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歷史上乾隆

歷史上乾隆

發布時間: 2020-11-22 00:07:37

1. 歷史上真實的乾隆是什麼樣子的

乾隆,一個執政63年的清朝皇帝,繼承並發揚了先人的治國理念,對當時的清帝國進行了一些頗具歷史意義的開拓,使得國力空前增強,遂有「康乾盛世」之說。

真實的乾隆到底是個什麼樣子的呢?是很多人要的問題?

乾隆這么喜歡文化,但並沒有給天下文人一個明媚的春天。乾隆年間,漢人寫詩,一個不注意,就有殺頭的危險,這就是清朝最殘酷的「文字獄」。什麼是「文字獄」呢?就是文人墨客不經意間寫了一首詩,說了一句話,就被清朝政府斷章取義,隨意歪曲,說你有造反的念頭,輕則坐牢,重則人頭落地。由此看來,只有內心真正強大了,才會對外界包容。

乾隆的罪孽除了「文字獄」,還有一件事,就是放縱和申。乾隆好大喜功,還好熱鬧,做什麼事都要講排場,講排場是要錢的,六下江南也是要錢的,錢從哪裡來,和申想辦法,想什麼辦法呢?「議罪銀」。什麼叫「議罪銀」呢?就是你犯了法,比如說貪污受賄了,你可以花錢買罪,這樣就不受罰了,這就禍國殃民了,清朝從此盛極而衰。

2. 歷史上的乾隆到底是誰生的

你好。真實的歷史上,是孝聖憲皇後,鈕祜祿氏,生於康熙三十年(1691年),滿洲鑲黃族人四品典儀官凌柱之女。1704年(康熙四十三年),13歲入侍雍王府,名號為格格。1710年(康熙四十九年)八月十三日,生下後來的乾隆皇帝弘歷。1722年(雍正元年二月),冊封為熹妃,入居景仁宮;1730年(雍正八年),進熹貴妃;1735年(雍正十三年)九月,弘歷即位,尊封為崇慶皇太後,移居慈寧宮。1777年(乾隆四十二年)崩於慈寧宮,享年86歲。

3. 歷史上的乾隆皇帝。

乾隆皇帝像清高宗乾隆(1711年9月25日子時—1799年2月7日),姓愛新覺羅,諱弘歷,是雍正帝第四子。生於康熙五十年,卒於嘉慶四年。於雍正十三年即位,乾隆六十年禪位於十五子顒琰,自封為太上皇帝(非一般的太上皇,意指皇帝的皇帝)。在位共六十年,禪位後繼續訓政三年。其實上已是中國封建史在位時間第一長的皇帝,已超過其祖父康熙帝的在位六十一年,同時也是壽命最長的皇帝。

正面評價:

1.內政「寬嚴相濟」,開創「康乾盛世」

乾隆帝即位後,政治上矯其祖寬父嚴之弊,實行「寬嚴相濟」之策,整頓吏治,釐定各項典章制度,優待士人,安撫雍正朝受打擊之宗室。經濟上獎勵墾荒,興修水利,全國呈現出一派繁榮昌盛之勢。從乾隆初年至中期左右,是乾隆帝政治生命中最有活力,備受後人稱頌的時期。乾隆在內政方面最大的成績是繼續施行雍正時期的「攤丁入畝」、「改土歸流」等政策,並以個人的威望維持統治高層的穩定,使社會經濟在穩定發展中達到繁榮。這一時期也是清朝國力最鼎盛的時期。

2.外交「十全武功」,開疆擴土

最為乾隆自己引以為豪的,是他的「十全武功」,他也因此自稱為「十全老人」。所謂「十全武功」包括兩次平定西北的准噶爾部,一次平定新疆回部,兩次征服西南的大小金川,一次鎮壓台灣林爽文起義,一次出征緬甸,一次出征越南和兩次出征尼泊爾的廓爾喀。對歷史影響較大的有西北方面的軍事行動。乾隆時代,遇上准噶爾部內亂的大好時機,果斷地在1755年出兵攻佔伊犁。但噶爾丹策零的外甥阿睦爾撒納降而復叛,清廷在1757年第二次出兵,終於完全清除了准噶爾部的反叛勢力。准噶爾部平定之後,維吾爾族的首領大、小和卓木回到新疆,策動維族各部反清。乾隆被迫第三次對西北用兵,這場戰爭延續了三年,終於迫使大、小和卓木逃亡國外。隨後,乾隆設置伊犁將軍,並在喀什等地設參贊大臣、領隊大臣等,同時大幅減輕了維族地區的賦稅負擔。西北190多萬具有離心傾向的土地,終於鞏固在中央政權之下,這是乾隆對中國歷史的一大貢獻。

3.文治「集大成」,封建文化頂峰

除了「十全武功」外,乾隆時期最大的亮點就是文化上的作為了。乾隆本人是個熱心的文藝愛好者和贊助者。他本人據說作詩達四萬多首,所遊玩之名勝古跡,常親題詩於上。他也是一個藏書家。他在位期間組織了許多大規模的文化工程,包括編撰《四庫全書》、《大清會典》、《周易述義》、《三禮義疏》、《皇朝通志》、《八旗通志》等書籍,還校刊重刻了《十三經》、《二十二史》、《三通》等書籍,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四庫全書》的編撰,共收入古書3457部,共79070卷,裝訂成36275冊,保存了許多珍貴古書,為中國古籍文化的集大成之作。此外,乾隆的時代還誕生了一部中國古典小說的巔峰之作《紅樓夢》,雖於乾隆本人沒有關系,卻也為這個時代增添了光彩。乾隆統治時期,是中國封建文化的集大成時期,君主專制的程度,無論思想上還是制度上都達到頂點。

