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漢中歷史

漢中歷史

發布時間: 2020-11-21 23:59:58

A. 陝西漢中有什麼歷史故事嗎

陝西省漢中市就是三國時候的漢中
漢中歷史悠久,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漢高祖劉邦以漢中為基地,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逐鹿中原,完成統一大業,特以「漢」為號,建立漢王朝;三國時期諸葛亮屯兵說中,六齣祁山,成敗皆在漢中,歸葬在漢中的定軍山下,張良功成名退於紫柏山,韓信被拜將於漢江之濱,我國第一個走出國門的張騫故里和東漢造紙術發明家蔡倫的封地、葬地均在這里。曹操、杜甫、陸游等許多歷史名人都曾留下了詩詞墨寶。

褒斜道漂流

褒斜棧道號稱「中國第一棧道」,褒斜道漂流位於褒河上游。褒河由紅岩、太白二河匯流而成。褒斜道以其險、奇、雄而著稱於世,兩岸青峰如削、植被葳蕤;沿途可觀田園風光、可沙灘嬉戲,三十里漂流水路百折千回,給您「披閱棧道風雲,駕馭長河波浪,親歷英雄壯舉,感受激情召喚」的奇特難忘的人生體驗。
寒溪夜漲碑

距留壩縣城南33公里馬道鎮北的鳳凰山下有寒溪河,現存石碑兩通,記載著公元前206年「蕭何月夜追韓信」的典故。相傳韓信棄楚投漢,三次不遇,未及重用,一氣之下,單騎北上,行至馬道,是夜明月當空但寒溪暴漲,信不能過,蕭何星夜追至,力勸韓信回到漢中。劉邦築壇拜將,封韓信為大將軍,滅楚興漢,終成帝業。古人曾以:「不是寒溪一夜漲,焉得漢室四百年」之句,贊美「寒溪夜漲「之奇功。

紫柏山下張良廟

前往褒斜古道的留壩縣西北,遠遠就看到秦嶺,西漢名臣張良廟宇就坐落在紫柏山下。三國時期張良第十三代孫張魯始建,廟宇依山傍水,幽雅祥靜。

凈明寺塔

凈明寺塔位於漢中東門外,相傳是三國著名將領龐德養病的地方。塔頂保存有略殘的鐵獅一對。此塔呈方形,單層密檐式磚塔,高約15米,雄偉高大,秀麗無比。

張嶷墓

張嶷墓在陝西南鄭縣柏鄉街。張嶷字伯岐,巴郡南充國人。張嶷曾經上諫諸葛瞻,建議其不要急於伐魏,而應該重點發展農業,再聯合吳國攻打魏國。張嶷治理南方少數民族頗有成效。延熙十七年戰死沙場。張

樂城

距漢中35公里的城固縣是樂城。當諸葛亮前兩次北伐失敗,在沔陽築漢城,在城固築樂城,東西相距一百多公里,既可以休整部隊又可以防禦敵軍南下。至今,在慶山頂上還殘留著報警的烽火台。

西鄉張飛廟、飛鳳山

西鄉距城固60多公里,三國時期,西鄉是張飛的封地,現存有「桓侯廟」遺址。飛鳳山在西鄉城南五子山側,是西鄉勝景之一。據傳,張飛打敗曹軍後,路經此地,見山勢如鳳凌空飛翔,遂用丈八蛇矛在山崖上刻下了「飛鳳山」三個大字。

