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西施
西施本名施夷光,越國美女,一般稱其為西施。春秋末期出生於浙江內諸暨。天生麗質,是美的容化身和代名詞。
西施是被越國派往吳國的,她肩負著讓吳王夫差荒淫腐敗沉湎色慾與刺探吳國政治軍事機密的光榮使命,因此,被後世贊之為巾幗英雄、愛國女傑。
西施入吳後,夫差被她迷得神魂顛倒,春秋宿姑蘇台,冬夏宿館娃宮,整天與西施玩花賞月,鳴琴賦詩。他又與西施泛舟采蓮,或乘畫船出遊,或騎馬打獵,總之沉醉於美色,以姑蘇台、館娃宮為家,把國家大事丟在腦後。伍子胥求見,往往被拒之門外,惟太宰伯嚭常侍左右。因此他所能聽到的,皆阿諛奉承之聲。
因此可以說,西施是勾踐滅吳雪恥的功臣之一。明代西施祠有楹聯雲:「越錦何須衣義士,黃金祗合鑄嬌姿。」便是對西施在越國滅吳中的功勞的肯定。
㈡ 歷史上的西施最後什麼結局
真的西施具體怎麼死的是迷,只有古籍記載的最可靠地就是沉江而死。如「沉江說」,典籍記載較早。離吳國滅亡(公元前475年左右)不到百年,墨子在《墨子·親士篇》中說:「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賁之殺,其勇也;西施之沉,其美也;吳起之裂,其事也。」 意思是這些人都是「死其所長」——因各自的所長招致相同的禍害。西施是因其美貌而被沉入江遇害的。他清楚地說「西施之沉,其美也」,明確地指出西施被沉江而死的。另一典籍《吳越春秋》也明確記載:「吳王亡後,越浮西施於江,令隨鴟夷以終。」 這里的「鴟夷」,有人解釋是指范蠡,根據是范蠡曾經「變名易姓,適齊為鴟夷子皮。」(《史記·貨殖列傳》)。筆者認為這里的「鴟夷」,解釋為「牛皮」較為合理。意思是把西施用牛皮一裹,「浮於江」上了。范蠡改姓名為「鴟夷子皮」,是紀念朋友和對手伍子胥的懷念。伍子胥被夫差賜死後也是用鴟夷牛皮收斂的屍體。唐人司馬貞的《史記索引》載:「鴟夷子皮,范蠡自謂也。蓋以吳王殺子胥而盛鴟夷,今蠡自以有罪,故為號也。」
㈢ 歷史上西施是怎麼死的
在吳越之爭硝煙散盡之後,美女西施的結局,後世有各種各樣的傳說,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6種:
1、愧疚自縊說
在一些話本和戲劇中演繹的情節是,西施助越國滅掉了吳國後,一方面感到欣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另一方面也感到內疚,覺得對不起吳王夫差,在一種異常矛盾的心理中,不能解脫,最後自縊於館娃宮內。
2、被范蠡帶走說
這種說法較為風行,典籍中有記載。東漢人所寫的《越絕書》中記述:「西施,亡吳後復歸范蠡,同泛五湖而去。」文學戲劇作品大都這么描繪。說吳國滅亡的當天,范蠡做了兩件事,一件是勸他的好朋友、一同共患難的文種,趁早離開勾踐。再一件事就是,在姑蘇台下花蔭深處找到了萎頓不堪的舊日情人西施,倉皇逃到太湖,雙雙駕一葉扁舟,消失在煙波浩渺之中。蘇東坡曾經寫道:「五湖問道,扁舟歸去,仍攜西子。」在山東肥城陶山,據說有范蠡和西施墓。
3、被范蠡沉湖說
西施在越滅吳後的命運還有一種說法,說吳國滅亡以後,越王因為西施的美貌想要將她留在身邊,但是范蠡堅決反對,他要越王吸取吳王教訓,不能被美色誘惑。他設下計策,派人用越王的車把西施騙到太湖,又把她騙上船,到湖心的時候,趁西施不注意,狠心將西施從船上推下,西施就這樣溺死於太湖之中了。
4、被吳人沉江說
