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音樂的歷史

音樂的歷史

發布時間: 2020-11-22 00:01:03

A. 美國音樂發展歷史

在二十世紀的一段很長時間里,鄉村音樂在整個流行音樂的舞台上只是扮演著一個小小的角色。第一次大戰結束不久,美國新建立的一些鄉村廣播電台經常以鄉村音樂為點綴,播放地區性的廣告時往往以活躍於附近地區的鄉村音樂家所表演的音樂節目為其簡短的前奏。到一九二四年,這些音樂已擁有一個北方的市場,主要由肯塔基鄉村音樂家表演的谷倉舞前一次成功地出現在芝加哥。同時,唱片灌制業也開始對鄉村音樂發生極大興趣,其目的是為了發行圓形唱片,主要是在鄉村中商店裡出售。他們很快便驚奇地發現,對這種唱片的生產存在著全國性的需求。爵士樂主要使用管樂器,鄉村音樂則主要依靠弦樂器。小提琴、吉它和班卓琴在鄉間越來越流行,它們例於買到,價格低廉,在重工業奏中容易結合,非常適合演奏業已發展起來而原來的民間樂器已不能勝任的鄉間音樂。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鄉村音樂在流行音樂主流中的地位得到鞏固。在鄉村音樂家所表演的曲目中囊括多種音樂:民間舞曲、經白人改編的黑人布魯斯、宗教歌曲、描寫鐵路災禍和棉廠辛勞的敘事歌曲、更重要的是表現各種痛苦之人(臨終的母親、孤兒、喪偶者、遠離家鄉的孤獨者、失戀者)的歌曲,為了吸引觀眾,這種歌曲被處理得凄涼惋人,摧人淚下。二戰期間,鄉村音樂在流行娛樂業中的地位急劇提高,其影響范圍有極大的擴展。這大概是由於當時大量人口轉入城市工廠和軍隊,使得這種音樂的鄉愁情調具有獨特的吸引力。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期,在鄉村音樂中兩種相反的風格居於主導地位。東南部鄉村音樂採用了激烈奔放的「蘭草」音樂的形式,突出了五弦班卓琴高超的演奏技巧;西南部的鄉村音樂民謠風不強,情調較為柔弱,節奏准確明晰,低聲部重音強烈而突出,正是從這種音樂中產生了搖滾樂。 如果我們繼續追溯鄉村音樂的起源,那麼就要拉扯到十八、十九世紀美州大陸最早的白人定居者了。這些從各地而來的移民者唱著他們古老的歌曲,逐漸融匯而成了被人們稱為鄉村音樂和西部音樂的通俗音樂。起先,這些開拓者們的歌曲極大程度地描繪和體現了生活的困苦以及孤獨、焦躁、痛苦的感情色彩。而演奏者和音樂家們與其說是通過音樂手法減緩這種孤獨,不如說是刺激公眾的能動去更徹底地改變舊有的模式,以至使音樂產生了歡欣。事實證明,要保持這種古老音樂原有的精神,就要去掉痛苦和激情—使音樂達到真實的程度。正因為如此,我們的民間音樂才得以過渡到通俗音樂。 然而鄉村音樂歌手似乎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認為快樂就像生活一樣,永遠是不安全的。正因為如此,他們的歌中總是帶有一種冷淡或憂愁。如著名的美國歌曲「The Sound Of Silence」,那種冷淡的旋律,即使是不看歌詞,也能使人感覺到孤獨和陰暗。還有眾所周知的老歌「The Yellow Ribbin On An Old Oak Tree」,雖然旋律輕快,但總是籠著一層薄而淡的金色憂愁。更不用說Joan Baez的「Famous Blue Raincoal」了,簡直讓人感到骨髓都帶著寒氣,歌曲結束後,人都感動得發顫,而又突然莫名其妙地憂傷起來。我想,特別迷戀鄉村音樂的朋友,可能都是多悉善感的人吧!但也不要太過憂傷了,還是笑口常開的為妙,因為連Garth Brooks這樣的鄉村歌曲之王都會說:「雖然我唱人生的不幸,但也唱生活的快樂,因為快樂總是多於不幸!」 1920年代:鄉村音樂的誕生 Jimmie Rodgers的混合音樂風格,Carter家族的堅持傳統的風格,Vernon Dalhart的流行樂風格。界於這些之間,他們勾畫出了美國獨有的音樂文化鄉村音樂的草圖。他們的才能得助於當時的時代氣候:如若大量的無線電和錄音產品被棄之一邊,美國風格的音樂就會被禁固起來,得不到傳播,那麼鄉村音樂也是無法在1920年代被創造出來的。 Dalhart也許已為大多數人所遺忘,但他卻是鄉村音樂的第一位大明星。出生於德克薩斯州東部Marion TySlaughter的一個牧牛家庭的他,在1910年來到了紐約,找到了一份在葬禮上唱歌的工作。然後,他參加了輕歌劇的表演。他的錄音生涯開始與1924年他的"囚徒之歌"("The Prisoner』s Song")及其反面的"97遺骸"("The Wreck of the Old 97")的發售。他的用特有的方式演唱南部山區的歌曲,贏得了大家的歡迎,並獲得了他在鄉村音樂中的首個百萬銷量。 為了尋求更大的成功,錄音公司開始向南部派出星探。Victor錄音公司的Ralph Peer發現了JimmyRodgers和Carter家族,在1927年分別為他們在Bristol和Va錄了音。"這些錄音在鄉村音樂歷史上獨具重要性。"資深鄉村藝人Johnny Cash這樣說。 Rodgers和Carter家包括了A. P. ,擁有純真音色的妻子Sara,以及吉他高手Maybelle(Sara的堂妹), 在形成兩種不同風格音樂傳統上,他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Rodgers結合了藍調(Blues)、白人山區歌謠(Yodels)、民謠(Fulk Tunes)的風格來演唱關於游盪者和碼頭工人。而Carter一家則著眼於家園、上帝、母親、家庭和信仰。用的是一種安逸的、諧和的曲風。Maybelle"Carter Lick"成為了鄉村樂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作品。 Rodgers在他的年代頗為流行。當結核病使他虛弱,他卻始終不願放慢瘋狂出片的速度。他對妻子說,"我想要穿著我的鞋死去。" 對於大多數象Carter家族的藝人,演唱只是業余的。在錄音間隙,Sara說,"我們會回家種棉花。"為了省錢,A. P. 在他們的演出海報上統一印上了他們的名字、一句承諾詞"節目保證精彩",然後下面是許多橫線,用來填寫演出的日期和地點。 Dalhart的知名度日漸衰落。40年代,他在Conn. 的Bridgeport的一家賓館做夜間服務生,直到1948年過世。 任何關於90年代的鄉村音樂的探討都必須從Garth Brooks開始,他是鄉村音樂有史以來專輯最暢銷的藝人,而且舉辦過那種帶有誇張的搖滾風格的演唱會。 Garth提及地受到影響的藝人有George Jones,流行歌手James Taylor,以及頗具魅力的搖滾樂隊Kiss,這使他的鄉村音樂站產出從未有過的精巧,流行。而有一些鄉村藝人,象Reba McEntire和Brooks&Dunn,也跟著把他們自己的演出舞台轉版得絢麗復雜。 Reba曾是個競技歌手,她的天才超越了她那個時代的所有女藝人。她擁有的一系列暢銷金曲,為她在商業運作中牢牢地確立了自己的地位。 Alan Jackson則與Garth Brooks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他是一個新傳統主義者(80年代的鄉村音樂主流風格),他收集過Hank Williams的小刀,一把Hank的舊吉他,當然還繼承了他的歌曲風格那種簡朴但不失真摯的感覺。 90年代的人們亦是聽著搖滾樂成長起來的第一代,這自然影響到了鄉村樂。今天的鄉村電台交替播放著傳統的鄉村歌曲以及那些受益於比the Carrers樂隊大的多的現代鄉村音樂。 這十年被認為是鄉村樂的另一個發展高潮,但是不象80年代的電影《都市牛仔》(Urban Cowboy)那樣風靡一時。90年代的鄉村樂似乎是穩步發展。當搖滾樂已經侵佔了大多數的電台時,鄉村電台卻聯合起來,堅守自己的陣地,使其成為全美最大規模的電台形式。根據鄉村音樂協會的最新統計,目前全美全日放送的鄉村音樂電台有2,105家。285家電台,其間會穿插播放體育和訪談。

