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2004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發現泛素調節蛋白質降解機理的三位科學家.關於蛋白質的說法錯誤的是()A.
A、蛋白質是主要的生命物質,是構成細胞的基本物質,沒有蛋白質,就沒有生命,故A說法正確;
B、人體通過食物獲得的蛋白質在胃腸里,在酶的催化作用下,與水反應最終生成氨基酸,被人體吸收,故B說法正確;
C、根據結合了CO的血紅蛋白不能再與O2結合;所以香煙的煙氣中含有CO,血紅蛋白結合了CO後很難再與O2結合,故C說法正確;
D、酶是一類重要蛋白質,是生物催化劑,它有專一性,一種酶只能催化一種或一類化學反應,故D說法錯誤;
故選D.
『貳』 2004年度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以色列的Aaron Ciechanover和Avram Hershko以及美國的Irwin Rose三名科學家.三
A.1965年9月17日,中國首次人工合成首次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質---結晶牛胰島素,具有與天然牛胰島素相同的生物活性和結晶狀態,故A錯誤;
B.蛋白質的變性是不可逆過程,故B錯誤;
C.鹽析是可逆過程,加水可繼續溶解,故C正確;
D.蛋白質和氯化鈉都溶於水,都能透過濾紙,故D錯誤.
故選C.
『叄』 2004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阿龍切哈諾沃等三位科學家,以表彰他們發現了泛素調節的蛋白質降解.以下有關蛋
A、1965年,我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結晶牛胰島素,故A正確;
B、濃硝酸、重金屬等物質使蛋白質發生變性,失去原有的生理功能,變性是化學變化,故B正確;
C、人體內的六大營養素包括糖類、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即為糖類化合物,主要含有C、H、O元素,而蛋白質中還含有N元素等,故C錯誤;
D、動物的毛發的成分是蛋白質,而植物纖維的成分是纖維素,蛋白質在灼燒後有燒焦羽毛氣味,故D錯誤;
故選AB.
『肆』 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有哪些人
西奧多·威廉·理查茲,歐文·蘭米爾,哈羅德·克萊頓·尤里,詹姆斯·B·薩姆納,約翰·霍華德·諾思羅,溫德爾·梅雷迪思·斯坦利,威廉·吉奧克,埃德溫·麥克米倫,格倫·西奧多·西博格,萊納斯·鮑林,文森特·迪維尼奧,威拉得·利比,梅爾文·卡爾文,羅伯特·伯恩斯·伍德沃德,羅伯特·馬利肯,拉斯·昂薩格,克里斯蒂安·B·安芬森,
斯坦福·摩爾,威廉·霍華德·斯坦,保羅·弗洛里,威廉·利普斯科姆,赫伯特·布朗,保羅·伯格,沃特·吉爾伯特,羅德·霍夫曼,亨利·陶布,羅伯特·布魯斯·梅里菲爾德,赫伯特·豪普特曼,傑爾姆·卡爾,達德利·赫施巴赫,李遠哲,唐納德·克拉姆,查爾斯·佩德森,托馬斯·切赫,艾里亞斯·詹姆斯·科里,魯道夫·馬庫斯,凱利·穆利斯,

喬治·安德魯·歐拉,馬里奧·莫利納,弗蘭克·舍伍德·羅蘭,羅伯特·柯爾,理查德·斯莫利,保羅·博耶,沃爾特·科恩,艾倫·黑格,麥克德爾米德,威廉·斯坦迪什·諾爾斯,巴里·夏普萊斯,約翰·貝內特·芬恩,彼得·阿格雷,羅德里克·麥金農,歐文·羅斯,羅伯特·格拉布,理查德·施羅克,羅傑·科恩伯格,馬丁·查爾菲,錢永健,
托馬斯·施泰茨,理查德·赫克,羅伯特·萊夫科維茨,布萊恩·克比爾卡,馬丁·卡普拉斯,亞利耶·瓦謝爾,埃里克·白茲格,威廉姆·艾斯科·莫爾納爾,保羅·莫德里奇,弗朗西斯·阿諾德,喬治·史密斯,約翰·古迪納夫
『伍』 2004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阿龍.切哈諾沃等三位科學家,以表彰他們發現了泛素調節的蛋白質降解.化合物A足