B. 漢中的歷史沿革

民國元年(1912),廢陝安道;2年(1913)2月,廢府、州、廳制,州及廳改稱縣。三年(1914)1月,設立漢中道,治設於南鄭,領陝南25縣:南鄭、褒城、沔縣、城固、洋縣、西鄉、鎮巴(定遠廳改名)、佛坪、略陽、寧羌、留壩、鳳縣、安康、嵐皋、石泉、漢陰、寧陝、洵陽、紫陽、平利、鎮坪、白河、鎮安、商南、山陽。
民國十七年(1928),廢漢中道,各縣直隸於省,境內有南鄭、城固、洋縣、沔縣、西鄉、鎮巴、寧羌、略陽、留壩、佛坪、褒城11縣。二十四年(1935),省在漢中設第六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南鄭,轄南鄭、褒城、沔縣、略陽、鳳縣、留壩、洋縣、西鄉、佛坪、城固、鎮巴、寧強(1942年由寧羌縣改名)12縣。
民國三十八年(1949)5月後,關中及西安解放,國民黨陝西省軍政機關南逃漢中。9月,漢中分設東、西兩專員公署,東署駐城固,轄東6縣,西署駐沔縣,轄西6縣,至解放。 1949年12月6日,漢中解放後,設立陝甘寧邊區陝南行政區漢中分區。1950年3月3日,陝南行政公署(簡稱「陝南行署」)由湖北鄖縣遷駐南鄭市,下轄商洛、兩鄖、安康、漢中4個分區,直轄南鄭市。漢中分區,轄南鄭縣(政府駐鋪鎮)、城固、洋縣、佛坪、鎮巴、寧強、沔縣、褒城、留壩、西鄉10縣。1950年5月,將寶雞分區的鳳縣劃入漢中,縣城由鳳州遷雙石鋪。
1951年2月,撤銷陝南行署,設立省政府南鄭區專員公署,行政區為南鄭專區,轄南鄭市及南鄭、褒城、鳳縣等12市、縣。
1953年1月,劃出寧強縣的張家橋、唐家壩、孫家嶺、李家壩、水田坪、黎坪、元壩子、禪家岩、五郎壩、板蒼壩、小褒城、掛子山鄉,褒城縣的鋼廠、大河壩、雲河、紙房,南鄭縣的廟壩共17鄉,設立黎坪中心區,區政府駐元壩子,直屬南鄭專區。1月,又將沔縣的漆樹壩、小河廟,房家灣3鄉劃入黎坪中心區。
1953年6月,南鄭市改由省直轄;10月,南鄭專區改稱漢中專區,南鄭市更名為漢中市,歸漢中專區轄。漢中專員公署為陝西省人民政府派出機構。1958年11月,撤銷南鄭縣,並入漢中市;撤銷佛坪縣,轄區北部(秦嶺主脊以北)劃入盩厔縣;中、南部並入洋縣;東部並入石泉縣;撤銷黎坪中心區,轄區分別並入寧強、沔縣;撤銷褒城縣,轄區並入沔縣和漢中市;撤銷留壩縣,轄區北部並入鳳縣,柴關嶺以南的江口、留壩兩公社劃歸漢中市。此時漢中專區轄漢中市及城固、洋縣、西鄉、鎮巴、寧強、鳳縣、沔縣、略陽縣。
1960年12月,鳳縣劃入寶雞專區。1961年8月,恢復南鄭縣(駐地遷於周家坪)、留壩縣、佛坪縣。佛坪縣原秦嶺以北地仍歸盩厔縣。1964年5月,漢中市撤銷改設縣。9月,沔縣改名為勉縣。
1968年9月2日,成立漢中專區革命委員會,為一級行政權力機構;1969年1月,漢中專區改為漢中地區,行政領導機構改稱漢中地區革命委員會。1978年6月,漢中地區革命委員會改為漢中地區行政公署(簡稱「漢中行署」),為陝西人民政府派出機構,所轄縣未變。1980年7月,漢中縣撤銷恢復為市(縣級)。
1995年,漢中地區轄漢中市及南鄭、城固、洋縣、佛坪、西鄉、鎮巴、勉縣、寧強、略陽、留壩縣。
1996年2月21日,國務院通知,撤銷漢中地區以及縣級漢中市,改設為地級漢中市,6月6日,正式對外辦公,7月18日,慶祝召開地區級漢中市成立大會。原縣級漢中市改為漢台區(縣級)。

C. 誰知道漢中的歷史資料

漢中的來歷,酈道元在《水經注》中說是因漢水得名,即被水所繞之意。但後來研究漢中地方史的人,都無法解釋,便生出許多臆測。其實最早的漢中並不是現在的漢中,而是另有所指。漢中盆地最先稱為褒國,再就是南鄭縣了。

公元前451年秦國從蜀國手中奪取了漢中,秦國已實行縣制,在此設立南鄭縣。南鄭縣的名字取得,是因為當年西戎入侵,部分鄭國人南奔來漢中,聚居在此,因與秦人有鄉黨之誼,便以南鄭來命名。秦國為了鞏固和加強南鄭的軍事力量,派左庶長修築了南鄭鄉城,其址就在今漢中市,這個地方歷史上一直稱南鄭,後來才移到今天的周家坪。公元前441年蜀利用秦國在南鄭立足未穩的機會,重新奪回南鄭。蜀王封弟弟苴侯於漢中,稱蒯萌王。公元前387年秦從蜀人手中重新取得南鄭。