B. 中國音樂的源頭與發展歷史

中國民樂發展的三個時期

1.中國傳統音樂的形成期(約公元前21世紀至公元3世紀)

這時期包括從夏、商、西周到春秋、戰國、奏漢。在音樂體裁方面,經歷了由原始樂舞到宮廷樂舞的進化。在旋律音調、音階形式方面,經歷了由原始間樂重視小三度音程的音調,到春秋戰國強調宮、商、徵、羽的上下方大3度的"(甫頁)、曾"體系,以"三分損益法"相生五音、七聲、十二律,初步確立了中國傳統音樂旋法的五聲性特點。在音樂美學思想方面,先秦諸子百家的論爭,奠定了此後各自學說的理論端點。這一時期中,最具代表性意義的音樂藝術形式是鍾鼓樂隊。

2.中國傳統音樂的新生期(約公元4世紀至10世紀)

這一時期包括了從魏、晉、南北朝到隋、唐。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治動盪和北方人民南遷、少數民族的內移,構成對中國傳統音樂的沖擊:一是玄學對儒學的沖擊,引起音樂思想的變化;二是少數民族音樂和外國音樂的傳入,引進樂器、樂律、樂曲和音樂理論方面的新因素。其沖擊的結果,是使中國的傳統音樂為之一變,開創了音樂國際化的一代新樂風。一方面是世界音樂的中國化,包括外來樂曲的中國化,外來樂器的運用,外來樂調的傳入,外來樂隊的民族化,以及外來樂人為發展中國音樂所作出的貢獻。另一方面是中國音樂的世界化,即:中國音樂以其輝煌的成就給世界許多國家(尤其是周邊各國,如朝鮮、日本等)以重要的影響。

3.中國傳統音樂整理期(約公元10世紀至19世紀)

包括遼、宋、金、明、清。其政治上的特點是:從紛亂和分裂到相對的統一,又從南北對立到多民族國家統一政權的建立,及其在相當長時期內的相對穩定。音樂文化方面則具有世俗性和社會性的特點。所謂世俗性,就是與普通的平民階層保持著密切的關聯。此時期的傳統音樂,無論在演出人員和觀眾、聽眾對象方面,都已具有更為廣泛的社會基礎。在音樂理論方面,表現出對前一時期的繼承和清理的傾向。音樂形態特點已逐漸趨於凝固定型化。其代表性音樂藝術形式是戲曲藝術及其音樂。這一藝術形式,上承前代,下接後世,並廣泛吸收當代音樂新成果,成為集古今音樂大成的音樂寶庫。

中國民樂的發展

先秦:編鍾改寫先秦的音樂歷史

李教授認為,在我國湖北出土的戰國時期的曾侯乙編鍾是先秦時期最具有代表性的樂器。它的出土改變了一段時間內在民族音樂領域內所認為的先秦音樂只有五聲音階的觀點,徹底改寫了整個先秦的音樂歷史。

據了解,曾侯乙墓被發掘以後,其中有陪葬的64枚編鍾。從編鍾以及鍾上的銘文反映出的內容看,中國早在2000多年以前,就能製造出七聲12律齊全,還可以旋宮轉調的編鍾,因此這些編鍾被視為考古界和民族音樂一個歷史性的符號。編鍾在當時的社會中,具有多種社會功能,既是一種社會地位的象徵,又是乞求平安的祭祀用品。

唐朝:以彈撥音樂為主體的華麗浪漫民樂時代

伴隨著社會生活水平的的提高,以及外來文化的沖擊,樂器的製造也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唐朝音樂的特點是以彈撥音樂為主,李教授認為,唐朝作為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的文化時期,經濟水平相比於秦朝得到了空前的提高。與此相應的,在民族音樂領域內,先秦那種在室外演奏的、相對粗糙的編鍾漸漸衰落,而具有浪漫和華麗色彩的彈撥音樂、歌舞樂隊迅速發展起來。另外,在外來文化的影響下,包括高麗、胡人、西域等地音樂開始傳至中原,極大豐富中國民族樂器的品種。

進入宋朝後,彈撥音樂開始走上了下坡路,管弦樂得到了了發展,這也是同當時的歷史背景相聯系的,這種趨勢和宋朝的戰爭不斷的局勢有很大的關系。 「其實音樂其實是經濟、文化、社會的一個縮影。」 李教授得出了如上結論。

元朝:文人推動下繁盛的元曲時代

元朝沒有科舉制度,於是大批的文人都轉入了民間藝術的創作之中。元曲因此具有很強的故事情節性,吸引了眾多的觀眾,進一步促進了它的繁盛。在這個問題上,李教授特別強調了中國的元曲同外國歌劇的不同,就在於中國的元曲重要形成了一系列的曲牌名,每一個新的創作都是利用已經形成的曲牌名。而外國的歌劇就沒有這樣的「格式」可以套,所有的創作結構都是全新的。