民間有一種傳說,吳國滅亡後,吳人把一腔怒火都發泄在西施身上,用錦緞將她層層裹住,沉在揚子江心。《東坡異物志》載:「揚子江有美人魚,又稱西施魚,一日數易其色,肉細味美,婦人食之,可增媚態,據雲系西施沉江後幻化而成。」
唐代羅隱寫詩道:「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為誰。」從唐代人寫的這首詩中,可以看出西施「被吳人沉江說」,有一定市場。
5、被勾踐沉江說
越王勾踐曾說:「亡吳之功,西施當屬也。」傳說勾踐認為吳國的滅亡源於夫差沉湎於西施的美色,為了避免西施的美色反過來殃及越國,他恩將仇報,賜西施沉江而死。這種說法和「被吳人沉江說」、「被范蠡沉湖說」是異曲同工,都把西施看成了「紅顏禍水」。
6、被越後沉江說
傳說越國滅吳後,勾踐欲將西施收進後宮。越後認為西施是「禍國之女」,擔心西施禍害越國,就令手下將其裹進牛皮袋子中沉入江底了。
這種說法因較為符合君王好色、王後妒嫉的心理,比較流行。《東周列國志》上就是這種說法。
筆者贊成「沉江說」。不管是吳人、勾踐或王後沉的。
因為「沉江說」,典籍記載較早。離吳國滅亡(公元前475年左右)不到百年,墨子在《墨子·親士篇》中說:「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賁之殺,其勇也;西施之沉,其美也;吳起之裂,其事也。」 意思是這些人都是「死其所長」——因各自的所長招致相同的禍害。西施是因其美貌而被沉入江遇害的。他清楚地說「西施之沉,其美也」,明確地指出西施被沉江而死的。另一典籍《吳越春秋》也明確記載:「吳王亡後,越浮西施於江,令隨鴟夷以終。」 這里的「鴟夷」,有人解釋是指范蠡,根據是范蠡曾經「變名易姓,適齊為鴟夷子皮。」(《史記·貨殖列傳》)。筆者認為這里的「鴟夷」,解釋為「牛皮」較為合理。意思是把西施用牛皮一裹,「浮於江」上了。范蠡改姓名為「鴟夷子皮」,是紀念朋友和對手伍子胥的懷念。伍子胥被夫差賜死後也是用鴟夷牛皮收斂的屍體。唐人司馬貞的《史記索引》載:「鴟夷子皮,范蠡自謂也。蓋以吳王殺子胥而盛鴟夷,今蠡自以有罪,故為號也。」
還有一個反證:浙江沿海一帶一道名菜「西施舌」(一種蛤礪肉),據說就是紀念西施沉江的,所謂美女加美食。
筆者在《西施頌》採用的是「沉江說」,並設計了范蠡棄官亡走後,在江面上看到了牛皮裹著的西施屍體,派人送她回家鄉安葬的情節。
也就是說,西施之魂已經回歸故里,至於埋葬在什麼地方,是葬的屍體,還是衣冠,則需要進一步考證。
㈣ 歷史上的西施有幾個
學者榮歡指出西施可能不存在。
《國語》、《左傳》、《史記》等正史並沒有記載勾踐貢獻美女西施給吳王夫差以亂其政一事。正史比較嚴肅,一般不會隨便記載街頭巷尾不可靠的八卦新聞。
依據文獻記載,「西施」只是天下美女的通稱或代名詞。也就是說,凡是美女,就可以稱作「西施」。《莊子?齊物論》有「厲與西施」,郭象《莊子注》解釋為「厲丑而西施好」。《管子?小稱》:「毛嬙、西施,天下之美人也。」《韓非子?顯學》:「故善毛嬙、西施之美,無益吾面。」《墨子?親士》:「西施之沈,其美也。」高誘《淮南子》註:「西施、毛嬙,古好女也。」《孟子》一書稱西施為「西子」:「西子蒙不潔,則人皆掩鼻而過之;雖有惡人,齋戒沐浴,則可以祀上帝。」
㈤ 歷史上真有西施其人嗎
有。
西施,春秋末期農歷六月廿四日(陽歷7月19日)出生於越國諸暨薴蘿村,回薴蘿有東西二村,夷答光居西村,故名西施。施姓後裔生活在浣紗溪畔。其父賣柴,母浣紗,西施亦常浣紗於溪,故又稱浣紗溪。
在當年西施浣紗之處諸暨,系一大方石,古樸蒼褐,上鐫「浣紗」二字。為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手筆。南北朝劉宋孔靈符《會稽記》雲:諸暨薴蘿山,有西浣紗石。