4.一代雄主

乾隆帝確為一代雄主,也是一個很有福氣,也很會享福的帝王。他晚年時曾深深陶醉於同歷代帝王的比較,認為不但「得國之正,擴土之廣,臣服之普,民庶之安」罕有人能相比,甚至連在位時間、年壽、子孫數目等方面自己都是數一數二。封建制度在乾隆掌權下達到了歷史巔峰。他在位時期,平定新疆、蒙古,還使四川、貴州等地繼續改土歸流,人口不斷增加,突破了三億大關,約占當時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開創了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個盛世——「康乾盛世」,強大的中國屹立於世界的東方。他60年的穩定統治,維持了中國封建王朝最後一個盛世,他的時代,是中國封建政治、經濟、文化諸方面經過漫長沉澱之後的集大成的時代,他個人也成為這一切的總代表。

負面評價:

1.大興文字獄,毀壞中華文明的根基

文字獄的特徵是:罪狀由權力人物對文字的歪曲解釋而起,證據也由權力人物對文字的歪曲解釋而成。「文字獄」是摧殘知識分子最有力的工具。清王朝從征服中國的那一天起就興起「文字獄」,順治、康熙當政時「文字獄」還只是個別現象,到五任帝雍正在位時則成為一種暴虐的「制度」。在文字獄浪潮中表現得最為癲狂的人物則是乾隆皇帝。乾隆製造的「文字獄」全是強加給文人身上的「莫須有」罪名。如徐某的「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純乎是描述生活閑情的隨興之作,硬讓乾隆曲解為諷刺清政府沒有文化還故作斯文。乾隆大興文字獄,焚毀中國歷史上許多重要文化典籍,使其「文治」黯然失色。

2.六下江南遊逸揮霍,耗盡國力民財

乾隆喜好去繁華似錦的江南遊玩。乾隆的祖父康熙曾到過江南六次,但康熙下江南的目的主要是看堤防和了解東南地區的社會和民生疾苦,每次都很儉朴,且多數情況下是微服私訪,沒有驚動更沒有騷擾地方百姓。乾隆也六下江南,但他的主要目的是變著法子尋開心和炫耀他的偉大。乾隆的南巡集團聲勢浩大,每次都在萬人以上,所到之處極盡奢侈糜費,地方供給極盡華麗壯觀,百姓的財富經歷巨大的浩劫。此外,乾隆還花費巨資在北京西郊營造繁華蓋世的皇家園林「圓明園」。把中外九萬里的奇珍,上下五千年的寶物,一齊陳列園中,作為皇帝家常的供玩。乾隆的揮金如土,使康熙、雍正辛苦積攢的「家當」很快被消耗殆盡。

3.虛飾浮華,好大喜功

乾隆皇帝好大喜功,喜歡周圍的人歌頌他英明偉大,更喜歡別人頌揚他的智慧和才能。乾隆皇帝的虛榮心還體現在帝國的「外交」上。乾隆的外交理念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那就是「進貢」。凡是肯向中國「進貢」的國家都是小國和窮國。乾隆皇帝為了鼓勵中國以外的國家向他「進貢」,對前來「進貢」的「藩屬國」的「賞賜」十分豐厚,賞賜的價值往往十倍甚至百倍於「貢金」的價值。例如中國與印度之間有一個巨坎堤王國每三年向中國進貢一次,每次進貢砂金一兩五錢。中國的回報則是堆積成山的綢緞、銀幣和茶葉。假使世界上有一種一本萬利的交易,那就莫過於向乾隆皇帝進貢了。當周邊的國家發現向乾隆進貢的好處時,就紛紛利用進貢的名義敲榨中國,並不惜用戰爭相威脅要求增加「進貢」的次數。乾隆皇帝為了一己虛榮和「面子」,把百姓的稅錢不當回事,使中華帝國的財富大量外流。

4.惡直好諛,重用大貪官和珅

乾隆皇帝對部下的阿諛奉承有狂熱的愛好,這一嗜好直接導致了中國歷史上前於古人後無來者的大貪官和珅的出場。和珅因為特殊的機緣受到乾隆皇帝的信任和重用,在他統治的後期把帝國的行政大權交給他。和珅有著絕頂的小聰明,熟諳做官技巧,用肉麻的諂媚和恭謹的外貌,把自以為英明蓋世的乾隆皇帝玩弄於股掌之上。和珅的全部行政才能是貪污和弄權,對乾隆重用他的回報是在全國建立一個史無前例的貪污系統,把清帝國的牆基掏空。全國官員發現,如果不向上級行使巨額賄賂,就要被無情地淘汰出局,甚至被投入監獄,他們不得不適應這一形式。乾隆死後,和珅也跟著倒台,查抄他的家產摺合白銀九億兩,相當於全國十二年財政收入的總和。如果包括他揮霍掉的和親人貪污的款項,總數應該不下二十年的財政收入,和珅當權剛好二十年。

總結:

從乾隆初年至中期左右,是乾隆帝政治生命中最有活力,備受後人稱頌的時期。後期寵信貪官和珅,加之乾隆帝本人年事已高,致使吏治敗壞,弊政叢出,貪污盛行,使乾隆帝輝煌的一生罩上了陰影。當乾隆在自我陶醉的時候,也是中國在「天朝上國」的迷夢中睡得最沉的時候。歐洲列強的堅船利炮已經在中國周邊出沒,正在想方設法打開中國的大門。而中國則被看似「超穩定」的社會結構和思想體系束縛住了前進的腳步,乾隆時代的清王朝,開始成了腐朽落後的代名詞。盡管大清王朝和乾隆盛世已經成為歷史的背影,但乾隆在維持中國領土完整方面的作用和他在文治方面還是有非凡的。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乾隆皇帝都是一個天生強勢的帝王,先輩給他留下的,不僅有遼闊的疆域和治世的積累,還有皇帝以天下為私產的思想基礎。乾隆的成功,正在於他最完全充分地利用了強勢的地位,與出色的個人能力相結合,將各方面的影響發揮到極大。只有在一個完全強勢的帝王經營下,才會有中國2000年來制度和思想文化上「大一統」的巔峰

4. 乾隆是什麼年代

乾隆是清朝時期。

乾隆是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的年號,前後共六十年,起止時間為公元1736年至1795年。在這期間清政府平定準噶爾和大小和卓叛亂、鞏固多民族國家的發展,還進行《四庫全書》的編撰等。

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1711年9月25日出生,於1799年2月7日逝世,清朝第六位皇帝,入關之後的第四位皇帝。年號「乾隆」,寓意「天道昌隆」。

乾隆名愛新覺羅·弘歷,25歲登基,在位六十年,禪位給嘉慶皇帝後又任三年零四個月太上皇,實際掌握最高權力長達六十三年零四個月,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第二長、年壽最高的皇帝。1799年乾隆皇帝在睡夢中離開人世,享年八十九歲。

(4)歷史上乾隆擴展閱讀

乾隆帝是中國封建社會後期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乾隆帝在位期間清朝達到了康乾盛世以來的最高峰,他在康熙、雍正兩朝文治武功的基礎上,進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社會經濟文化有了進一步發展。

乾隆重視社會的穩定,關心受災百姓,在位期間五次普免天下錢糧,三免八省漕糧,減輕了農民的負擔,並且重視水利建設,起到了保護農業生產的作用,使得清朝的國庫日漸充實。乾隆帝時期武功繁盛,在平定邊疆地區叛亂方面做出了巨大成績,維護了國家的統一,並且完善了對西藏的統治,統一了新疆,正式將新疆納入中國版圖,清朝的版圖由此達到了最大化,近代中國的版圖也由此正式奠定。

乾隆帝在位期間,漢學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民間藝術有很大發展,如京劇就開始形成於乾隆年間。但是乾隆帝在位後期奢靡,吏治有所敗壞,多地爆發起義。並且閉關鎖國政策也達到了最高,拉大了和西方的差距,中國正處於近代的前夜。

乾隆帝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專制者。嚴重壓抑了民眾甚至官僚階層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強化了同時也僵化了專制體制,給以後的發展製造了巨大障礙。乾隆帝是中國歷史上文字獄製造者之一。乾隆年間的文網之密,文禍之多,是中國歷史上文字獄的頂峰。

5. 清朝乾隆歷史

1711年9月25日,弘歷生於雍和宮,1723年8月,弘歷為太子。1734 年,弘歷被封為和碩寶親王,開始參與軍國要務。1735年8 月,24歲的弘歷(1711~1799)繼位,次年改年號為「乾隆」。

鄂爾泰是滿人,是朝中滿族官員的核心人物;而張廷玉是漢人,在眾多漢官中德高望重。對此,乾隆採取了平衡與制約之策,駕馭雙方取其長為己所用,游刃有餘。

1757年,乾隆頒布《保甲法》,以 法令形式確認基層政權實施保甲 制度:每10戶為1牌,設牌頭;每 10牌為I甲,設甲長;每10甲為1 保,設保長。

在經濟方面,乾隆帝繼續獎勵墾荒,興修水利。同時,鼓勵農民大力種 植高產作物,特別是甘薯和玉米,提髙了糧食產量,緩解了人口增長所帶來的糧食壓力。

這一時期,工業也有了進一步的繁榮。以采礦業為例, 1662年(康熙元年),全國礦山只有5處,1783年(乾降四十八年)發展到 313處。制鹽業、制瓷業、紡織業、製糖和釀酒業也有較大發展。

(5)歷史上乾隆擴展閱讀:

乾隆在位期間,實行寬猛互濟的政策,務實足國,重視農桑,停止捐納,使社會上出現一片繁榮的景象,「康乾盛世」在此期間達到了頂峰。

同時乾隆平定了准噶爾部,消滅了天山南路大小和卓木的勢力,加強了中央政府對邊疆地區的管理,鞏固和開展了中國這個多民族國家,奠定了今天中國固有版圖。

但乾隆好大喜功,為人重奢靡,鋪張浪費,並自稱為「十全老人」。他在位後期任用和坤二十年。和坤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貪官,致使這二十年間貪污成風,政治腐敗,各地農民起義頻繁。

乾隆的外交理念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那就是「虛榮」。凡是肯向清國「進貢」的國家都是小國和窮國。他們向清國進貢的目的很少是出於「友好」的動機,而是貪圖清國的「賞賜」。

乾隆對部下的阿諛奉承有狂熱的愛好,這一嗜好直接導致了中國歷史上前於古人後無來者的大貪官和紳的出場。

乾隆還施行文化專制、大興文字獄,對知識分子的詩文吹毛求疵,捕風捉影,無中生有,上綱上線,動輒殺頭抄家充軍。

6. 乾隆的歷史!