到清朝以後,是中國的少數民族樂器繁盛的時代,以明末清初出現的二胡就是這個時代民族樂器發展的一個縮影。漢人的音樂一直都是以「單字」居多,比如我們所熟知的蕭、笛、琴、鍾等。通常在樂器中出現的兩個字的樂器多是外國傳入中國民族音樂之中的,比如我們熟悉的嗩吶、二胡等。

近代:民族音樂發展艱難

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為大部分觀眾所耳熟能詳,但是李教授認為在中國近代的發展時期,民族音樂的發展進入一個步履蹣跚的階段,這一時期的兩個標志性人物就是阿炳和劉天華。

劉天華是我國著名的民族音樂家,北京大學教授,詩人劉半農的弟弟,他是與瞎子阿炳同時代的一位著名的二胡演奏家、作曲家,經典代表作有《月夜》、《空山鳥語》、《良宵》、《光明行》等。李教授特別強調這位民族音樂的宗師對中國民族音樂的貢獻,認為他是中國民族音樂發展的第一人。從他開始,中國民族音樂進入了學堂化的發展時期,這使中國民族音樂發生了質的變化。

建國後:民族音樂得到了快速的成長

建國以後,中國社會出現了欣欣向榮的新氣象。中國建設戰天斗地的氣氛使社會各階層群情激昂,中國民族音樂的發展也由此達到了空前的高度。隨著革命事業的發展以及農業生產的廣泛開展,出現了大批具有時代特色的民族樂曲,如很多人熟悉的《賽馬》、《喜看麥田千層浪》等作品就是這一時期有代表的作品。在這一時期,民族音樂的一些舊的觀念得到了剔除,很多西洋樂曲中的一些新的元素被借鑒。

2005年春節,天津歌舞劇院在奧地利維也納金色大廳舉辦"雞年中國民族音樂會"取得巨大成功, 音 樂會不但通過衛星直播傳送到國內,而且由美國休斯敦音像公司無償提供音樂會的錄音, 將製作成CD在全世界發行。
自1998年中央民族樂團代表中國民樂第一次登上維也納金色大廳的舞台,八年來,在「金色大廳」舉辦的「中國春節民族音樂會」已經成為中國民族音樂的著名品牌。
從雅典奧運會閉幕式上的一曲《茉莉花》和二胡表演,以及現代民樂組合如《女子十二樂坊》在東南亞的如潮好評,到中國各地民族樂團在國際國內演出市場的日益活躍,在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中國,經濟力量的積累正逐漸地轉化為民族自信,也帶來民族音樂的回歸——中國民樂正在交流與創新中走向復興。

C. 影視音樂發展歷史

影視音樂發展的簡要歷程

1


默片(無聲)時期

第一位在電影中使用音樂的人是盧米埃兄弟。
1895

12

28
日在
巴黎的卡普辛大道餐廳,盧米埃兄弟放映了電影史上的第一部商業片,
當時盧米埃兄弟在放映的同時還邀請了鋼琴家做現場的伴奏,所演奏曲
目均是通俗的小品音樂,因此這代表了電影與音樂第一次的交會。

(觀看電影《雨中曲》中當時觀眾欣賞無聲電影時的場景,因為沒
有人物對白,劇情完全靠字幕的形式傳達給觀眾。)

喜劇大師卓別林是當時最具代表性的電影明星。

2


起飛時期

對於電影史來說,
1927
年是非常關鍵的一年,因為影像與聲音結合
的技術終於成熟,使得有聲電影正式崛起,觀眾終於能在看電影時聽到
演員們的聲音了。由於故事情節已經能由說話聲與對白交代清楚,從今
而後它就是情緒系統的重要領導者。從有聲電影問世到上世紀三十年代
中期,基本上電影音樂家的作曲方式是以純音樂的形態來構思,因此,
電影音樂脫離不了古典音樂的氣息。

3


專業化時期

上世紀三十年代之後,隨著電影的發展以及一些音樂家對電影音樂
發生興趣之後,開始為電影寫作專門的樂曲,電影音樂才有了明顯的特
性與進步。這個時期的電影音樂家以史坦納為代表,史坦納可以說是電
影音樂家的鼻祖。史坦納首創米老鼠式的編曲方式,為早期的電影譜下
不少成功的作品,如《亂世佳人》、《北非諜影》等;此外,恐怖大師
希區柯克與柏納赫曼的《驚魂記》(
1960
年),全片以小提琴的弦樂音
響製造出凄栗驚駭的場面,也成為電影音樂的典範。

電影音樂的主要特徵

1

視聽統一的綜合性
——
電影基本上是一種視覺藝術,
但聽覺要素
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輔助部分。

2

片斷與整體的矛盾統一性
——
電影音樂在影片中是分段陳述、

斷出現的(早期的電影音樂例外)。

3

音樂長度的制約性
——
電影音樂受電影蒙太奇的限制,
隨劇情發
展而變化,因而每個音樂片斷的時間長度,均受到嚴格限制(誤差通常
不能超過半秒鍾)。

4

音樂與科學技術的不可分離性
——
電影音樂要通過錄音
(包括混
合錄音、光學錄音)、洗印、放映等技術處理,因而深受科學技術的制
約。

電影音樂的主要功能

1

描繪作用
——
這是較為客觀性的處理,
主要用音樂來渲染烘托畫
面的情緒及氣氛。

2
、抒情作用
——
主要用於塑造人物性格,表現人物思想感情、心理
變化,體現內心潛台詞等。

3

劇作作用
——
音樂參與影片的情節發展,
成為影片結構不可缺少
的組成部分,
包括刻劃人物的復雜內心矛盾,
表現人物之間的外部沖突。

4
、背景氣氛作用
——
音樂以特定音調、樂器音色、風格在影片的局
部或整體中,作為表現時代特徵、民族特點、地方色彩或強化特定的影
片基調與氣氛的手段。

5
、結構貫串作用
——
同樣的音樂在影片中多次反復(或變化反復)
出現,在情節發展過程中起著紐帶作用,既能使整部電影完整、統一,
又能使觀眾在心理上獲得前後貫串的感受。