(1)由A是天然蛋白質水解的最終產物,推斷A為α-氨基酸,165×20%=33,故只含有2個氧原子,165×10%=16.5,故只含有1個氮原子原子,即含有一個氨基和羧基,其餘為碳和氫元素,165-45-16=104,104÷13=8,為8個碳和8個氫原子,A的分子式為C 9 H 11 O 2 N; 故答案為:C 9 H 11 O 2 N; (2)A是天然蛋白質的水解產物,一定是一種α-氨基酸,光譜測定顯示,分子結構中不存在甲基(-CH 3 ),所以是含有苯環的結構,所以結構簡式為:
『陸』 2004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了以色列科學家切哈諾沃、赫什科和美國科學家羅斯,他們的成果是發現了一種蛋白質
(1)根據相對分子的質量為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之和;可得谷氨酸的相對分子質量為:12×5+1×9+16×4+14=147; (2)根據化合物中各元素質量比=各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原子個數之比;可得谷氨酸中碳、氮元素的質量比為:(12×5):14=30:7; 答:(1)谷氨酸的相對分子質量為147;(2)谷氨酸中碳、氮元素的質量比為30:7. |
『柒』 2004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阿龍.切哈諾沃等三位科學家,以表彰他們發現了泛素調節的蛋白質降解。化合物A是天
(1)C 9 H 11 O 2 N;(2)
『捌』 2004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以色列科學家阿龍切哈諾沃、阿夫拉姆赫什科和美國科學家歐文羅斯,以表彰他們
(1)ATP是生命活動能量的直接來源,所以蛋白質降解過程消耗的能量直接來自於ATP. (2)多肽內合成的場所容是核糖體,合成方式稱為脫水縮合. (3)分析題圖可知分子式為C55H70O19N10水解後只得到四種氨基酸種,每種氨基酸都只含有1個氨基,因此C55H70O19N10是由10個氨基酸脫去9分子水形成的十肽化合物.因此,該物質進行水解時,需9個水分子.由於高溫使蛋白質空間結構破壞,從而使該毒素失活. 故答案為: (1)ATP (2)核糖體 脫水縮合 (3)9 高溫使蛋白質空間結構破壞
『玖』 歷屆諾貝爾化學獎
1914年 西奧多·威廉·理查茲 美國 「精確測定了大量化學元素的原子量」 1932年 歐文·蘭米爾 美國 「對表面化學的研究與發現」 1934年 哈羅德·克萊頓·尤里 美國 「發現了重氫」 1946年 詹姆斯·B·薩姆納 美國 「發現了酶可以結晶」 1946年 約翰·霍華德·諾思羅普 美國 「制備了高純度的酶和病毒蛋白質」 1946年 溫德爾·梅雷迪思·斯坦利 美國 
1949年 威廉·吉奧克 美國 「在化學熱力學領域的貢獻,特別是對超低溫狀態下的物質的研究」 1951年 埃德溫·麥克米倫 美國 「發現了超鈾元素」 格倫·西奧多·西博格 美國 1954年 萊納斯·鮑林 美國 「對化學鍵的性質的研究以及在對復雜物質的結構的闡述上的應用」 1955年 文森特·迪維尼奧 美國 「對具有生物化學重要性的含硫化合物的研究,特別是首次合成了多肽激素」 1960年 威拉得·利比 美國 「發展了使用碳14同位素進行年代測定的方法,被廣泛使用於考古學、地質學、地球物理學以及其他學科」 1961年 梅爾文·卡爾文 美國 「對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研究」 1965年 羅伯特·伯恩斯·伍德沃德 美國 「在有機合成方面的傑出成就」 1966年 羅伯特·馬利肯 美國 「利用分子軌道法對化學鍵以及分子的電子結構所進行的基礎研究」 1968年 拉斯·昂薩格 美國 「發現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倒易關系,為不可逆過程的熱力學奠定了基礎」 1972年 克里斯蒂安·B·安芬森 美國 「對核糖核酸酶的研究,特別是對其氨基酸序列與生物活性構象之間的聯系的研究」 1972年 