乾隆皇帝(1711—1799年),中國清朝皇帝(1735—1795年在位)
前代所以亡國者,曰強藩,曰外患,曰權臣,曰外威,曰女倡,曰宦寺,曰奸臣,曰佞幸,令皆無一彷彿者——乾隆自評

我天朝物產豐富,無所不有,本不需外夷貨物,……朕體諒西洋各國的難處,所以准許在澳門開設洋行,滿足夷人所需。……天朝法制森嚴,每一盡土地都開於版圖,不容分制,英人請求賞給土地一事,斷不可行,……爾國王惟當善體朕意,益勵款誠,永矢恭順,以保全爾有邦,共享太平之福——乾隆答外國通商使臣

乾隆皇帝,名愛新覺羅·弘歷,廟號清高宗,是清朝入關之後第四任皇帝。他60年的穩定統治,維持了中國封建王朝最後一個盛世,他的時代,是中國封建政治、經濟、文化諸方面經過漫長沉澱之後的集大成的時代,他個人也成為這一切的總代表。

乾隆是雍正皇帝第四子,也是雍正諸子中最有才乾的一位,自小甚得其祖父康熙喜愛,在雍正即位當年,就被以「秘建皇儲」的方式確立為繼承人。1735年,雍正暴崩,乾隆順利繼承皇位。自小得寵,且幾乎沒受到挫折就登上最高寶座,也許是釀成乾隆後來「好大喜功」的一個原因。

雍正在位時期進行一系列改革以加強統治,並大力反貪,整肅朝綱,為乾隆的統治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但他的統治也留下了「嚴苛」的惡名。乾隆即位之後,首先想樹立寬大政治的形象,平反了雍正時期被迫害的一些要員。但實際上,終其60年的統治,「寬大」只是表面文章,嚴苛才是其真正內核。

乾隆在內政方面創舉不多,最大的成績是繼續施行雍正時期的「攤丁入畝」、「改土歸流」等政策,並以個人的威望維持統治高層的穩定,使社會經濟在穩定發展中達到繁榮。最為乾隆自己引以為豪的,是他的「十全武功」,他也因此自稱為「十全老人」。所謂「十全武功」包括兩次平定西北的准噶爾部,一次平定新疆回部,兩次征服西南的大小金川,一次鎮壓台灣林爽文起義,一次出征緬甸,一次出征越南和兩次出征尼泊爾的廓爾喀。實際上,對歷史影響較大的只有西北方面的軍事行動。

盡管蒙古准噶爾部首領噶爾丹被康熙擊敗,但他的侄子策布阿拉布坦在西北仍擁有很大的勢力,控制了新疆、西藏、青海等地,煽動這些地區的少數民族與清廷為敵。策布阿拉布坦死後,其子噶爾丹策零繼續統領其眾。乾隆時代,遇上准噶爾部內亂的大好時機,果斷地在1755年出兵攻佔伊犁。但噶爾丹策零的外甥阿睦爾撒納降而復叛,清廷在1757年第二次出兵,終於完全清除了准噶爾部的反叛勢力。這場戰爭,從噶爾丹時代算起,已持續了近70年。

准噶爾部平定之後,維吾爾族的首領大、小和卓木回到新疆,策動維族各部反清。乾隆被迫第三次對西北用兵,這場戰爭延續了三年,終於迫使大、小和卓木逃亡國外。隨後,乾隆設置伊犁將軍,並在喀什等地設參贊大臣、領隊大臣等,同時大幅減輕了維族地區的賦稅負擔。西北190多萬具有離心傾向的土地,終於鞏固在中央政權之下,這是乾隆對中國歷史的一大貢獻。

此外,西南的大小金川之戰也打得十分艱辛,兩次反叛總共持續了近30年,貫穿了乾隆統治期的中段。乾隆先後兩殺主帥,耗銀七千萬,才壓服了這里的藏民。

除了「十全武功」外,乾隆時期最大的亮點就是文化上的作為了。乾隆本人是個熱心的文藝愛好者和贊助者。他本人據說作詩達四萬多首,所遊玩之名勝古跡,常親題詩於上。他也是一個藏書家。為了粉飾太平,顯示自己的文化修養,也或許是出自真心的熱情,他在位期間組織了許多大規模的文化工程,包括編撰《四庫全書》、《大清會典》、《周易述義》、《三禮義疏》、《皇朝通志》、《八旗通志》等書籍,還校刊重刻了《十三經》、《二十二史》、《三通》等書籍,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四庫全書》的編撰,共收入古書3457部,共79070卷,裝訂成36275冊,保存了許多珍貴古書,為中國古籍文化的集大成之作。此外,乾隆的時代還誕生了一部中國古典小說的巔峰之作《紅樓夢》,雖於乾隆本人沒有關系,卻也為這個時代增添了光彩。

但是,乾隆時代(也包括整個清朝前期)文化成就的特點是,缺少創造型的成果,而較多的是考訂、編撰、總結這一類的成就。這與這個時代的特點有關。清代的「文字獄」到乾隆時代達到了高峰,數量之多,株連之廣均遠超過前代,累計達130多起。與他的前輩康熙、雍正相比,乾隆更熱衷於此道,且明顯在借「文字獄」來強化自己在思想文化界的壟斷地位。在編撰《四庫全書》期間,有十幾萬部圖書因各種原因犯忌而被禁毀,這也是不得不提的一樁文化公案。

乾隆是一個很有福氣,也很會享福的帝王。他晚年時曾深深陶醉於同歷代帝王的比較,認為不但「得國之正,擴土之廣,臣服之普,民庶之安」罕有人能相比,甚至連在位時間、年壽、子孫數目等方面自己都是數一數二。乾隆的自我陶醉固不可取,不過他舉的事實都還有些道理,他本人也確實天生睿智,多才多藝,而且一生無數次地享受豪華的慶典、巡遊(其中包括孕育了無數風流傳說的「六下江南」)等,他統治時期,是中國封建文化的集大成時期,君主專制的程度,無論思想上還是制度上都達到頂點。