D. 關於歷史的歌曲

一定的歷史時期,重大的歷史事件,總是同一些歌曲聯系在一起。法國大革命時期流行過《馬賽曲》,1871年巴黎公社起義誕生了《國際歌》,蘇聯衛國戰爭中到處傳唱《喀秋莎》,中國北伐戰爭期間響徹《國民革命歌》……正所謂歲月如歌、時代如歌、歷史如歌。20世紀的歷史歌曲見證了中國人民從苦難走向勝利的歷程,融入了民族的情感,民族的血液,它激盪著人們的深情,激勵著民族的鬥志。今天,我們用音樂回顧歷史,讓歷史與歌聲在時空中交織,讓我們在歌聲中展開翅膀飛回從前,去觸摸歷史的脈搏。課前,同學們進行了調查采訪家裡的長輩、學唱老歌,收集歷史歌曲、填寫新歌詞等活動,現在,各組將圍繞主題展示其研究的成果。

小組一:我們組的主題是「抗日歌曲——救亡的號角」。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把中華民族推向亡國滅種的邊緣,同時也改變了中國現代音樂的發展方向——抗日救亡成為中國音樂家的時代主題和由衷吶喊:「為抗戰發出怒吼,為大眾譜出心聲」,在狂飆般的抗日救亡群眾歌詠運動中,產生出成千上萬首音樂作品,涌現出以聶耳、冼星海為代表的大批才華橫溢的愛國音樂家。抗日戰爭時期,中華大地炮火連天,硝煙彌漫,廣大愛國軍民積極投入到抗戰烽火之中。抗日歌曲也具有強烈的戰斗性,聽歌唱歌猶如置身戰場與敵人搏鬥,那慷慨悲壯、激越昂揚的歌聲,是中華兒女真實感情的流露。如《松花江上》,傾訴了東北人民家破人亡的悲憤之情,控訴了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暴行;《義勇軍進行曲》則以慷慨悲壯的旋律,表達了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戰斗豪情和中華民族不怕犧牲抵禦外侮的民族精神。這些歌真實反映了抗日戰爭的歷史畫卷。請聽抗日歌曲聯唱。(可將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第四場「抗日的烽火」用抓屏方式製成多媒體課件,作為背景放映)

聯唱曲目可選擇《松花江上》《義勇軍進行曲》《到敵人後方去》《游擊隊之歌》《南泥灣》《保衛黃河》等。順序可按抗日戰爭的不同階段編排。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雖然抗日戰爭剛剛過去了半個世紀,但日本國內仍有極少數右翼分子對這段侵華罪惡史,採取「不認賬」的態度,甚至公開否認南京大屠殺的罪行,更有甚者,借修改教科書之機公然歪曲歷史真相。重唱一首首滲透著中國人民血和淚的抗戰歌曲,既是不忘民族恥辱,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也是對日本極少數右翼分子的有力回擊。歷史是不容篡改的,也是篡改不了的。

小組二:我們組的主題是「再聽文化大革命歌曲」,盡管「文化大革命」已經過去了20多年,但是,對於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這實在不能不算是一段漫長的時光。我們身邊有許多長輩親身經歷過「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歌曲對他們來說記憶猶新,下面,請同學們聽一聽我們在調查采訪中錄制的文化大革命歌曲。(由被采訪者演唱,如「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嘿!就是好!就是好啊就是好啊就是好!革命大字報,嘿!烈火遍地燒,勝利的凱歌沖雲霄。」等歌曲。)同時展示組員收集的文化大革命時期膠木老唱片、舊歌集等。聽完這些老歌,請大家談一談你從歌中了解到哪些文化大革命的歷史現象?