公元前316年秦以南鄭為基地,取道五丁關、金牛道滅了蜀。金牛道又稱石牛道,即今天川陝公路沔縣至劍門一段。途中以金牛峽、五丁關等處最險。金牛峽、五丁關一帶為石炭岩地質,崖峻谷深,谷狀多呈V形;五秦人不知入蜀道路,假意送給蜀王能糞金的石牛和珍寶美女,蜀王貪婪成生,就派手下五大力士——五丁,一路開山通路將石牛運回國內。秦人尾隨五丁之後,滅了蜀國。這條路便稱為金牛路。在寧強境內仍有金牛峽、五丁關、金堆鋪、烈金壩等與傳說有關的地名 。

秦國在商鞅變法之後,民富國強,已有並吞天下之志。滅巴蜀後安頓好了後院,著手進一步蠶食楚國。公元前312年秦奪取楚丹江流域,又敗楚漢中,置漢中郡。

楚漢中郡在什麼地方呢?《戰國策》蘇代對燕王說:漢中之甲,乘舟出於巴,乘夏水而下漢,四月至五渚。夏水是一條河流,源出湖北竹山地區,有三條,在江夏入漢。《史記正義》引《括志地》說:房陵即今房州房陵縣,古楚漢中郡地也。房陵縣即今湖北房縣 ,屬竹山地區。漢中即指今湖北竹山地區,其地理上正被漢江和滄浪水所圍,滄浪水又稱漢水,所以被稱為漢中。此地正是秦頭楚尾。漢中是一片連接巴蜀的山地,是江漢平原即楚國內腹的一道屏障,因處秦頭楚尾之地,成為楚秦、楚巴的爭奪焦點。

楚人在蠶食漢江諸國後,前後以漢水命名的並非漢中一處,還有漢東、漢北等處。

秦取得統一後,實行郡縣制,漢中郡擴大到漢北(今安康一帶)及漢水上游地區,郡治新城(今安康),正處在漢中郡中部。東漢時四川盆地及西南地方實力增強,漢中郡治才遷到南鄭,有加強防範的意思。

東漢末年,曹操從張魯手中奪取漢中郡,此時漢中郡的下游古漢中,中游新城,上游南鄭都成為吳蜀爭奪的軍事要地 。為了軍事上的需要,遂於公元219年(漢建安二十四年),在新城設立魏興郡,古漢中設上庸郡。南鄭仍設漢中郡。從此以後,二千年來一直被沿用下來,漢中就專指漢水上游的盆地了。這種地名上的張冠李戴現象,地理上稱「地名漂移

D. 漢中都發生哪些歷史故事

三國張魯的祖父創建五斗米教,為佛教的流傳做出了貢獻/曹操攻陷漢中/曹操劉備漢中大戰/鍾會攻打漢中/

E. 漢中歷史

介紹少了宋代。宋代漢中張浚領導吳玠抗金,保住大宋江山是歷史上最輝煌的一頁。
在南北對峙的形勢下,從全局的角度認識到漢中的地位並加以經營的,當數南宋張浚。南宋初,一個迫切的問題是宋高宗趙構"巡幸"之所的選擇。當時,金兵攻勢正盛。金兵南下,常起三路:東越山東而趨江淮,西越山西而攻關中,中路越中原而趨荊襄。漢中、隴西尚處二線,四川則是大後方。南宋君臣們所要做的是既能暫避金兵之鋒銳,又能保持一種不失時機地進行反攻的態勢。大臣們建議巡幸建康、武昌、四川、關中的都有。張浚建議巡幸漢中。他上疏宋高宗說:"漢中形勝之地,前控六路之師(南宋在關中之軍),後據兩川之粟,左通荊襄之財,右出秦隴之馬,號令中原,必基於此。謹積粟理財,以待巡幸。"[註:《讀史方輿紀要》卷五十六陝西四]張浚對漢中的經營規劃充分利用了漢中與周圍地區的關系。漢中的地理位置,既背靠四川大後方,又能左右伸縮,聯絡隴西、荊襄,流通戰爭資源,呼應關中、中原等前線地區的戰事。這樣,漢中在南方的上游地區實居樞紐性的地位。張浚之議雖未被採納,不過,由於張浚對漢中的經營,南宋以川陝、荊襄、江淮呼應作戰的一字長蛇之勢卻得以形成。