《輿地誌》、《十道志》、《嘉泰會稽志》亦載:「勾踐索美女以獻吳王,得諸暨薴蘿山賣薪女,曰西施。山下有西施浣紗石」。
歷代文人學士喜作歌驪之行,唐代詩人李白《送祝八之江東賦得浣紗石》雲:「西施越溪女,明艷光雲海……未入吳王宮殿時,浣紗古石今猶在。」
㈥ 歷史上的西施長什麼樣
西施,本名施夷光,越國美女,一般稱其為西施,後人尊稱其「西子「。春秋末期出生於越國薴蘿村(今浙江省諸暨市薴蘿村),自幼隨母浣紗江邊,故又稱「浣紗女」。她天生麗質、秀媚出眾,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
㈦ 歷史上的真實西施:范蠡和西施究竟是什麼關系(1)
歷史上並沒有過西施和范蠡的故事,這二人的關系是長達幾千年的民間傳說而已。
在歷史上在比較嚴肅的史書中,如《左傳》、《國語》、《史記》等史書中均沒有提到西施,而《國語·越語上》雖然提到了越國送美人的事,但卻沒提西施這個名字。
從史實考察,范蠡為「南陽五聖」之一,故里在楚國三戶(今河南南陽淅川縣),西施家住越國諸暨薴蘿村(今紹興諸暨薴蘿村),年輕時范蠡與西施都沒離開過家鄉,不可能有見面的機會,更不能成為情侶。
在《史記》記載,范蠡離開越國後,就帶領著全家人來到齊地,之後范蠡到陶經商,但是在記載中卻並沒有出現西施的影子。據史書記載范蠡確實有一位夫人,生了三個男孩,但這位夫人絕不是西施。
由此可見,歷史上范蠡和西施兩人之間並沒有聯系。
(7)歷史上的西施擴展閱讀:
傳說中范蠡和西施的愛情故事:
公元前494年,越國攻打吳國,越國戰敗,被迫向吳國求和請降,為表示臣服,越王勾踐在范蠡陪同下到吳國為奴,在吳國,勾踐老老實實干苦力活,逐漸贏得了夫差信任。三年後,夫差赦免勾踐、范蠡回國。回國後,勾踐下定決心打敗吳國,報仇雪恥。
之後,越王勾踐採納大臣提出的「美人計」,選出越國美女獻給吳王夫差,麻痹夫差的鬥志。野史雜稗中如是說,越國大夫范蠡周遊全國,遍訪佳人。一日,在清清浣紗江畔,與家在古薴蘿村西邊的的西施(原名施夷光)相逢了。在這一過程中,范蠡與西施產生了感情,並私訂終身。
然而范蠡以「愛國」的名義,背叛、出賣了愛情。他把絕代佳人西施選進宮里,與其他美麗的越女一起,進行歌舞禮儀等「培訓」。把以西施為首的越女獻給吳王夫差。夫差,對能歌善舞、風華絕代的西施深愛不疑。從此,歌舞宴平,對西施甚至越國深信不疑。
而越王勾踐,在暗暗地做著復仇的各種准備。越國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國富兵強了;吳國,卻在君王從此不早朝的鬆懈等現狀中,逐步走向衰弱。隨後,越國滅掉吳國,實現了復仇的目的。范蠡立有大功,被封為上將軍,但是他卻急流勇退,毅然離開越國,與西施浪跡天涯,做了神仙眷侶。
㈧ 歷史上西施的死因
對西施最終是生是死的結局,歷來有不同的說法。歸納起來,大體有四種版本。
1、沉海說
蔣勤勤版西施傳說勾踐滅吳後,他的夫人偷偷地叫人騙出西施,將石頭綁在西施身上,爾後沉入大海。而且更有甚者傳說從此沿海的泥沙中便有了一種似人舌的文蜊,大家都說這是西施的
西施圖片欣賞(20張)舌頭,所以稱它為「西施舌」。三十年代著名作家郁達夫在福建時,亦稱贊長樂「西施舌」是閩菜中最佳的一種聖品。《墨子·親士》篇提到,西施因為太美,結果被沉入江中,可見「太盛難守」雲。
「沉海說」的理由是:
《墨子·親士》篇中說:「是故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賁之殺,其勇也;西施之沈,其美也;吳起之
