為六詔。分別是:蒙巂詔、越析詔、浪穹詔、邆賧詔、施浪詔、蒙舍詔。蒙舍詔在諸詔之南,稱為"南詔"。其他五詔與河蠻部落,受吐蕃威脅,常棄唐歸附吐蕃。南詔始終附唐,因而得到唐的支持。開元元年(713年),唐玄宗封南詔皮邏閣為台登郡王。737年,皮邏閣戰勝河蠻,取太和城。次年,唐玄宗賜皮邏閣名為蒙歸義,進爵為雲南王。738年,皮邏閣謀乘勝出兵,唐派遣中使(宦官)王承訓、御史嚴正誨參與軍事,先滅越析,次滅三浪,又滅蒙嶲,很快統一六詔,南詔算正式立國。739年,皮邏閣遷都太和城。902年亡於權臣鄭買嗣。
大理國是白族人建立的政權。公元937年,晉天福二年,通海節度段思平建國,定都羊苴咩城,國號大理,因舉國尊崇佛教,又稱妙香國。公元1095年高升泰改國號為大中國,1096年高升泰在死後歸政於段正淳,史稱後理國。公元1253年,忽必烈「革囊渡江」征雲南,滅大理國,後建雲南等處行中書省,原大理國王段氏被任為大理世襲總管。

㈥ 大理國到底算不算中國歷史朝代

北朝元清金遼夏算了那麼大理就算

㈦ 大理國歷史變遷

大理國為中國宋代以白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在今雲南一帶建立的少數民族國家。回後晉天福二答年(937 ),通海節度段思平自立為王,國號為大理。段思平傳12世至段廉義時, 大理國王宮權臣楊義貞於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殺廉義自立。 4 個月之後,善闡(昆明)侯高智廉命其子高升泰起兵誅殺楊義貞,立段廉義之侄段壽輝為王。壽輝傳位給正明。宋哲宗紹聖元年(1094),升泰廢正明,自立為王,改國號為大中國。升泰去世後,其子遵遺囑還王位與正明之弟正淳,段氏復立,史家稱之為後理國。後理國時期,高氏世為相國,稱中國公,掌實權。 大理建國於937年,1094年國中權臣高升泰改國號為大中,1096年段正淳復改國號為大理。1253年,元朝忽必烈率兵滅了大理。大理的末代皇帝是段興智。

㈧ 雲南歷史上分別是那幾個國家(比如說大理國,滇國)

前3世紀,楚國大將庄蹻進入滇池地區,建立滇國。
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在雲南東北部設立郡縣,並開五尺道自今曲靖聯系內地。
三國時期,雲南地區稱為「南中」,225年,蜀國丞相諸葛亮率大軍降服「南中」大王孟獲。320年代,爨(Cuan)氏入滇,爨琛在昆川(今晉寧)稱王,爨氏統治維持400年。
唐朝時,738年,洱海地區的蒙舍詔部落首領皮羅閣兼並其他五詔,建立南詔國,被唐朝封為雲南王。次年建都太和城(今大理市)。
937年,白族段思平滅大義寧,建立大理國,都城大理。疆域包括雲南省、貴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等地區,緬甸北部地區,以及寮國與越南的少數地區。
1253年,忽必烈派蒙古軍隊征服大理國,1276年正式建立雲南行省。色目人賽典赤·贍思丁任平章政事,省會中慶路(昆明),自此昆明取代大理成為雲南的政治中心。在雲南開發重要的銅礦和銀礦,產量佔全國一半以上。直到清朝,雲南是中國白銀的主要產區。大批色目人及少量蒙古人移居雲南,形成今天的雲南回族和蒙古族。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派大將傅友德、沐英率軍隊攻佔雲南,在明代,陸續有大批漢族軍民向雲南移民,改變了雲南的人口結構。 隨著大批漢族人口移民雲南,使雲南的經濟和文化都取得了進步。[4]
清世祖順治十六年(1659年),派平西王吳三桂追捕永曆。1662年,吳三桂從緬甸抓回永曆皇帝,在昆明絞死。吳三桂駐守雲南。1673年(康熙十二年),康熙決定削藩,吳三桂在昆明出兵反清。1681年(康熙二十年),清軍攻破昆明,吳三桂之孫吳世璠自殺,三藩之亂失敗。