乾隆時代中期以後,奢侈之風上行下效,逐漸蔓延整個統治階層。與奢侈相伴相生的是腐敗。與乾隆的後半生保持著特殊關系的寵臣和紳,正是腐化的總代表。他在乾隆死後被抄家時的家產,相當於18年的全國賦稅收入。

當乾隆在自我陶醉的時候,也是中國在「天朝上國」的迷夢中睡得最沉的時候。歐洲列強的堅船利炮已經在中國周邊出沒,正在想方設法打開中國的大門。而中國則被看似「超穩定」的社會結構和思想體系束縛住了前進的腳步,乾隆時代的清王朝,開始成了腐朽落後的代名詞。

盡管大清王朝和乾隆盛世已經成為歷史的背影,但由於乾隆在維持中國領土完整方面的作用和他在文化方面的作為(包括正負兩面)等,他仍「勉強」被列入本排行榜中,位列第100位。

小提示: 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乾隆皇帝都是一個天生強勢的帝王,先輩給他留下的,不僅有遼闊的疆域和治世的積累,還有皇帝以天下為私產的思想基礎。乾隆的成功,正在於他最完全充分地利用了強勢的地位,與出色的個人能力相結合,將各方面的影響發揮到極大。只有在一個完全強勢的帝王經營下,才會有中國2000年來制度和思想文化上「大一統」的巔峰。

乾隆

乾隆帝愛新覺羅弘歷,全稱為「高宗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生於康熙五十年(1711)八月,卒於嘉慶四年(1799)正月。他是雍正帝第四子,在位六十年,退位後又當了三年太上皇,終年89歲。

弘歷是雍正帝第四子,康熙五十年(1711年)生於雍親王府。雍正十三年(1735年)即位,年號乾隆。

弘歷幼年天資聰穎,頗受皇祖康熙帝寵愛,曾為其慎擇良師,進行多方面教育。雍正元年(1723年)被密立為太子,十一年封為和碩寶親王,開始參預軍國要務。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去世,弘歷即位。由此,他站到了當時中國社會的至高點,開始施展其「文治武功」。

乾隆帝的「文治」表現於他在政治、經濟上的作為和文化上的貢獻。

乾隆帝即位後,政治上矯其祖寬父嚴之弊,實行「寬嚴相濟」之策,整頓吏治,釐定各項典章制度,優待士人,安撫雍正朝受打擊之宗室。經濟上獎勵墾荒,興修水利,全國呈現出一派繁榮昌盛之勢。從乾隆初年至中期左右,是乾隆帝政治生命中最有活力,備受後人稱頌的時期。後期倚重於敏中、和珅,尤其寵信貪官和珅,加之乾隆帝本人年事已高,致使吏治敗壞,弊政叢出,貪污盛行,使乾隆帝輝煌的一生罩上了陰影。

乾隆帝儒雅風流,一生著文吟詩,其詩作竟達四萬二千餘首,幾與《全唐詩》相埒。又重視文物典籍的收藏與整理,令將內府珍藏編成《石渠寶笈》、《西清古鑒》等。乾隆帝最突出的文化成就是在全國范圍內徵集圖書,編纂巨帙《四庫全書》。然而與此相悖的是他大興文字獄,焚毀中國歷史上許多重要文化典籍,使其「文治」黯然失色。

乾隆帝還曾六下江南,六蒞五台,奠孔林等,數十次木蘭秋獮,多次於避暑山莊宴見西北邊疆少數民族首領,這些舉措對發展經濟、鞏固統治、安定邊疆產生了重要作用。但乾隆帝的視角還僅限於中國本土,對同時期已經蓬勃發展的歐洲各國的科學文化尚無足夠的認識。

乾隆帝的「武功」主要是對邊疆的戰事,雖有勝有負,有義與不義,然而他皆自詡為「十全武功」。

乾隆帝執政60年後,雖禪位與其子顒琰,但又以太上皇的身份進行了3年統治。他不僅是中國歷代帝王中壽命最長的皇帝,而且也是實際執政時間最久的皇帝。

嘉慶四年(1799年),乾隆帝去世。卒謚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孝慈神聖純皇帝。廟號高宗。葬河北遵化清東陵之裕陵。

清高宗乾隆(純)皇帝(1711年9月25日子時—1799年2月7日),愛新覺羅氏,諱弘歷,是雍正帝第四子。生於康熙五十年,卒於嘉慶四年。於雍正十三年即位,乾隆六十年禪位於十五子顒琰,自己成為太上皇。在位共六十年,是中國封建史在位時間第二長的皇帝,僅次於祖父康熙帝,而且是壽命最長的皇帝。

他自稱文治武功十全老人。乾隆一生喜文喜詩,作詩數以萬計,又精通擅長武術。主要施政特點是寬猛相濟。他在位時期,平定新疆、蒙古,還使四川、貴州等地繼續改土歸流,人口不斷增加,突破了三億大關,約占當時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開創了中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個盛世——「康乾盛世」,強大的中國屹立於世界的東方。但他同時又比較好大喜功、專制驕橫,曾六下江南,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大興文字獄,政治上也越來越腐敗。尤其是其晚年重用大奸臣、「貪官之王」--和珅,使清朝國庫逐漸虛空,百姓生活貧苦,據說甚至出現了人吃人的慘劇。應該說,清朝是從乾隆中後期開始走向衰落的。乾隆六十年(1796年),高宗以在位期不越祖父康熙帝為名禪位於子顒琰,是為清仁宗,又號嘉慶帝,自稱太上皇,仍然繼續執政,直到嘉慶四年(1799年)去世為止。