F. 陝西漢中的歷史誰知道

西周時期,地屬褒國。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公元前312年)攻取漢江中游楚國的漢中郡後,於南鄭(今漢台區東北)置漢中郡。楚、漢之際劉邦受封漢王,都南鄭。西漢移郡治於西城(今安康城區西北漢江北岸),新莽曾改稱新城郡。東漢復原名還治南鄭,初平二年(公元191年)改名漢寧郡。建安二十年(215年)復原名,屬益州。三國魏景元四年(263年)於沔陽(今勉縣東)析益州地置梁州,西晉太康年間移治南鄭。南朝宋於南鄭僑設秦州及華陽、懷安等郡。
梁天監三年(504年)北魏在東部設梁州及漢中、晉昌、褒中、華陽、豐寧五郡,在西部設東益州及武興、 頭、落叢三郡。西魏廢帝元年(552年)改設為梁州及漢中、褒中、儻城三郡;洋州(治今西鄉)及洋川、豐寧、懷昌等郡;興州(治今略陽)及順政、 頭、落叢、華陽四郡。北周天和年間撤銷褒中、懷昌、 頭三郡,更漢中為郡為漢川郡。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廢郡存梁、洋、興三州。大業二年(606年)廢洋州,三年罷梁、興二州,復設漢川、順政(治今略陽)二郡。
唐武德元年(618年)廢郡復設梁、洋、興三州,貞觀元年(627年)州屬山南道;開元十三年(725年)因梁州與涼州同音,更梁州為褒州;二十年復名梁州;二十一年析山南道於南鄭置山南西道。天寶元年(742年)罷州復設漢中、洋川、順政三郡;十五年移洋川郡治於興道縣(今洋縣);乾元元年(758年)復廢郡設梁、洋、興三州;興元元年(公元784年)升梁州為興元府。十國時後蜀更洋州為源州。北宋乾德三年(965年)源州復名洋州,開寶六年(973年)府治兼為峽西路治,咸平四年(1001年)廢峽西路,於府治兼置利州路,南宋紹興十三年(1143年)增設大安軍,次年利州路分東、西二路,府治為利州東路治,興州為利州西路治;開禧三年(1207年)改興州為沔州。
元初廢大安軍及兩路,升興元府為西元路,屬陝西行中書省;至元二十年(1283年)沔州移治鐸水(今勉縣舊州鋪)。明洪武三年(1370年)改興元路為漢中府,降洋州為洋縣;七年降沔州為沔縣。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改寧羌衛為寧羌州。清因之,漢中府轄寧羌州及南鄭、褒城、城固、洋縣、西鄉、沔縣、鳳縣、略陽八縣和留壩、定遠、佛坪三廳。1913年改府為道,改州、廳為縣。1914年改定遠縣為鎮巴縣。1925年佛坪縣治遷今址。1928年廢道,以縣屬省。1935年為陝西省第六行政督察專區。