㈨ 大理國的歷史

公元937年,後晉通海節度使段思平聯合洱海地區貴族高方、董伽羅滅大義寧國,定都羊苴咩城(今雲南大理),國號「大理」,史稱「前理」。

疆域覆蓋今中國雲南、貴州西南部、四川西南部,以及緬甸、寮國、越南北部部分地區。公元1095年,宰相高升泰篡位,改國號「大中」,翌年薨逝歸政段正淳,史稱「後理」。公元1253年,大理國被大蒙古國所滅,原大理國君段興智被任命為大理世襲總管。

1254年,忽必烈北歸,留兀良合台繼續進攻。1254年秋,蒙古兵追至昆明,活擒段興智。段興智被擒後,被送到北方蒙古汗廷,去見蒙哥汗,蒙哥汗施以懷柔,賜金符,令其歸國,繼續管理原屬各部。



(9)大理國歷史擴展閱讀:

大理國的疆域

大理國定都羊苴咩城,其政治中心在洱海一帶。疆域大概是今天的雲南省,貴州省西南部,四川省西南部,緬甸北部地區,以及寮國與越南的少數地區。

政區與南詔相當,東至普安路之橫山(今貴州普安),西至緬甸之江頭城(今緬甸傑沙),南至臨安路之鹿滄江(今越南萊州北部的黑河),北至羅羅斯之大渡河,相當於今天雲南省面積的2.9倍。

大理國後期廢除了節度和都督的軍事轄區,對其他建制略作了調整,設置八府、四郡、四鎮。


㈩ 北宋時期,大理國的歷史

大理國(白語:Dablit guaif)是位於今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中古時代的一國。公元937年,白族段思平滅大義寧建國,定都羊苴咩城,改國號曰大理。由於歷史資料的匱乏,人們對大理國的了解比較少。其政治中心在洱海一帶,疆域大概是現在的雲南省,貴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緬甸北部地區,以及寮國與越南的少數地區。 1253年,元朝忽必烈率兵滅了大理。大理的末代皇帝是段興智
大理國的政治制度與南詔基本相同,脫胎於軍事民主制度,借鑒了中央王朝的政治制度設置,進行了民族內部的改革。大理 300餘年間,雲南各族人民與內地的經濟文化聯系繼續進行。宋政權曾多次冊封大理統治者為王。蒙古憲宗三年(1253),忽必烈征雲南滅大理。大理國主段氏降,被任命為世襲總管。原大理官員多受封為雲南各地土司。
大理與緬甸、越南、馬來亞、印度、波斯等國家都有貿易往來。十一世紀,緬 張勝溫畫卷
甸蒲甘王國一世王阿奴律院率領使團到大理朝拜佛牙,受到大理國的熱情接待。大理國描工張勝溫的《張勝溫畫卷》,是一部輝煌巨作,畫了大理國國王利貞皇帝率文武群臣官員虔誠禮佛的景象;畫了大理國佛教的諸佛、菩薩等;還畫了「16大國王眾」參加禮佛的勝況贊同3| 評論

熱點內容
希臘的歷史 發布:2025-07-18 10:33:00 瀏覽:654
人體中的數學 發布:2025-07-18 07:53:58 瀏覽:951
一級建造師機電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18 07:50:21 瀏覽:528
班主任工作計劃小學四年級 發布:2025-07-18 05:17:52 瀏覽:912
淺談師德的心得體會 發布:2025-07-18 03:09:46 瀏覽:807
怎麼瀏覽谷歌 發布:2025-07-18 02:29:49 瀏覽:51
之女教師 發布:2025-07-18 01:03:04 瀏覽:369
奧數物理 發布:2025-07-17 23:41:12 瀏覽:318
中西方歷史 發布:2025-07-17 21:55:02 瀏覽:867
師生倫理關系電影 發布:2025-07-17 21:35:16 瀏覽: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