乾隆統治時期的幾項治國措施:

(一)、大興文字獄,毀壞中華文明的根基。

文字獄的特徵是:罪狀由權力人物對文字的歪曲解釋而起,證據也由權力人物對文字的歪曲解釋而成。一個單字或一個句子一旦被認為誹謗元首或諷刺政府,即構成刑責。滿洲人入主中國後,因為滿洲民族在漢人眼中屬於尚未開化的「野蠻人」(夷狄),因此統治者基於病態的「自卑心理」,經常自覺或不自覺地用殘酷的暴力摧殘漢人的「優越感」,對於漢人的佼佼者——知識分子則摧殘得尤為得力。而「文字獄」則是摧殘知識分子最有力的工具。清王朝從征服中國的那一天起就興起「文字獄」,順治、康熙當政時「文字獄」還只是個別現象,到五任帝雍正在位時則成為一種暴虐的「制度」。在文字獄浪潮中表現得最為癲狂的人物則是乾隆皇帝!這里把乾隆當政時最著名的文字獄列舉如下:

一七五三年,乾隆屢次到江南遊歷,民不聊生。江西撫州千總盧魯生假借宰相孫嘉淦名義撰寫勸止乾隆再下江南的奏章,辭意悲切,全國廣為傳頌。案發後盧魯生千刀萬剮,兩個兒子處斬,受牽連定罪下獄的有一千多人。

一七五五年,內閣學士胡中藻所著《堅磨室詩抄》中有詩句「一把心腸論濁清」,乾隆認為他故意把「濁」字加在「清」字上,居心叵測,處斬。廣西省長滿族人鄂昌跟胡中藻作詩唱和,在《塞上吟》一詩中稱蒙古人為「胡兒」,乾隆認為鄂昌自己就是胡兒,詆毀同類,喪心病狂,下令自殺。

一七六四年,秦州州長賴宏典向北京高級官員請托謀求升遷,信里說「點將交兵,不失軍機」,乾隆認為他明目張膽謀反,砍頭。

一七七八年,江蘇東台詩人徐某早已去世,遺著《一柱樓詩》中有「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舉杯忽見明天子,且把壺兒拋半邊」。乾隆認為「壺兒」就是「胡兒」,顯然誹謗政府,嘲諷滿清沒文化。徐某剖棺戮屍,兒孫和地方官員全部斬首。

乾隆非常賞識教育部長沈德潛,作詩常請他刪改,乾隆作不出詩時還請他秘密代筆。沈德潛死後,乾隆命他的家人進呈沈的詩集,發現他把代乾隆捉刀的詩也收錄其中,這對乾隆的虛榮心是一個極大的打擊。恰好詩集中有詠黑牡丹一首,有詩句「奪朱非正色,異種也稱王」。乾隆認為是影射入主中國的滿族為「異種」,下令剖棺戮屍。

一七八一年,退休家居的最高法院院長(大理寺卿)所著書中自稱「古稀老人」,又有句說「為王者師」。乾隆說「我自稱古稀老人,早已布告天下,他怎麼也敢自稱古稀老人?」絞死。

…………

上面列舉的是乾隆朝有代表性的「文字獄」案,基於篇幅的限制,還有許多沒有列舉出來。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乾隆製造的「文字獄」全是強加給文人身上的「莫須有」罪名。如徐某的「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純乎是描述生活閑情的隨興之作,硬讓乾隆曲解為諷刺清政府沒有文化還故作斯文。文字獄中的乾隆和《還珠格格》里那位風流儒雅愛才如命的「皇阿瑪」相去何止十萬八千里!

(二)、六下江南遊逸揮霍,耗盡國力民財。

乾隆皇帝和七世紀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亡國暴君楊廣有一個同樣的愛好:那就是喜好去繁華似錦的江南遊玩。乾隆的英雄祖父康熙皇帝也曾到過江南六次,但康熙下江南的目的主要是看堤防和了解東南地區的社會和民生疾苦,每次都很儉朴,且多數情況下是微服私訪。沒有驚動更沒有騷擾地方百姓。乾隆也曾六下江南,聲言他的目的和祖父一樣,其實他的目的恰恰不是如此。他的主要目的是變著法子尋開心和炫耀他的偉大。

乾隆的南巡集團聲勢浩大,每次都在萬人以上,所到之處極盡奢侈糜費,地方供給極盡華麗壯觀,百姓的財富經歷巨大的浩劫。江蘇學政(教育廳長)尹會一曾上奏章說南巡造成「民間疾苦,怨聲載道」,乾隆大為光火:「民間疾苦,你指出什麼地方疾苦?怨聲載道,你指出什麼人載道?」被乾隆封為「大清第一才子」的皇家教師紀曉嵐曾趁便透露江南人民的財產已經枯竭,乾隆怒不可遏:「我看你文學上還有一點根基,才給你一個官做,其實不過當作娼妓豢養罷了,你怎麼敢議論國家大事?」看看今天的影視劇《鐵齡銅牙紀曉嵐》,和真實的歷史相差究竟有多大?乾隆南巡的花費超過康熙百倍以上,和儉省自律的祖父形成鮮明的對比。今天的影視劇津津樂道乾隆下江南時「微服私訪」的「美政」,其實是把康熙的故事嫁接到乾隆身上。乾隆從不「微服私訪」,即使有也是出於「獵奇」和「嫖妓」的用心,絕不是因為了解民生疾苦。乾隆第二次下江南時,就因為「微服出巡」,去秦淮河上嫖妓徹夜不歸,皇後在傷透了心的情況下把萬縷青絲一刀剪下,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個截發皇後。