裂,其事也。」其中「西施之沈」的「沈」在古代就是「沉」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西施是被沉於水中的,她的死是因為她的美麗。
東漢趙曄《吳越春秋 逸篇》中說:「越浮西施於江,令隨鴟夷而終。」《修文御覽》轉引《吳越春秋》有關西施的記載說:「吳亡後,越浮西施於江,令隨鴟夷以終。」明代楊慎《太史升庵全集》卷六十八《范蠡西施》錄《修文御覽》所引《吳越春秋?逸篇》之文亦雲:「吳王敗,越浮西施於江,令隨鴟夷以終。」這里的「浮」字也是「沉」的意思。
蔣勤勤版西施(20張)
在文人墨客的許多詩詞中,也是對西施被沉江而死有很多的描繪。李商隱曾作《景陽井》絕句一首:「景陽宮井剩堪悲,不盡龍鸞誓死期;腸斷吳王宮外水,濁泥猶得葬西施」。另一詩人皮日休也有詩題《館娃宮懷古》共五絕,第五首是:「響屟廊中金玉步,采蘋山上綺羅身;不知水葬今何處,溪月彎彎欲效顰」。
2、隱居說
這種說法也是十分風行,最早它見於東漢袁康的《越絕書》。裡面記載說,「吳亡後,西施復歸范蠡,同泛五湖而去」。而明代胡應麟的《少室山房筆叢》也有類似說法,認為西施原是范蠡的情人或妻子,吳國覆亡後,范蠡帶著西施隱居起來。明代的陳耀文《正楊》卷二《西施》也引用《越絕書》認為西施跟隨范蠡隱居。
白茵版西施「隱居說」的理由是:
東漢袁康的《越絕書》,它的記載是「越乃飾美女西施、鄭旦,使大夫種獻之於吳王。吳王大悅。」,這和《吳越春秋》類似,但結局不同,認為「西施亡吳國後,復歸范蠡,同泛五湖而去。」
對於西施和范蠡隱居,古人的詩詞中也有很多描述。像李白的《西施》詩里就寫道:「一破夫差國,千秋竟不還。」
蘇軾的《水龍吟》詞里也寫道:「五湖聞道,扁舟歸去,仍攜西子。」
杜牧《杜娘詩》中有句雲:「西子下姑蘇,一舸逐鴟夷。」
《辭海》(修訂本)也這樣說:「西施一作西子,春秋末年越國薴蘿人,由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夫差最寵愛的妃子。傳說吳亡後,與范蠡偕入五湖。」
《吳越春秋》和《越絕書》是同時代的作品,但在記載西施的結局上卻也迥異,這是西施結局出現不同版本的開端。至於以後歷代古詩詞中出現西施結局的不同說法,均是以此為依據的以訛傳訛。筆者認為,確定「沉海說」與「隱居說」哪個更有道理,必須查閱更早些的作品,同時關鍵在於如何理解兩個概念:一是對《墨子》中「西施」的理解,一是對「鴟夷」的理解。
馮寶寶版西施(14張)
一是對「西施」的理解。「沉海說」認為,比《吳越春秋》和《越絕書》更早的《墨子》里,明白地寫著「西施之沉」。從墨子的所處年代來看,他約生於公元前468年,卒於前376年,而越滅吳在公元前473年,墨子略晚而已。墨子出生並成長於春秋末期,即吳越故事的尾聲階段,又是緊鄰吳越的魯國人,或耳聞或目睹吳越故事的壯烈活劇,當是最權威的見證人。他的記載應該是最接近歷史真相的。但筆者以為,《墨子》中的西施是先秦知名度很高的一個美女,不僅《墨子》中提及,《莊子》、《孟子》、《韓非子》、《管子》中也都提到了西施,因此斷定這個西施跟吳越爭霸時的西
浣紗圖施是不同的兩個人(詳見《西施虛實考》)。《親士篇》寫道:「是故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賁之殺,其勇也。西施之沈,其美也。吳起之裂,其事也。」其中提到的比干、孟賁、吳起,在司馬遷《史記》中都有記載,可以斷定歷史上都確有其人,以此推論,西施也應該確有其人。但司馬遷在寫到與吳越爭霸相關的人與事時,卻隻字不提西施,這就證明《墨子》中提到的西施不是吳越爭霸時的西施。