G. 漢中曾經有哪些歷史人物在這里來過

漢中歷史悠久,是漢家的發祥地,自公元前312年秦惠文王首置漢中郡,為秦36郡之一,迄今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公元前206年,漢王劉邦以漢中為發祥地,築壇拜韓信為大將,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逐鹿中原,平定三秦,統一天下,成就了漢室天下四百多年,自此,漢朝、漢人、漢族、漢語、漢文化等稱謂就一脈相承至今。三國時期,漢中是魏蜀兩國兵戎相見的主戰場,古漢台望江樓
老將黃忠在漢中定軍山下刀劈夏侯淵,驍將趙雲漢水之濱大敗曹軍,劉備自立為漢中王;一代名相諸葛亮在漢中屯兵8年,度過了他一生最為嘔心瀝血的歲月,六齣祁山,北伐曹魏,鞠躬盡瘁,最終歸葬定軍山下,其安息地武侯祠,被稱為「天下第一武侯祠」。這里是絲綢之路開拓者張騫的故里、四大發明造紙術發明家蔡倫的封地和葬地,三國大將魏延葬地。韓信、諸葛亮、曹操等帝王將相曾在這里建功立業,李白、杜甫、陸游、蘇軾等偉大詩人曾探訪、輾轉或生活在這片土地上,並留下了瑰麗的墨跡詩章。
先秦時期,漢中地區在傳說和史料中皆有部分涉及,但由於年代久遠,均無法查證。《尚書·禹貢》中所謂「梁州」、《史記》中「褒國」皆被認為是漢中地區在史料和傳說中的體現。南鄭之名,可上溯至公元前771年。《水經注》載:「南鄭之號,始於鄭桓公。桓公死於犬戎,其民南奔,故以南鄭稱。」但此說史家存疑。戰國中期,南鄭是秦蜀爭奪的要地。秦厲公26年(前451年),左庶長修築南鄭城。
秦朝時設漢中郡,郡治南鄭,在今天漢中市漢台區。為秦36郡之一,秦朝末年,各股政治勢力角逐中國大地,鴻門宴之後,劉邦向項羽稱臣,項羽封其為漢王,《史記》中記載,劉邦頗為失落,謀士蕭何勸慰:「語曰『天漢』,其稱甚美」。劉邦在漢中時期韜光養晦,採用張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策略,拜韓信為大將,後突襲拿下三秦地區,和項羽一爭高低,史稱「楚漢之爭」。 劉邦最終取得軍事勝利,因其原封地在漢中,稱漢王,故遷都長安並建立中央統一封建王朝後,稱漢朝,劉邦亦稱作漢高祖」。今日中國「漢族」即得名於漢朝,漢中乃中華漢人稱號的古發源地,並留下大量漢朝時期文物古跡,如拜將壇(劉邦拜韓信處)、古漢台、棧道等。西漢武帝時期,城固人張騫出使西域,成為絲綢之路興起的標志事件。 東漢末年政局動盪,巴郡少數民族起事,攻入漢中、三蜀。中平元年,五斗米道張修起義,響應黃巾起義,攻巴郡、入漢中,兵敗歸附劉焉。熹平年間(172-178年)五斗米道在漢中傳播。後來張魯除掉張修,在此建立持續達近三十年的政教合一的政權,後投降曹操。由於其入蜀門戶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南北交通要道,在劉備入蜀後很快成為曹操和劉備激烈爭奪的地區。後來劉備取勝,稱漢中王,蜀國即占據此地,現今仍遺留有大量三國古跡,如武侯墓(諸葛亮墓地)、武侯祠、馬超廟、定軍山、虎頭橋(魏延斬首之處)等。 諸葛亮去世後,漢中復被魏奪得,設梁州。後魏滅,西晉政權建立。隨著政局變動,漢中的歸屬也開始在政權更替中反復變更。先後歸屬西晉、東晉、宋、齊、北魏、梁、西魏、北周政權。
東漢以後,漢中郡曾先後稱為漢寧郡、梁州、漢川郡、山南西道、興元府、漢中府、漢中道,而南鄭之稱,除在西魏廢帝三年至隋大業年間(554年-605年)一度改為光義縣外,南鄭之名一直為歷代朝廷沿用。 西晉政權動盪後,歸於成漢。桓溫平定蜀地後,復設漢中郡,屬梁州。下轄八縣:南鄭、蒲池、褒中、沔陽、城固、西鄉、黃金、興道。沒過多久,被前秦征服。南北朝時為漢中郡,領南鄭、漢陽、城固三縣。後周改漢中為漢川郡。 隋初,郡廢州存。大業初年,州廢,改為漢(中)川郡,統領八縣:南鄭、西、褒城、城固、興勢、西鄉、黃金和難江。隋大業八年,移縣理郡西城南,臨漢水,宋嘉定十二年重築。