乾隆除了下江南遊盪獵奇外,還花費巨資在北京西郊營造繁華蓋世的皇家園林「圓明園」。東造琳宮,西增復殿,南築崇台,北構傑閣,說不盡的巍峨華麗。又經文人學士,良工巧匠,費了無數心血這里鑿池,那裡疊石,此處栽林,彼處蒔花,繁麗之中,點綴景緻,不論春秋冬夏,都覺相宜。又責成各省地方官,搜羅珍禽異卉,古鼎文彝,把中外九萬里的奇珍,上下五千年的寶物,一齊陳列園中,作為皇帝家常的供玩。從前秦二世胡亥築阿房宮,陳後主起臨春、結綺、望仙三閣,隋煬帝營顯仁宮、芳華苑,華麗也不過如此,所不同的是前兩位是著名的亡國君王。

乾隆的揮金如土,使康熙、雍正辛苦積攢的「家當」很快被消耗殆盡。

(三)、虛飾浮華,好大喜功,是「假、大、空」行政的始作甬者。

乾隆皇帝好大喜功,喜歡周圍的人歌頌他英明偉大,更喜歡別人頌揚他的智慧和才能。他在任時大興文字獄,但又故作斯文,作了五萬多首不堪入目的「打油詩」,並且把這些詩全部刊印出來供官員學習吟誦。當他絞盡腦汁仍作不出「打油詩」時,竟然不惜請當朝儒士捉刀代筆。其實皇帝會不會作詩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會治理國家就成。乾隆作詩並非真的愛詩,而是利用作詩裝璜門面,在國人心中形成皇帝才華蓋世的假像。想不到弄巧成拙,反而暴露出乾隆的淺薄和無聊。

乾隆除了炫耀他的「絕世文才」外,還挖空心思渲染他的「蓋世武功」。乾隆最得意的是宣稱他有下列十大武功,因而自封為「十全老人」。

1、1747年:平大小金川;2、1755年:平準部;3、1757年:再平準部;4、1759年:平回部;5、1769年:平緬甸;6、1776年:再平大小金川;7、1788年:平台灣;8、1789年:平越南;9、1791年:平尼泊爾;10、1792年:再平尼泊爾。

縱觀乾隆的「十大武功」,絕大多數都是自我宣傳的結果:大金川(四川靖化)和小金川(四川懋功)是西藏民族部落間的紛爭,清政府加以干涉;台灣是漢人林爽文的抗暴革命;這三大武功都是血腥的對內鎮壓,不能稱之為「武功」。平緬甸、平越南和平尼泊爾都是丑劇和敗仗,更稱不上「武功」。其實乾隆的武功只有一個——征服准噶爾汗國,開辟新疆省,可乾隆卻把這一個分為三個——平準部、再平準部、平回部。一百九十萬方公里遼闊疆土的開辟,僅此就足以成為中國歷史上不可磨滅的豐功偉績,可乾隆非要湊足十項不可,進一步襯托出他的虛榮浮華和把肉麻當有趣。

乾隆皇帝的虛榮心還體現在帝國的「外交」上。乾隆的外交理念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那就是「進貢」。凡是肯向中國「進貢」的國家都是小國和窮國。中國和這些國家「建交」並沒有多少實質性的「益處」,他們向中國進貢的目的很少是出於「友好」的動機,而是貪圖中國的「賞賜」。乾隆皇帝為了鼓勵中國以外的國家向他「進貢」,對前來「進貢」的「藩屬國」的「賞賜」十分豐厚,賞賜的價值往往十倍甚至百倍於「貢金」的價值。例如中國與印度之間有一個芝麻國巨坎堤王國,它每三年向中國進貢一次,每次進貢砂金一兩五錢(價值相當於一個人兩周的伙食費)。中國的回報則是堆積成山的綢緞、銀幣和茶葉。假使世界上有一種一本萬利的交易,那就莫過於向乾隆皇帝進貢了。當周邊的國家發現向乾隆進貢的好處時,就紛紛利用進貢的名義敲榨中國,並不惜用戰爭相威脅要求增加「進貢」的次數。乾隆皇帝為了一己虛榮和「面子」,把百姓的稅錢不當回事,使中華帝國的財富大量外流。

(四)、惡直好諛,重用大貪官和珅。

乾隆皇帝對部下的阿諛奉承有狂熱的愛好,這一嗜好直接導致了中國歷史上前於古人後無來者的大貪官和珅的出場。

和珅是一位侍衛出身的滿洲花花公子,因為特殊的機緣受到乾隆皇帝的信任和重用,在他統治的後期把帝國的行政大權交給他,擢升他為宰相(大學士·軍機大臣)兼首都治安總司令(九門提督)。和珅有著絕頂的小聰明,熟諳做官技巧,用肉麻的諂媚和恭謹的外貌,把自以為英明蓋世的乾隆皇帝玩弄於股掌之上。和珅的全部行政才能是貪污和弄權,對乾隆重用他的回報是在全國建立一個史無前例的貪污系統,把清帝國的牆基掏空。全國官員發現,如果不向上級行使巨額賄賂,就要被無情地淘汰出局,甚至被投入監獄,他們不得不適應這一形式。乾隆死後,和珅也跟著倒台,查抄他的家產摺合白銀九億兩,相當於全國十二年財政收入的總和。如果包括他揮霍掉的和親人貪污的款項,總數應該不下二十年的財政收入,和珅當權剛好二十年!