E. 關於音樂的歷史

中國音樂的歷史,古代文獻一般追溯到黃帝。盡管關於黃帝的傳說夾雜著後人的理想成分,並有不少神怪內容,不完全可信(例如說黃帝時代建立了「十二律」,就是把後來的創造歸功於黃帝的說法,與現代科學考古發現不合。實際上是明仁宗第六代孫朱載堉所創!)要把黃帝作為中國音樂的源頭,也嫌太晚了:現代考古發現已把中國音樂的歷史,從黃帝時代大大向前推進棗其歷史遠比黃帝時代古老! 1986年—987年,在河南省舞陽縣賈湖村新石器遺址發掘 音樂史 出了隨葬的至少16支骨笛,據碳14測定,這些骨笛距今已有8000—9000年之久!這些骨笛用鶴類尺骨製成,大多鑽有7孔,在有的音孔旁還遺留著鑽孔前刻劃的等分標記,個別音孔旁邊另鑽一小孔,應是調整音高用的。這些情況起碼說明,那時人們已對音高的准確有一定要求,對音高與管長的關系也已具備初步認識。經音樂工作者對其中最完整的一支所作測音可知,號稱以五聲音階為主的中國,其實早在七、八千年之前,就已具備了有著穩定結構,超出五聲的音階形態了。(這一歷史事實雄辯地說明,中國音樂後來以五聲為主,並不象有人臆想的,是所謂「音階發育不完善」,而是一種歷史的、審美的選擇結果。)這也證明當時的音樂已發展到了相當高的程度,遠遠超出人們的想像。在這之前,中國音樂一定還存在一個漫長的歷史時期,這段時間以千年還是以萬年計,現在難以猜測。 除骨笛外,新石器時期的樂器,還發現有骨哨、塤、陶鍾、磬、鼓等。這些樂器分布於中國廣袤的土地上,時間跨度也很大,說明它們是中國原始時期的主要樂器。其中鍾、磬、鼓在後世得到了極大的發展,至於塤和哨,還有與骨笛形制、原理相同(今天稱為「籌」)的樂器,甚至直到今天仍存活於民間。 塤是一種很有特點的樂器,用土燒制而成,外形似蛋(或作各種變形) ,其大小近似中人的拳頭,中空,頂端開一吹孔,胸腹部開一個或數個指孔。塤是除骨笛之外,已發現的原始時代樂器中唯一能確定地發一個以上樂音的樂器,原始時期的塤只有1-3個音孔,只能吹出2-4個音,(這很可能與在不大的蛋形的塤上開孔,比在管狀的笛上開孔要難以計算有關。)它們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中國音階發展的進程,尤其能揭示出在中國音階的發展進程中佔有重要地位的音程關系;當今有學者指出,那就是從只能發兩個音的一音孔塤起便一再被強調的小三度音程。這一觀點對於認識中國音階的發展,音階音之間的律學關系,乃至中國的七聲音階仍以五聲為骨幹現象的內在機理,無疑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追問: 有沒有外國的?麻煩一下 回答: 【 古典音樂 發展的歷史】 說到 歐洲古典音樂 ,我們不能不提到中世紀伊麗莎白時期,格里高利時期的音樂,其中,佔主導地位的是 宗教音樂 !當時的人們對基督的信仰與崇拜,直接影響到了當時社會的政治與音樂,當時的音樂,只是純粹的宗教用途,只限於在教堂中演唱,沒有樂器,但是,卻對今後的音樂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到了1450年, 歐洲音樂 開始進入了 文藝復興 時期,因為當時的歐洲政治的不穩定, 教廷 的威信與勢力開始衰弱,資產階級萌芽,為了適應當時社會的發展與人們的新思想,音樂開始宣揚以人為本的思想,所以在各個領域里都開始了文藝復興運動,也就是在那時,歐洲傳統的 大小調 式逐漸形成! 歐洲到了1600年開始,進入了一個大發展的時期—— 巴洛克時期 ,那時候不僅產生了象大家所熟知的 巴赫 , 亨德爾 等偉大的作曲家,歌劇,協奏曲,奏鳴曲等題材相繼被創造發展出來。 當歐洲音樂進入古典時期後,也就是在1750年巴赫逝世後,歐洲 復調 後繼無人, 樂風 轉向簡潔實用的主調,那時候,出現了三位音樂大師:「樂聖」 貝多芬 ,「神童」莫扎特,以及「交響樂之父」之稱的 海頓 !音樂的主題也從延續幾個世紀的宗教音樂,逐漸變成富有豐富哲理內涵的古典音樂! 在1827年貝多芬逝世後,結束了嚴謹的 古典主義時期 。當時的歐洲正在接受浪漫主義的洗禮,當時的作曲家把作曲當作抒發內心情感的手段,對音樂的審美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產生了炫技等音樂表現手法!如當時的 帕格尼尼 , 李斯特 等就是那時紅極一時的演奏家!音樂表現,風格也日趨豐富,出現了一些以 民族音樂 語言進行創作的民族作曲家,如芬蘭的 西貝柳斯 ,挪威的格里格,俄羅斯的五人強力集團等,都是 民族樂派 的偉大作曲家~ 時間進入19世紀,出現了以 德彪西 為首的印象派音樂!音樂表現極具色彩化,和當時的繪畫風格有相同之處! 在浪漫主義後期,也就是歐洲調性體系發展到了最輝煌也是最後的時期,我不得不提到拉赫馬尼諾夫,馬勒等作曲家,他們把歐洲傳統作曲法發展到了極致,當然也包括新的嘗試,出現了象馬勒第八交響曲《千人合唱》這樣的宏大的作品。再者,就是 斯特拉文斯基 ,他的 新古典主義 崇尚復調和對位法,採用多調性,為以後的傳統作曲法到先鋒音樂的過渡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時間到了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音樂又有了突破性的發展,以韋伯恩為開始的作曲家打破十二音作曲法,拋棄了近400年的歐洲調性體系,發明了十二 音序 列,之後無調性等音樂形式出現,如當時的勛伯格就是代表!在世界大戰之後,科技更加發達,人們的思想也更加豐富,出現了 電子音樂 ,以及國家間的文化交流不斷融合,產生了更加豐富的音樂形式,更加多元化!在1945年後的音樂被稱為先鋒音樂,這時候的音樂已經動搖了人們對音樂的美的看法,也更加理論化,產生了象無聲音樂,噪音,微分音等人們無法理解的音樂形式! 註:按廣義的古典音樂定義:從17世紀到19世紀的專業 音樂創作 來看,印象派音樂和現代音樂皆不屬古典音樂之類;若按嚴格的古典音樂定義,則古典是指海頓、莫扎特、貝多芬等人的音樂作品。 中世紀時期(Medieval Period)(1450年前) 這一時期主要是羅馬天主教會所保存的在教堂中廣為演唱的單聲部歌曲集。大多用於兩種禮拜儀式:一是 彌撒 ,歌詞為紀念基督最後晚餐及其獻身事跡,這是教 堂儀式的中心;二是日課,就是修道院每天詠唱的八課聖事,主要以詩篇為主。 推薦:GREGORIAN CHANT 巴洛克時期(Baroque)(約為公元1600—1750) 這一時期的音樂是現代演奏會的先河。作曲家手下的 巴洛克音樂 帶有 顯見 的特性: 華麗、復雜、 藻飾 、扭曲, 著重 於超 現實和雄偉宏奇, 這些特質都能彼此融會貫通。如果 說文 藝復興時代(以及後來的古典時代)代表著 井然 的秩序和澄澈的表現, 那麼巴洛克時代 (及後來的浪漫時代)就是代表著騷動、不安和疑慮。四聲部的和聲, 以及加上文字指示和弦的「數字低音」 (figured bass) 都產生於巴洛克時代;舊有的教會 調式 消逝, 大小調音階系統和沿用至今的相關調性之崛起, 是巴洛克時代大事。另外, 節奏思想也在這個時代萌芽, 也就是在音樂曲譜中加入 小節線 。這些形式日後直接 衍生 為奏鳴曲、交響曲、協奏曲、前奏曲與變奏曲。不過巴洛克時代也不乏一些自由的曲式--如觸技曲、 幻想曲 、序曲和主題模仿(古幻想曲) 。 古典主義時期(Classical)(約公元1750—1820) 因為這一時期的三位代表性人物:海頓,莫扎特,貝多芬的生活與創作主要都在維也納,因此又被稱為「維也納古典樂派」或「維也納 古典主義音樂 」。此時期作家中,莫扎特的 小夜曲 、嬉遊曲等都很具親和力。海頓的第一、二號大提琴協奏曲也會是很適合入門者欣賞的曲目。至於貝多芬的作品, 轟轟 烈烈的音響俯手可得,個人比較欣賞他的小提琴奏鳴曲《春》、鋼琴奏鳴曲 《悲愴》 、 《熱情》 、 《月光》 。 浪漫主義時期(Romanticism)(約為公元1820—1900) 這一時期的音樂更注重表達人的精神境界與主觀感情,對自然景物的表現也愈加突出,創作上對民族和民間音樂的利用更加重視與頻繁。19世紀中後期出現了以振興本民族音樂為己任的民族樂派。在 音樂體裁 上出現了新的器樂獨奏體裁,如夜曲,即興曲,敘事曲, 諧謔曲 ,幻想曲與 無詞歌 等。此時期作品風情萬種,各自獨具特色,入門曲目有舒伯特藝術歌曲精選、《美麗的 磨坊 少女》; 蕭邦 夜曲、鋼琴協奏曲第二號;門德爾松小提琴協奏曲、鋼琴協奏曲第一、二號;華格納歌劇序曲集;布拉姆斯交響曲第一、三號; 柴可夫斯基 小提琴協奏曲第一號、鋼琴協奏曲第一號; 拉赫曼尼諾夫 鋼琴協奏曲第二號、《帕格尼尼主題與變奏》;拉羅《 西班牙交響曲 》; 拉威爾 鋼琴協奏曲G大調。 20世紀的作品有布列頓的《青少年管弦樂指引》、《小交響曲》,斯特拉文斯基的《保 欽奈 拉》、《彼得 洛希 卡》,以及普羅科菲耶夫的鋼琴奏鳴曲第七號、鋼琴協奏曲第一號。在此推薦德國作曲家亨德密特的《韋伯主題交響變奏曲》、《畫家馬席斯》交響曲,以及美國作曲家 科普蘭 的《馬術競技會》、《一個平凡人的號角》。 古典音樂並非高不可攀.如果想接觸,了解古典音樂.多聽不僅是必由之路,也是最好的方法.你會發現,只要你聽久了,聽習慣了,古典音樂都是很好聽的,並不存在枯不枯燥的問題.它可以使人有一種美的享受,使人浮想聯翩.其次,了解一些 音樂知識 ,或著名作曲家也是很有趣的.但國內這一類的書(雜志)不大好找,憑我現在的了解,介紹給大家幾種,希望對想入門的和喜愛它的朋友有所幫助.如果誰還有補充的話,也希望你寫出來,供大家欣賞.