斯坦福·摩爾 美國 「對核糖核酸酶分子的活性中心的催化活性與其化學結構之間的關系的研究」 1972年 威廉·霍華德·斯坦 美國 1974年 保羅·弗洛里 美國 「高分子物理化學的理論與實驗兩個方面的基礎研究」 1976年 威廉·利普斯科姆 美國 「對硼烷結構的研究,解釋了化學成鍵問題」 1979年 赫伯特·布朗 美國 「分別將含硼和含磷化合物發展為有機合成中的重要試劑」 1980年 保羅·伯格 美國 「對核酸的生物化學研究,特別是對重組DNA的研究」 1980年 沃特·吉爾伯特 美國 「對核酸中DNA鹼基序列的確定方法」 1980年 羅德·霍夫曼 美國 1983年 亨利·陶布 美國 「對特別是金屬配合物中電子轉移反應機理的研究」 1984年 羅伯特·布魯斯·梅里菲爾德 美國 「開發了固相化學合成法」 1985年 赫伯特·豪普特曼 美國 「在發展測定晶體結構的直接法上的傑出成就」 傑爾姆·卡爾 美國 1986年 達德利·赫施巴赫 美國 「對研究化學基元反應的動力學過程的貢獻」 1986年 李遠哲 美國 1987年 唐納德·克拉姆 美國 「發展和使用了可以進行高選擇性結構特異性相互作用的分子」 1987年 查爾斯·佩德森 美國 1987年托馬斯·切赫 美國 1990年 艾里亞斯·詹姆斯·科里 美國 「發展了有機合成的理論和方法學」 1992年 魯道夫·馬庫斯 美國 「對化學體系中電子轉移反應理論的貢獻」 1993年 凱利·穆利斯 美國 「發展了以DNA為基礎的化學研究方法,開發了聚合酶鏈鎖反應(PCR)」 1994年 喬治·安德魯·歐拉 美國 「對碳正離子化學研究的貢獻」 1994年 馬里奧·莫利納 美國 1994年 弗蘭克·舍伍德·羅蘭 美國 1996年 羅伯特·柯爾 美國 「發現富勒烯」 1996年 理查德·斯莫利 美國 1997年 保羅·博耶 美國 「闡明了三磷酸腺苷(ATP)合成中的酶催化機理」 1998年 沃爾特·科恩 美國 「創立了密度泛函理論」 2000年 艾倫·黑格 美國 「發現和發展了導電聚合物」 2000年 麥克德爾米德 美國 2001年 威廉·斯坦迪什·諾爾斯 美國 「對手性催化氫化反應的研究」 2001年 巴里·夏普萊斯 美國 「對手性催化氧化反應的研究」 2002年 約翰·貝內特·芬恩 美國 「發展了對生物大分子進行鑒定和結構分析的方法,建立了軟解析電離法對生物大分子進行質譜分析」 2003年 彼得·阿格雷 美國 「對細胞膜中的離子通道的研究,發現了水通道」 2003年 羅德里克·麥金農 美國 「對細胞膜中的離子通道的研究,對離子通道結構和機理的研究」 2003年 歐文·羅斯 美國 2003年 羅伯特·格拉布 美國 2003年 理查德·施羅克 美國 2006年 羅傑·科恩伯格 美國 「對真核轉錄的分子基礎的研究」 2006年 馬丁·查爾菲 美國 2006年 錢永健 美國 2006年 托馬斯·施泰茨 美國 2010年 理查德·赫克 美國 「對有機合成中鈀催化偶聯反應的研究」 2012年 羅伯特·萊夫科維茨 美國 「對G蛋白耦聯受體的研究」 2012年 布萊恩·克比爾卡 2013年 馬丁·卡普拉斯 美國 給復雜化學體系設計了多尺度模型 2013年 亞利耶·瓦謝爾 美國 2014年 埃里克·白茲格 美國 超解析度熒光顯微技術領域取得的成就 2014年 威廉姆·艾斯科·莫爾納爾 美國 2014年 保羅·莫德里奇 美國 2018年 弗朗西斯·阿諾德 美國 酶的定向演化以及用於多肽和抗體的噬菌體展示技術 2018年 喬治·史密斯 美國 2019年 約翰·古迪納夫 美國 在鋰離子電池研發領域的貢獻
熱點內容
運動鞋哪些好
發布:2025-07-18 18:41:48
瀏覽:456
師生迷情八
發布:2025-07-18 11:58:43
瀏覽:478
三字經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18 11:46:47
瀏覽:45
希臘的歷史
發布:2025-07-18 10:33:00
瀏覽:654
人體中的數學
發布:2025-07-18 07:53:58
瀏覽:951
怎麼瀏覽谷歌
發布:2025-07-18 02:29:49
瀏覽:51
之女教師
發布:2025-07-18 01:03:04
瀏覽:369
| |