今天,當國民對貪污受賄深惡痛竭時,我們的劇作家卻把製造出中國歷史上最大貪官的乾隆皇帝「美化」成神話般的英明帝王,這是一個多麼深重的悲劇?!

詳細
http://ke..com/view/2677.htm

7. 清朝乾隆皇帝歷史

1.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入關之後的第四位皇帝。專年號屬「乾隆」,寓意「天道昌隆」。25歲登基,在位六十年,禪位後又任三年零四個月太上皇,實際行使國家最高權力長達六十三年零四個月,是中國歷史上實際執掌國家最高權力時間最長的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
2.弘歷在位期間清朝達到了康乾盛世以來的最高峰,漢學在此期間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弘歷是中國封建社會後期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他在康熙、雍正兩朝文治武功的基礎上,進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社會經濟文化有了進一步發展。弘歷重視社會的穩定,關心受災百姓,在位期間五次普免天下錢糧,三免八省漕糧,減輕了農民的負擔,並且重視水利建設,起到了保護農業生產的作用,使得清朝的國庫日漸充實。
3.卒於嘉慶四年(1799年),享年89歲。廟號高宗,謚號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葬於清東陵之裕陵。

8. 歷史上乾隆最愛誰

乾隆最愛的應該是他的原配妻子富察氏吧,也就是孝賢純皇後。
《清史稿
卷二百十回四
列傳一》
高宗孝賢純答皇後,富察氏,察哈爾總管李榮保女。高宗為皇子,雍正五年,世宗冊後為嫡福晉。乾隆二年,冊為皇後。後恭儉,平居以通草絨花為飾,不御珠翠。歲時以鹿羔沴毧制為荷包進上,仿先世關外遺制,示不忘本也。上甚重之。十三年,從上東巡,還蹕,三月乙未,後崩於德州舟次,年三十七。上深慟,兼程還京師,殯於長春宮,服縞素十二日。

9. 歷史上真實的乾隆皇帝是什麼樣的

我們常在影視劇中看見乾隆帝勤政愛民,還有什麼親自去大理尋找親生女兒等等之類。

10. 歷史上乾隆皇帝活了多少歲

89歲。

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之後的第四位皇帝。年號「乾隆」,寓意「天道昌隆」。

在位六十年,禪位後又繼續訓政,實際行使最高權力長達六十三年零四個月,是中國歷史上實際執掌國家最高權力時間最長的皇帝,也是最長壽的皇帝。

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帝禪位於第十五子顒琰。嘉慶四年正月初三(1799年2月7日)卒於養心殿,享年89歲。

廟號高宗,謚號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葬於清東陵之裕陵。

(10)歷史上乾隆擴展閱讀:

乾隆在位期間歷史大事介紹:

1、瞻對之役

瞻對之役是乾隆十年(1745年)乾隆帝派兵平定四川上下瞻對的一次作戰,是乾隆早期的一次軍事行動。是清政府在四川境內僅次於大小金川之役的重大軍事行動。

瞻對為四川省西部的一塊藏族聚居地,明朝時即授印歸附中央朝廷。瞻對居民甚勇悍,常以搶劫騷擾地方。

至清乾隆初年,乾隆帝下令征討,始料未及的是瞻土司拚死抵抗,經過一年激戰,瞻對首領班滾下落不明,清軍此次征剿取得全面勝利。

乾隆帝雖對慶復所奏存在疑問,但沒有實據。如此,瞻對之役便在乾隆帝論功行賞中草草收場。後來引發了第一次金川之役。

2、大小金川之亂

乾隆初,大金川土司莎羅奔奪取小金川澤旺印信,「意欲並吞諸蕃」,又攻明正土司(今康定)。

1747年,清軍3萬人分兩路進討,久而無功,川陝總督張廣泗被清廷處死,改派岳鍾琪為總兵,刻期進討。1749年,莎羅奔請降,大金川事件初告平息。

以後,大小金川之間常有沖突。到18世紀60年代,金川局勢再度緊張,又一次引起清王朝的關注。

1766年,清廷派四川總督阿爾泰聯合9家土司會攻大金川,小金川土司僧格桑(澤旺子)卻與大金川土司索諾木(莎羅奔侄孫)聯合反清。

1771年清軍敗績,清廷又將阿爾泰革職,派溫福入川督師,向金川進兵,第二次金川之役由此開始。

1773年,溫福戰死,清廷又派阿桂為將軍,增兵金川。經多次血戰,清軍死傷眾多,終於於1776年初取勝。歷時五年、死傷逾萬人、耗銀7000萬兩的第二次金川之役至此結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愛新覺羅·弘歷

熱點內容
師生迷情八 發布:2025-07-18 11:58:43 瀏覽:478
三字經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18 11:46:47 瀏覽:45
希臘的歷史 發布:2025-07-18 10:33:00 瀏覽:654
人體中的數學 發布:2025-07-18 07:53:58 瀏覽:951
一級建造師機電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18 07:50:21 瀏覽:528
班主任工作計劃小學四年級 發布:2025-07-18 05:17:52 瀏覽:912
淺談師德的心得體會 發布:2025-07-18 03:09:46 瀏覽:807
怎麼瀏覽谷歌 發布:2025-07-18 02:29:49 瀏覽:51
之女教師 發布:2025-07-18 01:03:04 瀏覽:369
奧數物理 發布:2025-07-17 23:41:12 瀏覽: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