希望採納

F. 中國音樂的歷史

中國音樂,文獻一般追溯到黃帝時代,據考古發現,中國音樂可追溯至7000多年前,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豐富的音樂文化。

中國音樂曾經對中國周邊地區的音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同時從孔子傳六藝到唐代的胡琴再到近代的西方音樂,中國音樂又在吸收外來音樂要素的過程中不斷充實發展。

中國素號「禮樂之邦」,古代音樂在人格養成、文化生活和國家禮儀方面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孔子提出「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的學習步驟。

(6)音樂的歷史擴展閱讀:

中國音樂從很早已經掌握七聲音階,但一直偏好比較和諧的五聲音階,重點在五聲中發展音樂,同時將中心放在追求旋律、節奏變化,輕視和聲的作用。中國音樂的發展方向和西方音樂不同,西方音樂從古希臘的五聲音階,逐漸發展到七聲音階,直到十二平均律。

從單聲部發展到運用和聲。所以西方音樂如果說像一堵厚重的牆壁,上面輪廓如同旋律,磚石如同牆體,即使輪廓平直只要有和聲也是牆,正像亨德爾的某些作品。

中國音樂則不同,好像用線條畫出的中國畫,如果沒有輪廓(旋律)則不成其為音樂,但和聲是可有可無的。所以從未接觸中國音樂的西方人聽中國音樂「如同飄在空中的線」,而從未接觸西方音樂的中國人則覺得西方音樂如同「混雜的雜訊」。

G. 音樂的起源與發展

1、關於人類社會音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非常古老的洪荒時代。在人類還沒有產生語言時,就已經知道利用聲音的高低、強弱等來表達自己的意思和感情。隨著人類勞動的發展,逐漸產生了統一勞動節奏的號子和相互間傳遞信息的呼喊,這便是最原始的音樂雛形;當人們慶賀收獲和分享勞動成果時,往往敲打石器、木器以表達喜悅、歡樂之情,這便是原始樂器的雛形。

2、古代的兩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是重要的人類文化發祥地之一。當時富饒的美索不達米亞地區(今伊朗、伊拉克一帶),在公元前四千年已有了較為發達的音樂。當時生活在這一帶的蘇美爾人已有了類似豎琴式的樂器和幾種管弦樂器。

3、在當時的宮廷里已產生了專業的歌手和較大型的樂隊。後來,這些較先進的音樂文化逐漸流傳到埃及、希臘、印度和中國等古老的國度,並在這些地區得到了進一步的不同形式的、具有民族色彩的發展。雖然各民族、各地區的音樂發展不盡相同,但其基本的發展方向都是由世俗音樂逐漸趨向於宗教音樂。

(7)音樂的歷史擴展閱讀

音樂是一種能夠產生共鳴效果的聲頻,出自人類本體的最初生命運動,它們伴隨人類產生而產生,伴隨人類起源而起源,伴隨人類發展而發展。它們不是人類身外之物,也不是人類最初的物質生產,而是一開始就是一種富有情感的感於外物存在的人類最初精神活動的產物。

音樂也是反映人類現實生活情感的一種藝術(英文名稱:music;法文名稱: musique;義大利文:musica)。

音樂可以分為聲樂和器樂兩大類型,又可以分為古典音樂、流行音樂、民族音樂、鄉村音樂、原生態音樂等。在藝術類型中,音樂是比較抽象的藝術。音樂從歷史發展上可分為中國古代音樂和西方音樂。中國古代理論基礎是五聲音階,即宮、商、角、徵、羽,而從西方傳過來的是七聲音階。

音樂讓人賞心悅目,並為您帶來聽覺的享受。一般一首音樂時長在3分28秒左右,讓人更加享受每首音樂的時間。

H. 輕音樂的歷史發展

人們對《曼托瓦尼》、《詹姆斯·拉斯特》、《保羅·莫里亞》、《雅尼》、《理查德·克萊德曼》、《辣妹四重奏》、音樂劇《貓》不再陌生,肯尼金的薩克斯曲《回家》,在中國的大街小巷隨處都可以聽到。可在這么多鋪天蓋地的音樂中,仍沒有中國自己品牌的專業的輕音樂團和輕音樂作品。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輕音樂曾在中國大陸曾風靡一時,這些音樂將全世界的傳統、經典作品進行改編,造就了《曼托瓦尼》、《保羅·莫利亞》、《詹姆斯·拉斯特》等世界級的輕音樂團,它們的出現,為流行音樂和傳統音樂搭起了一座橋梁,很多人通過它們才了解了貝多芬、莫扎特、柴科夫斯基。人們在輕松欣賞音樂的同時,不知不覺地步入經典傳統音樂的殿堂。我們要做的是,把中國的作品,中國的輕音樂隊推向市場,做出品牌,走向世界。新民樂女子十二樂坊已經走出了這條路。傳統的輕音樂隊應該做點什麼,沒有自己的品牌樂隊和代表作品,也就談不上市場與經濟效益。女子十二樂坊既是品牌樂隊,也是成功走入市場的範例。我們呼籲專業的和業余的作曲家們,能靜下心來,多寫一些富有時代感的輕音樂作品,歌頌新時代,歌頌新生活。中國的輕音樂作品和輕音樂隊要走向世界,要靠全體音樂人的共同努力。