唐初,改漢川郡曰梁州,開元中因梁、涼聲近,更名曰褒州。不久重新改回梁州。天寶初年,又改為漢中郡。唐德宗於興元六年(874年)三月避亂漢中,六月,叛亂平定後返長安,並以其年號改漢中為興元府,領五縣:南鄭、褒城、城固、西、三泉,餘地為金、洋、鳳、興四州。五代時期,先後成為前蜀、後唐、後蜀政權的領地。 北宋平後蜀,仍為興元府,領南鄭、城固、褒城、西四縣。北宋時漢中商稅收入僅次於開封、成都等地,居全國前列。南宋時成為邊陲重鎮,增設廉水一縣。餘地為沔、金、鳳三州。 元代為興元路。
明洪武三年,改為漢中府,領兩州:金、寧羌,統轄十四縣:南鄭、城固、洋、西鄉、褒城、鳳、沔、略陽、石泉、漢陰、平利、洵陽、紫陽、白河,其中南鄭為附郭。知府費震在宋城基礎上對漢中城進行重修,基本奠定了今天漢中城的格局。洪武四年,府治西設漢中御守千戶所,十三年改為漢中衛,領左、右、中、前、後五所,隸屬陝西都司。 明神宗第五子朱常浩受封瑞王藩於此地,並在城內建明瑞王府。經過二十多年修建,瑞王府規模宏大,院落相連,樓台相望,亭閣錯列。東連蓮花池,南至西大街,西接北教場糧庫,北抵城牆基,並將北城牆向北移二十步。面積約占當時漢中城三分之一。 崇禎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由湖北、河南進攻陝西,張獻忠也配合夾擊。起義軍佔領西安後,朱常浩南逃四川避難。留在漢中的豪華王府,被當地人拆除,一搶而空。清康熙年間,王士禎《瑞王故宮曲》這樣寫道:「往日朱門帝子家,柴車一去即天涯。平台賓客今何處,零落小山叢桂花。」昔日瑞王府,今日留下蓮花池及琉璃照壁 ,還有鑄「飛天」、天龍」等圖案古銅鍾,現存古漢台,花園旁太古石,存於漢中市圖書館。 1863年春,太平天國扶王陳得才、遵王賴文光、瑞王藍成春、啟王梁成富等率部西進,與清軍交戰,同年8月攻克漢中,殺南鄭知縣周蕃壽,後被清軍鎮壓。
民國建立後,漢中成為入蜀交通樞紐進行重點建設,中日局勢緊張後,成為戰略物資的轉移站,在戰前物資人力以及文物轉移入蜀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七七事變」後,前國立北平大學、國立北平師范大學、天津國立北洋工學院等校在西安合校重組為國立西安臨時大學,1938年2月,遷至漢中、城固等地,校本部設城固考院小學,更名為國立西北大學,8月原北平師范大學獨立設置,更名為國立西北師范學院,1945年後遷至蘭州,而國立西北大學則遷回西安復校。抗日戰爭期間,漢中屬於第五戰區轄區。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漢中尚屬國民黨當局控制中。1949年12月,解放軍第二野戰軍第十八兵團中路部隊進入區內,至1950年,新政府全面控制區內管轄權。此後,交通建設、政權鞏固措施開始實行。 「三線建設」開始後,漢中成為重點建設地區。1965年2月20日,國防工辦主任羅瑞卿向毛澤東、中共中央常委匯報了三線建設布局,提出了《關於國防工業在二、三線地區新建項目的報告》,報告中指出:「漢中地區處於戰略縱深帶,山川交錯,氣候溫和,物產豐富,水力資源充足,是國防工業建設的良好基地」。布局方案中明確指出:漢中地區,以航空工業為主,輔之國防重要項目和國家工業骨幹項目。同年3月21日,報告獲得通過。此後,從1965年到1969年,對漢中進行了多次選廠布點和籌建工作,1964年10月28日,〇一二基地正式成立。同時機械工業部下屬核工業405廠在區內開始建設,後屬核工業部,今屬中核集團。1966年開始,機械工業部所屬漢江機床廠、漢川機床廠、漢江工具廠、漢江鑄鍛件廠開始在區內建設。1969年11月,中央決定將漢中作為運輸機生產基地,並列為「四五計劃」的重點項目。 文革時期大量古跡遭破壞,漢中古城牆遭到拆毀、漢中鍾樓在武鬥中被徹底摧毀,古漢台等遺跡都有不同程度的損毀和人為破壞。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漢中是受災較為嚴重的城市之一。