二是對「鴟夷」的理解。「鴟夷」是什麼意思?「鴟夷」本指夏商時青銅所制的鳥形盛酒容器。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多用皮革製成袋囊以盛酒,但仍稱之為「鴟夷」。清人黎士宏《仁恕堂筆記》記載:「秦鞏間人,割牛羊去其首,剜肉空中為皮袋,大者受一石,小者受二三斗,俗曰混沌,即古之鴟夷。」所以鴟夷的意思就是用一整張牛羊皮做的皮袋。「沉海說」理解「越浮西施於江,令隨鴟夷而終」的意思是:吳國滅亡後,越王把西施裝在皮袋裡沉到江里去了。並繼續引證《吳越春秋?夫差內傳》裡面的記載:「吳王乃取子胥屍,盛以鴟夷之器,投之於江中。」這段話中的「鴟夷」是伍子胥的代稱,伍子胥死後,被裝在鴟夷之器里投江。照此理解,延伸出西施是被越王獻給吳王的,吳亡後,越王把西施沉江,隨伍子胥去了,而不是隨范蠡泛舟五湖。但筆者依然以為,《吳越春秋》是野史,其所記並不是歷史的真實。以此為據並不可信。值得一說的是,這里的「鴟夷」,杜牧認為不作皮袋解釋,而指的是范蠡,因為《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說范蠡亡吳後,「浮海出齊,變姓名,自謂鴟夷子皮」。筆者以為,以「鴟夷」借代范蠡是成立的,因為范蠡隱居,圖的是隱姓埋名,不讓越王追殺,他不可能取一個與西施之死、與伍子胥之死聯系在一起的「鴟夷」這樣醒目的名字。
曹穎版西施(10張)
3、落水說
或許是善良的人們並不希望西施這位無辜的弱女子有個悲慘結局,於是找出初唐詩人宋之問《浣紗》詩:「一朝還舊都,靚妝尋若耶;鳥驚人松夢,魚沉畏荷花」為依據,認為吳亡後西施回到故鄉,在一次浣紗時,不慎落水而死。此說似乎最理想,可是最缺乏證據。
4、被殺說
這種說法可以說純粹來自傳說了。傳說吳王自刎而死時,吳人把一腔怒火都發泄在西施身上,用錦緞將她層層裹住,沉在揚子江心。據《東坡異物志》載:「揚子江有美人魚,又稱西施魚,一日數易其色,肉細味美,婦人食之,可增媚態,據雲系西施沉江後幻化而成。」
四個版本中,沉海說和隱居說流傳最廣,而且相關的證據資料也最多,除了少數人之外,人們大部分都相信這兩個版本。
㈨ 歷史上到底有沒有西施
或許有西施,但未必有貂禪 不管是三國志,還是後漢書都沒有記載這個叫貂禪的美女 不過因為三國演義太深入人心了,所以總有些人斷章摘局非要找出貂禪來. 比如三國志董卓傳有這么一段描寫,說董卓因為一個侍女和呂布鬧翻了,這在呂布傳也有記載. 這段描寫跟三國演義基本一致了,所以有人說認為這個侍女就是貂禪的原形. 羅貫中或許就是根據這個侍女編出了一個貂禪的凄美故事,此後民間關於貂禪的故事越來越多,但其原形不過是個可憐侍女罷了 西施,史記沒有記載,不管是范蠡傳還是越王勾漸傳都沒記載. 但記載過西施的古籍卻很多,比如《管子·小稱》篇中就載有「毛嬙、西施,天下之美人也」。管子是春秋初期的人,那他怎麼預知到幾百年後的春秋末期會有個西施呢?不解~ 後來《莊子·齊物論》雲:「故為為是舉莛與楹,歷與西施,恢詭譎怪,道通為一。」從此書的注文看,這個西施離吳越爭霸也有100來年,他又怎麼知道西施的?更不解~ 所以現在一致的看法是,西施是古代對美女的統稱,就好比現在的美眉~那麼那個跟范蠡泛舟西湖的絕代美人是真的嗎?不知道,現在無法判斷了,其實不管有沒有西施,西施和范蠡的故事一樣感動著後人,這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