I. 音樂的歷史變遷

古箏是我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它就盛行於陝西、甘肅一帶,公元前237年李斯在他上書秦始皇時,曾描述了民間箏歌的生動場面:「夫擊瓮叩缶,彈箏搏髀而歌乎嗚嗚,快耳目者,真秦之聲也。」茲後,箏常常因之而被稱為「秦箏」了。
箏的早期形制,據漢《風俗通》所引古音樂文獻《禮.樂記》的佚文,說是「五弦築身也」,但其時五行學說盛行,究竟是記錄的原始箏制還是臆測就不得而知了。現在一般認為,箏是由早期的五弦發展為漢代的十二弦箏,進而為隋唐的十三弦箏,明代增至十四、五弦,近代才出現了十六弦箏。
近年江西貴溪春秋崖墓群出土了兩張十三弦箏,這件珍貴的文物,彌補了早期文獻記載的不足,它表明古箏早已傳入中國南部,且其形制業已發展到了令人驚嘆的水平。使我們明白了十三弦箏並非產生於十二弦箏之後,而是早就與之並存的箏制了,只不過早期的十三弦箏多用之於雅樂,稱之為「頌琴」而已。
漢代早期對於真秦之聲的秦箏顯然是有所諱忌的,官方記載的音樂史志均未見著錄。但民間酒會卻往往以彈箏擊缶為全部的音樂活動,後世還盛傳著邯鄲女子秦羅敷彈箏作《陌上桑》之歌的故事,可見西漢時秦箏在民間已經流傳很廣了。
早期箏的表演形式,主要是彈唱的箏歌。隨著漢代相和歌的興起,古箏藝術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最初由徒歌,進而為但歌,逐步發展成為六、七種絲竹樂器更相迭奏,歌手擊節唱和的「相和歌」,在未歌之前和弄後有所謂「五部弦」、「六部弦」,就是弦樂合奏的前奏和間奏曲。而箏、笛則是其中的主奏樂器。漢代還有《箏笛錄》的專書,記錄有「胡笳」等曲目,這是箏曲器樂化的開始。而後,又由相和歌產生了純器樂的「但曲」。 張永《元嘉正聲伎錄》(公元424——453)載有「但曲」七首:《廣陵散》、《黃老彈》,《飛龍引》、《大胡笳鳴》、《小胡笳鳴》,《鵑雞游弦》、《流楚窈窕》等,都是器樂合奏曲,同時也是箏獨奏曲。就這些曲子來說,都不是秦聲而是楚聲;其結構規模,比起西漢「無要妙之音、變羽之轉」的箏歌來,有了長足的進步。可以說,箏的崛起乃是隨著漢代晚期相和歌的興盛而獲得飛躍發展的。
表演藝術和樂器構造性能的進步總是相互促進的。漢魏相和樂的箏,已基本定型,一個六尺長的上圓下平的琴身,上張十二條弦,高高的柱子,弦急聲高,又多用骨甲代指,彈起來箏箏作響。比起聲音細微的七弦琴和體積笨重的瑟來,箏更是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樂器。演奏已有了「大興小附,重發輕隨」的勾搭及撮弦、促柱等手法,和今天的彈箏技巧已沒有多大差異了。這時演奏的曲目,既有前代的雅曲像《騶虞》、《鹿鳴》等,又有當代民間的新聲,正如《古詩十九首>>所說的:「彈箏奮逸響,新聲妙如神」,秦箏以其清新美妙的音樂傾倒了無數的詩人騷客,現存古代的箏賦的作者如侯瑾、阮禹、傅玄、賈彬、顧愷之等都是漢末、魏、晉時人;彈箏的名手,除了郝索、陸太喜等民間箏手外,魏文帝、游楚、桓伊、謝仁祖、何承天等王公貴人也競相習彈,蔚成風氣。這一時期是古箏藝術史上空前興盛發展的黃金時代。
在東晉、南北朝繼相和樂而起的清商樂中,箏更廣泛地用來演奏吳歌和荊楚西曲。有名的吳歌《上聲歌》,就是由於箏使用了「上聲促柱」的手法而得名;而《三洲》、《采蓮》、《烏夜啼>>等西曲也是箏常演奏的代表性曲目。可知古箏藝術是不斷吸收著民間音樂的營養而獲得旺盛的生命力的。
大約在梁陳之際十三弦箏逐漸興起,到了隋代,十三弦箏在雅樂中的地位已完全確立,但十二弦箏的傳統卻隨著清商樂而流入隋唐燕樂,直到唐末,才因清樂的衰微而為十三弦箏所取代,而其定弦的原則,卻被十三弦箏繼承下來了。如唐箏中的平調調弦法,其淵源無疑是來自魏晉的清商三調的。
十三弦箏在唐代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其普及的程度,甚至使有著深厚傳統的七弦琴音樂受到冷落。·彈箏名手輩出:薛瓊瓊、李青青、龍佐、常述本、史從、李從周,崔七等,她(他)們精妙的箏藝常為詩人們所稱頌。燕樂的興盛給秦箏藝術以更為廣闊的天地,有名的大麴,《秦王破陣樂》、《霓裳羽衣曲》、〈伊州》、《涼州》等,也都曾被吸收為箏的獨奏曲。開成中(公元839年)揚州崔氏女所彈的十首箏曲《迎君樂》、《槲林嘆》、《秦王賞金歌》、《廣陵散》、《行路難》、《上江虹》,<<晉城仙>>、〈絲竹賞金歌》、《紅璁影》、《思歸樂》,都是二十八至四十幾段的大麴;其調名有正商調、分絲調、小石調、雙柱調等。《樂府雜錄》說箏有宮、商、角、羽四調,臨時移柱用於二十八調,從上述十首曲的調名來看,民間箏樂的調弦法還不止於此數,由此可見高度發展的唐箏水平。
唐代雅樂中也使用著箏(稱為頌瑟),祖孝孫,張文收所考定的十二均旋宮之樂,使箏的旋宮性能得到進一步的系統完善。《治箏類要》中所載旋宮十二均,就是轉刊的唐代古箏的旋宮方法。
唐箏豐富的宮調形式和宏大的曲子結構,堪稱傳統箏樂的頂峰。隨著頻繁的文化交流,唐箏遠傳至邊陲域外;其緒餘下及宋代。影響所至,甚至北宋的琴瑟調品也在借用著箏的調弦方法而彈奏操弄的,這曾使得當時的雅樂家房庶為之感慨不已。南宋經五代、靖康戰亂,唐代的許多傳統音樂都已散亡,但宮廷燕樂中還有箏獨彈,領奏、合奏等多種形式,只此可見唐箏影響之一斑。
明代箏制已增至十四、五弦,音域有了進一步的擴大,只是由於復古思想的影響,箏被看作俗樂,樂人的地位低下,教坊樂戶、歌伎伶人,每被官府傳喚以箏歌侑觴,如江寧教坊的李節,善彈箏唱歌,受到作曲家和文人的賞識、算是其中的佼佼者了。 士大夫既不屑為之,彈箏藝人僅靠口授心傳,又無力刊刻箏譜,在集諾之風最盛的明清五百餘年間,竟無一部箏譜傳世,由於沒有這個橋梁,至使前代不少箏樂傳統,日漸消亡,古曲目及多種定弦的方式,大都未能流傳下來。
元明戲曲說唱音樂的發展對箏樂有著很大的影響。明代中葉北方流行一種以箏、琵琶、三弦等樂器合奏與伴唱的「弦索」,其曲目有北詞清彈六十餘套。這種傳統表演方式,後來一直沿傳到近代。值得注意的是周亮工《書影》中詳細記錄了公元1506—1624年間三種不同的箏歌藝術:明武宗時教坊樂人梁三姑,彈箏獨步一時,她的表演,唱詞間夾有說白,更便於敷演故事情節。彈奏時「洪往舒歸,鯨駭鸞續,更時時罕折柱狀,已若風霧煙雨、共冷冷也」,她高超的技藝有著極為強烈的藝術效果和感染力量。稍晚些時的田玉環,不是梁氏一派,她的箏藝更多受到姑蘇、太倉的琵琶和儀征、揚州的陳隋古調的影響,表演時演唱重於彈奏;劉弱彈箏則乾脆唱起甘州、桐城諸歌,如北風凄勁、戌土秋懷,正是秦箏慷慨悲歌的遺意。而他的演奏「連絲並撥,雨霰驚飛」,也有著很高的水平。據周亮工的見聞,明代末年再也見不到這樣的絕藝了。
秦箏自早年傳入中原,趙、鄭、楚、吳相繼流行,後來,隨著客家人的三次大遷陟,秦箏又傳至閩、粵。古箏藝術的花朵,遂遍及全國各地。流傳至各地的箏樂,由於地理環境、氣候、民俗、方言等因素長期的影響,並與當地民間音樂互相吸收融合,逐漸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風格,在近代發展成為不同的流派。 最著名的有河南、山東、潮州、客家、浙江等幾大流派,其淵源都可以上溯到清代。這些流派不但具有著各不相同的代表性曲目,有著各具特色的音韻特點和演奏風格;有些在記譜上也有獨具的譜式,如山東的花字工尺譜,潮州的二四譜,這使源遠流長的古箏傳統藝術更為絢麗多彩。
這些流派的曲目由於歷史的和整理記錄的條件不同而多寡不一,如中州古調有六十餘首,漢阜古譜有四十餘首、齊魯花字工尺譜二十首、武林箏曲十首等。這批珍貴的遺產,是有著兩千多年歷史的古箏藝術的結晶,它不但是我國古箏藝術的寶貴遺產,也是世界人民共同的文化財富