望採納,謝謝

H. 漢中地區的歷史簡介

漢中地區位於陝西省西南部,簡稱「漢」,北有秦嶺山地,南有巴山山地,版中有漢水權,西接甘肅,南通四川,東北與安康、西安、寶雞地、市相鄰。素有「漢家發祥地、中華聚寶盆」之美譽,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區內著名文物古跡有:漢中古漢台、拜將壇、褒斜道摩崖石刻;南鄭南湖國家3A風景區、山河堰;勉縣的武侯祠、墓;留壩的張良廟;城固的張騫墓:洋縣蔡倫墓;略陽的靈岩寺。著名的自然風光名勝有佛坪自然保護區,南鄭黎坪國家森林公園、城固南沙湖水庫,勉縣溫泉,療養院等。漢中地區曾是川陝革命根據地,中國工農紅軍四方面軍李先念、徐向前在此戰斗過 。

I. 漢中和陝西的歷史關系為何一般漢中人都會被認為是四川人

漢中是陝西省地級市,歷史上漢中包含四川,所以一般漢中人都會被認為是四川人。

漢中是長江第一大支流漢水的源頭,陝南地區最大城市,是關中-天水經濟區和成渝經濟區的重要連接樞紐,是西安到成都的必經之地,也是兩漢三國文化的主要發祥地,素有「漢家發祥地,中華聚寶盆」的美譽。

漢中自古就被贊譽為「魚米之鄉」,也是有名的「天府之國」。漢中有四寶:朱䴉、大熊貓、金絲猴和羚牛。

(9)漢中歷史擴展閱讀:

傑出的政治、軍事人物張良、韓信、蕭何、張魯、諸葛亮、曹操、劉備、夏侯淵、黃忠、姜維、馬超、張飛、吳玠、吳璘、方孝孺、李自成等都在漢中留下深深的足跡。漢中也誕生了「絲綢之路」外交家張騫,孕育了剛直雄烈的大漢諍臣李固,造紙術的發明者蔡倫長眠於漢中洋縣。

漢中現代名人有:中國國學形象大使哈輝、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建國60周年《國慶大閱兵》主要編導及導演廣龍、央視著名主持人胡蝶、音樂創作人吳向飛、中國孝基金創始人、當代中華最感人十大慈孝人物楊懷保、中央政策研究室常務副主任何毅亭、中國紅十字會總會黨組書記江亦曼、歌手約瑟翰·龐麥郎等。

J. 漢中的歷史文化有哪些

漢中是長江第一大支流漢水的源頭,陝南地區最大城市,是關中天水經濟區和成渝經濟區的重要連接樞紐,是西安到成都的必經之地,也是兩漢三國文化的主要發祥地,素有「漢家發祥地,中華聚寶盆」的美譽。

漢中位於華夏版圖之中心,歷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是劉邦西漢王朝的發祥地,蜀漢丞相諸葛亮北伐的軍事要地,傑出的政治、軍事人物張良、韓信、蕭何、張魯、諸葛亮、曹操、劉備、夏侯淵、黃忠、姜維、馬超、張飛、吳玠、吳璘、方孝孺、李自成等都在漢中留下深深的足跡。漢中也誕生了偉大的「絲綢之路」外交家張騫,孕育了剛直雄烈的大漢諍臣李固,造紙術的發明者蔡倫長眠於漢中洋縣。詩人李白、杜甫、陸游、歐陽修、岑參、元稹、李商隱也在秦巴山區之間遊走,吟唱出彪炳文學史的瑰麗詩詞墨寶。在抗日戰爭時期,漢中是後方重鎮,陪都重慶屏障,蔣介石、李宗仁、蔣緯國、陳誠、胡宗南、祝紹周、楊虎城、美國飛虎隊陳納德這些抗戰名人在漢中書寫了輝煌的詩篇。——常識歷史篇。

熱點內容
希臘的歷史 發布:2025-07-18 10:33:00 瀏覽:654
人體中的數學 發布:2025-07-18 07:53:58 瀏覽:951
一級建造師機電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18 07:50:21 瀏覽:528
班主任工作計劃小學四年級 發布:2025-07-18 05:17:52 瀏覽:912
淺談師德的心得體會 發布:2025-07-18 03:09:46 瀏覽:807
怎麼瀏覽谷歌 發布:2025-07-18 02:29:49 瀏覽:51
之女教師 發布:2025-07-18 01:03:04 瀏覽:369
奧數物理 發布:2025-07-17 23:41:12 瀏覽:318
中西方歷史 發布:2025-07-17 21:55:02 瀏覽:867
師生倫理關系電影 發布:2025-07-17 21:35:16 瀏覽: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