爵士鼓(JAZZDRUMS)起源於美國。它是一套以鼓為主的組合性打擊樂器。由一人演奏始時專為爵士樂伴奏。
「爵士」二字,並非指英國皇室的勛位,而是一名早期美國黑人樂手的名字,全名為爵士波•布朗。早期的爵士樂是美國下層黑人們自娛自樂的音樂形式,當這位著名的黑人樂手演奏時,人們常常興奮的高呼「爵土,再來一個!」。後來,這種音樂就因這位黑人歌手而得名.習慣上稱做「爵士樂」了。

爵土鼓從外觀上看去就像一排架子上掛著很多鼓.鼓手演奏起來十分神氣、顯眼,抑揚頓挫的立體鼓點鏗鏘動聽。在我國,人們就按它的外型而習慣叫它「架子鼓」,鼓手的演奏俗稱「打架子鼓」。

最初期的爵上鼓非常簡單,只有大軍鼓、小鼓和軍鑔。人們把大軍鼓立放在地上,架起小鼓,用腳把大鼓踢響,再把一根棍子插在地上,掛上一片軍鑔。十九世紀中期,美國南北戰爭結束,能歌善舞的黑人從解散的軍隊那裡獲得不少樂器。如大小軍鼓、鈸鑔等,(這些樂器幾乎成了後來爵士樂中的主要樂器)天才的黑人把各類鼓鑔巧妙的組合在一起,就成了爵士鼓的雛型。他們把大軍鼓安上支架放在地上,配置一個能鼓動鼓面的踏板。再把小鼓和軍鑔分掛在大鼓的兩邊。這樣,一個人就能同時操縱多件打擊樂器。後來通過發展、改良,慢慢就演化成了現代的爵士鼓。隨著爵士樂的不斷發展。鼓手的技術也不斷提高,簡陋的裝置再不能適應樂隊和鼓手的需要,於是就在打擊樂組合中逐漸加入了幾個去掉響弦的小鼓,打起來嗵嗵嗵嗵,與大鼓、小鼓交相呼應十分動聽,後來就以它們發出的聲音命名為「嗵嗵」(TOM—TOM)。我國的習慣叫法為「嗵嗵鼓」,因為嗵嗵鼓的型制很像水捅,有的也叫它「桶鼓」。隨著爵士樂的發展,能夠連動的踩鑔也加了進來。直至發展到型制健全、操縱方便、具有兩面大鼓、七八面嗵鼓、八九面吊鑔的世界性打擊樂器了。

熱點內容
希臘的歷史 發布:2025-07-18 10:33:00 瀏覽:654
人體中的數學 發布:2025-07-18 07:53:58 瀏覽:951
一級建造師機電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18 07:50:21 瀏覽:528
班主任工作計劃小學四年級 發布:2025-07-18 05:17:52 瀏覽:912
淺談師德的心得體會 發布:2025-07-18 03:09:46 瀏覽:807
怎麼瀏覽谷歌 發布:2025-07-18 02:29:49 瀏覽:51
之女教師 發布:2025-07-18 01:03:04 瀏覽:369
奧數物理 發布:2025-07-17 23:41:12 瀏覽:318
中西方歷史 發布:2025-07-17 21:55:02 瀏覽:867
師生倫理關系電影 發布:2025-07-17 21:35:16 瀏覽: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